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啸天说诗二:江畔何人初见月 作者:周啸天 著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应试的秋天。年代当在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一作崔国辅诗,非是。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靠科举谋求出路,而这一条路又不一定都走得通,一些贫寒士子面对艰难处境,常常流露出穷愁潦倒的心态,这首诗就是表现这种心情的。

“一丘常欲卧”四句,写自己求仕不成,想要息隐山林,但是又没有经济条件来建置家园,真是进退维谷,左右两难。“一丘”指山林田园,此指归隐山林。“三径”指隐者居处。《三辅决录》载: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告病辞官,隐居乡里,在院中开三条小路,荆棘塞门,不出。《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为生活所迫而求仕,说:“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后“三径”遂为诗中常用词。“北土”指秦中,即政治中心长安。“东林”即东林寺,乃晋代刺史桓伊为高僧慧远所建佛寺,在庐山之东面。此借指远上人所居寺庙。

“黄金燃桂尽”二句,比喻长安生活品价高,自己处境困窘,从政的愿望难以实现。《战国策·楚策》载:“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论诗不能脱离思想而谈艺术,明人李梦阳批评“黄金燃桂尽”一语伤气,但生活如此,能不伤气吗?“日夕凉风至”二句,写闻蝉兴悲,出现了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流露出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末句中秋蝉的悲咽,正是诗人凄切婉转的哀鸣,透露出无限的悲凉。诗中也表现出对远上人的深切思念,情意真挚。

这首诗直抒胸臆,“非不经思,只是吐出”(刘辰翁)。在孟浩然诗集中,实属平平之作,思想和艺术,都没有特别高明之处,也就是中驷吧,却被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和《古文观止》也选进了一些非经典之作一样,是考虑到适合初学者,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在裁词、用事和谋篇上,有章可循,学者稍加努力,自个儿也办得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