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诗词欣赏的层次

听厉以宁教授讲诗词(增补版) 作者:刘玉铭 刘伟


一、诗词欣赏的层次

诗词为什么能打动人心?诗词的艺术构成是怎样的?当我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熟视无睹的时候,诗词为什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我们驻足、停留,并引领我们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上面这些,大概是每一个喜爱诗词的人都经常想到的吧。那么,厉以宁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怎样的呢?厉以宁不但是一个才情充沛的诗人,而且是一个目光敏锐的鉴赏家,他对诗词美学的许多理论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厉以宁对诗词欣赏层次的看法。尽管诗词欣赏凭借的往往是一种猝然相遇的直感,但理解诗词的美学构成和欣赏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诗词的艺术世界。厉以宁认为,诗词欣赏应该从以下四个层次着手。

1.景——任何诗词,都会涉及具体的事物,可以通称为“景”。

2.情——诗词在涉及一定的事物时,必然表达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情”。

3.意——“景”与“情”的深处,蕴藏着诗词作者内心的想法,这就是“意”。

4.境——整篇诗词,通过“景”“情”“意”的表达,最终达到某种境界,这就是“境”。

在诗词中,景、情、意、境是一种浑然一体同时又层层递进的关系,最高的层次则是“境”。“境”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的根本在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的关照,最后都应该发展到对“道”的追索。但是,和具体的物象不同,“道”既包括“实”,即实在;也包括“虚”,即无限性、无规定性。这种对于无限性、无规定性的追求,尤其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不管是诗词还是绘画、书法等,其终极目的,都不仅仅是对于具体事物的刻画,还有对于“境”的追求。

那么,境界是怎样生成的呢?厉以宁认为,一首好诗之所以传诵千古,总是“景”“情”“意”三者交融,并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样就形成了景、情、意、境的合一。写景不易,就怕落入俗套;写情更难,就怕无病呻吟;写意最难,贵在含蓄,意在于新,在于能令人回味;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古人将“意与境会”作为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指诗人因外在事物与心灵猝然相会、融洽无间、不假绳削,遂成佳作。这体现了诗词意境构成中“意”与“境”之间一种自然而然的结合,重在心目之间的天然相会。

在厉以宁的读书笔记中,他亲自选出20首唐宋诗词,称其为“景、情、意、境”交融的最佳作品,他还在笔记中写道:“这是根据我自己的喜爱来选择的,不受以前各种文学史著作和评论家的意见的束缚。”

被厉以宁列为最佳作品的10首诗是(每个作者诗或词仅选一首,按作者年代排列):

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2.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4.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

5.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

6.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7.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8.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9.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10.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被厉以宁列为最佳作品的10首词是:

1.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5.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6.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7.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鄊酒)

8.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

9.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0.刘克庄《沁园春》(何处相逢)

“境”的形成虽然不完全凭借逻辑和技巧,但缺乏思考和酝酿,也不能达到高境界。古代诗人对于“炼字”和“炼句”的重视,就是例证。对于这一点,厉以宁指出,一首好诗好词之所以能够被人们长期传诵,可能只是由于其中有一句或两句有新意,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能激发人们的某种思考。有时候,诗词中某一句或某一个字,也能赋予整首诗不同的意味,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提高诗篇的艺术性。有了这个“句”或“字”,全诗或全词的境界就突出了。厉以宁认为这个“字”或“句”,又称作“诗眼”,往往是“炼”出来的,是诗人不断琢磨的结果。

中国古代诗人都很讲究炼字炼句,因为诗词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求韵味。字或句如果“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而且还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得全诗似游龙飞动,精妙传神,从而带来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厉以宁指出,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是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州》:

七绝·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中的“绿”字是最精练、最传神的,据说王安石曾先用“到”,又用“过”“入”“满”,都认为不好,最后改为“绿”。

厉以宁还指出,一些千古传诵的名作,它们之所以脍炙人口,可能也是因为“诗眼”在提升诗词的意境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诗为例:

七绝·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绝·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七绝·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五绝·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五律·没蕃故人

(唐)张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七绝·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七绝·夜直

(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七绝·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七绝·游小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以词为例: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鄃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张先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尤其是一个“弄”字;宋祁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尤其是一个“闹”字,把这两首词的景、情、意、境全点染出来了。

厉以宁还指出,张先在词中喜欢用“影”字。除了前引《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外,还有《青门引》:

青门引

(宋)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厉以宁1959年曾为此写过一首七绝:

七绝

过北大东南门外桃园,忆张先词有感

厉以宁

愁去愁来影字中,落花满径只残红。

明朝还有雨,痴梦应醒送晚风。

其实,这首七绝反映了厉以宁1959年的遭遇和心情。下面,再看看张舜民、仲殊和吕本中的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这首词是张舜民贬官湖南郴州时路过岳阳楼而写的。“休唱阳关”一句,字面上表明自己是被贬往南方而不是去西北,但从心情上说,南贬与流放西北是一样的,都怕听阳关曲。“应是长安”一句,反映了自己对朝政的关切和对京城的眷恋。

南柯子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仲殊,原名张挥,曾举进士,后弃家为僧。这首词中的“又是”和“记得”四字,用得十分恰当,把悲凉的气氛一下子烘托无遗。

南歌子

(宋)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吕本中在这首词里,正是用“乱山深处”四个字把“景”衬托出来,用“中原归思”四个字,把“情”点出,从而成为一首景、情、意、境合一的好词。

二、以动人、感人评价诗词

我们谈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标准,那么,谈论诗词的标准是什么呢?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好诗的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都将有无境界作为评价诗词的主要依据。到了现代,某些文学评论家爱用西方的文艺思想来重新考察、定位中国的文学史,视角的转换催生了许多新的见解,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误区,比如文学上的“主义”,便是一个典型的误区。例如,为古代的诗人划分“主义”,说王维是“自然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苏轼是“浪漫主义”、李商隐是“形式主义”等。厉以宁认为,这样的划分没有什么意义。理解一首诗词,或一位诗人、词人,如果脱离当时的写作环境,所谓的“主义”便也失去了生动的内涵和概括力。不管是谁,写出的作品如果既不动人,又不感人悟人,就不会成为好诗好词。

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赵鼎的《鹧鸪天》。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赵鼎因遭秦桧迫害,被流放于海南崖州,后来死于流放地。厉以宁认为赵鼎这首词是动人、感人的。1994年,他在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想起了赵鼎这首词,有感而发,填了一首《生查子》:

生查子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宋朝赵鼎被流放处

厉以宁

举杯百感生,杯落千愁了。盛世忆中寻,梦断临安道。

崖州春也晚,风急桃花少。只见海鸥飞,相伴随人老。

从词中可以看出,厉以宁对赵鼎的《鹧鸪天》是欣赏的,对赵鼎的处境是同情的。

一个作者一生所写的诗词很多,怎样评价才算公允呢?厉以宁提出,评价一个诗人,要看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要因为一个诗人写过很多好诗,便认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也不能因为一个诗人有一些并不优秀的作品,便将其一笔抹杀。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轻易被所谓权威性观点所迷惑。对每一首诗词,都应该用心体会。好诗好词应当动人、感人,这样人们才爱读,才去背诵。

比如韩愈有些五古、七古虽有独到之处,但佶屈聱牙,难以上口,厉以宁不喜欢这样的诗,而对韩愈赠侄孙韩湘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则称赞不已,因为这是一首很感人的诗:

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晚年上《论佛骨表》,触犯龙颜,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别人说情,才改成贬潮州刺史。行至蓝关,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气概悲壮,沉郁顿挫,凄楚之情,感人涕下。

韩愈有些七绝也写得自然、清新。例如:

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七绝·镇州初归

(唐)韩愈

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

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

又如,厉以宁认为,秦观以词著称,他的某些小令写离别之情而感人至深。如:

南歌子

(宋)秦观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减字木兰花

(宋)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但人们很少注意到秦观的诗,谈论宋诗时也很少提起秦观。加之,唐人七绝是最动人的,宋诗七绝一般不被重视。但厉以宁认为,唐人七绝固然好,宋人七绝也有佳作,尤其是秦观以下两首叙景诗,论造句,论韵律,何尝比唐人七绝逊色呢?

七绝·泗州东城晚望

(宋)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七绝·秋日

(宋)秦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还有以下两首宋人七绝,厉以宁认为同样不逊于唐人:

七绝·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七绝·湖州歌

(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厉以宁认为,唐人五绝为诗中极品;但宋人五绝,也有佳作,如:

五绝·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五绝·山中

(宋)王安石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

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

五绝·柳桥晚眺

(宋)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上述几首诗得之自然,深入浅出,所以不逊于唐人五绝。

厉以宁的观点提醒我们,分析诗词应该深入到诗词本身的世界,不应该受到外在评判标准的影响。诗词运用的是感发的力量,唤起的是读者的感受。评赏诗词要做到“感同身受”,才是至高的境界,也是人们欣赏、喜爱诗词最重要的原因。

运用这种标准,我们就可以分清什么是陈腐堆砌的模仿,什么是巧妙自然的借用。一般来说,诗词创作最忌亦步亦趋,因袭模仿不会有好诗。一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往往是出于意象的清新、自然,出于其原创的语言风格,一首好诗,就如同一幅视角独特的画作,能让我们从寻常景物中感受到不寻常的东西。但是,也有一些诗词创作,虽然带有较重的模仿前人的痕迹,但经过作者独特的境遇和情感的点染,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厉以宁认为,宋代吴激的《人月圆》就是一个例子:

人月圆

(宋)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吴激在宋钦宗时奉命出使金朝,被金人扣留,后在金为官。某日在金朝张侍御家出席宴会,见宋亡之后被俘的小宫姬佐酒,有感而作这首《人月圆》。这首词中,无论是“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还是“仙肌胜雪”“青衫泪湿”,皆出于前人诗作。但厉以宁认为,引用前人的这些意象,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感情真挚的佳作,一来因为化用得自然而流畅,毫无斧凿痕迹,二来因为作者在去国怀乡、感时伤怀这一层面上,和前人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因真挚而感人。1957年,厉以宁与同窗马雍谈起这首词,两人都认为这是一首佳作:

七绝·与马雍夜谈吴激《人月圆》,两人看法相同

厉以宁

词中虽有前人语,信手拈来却自然。

此境此情无可议,感人名句历朝传。

就对诗人的评价而言,前面已经提到,厉以宁指出不要把诗词作者划入什么“主义”,很多诗词也根本无法被归到某种“主义”之下。如: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你能说这是“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几首:

七绝·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菩萨蛮

(宋)曾布妻魏氏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几首诗词都很动人,但很难从“主义”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区分,如果硬要套用“主义”进行评价,就失去了欣赏诗词的意义。

厉以宁还指出,辞藻文雅而繁复并不一定能够打动人心。有些诗词,尽管用词造句朴实平和,没有过多雕刻的痕迹,但多年以来却一直在人们口头流传,并且一读就能被记住,这不是偶然的,这些诗一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五绝佳作。五绝,因其篇幅短,所以没有堆砌词句的空间,对用字的朴实、凝练有格外高的要求。厉以宁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写道:“诗中,五绝是最难写的。短短二十个字,要写得自然,要有较深的含义,很不容易。”以下三首五绝,都是厉以宁在讲课时一再举例提到的:

五绝·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五绝·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五绝·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再看几首七绝:

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七绝·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厉以宁在课堂上说过:“五绝难写,七绝也难写。七绝写得不好,就流于俗气,也就没有韵味了。”以上举的几首唐宋七绝,都是佳作。厉以宁还说:“如果诗词很难让人记住,说明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共鸣,或者在韵律上不是十分上口,所以记起来很困难。”因此,除了内容是否生动、感人外,能否被人们记住,也是评价诗词好坏的标准之一。而诗词若想易于被人们记诵,首要的一点便是要让人大体上读懂。

三、诗词应让人读懂

古代很多诗人都把“含蓄”视为诗词的优点。但过于“含蓄”,以至于晦涩,让人无法读懂,那也就没有诗意可言了。对此,厉以宁指出,好的诗词应当使人大体上读懂。但能不能使人大体上读懂,并不是评判诗词优劣的标准,有些作品,一看就懂,但并不是好作品,因为缺乏诗的文学特色。

厉以宁继而指出,使人大体上读懂,有三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意思明朗,一看就清楚,通过字面就可以领略诗词的主旨。如以下几首诗,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是语句清楚、寓意明确,并不需要读者过多地加以联想和想象:

七绝·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绝·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古·长干行(二首)

(唐)崔颢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五古·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七绝·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

(宋)杨万里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第二种表现是,读来也能明白,但仅仅通过表面的文字,却未必能穷尽诗词的内涵。但读者只要了解一下诗词创作的背景,再略加思考,也能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

七绝·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厉以宁指出,王翰的《凉州词》,真正的意思并不是“醉卧沙场君莫笑”,而在于“古来征战几人回”,他是寓凄凉于饮酒醉卧的诗句中。

还有,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已婚少妇拒绝荡子的追求,但实际上是有政治寓意的。此诗的副标题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平卢淄青节度使,该诗是张籍为回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虽然诗的表面不能充分地表达出这层意思,但我们如果了解诗的背景,那么其寓意也可谓一目了然。

杜牧的七绝《秋夕》,看起来是写宫女夏夜的闲情,实际上是咏叹宫女生活的寂寞凄苦。

七绝·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又如金昌绪的五绝《春怨》:

五绝·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相思的少妇对惊扰自己梦境的黄莺的嗔怨,但通过字句可以看出,它实际上反映了兵役之下的家庭离散之苦。

苏轼的《卜算子》也是这样,透过诗词所使用的意象和其营造的氛围,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首词时落寞的心境: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但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情,尽在词中。

玉楼春·戏林推

(宋)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刘克庄在这首词里通过给友人的赠言来表明南宋晚期边防的艰难,士人不应稍有疏怠,其寓意和主旨,也算是清楚而确凿的。

第三种表现是,从字面上看不出作者的意思,但透过词句,可以大体上知道作者肯定是另有所指的,至于究竟指什么,却不得而知了。这就是说,作者的寓意是不明朗的,需要读者自己去联想和体会。如:

七绝·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七绝·梦中作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上面三首诗词从字面来看,可以看作是单纯的“咏嫦娥”、“记梦”和“叙醉”的诗词,但是作者在诗词背后究竟有什么寄托,便不是可以清清楚楚地讲出来的。厉以宁同时指出,正由于作者的真正寓意不明朗,所以必须在艺术上做到词句清清楚楚,诗词的中心意象也必须是明朗的、清晰的,让读者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外在的、感官的印象,再由这感官印象引导读者去做各种体会和联想。每个读者的经历和思想不同,得到的感悟也必然不同,不一定要寻求到一个统一的解释,也不一定非要求得作者心中的原意。这样,才称得上是“寓有意于无意之中”。

厉以宁所提出的“能使人读懂”,对于诗词而言,实际上是比“含蓄”更重要的特点。因为诗词在挑战人的思维的同时,必须能够达致人的心灵,只有这样诗词才能感动人,才能安抚人,才能引起人的共鸣。否则,过于艰涩便失去了感动人的力量。当然,就像厉以宁所说的那样,“使人读懂”并不意味着诗人直接把自己想说的话告诉读者,而是意味着诗词本身的中心意象必须是明朗的、清晰的。

进一步说,诗词的确定性,首先来自语言本身的确定性,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联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可以领悟;其次来自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可传达性,我们每个人虽然自成一体,但都分享共同的经验,拥有共同的思维逻辑,并且彼此之间的感受可以通过语言相互交流和传达。一个真诚的诗人,总是能够透过隐晦或含蓄的语言,向人们透露他的所感、所思,如果故意玩弄文字游戏,使人茫然不知何解,那就是故弄玄虚了。历史上以晦涩著称的诗人词人很多,宋末词人王沂孙就是一个例子:他的词用意过深,又爱用典使事,作品往往流于晦涩,被后人评为“琢语峭拔”,因此有伤率真自然之美。厉以宁1991年写过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王沂孙词的看法:

七律·从图书馆借得王沂孙《碧山乐府》,

读后有感

厉以宁

动天豪气荡无存,人世真情剩几分?

纵有心声应暗蓄,何须晦涩不留痕。

铺陈仿佛南朝赋,堆砌绝非两宋魂。

恕我才疏难领悟,一声长叹又黄昏。

四、有些诗词高下难分

对诗词进行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诗词进行对比,继而作出评价,往往就更难了。厉以宁指出,有一些诗词,尽管可以拿出来进行比较,但无法确定高低优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或者因为诗词风格差异,或者因为思想内容不同,或者由于观察视角的区别,或者由于读者期待的差别。因此在不同人那里,同一首诗词能得到不同的评价,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诗词所得到的评价也有差距,甚至艺术成就相似的诗词也无法定出高低优劣。

有一些诗词是描写相同题材的,比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都是描写久经离乱之后故人的重逢,诗人的欢喜和感慨溢于诗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都能给读者带来很深的体会:

五古·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虽然杜甫在诗歌上的成就远远高于李益,但就这两首诗来说,又怎能分得清孰优孰劣呢?

又如贾岛的《剑客》和刘叉的《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都是描写剑客的义薄云天和慷慨胸怀,且在形式上都是五绝,都精练有味,难分高下:

五绝·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五绝·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唐)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和朱淑贞的《蝶恋花·送春》,都描写春天逝去后诗人怅惘的心情,在情调上,也都是哀婉、感伤的,只能说都是好词: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送春

(宋)朱淑贞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南宋刘过和邓剡各写过一首《唐多令》,刘词写故地重游之时的怀旧心情,邓词则抒发沧海桑田的历史无常感,两首词都是朗朗上口、千古流传的好作品:

唐多令

(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唐多令

(宋)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厉以宁有感于邓剡词中的沧桑之感,1955年曾经作过一首《浪淘沙·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读后》:

浪淘沙·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读后

厉以宁

忍泪忆崖山,兵溃心寒,舍身投水伴潮还。海角天涯怀故国,残月孤船。

尘世早看穿,风骨依然,西风催世血斑斑。燕入谁家浑不觉,独自凭栏。

但厉以宁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是同一题材的诗词,也可以分出高下。评判的根据,除了遣词造句是否凝练生动、意象的选择是否成功以及结构的安排是否巧妙之外,诗词的内容及其传达的思想主旨也是决定高下的标准。有时候,同样题材的两首诗词,各有一些长处为其他诗词所不具备,这时候便需要读者沉浸到诗词本身的世界中,进行精细的体味和赏析。

比如,南宋初年杨万里奉命迎接金使时所写的《初入淮河》和唐朝贾岛的《渡桑乾》,都描写了思乡之苦:

七绝·初入淮河

(宋)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七绝·渡桑乾

(唐)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厉以宁认为,在艺术方面,两首诗都比较好,但前一首更好些,因为诗里传达了作者的爱国心情,而不只是个人身世之感。

再如,王维的《渭城曲》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描写作者送友人出关,诗中都充满了殷殷别意:

七绝·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七绝·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首诗都十分优秀,难分高下,但厉以宁认为,如果硬要比较的话,那么后一首艺术上更美一些。因为前者用“无故人”来形容,后者用“春风不度”来形容,后者较前者更生动,也更夸张。

又如,厉以宁认为,韦应物和戴叔伦的两首《调笑令》,题材新奇,用字简洁,不相上下,但戴词似乎更好一些,因为戴词对边塞的荒凉渲染得更动人、更曲折:

调笑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以上比较的都是一些在形式上相同的诗词。不同形式的作品,有时也可以进行比较。如韦庄的《菩萨蛮》和欧阳修的《浣溪沙》:

菩萨蛮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厉以宁认为,韦词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写情和写景上胜于欧词,而欧词的“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又是韦词所不及的。

还有王维的《杂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三首都是口语化的问答式小诗:

五绝·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五绝·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五绝·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厉以宁认为,这三首五绝诗都很风趣、出奇,都能用二十个字既叙景,又叙意,但反复读后,贾诗看来平淡,却最为含蓄,余味无穷。

五、诗词源于生活

《庄子·逍遥游》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个人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可以影响其感受力和表现力。厉以宁青年时代的座右铭是这样的:“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生命的宽度,或者说生活实践,对诗词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厉以宁非常看重生活实践对于诗词创作的意义,他指出,一个人如果不接触现实生活,只是坐在小屋子里,生活空虚,是不能写出好作品的。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个文人,黄庭坚长期过着书斋生活,很少接触现实生活,结果除了少量诗词有较高艺术成就外,其他大多数,只是在词藻和形式上出奇斗胜,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为了说明这一点,厉以宁指出,有一些人在社会地位低的时候,由于深入生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后来地位上升了,作品反而褪色了。例如,唐代诗人高适早年仕途失意,常年生活在边塞,有机会接触士兵,了解边塞军队的真实情况,写出了著名的《燕歌行》:

七古·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名句。但过了几年,高适当了西川节度使、左散骑常侍,仕途得意,却再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了。

厉以宁指出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韩罖,韩罖最杰出的作品是七绝《寒食》,这是愤于宦官得宠、政治腐败而进行抨击的诗作。

七绝·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罖寒微时,与柳氏相爱而又分离的动人故事,曾广泛流传。当时韩罖有一首《章台柳·寄柳氏》:

章台柳·寄柳氏

(唐)韩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写了一首《答韩罖》:

答韩

(唐)柳氏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后赖友人相助,柳氏终归韩罖。厉以宁年轻时就很喜欢韩罖和柳氏的故事。1953年,他以“咏唐朝韩罖、柳氏故事,赠友人”为题填了一首词:

章台柳·咏唐朝韩、柳氏故事,赠友人

厉以宁

离亭雾,相思渡。春雨秋风杨柳树。

莫道年年恨别离,痴情长在天涯路。

后来,韩罖被唐德宗提拔重用,位居要津,地位变了,却再也没有写出值得一提的作品。

李益是厉以宁指出的又一个例子,李益早年北游河朔,“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以诗出名,被唐宪宗罗致,当了大官,而他的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和《度破讷沙》都是在北游河朔时写的:

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七绝·度破讷沙

(唐)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厉以宁举出的这些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接触生活对于诗词创作的重要性。所以,古人常说“文章憎命达”“怨愤出好诗”以及“不平则鸣”,正是说明养尊处优、一帆风顺之人对生活难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也写不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反之,如果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则往往会“退而论书策……思垂空文以自见”,意指人在穷困潦倒、才华不被认可的时候,反而会更加了解生活和人性的百态,并将著书立说作为发泄不平和自我反省的一种途径,因此往往会有好的作品。

诗人的地位和经历可以影响诗词成就的高下,反过来说,每一首诗也都携带着当时诗人的所感、所思,是诗人的社会境遇和生活经历的生动呈现。

厉以宁认为,生活本身是如此丰富,为诗人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养料,即使是那些直接描述日常生活的诗词,也经常因诗人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而成为佳作,这些作品往往真实而亲切,充满生活的热力。厉以宁指出,宋人七绝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诗句,如:

七绝·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七绝·春日

(宋)胡直孺

风云吹絮柳飞花,睡起钩帘日半斜。

四海随人双燕子,相逢处处作生涯。

七绝·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七绝·江村晚眺

(宋)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七绝·山居

(宋)周自中

又是闲中一日过,明朝活计看如何。

拾薪童子归来晚,报说南山野菜多。

这些诗都是对生活本身细致而精妙的描写。

六、诗词与作者的境遇

孟子说,“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对于了解作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诗词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它从生活中来,总是和作者的社会地位、处境和遭遇紧密相关。厉以宁以几首思念亲人或自伤自悲题材的诗词,说明即使是同一主题的诗词,因诗人的地位和遭遇不同,其诗词也具有不同的倾向和风格。如:

七律·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李商隐这首诗的确切含义,争议颇多,至今没有定论。清代学者朱彝尊曾明确地说“此悼亡诗也”,同是清朝的何焯则说“此篇乃自伤之词”,认为李商隐寄托的是一种“美人迟暮”、怀才不遇的感怀。但无论是否悼亡,终身失意的李商隐借用迷离恍惚的词眼,寄托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失落和惘然。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纪念他的妻子王弗而作的。苏轼19岁与她结婚,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但不料10年后王弗亡故,葬于苏轼家乡的祖茔。苏轼对她有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且自己又因政治斗争失意,被发配到山东密州做地方官,因此作品充满了抑郁的情绪,不但表达了生死两隔的痛楚,也描述了诗人寂寥落魄的生涯。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宋)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蒋兴祖为宋阳武令,抗金时牺牲,其妻子、儿子也都殉难。其女被金兵掳去,途经河北雄关,在驿中题词如上。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词。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家庭,18岁与丈夫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任地方官,对金石学颇有研究。婚后,夫妇两人诗词酬唱,情投意合。不料靖康之难后,李清照连续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过着流亡漂泊的生活,晚年孤苦无依,消极、愁苦、绝望。厉以宁认为,她的这首《声声慢》,虽然不一定是专门悼念死去丈夫的词,但思念亡夫和自悲身世却是不言自明的。这首词的哀怨反映了她在社会地位急剧变化、家庭沦落之后的愁思。

钗头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鄊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早年娶表妹唐琬为妻,伉俪相得,感情甚笃。但是唐琬却不被陆游的母亲所容,最后强令陆游休了唐琬。陆游另娶,唐琬改嫁。数年后二人偶然相遇于绍兴沈园,唐琬遣人以酒肴相赠,以示心意。陆游怅然良久,于是在沈园园壁上题写了这首《钗头风》。这首词感情真挚,尽管不是悼亡词,却是他对婚姻所遭受的蛮横外力拆散进行的控诉。传说唐琬以同调相和:

钗头凤

(宋)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琬因抑郁成疾与世长辞。陆游75岁时,重游沈园,这时唐琬已经去世40多年。物是人非,自己也几度飘零,但最终壮志难酬,无限感慨之下,写出了著名的《沈园》:

七绝·沈园

(宋)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写于诗人年轻气盛之时,所以流露的多是不满,节奏急迫、着笔有力,胸中的遗憾和愤懑似乎就要喷薄欲出。《沈园》二首则将哀悼前妻的痛楚和自己的孤寂晚景两相对照,于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情感的流露较年少时来得含蓄缓慢,却也更显得真挚和深厚。

又隔了六年,陆游已经81岁了,他怀念去世的前妻唐琬,又写下了两首七绝,更显得凄凉。

七绝·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宋)陆游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再看唐朝元稹的著名悼亡诗《遣悲怀》:

七绝·遣悲怀

(唐)元稹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时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是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作品。韦氏20岁时嫁给元稹,那时元稹地位尚低,没有功名利禄,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二人恩爱有加,度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七年后,元稹当上了监察御史分司东都,韦氏却不幸去世。元稹十分悲痛,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遣悲怀》三首。

厉以宁以上面这些诗词为例,说明了诗词内容与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厉以宁还指出,这种关系在“元夕”题材的词作中也能反映出来。“元夕”是宋朝词人的一个题材,反映了当时灯节的盛况,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的社会地位、思想、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对同一题材,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李清照的《永遇乐》就是一例。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以漂泊异乡的凄凉,对比当年的“中州盛日”,形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既反映了作者自身动荡不安的晚年,又反映了国祚不永的时代变迁。

下面这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是写“元夕”的,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受排挤之后寻求寄托的表现: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将热闹繁华的灯节盛况,与作者自身的寂寞萧索做了对比,同时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胸怀。

一生作为布衣、清客的姜夔,在《鹧鸪天》中感叹了他个人的飘零困顿,只有乘在肩上的小女儿相随做伴:

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这首词描写的重点同样不是节日的繁华,而是作者漂泊江湖的寂寞之感和旧情难觅的怀旧之情,是以冷笔写热情、以乐景衬哀情。

惨遭亡国之痛、元初隐居不仕的刘辰翁,在《忆秦娥》中把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结合起来,无限凄凉。

忆秦娥

(宋)刘辰翁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总之,即使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环境,由于诗人的经历、心情和地位不同,诗词的韵味也会有所差异,我们欣赏诗词的时候应该将这些作为背景来考虑,这样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感情。

厉以宁在读书笔记中还写道:“一个人,即使后来地位改变了,生活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了,但仍有可能无法忘情于过去,这种情况在僧仲殊的词中充分表露出来。”这里提到的僧仲殊,就是北宋进士张挥。前面曾提到过他的《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张挥弃家为僧,漂泊天涯后,在词中仍未忘情于过去。例如他的《柳梢青·吴中》:

柳梢青·吴中

(宋)仲殊

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厉以宁在1955年曾写过一首七绝《重读僧仲殊词》:

七绝·重读僧仲殊词

厉以宁

寂寞春归落梨花,小舟漂泊到天涯。

此身再不闲愁念,却记墙头深院家。

七、诗词和时代

诗词不但与诗人词人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而且与整个时代的氛围有紧密的联系。厉以宁指出,诗人词人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每一个作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具有时代的特色。厉以宁以边塞诗为例,说明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就显著地反映出各自的时代特色。

唐朝盛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不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峰,在军事上也拥有绝对的优势。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并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因此唐朝的边塞诗并不重在描写战争,而更多地呈现为在一种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歌唱。唐代的边塞诗往往并不拘于哪个具体战役、哪个时间、地点,而是在广阔的时间、空间上把边塞作为一个整体来吟咏歌唱,诗中主要体现了一种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和边防的信心。

盛唐诗人岑参是亲历过西北边塞的,自身经历及时代特点使他的诗作雄健、豪放,充满了信心和乐观。

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上面这首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使边塞八月飞雪的情景跃然纸上。

七古·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诗中的“三军大呼阴山动”,何等气魄,何等手笔!而“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简直把塞外沙场的景色写绝了。

七古·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三句,写出了边疆的恶劣气候和将士英勇作战的情形。岑参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唐代边塞诗的第一名家。

厉以宁还指出,与岑参同时代的李颀,在边塞诗中虽然也描述了战争的艰苦和士兵的相思,但整个诗篇的情调并非凄凉悲伤,而是与当时国家的强盛、边塞的有利环境相呼应的。诗里不存在忧郁的感情,这也是时代的特色。

七古·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七古·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安史之乱后,边防线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五代以后更是一片混乱。到了北宋,面对辽和西夏这样强大的敌人,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在风格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没有了坚强的信心,边塞上的黄云蔽天、北风刺骨,带给诗人的便只剩下了忧虑和凄苦的感受,这时期的诗词更多的是通过描写边塞的悲凉景象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感。盛唐和北宋两个时期的国力差别,决定了两个时代边塞词的不同特点。

厉以宁指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两首边塞词中所流露的情绪,就和盛唐时期大不相同了: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两首词都作于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期间,都是意境阔大而优美的佳作,但也都弥漫着一种深沉而忧郁的情调。究其原因,厉以宁认为,影响词之格调的,并不单单是词人的羁旅乡愁,而和当时整个边防的情势有关。他在作于1956年的一首七绝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七绝·重读范仲淹《苏幕遮》有感

厉以宁

黄叶碧云地接天,寒烟催老一年年。

乡愁岂止离家怨,更在斜阳边塞间。

厉以宁还认为,除了边塞诗之外,从怀念出征的边防将士的诗中,也可以看出时代特色的影响。比如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这一题材的诗,主要是写闺中的春怨,并没有过多地谴责战争的意味。

七绝·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沈?期的《独不见》也是这样:

七律·独不见

(唐)沈?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李白的两首《子夜吴歌》,表达了当时征人妻室的心情,既怀念远征的士卒,又盼望他们早日胜利归来。

五古·子夜吴歌

(唐)李白

其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其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到了唐朝末年,同样题材的诗,在情调上起了变化。陈陶的《陇西行》在诉述闺怨时谴责战争,整个情调是哀怨的。

七绝·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向读者表达了战争是如何的残酷,情调凄楚,令人涕下。

到了北宋时期,燕云十六州已经尽归辽国,宋朝在宋辽关系上又一味采取妥协、退让和苟安的政策,再加上宋朝边关将领的松懈和腐败,造成很多防御工事年久失修,守将庸懦。宋嘉四年,王安石奉命出使辽国,来回经过时为宋辽界河的白沟,亲眼目睹了这个平原防御工事的惨淡和破败,写下了一首《白沟行》:

白沟行

(宋)王安石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锄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时光到了1987年,厉以宁来到白沟,这时白沟属于河北省,开辟了大型的农贸市场,生意兴隆,连不少北京居民都到那里去采购食物和生活用品,但许多人并不了解白沟的历史。抚昔感今,厉以宁写下了一首《浣溪沙》:

浣溪沙

河北白沟,当年宋辽界河,也是边贸集市所在地

厉以宁

一叶飘零也是秋,

幽燕分治只添愁,

宋无远虑自悠悠。

谁料金兵沦半壁,

更逢大汗定神州,

白沟依旧水东流。

厉以宁这首《浣溪沙》,重新回顾了白沟的历史,从“幽燕分治”的边境局势,“宋无远虑”的历史事实,以及后来金灭辽宋,宋被迫南迁,到大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兴起,最终平定分裂,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所有这一切,都和白沟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代更迭留给人无尽的感慨,但历史进步的潮流如滔滔河水,是永远不可阻挡的。

再来看南宋的边防诗,就又是另一番特色了。如南宋刘克庄的七绝《赠防江卒》:强敌临江,国势危急,时代与盛唐和北宋又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对少妇的安慰和对江防战士的鼓励,一跃而成为全诗的主题。

七绝·赠防江卒

(宋)刘克庄

陌上行人甲在身,营中少妇泪痕新。

边城柳色连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

无论是边塞诗,还是描写征人的诗,都说明诗词的情调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诗人和诗词并不能超越于时代而存在,诗人是自己时代的语言和心声,诗和历史则是一物之两面——历史是人的外在行为,诗则是人的内心沉思。优秀的诗词必然和自己诞生的时代之间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否则,诗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本之花。

诗词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但诗词并不是时代的简单描述,而是时代特色的凝练和集中,展现的是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画面,并携带着诗人最真切的感受和最热切的呼吁。正因为诗词源于时代又高于时代,所以能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启发。基于此,厉以宁提出了诗词一种独特的功能,即启蒙功能。

八、诗词的启蒙作用

诗词不仅仅有审美的功能,还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对此,古往今来有许多论述。比如孔子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钟嵘在《诗品·序》中则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诗词的功用:“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表明,一个人不管处于何种境遇,诗都能成为情感的一个出口,舒缓诗人最沉郁的感受。

厉以宁则提出了诗词的一种特殊作用,即启蒙作用。他认为,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时代的忠实的记录,而且还应该起到时代的启蒙作用;不仅应该告诉读者一些什么,而且更应当启发读者去思考些什么,引领读者觉醒并前进。

厉以宁进而认为,这种具有启蒙作用的诗词,往往出自那些对时代和国家特别具有责任感、并了解当时社会矛盾之本质的诗人之手,是一些既有艺术性、又有现实性的作品。厉以宁曾以唐朝末年陆龟蒙和罗隐各自所作的一首咏吴国兴亡的七绝为例:

七绝·吴宫怀古

(唐)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七绝·西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再以白居易的七律《放言》为例,这也是一首令人深思的诗。

七律·放言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黄庭坚的七律《清明》以孟子所提到的“齐人”(人乞祭余骄妾妇)和春秋晋国介之推隐居绵山被火烧死(士甘焚死不公侯)的故事为例,给人以启发。

七律·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厉以宁认为,南宋陆游的一些诗词,同样起到了这种作用。陆游的诗词,尤其是他的诗,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并且影响到了后来的南宋诗坛,无论在创作思想上是在创作方法上,他都开创了新的风格。关于陆游的诗,本书第二章将有专门一节进行分析,这里以他的三首词为例。

一首是他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另一首是他渴望收复长安的名词《秋波媚》,这是他48岁时在汉中军旅,登汉中高兴亭望终南山而作。

秋波媚

(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还有一首是他的晚年作品《诉衷情》: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词的艺术境界很高,和他的诗一样对时代有启蒙作用,是诗词担当社会启蒙责任的典范。

诗词的启蒙作用不一定是平铺直叙的,隐喻、含蓄的手法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例如,晚唐章碣的《焚书坑》和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

七绝·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七绝·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总之,诗词源于时代,所以能够反映时代,同时,由于加入了作者的思考,形式又便于传播,所以诗词能够启迪世人,起着引领时代思潮的作用。

九、诗词的写景和怀古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写景是我国诗词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传统。从《国风》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九歌》的“沅有羅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外在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往往有一种相互生发的作用。晋代文人张翰,因为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就辞官回家,由此传为佳话,正说明自然景物也能生发思想感情。

由此可以看出,某些描写自然界的诗词并不一定是自然景色的单纯呈现。厉以宁认为,自然界本身没有社会性、没有感情,但诗人的思想感情却不是抽象的、超社会的东西,因此,对于自然景色的描述,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反映。

以唐朝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为例:

七绝·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在写景的同时,也隐含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诗中用了“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这七个字把作者的感情包含在里面了。

再以描写春景的诗词来说,各家的写法是不一样的。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之所以是一首好诗,因为写得十分平淡自然。

七律·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踏莎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开始是写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际的郊外春景,但实际上抒发的是行人忆家、闺人忆外的感情,以春水之不断,喻“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意之无穷,“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才是景物背后诗词描写的真正主题。

厉以宁还指出,苏轼的《蝶恋花》通过描绘一幅生动活泼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虽在失意之中,但依然心情开朗、不愿随波逐流的愿望: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还有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通过春天的逝去,表达了自己的寂寞哀感: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贺铸的《青玉案》,在当时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江南春景,却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抱负不得施展、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贺铸晚年退居苏州,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闲愁”的倾诉,来寄托心意: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作于被撤职后闲居农村时,通过描写田园生活来舒缓心情。词题是“代人赋”,其实表达的正是辛弃疾自己的心情: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他的另一首《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同样是写农村景色,却饱含了对人间离恨的嗟叹。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词中,“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对仗十分工整,而含义却无穷无尽。

至于南宋刘克庄的《卜算子》,则使描述春景的词增添了许多新意:

卜算子

(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宋亡不仕的蒋捷和张炎,都写过描写江南春景的词,词中都蕴含了漂泊天涯的愁思: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清平乐

(宋)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从厉以宁举出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描写景色的诗词中,常常寄托了诗人的感情,有时候可能隐含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寓意,但也不一定如此。厉以宁认为,如果读者硬要在每首诗词中找出某种社会政治寓意,往往会走上牵强附会的道路。以下面四首描述夏景的宋词为例,它们各有风味: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宋)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厉以宁指出,这四首词都是清新、朴素的农村风景画,纯粹是自然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政治寓意在其中。苏轼写《浣溪沙》的时候在徐州,辛弃疾写上述三首词的时候正闲居于上饶,这几首词中透露出的闲适自然之情,反映了作者甘心于田园生活的怡然自乐之情。但也正如厉以宁所指出的,对田园生活的眷恋,恰恰是政治上抑郁的寄托,诗词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

周邦彦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是这样,描写的也是一派夏日景色。周邦彦的抑郁情感和李清照早年闺中生活的怡然,都反映在对夏景的描述之中:

苏幕遮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好一幅夏日荷塘景色,这两首词哪里有什么政治上的寓意呢?

但是,并不是说风景诗不能蕴含政治寓意。艺术表现如何是决定诗词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写得自然、不生硬、不造作,也能够成为动人的好作品。反之,作者如果不讲求艺术表现,只是赤裸裸地发表看法,那就是粗糙的作品,难以受到读者的喜爱。

以写秋景为例,唐朝元稹的七绝《菊花》是很有诗味的一首:

七绝·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不只是咏景,也有对时事的感慨和嗟叹。

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大概写于他被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前,在失意之际,登临金陵,感受到的是“繁华竞逐”“悲恨相续”的兴亡无定之感,以及对“六朝旧事随流水”之历史流逝的惋惜感叹之情。词的下半阕,几乎全是作者的感慨,但字句不离主题,且和渐冷的秋意在情调上两相契合,是一首写景怀古佳作: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厉以宁对王安石这首词钟爱有加,将其视为金陵怀古的佳作,1955年,他写了一首《采桑子·王安石词〈桂枝香》读后》,抒发了读这首词的感慨:

采桑子·王安石词《桂枝香》读后

厉以宁

六朝往事东流去,门外新楼,落照新洲,似练澄江正晚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