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家子嗣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认为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
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对曹操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殷富的宦官家世
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在沛国的谯县,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州,曹姓人家的三个儿子都快长大成人了。一天,父亲把三个孩子都叫到书房里,想看看哪个更有出息。
父亲说:“孩子们,你们都快长大成人了,我也老了,以后曹家光宗耀祖的重任就压在你们身上了,不知你们这些年学得怎么样,今天我出道题考考你们,看你们谁能完成得最快最好。”
两个哥哥听了都跃跃欲试,因为《四书五经》他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任取其中的一篇文章,他们都会对答如流,而且考题肯定出不了这个范围。想到这里,两个哥哥都面露得意之色,唯有小弟弟在一旁不露声色,非常镇静。
父亲叫人拿来一团乱糟糟的麻,对三个孩子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你们必须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把这团乱麻捋直了。”
两个哥哥一听都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怪题呢?大哥哭丧着脸说:“爹,这么一团乱麻就是捋三天三夜也捋不完呀,更不用说只有一炷香的时间!你能不能另出一道题呢?《诗》《书》《礼》《乐》《易》《春秋》随便哪一本都行啊!”
父亲气得瞪了大儿子一眼,让他住口。于是又叫来二儿子答题。二儿子皱着眉说:“真是捋不出来,恐怕我死了也捋不完。”
父亲失望地摇了摇头,骂道:“你们都是没有用的东西,遇事不肯动脑子,就会叫苦,枉我对你们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啊!”
父亲感到非常失望,连问也不问小儿子,就把那团乱麻扔在了一旁。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儿子忽然冲出了书房,一溜烟儿跑得没影了。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吃了一惊,不知他要干什么。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跑了回来,只见手里拿着一把菜刀,不等父亲回过神儿来,就对着那团乱麻“咔咔”一连砍了几刀,把乱麻斩成了数段。两个哥哥在旁大喊:“你又在这里瞎捣乱,还不快把刀放下!”
父亲见了却十分惊喜,心想:我儿真聪明,快刀斩乱麻,我曹家有望了。于是,他把小儿子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儿啊,当今朝廷腐败,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天下必将大乱,汉家必将灭亡,乱世出英雄,我儿切记,非常年代宜采取非常手段,犹如快刀斩乱麻,切不可循规蹈矩,如此方能成就大事呀。”
小儿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决心按照父亲说的去做,在乱世之中干一番大事业。
这户曹姓人家,祖上曹参曾是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为丞相后,他后代的家道就逐渐中落了。曹参的后人有个叫曹节的,字元伟,后来成了平民。但是,他在地方上素有仁厚礼让的名声,为人们所称赞。
有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头猪,这猪与曹节家的猪很相似,邻居就找上门来,认为曹节家的猪就是自己家丢的猪,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猪给领走了。
曹节明知邻居这种做法不合适,对自家的名声影响也不好,却不同邻居争辩。后来,邻居家的猪自己跑回来了,邻居感到非常惭愧,赶忙把猪送回了曹家,并连连向曹节致以歉意。而曹节并没说任何埋怨的话,只是笑着把猪收下了。为此,曹节更是博得了乡邻的敬重和钦佩。
曹节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四子季兴。季兴名腾。曹节家里很穷,没有条件供孩子们读书识字,小儿子曹腾既聪明又可爱,曹节很为他的前途伤脑筋。得知邓太后挑选少年入宫做宦官并陪伴皇太子读书的消息后,曹节就把小曹腾送入宫中去了。后来,曹腾被选中了。
小曹腾做事认真,性情温顺,当了伴读之后,深得皇太子的喜欢。小曹腾因此得到了长期学习的机会,而且他的进步也很快。顺帝刘保继位后,曹腾升任小黄门,迁为中常侍,就是皇帝的近侍官。
曹腾在宫中做了三十多年的宦官,先后侍奉了四位帝王,即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和桓帝刘志。
身为宦官的曹腾,自然要维护宦官的利益。早在桓帝刘志继位前,他就是硬直派官僚的代表。太尉李固想立年长有德、聪慧严明的清河王刘蒜为帝,大将军梁冀却想立蠡吾侯刘志为帝。
曹腾也想立刘志,便去见梁冀,对他说:“大将军总摄朝政,手下宾客很多,所犯过失不少,清河王严明,如果让他当上了皇帝,大将军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的,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
有了曹腾的支持,梁冀的态度就更加强硬了。第二天上朝,梁冀便用高压手段慑服了众人,罢免了李固的官职,将蠡吾侯立为皇帝,这就是桓帝刘志。
刘志继位后,曹腾因参与立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迁为皇后的近侍官。曹腾同那些专横跋扈、胡作非为、排斥名士的宦官相比,还有些不同。他很注重推荐一些贤能之人到朝中做官,如边韶、张温和张奂等人。
曹腾气度不凡,很懂得用人之道。蜀郡太守想同他拉关系,趁本郡官吏进京的机会,就给他送去了书信和礼物。益州刺史种暠得知情况后,上书检举曹腾接受贿赂,请求皇帝将其免官。皇帝以“书自外来,非腾之过”,袒护了曹腾。
曹腾没有因此记仇,反而常常称赞种暠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官吏,并推荐他做了高官。后来种暠升为司徒,不忘曹腾的好处,常对别人说:“我今天能够做到‘三公’,全靠曹常侍的恩惠啊!”
曹腾的地位虽然很高,但是,宦官在当时社会上是受人歧视的,出身名门望族的士大夫对他们就更看不起了。宦官不能生养自己的孩子,封官授爵也无人继承,因此势力不易得到发展,挤不进世族的圈子里去。但是,后来情况有所改变。阳嘉四年,顺帝下令允许宦官养子袭爵,用来巩固权益。于是,曹腾就认领了一个孩子做养子,并取名叫曹嵩。
那个时候,有的说曹嵩是曹腾本家的侄子,也有的说是曹腾从亲戚夏侯氏家领来的。在名门贵族看来,曹嵩出身是微贱的。所以,曹嵩即使后来做到京畿警备司令、财政大臣、藩国长官,甚至出钱一万万文做了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仍然是没有政治特权的寒族。
曹嵩能出一万万文买官,表明他家财势不小。在这时期,曹氏同族也有几支是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的。如曹腾的弟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和侍中;曹褒的儿子曹炽——曹仁的父亲——官至侍中和长水校尉;曹腾的侄儿曹鼎——曹洪的伯父——官至尚书令;另一个堂侄儿曾任吴郡太守。
在这个曹氏家族中,殷富之家有曹炽之子曹纯,史称他家“富于财”,有童仆上百人。还有曹洪,他家中豢养家兵上千人。这些童仆和家兵不单纯是供其主人差使和守护宅院,其中有些人从事生产劳动,这就意味着其主人家拥有不少的土地和财富。因此,曹氏家族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
乱世中诞生的孩子
汉桓帝永寿元年,当时正是东汉政治腐败黑暗时期,社会危机日益加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就在这个时候,曹嵩的一个儿子出生了。
曹嵩给这个儿子取名曹操,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瞒。由于曹嵩的家境殷实,曹操从小就过着优裕的生活,拥有求知学习的优越条件,这样的家境对一般人来说是不敢想象的。
但是,这样的一种家世,和当时出身“四世三公”名门的袁绍、袁术兄弟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宦官家世对小曹操来说,不仅没有丝毫可以炫耀的地方,而且可以说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一个痛处。若换作一般人,身处没有可以借以炫耀的宦官家世,就只有沿着祖上给他铺就的路子,做一名依附宦官的权贵而已。
可是,从小就很机警并善于随机应变的曹操,却不安于这种境况。在少年时期,从所接触到的种种事物中,他目睹了统治集团的腐败,心里感到不平,时常发出“忧世不治”的感慨。
在曹操还是一个孩提的时候,他的母亲便不幸去世了。失去母爱,缺少亲人管教的小曹操,很少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令他养成放荡不羁的性情。尽管小曹操在幼年时期没有接受多少传统儒家教育,但是诸子百家的著作他却学了不少。后来,曹操在《善哉行》诗中追忆自己少年时的情况曾写道:
自惜身薄祜(怜惜自己福气不多),
夙贱罹孤苦(生来微贱孤苦无靠)。
既无三徙教(没有得到慈母教育),
不闻过庭语(很少听到父亲训导)。
“祜”是福,“薄祜”即福薄;“贱”指其出身宦官家庭,身份低贱;“三徙教”指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过庭语”指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庭院中走过,孔子把他喊住,要他读《诗》学《礼》。这段诗大体上反映了曹操少年时期的境遇。
少年时候的曹操是典型的纨绔子弟,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到处惹是生非。
在曹操十岁那年,有一天,他独自在谯水中游泳,突然间一条大水蛇翘着脑袋向他浮游过来,他见躲避不及,便同水蛇勇敢地搏斗起来。最后,这条水蛇潜水退去了。这件事情,小曹操没对任何人说起过。
还有一天,小曹操同伙伴们一起玩耍,突然一条小蛇向他们游来,同伴们都很害怕,呼喊着往后奔跑,小曹操却不慌不忙地笑着说:“我碰上大水蛇都没有害怕,看见一条小蛇哪能怕成那个样子呢?”
这时他才说出上次独自同大水蛇搏斗的事情,大家都对曹操的勇敢行为感到十分惊异。
曹操在十几岁的时候,还经常同他的族兄弟曹仁、曹洪或其他伙伴外出打猎,奔驰在原野、森林中,感觉其乐无穷,玩起来没完没了,常常很晚才回家。他每次游玩都不让家人特别是父亲知道,因为他父亲是不愿意让他随意这样做的。
由于曹操太调皮捣蛋,他的叔父担心他终日游荡不务正业,不能继承家业,也不能争列名门,因而经常在他父亲曹嵩面前说曹操的坏话,曹嵩听后往往狠狠地教训曹操。曹操也很生气,对叔父搬弄口舌感到非常不满,就想找机会报复叔父。
有一天,曹操在半路上碰到了叔父,他立刻假装有病,变得口歪眼斜起来。叔父看他这样,大吃一惊,赶紧问他是怎么回事。曹操说:“我中风了,非常厉害。”
叔父便把曹操中风的事告诉了曹操的父亲,等到曹操的父亲到来之后,却见曹操一点儿事也没有了,一切如常。于是,父亲对曹操说:“你叔父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吗?”
曹操说:“谁中风了?没有啊!可能是叔父不喜欢我,才编假话欺骗你的吧!”
于是,曹操的父亲便开始怀疑曹操的叔父所说的话,以后曹操的叔父再跟曹操的父亲说关于曹操的坏话,曹操的父亲也不相信他了。这样一来,曹操更加肆无忌惮了。
曹操总想展示自己的本事。有一次和小伙伴袁绍参加别人的婚礼,他就与袁绍商量一起把新娘子劫走,试试能不能成功。于是,曹操与袁绍两个人偷偷地溜入新婚夫妇的园子里,半夜里突然大呼:“有小偷!”
人们纷纷跑出来看,曹操就趁机进入新娘房内,用匕首胁迫,和袁绍一起迅速劫走了新娘。结果,慌乱中两个人迷失了方向,坠落在荆棘丛中,袁绍被困得无法动弹。曹操见状,突然又大声呼叫:“小偷在此!”
袁绍惊慌失措,十分害怕,情急之下竟然一跃而起,逃出了荆棘丛。原来这是曹操使用的计策。接着,两个人很快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曹操在家排行第三,从小就爱好游猎,游荡无度,常常带着几个小混混儿,在街上惹是生非,因此在人们眼里,曹操就是一个败家子、坏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曹操的两个哥哥却勤奋好学,知书达理,人们都称赞他俩有公侯之相。曹操却不以为然,说他两个哥哥是书呆子,成不了大器,等着瞧他一定会比两个哥哥更有本事的。
父亲虽然恨曹操不争气,但因为他是小儿子,就格外宠爱他,对他的所作所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少年立志拯救世道
少年时期的曹操虽然行为放荡,但对时局还是非常关注的。当时宦官弄权,大兴党狱,正直清廉人士被诬陷,奸臣反被重用,朝廷衰败,国家将乱,他对这些感到非常忧虑。立志救世的曹操,便加紧习武健身,并博览群书,提高学识。他深知治乱征伐,学好兵法战策最重要,这样才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因此,曹操特别爱读兵书,他多方搜罗并抄写了诸家兵法,汇编成册,题名《兵书接要》。他还旁征博引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作注。由他作注的这部书当时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了,后来他又另编了十多万字的《续孙子兵法》。
曹操在潜心研究兵法战策的同时,对时局的变化和朝廷的动向也非常关心。曹操得知,汉灵帝身边的中常侍各个都封了侯,贵宠无比,骄横跋扈,把持朝政,残害人民。
尤其是中常侍的头儿张让,专权乱政、卖官索财,朝野都痛恨他。每天到他府前求见的人所乘的车辆,竟达数百辆,摆起来像一条长龙,弄得道路侧目,民怨沸腾。曹操看不惯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决心只身入虎穴,给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宦官一点颜色看看。
一天晚上,曹操潜入张让的卧室,正要对张让下手时,被张让发觉了,张让大叫一声,武士们一起拥了上来。曹操手舞长剑,一路打出来,没有人敢接近他。他越过墙头,从从容容地跑掉了。曹操刺杀张让没成功,心中愤愤不平。他没有灰心,继续结交各种人物,为施展抱负做必要的准备。
这期间,曹操受到社会上有影响人士的赏识,为他以后登上仕途奠定了基础。他先后结识了两位对他后来颇有影响的大名士:一个是梁国睢阳人桥玄,字公祖;另一个是南阳襄乡人何颙,字伯求。
在曹操十八九岁时,桥玄为尚书令,曹操的父亲曹嵩正在桥玄手下做卿,两个人关系自然比较熟。曹操去拜见桥玄,桥玄热情地接见了他。
在交谈中,曹操坦诚地把自己的情况和政治见解同桥玄讲了,并特别表态说:“我是宦官的后代,但我是明辨是非的,对的我拥护,不对的我反对,对任何人我都是如此。就宫中的斗争来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这对国家和百姓都没有好处,特别是一些正直、有才华的人受牵连,被打击,这实在是国家的不幸。我真希望改变这种局面,使政治能够清明,天下得以安定。”
桥玄听了曹操的一番话感到很惊异。他暗想:曹操虽是宦官的后代,却并没有站在宦官的立场上说话,尤其可贵的是,曹操年纪不大,竟有如此宽大的胸怀,确实不简单啊!
此后,曹操又同桥玄有多次交往,曹操得到了桥玄的指点和教育,桥玄也进一步全面地了解了曹操。桥玄认为曹操确实是一个有才华、有远大志向的人,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桥玄发自内心地对曹操说:“看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没有经邦济世之才,是不能使天下安定的。能够安定天下,使百姓得以安生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人了。”
曹操听后感到非常吃惊,心中却十分高兴。他连忙说:“大人的夸奖有些过誉了,我实在不敢当。将来我从政了,一定会竭尽全力,忧国忧民,不辜负大人的期望。”
桥玄还鼓励曹操说:“我见过天下很多名士,还没有能够比上你的,你要继续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你。”又对曹操说:“现在你还没有什么名气,你可去汝南见见许邵,或许他对你有所帮助。”
原来,当时在士大夫中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行,而许邵每月初一在汝南主持的“月旦评”,在当时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凡是被他称赞过的人物,身价就会大大提高。
曹操备上一份厚礼,到汝南去见许邵。他人微无名,便用很谦虚的言辞向许邵述说自己的抱负,并问许邵:“请问先生,您看我是怎样一种人?”
许邵听了曹操的话说道:“你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一听,禁不住大笑而去。经许邵这么评价,曹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由此而知名。
南阳人何颙,对曹操也很欣赏。何颙以助人扶危著称于世。他和清高有德、闻名于世的陈蕃、李膺相熟。后来,陈、李被宦官杀害,他也遭到宦官的追捕,被迫改名换姓,逃往汝南。
曹操对何颙也很佩服,何颙认识曹操以后,对曹操的印象很深。他私下和人谈起曹操,不禁感慨道:“汉家将亡,安定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了。”这样,曹操在士人中的名声就更大了。
曹操广交各方人士,使人们对他的志向和为人有所了解,又经过名士之口的宣传,引起朝中人物的注意,这就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坚决整治地方豪绅
熹平三年,刚满二十岁的曹操,便被地方官推举为孝廉,随即又以孝廉的名义推选出来做郎。这是曹操走上仕途生涯的起点。曹操在做议郎不久后,为当时的尚书右丞、京兆尹司马防所赏识,被其推举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县)是帝都所在的一个大县,皇亲国戚多聚居于此。当时洛阳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每部设尉一人。尉的官职等同于县丞,是县令的佐官,专门负责地方治安事务。曹操初入仕途,便为洛阳北部尉,虽然官职卑小,但是却因为地位重要而颇有些气派。
当时京城地区的治安状况非常不好,经常有突变的事情发生,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朝廷为京城地区制定了严格的治安条例。
曹操上任后,为了把治安工作搞好,他忠于职守,将自己管辖的四座城门修缮完好后,制作了若干根五色大棒,悬挂在城门的两边。然后申明禁令,凡是违反治安条例的,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豪绅权贵,一律用五色棒打死。这样一来还真的起了不小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治安状况良好,无人敢于违犯禁令。
然而,好景不长,过了几个月之后,一件棘手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宦官蹇硕的叔父,仗着他侄儿的权势,根本没把这当了芝麻大官的曹操放在眼里。一天,他违禁夜行,曹操手下的人把他拿住交给曹操处理。
曹操喝问那个人:“你是何人?为什么违犯禁令夜间出行?”
那个人回答说:“我姓蹇,宫中的蹇硕是我的侄子。”
曹操听后,气得火冒三丈,又喝道:“夜间出行,违犯禁令,当受重罚,你不知道吗?”
那个人回答说:“我有急事才出来的。禁令是为了防止变乱,像我这样的人,哪能有作乱之理?你不应当处罚我。”
曹操说:“我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违犯了禁令就要受到惩罚,徇私枉法的事我是不能干的。”接着便把他押到城门处,当着百姓的面,宣布了他的罪行,然后毫不留情地用五色棒把他活活打死了。这件事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此后,洛阳城的治安状况比以前好多了。
这件事传遍了洛阳城的大街小巷,老百姓都称赞曹操不畏权势、坚决执法的行为。当然也触动了汉灵帝身边那些被宠信的宦官,蹇硕从此对曹操恨之入骨。
由于曹操是按照治安条例办事,当时的舆论又多是赞扬曹操的,蹇硕想加害曹操可又抓不着把柄,只好怂恿有关部门把曹操升为顿丘县令,使其离开京城。
曹操对自己初登仕途所取得的这一成绩,一直不能忘怀。他当了魏王之后,还特地把推荐他做洛阳北部尉的司马防请到邺城来,设宴款待。在畅饮抒怀时,他开玩笑地说:“建公老先生,您看我还可以去做尉吗?”
司马防巧妙地回答说:“当时我推举大王,大王正适合做尉啊!”曹操听后哈哈大笑。
熹平三年,曹操离开京城洛阳,去顿丘做县令。这次做县令的时间不长,却也有一些作为。后来曹操带兵南征孙权,临行前勉励儿子曹植说:“我过去任顿丘令时,年龄才二十三岁。回想当时的所作所为,无悔于今天。”这说明曹操在顿丘任职期间,时间虽不长,对自己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曹操出任顿丘令不久,就被朝廷召回任为议郎。议郎的职责是顾问应对,可参与辅政的议论。属于闲职,没有具体工作,没有实权。次年,即光和元年,他因事受牵连被免去官职。
原来这一年,汉灵帝听信宦官的诬陷,废掉了宋皇后,宋皇后的父亲宋酆及诸子被杀,曹操的堂妹夫宋奇,因是宋皇后的同宗也被杀。宦官们捕风捉影,把曹操也牵连上了,因此将其免官。
曹操被免官后,不愿在洛阳闲居,便回到家乡谯县居住,娶了歌伎卞氏为妻。光和三年六月,汉灵帝诏令公卿推荐通晓《尚书》《毛诗》《左传春秋》和《穀梁春秋》的士人任为议郎,曹操因“能明古学”,又被征召,拜为议郎。
议郎虽然是个闲职,但曹操不甘庸碌,想为朝廷多提些建议,使政治清明,他首先想到汉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被宦官杀害的事件,想为窦武、陈蕃申冤鸣不平。
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是窦融的玄孙,父亲窦奉是定襄太守。延熹八年,他的长女被选送入宫,汉桓帝以其为贵人,窦武被任为郎中。
同年冬,贵人立为皇后,窦武迁为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次年冬天,转为城门校尉。窦武爱惜人才,借职务之便征召不少名士为官。
窦武为官清正,嫉恶如仇,不受贿赂,妻子的衣食仅够维持吃穿而已。所得赏赐全部用来接济太学诸生,还经常把粮食施舍给贫民。其侄儿窦绍为虎贲中郎将,奢侈无度,窦武多次劝诫不改,他便上书要求免除其官职,窦绍才改变了态度。
第一次“党锢之祸”,李膺、杜密等被宦官逮捕下狱。窦武上书汉桓帝,要求惩治宦官,信任忠良,明辨邪正,释放“党人”。结果,李膺、杜密等获得了释放。
汉桓帝死后,窦武迎立刘宏为帝有功,被任命为大将军。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汉桓帝时任太守、尚书令、大鸿胪、光禄勋。在光禄勋任上时,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选举之事,因公正无私,不偏袒权贵,为势家所诬陷,被免官。后征召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迁为太尉。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李膺等“党人”被捕下狱后,陈蕃上书为之申辩,言辞激切。汉桓帝大怒,将其免官。汉桓帝死后,窦太后临朝,陈蕃重新得到重用,为太傅。
窦武、陈蕃不满宦官集团的胡作非为,想剪除宦官,结果失败被杀,并被加上“反叛”的罪名。窦武、陈蕃的作为,深得硬直派官僚士大夫的肯定和支持。
曹操经过详细调查、了解后,认为窦武、陈蕃等死得冤枉,应该重新讨个说法,以求得公正,进而改善政治局面。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上书皇帝请求为窦武、陈蕃平反。所上的书中有这样的话:
窦武等人正直为公,却被无故陷害。奸邪之人充满朝廷,善人的进身之路被阻塞了。
从这短短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曹操不仅是把矛头指向害人的宦官,翻历史的案,还针对现实,对汉灵帝也隐约地加以指责。对于曹操的建议,昏庸的汉灵帝自然不会采纳。
曹操等了好久,也不见朝廷的回音,他不禁感叹地说:“这样下去,国家再也没有希望了。”
光和五年正月,汉灵帝装模作样,诏令公卿检举害民的地方官,予以罢免。但宦官对那些引起很大民愤的自己的亲属、宾客却不予查处,反而将有政绩的一些官吏惩治了。
这些被冤枉的官吏,纷纷向朝廷申诉,司徒陈耽也上书汉灵帝说明情况,结果陈耽被宦官诬陷,反被汉灵帝罢了官,最后死于狱中。
曹操对宦官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就在这一年的二月,发生了大瘟疫,四月又发生大旱,五月太后住的永乐宫发生大火,以致出现了不少政治谣言。汉灵帝相信天人感应之说,因“灾异”下诏征询政事得失。曹操便乘机上书,指责公卿举奏不实,袒护贵戚及宦官子弟,他们用不符合事实的话,蒙蔽“圣听”,丝毫起不到革除时弊的作用。
由于灾祸发生得太频繁,汉灵帝似乎有所“醒悟”,不得不重视此事,将曹操的奏章发给三府府衙,责备失职的官员许戫和张济。许戫稍后被罢官。
这次曹操抓住了时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曹操反对宦官胡作非为的做法,表明他同硬直派官僚的立场是一致的。一个出身于宦官家庭的青年,能够走反宦官集团的政治道路,博得人们的称赞。
此后,朝廷越来越黑暗混乱,豪猾不法之徒越来越猖狂。曹操知道用上书的办法是改变不了现状的,汉帝国就像一座快要倒塌的大厦,“不可匡正”了。
当时的东汉王朝,确实已经腐败透顶,除了宦官专权外,汉灵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昏庸皇帝,他爱财如命,竟于光和元年公开在西园卖官。他在西园设邸舍,凡买官的就在西园交涉,西园实际上成了卖官的交易场所。
每个官爵都公开标价,地方官一般比朝官价贵一倍。那些出钱买官者一到任就千方百计地搜刮百姓,不管他们的死活。这样,汉灵帝的西园虽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而东汉帝国却危机四伏,将要灭亡了。
残酷镇压黄巾起义
中平元年二月,曹操已经三十岁了。酝酿已久的黄巾大起义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东汉帝国的统治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首领是巨鹿人张角。张角兄弟三人,老二张宝,老三张梁。他们利用太平道的宗教组织形式,借治病传道,联络群众,组织群众,进行了十多年的秘密准备工作。太平道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信徒多达几十万。
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可以用“旬日之间,天下响应”来形容。他们焚烧官府,打击贪官污吏,释放囚犯,没收财产,开仓放粮,给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黄巾军的主力集中在冀州的巨鹿、豫州的颍川和荆州的南阳,构成对京城洛阳的严重威胁。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全力对付起义军,汉灵帝宣布赦免禁锢的“党人”,然后调兵遣将,在临近京城的紧要关口设置都尉驻防,集中兵力分两路前去镇压起义军。
一路由北中郎将卢植前往黄河以北的冀州,一路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前往河南的颍川。剩下的南阳地区,一时派不出兵马,只好等待他们把颍川黄巾军镇压下去之后,再移兵过去。
出乎统治者的预料,颍川地区的黄巾军在波才的领导下,打败了朱儁,还把皇甫嵩包围在长社,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长葛东。而南阳的黄巾军在张曼成的率领下,攻下了郡治宛城,杀掉了太守褚贡。
汉灵帝得知消息后,非常紧张,他想起了精明能干的曹操,任命其为骑都尉,率领一支人马前去支援皇甫嵩和朱儁。
曹操领兵赶到时,正值皇甫嵩用计焚烧黄巾军的营盘,从城中鼓噪而出,曹操纵兵配合,打了个大胜仗,这是曹操第一次用兵。接着,曹操与他们合兵一处,乘胜追击,镇压了颍川地区的黄巾军。
因为镇压黄巾军有功,曹操在三十岁时,被提升为济南国相。济南是王国,东汉时,诸侯王只有名义上的统治权力,而没有实际行政权力,政务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国相处理。
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属济南国相管辖的有十余个县。曹操上任后,发现这些县令、长吏大多迎合和依附皇亲贵族,都是些鱼肉乡里的贪官污吏,但前几任国相都不敢检举,曹操无所畏惧,掌握了各县长吏的恶行劣迹后,上奏朝廷免去了其中八人的官职。
这样一来,吓得那些有恶行劣迹的大小官吏、豪强各个胆战心惊,纷纷逃到外郡,经过曹操这一整治,济南国乌烟瘴气的局面有所改变。
西汉初年刘章诛杀诸吕一族有功,被封为城阳王,后人立祀纪念他,青州各地也纷纷仿效,济南这地方就有六百多所。建立城阳王庙,本为树立正气,但后来商人和一些官吏相互勾结,利用这些场所举行奢侈铺张的拜神祭祖的庙会,骗取百姓的钱财。历任国相都不敢禁绝这种搜刮民财的陋俗,曹操上任后便下令拆除这些祠舍,禁止官吏、民众再搞这种祠祀。曹操打击权贵,禁绝淫祀,政绩卓著,郡界肃然,但也无形中遭到了贵戚豪强的反对,甚至个人的处境都很危险。这时,朝廷又任命他为东郡太守,他感到在权臣专政、贵戚横行的形势之下,要想按自己的想法干一番事业太难了,不久,他就托病回谯县老家去了。
曹操辞官回乡后,在谯县城东五十里处,盖了一所雅致的书屋,断绝了与宾客的往来,过着春夏读书、秋冬骑射田猎的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一度想,过二十年,等天下太平再出仕。
曹操虽然隐居家乡,却仍然关注时局的发展、朝廷的动向,并努力寻找时机,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现实的政治斗争也打破了曹操暂时隐世的设想。
东汉中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88年的一天,冀州刺史王芬派人告诉曹操一个极为机密的消息,一下子打乱了曹操的平静生活。原来,有一个术士对王芬说,根据天象,今年对宦官不利,那些黄门、常侍要灭族了。王芬一听,就和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联络,准备乘汉灵帝北巡河间旧宅时,发动兵变,杀灵帝、诛宦官,另立合肥侯为帝。
王芬把这个计划告诉曹操,是希望曹操和他一起行动。曹操听了,先是一惊,然后摇摇头,以古今实例全面分析了这样没有实力、仓促行动必然失败的原因,劝他们不要冒险行事,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王芬不听,结果事情败露,王芬被迫自杀,这就说明当时的曹操对时局的认识和世事的处理已经相当成熟了。王芬策划政变失败后,凉州兵乱又起。韩遂、马腾拥兵反叛,抢掠长安附近,天下骚动。
汉灵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拱卫京师,直接掌管禁军,在东汉中平五年八月,在西园设立新军统帅部,设置八校尉。小黄门蹇硕任上军校尉,是西园新军的统帅;袁绍任中军校尉,是副帅;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
这年秋天,曹操离开谯县来到洛阳,作为禁军首领之一的他重新登上了汉末的历史舞台,开始了他政治生涯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