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返思录 作者:沈思源 著


第一卷

001

很多事情都被我遗忘了,如同被你遗忘的很多过往。某种程度上,我与你并无两样。这能让你在我这里看到你自己。也许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很大不同,但是我毫无不怀疑,我与你之间会有很多重叠。那些停留在你灵魂深处的蛛丝马迹会告诉你,我说的是实话。是古往今来很多人想说而没有说的大实话。那么我替很多人说吧。尽管有些话看起来如同我灵魂的自言自语。但这不正是人类最需要的吗?我们太多地封闭自己,不敢喊出自己心里的声音,不敢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即使面对自己最心爱的人,我们也无法赤裸地将自己的灵魂呈现在对方的面前,甚至还试图将自己掩饰得更完美。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徒劳。

我总是不断地问自己,人生还有另外的活法吗?毫无疑问,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有无限的可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然而我无法替代你设计你的人生,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讲述我自己的故事,如同告诉你,如何打磨出属于你的那把钥匙,去开启你自己的生命之门。我不是大师,不是巫婆,我只是手擎了一盏上帝交予的灯。我也不是那个灯塔,我是一个灯塔的守护者。

说实话,我是个苦命的孩子。曾经。但现在好了。因我终日循着真理之声将灯擎在手里,光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身上。使我成为一个心里有光,也身上有光的人。如今,我想把这盏光之灯给你,也好让祂照亮你前进的路。

002

我四岁被生母送人,之后历经人生的种种苦难。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家务。我不停地央求养母,我要上学。好不容易求得读书的机会,却直到初中毕业,我也没有像模像样地上过一天学。我记忆中的那几年求学生涯都是在赤脚奔跑中完成的,并且常常因为农活而被迫旷课,有时一旷就是一两个星期。

少年时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捡到那些散落在地上的破旧纸片。每当从地上捡到一张半张还留着很多脚印的报纸,我会如获至宝,而后在生火做饭的间隙如饥似渴地阅读。

初中毕业,养母说什么也不让我继续求学。于是我背起一个简单的行囊,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那时,农民工在城里并不多见,我很快找到一份纺织厂的工作。确切地说,我成了一个纺织童工。常常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我睡眼朦胧的起来去上夜班。到清晨人们醒来,我才拖着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身子像一只小鹿一般回到宿舍。

我竟然不觉得那是苦,我甚至暗暗庆幸,我终于获得了足够的自由。因为在我不上班的时候,我再也不用做一日三餐,再也不用洗全家的衣服,再也不用到地里干活。我终于可以腾出时间做我自己喜欢的事,如饥似渴地翻阅一本又一本的书。

当我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我记得是1989年9月。我出生于1974年4月。你可以算算,那年我确切的几岁。不过如果按照虚岁算的话,我应该算是十六岁了。

我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书店,买下了很多本书。那时工资不高,书也不贵,我花了三分之一的钱,将书在床头排成了队。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床上的书越来越多。我将书整整齐齐地靠墙码好,每天与我同睡。除了上班、睡觉,我将剩余的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

我长得并不高大,却很喜欢背一个大包,因为大包里可以放下各种书。若是你住过集体宿舍,你应该知道,宿舍里总是会安排住足够多的人。那些女生们与我好像不太一样,她们似乎对买漂亮衣服,烫头发,谈恋爱更感兴趣。她们床头上唯一会有的书可能是一些杂志。哦,有时也会有教人如何编制毛衣的刊物。我从不轻看她们,偶尔甚至觉得她们很贤惠。但是人各有志,我的理想绝不是为自己的男人织个毛衣。我好像要编织一个王国,在我的书里。

有时我会背着大包到公园里看书。一个人坐在树底下,打开一本好书,就会忘记自己身处这个苦难的人间。好像上了天,在那里,与神对话。

从那时起,阅读几乎成为我的存在方式。无论走到哪里,包里永远都带着书。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将书拿出来静静地读。可我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我读过的书转身就忘。这也使得我每次拿起一本书,无论读过多少遍,都会像第一次读那么新奇而愉悦。

当然,还有更奇怪的事,就是拿起所有的经典,当我翻开,我又觉得似曾相识,仿佛那些圣贤的箴言也是我心中一直想要表达的语言。我不断遗忘着,又不断印证着,这使得我的阅读成为我与一个个伟大灵魂之间的游戏。

在这个漫长的游戏中,我发现我常常可以独自一人一待就是一天。那个时候,没有想过要去写书。我觉得阅读是我的事,而写书是别人的事。但是阅读让我变得与别人不一样,让我站在几百人的人群中,一眼就能被人看到。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同样都是纺织女工,独独我与大家不一样。当娇小玲珑的我站在一群人高马大的女人当中,反而显得异常出众,使人不由地将目光移到我的身上。

那时年少,尚且不知这是书的功劳,是读过的书凝结成智慧的光芒聚焦到我的身上。是日复一日地阅读,给年少的灵魂注入了一种超然一切的气质。而不仅仅缘于我是工厂中最小的一个——那个唯一的童工。也许冥冥中,也带了上帝对我特别的偏爱。谦卑地讲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长得好看。但我的确是那时整个工厂中长得最可爱的。不仅仅是因为我可爱的外表,大概还因为我有一个可爱的灵魂。

我离不开书。如果一天不看书,我会如同一天没有喝水那般觉得口渴。如果两天不看书,我会如同两天没有吃饭那样觉得饥饿。如果三天没有看书,我会如同三天没有睡觉那样觉得无精打采浑身困乏。甚至对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致。如果这个世上真有什么精神鸦片,我以为书就是我的精神鸦片。可以填满我的一切空虚,抚慰我的一切伤痛。

003

随着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加上我曾经的经历,我对人生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领悟。我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我有自己的主见。当然,有时因为太有主见,也让我在这个随大流的世界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还常常吃亏。但是我不在乎。只要不是会死人的吃亏,吃点亏算不了什么。我倒觉得,凡事都想赚便宜,定会有祸患降临。而自愿吃些亏,反而有人顾念着你。

很多人讨厌无偿劳动,而我却喜欢去付出些力所能及的。譬如主动承担黑板报的编辑与抄写。如同在一块荒地上耕种。有人认为在那公共的地里播下种子,与自己有什么利益呢?而我却不这样思想。看荒地里长出绿苗来,开出花朵来,别人高兴,你自己也赏心悦目。很多事情不都是如此么,当时做的时候,你并不去追究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凡是做过的事,总会在你的生命里结出果子来。

要问最后那几千个女工中,谁成了作家,也许只有当年那个自告奋勇去写黑板报的小姑娘吧。此时再回过头去,她们中的那些人,很多都已退了休,成了奶奶、外婆,每天穿梭于菜市场和厨房之间,一日三顿的做饭。而她,看起来,还像当年那个水灵灵的小姑娘。

并且她还用下班后的时间自学汉语言专业。她立志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大学的所有课程。她听到别人的讥笑。可那又如何?根本干扰不了她想做的事情。最后,她做到了。两年的时间,她如期完成了十门功课的考试,且全部一次通过。她拿到了大学文凭。但是她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文凭。因为事实上,无论她行走到哪里,想要应聘怎样的工作,她都从不需要出示这个文凭。人们一经与她对话,便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录用她。然而因着常常在书中与很多伟大人物的对话,在三十岁那年,她决意要主宰自己的命运。除非是为了体验,为了经历,她已不再为任何人打工。

后来有一些孩子认她做教母,有些是天才少年,有些是与她一样少年辍学的苦孩子。她对天才少年说,你不要因天才而自傲,你要更加勤奋。她对辍学少年说,你不要因辍学而自卑,你要更加勤奋。

是的,唯有更加勤奋,唯有超越于常人的勤奋,才能让一个人无论在哪个起跑线上,都能飞起来。

如果家里没有条件供你上学,就自己创造条件上学。如果实在不能上学,那就多多阅读。让阅读涵养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命运。而不要将时间荒芜在抱怨与责备上,甚至整日沉迷于游戏而自暴自弃。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除了依靠自己,依靠上天,不要再试图依靠自己与神以外的任何其他人。也包括父母。如果你已经成年的话。你应该保持独立,并且反过来想想,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做啃老族也许会让自己的人生在短时间内显得轻松,但是别忘了,你还有孩子或者说你将来会有孩子,你应该给孩子做个榜样。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你的余生怎样待你,你就现在如何去对待你的父母。

如果你热爱读书,你一定不会丢失你善良的本性。你一定可以从书本中寻找到生命的地图,并完美地走出人生的各个盲区。譬如此刻,你一定比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生命有了更多的信心与勇气。是的,不要怕,只要你坚持真理,行走在正确的道上,并且心中装满爱。

004

在爱之外,我的心中始终装着一个梦想,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梦想。我认为自己来到这个世上必定是要来做些什么,尽管我并不能确定这份伟大的事业到底是什么,但我确信它最终一定会以书的形式告诉人们,那到底是什么。

我知道这份事业必须要我做许许多多的准备,甚至是承受各种苦难的历练。我的这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念想帮助我度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岁月。我不知别人是否通过这样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低谷,总之我是。在每一个觉得撑不下去的日子里,我告诉自己:有一个伟大的使命在等我,我不可以放弃。

在我人生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我拿起了笔。在众人还没有意识到我的人生足以光辉到可以写成书的时候,我的思想却已经以书的形式传播到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

如今,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我在想,他们在想些什么呢?当他们到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他们会在哪里呢?我庆幸自己因为我的不知天高地厚与无知无畏,走到了今天。我庆幸当自己还是一名童工时,就想着那不是我的整个人生。我庆幸当那些同事嘲笑没有上过高中的我却在考大学时,我没有听从她们的声音而听从了自己的声音。那些嘲讽的尖刻的声音像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无情地丢进浩瀚的大海。然而在“扑通”一声之后,再也不见踪影。只有海水在不停地涌动着,去往她想去的地方。

当我大学毕业的那天,我看到那些曾经不屑的眼神转而充满了对我的敬意。从此我坚信:人们如何看你完全在于你自己。在于你自己能否将人们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于你是否真的愿意为了那样的转变而持续不懈地努力。

我从未责怪过那些嘲笑我的人们,我认为那并不是我要关注的问题。重要的是我自己是否相信自己,真正地受人尊敬与鄙视,并不在于别人,而完全在于自己的德行。所以,无论遭受多少磨难,我都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没有放弃过对真、善、美的追求。

现在的我,也会偶尔听到那嘲笑的声音。我知道,那只是往大海里多扔几块石头而已,大海不会因这些石头而改变。

荀子曰:“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宽容,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成就正道、走向博大的捷径。海纳百川而成其浩瀚,人因包容一切而趋向博大。没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如何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没有深邃旷达的胸襟,如何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喟叹?又如何会有赤壁之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千古绝唱呢?

无论大家怎样想,我还是想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活着。年轻的朋友们,我也曾跟你们一样,每天重复着那简单而又沉重的劳务,但我从无抱怨。因为我相信,那只是我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005

这么多年,我辗转于很多城市,但无论到哪里,都有书的陪伴。我对书的喜爱,就像爱我的生命。而至于珠宝首饰、轻裘华服,对我而言,都只是身外之物。它们在我生命中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分量。我的家当,也不过是能满足我内在精神需要的一堆一堆的书,与三两箱取暖遮羞的衣服。也许在有些人看来,那一本本沉重的书,不过是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可在我看来,它们是我与各位大师建立连接的通道。借由它们,我得以与一个个高尚而丰满的灵魂对话,从而一次次印证自己内心的想法。借由它们,我获得内在更大的喜悦与平静。因为有书相伴,即使在一个人的夜晚,我也不会因此觉得孤寂。我反而会享受这种独处的时光,完成大量的阅读与写作。

没有阅读的日子,这是我不敢想象的生活。我不知生活如果缺少了书,还如何度过?虽然我的外婆,我的母亲,她们一生都没有读过一本书,她们也生活了一辈子。我觉得她们很勇敢,面对即使枯燥的生活她们依然保持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她们在自然中同样也悟到了很多真理。但如果我仅仅只像她们那样的生活而没有阅读与写作,我会觉得自己的人生缺少了太多的东西,我甚至会觉得极度的匮乏。

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不一定是在热闹的人群中,或是在疯狂地购物时,而往往是在独自一人静静地阅读时。至少于我而言如此。我自觉那时我与神最近,也与自己贴得最近。那个时候,我全神贯注,如同与万物合一,感受到一种无比的充实与满足。

006

活着,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事。有时仔细观察出现在身边的人、发生在身边的事,也别有意义。

每个人都在书写着人生这本大书,往上添写着各种各样荒唐、滑稽、晦涩、平淡无奇、或波澜壮阔的故事。

有段时间,我总是在路上,这反而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静心。那段时间我也很少动笔写东西,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那段时间,我曾试着坐公交汽车。每次外出,我总会在包里放上一本书,以便空闲的时候随时翻阅。一上车,就拿出随身携带的书靠着窗口有滋有味地看起来。很快我就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有时甚至忘了自己坐在公交车上。就像躺在一条河流上,由着水的流动将自己带向一个已知的方向。没有忧愁、没有不安、没有恐惧,也不存在身份,只有完全地专注。自我处于一种空无的状态,但又有隐隐的喜悦。

外界的声音似乎还在,似乎又离得很远。依稀中知道有很多人在上上下下,却又不会干扰到你,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像在梦中,在喧嚣中沉入一种内在的空寂。知道自己是在尘世之中,但似乎又超乎于尘世之外。在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中,享受着一种别样的宁静,一种携带着声音却又忘却了声音的宁静。就这样,将自己专注在一份喧闹的宁静里。直到乘务员提醒我该下车了,我才从那个世界中出来。有时一翻自己看过的书,达五十页之多。这样的效率几乎是平时的两倍,且理解的果效比在独自安静的状态下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也想,这是为什么呢?车上是那么的喧闹。可又猛然醒悟,正是因为喧闹,我才需要几倍于平常的专注。那时,我彻底忘却书本以外的世界。并且正因为将注意力都放在书的内容上,使我忽略了坐公交车的种种不适,或者根本就忘了自己是在公交车上。就像做了一个梦,一觉醒来,已从彼地到达此地。

也许一切本就是一个梦。坐过各种各样顶级的世界名车,偶尔坐在晃晃悠悠的公车上也能自得其乐。既然是梦,也就无所谓好坏,也就不必执着,去经历、去享受就可以了。

我始终认为中国人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了,特别是在大城市。而如何使路上无聊的时间变得有意义,我想看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使你的路途“缩短”,使你的时间“倍增”,使你的灵魂“飞升”。

007

我喜欢捧着纸质书安静地阅读。将自己埋首于书海之中,不去想曾经的得失,不去想未来的蓝图。只是纯粹地阅读,忘记一切。甚至在阅读时也不曾想要刻意地去记住什么。只是沉浸其中,似乎已经与其融为一体,与它同呼吸,共命运。至于自己的命运,只管随顺命运的安排。祂将我带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当我只活在那个当下,那一刻本身就是美好的所在。尽管只要我们活着,就会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完成。但是做事和阅读并不矛盾。在开始做事之前,或在完事之后,让自己到书海中畅游一番,如同你通过游泳锻炼自己的身体,我们的灵魂也需要锻炼。而灵魂的锤炼就是在书海中的畅游。

在我看来,唯其阅读,才能让我们在繁杂的世间享有一份独特的清醇。让那浮躁疲惫的心与漂泊不定的灵魂,在一部部好书之中慢慢平复与沉静。

在所有人都不再看好纸质书的时代,我却预感到,有一天纸质书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受到人们的青睐。有一天,人们终于烦透了闪瞎自己眼目的电子屏幕,想要切断一切电源,只是安静地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书待在一起,于晨光间、夕阳下、微风吹拂处、落叶纷飞时,在图书馆、公交车上、家中的阳台、小区的花园里静静阅读。未来,读书将会成为生活中最惬意的享受,和人类最美的风景。

那些使人更多心灵内省和沉思的书籍,将会被读者奉为至宝。那些教人急功近利的书籍,总有一天会被人置于角落。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对纸质图书的喜爱不会放弃,如同人类守护着自己的眼睛。有人说,未来的人类已经不需要读书了,直接将藏有大量图书内容的芯片置入人体内,需要时一搜索就什么都有,就等于通读了原先十辈子百辈子都读不完的书。可认真思想一下,这样实用主义的阅读有何意义吗?就像图书馆里藏着成千上万册的书,可是你若不仔仔细细地看完一本,即使那里藏最多的书,又与你何干呢?

我相信智慧的人类不会愚蠢到要完全取缔纸质图书。相反,人们对于各类书籍的喜爱一定会随着自身意识的提升而与日俱增。

008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赐人以智慧和力量,以及面对一切困苦的信心与勇气,同时让人无论在任何境况里依然能保有内心足够的淡定与宁静,喜乐与丰盛。

也正是这种对于阅读的执着信念,使得即使人到中年,也依然能保持对生活强烈的热爱与青春的活力。有人认为读书人都是呆板乏味的人。其实不然。这只有与她一起相处过、生活过的人才知道。在多年以后,当她与心爱的另一半在相互地温存之后,当这个嗜书如命的女人翻身拿过一本书静静阅读时,她的另一半会从背后轻轻地抱住她,与她共享这份温软静谧的时光。有时她还会给他念诵一段,如果她觉得书中的某一段足够精彩到值得她在安静的夜轻声念出来。

受了她的影响,有时,那个男人也会迎着床头另一侧的灯光美美地沉浸于另一本书的阅读。千万不要以为这两个人不够相爱,或是两性不够和谐。事实是,这两个人爱对方爱到骨子里。正因为深爱,故深深懂得。爱一个人不是去占有对方的全部,而是让她完全的成为自己。

有时,俩人也会像两个孩子那般,在床上玩耍,疯狂到床架子都要散了。那时,他常会惊叹着问:“你这个小小的身体里为何会有如此惊人的力量?”她会笑而不答。他就会更加使劲地亲吻她。

当然,更多的时候,俩人会像两个高深莫测又热衷于探讨的哲学家,展开漫无边际地对话。有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她认为,才德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无才的女子,便也无德可言。她说,只有真理才让人得自由。而只有一个真正自由的、按照天性生活的人,才有美可言,才有德可言。任何违背自然的、不得自由的生活,同样也违背美德。

的确,思想让她获得甘甜的源泉,书本让她更加懂得爱也更爱现实的生活。因为热爱读书,这个女人自己便也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一本书,让人如何也看不透,读不够,爱不完。

她说:“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美妙,那么这种美妙一点也不逊色于做爱时所拥有的妙不可言。正是因为阅读也能让我体会到这种美,使得我即使在一个人的日子里,也能十分舒畅地度过每一天。”

是的,我一直坚信,在公义里的思想与爱,一定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与丰盛,无论我们与人为伴,还是与书为伴,必定都是为了使我们更喜乐。除非我们远离真理的道,我们的生命才会怏怏不乐、萎靡不振。

任何使人痛苦的思考,一定是携带了某种程度的邪恶。接近天道的思想从不会使人陷入苦闷。相反,你愈思想,你会愈清明,愈加容光焕发,从灵魂到身体都放出光来。

009

我不止一次收到以不同标题、不同国家、不同个人名义却叙述同一件事情的文章,大致都是为了描述同一个问题:有一个民族,是全世界最不喜爱阅读的民族。你肯定知道,这个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这个民族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数,约占了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他们总是一再强调,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似乎我们这个民族已经破败不堪、面临灭亡。在我看来,这纯粹是别有用心的人的无稽之谈,大概是为了摧毁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实在存在得太久了,久到在汉族出现的几千年后,很多国家才开始诞生,久到很多国家很多民族生了死,死了生,合了分,分了合,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却一直存在,并以它独有的姿态稳步成长。是的,这个民族一直在成长,这个民族的人民勤劳聪慧并且好学。如果汉民族不是一个爱学习的民族,那么中国也不可能走到今天。所以不要让那些危言耸听的不实言论来污染我们的耳目,蛊惑我们的心智。我们应该始终对自己这个民族保有极大的信心。就像犹太民族,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团结一致,始终保持自己心中的信仰,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

没错,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六天读一本书,一年读完六十本书。这是一个好习惯。一想起这件事,我就热血沸腾。据说中国目前的人均阅读量不到一本。我不知大家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暂且就当这个统计是真的。我愈加觉得中国实在太了不起了,汉民族实在太了不起了。人均一年读一本书,我们就可以将中国发展成这个样子,如果我们人均一年读十本书呢,三十本书呢,五十本书呢?七十本书呢?我们这个民族会怎样?会不会一下子就超越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令世界叹为观止?

难道还需要讨论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的同胞们,从今天开始,起来吧,放下手机,捧起书本,因为书籍里有我们的脊梁,有我们更辉煌的世界,更光明的人生。

当然,读书是一方面,人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与读书同样重要。譬如当全世界都在鄙夷中国人读书太少时,我却看到中国人超凡的禀赋与天资。以前,中国人为了发展经济,放下了书本。都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已经完成了物质架构的中国人,终于可以慢下脚步腾出双手捧起书本,开始优雅的阅读。这个民族要腾飞了。

就像普世的认为,博士生比中学生了不起。因为博士上了更多的学,读了更多的书。但是在任何一个博士面前,我都不会感到羞愧。因为他们对于人类的贡献,并不一定会比我更多。他们的思想也并不一定比我更丰盛。他们关于如何活好这一生的论文也不一定会写得比我更好。

我承认读书是重要的,但不要拿读书衡量一切。读书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更加纯净,属于灵魂的生活更欢快与鲜活,而不是像一个老学究那样,用来教训别人,还四处炫耀。我喜欢没有任何功利主义的读书,这才是读书的本质,读书是为了涵养灵魂,而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当我们的阅读源于灵魂层面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换个一官半职时,这阅读才可以真正增加人的底气,使你更加超然卓绝。

我并不认为中国人是不爱阅读的民族。事实上,今天的中国人,只要识字的,有手机的,几乎人人都在阅读。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喜爱阅读。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文章。只不过是从几千年前的深度阅读,捧着厚厚的竹简、典籍阅读,到如今的碎片阅读,捧着小小的手机或其他的电子阅读器阅读。

从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和赞赏纸质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更有温度和深度。但是不能说碎片阅读没有意义与价值。如果阅读的人能从中有所感悟,不在乎拿什么样的工具阅读。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有碎片阅读,总比没有任何阅读好的多。且在公共场合碎片阅读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回到家里就没有纸质阅读。那些仅仅只凭在地铁上少有人阅读纸质书就断定中国这个民族是不爱阅读的民族,那无疑是片面之词。

另外,一部分中国人不爱读书,不代表所有的中国人都不爱读书。譬如我,无论住在哪里,都有自己的书房。无论走到哪里,始终不忘阅读。我的朋友们也大多喜爱读书,有很多藏书,每天都保持固定时间的深度阅读。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爱读书的和不爱读书的人,有爱学习的和不爱学习的人。

事实上,中国这个国家的百姓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悟性极高的民族。最早发明了印刷术,几千年前就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诸多经典,并且这些经典至今依然被世界奉为至宝。还有天文地理方面的发现,都充分说明,中国人民的智慧以及对真理始终不渝地追求,从不逊色于任何其他民族。也正因如此,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一直未被中断。

虽说关于中国人不爱阅读的文章总是带了某些人不够纯良的动机,但反过来讲,倒是一种提醒。特别是对于那些平常不太爱看书的人。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我想这段话适合全世界的人们。中国人作为世界的一份子,要以此自省。

爱读书,说明我们还有追求,有梦想。还愿意通过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从科学上,哲学上,文学上,神学上,探讨这个世界的真理。通过阅读,与古今中外各方大家、圣哲贤人对话,如临其境地体验各种哲学论断之深邃,自然科学之奇妙,文学情感之绝美。借由阅读,我们跨越时空,与人类的精英也与神界的精灵互动、共情。以此丰满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获得心灵的滋养。同时也不断印证自己对世界、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实相的理解与体悟。这即是阅读的意义。

010

我常常觉得书本像一个个的幽灵,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进入一个人的生活。这时,读它便是合适的。当我看完《沉思录》,我了解到很多我正在思考的问题,一个叫马克·奥勒留的罗马皇帝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思考过了。思考的结果是有时我们会有不谋而合的一致。但有时,我会因之而有更多的疑问。

譬如他说: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要恶人不作恶,就像想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对于其他的事情完全不要操心,我们要表现得高贵、仁爱和真诚。

也许因为他是皇帝,对于不善的人有杀戮的权力,但他却采取了宽容和忍耐,这的确是高尚的事。但对于我而言,这种宽容和忍耐,几乎是我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当然,除了天性良善,也实在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生活的实践告诉我,当我采取这种姿态,不与恶人计较时,我自己便获得了解放。

对于奥勒留所说的“自己义务以外的事,我们完全不要操心”,我不知他所谓“义务”的定位是什么?他作为君王尚且这样言语,那么作为平民的我,是否更该少管闲事呢?但我终于还是不能完全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观望外面的世界。或者对着我所见到的不义之事当作视而不见。我无法做到。在很多人看来的义务之外的事,在我,若是不去阻止,那么我自己便是不义的人。

当然,奥勒留作为一个国王,也许他觉得所有发生在他国土之内的事都是自己义务之内的事。而作为一个平民,也许管好自己才是做人的本分。但我依然觉得,对所有自己以外的事不顾不问,这终究不是一个正直人的所为。因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外物而单独存在。不过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了解整个宇宙的实相。也许在奥勒留看来,有些事我们人类不应该插手,而应该交由那个更高的存在去处理。我们不能肯定我的这种猜测是否是奥勒留真实的意图。但只有当他真是这么想的,我才感到祂是个真正的好皇帝。

当然,由于我所读到的《沉思录》来自于翻译本,而译者与作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是作者本意的话语。并且我自身对奥勒留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偏颇。但是当我读完整部书,我不得不赞叹这世上竟然有如此高贵、正义、智慧、良善、仁爱、朴素、以及尽忠职守的人。他就像是我最亲近的人,他是君王,但他仿佛也是我仁慈的父。

每当我拿起他的书,他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向我娓娓道来他对天地宇宙及一切存在的领悟。听他说话,我充满了喜悦。很多时候,我发现,那声音仿佛从我里面发出,因为他所说也正是我所想。

他说:当你减少欲望,你便能获得宁静的生活。另外,你还可以从另一件事上享受到快乐并从中获得安宁,那就是不断地为众人造福,并保持对神的虔敬。

对于他所说的这段话,我深有同感。当我减少自身感官对物质的欲望时,我的心灵便获得了我想要的宁静与纯洁。另外,我的写作也许正是我的义务,或者是可以利益到更多人的一件事,所以我总是不断地问自己:我该当如何去写,才能更好地履行我的义务,完成我的使命,而不是借写作消遣生命?

我始终认为,让读者在你的作品中花费掉不少的光阴而你只是满足了他浅薄的感官欲望,却并不能使他的精神世界获得提升时,你的写作便是不义之举。于是,我的写作便成了我对自己良知和道德的一次次拷问。我知道,写某些东西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受欢迎,满足更多人低俗的需求。但如果我只是在为这些而写,我将对自己不屑。

奥勒留在夜深人静之时与自己灵魂的一次次对话,无疑对世人有着警醒与启示的作用。他对外界的警觉与戒备状态是我所缺乏的。我几乎相信出现在面前的每一个人。我没有做好要遇见各种恶人的准备。我认为恶人并没有特定的标志,他有时可能是好人,在于你如何待他。

奥勒留还说到,我们要表现得高贵、仁爱和真诚。我认为,高贵、仁爱和真诚不是表现出来的,而应是做人的根本。我想,他原先应该与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正如他所说的,万物的本性是一致的。既非善,也非恶。如同文字,有时一个文字会表现出多重意思。我们读一个作者的作品,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他所写的文字上,还要了解他创作的背景,以及他自己本身的人格。对于那些不以诚意写作,所发之声并非出自纯真的心灵,也没有实在的生命体悟,长篇累牍皆是胡编乱造,我们要小心。

如同奥勒留提到的,我们要有纯正的动机,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而言,绝对要做到如此。但对于一个纯粹的人而言,要做到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无疑是困难的。除非已经抵达一种极高的境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除了纯正的动机外,或多或少都会有其他种种念头。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是活着的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偶尔的幻想和胡思乱想,只要不伤害别人,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被原谅的。

他还提到,无论任何时候任何人问你在想什么,你都要能立即坦率地说出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思想只能停留在思想中,而无法被表达。思想应该是自由的,它就像一匹奔腾的野马或者是翻滚着的浪涛,也可能是一朵飘浮着的云,它是不可被限制的。人天性喜欢追逐自由,特别是思想的自由。既然奥勒留提倡要尊重自然,那么自然而然的,我们也应该尊重人自由思想的天性。

并且我认为,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最好不要去问别人在想什么?因为这常常使被问者很难回答。很多时候,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什么也没有想。若是如实回答,常被人误会我们是在欺骗。若是不如实回答,那么就背离了一个诚实人应有的品格。若是对方真有想法,那么不劳你问,他就会主动分享。若是对方不说,你即使问了,也毫无意义。所以去问别人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本身是愚蠢的。

我曾在另一本书中写道,当我们无法选择更好的境遇时,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心态,从而相对地改善我们在同等环境中所获得的愉悦和美好情绪。当我在奥勒留的书里看到他写道:“由于所有对我发生的事情都是符合宇宙理性的,我必须欣然接纳它们。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我不免慨叹,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道德和思想的基本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有时居然惊人的相似。但是因为我们生活轨迹的天壤之别,在阐述的方式上,我们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当然,我也希望人们能看到人性的不同面,以及思想的缤纷多彩。

在我自己看来,我与马克·奥勒留就像是一对分离千年的孪生兄妹。哥哥有着千年前的贵族式沉思,像罗丹雕塑的“思想者”那样,专注地陷入一种深沉的思考。而妹妹却是千年后平民社会中一名普通的女性。作为平民百姓的我,可能更偏向于一日三省,时常回过头反思自己的人生,想想自己哪里还做得不对,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哪些人要感谢,哪些人即使伤害了我也仍然要感谢。

奥勒留出身于贵族家庭,周围充满了仁慈、高贵和学识渊博的人,所以他能从中学到良好的美德,培养起高贵的品性,并拥有了渊博的知识。而我的境遇,恰好与他完全相反,在我十六岁之前,我几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我要感谢仁慈的上天,虽然我没能出生在高贵的家庭,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从生活的另一面找到了与他同样高贵的品质。

我们的区别只在于有形的东西,对于无形的灵魂来说,我们应该是相似的。如果诚实地承认不算是一种骄傲的话,我认为我有一个与奥勒留一样伟大的灵魂。如果生活的经历就是我们成长的教材,我与奥勒留的教材虽各有不同,但我们最终所取得的成绩将不相上下。

我们不能说贵族生活的教材比平民生活的教材更好。既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帝皇的经历好,而百姓的经历不好。经历无所谓好坏,差别在于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悟性。

每个人都是上天的孩子。上天会根据各人的特性因材施教,所以祂给我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功课。如果我们懂得自省,最终我们都会取得圆满的成绩,从人世间光荣地毕业,重遇最美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来自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一路成长至今天的自己,但我们分明又不再是过往的那个自己。有人以为是身体的老去让我们找不到过去的模样,然而我更愿意相信,相比那时稚嫩的自己,如今这个自己更接近一本有故事的书,更值得人细细品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