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会助学
1951年李昌鸿进入初中学习,但拖家带口的父母却时时担忧会因经济拮据导致儿子辍学。在这种忧心忡忡的日子中,意外之喜突然降临。
1952年“五一劳动节”,从常州放假回家的李兆禄高兴地告诉母子二人:“常州有个安徽同乡会,凡名在其中者的后代读书有困难的,都可申请助学金。同乡会名簿中有爷爷李隆馨之名,咱们也是徽商后代呀!”
同乡会的资助,解了李家燃眉之急,使李昌鸿得以顺利读完初中。也正是由于得到同乡会的资助,他才知道自己是徽商的后代;并了解到故乡勤于习文读书、尊儒重商,肯于将经商获取的钱财投向教育的民风。
1954年初中毕业后的李昌鸿,为了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恳请父母支持他到南京读高中。但这次金陵赶考的结果,却是名落孙山。幸运的是,南京有宜兴同乡会办的“宜兴文化学校”(高中),而且免学费、住宿费。于是李昌鸿开始了每月从父亲的工资分得三分之一(15元),维持在南京读书的生活。
多才多艺的李昌鸿入学后,成为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在学校担任学生会秘书长。在众多同学中,他与同样喜欢绘画的同桌杨佐渝是最要好的朋友。一次李昌鸿画了一幅授课老师的速写,杨佐渝十分欣赏,便将其引见给自己的父亲——任教于南京大学美术系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建侯。
杨建侯晚年赠与李昌鸿的画作
杨建侯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学生,是一位德艺双馨、和蔼可亲的长者,像他的恩师徐悲鸿先生一样重才爱才。他被眼前这位如饥似渴要求学画的青年所打动,欣然收下了来自恩师故乡宜兴的李昌鸿为弟子。
尽管每周只有两次,需要步行一个半小时到杨教授家上课,但李昌鸿十分珍惜能够诣名家之前、得耳提面命的学习机会。这个从小喜欢绘画,小学六年级时即以一幅《案头一角》的命题画,获全校比赛第一名的李昌鸿,终于有机会全面、系统地学习绘画理论与技巧,例如构图理论、素描与水墨画的基本画法等等。杨教授还经常从南大美术系借回石膏像,让他与杨佐渝一起练习静物写生;或是让他们观看自己如何作画。对于两个孩子的进步,杨教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却从不表露。尽管他曾将二人的素描作品带至课堂以为示范,并以李昌鸿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南大的学生奋发向上,但在指导他们时,却是只说问题,永无满足。这段金陵学画的经历,使李昌鸿终身受益,可谓是他真正进入艺术领域的起点,也是他能在紫砂艺术上取得丰硕成就的有力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