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构建新世纪标志性文化工程——清史编纂工程启动感言

清史编务 作者:戴逸


构建新世纪标志性文化工程[1]——清史编纂工程启动感言

我国有重视历史著述的传统,历代撰写的史籍汗牛充栋,并且非常重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每当一个朝代衰亡了,继起的政府为了总结前代的历史经验,都要为前朝修史。江泽民同志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我国的众多史籍中,有“正史”之名的纪传体史书共二十五部,系统详细而不间断地记录了自五帝以来数千年的中国史。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载体,是人们了解、研究我们国家和民族形成发展的百科全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宝库。

“二十五史”至《明史》而终,不包括清代历史。清朝自满族入关至宣统逊位,统治中国长达268年,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史料繁多,而且与现实接近,因而清史的地位和价值十分重要。当代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文化发展、中外交往以及人口问题、宗教问题、边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化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各有其历史渊源,都要追溯到清代才能够了解问题的根由。因此,编纂一部详尽的高水平的《清史》是全面了解祖国历史、科学分析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清亡后,继起的北洋政府于1914年开设清史馆,为清朝修史,但因战争频仍、经费拮据和政权更迭等原因,没有正式成书前即仓促杀青,故名为《清史稿》。该书虽然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修撰者大多是清朝遗老遗少,往往站在清朝的立场上说话,故在许多问题上记载失实,讹误甚多,且评论不公。如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贬抑殊甚,以致国民政府将它列为禁书。此后台湾当局亦欲再修《清史》,但限于人力、财力及缺乏史料,仅修补了《清史稿》之一部分,近年来又作《〈清史稿〉校注》,订正了《清史稿》中的许多谬误疏漏,而再修《清史》之工作始终未能启动。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清史》的纂修。新中国成立以后,董必武同志曾建议纂修《清史》,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同。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曾委托吴晗同志考虑纂修《清史》的规划,后因三年困难时期暂行搁置。1965年秋,周总理委托中央宣传部周扬同志负责组成了以郭影秋为首的“七人清史编纂委员会”,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清史研究所,作为编纂《清史》之机构,因不久发生“文化大革命”,修史计划又告夭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转下一封建议纂修《清史》的信件,学术界又筹议纂修《清史》,并初步拟订了编纂规划。但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举,万端待理,难以顾及修《清史》之事,故此议再度被搁置。由此可见,纂修《清史》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切期望,也是几代史学家努力不懈的奋斗目标。

时至新世纪,学术界再次呼吁编纂《清史》。中央领导经过详细地调研和缜密地考虑,衡量修史的时机和条件,决定启动编纂《清史》工程。应该说,动员组织学术界的力量撰写一部能反映新中国理论水平、学术水平的大型《清史》,使之成为新世纪学术发展、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这对发展我国学术事业,推动历史研究,提高我国人民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展示新世纪的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成果辉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学术文化日趋繁荣,清史研究也取得巨大的进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清史学体系逐渐形成,日臻完善,大批清史资料已整理出版,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优秀成果大量涌现。纂修《清史》的学术条件已基本成熟。因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在全国清史和其他学科专家的通力合作下,我们有信心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一部多达3000万字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型《清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奉献一部优秀的历史作品。

《清史》纂修是新世纪的一项标志性文化工程。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重大理论问题和历史是非问题上讲政治,讲原则,实事求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要坚持学术创新与发扬史学优良传统的统一,坚持尊重客观历史真实与反映时代精神的统一,坚持文化学术积累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统一;要做到材料丰富,叙事精当,观点正确,文字流畅;要组织专家研究新编《清史》的内容、体例、文字和编纂规划,经过充分讨论,继承传统史书的长处,吸收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并结合清朝历史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做到思想性、学术性与科学性的较完美统一。

清代的文献档案,浩如烟海,不计其数。要撰写一部高质量的《清史》,必须对原始资料做一番认真、切实、细密的研究和清理工作。查核记载,考证史事,改正讹误,做到“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力求成为“信史”。有清一代的各种文献档案数量庞大,分散各地,杂乱无章,从未经过有计划的全面整理,我们对其种类、数量、保存地点和保存情况,还心中无数。由于年深日久,纸质脆薄,不少珍贵的文献档案已破损碎裂,行将毁灭。我们应大力进行抢救,经过调查研究,搜集整理,或妥善保存,或公开出版,使之流传永久,泽及后世。这是保护清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大事,必须充分重视。文献档案的整理研究是提高《清史》质量的关键,而修撰《清史》又可带动清代文献档案的抢救、保护和开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