正文

第三版前言

古诗词文吟诵导论 作者:陈少松


第三版前言

自本书出版以来,常有海内外的读者来信来电,提出一些有关吟诵古诗词文的问题。现借本书三版之机,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简答,发表一点个人的浅见。

有读者问:你在书中把吟诵说得很美妙,不知学会它究竟难不难?

答曰:学会吟诵不很难。你想想,要是很难的话,过去私塾里那些稚嫩的蒙童哪能背吟《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许多古诗文?要知道,仅《千家诗》中所收唐宋五七言绝句和律诗就有二百多首。我的一位学生的外婆十多岁时在常熟读过私塾,今年已87岁高龄,尚能用当年塾师所教的调子十分流畅地背吟杜牧的《阿房宫》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篇古文。从没接触过吟诵的人,想象中学起来一定很难。其实吟诵的调子大多不复杂,学会它不很难。尤其是吟诵近体诗,学会了用一种调子吟诵一首平起的和仄起的,就可用这种调子来套吟同一格式其他平起的和仄起的。如学会了用一种调子吟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平起式七绝),就可用这种调子来套吟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杜牧的《清明》等诗;学会了用一种调子吟诵张继的《枫桥夜泊》(仄起式七绝),就可用这种调子来套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诗。套吟时,基本调子相同,只是在感情色彩、节奏快慢和强调等处理上有所不同。我想,现今的流行歌曲,许多大中小学生学了一首又一首,比之简单的古诗词文吟诵,哪有学不会的?

有读者问:你是否出了与书配套的吟诵磁带或光盘?怎样学吟诵,效果会更好些?

答曰:去年,在澳门一位酷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家兼作家——沈秉禾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江苏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我吟诵古诗词文的CD。这套CD共三张(诗、词、文各一张)光盘,所选历代传诵的63首(篇)名作——其中多数作品在本书中有吟谱,既兼顾各种体式和风格,又用多种调子吟诵,并配上由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朱贵钰先生根据我的吟诵调子和作品意境创作、乐队用多种民族乐器伴奏的背景音乐。吟诵是门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对很少或没有接触过吟诵的人来说,仅读本书,照谱子练吟,往往容易吟得像唱一般歌曲,而不能很好表现出传统吟诵的特殊韵味,因而效果不是很好。实践证明,把握书中所讲吟诵的理论知识要点、反复聆听这套配乐吟诵的CD、照着本书中所附曲谱练吟,学吟者倘能将此三者结合,则大多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种三结合学习吟诵的方法,对那些有志于传播这门绝学重任者来说,显得尤为必需和重要。

有读者问:今人读古诗词文的方法,除传统的吟诵外,还有哪些?市面上有些书和音像制品标名为“古诗词吟诵(或吟唱)曲”“唐宋诗词吟诵(或吟唱)”,这些所谓的“吟诵”或“吟唱”与你在本书中所说的“吟诵”是否一回事?

答曰:今人读古诗词文,方法可谓多种多样,除用传统的吟诵之法外,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古代流传下来、经近人译谱和整理的曲调演唱。如汉武帝的《秋风辞》、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渭城曲》、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八声甘州》、欧阳修的《洛阳春》、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辛弃疾的《青玉案》、姜夔的《暗香》等诗词名作,都有古代流传下来而经近人译谱和整理的曲调,常被今人在各种场合演唱。

二是用古琴、戏曲(如京剧、昆曲、川剧、沪剧、黄梅戏等)、曲艺(如评弹、京韵大鼓等)、民间音乐(如南管音乐等),甚至流行歌曲的曲调演唱。

三是用近人创作的曲调吟唱。一些音乐工作者和吟家如马思聪、罗忠镕、陈炳铮、盘石、李明、劳在鸣等先生曾创作过不少古诗词作品的吟唱曲。

四是用现代朗诵学中讲求的方法诵读。现今大中小学师生和电台、电视台播音员读古诗词文一般都用此法,而近年在各地举办的唐宋文学名篇朗诵会上,许多著名演员和导演用的也是此法。只是他们的朗诵往往带有话剧表演的意味,所以人们称他们用的是话剧腔。

目前市面上一些书和音像制品,标名中虽用有“吟诵”或“吟唱”字样,但其读古诗词之法不一定相同,需要分辨。

有的是用传统之法吟诵的。这种吟诵行腔使调时与诗词作品的平仄安排密切相关,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是,节奏点上字音的时值处理一般为“平长仄短”;其吟诵调来自于师授、家传,或长期流传于某一地区。我在本书中所讲和所出CD中的吟诵就属此类。

有的是用古代流传下来的曲调演唱的。一般都标明该曲调的来源。这种演唱,音乐性大多很强,要求较严格。

有的是用近人创作的曲调吟唱的。这种吟唱(有的也称“吟诵”)歌唱性较强,行腔使调时大多不考虑诗词作品的平仄安排,因而不像传统的吟诵按“平长仄短”的规则来处理节奏点上字音的时值。

有的是用话剧腔诵读的。这种诵读不仅与传统的“吟”有明显区别,因为传统的“吟”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而且与传统的“诵”也有不同:用传统的“诵”法读七言律绝,每两字一顿,末字单独一顿(三字尾也可处理成一二),每句“平长仄短”,很分明;而用话剧腔诵读七言律绝,不管平仄,每句大多按四三结构处理,因而不像用传统的“诵”法读时节奏点上的字音有规律地表现出“平长仄短”。

上述古诗词文的多种读法各有特色,在提倡“百花齐放”和努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今天,它们正契合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趋于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有读者问:你吟诵《离骚》《长恨歌》《醉翁亭记》等名作的曲谱何时能发表?

答曰:十分遗憾,这次三版,因技术的原因,只对文字部分的一些讹误作了修正,而未将初版时无奈割爱的这些长篇名作的吟谱补排进来,也未对书中的原有吟谱作修订。此憾只能留待以后弥补。

最后,对所有关爱本书的海内外读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陈少松
2002年7月23日暑夜
于南京龙江月光广场5号3104寓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