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诗经》叠咏体探赜

褚斌杰文选 作者:褚斌杰 著,于迎春 编选


《诗经》叠咏体探赜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其体式上说,除采取四言句式以外,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大多数诗篇都采取了叠咏体的形式。所谓叠咏,或称重章复沓,或称章节回环,是指一首诗由多章构成,各章之间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几个字词,反复咏唱。这种形式构成了《诗经》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不可替代的特殊艺术魅力。

《诗经》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入乐的,但其性质、来源不一。据统计,这种叠咏体的形式在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但多集中在《国风》和《小雅》部分(1),而这两部分主要是民歌,可知所谓叠咏体,主要体现的是民间作品的特色。

关于这种体式的来源和形成,前人曾有过探讨,也有过争议。如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曾著文称《诗经》中的作品虽有的是民间歌谣,但都是已经成为乐章的歌谣,不是歌谣的本相,“凡是歌谣只要唱完就算,无取乎往复重沓。惟乐章则因奏乐的关系,太短了觉得无味,一定要往复重沓的好几遍”(2)。意思是说,这种往复重沓的叠咏体,已非是民间歌谣的原貌,而是在入乐时根据乐章的需要创编而成。这一说法也曾受到质疑,如魏建功先生以《歌谣表现法之最要紧者——重奏复沓》为题,认为现存《诗经》中所表现出的复沓体形式,歌谣中往往也有,不是乐师根据乐章的需要而“申述”成的(3)。关于这个问题,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这种叠咏体的诗歌体式原本在民谣中就存在的,但具体到《诗经》中的作品,由于入乐时的需要,已经过乐师们的某种整理、改编,恐怕也是事实。至于哪些是民谣的原式,哪些是由于乐章的需要而经过加工、改编,时至今日已难以彻底分辨了。但这对于我们已不十分重要,正如我们虽然知道现存《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入乐的,是用来配乐歌唱的,但由于乐谱已失,古音难现,若要从音乐的角度论其得失,评其高下,已经失去依傍。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文字文本,乃是它的歌词,是一部可供诵读而又影响深远的诗歌作品。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诗歌作品的这一体式的形态特征,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效果。

作为民谣也好,作为乐章也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回环往复的形态呢?我们知道,民歌民谣一般都是民间男女在生活中有感而发,即兴而歌的作品,一般思想内容比较单一,形式也较简短,有时为了抒情达意的需要,往往就会采取短章而重复的方式。更由于它是口头之作,也只有如此,才便于记诵和流传。待这些民间作品被收集而谱曲入乐的时候,乐师们一方面会吸收、模仿这一原有形态;另一方面,也会根据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加以改编和创制。可以设想,有不少诗乃是由于演奏和歌唱的需要,而由乐师加以艺术处理,使其歌唱的时间延长,从而着意地采取了回环往复的叠唱形式。如果从乐理上讲,音律的对位反复,使主旋律不断地反复出现,也是音乐效果所要追求的。这就是《诗经》中的民间作品和入乐短章每多出现叠咏体的重要缘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