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作者:蒋勋 著


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

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非常灿烂,非常华美,可我们大概没有办法了解一朵花开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过程,但它怎样去完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残酷,其实是不可能的。残酷是被我们自己过滤掉了。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当然感觉不到残酷性,可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一个小宠物,常常会有一种难过,因为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另外一种形式。这也是一种残酷。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也没有给它求生的可能。农业文化到最后是相濡以沫的状况,当灾难来临,你会感觉到巨大的无助、无奈,生命个体的强度也无济于事。

所以,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和群体的相互依赖感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那样的唐朝?很可能是因为群体的依赖感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法得到释放,所以它出现了。

唐朝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唐太宗、武则天、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大紊乱,接下来的宋朝又会回到农业伦理。宋朝以后,武则天和李白被骂得很惨,被认为是目无纲纪、无法无天的。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和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仍是农业伦理。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回想起来,这一年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我一直觉得《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希望跟大家交流这首诗所表现的真正的宇宙意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一句的“平”,第二句的“生”,以及第四句的“明”,都是用的同一个韵。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是一个韵,一共有九次转韵,构成了非常完整的结构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琢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关系终于实现了。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他的诗作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可是后人提到这首诗,称它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做诗人做到这样真是很过瘾。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作张若虚个人化的才气表现,而是强调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伸展。

我第一个想跟大家交换的意见是关于题目的。可能你们在很多地方听到过“春江花月夜”这个名字,有一首民乐的曲子就叫作《春江花月夜》,其实它早先的名字叫《夕阳箫鼓》;很多中国的画家也爱画这个主题。张若虚写了这首诗以后,“春江花月夜”这个名称就延续下来,变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

“春江花月夜”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五言诗当中,习惯于“二”和“三”的关系,很多人会认为断句的时候应该断在“春江”两个字后面,下面是“花月夜”,“春”是在形容“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春天的江水。我们的语言比较复杂,一个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名词。用汉语写诗的时候,常常由词性本身带来一种暧昧风格。如果将“春江”理解为春天的江水,那“花月夜”的中心词就应该是“夜”——有花有月亮的夜晚,听起来其实挺俗气的。

可是汉语文学的有趣之处在于汉语是一个字一个音,所涵盖的内容几乎形成了一个画面,而不只是一个词汇。将“春江”理解为春天的江水可能是一个错误,最有趣的是,这五个字全部是名词: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我将这五个名词看作一首交响曲的五个乐章,整首曲子有五个主题,分别是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和夜晚。五个主题在交错,它们之间发生了三棱镜般的折射关系。这首诗之所以迷离错综、意象丰富,是因为它的五个主题都是独立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