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一年(辛酉 民国十年)
二十九岁。
在北京大学执教。
由挚友伍庸伯先生之介绍,是年与伍夫人之妹黄靖贤女士结婚。
寒假,山东省教育厅再次邀请先生讲学,先生应聘到山东,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注58
先生讲:“其时,王鸿一先生方沉疑烦闷于新旧思想问题,数访于当世通人而不得解。其门有陈君亚三,王君星五肄业北大哲学系,既尝闻愚绪论,辄为先生言之。邀余为讲演,实先生意。既开讲,先生每日从众人列坐就听。自始迄终四十日间,未尝一日间断。此四十日中,大雨兼旬,人或阻雨后时;然先生又未尝不先时候于坐也。每讲罢,欣快握手,高谈甚豪。”注59这次讲演由罗常培记录,在山东首次铅印成书。
是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先生首创运用比较法研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先生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对人类的文化、文明指出有三大体系。”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内容计五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第三章,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下);第四章,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第五章,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最后为“时论汇录”,其中有陈独秀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一卷四号);李大钊的《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九一八年七月《言治》季刊);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一九二○年三月上海《时事新报》)、《与印度泰戈尔谈话》等十篇文章。全书约十二万九千字。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是先生个人学术见解走向成熟之开始,是一部重要著作,蒋百里称“此亦迩来震古铄今之著作”注60。五十年代后,胡秋原认为该书“有独创的意义和可惊叹的深刻思想力”。
此书一九二一年印第一版,至一九二九年即印刷第八版,可见其为学术界人士所重视。
熊十力先生讲:“在五四运动那个时期,在反对孔学,反对中国古老文化那么厉害的气氛中,梁先生提出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话,是很有胆识的。”注61
先生在伍庸伯先生的讲座上,认识了李济深先生,并结为好友。
发表《对于罗素之不满》一文于上海《中华新报》。先生先提与罗素所见相合处说:“罗素谈社会心理而说‘冲动’,究纯正哲理而明‘相续’,尤妙符夙怀。……”次讲对罗素不满又怀疑者,在其别标灵性于本能理智之外。先生认为孟子说良知良能,像是指本能说。克鲁泡特金把人类心理分为本能、理智两者,容易明白。从而信不及罗素于人类心理的三分法。对罗素批评柏格森学,认为有失学者态度,而深表不满。注62
发表《唯识家与柏格森》一文于《民铎》杂志。当时章太炎先生等都讲柏格森之学与唯识家所说相合;李石岑因以函询先生。先生指出:“观察两家学问的关系,应当有方法:第一层,凡是一家的学问都在整体的上边,不在部分片段的上边;第二层,一切的学问都在其方法上边,而不在其理论上边。”“柏格森与唯识家两家方法实在截然不同;柏格森排斥理智而用直觉,唯识家却排直觉而用理智。”“柏格森书内重要的观念,如‘创造’、‘绵延’之类,都是不合乎唯识家之眼光的。”注63
是年,彭翼仲先生病故,先生因重视《京话日报》的历史,接办《京话日报》,但为时不久。注64
〔编者按〕
费孝通先生《论梁漱溟先生文化观》对梁先生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予以一定的肯定。《文摘报》(光明日报社主办)一九九○年七月八日发表李善峰先生写的《中西文化差异与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一文,有一定高见,其文不长,附录如下:
中西文化差异为何存在,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在梁漱溟看来,中西文化走的是三种不同的文化路向。即“向前要求”、“调和持中”和“反身向后要求”,这三种路向的代表则是西方、中国和印度。他首次将东西文化分成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系统,坚持文化发展的多元论,反对以西方为中心的一元论。肯定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自己的价值。这不但使东西文化论战跃入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给整个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提出了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即如何处理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在梁氏看来,只有在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思潮的适应。他强调要正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并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化解它,以重建符合本民族发展要求的新文化。他实际上指出了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历史的张力。梁氏站在对人情价值肯定的人文精神以及忧患意识的特殊立场上,企图从传统的人文价值、道德存在的追寻中挖掘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以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抛弃传统而重新开始。因此,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通过调整传统的内部结构来创造适应现代化的“新中有旧”的文化,就成为各个民族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时必须进行的学术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梁漱溟比陈独秀、胡适、梁启超等人高出了一个层次。那种认为他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而把他看成反现代化的思想家的观点,是一个相当大的历史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