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家“九满”

刘少奇风采 作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刘家“九满”

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炭子冲。相传很久以前,很多生活在这里的人以伐木烧炭为生,故名“炭子冲”。炭子冲东距省会长沙约50公里,南面与毛泽东的故乡韶山相邻,距离约28公里。炭子冲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在东山坡脚下,有一所坐东朝西的农家屋舍,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就出生在这里。

刘少奇名绍选,字渭璜,叔伯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是这一辈分孩子中年龄最小的。因当地人习惯把最小的孩子叫“满仔”或“满妹”,所以家人亲切地叫他“九满”。

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为人忠厚,勤劳能干,也是家族里自曾祖以来受教育最多的人。他思想开明,对积钱买田置房并不热心,而是更关注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多读点书。刘少奇的母亲鲁氏心地善良,贤惠能干,把家中的大小事务操持得井井有条。耕读传家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少奇。

刘少奇青少年时的卧室

刘少奇自懂事时起,就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看牛、拾柴、割草、摘野菜等。到水田里除草是他最常做的一种农活。水田很大,一丘田有好几亩,进去除草往往需要干上半天功夫才能出来,其间要不停地弯腰拔草。6月天气潮热,加上不间歇的重复劳作,人们都会汗流浃背,禾叶和水草还不时地刺激着除草人的手和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年幼的刘少奇干起活来不怕这些困难,他认真劳作,很少停歇,除草除得又快又好,父亲和哥哥经常夸奖他。除了平日里的劳动,刘少奇还积极参与重要的家庭事务。有一次,全家在父亲的指挥下重修曾祖父刘再洲的墓,刘少奇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干。修坟中很艰巨的一项任务是要把重达几十斤甚至几百斤的大石头运送到山上。大石头被放进推车里,哥哥在后面推车,刘少奇和姐姐用绳子在前面拖,就这样沿着曲折的山路上上下下好几个来回。他那时虽然年纪不大,却总是争着多出些力。

刘少奇故乡——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

除了帮长辈分担家中的大小事务,刘少奇非常热心帮助他人。那时刘家开了一个小杂货店,经营酒和粮食。家里有时很忙,父亲就让刘少奇一个人看店。刘少奇乐善好施,常常帮助一些穷苦的乡亲。有一天,刘少奇一边看店一边认真地看着书,看得正入神时,忽然听到外面有人问:“刘老爹在家吗?”刘少奇下意识地答道:“不在。”来人遗憾地叹了声“哦”,准备离开。刘少奇被这声长长的叹息打断,他连忙抬起头,看到是位衣衫褴褛的老伯,有些愁眉不展,便追上前去询问情况。老伯告诉他家里遇到难处,揭不开锅了,好不容易借到一块钱想来买点米,没想到刘老爹不在店里。听到这儿,刘少奇告诉老伯他可以卖米,说着就把老伯的袋子拿过来,到屋里给老伯装米。装了一斗后,老伯掏出绳子准备把口袋扎起来,刘少奇急忙抬起手,让老伯等一下,又拿起量米的工具继续舀米。老伯连忙说:“不,不,不,我没有钱了!”刘少奇示意老伯别声张,再多打了两升给他。刘少奇常常这样帮助乡亲,时间久了,家人慢慢察觉出来,大哥为此责备刘少奇说,全家人在辛辛苦苦地挣,而你却往外扒东西。尽管如此,刘少奇依然这样做。

乡亲朱五嫂,人生中经历了几次重大打击。她的丈夫在救落水儿童时不幸身亡,后来她的两个孩子也相继夭折。受旧社会陈规陋习的影响,乡里的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朱五嫂,认为她是“扫帚星”,不愿接近她。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朱五嫂孤苦伶仃,生活中时常遇到各种困难。刘少奇非常同情朱五嫂,经常帮她挑水、背柴,干干农活,有时还把自己带到私塾去的午饭送给朱五嫂吃。一天,朱五嫂去刘少奇家买米,刘少奇给她装好米后又悄悄地把朱五嫂买米的铜钱也埋了进去。朱五嫂回到家将米倒出后,发现了铜钱,深深地感动了。她常常感激地跟乡里人讲:“刘九满真好!”刘少奇乐于助人的故事现在还常常被乡亲们广为称赞和传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