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略去个性气质和创作风格不计,活跃于当代文坛的中国作家主要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不同,分为老年、中年和青年三大群体。这虽然看上去是一个一般化的、十分世俗和模糊的分类,但细想起来这种分法却带有一定的实质意义。影响作家作品思想情调和时代风貌的主要是什么?过去很强调出身和政治观,这放到别的国家和别的时代里也许是有道理的,但在30多年来的中国,这个说法可靠的成分是很小的。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全国的教育环境是统一和整体化的,政治社会思想教育内容也是一致的,同一年龄层次的人即使有着不同的出身和文化差异,却都有着大体相近的观念,这种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理论宣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是形成作家创作的思想风调的基本根源。只是在最近十年特别是实行对外开放之后,由于现代意识的冲击,中年和青年作家两个群体的内部才发生一定的分化。
我们做这样一个概括的分析,是为了确定贾平凹在中国作家队伍中的位置。说老、中、青三代作家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代沟”,还是有道理的。当然有不少人可以在呼吸时代大气和经受新思潮的荡激中超越这种“代沟”,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由于他们的坚韧、自信,不愿更多主动地理解别代作家,这种“代沟”,大约会长期存在下去的。在三大作家群体中,贾平凹属于青年作家,这除了年龄依据外,主要是他的思想作风和思想观念是属于当代青年的。他是一个“代”作家。和老年作家的区别自不待言,就是和中年作家比起来也有着根本的差别。这主要表现为思想上缺乏成熟而稳定的理论框范,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和反旧意识,其思维素质中存在着怀疑性和抗压性;艺术上勇于探索,勇于创造。
作为青年一代的“代”作家,贾平凹作品在青年中有着更大的读者市场。他的作品对社会惰力和民族性痼疾的揭示,对新时期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生活追求、精神躁动、感情波澜的表现,对生活角落和感情角落的搜逋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人和自然相依相斗中人群和自然界中的美和神秘的呈现,等等,都在向青年展开一个富于魅力的新的文学天地。但大部分老年读者都对贾平凹作品表现出淡漠。中年读者对之毁誉不一。对贾平凹作品的不同评价和看法除了作品本身的长短得失而外,主要是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
指出贾平凹属于一个“代”作家,这只提供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位置的坐标横轴,要确定他的准确位置,还应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质做进一步的考察。贾平凹区别于其他同龄作家的最大特征恐怕在于他能同时做到对现代意识的摄纳和对中国文化及美学传统的传承,从而使二者“联姻”,创造出富于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这是决定着他文学个性的一大关纽,是规定他在文坛位置的坐标纵轴。像贾平凹这样年龄的中国作家,他们的生长、成型,正碰在一个畸形的时代,一个知识和传统被肆意贬损的年头,如果缺乏反拒思潮的自觉和锐意吸取本国文化传统的努力,就只能被造就成一个带有一定文化匮乏症的青年作家。而贾平凹在这种环境规定面前,和命运进行了顽强的搏斗,努力实现对这种规定的超越,用中国文化充实了自身,使得他能够自然地表现生活中和人物身上的文化积淀,并通过个性突出的中国美学精神来表现现代意识,表现当代人的心理和情绪,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新的时代感和东方美学品格,取得一定的世界价值。他作为一个中国作家被不少国外的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对象,原因也正在这里。
由于中国在对外开放之后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内外连通和内外互渗,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意识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强烈冲击,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等,都程度不等地发生了危机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将怎样估价,怎样对待?中国文艺今后将走怎样的路,怎样应付世界文艺的发展总潮?如何适应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审美要求?这些问题盘旋在作家、艺术家和理论工作者脑中,给他们造成严重困扰,在学术界引起热烈的争论,文学界的“寻根”热、小说新观念的张扬、戏剧界戏剧观的大辩论、京海两派对传统针锋相对的态度、美术界就国画发展问题所提的那些耸人听闻的主张……这一切都是从危机感中引发出来的。危机并非末路和消亡,它是飞跃之前困惑中的躁动,它预示着中国文艺的大突破和大发展。如果把这些争论加以清理将会发现,产生对立意见的总根源,在于现代观念和中国文化传统的矛盾,争论双方对这两者各有不同的体认、感情和态度,因而各持一端,都表现出明显的偏颇。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承认,他们都各自占有一定的真理,他们的意见对中国文艺的发展都有所贡献,因为他们的争鸣造成了思想活跃的局面,促成着文艺实践的多元路径。实践将证明,今后中国文艺的总发展必然是现代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矛盾统一,融合争论双方的合理成分,在“和而不同”中产生一个大飞跃。贾平凹的文学成就为社会所瞩目,其内在根源正在于他所选取和开辟的是一条使现代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联姻的文学创作道路。作家这个抉择的高远之处,正在于他早在这场关于中国文艺发展问题的大讨论之前,就已克服了争论双方的偏颇,摒弃了固守传统和全盘西化的褊狭态度,把视野伸展到古代和外域,接受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收纳着西方富于时代色彩的思想观念即现代意识,使他的创作既保持着中国文学固有的美学根基,扎根于民族的深土中,取得了最基本的读者队伍,同时也透发着浓烈的现代气息和时代风采。所以在目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讨论中,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对贾平凹的深入研究,其理论意义必然超越贾平凹研究本身,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还应当看到的是,贾平凹是一个艺术型的作家,他走上文学道路和创作的每一过程,无不渗透着对艺术美和艺术情味的追求、把玩和陶醉。他的作品在大情节上大都不具风云雷电式的冲击力,但艺术情味的呈现却无处不在。这种情况是缩小了一定的读者面的,因为目下在相当大的读者层中,有诱惑力的仍然是再现现实生活步伐的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只有具备这种特点的小说,才能使较多读者的阅读神经兴奋活跃起来。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当然也会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才能,但他们的主要兴趣是以情节和思想内容的巨大冲击力显露自己手笔的阔大,而往往不屑于对艺术情韵的平静细微的体味和潜研。然而必须承认,文学是精神产品,也是精神消费品,宇宙中没有比精神更复杂丰富的东西了,这理所当然地要求着文学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把具有风云雷电式的大情节的小说规定为小说的最高模式,而贬抑注重艺术情味的小说,无疑是一种偏见,是在文学认识上的习惯性和惰性的表现。我们所以特别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多年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经常在这方面受到訾议和评论压力。我们文学评论方面“同而不和”的积习到现在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许多人还不愿意以宽容的态度理解走各种不同创作路径的作家,不尊重他们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追求。“双百”方针的贯彻现在已初见端倪,我们相信这种现状迟早会有所变化。
作为一个富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作家,贾平凹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总是要用不断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来满足高层的精神需要。艺术追求的多转移和多成效是他的重要特征之一。他身上充满着自变性,不断实现着新的自我,又不断对自我进行着否定,这正是他之所以多产的内在根源。他既写小说,又写散文,还写诗,而且都写得极有特色,引起文坛的注目。这既表现了他全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是这种自变性和创造欲望在起作用。贾平凹作为一个当代的年轻作家,他还在发展,还没有定型,从他的艺术才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看,他身上还蕴蓄着很大的艺术创造潜能,时代、际遇以及他个人的自我造就将使他在将来能成为一个怎样高度的作家,现在尚难逆料。那么是不是现在用本专著来研究他还不到火候呢?笔者以为不是。贾平凹毕竟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创作历程,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出了三十多个集子,他的成绩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对这样的一个作家的既往,难道没有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吗!过去,国内有一种并不合理的习惯,就是只有古代和现代已故的作家,才有资格被作为系统研究的对象。80年代以来,对这种成规虽有所打破,但这种打破是很有限度的,所以不管年轻作家的成就如何,仅只他们属于小字辈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用习惯眼光看来就会感到像用宰牛的大刀杀鸡一样不相宜。不以成就和有无研究必要而主要凭作家的资历定研究规格,这实质是封建等级制度给人们造成的历史潜意识。这种成规过去已给作家研究造成一定的损失,使许多研究错过了良机。只在事后据各种死材料进行分析推论,便失去许多可贵的活东西。因此这种不合理的成规是亟待打破的。
当然,考虑到贾平凹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年轻作家,这本小册子也没有写成评传性的东西,而是对他1991年以前的创作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论,是对作家一个阶段的研究。不管作家今后怎样发展,这段走过的路总是可以进行客观研究的。不言而喻,对贾平凹的研究今后还要继续和深入,这里的研究仅是初步的,也是粗浅的。
(绪论为《贾平凹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