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与陈师曾家族的情愫与交游
文/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一、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结下不解之缘
徐悲鸿与陈师曾的相识源自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该研究会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于1917年12月发起,1918年2月21日正式成立,蔡元培亲自任会长。创会之初聘导师八人,即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徐悲鸿、李毅士、钱稻孙、贝季眉、冯汉叔。
1917年12月1日下午三时,陈师曾应蔡元培校长之邀,在北京大学法科大讲堂演讲《清朝之山水画与四王画派之渊源》,他认为:“王派大盛三百年间,山水常为其所左右也。”其扬扬数千言,识见超远,与会聆听者近千人,极一时之盛。演讲完毕,蔡校长宣布:“已敦请陈师曾先生将于校内组织画法研究会,随时指导。”会后蔡校长又出布告,发起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报名者有75人。从蔡元培发表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旨趣书》可知,此会成立由于大学设科偏重学理,至于具体技术及实际练习机会则由研究会指导,如此才符合美育本意。
1918年3月8日,徐悲鸿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为会员指导人物画和水彩画,工资每月50元。徐悲鸿虽然由蔡元培推荐,但是如前所述,蔡元培委托陈师曾组织画法研究会,因此可以推测,徐悲鸿进入画法研究会应该也得到了陈师曾的首肯。1918年徐悲鸿任画法研究会导师时的集体合照,可见其学员构成较为丰富。
据现存文献可见,徐悲鸿与陈师曾一起出席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两次导师会议,一次为1918年3月8日晚,另一次为1918年3月28日。
1918年徐悲鸿(后排左起第5人)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时与学员及同人的集体合照
3月8日晚,徐悲鸿与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李毅士、钱稻孙、贝季眉在北京大学校长室出席画法研究会第一次导师会议,商定《画法研究会导师指导法》[1],确定之后的指导法具体如下:
陈师曾:山水、花卉,每月讲演一次,每周评画一次。
贺履之:山水、花卉,每月讲演二次(不定期),每周评画一次。
汤定之:山水,每月谈话二次,示范画。
徐悲鸿:人物、水彩,每月评讲□次。
李毅士:水彩、铅笔,每月评画二次。
钱稻孙:临时讲演。
贝季眉:临时讲演。
3月28日下午五时,徐悲鸿、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钱稻孙、贝季眉于校长室出席画法研究会导师讨论会,商定习画者之分配办法,决定山水门分为两部,一为已习者由贺履之指导,二为未习者由汤定之指导。其花卉门则无论已习未习,均由汤定之指导,其他各门悉任习者所选。并制定《画法研究会会员学画一览表》[2]如下:
一、中国画之部
(甲)山水类
从贺履之先生学习者九人:侯简、李光宇、郝桂林、陶勋、冯景兰、严显扬、盛铎、沈义、张荣书。
从汤定之先生学习者十一人:狄福鼎、刘文翰、章献猷、刘国珩、江永一、黄显荣、陈宏裕、区嘉铸、章维燮、王东一、陈万里。
(乙)花卉类
从陈师曾先生学习者四人:薛祥绥、楼巍、欧本鹏、区嘉铸。
从贺履之先生学习者五人:赵儒珍、牛全栗、章维燮、唐伟、王东一。
(丙)人物类
从徐悲鸿先生学习者二人:张有本、崔龙文。
二、外国画之部
(甲)铅笔画
从李毅士先生学习者三人:边振声、陶玉贵、张荣巡。
(乙)水彩画
从徐悲鸿先生学习者三人:陈邦济、钱辉宸、章献武。
3月28日晚七时半,在理科第一教室出席春季始业式,出席者有蔡元培、陈师曾、徐悲鸿、贺履之、汤定之、李毅士、钱稻孙、贝季眉、冯汉叔等。
首先由蔡校长向会员一一介绍各位导师,并请到会的导师略述各门入手方法。陈师曾说:“花卉画进行次第,先习写生须有植物学知识,始能写出各花卉之特点,次学写意,足以表见各人性灵,与植物标本画有别。”徐悲鸿说:“在中国而学西洋画取资极隘,然不必因是而灰心,学者无论从何种对象入手,必须注意于形体异同,黑白分明,庶不致误入歧途。”[3]其余导师贺履之、汤定之、钱稻孙、贝季眉皆有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