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元明之接武

谜史丛谈 作者:刘二安,徐成 校


第七章 元明之接武

元、明承两宋之旧,无甚因革。猜谜之风,征诸载籍,于京师,则明徐祯卿《翦胜野闻》云:

太祖尝于上元夜微行京师,时俗好为隐语,相猜以为戏,乃画一妇人赤脚怀西瓜,众哗然。帝就观,因喻之曰:“是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甚衔之。明日,召军士大戮居民,空其室。盖马后,淮西人,故云。

又,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云:

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有以诗隐物幌于寺观壁者,曰“商灯”。立想而漫射之,无灵蠢。

于杭州,则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云: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

又,卷廿五《委巷丛谈》云:

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也,而俗谓之谜……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善谜名。成祖时重语禁,召[1]景言入直,以备顾问。

又,万历《钱塘县志》云:

元宵张灯五夜,十五夜最盛,自官巷口至众安桥,计里余,悬卖[2]各色花灯,谓之“灯市”……或粘藏头诗于灯上,揣知者揭去。

于苏州,则明王鏊《姑苏志》云:

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

又,江、震《志》[3]云:

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

于绍兴,则明张岱《陶庵梦忆》云:

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此其可考者也。盖自宋代黏谜于灯,以为元夕之点缀,元明以降,遂相习成风。

至于倡家之善隐语者,仅见元代刘氏一人。(元夏[4]雪蓑《青楼集》:梁园秀,姓刘氏,行四,歌舞谈谑,为当代称首,又善隐语。)盖元代以来,猜谜之事,不复列于杂剧,为教坊之专职,宜其人才之衰替也。他若判疏牍以廋词,(明黄尊素《说略》:亓[5]静初出疏,每作隐语,人人自危。或托所知讯[6]之。亓[7]曰:“我疏语如悬一镜,令人自照。”)贾誉于射覆。(又云:成弘名士,多以射覆得之。)未免令人齿冷耳。

元明灯谜、言谜专集,则佚而不传,杂记所收,亦寥寥无几,是以流传反不若宋夥也。

元 达鲁花赤八剌脱国公一首

“圖(图)”“畢(毕)”二字谜

一字有四个口字[8],一个十字。又一字四个十字[9],一个口[10]字。(元高德基《平江记事》)按:《暖[11]姝由笔》作:“一个十字四个口字,一个口字四个十字。”无作者名姓。

李冶二首

拟鲍照“井”谜

四十零八个头,一头还对一脚。中间全无肚肠,外面许多棱角。(《敬斋古今黈》)

用字谜

尝闻“用”字谜既久,止记一二句,今为足成云:

三山自三山,山山皆倒悬。一月复一月,月月还相连。左右排双羽,纵横列二川。阖家都六口,两口不团圆。(同上)

无名氏一首

题楮衾

元末,有人[12]襆被行山径间,遇恶少,意所负必[13]楮镪也,击杀之。视襆中特楮衾耳。大悔之,乃书楮衾曰:“的、的、的,熟令尔纸被似钞角。问吾何处住?五色云中住。问我是何姓?杓子少个柄。尔也错,吾亦错,不如归去。的、的、的。”诉官,不知主名,召商谜者问之,曰:“五色云,彩烟也;彩烟,新昌山名。杓子少个柄,盂也,盖于姓也。”(见明镏绩《霏雪录》)

明 太祖一首

题壁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太祖战偶失利,夜行宿妓馆。明发,隐寓姓名,题诗壁间云云。后妓生子,闻登极,录壁间诗,携子奏闻。上即命工部造府,封子为王。盖隐“王吉婦(妇)得子为王”也。

二之十,古之一。左七右七,横山倒出,得了一,是谓之土之一。

祝允明一首

叉袋谜

无佛(物)不开口,开口便成佛(盛物)。盘多罗诘(结),多罗破多刹(撒),多佛(物)多难陀(驼)。(明徐充[14]《暖[15]姝由笔》)

柏子亭一首

诗谜

《风流逸响》:吴僧柏子亭,与子畏最善。一日,僧往支硎,出憩一店舍,其主人出纸笔求诗。僧遂援笔戏书一绝云云。揭之于壁,久无解者。一日,子畏憩其舍,忽指壁间大笑云:“此诗谁人所作?盖嘲店中无香烛纸马耳。”

门前不见木樨开(无香),唯有松梅两处栽(无竹,谐“烛”),腹内有诗无所写(无纸),往来都把轿儿抬(无马)。

冯汝弼一首

“剿寇”二字谜

曲川地可耕,长刀砍低树。元来腹有文,军口三十去。(《祐山杂说》)

徐渭十二首

“他”字谜

问管仲。(清周亮工[16]《字触》)

按:清咄咄夫《一夕话》作:“问管仲,曰:人也。”

“佯”字谜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同上)

“秦”字谜

二画大,二画小。(同上)

按:《一夕话》作:“二画一大,二画一小。”

“楼”字谜

长十八,短八十,八个女儿下面立。(同上)

按:清钱德苍《解人颐》有《“楼”“米”二字谜》云:“长十八,短八十,十八个女儿低处立。”“混沌看来一个字,四字看来四个不。”盖本于此。

“卜”字谜

上又无画,下亦无画。(同上)

“入”字谜

两下里做人难。(同上)

“孕”字谜

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画。(同上)

“田”字谜

四山纵横,两日绸缪。富是他起脚,累是他起头。(同上)

按:《坚瓠四集》卷四:沈启南(周)咏“田”字云:“昔日田为富字足,今日田为累字头。拖下脚时成甲首,申出头来不自由。思安心上长相思,田在心中慮(虑)不休。当初只望田为福,谁料田多疊(叠)疊(叠)愁。”

按:元孔齐《至正直记》卷四:先人尝戏言“田”字云:“昔为富字尾,今为累字头。”则元人既有此语矣。

又:宋陈师[17]道《后山谈丛[18]》云:金陵人喜解字,习[19]以为俗。曰:“同田为富,分贝为贫,大坐为。”则由来已久矣。

“呆”字谜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一夕话》)

“脚”字谜

月字去了一直。(同上)

“觚不觚,觚哉觚哉”谜

四个角,四个瓜。颈上一个安得巧,两个尾巴像者少。似老非老,似考非考,似弋非弋,似找非找。(同上)

诗谜

卓文君空帏独守,遇相如琴瑟偕偶。赵朔儿着意移花,牧犊子多情插柳。(同上)

按:此谜未详所隐何物。

袁舜臣一首

诗谜

《字触》引《耳谈》:隆庆辛未会试,江阴袁舜臣作诗谜于灯上云云。众皆不解,唯苏州刘瑊一见能识之,乃“辛未状元”四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垒垒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按:《续太平广记》《解人颐》同。

又:隆庆辛未状元为山阴张元忭,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记其事甚详。

王对南一首

“秦”字诗谜

《字触》引《耳谈》:大宗伯于公慎行,夫人秦氏,贤而能文词,又有二妾亦慧。王对南作《“秦”字[20]诗》以嘲之。

[21]大能将二小容,三人齐把小于攻。若把小于攻出去,三人无日不春风。

阮大铖三首

“司马相如”谜

不是竹筒没左[22]边,还是驴儿没右[23]边。阁下右眼长松树,小姐樱唇不见得圆。(《春灯谜传奇》)

“孟光”谜

孩儿不见一点血,从个先生忘记了撇,只有一字折两点,也不粗糙也不黑。(同上)

“乡下婆娘”谜

不在街坊不在市,卖卦的头上顶着一个字,江心里倒跳着钱玉莲,张子房捞起站在身边。(同上)

无名氏四首

“極(极)”字谜

木了又一口,不作杏字猜。若作困字猜,便是呆秀才。(明李诩《戒庵漫笔》)。

“一”字谜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止[24]宜在下。(《西湖游览志余》卷廿五)

按:以上二谜《字触》皆以为方俊作。词与此稍异,《“極(极)”字谜》云:“木了又一口,非杏亦非呆,勿作杳[25]字说,勿作困字猜。”《“一”字谜》四句“止”作“且”。

“門(门)”字谜

倚闌(阑)干東(东)君去也,眺花间红日西沉。闪多娇情人不见,闷淹淹笑语无心。(同上)

按:《字触》,“眺花间”作“霎时间”,三句作“灯闪闪人儿不见”,“笑语无心”作“少个知心”。《一夕话》,首句“也”作“了”,“眺花间”作“片时间”,三句同《字触》,四句作“闷沉沉却又无心”。

过山龙谜

一曲盘龙初展,渴饮寒潭春暖。霎时喷雨檐前,四海五湖皆满。(同上)

此外,“歇后”则以郎瑛《七修类稿》云:

海盐天宁寺僧明秀,都纲职也,攻诗字,奔走势利。尝上一达官诗,犯其所忌,被责,便下。军人王茂元嘲以歇后谚语:“有个利市仙(原注:官也),天宁不毒不(秃也),因上七步成(诗也),打出[26]周而复(始也)。”

市语、切语,则《西湖游览志余》卷廿五《委巷丛谈》云:

《辍耕录》言:杭人好为隐语以欺外方。如:物不坚致曰“憨大”,暗换易物曰“搠包儿”,粗蠢人曰“杓子”,朴实曰“艮头”。《白獭髓》其语言无实尤可诮[27],如(言杭俗浇薄)语年甲,则曰“本末”;语居上,则曰“(只)在前面”;语家口,则曰“一牙齿”;语仕禄,则曰“小差遣”。如此等浇薄语言甚多,此皆宋时事耳。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听之,竟不知为何语也。有曰“四平市语”者,以一为“忆多娇”,二为“耳边风”,三为“散秋香”,四为“思乡马”,五为“误佳期”,六为“柳摇金”,七为“砌花台”,八为“灞陵桥”,九为“救情郎”,十为“舍利子”,小为“消梨花”,大为“朵朵云”,老为“落梅[28]风”。讳低物为“靸”,以其足下物也。复讳靸为“撒金钱”,则又意义全无,徒以惑乱观听耳。

杭人有以两字反切一字以成声者,如以秀为“鲫溜”,以团为“突栾”,以俏为“鲫跳”,以孔为“窟窿”,以盘为“勃兰”,以铎为“突落”,以窠为“窟陀”,以圈为“屈栾”,以蒲为“鹘卢”,以丑为“怀五”,以骂[29]为“杂嗽”,以笑为“喜黎”,以肉为“直线”,以鱼为“河戏”,以茶为“油老”,以酒为“海老”,以没有为“埋梦”,以莫言为“稀调”。又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诟人嘲我曰“淄牙”,有谋未成曰“扫兴”,冷淡曰“秋意”,无言默坐曰“出神”,言涉败兴曰“杀风景”,言胡说曰“扯淡”,或转曰“牵冷”,则出自宋时梨园市语之遗,未之改也。

清卓亭子《江湖切要》,末附风月友《金陵六院市语》一卷,有云:

无言静坐,号为“出神”;有望不成,则云“扫兴”。“扩充”知其齐整,“稀调”却为莫言。以冷淡为“秋意”,言说谎作“空头”。情不投者,“不着人言”;涉败兴者,为“杀风景”。

自身而言……“嘻”者,笑也……“杂嗽”者,骂[30]也;“怀五”者,丑也。

自饮食而言,称“汕老”,知其用茶……称“海”,知其用酒。称“直线”,知其用肉……称“河戏”,知其用鱼。

至若“埋梦”,即没有之意,“扯淡”则胡说之辞。凡此诸言,与《西湖游览志余》所载,什九相同。如此种市语、反语,已远播白门,故不限杭地一隅也。而称为金陵六院者,疑亦明代事耳。

按:明侯甸《西樵野记》:“国初于京师尝建妓馆六楼于聚宝门外,以宿商贾……中丞顾公佐始奏革之。”

而元[31]人所创,则有“独脚虎”。明初贺从善有《千文虎》一书,皆独脚虎,惜已散佚。《七修类稿》载无名氏《千文虎叙》云:

尝闻先辈云,更作三句以成诗,惜乎独有一句,更难于谜,故号曰“独脚虎”。

《江湖切要》末附《缩脚韵[32]语》一卷,皆独脚虎也。“独”“缩”叠韵,“独脚”“缩脚”,一音之转耳。唯独有一句,固无从叶韵也,而称之为“韵语”者,始亦有所本欤。

又有“谜韵”。元朱凯有《包罗天地谜韵》,惜亦不传。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云:

亳州友人孙德卿,长于隐语,谓《中原音韵》三声,乃四海所同者,不独正语作词。夫曹娥义社,天下一家,虽有谜韵,学者反被其误。半是南方之音,不能施于四方,非一家之义。今之所编,四海同音,何所往而不可也?诗禅得之,字字皆可为法。余曰:尝有此恨,切(按:“窃”省文也)谓言[33]语既正,谜字亦正矣。从葺音韵以来,每与同志包猜,用此为则。

按:宋赵与时《宾退录》云:俗间[34]有击鼓射字之伎,莫知所始,盖全用切韵之法,该以两诗,诗皆七言。一篇六句,四十二字,以代三十六字母,而全用“五支”至“十二齐”韵,取其声相近,便于诵习。一篇七句,四十九字,以该平声五十七韵,而无仄声。如一字字母在第三句第四字,则鼓节前三后四,叶韵亦如之。又以一、二、三、四为平、上、去、入之别。亦有不击鼓而挥扇之类,其实一也。

元人之所谓“谜韵”,其原或出于“射字”,则亦创始于宋矣。

校勘记

[1]“召”,原作“如”。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西湖游览志余》改。

[2]“卖”,原作“赏”。今据万历《钱塘县志》改。

[3]“江、震《志》”,原作“《江震记》”。江、震《志》指清乾隆年间《吴江县志》《震泽县志》。

[4]“夏”,原作“黄”。著名戏曲小说研究专家吴晓铃做过考证,撰写了《〈青楼集〉撰人姓名考辨》一文,参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吴晓铃集》第5卷。

[5]“亓”,原作“元”。亓静初,名诗教,字可言,晚号龙峡散人,明代山东莱芜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任河南巡抚、礼科给事中等职。今据商务印书馆1917年影印本《说略》改。

[6]“讯”,原作“讽”。依据同上

[7]“亓”,原作“元”。依据同上。

[8]“口”后“字”字原缺,今据北京图书馆抄本《平江记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平江记事》补。

[9]“十”后“字”字原缺,依据同上。

[10]“口”,原作“四”。依据同上。

[11]“暖”,原作“媛”。今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3子部·丛书类》改。

[12]“有”后“人”字原缺,今据中华书局1985年版《霏雪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说海》补。

[13]“必”,原作“心”。今据中华书局1985年版《霏雪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说海》、1928年版《谜史》改。

[14]“充”,原作“先”。依据同上。今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83子部·丛书类》改。

[15]“暖”,原作“媛”。依据同上。

[16]“周亮工”,原作“周工亮”。

[17]“师”,原作“昭”。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后山谈丛》、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石印本《后山谈丛》改。

[18]“谈丛”,原作“丛谈”。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后山谈丛》、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石印本《后山谈丛》乙正。

[19]“习”,原作“有”。依据同上。

[20]“字”,原作“氏”。今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耳谈类增》改。

[21]“二”,原作“一”。“二大”为“秦”字的上半部,“一大”则缺一横。

[22]“左”,暖红室刻本《春灯谜》作“右”。

[23]“右”,暖红室刻本《春灯谜》作“左”。

[24]“止”,原作“不”。“不宜在下”,即“下”字的下半部为“小”,不合谜语的要求。后文又有“《‘一’字谜》第四句‘止’作‘且’”之句,故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西湖游览志余》改为“止”。

[25]“杳”,原作“杏”,与前文“非杏”重复,今据清康熙吴门种书堂刻本《字触》改。

[26]“出”,原作“过”。“打出周而复”即打出始(谐音“屎”),与前文“被责,便下”照应。今据北京图书馆刻本《七修类稿》改。

[27]“诮”,原作“消”。今据中华书局1985年版《白獭髓》改。

[28]“梅”,原作“旗”。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西湖游览志余》、明万历刻本《焦氏说楛》改。

[29]“骂”,原作“写”。今据1928年版《谜史》、文渊阁四库全书《西湖游览志余》改。

[30]“骂”,原作“写”。今据1928年版《谜史》改。

[31]“元”,原作“主”。独脚虎创于元代,据1928年版《谜史》改。

[32]“脚”后“韵”字原缺,而后面提到“韵语”一词,故据1928年版《谜史》补。

[33]“言”,原作“京”。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原音韵》改。

[34]“间”,原作“闲”。今据上海古书流通处1922年影印本《宾退录》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