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间》
约翰·斯坦贝克
—
1937
“我自己就是这种诅咒之下的流浪汉,”在1937年的一次采访中,斯坦贝克对《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如是说,“我也在故事发生的那个乡村工作。”斯坦贝克是土生土长的加州萨利纳斯山脉人,家境富裕,他所在区域的经济全仰赖农场工人的劳作。他经常和父亲及两个姐妹在山谷之间长途驱车,亲眼看到外出做工的人们忍受着艰苦的生活条件,渐渐对这个群体产生了兴趣。后来,青年时代的他又开始和工人们一同旅行,过去的兴趣日益浓厚。他觉得这些贫穷的劳工虽然毫无话语权,却拼尽全力去追逐美国梦,他们的故事应该被写出来。斯坦贝克珍视自己所在的山谷,而这些工人都在山谷中工作和生活,所以他的愿望就更显得迫切。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觉得我应该是想讲讲整个山谷的故事,写写这荒野山间所有的小镇子,所有的农场和牧场。我都能想象出它在我笔下的样子,我要把它写成世界瞩目的山谷。”斯坦贝克的灵感之神就是这些人——住在他故乡加州美丽的土地上,靠山吃山,想要混出个名堂的人们。
他取的书名更让这种情感浓厚了许多。“人鼠之间”这个词,来自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的诗《致小鼠》(To a Mouse),原句是这样的:“无论人鼠,即便计划万全/依旧常常落空。”
斯坦贝克还会从过去遇到的人中汲取灵感,他笔下很多人物都依稀有曾和他共同旅行的工人们的影子。还是在《纽约时报》的那次采访中,他说:“莱尼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现在住在加州一间精神病院。我曾经有好几个星期在他身边工作。他倒没有弄死女孩子,而是弄死了牧场的一个工头。因为工头开除了他的哥们儿,所以他怀恨在心,拿起一把干草叉从工头肚子上直插出去。真的不想跟你说我亲眼看着他插了多少下。我们根本拦不住他,最后事情根本无可挽回了。”类似的种种事件为斯坦贝克带来了深远影响,最终让他开始写作自己最出色的著作之一。
[1] 苏格兰民族诗人,中国听众耳熟能详的那首《友谊地久天长》,歌词便出自他之手。——译者注(以下注释若无特殊说明,均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