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叶赫家族

垂帘听政:慈禧真相 作者:向斯 著


叶赫家族

慈禧真正出生地:北京西城西四辟才胡同宅院旧址

慈禧弟桂祥照

慈禧的先祖原是蒙古人,生活在蒙古大草原。

慈禧姓叶赫那拉,是满洲最著名的海西女真叶赫家族的后裔。这是个古老的部落,常年生活在东北叶赫河畔。那里土地肥沃,河流奔涌,长年不息。早先满洲最尊贵的家族是皇族爱新觉罗,爱新觉罗的祖先曾宣布:爱新觉罗是天地间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满语为金子之意)!叶赫那拉家族先人十分不屑,他们表示:“金子算得了什么?我们是无与伦比的太阳(叶赫,满语是太阳之意)!”为此,爱新觉罗家族多次对叶赫家族发动战争。但是,叶赫家族兵强马壮,越战越勇,多次打败爱新觉罗家族,成为东北最大的家族和部落之一。

叶赫家族原姓土默特,是蒙古族。后来,他们灭亡了纳兰部落,占领其地,改姓纳兰。他们自由自在,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从蒙古大草原游牧到扈伦部的叶赫河边,招赘在那里定居,改称叶赫那拉,史称海西女真。那拉,满语就是爱之意。满洲有八大姓,称为八大家族,他们是:叶赫那拉氏、钮祜禄氏、瓜尔佳氏、舒穆鲁氏、完颜氏、富察氏、费莫氏、马佳氏、章佳氏。这是九姓,费莫氏和马佳氏二姓实为一族。叶赫家族在清二百余年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鼎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叶赫子孙名人众多,在清廷重要部门担任要职:首领金台吉之子德尔格勒、尼雅哈,授佐领,骑都尉世职。

尼雅哈子明珠,历内务府总管,刑部、兵部、吏部尚书,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领修《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明史》、两朝“实录”,为总裁官,授予太子太傅、太师。

明珠府旧址

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一六五五-一六八五),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文采风韵不减夫婿,后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他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明珠次子揆叙,历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侍郎、左都御史。

清代历任皇帝妻室中都有叶赫女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叶赫酋长杨吉努的女儿;大妃和两个侧妃也都是叶赫女人。其后,太宗有继妃、侧妃、庶妃;顺治有庶妃,康熙有惠妃、通嫔和两个贵人;雍正有孝敬宪皇后;乾隆有第二任皇后、舒妃;道光有和妃等。这里面,最有名的是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

努尔哈赤像

清入关之前,清太宗皇太极曾先聘尼堪外兰之女。叶赫纳兰部落仗着自己强大,先下手为强,竟然将尼堪外兰之女强娶。皇太极大怒,举兵征服尼堪外兰,接着征服叶赫纳兰,灭亡其部落。从此,纳兰以部落为姓氏,称为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就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清宫词·太祖娶叶赫女》写道:“纳兰一部首歼诛,婚媾仇雠筮脱弧。二百年来成倚伏,两朝妃后姪从姑。”

清皇室家谱:《玉牒》

大清皇室的子孙后代,正是爱新觉罗男性和叶赫女性血脉的延续。奇怪的是,大清江山的最后主人,也是叶赫家族的女人,她们就是慈禧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隆裕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可以说,大清起于叶赫,兴于叶赫,亡于叶赫。

慈禧太后出生于官宦之家,她的祖上三代为官,虽然不是一二品大员之家,也是四五品官职的中等官僚家庭。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官至户部银库员外郎。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年),吉郎阿去世。三十年后的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三月,清廷查出了一宗银库亏空大案,案件直接牵连到这位当年的银库员外郎。

引发这场银库大案的人物,是万泰银号的老板张亨智。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五月,张亨智想给儿子张利鸿捐一个知州的官。他们用钱开路,走通关系,采用各种手段很顺利地将其办妥。张老板觉得捐官的这个方法很好,不用儿子苦学,捐几个钱,就可以轻松地做官。于是,他就想再为大儿子捐一个员外郎。很快,各种事情谈妥,就等着交钱。交钱的时候,正好张亨智的好友前往户部交纳款项,就请好友代为交纳。张亨智告知这位好友,说自己的弟弟就在银库当差,请打个招呼,让他帮忙照料一下,尽快将这些银子入库。

清康熙黑漆髹金龙纹交椅

张亨智的好友带着这两笔捐官的银子,一万一千四百七十四两,分装十一袋,如数送到户部银库纳款。银库职员十分忙碌。张亨智的弟弟接收了这笔款,按照惯例,他将第二秤报为第三秤,将第七秤报为第十秤。这是他们约定俗成的做法,大家心照不宣。这样,仅仅这一笔,就多出了四袋银子,供他们自己私下分赃。这些内幕和细节,全是经办人员做的手脚,银库的主管御史和负责银库的库管之人当然并不知晓。每天,银子入账以后,经办人员就开始私下分赃。可是,由于分赃不均,有人将这件事情透露了出去。怀有私心的人,就借此事,开始大胆地敲诈勒索,但没有成功。于是,敲诈者一气之下,干脆向北京南城吏部衙门告发。

道光皇帝立即行动。经过精心挑选和周密安排,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派遣一批十分精干的朝廷司员,入驻户部。他们不必请示户部尚书,马上封存银库,直接调出账本查账,所有清查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查账的结果,果真不出道光皇帝之所料,大清国库库银的亏空,竟达九百二十五万两之多,占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个时候的大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到处需要钱,国库可怜的一点银子,东挪西借,十分紧张。在银根如此紧张的情况之下,竟然有如此大的国库亏空,这种结果,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慈禧赏赐:清道光官窑五彩龙凤御碗

慈禧赏赐:清光绪三十二年彰德附近秋操纪念奖品景泰蓝酒杯

慈禧赏赐:清乾隆珐琅彩俄国美女鼻烟壶

慈禧赏赐:金怀表

清代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财政收入的规模不断变化。财政收入规模,是指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总体水平,是一定时期之中衡量一个国家财政实力的重要标志。清代的财政收入,比较当时的西方列强各国来说,低得可怜,一直到清中期仍然维持在较为低下的水准。但从总体规模上看,清代财政收入,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慈禧太后执政时期,突飞猛进,比起清中期翻了几番:清初顺治时期,年收入两千四百余万两。康熙时期,三千万两。雍正时期,三千五百万两。乾隆初期,四千万两,乾隆中期,四千八百万两。嘉庆、道光年间,四千至五千万两。咸丰、同治年间,五千至六千万两。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八千万两。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二亿两。从清代的财政收入状况上看,道光时期,岁入四千余万两,这场银库亏空案,高达九百二十五万两,真正是占据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道光皇帝看过清查报告以后,接连几日饮食不思。他决定,派王公大臣会同司法部门,彻底调查户部银库。道光指示办案大臣,必须查明真相,明确责任,不惜一切代价追回所有赃款。调查的内容是:自嘉庆五年(一八〇〇年)以来,银库的一切银两出入情况。调查的重点是:调查历任库管官员和库房管理人员,不管是去世的还是活着的,一个也不放过。追赃的方式是:所有有关人员,不论死活,一律赔付亏空巨款,死去的,由其子孙代为赔付。

慈禧赏赐:宫中“百子千孙”铜币

慈禧赏赐:丝绣小荷包

最后,负责调查的王公大臣很快查清了这笔巨大的银库亏空案,查出了所有的相关人员。结果,吉郎阿应该赔银四万三千二百两。因为吉郎阿已经去世,按照追赃方案规定,赔款减半,是两万一千六百两。道光皇帝亲自过问此事,明令:凡是去世的,由其子孙代为赔款。吉郎阿的这笔赔偿,自然就落到慈禧太后的祖父景瑞的头上。赔偿赃款两万多两白银,对于慈禧一家来说,无疑是一场空前的灾难。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只是家庭所有不幸的开始,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慈禧的祖父景瑞,不过是京城之中一介中下级文官,哪里有钱赔偿这笔巨款?可是,此案震动朝野,也是户部的第一件大事,皇帝直接过问。负责此事的督办大臣,丝毫不敢怠慢。

由于赔偿数额巨大,景瑞的赔款一直不能到位。御史出面干预,参奏景瑞。弹劾奏章送达御案,道光皇帝立即批复,将其逮捕。赔偿一案未了,牢狱之灾降临。由皇帝批准逮捕的人犯属于钦犯,关入皇帝控制的牢狱之中,不能假释。景瑞突遭横祸,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慈禧的父亲惠征吓得面无人色,一时手足无措,终日愁眉不展,郁郁寡欢。这时,少女慈禧悄悄探明事情的原委,并小心翼翼地给父亲提出建议:变卖家产,向亲友告贷,全力以赴筹措赔款,把祖父从牢中赎出。

惠征对女儿的胆量和果断感到很是吃惊,也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惠征照此而行。经过一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共同努力,惠征陆续凑齐了九千余两。再努力,又上交了两千八百余两,合计一万两千余两,占全部赔款的百分之六十。惠征全家全力以赴,东挪西借,尽力赔偿欠款。左邻右里看在眼里,大臣们也都很同情,于是,情况开始出现转机。京官们就开始为惠征说话,特别是一些御史,主动出面,进奏道光皇帝,认为其余四成的赔款,可以通过扣薪、田产折赔来解决。看了奏折,道光皇帝同意了大臣所请。这样,景瑞在入狱一年以后,被成功保释,重新恢复了自由。

慈禧赏赐:银鎏金双蝠捧寿簪子

景瑞曾任道台,官至刑部郎中。惠征,监生出身,官至吏部主事、吏部员外郎,山西归绥道道员,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等职。道光八年以后,不断加官晋级,到四十九岁去世之前,他还从泾县国库之中提取银子三千两。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三月,惠征以携带饷银、印信逃避江苏镇江之罪开缺。六月三日,惠征病死于镇江府,享年四十九岁。

慈禧的母亲佟佳氏,是大家闺秀,外祖父惠显历官安徽按察使、驻藏大臣、工部左侍郎、山西归化城副都统等职,是位居二品的封疆大员。都出身官僚家庭,官衔、品级却高于慈禧父亲的家庭。

慈禧的父亲惠征,清嘉庆十年(一八〇五年)出生,满洲镶蓝旗人。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任笔帖式,时年二十三岁。笔帖式是各部衙门的低级文官,职在抄写、拟稿,是满文书写小官的称呼,相当于文案秘书。六年后,迁二等笔帖式。三十四岁,惠征再迁八品笔帖式,时年三十四岁。这样,在这份低级文官的职位上,惠征摸爬滚打,整整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正是因为这段时期的官场历练,惠征开始时来运转,在随后的十年间,红运当头,连升数级:由办事文书的笔帖式迁正式官员的吏部主事,官阶正六品;由吏部主事晋吏部员外郎,从五品;由员外郎授吏部郎中,正五品;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年),擢迁山西归绥道员,正四品。

慈禧赏赐:玉凤饰品

道员是非正式的官职,又称为道台,是明清时期省以下、府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明初设立布政司、按察司,因为二司辖区广大,由布政司的佐官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分别经理各道钱粮,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佐官副使、佥事分别经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这是道员的早期形式,也是道员称谓之始。清乾隆时期,改革官制,裁撤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职,专设分守、分巡道,兼任兵备职衔,管辖府、州一级的地方行政、军事事务。

惠征,本是满洲镶蓝旗人,后来由于慈禧的关系,抬旗为皇帝亲领的上三旗之镶黄旗。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驾崩。第二天,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被封为圣母皇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这一年十二月十八日,皇帝上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从此以后,慈禧的旗籍,由下五旗之镶蓝旗,正式变为上三旗之镶黄旗。

皇家护书

清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由皇帝亲领,地位尊崇,待遇较高。下五旗是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地位、待遇远低于上三旗。清廷同时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皇太后、皇后的娘家,或者是出于皇帝的特旨,满洲旗籍可以变更,就是从下五旗升入上三旗,称为抬旗。

惠征的家人,从史料上看,应该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惠征的哥哥资料不详,只知道慈禧在祭奠他的父母时,称其父亲为先考惠二太爷。惠征的弟弟名叫惠春,清光绪十一年的选秀女单上记载:三等侍卫惠春之女,年十七岁,慈禧皇太后胞叔之女。史料上说,惠征兄弟三人,实际上,家谱记载,是兄弟四人,在他们三兄弟之外,还有一个弟弟,出走了。据说,他一生好武,行踪不定,不知所终,传闻,荣禄就是他的干儿子。

慈禧是家里的长女,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后奉咸丰帝旨意,与醇亲王完婚。大弟照祥,小名佛阁;二弟桂祥,小名佛保;三弟福祥,小名佛佑。

慈禧出生之地,一直是个谜案。说法众多,大致归纳有六种:北京说、山西绥远说、山西长治说、安徽芜湖说、浙江乍浦说、甘肃兰州说。其中,占主流的说法是北京说,获得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可。而动静最大的,就是山西长治说了,十余年前,由当地人提出。这是一种较新颖的说法,见解较独特,体系较完整,同时,还提出了二十八件文物作为佐证。

该说认为,慈禧太后的童年就是在长治度过的;并且,慈禧并非满人,而是汉人。他们成立了长治慈禧童年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慈禧童年》《慈禧童年续编》《慈禧童年考》《慈禧是山西长治人》《慈禧生平》等书。

山西长治说认为,慈禧出生地就在西坡村。道光年间,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之妻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这个女儿的双脚心上各长了一个瘊子。家人很高兴,奶奶说:“脚心瘊,住高楼。俺孙女儿长大了,一定有大福!”小女孩长得好看,人极伶俐,奶奶给她取名小慊。小慊三岁时,母亲染病去世,父亲王增昌上有老母,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生活艰难,父亲背着小慊到长治高河上秦村,将她卖给了生活较富裕的宋四元,从此,这个女孩改名宋龄娥,而小女孩的父亲自此下落不明。小龄娥十分聪明,七岁上学,九岁会写字,读书过目不忘。可惜,祸从天降,在她十岁时,哥哥被狼吃掉,母亲被狼咬死。接着,大旱之后大雨,宋家彻底破败,宋四元只好又将小龄娥卖给了潞安满人知府惠征。知府夫妇收养她为干女儿,将其改姓叶赫那拉,小名玉兰,并且特地在府衙西花厅为她设书房,精心培养。玉兰后来参加皇宫选秀女,入选进宫,成为咸丰皇帝的宠妃,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皇家凤在上福寿带

长治说提出慈禧是长治汉家女的观点,并进一步引出八条证据:一是百余年来,长治西坡、上秦村附近村民一百五十余人签名,称慈禧就是本地人,是地道的汉人。二是长治县有慈禧的后裔,她们是西坡村的王培英,慈禧五辈侄孙;上秦村宋双花,慈禧五辈侄孙女等。三是有慈禧出生地遗址,位于西坡村田花则老人旧宅西。四是长治县有慈禧生身父母坟墓,位于西坡村外羊头岭西麓荒滩边。五是长治县有慈禧娘娘院,位于上秦村关帝庙后,是慈禧五辈侄孙宋六则兄弟们的旧宅。六是长治城区原潞安府署后院,有慈禧太后书房院,至今保存完好,并有文物古迹保护标志。七是长治县有五件相关实物:西坡村王培英《家谱》;上秦村宋六则祖传光绪年间特制清朝帝后祀谱皮夹,简称皮夹子;上秦村宋六则弟弟宋德文家祖传宣统年间清廷特制皮夹式清廷帝后宗祀谱;上秦村宋六则家保存的慈禧太后给其堂兄宋禧馀写的信;上秦村宋六则家祖传慈禧寄送的单身照。加上各种证据,多达三十八项。八是慈禧爱吃长治人喜吃的窝头、团子、壶关醋、襄垣黑酱;爱看山西上党梆子戏,喜爱选用山西人为御厨、奶妈、御前侍卫、文武官员等这些生活习惯反映出她就是长治人。

检索山西长治说的各种证据,考察其真伪,发现这些证据普遍缺乏有效的证据链,漏洞百出。长治西坡、上秦村民签名,只能是一种民间行为,是传闻的结果,无法作为信史采用。长治慈禧的后裔,都是自称的,缺少证据,应该做DNA鉴定。慈禧出生地遗址,只是口传,现在是臭烘烘的猪圈,没有任何实证。慈禧生母坟墓,据说躲过了“文革”时的平坟造地,保留至今。“文革”时批判慈禧很激烈,她生母的坟墓得以保存,不可想象;而且,坟墓以前是木碑,现在换成了新石碑,几乎没有价值。慈禧娘娘院,也是宋六则等人自称的。至于惠征任职潞安知府,查上谕档、朱批奏折和起居注册,道光至咸丰时期的二十五年间,潞安知府七人,没有惠征的名字。惠征的履历表里,也没有记载其担任过这一职务。故而此说并不成立,收养慈禧和潞安知府慈禧书房院之说自然也就荒诞了。

皇家女子骑马裙

至于家谱,王氏家谱上记载: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家谱没有这样的写法,显系后加。说到慈禧所写的书信,长治留存下来的只是残片,据说是慈禧五辈侄孙宋六则从慈禧所住房屋东边土炕中挖出来。可将此信与慈禧年轻时写的密谕以及光绪二十六年慈禧手书的真迹便条相比较,明显看出这封书信不是出自慈禧的手笔。家信由别人代书,这在慈禧来说是不可能的。这封残信本来就值得怀疑,加之持山西长治说的学者又据自己的猜测在残信上增添了一百余字,这种行为,让这封残片几乎失去了任何历史价值。

慈禧生于北京西四辟才胡同的说法,史学界看法较为一致,专家学者们取得了共识,基本已成定论。持这一观点,主要是存在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和档案作为佐证,慈禧后人的家谱,也有相关记载。支持这一说法的,主要是《清史稿》《清帝列传》《清代全史》《清代人物传稿》《慈禧外传》《龙夫人》等中外重要史料,它们无不明确记载着慈禧太后生于北京。《慈禧太后传》称:慈禧,姓叶赫那拉,小名兰儿,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父亲惠征,道光十一年,八品笔帖式,历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山西归绥道道员、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入仕十八年,由八品迁至四品。母亲佟佳氏,普通妇女。兄妹四人,弟弟二人,照祥、桂祥;妹妹一人,奉咸丰之旨嫁醇亲王,为亲王福晋。

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记录,也支持着慈禧生于北京之说。清宫有选秀女制度,有秀女选单。清廷规定,满洲八旗女子,年满十三至十六岁,必须参选秀女;皇宫选秀女活动,三年一次;选中者留在宫中,侍候皇帝、后妃,或者指婚给皇室子孙;未选中者,赏银数十两,送回;未参选秀女,不许嫁人。参选秀女时,数人一班,每班填写单子,称为秀女排单。所有秀女排单,都留在宫中,存档收藏。

清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年),清宫选秀女,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参选,有秀女排单。这份排单上,有较为详细的记录,称叶赫那拉氏,醇亲王福晋,光绪皇帝生母。光绪十一年,清宫选秀女,慈禧叔伯妹妹参选,有秀女排单,排单记录也较详细:祖辈,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父亲名惠春,祖父名景瑞,曾祖父名吉郎阿。惠征,官至五品道员。

慈禧出生的北京皇城西部的辟才胡同的幽静院落,坐北朝南。门前一棵挺拔的银杏树,不知何人所植,粗壮高大,枝繁叶茂。这座宅院临街,有一座精巧的阿塞门(北京一种门楼)。南边是灰砖倒座抱厦厅,门内立着一座朱漆影壁。入门两边,是简易的游廊。台阶之下,是灰砖墁成的甬路。路边是一片黄草,没有树木。过第一进院子的穿堂,就是正房大院。上房三间,灰砖墁地,宽敞通透,感觉十分舒适。

皇家格格帽带

慈禧生下皇子之后,咸丰皇帝降旨将新街口北二条的一处宅子赏赐给懿妃娘家。这样,慈禧全家就从辟才胡同搬迁到新街口。后来,到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慈禧家族人丁兴旺,她的三个弟弟都住在这里,居住条件较为拥挤。慈禧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赏赐娘家一个大宅子,这就是方家胡同的芳嘉园,这是她娘家的最后一个住处。

芳嘉园,位于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小方家胡同。明代时,这里就是一个园子,花木较为繁盛。后来,在这个园子的旧址上,建造了一个尼姑庵,人称净业庵。清咸丰时期,被咸丰皇帝的爱将胜保将军买下,将其扩建改造为一座豪宅。慈禧太后执政初年,以拥兵纵寇之罪,逼令胜保自杀,将这座占地十余亩的豪华宅院,收归己有,赏赐给自己的娘家。这处宅子,由三弟桂祥居住,人称为桂公府。

很少有人知道,慈禧的童年并不是幸福的,这是一直埋藏在她心里的阴影。有一次,慈禧太后对身边的女官德龄说:“自余髫龄,生命极苦,尔所知也!以余非双亲所爱,尤觉毫无乐趣!吾兄所欲,余必欲之。至于予者,靡不遭呵叱!”“髫”,是指童年。中国古代,小孩头上下垂的短发,就称“髫”。“垂髫”,即指儿童。这里所说的“吾兄”,有两解,一是说慈禧排行老二,她有一个哥哥;一是说她的兄弟们。这还有待考察。慈禧所说的孩童时代,生活极苦,是相对而言的。应该说,她当时的生活,温饱没有问题,生活还较富裕。当然,她的父亲惠征是八品笔帖式,这样一个吏部文书小官,养活一大家人,还要应付官场迎来送往,确实不大宽裕。

不过,慈禧是一位感情细腻、内心丰富的女孩子。她心中所苦的,可能不是指这简单、平凡的生活。她一直耿耿于怀,一生所不能忘怀的是:不得父母所爱!作为一个女孩儿,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在中国算是平常事。但是,对于倔强的她来说,父母对自己的冷落和对弟弟的偏爱是不能接受的。

对于亲情,慈禧太后很讲原则、很有分寸。她非常理性,家与国,区分得很清楚。虽然儿时留下了不太美满的记忆,可从入宫以来,家人如有困难,她都会尽力给予帮助。她是用自己作为贵人、嫔、妃、贵妃的份例,给家人一些粮食,或者给点钱,但是,每次都不多,解决问题就行。慈禧对家人,从来不乱赏和滥施皇恩。她一直鼓励家人,不要依赖自己,而要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要靠自己去奋斗,自食其力。所以,慈禧的家人,没有一个担任要职。她的大弟照祥曾经发牢骚,想要慈禧太后给他一个高官做做,慈禧没有同意,也没有给他任何承诺。虽然她执掌政权长达半个世纪,可只是按照旧例,给家人封了个承恩公,还是三等。当初,承恩公封给了她较为敬重的祖父。可惜,她的祖父寿命不长,接着就由她的父亲惠征承袭。慈禧十七岁时,父亲去世,这个爵位就由她大弟照祥承袭。两年后,大弟也走了,最后由二弟桂祥继承。她的三弟,一直没有官职,依靠二哥生活,和二哥一家挤住在一起。她的母亲身体健康,比丈夫多活了许多年,从辟才胡同到方家胡同(白克豪斯《慈禧外传》称他们一直居住在外国使馆区附近的锡拉胡同),始终居住在北京。做了皇太后以后,念及养育之恩,慈禧封其母亲为公爵夫人。母亲去世后,她将父母安葬在城外西郊的家族墓地中,并建造牌楼,牌楼前,耸立着精致的大理石碑。一九〇二年一月,慈禧太后结束了在西安的逃亡生活,乘坐专列从正定府沿京汉铁路返回北京。这条铁路,正好从慈禧父母的墓地经过。为了不打扰九泉之下的父母,慈禧太后特地吩咐,绕道而行,从南城迂回回宫。

慈禧从小就很聪慧。大约四岁时,她的父亲就请有学问的先生做家馆,相当于家庭教师。家馆,是由一个家庭独立开馆,和私塾不同。私塾往往是一个家族为相同相近年龄的孩子开设的,相当于家族学校。家馆,授课老师直接对东家主人负责,相当于一对一地教育孩子,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开课讲授。惠征为儿女们开设家馆,前后大约有十年时间,少女慈禧就是在这段时间,用功读书,在经学、历史和文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学习满文和汉文,读经书、史书,六岁《三字经》《千字文》和许多唐诗宋词就能成诵。

慈禧喜欢写字、绘画;临摹宫中法帖和名画,是她的休闲爱好;尤其步入晚年,书画之好成为她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自己的书画之娱,她还特地命各地督抚和江南织造等官员,推荐善于书法、绘画的女性入宫。经过筛选,最后有六人的作品送到慈禧太后面前,供慈禧太后钦定。云南人缪嘉蕙女士的哥哥重金买通李莲英,在李莲英的运作下,缪嘉蕙进入皇宫,走进了慈禧太后的生活,每天侍候太后习书绘画。

慈禧太后的书法间架稳健,结构方正,笔力遒劲,横平竖直,笔下从不拖泥带水。她留传下来的作品不少,宫中收藏的慈禧作品,主要包括悬挂于养心殿体顺堂东梢间的慈禧手书“含和履中”纸匾;慈禧手书“喜”“龙”字,“福、寿、龙、虎”字。最为奇特的是,她的身材不高,却喜欢用大毛笔,书写很大的字。慈禧鉴赏书画作品,以及御笔书画,喜用“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慈禧皇太后之宝”,以及“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等御印。特别中意的御笔书画之作,她则用“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为此,她还特地制作了一枚青金石柄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铜印。

太监信修明回忆:“太后喜写龙、虎、福、寿大字,六尺、八尺,极有气魄。太后身高四尺有余,写八尺之字,需拉纸者乘势一拉。仁寿殿的一笔寿字犹大,真是神奇!太后不写小楷,但喜绘画,而无工笔。偶然草草三五笔,稍俱规模,便命太监交如意馆添枝加叶,设计颜色。完成后,命南书房题跋,赏赐近臣。太后曾用朱笔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册,命如意馆前后绘观音像。如意馆按照太后的御容绘写,太后见之,大悦。此经,昔存颐和园。”信修明所说的这册慈禧太后朱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慈禧的绘画极有特色,她喜欢花鸟,绘画方面直接师法自然。她的绘画作品清新典雅,朴素天然,特别是她的花卉画,喜欢直接用花卉天然汁液涂于画面,非常逼真,富于质感,栩栩如生。她的指头画、朱笔画、墨画等都别具一格,时人视为奇珍,往往以神品收藏,观览必沐浴熏香,朝夕供奉,视为镇宅之宝。她尤其喜欢牡丹、兰花等花卉,花瓣、叶脉细微处十分传神。宫中收藏的慈禧御笔绘画作品主要包括:慈禧太后指画《凤凰图》轴、指画《花鸟画图》;慈禧太后御笔《九秋图》、《富贵天香》轴、《仙人》轴、《鱼藻图》轴、《松蝠灵芝》轴,以及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戊子)慈禧太后御笔《福禄寿喜》《钟馗图》轴;在《钟馗图》上,慈禧太后御书“福自天来”,上钤“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慈禧虽然在幼年和童年时期生活不太愉快,没有感受到父母之爱。可是,自从她入宫,特别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以后,她的身份和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几年后,咸丰皇帝去世,她由懿贵妃一跃而为皇太后,执掌朝政,成为君临天下的女皇。她并没有对家人记仇,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人,而是尽可能地对家人给予照顾,特别是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