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回 袁保庆溺爱风流子 袁保恒严教放荡侄

袁世凯别传 作者:苗俊山 著


第三回 袁保庆溺爱风流子 袁保恒严教放荡侄

朝歌叟曰:

人之初生,性情本善。习恶从恶,习善从善。

茧丝初抽,色乃白焉。入黄则黄,入蓝则蓝。

养儿不教,父母之过。教徒不严,师傅之懒。

师严徒高,父严子端。溺爱助逆,姑息养奸。

话说这袁蛋蛋1859年9月26日出生在河南项城袁家寨袁保中家中,从小过继给其叔袁保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866年这蛋蛋已长成七岁,恰在这时袁保庆出任山东知府,便把他带到任上济南,并把他送到了一个叫做王老清学馆里读书。这老清是位名举人,一见蛋蛋天资颇佳便连声说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保庆让给蛋蛋起个官名,王先生见蛋蛋又白又胖便随口说道:“就叫个袁艳蛋吧。”

保庆道:“这个名倒符合他的体征,只是俗了点,请先生向高大处想个好名。”

先生想了想道:“叫袁世无吧,意思是世上独一无二。”

袁保庆道:“好是好,但知者是独一无二,不知者误认为是世上无这号人,我看先生还是再费心思推敲一下吧。”

先生又想了想便道:“叫袁氏凯吧,这凯字是凯歌的凯,其意是袁氏府第凯歌不断。”

袁保庆拍手说道:“好,这个凯字起得好,不过那氏字窄了点,还是用他哥哥们保字中的那个‘世’字吧。”

先生笑道:“好,就叫袁世凯,表示袁家在世永奏凯歌。”

因起名时,在场的学生很多,他们没记得什么世凯氏凯的,只记得艳蛋这个名,故同学都管他叫圆蛋。

这蛋蛋入学后没学几个字,便写字骂人,常在桌上墙上写:“张三是狗”、“李四是驴”、“王五吃屁”什么的,闹得学校沸沸扬扬。有个高年级的学生,从字典上查出袁、鼋同音,鼋是鳖的意思,便回敬他,写袁世凯是鼋圆蛋。从此,袁世凯是鳖精便传开了。

后来袁世凯发迹之后,出任山东巡抚与义和团打仗时,义和团把袁打得现出原形,义和团喊的口号是:打倒袁鼋蛋,群众吃好饭!这义和团里就有此时袁的同学。这是后话。

也无怪同学给他起个绰号叫做鼋圆蛋。他个子矮,吃得胖,袁字与鼋字谐音,又加上他是个调皮捣蛋的混混。

袁在学《百家姓》时,先生教他“赵钱孙李”,他念成“先生蹲底”;教他“周吴郑王”,他念成“先生尿床”;教他“冯陈褚卫”,他念成“先生瞌睡”;教他“蒋沈韩杨”,他念成“去找师娘”。

在学《三字经》时,先生教他“人之初,性本善”,他念成“开窗户,往外看”;教他“性相近,习相远”,他念成“使大劲,吸口烟”;教他“苟不教,性乃迁”,他念成“狗来了,把门关”。

他还常偷偷地跑去看千佛山、大明湖、铁铉祠。

一天,下学时王先生发现学生中没有袁世凯。王先生怕这个知府袁衙内有失,费了好大力气,才在铁铉祠内找着他。袁世凯问王先生说:“那祠内供奉的是谁?”王先生道:“和你说你也不懂,你快回家吧,别叫你父母说我教徒不严。”小袁道:“你不给我说清楚,我就不回去。”王先生无耐,只好给他讲起《铁铉祠》的故事:“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因长子朱标早亡,朱元璋传位给他孙子朱允炆,称为惠帝。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不服,借口‘清君侧’,发动了靖难之役,率兵攻打南京,惠帝的忠臣铁铉奋力抵抗,被燕王俘杀。后人为纪念铁铉的英烈,故立祠祭祀。”小袁听后笑道:“这铁铉是傻瓜,朱允炆、朱棣都姓朱,是一家人,关你何事?”王先生听后心里想:这小袁长大也是个是非不分的人,即便有所作为,也是个奸雄之类的人物。

小袁在学校不好好学习,使这位秀才王先生十分头疼,便去其嗣母牛氏那里诉说。牛氏因他不是嫡生,反而对他十分溺爱,不加严责。这王先生便也不再严加责教他了。好在1868年10月袁保庆调任江宁(今南京),袁世凯也随嗣父去了江宁,倒给这王先生少了麻烦。

这江宁是六朝古都,咸丰年间被太平天国辟为首都,天国亡后,又归了大清,此时又恢复了过去的秦淮水榭,青楼林立,妓女莺歌燕舞,嫖客饮酒取乐,赌棍玩牌耍钱。而小世凯在这座腐化的城市里茁壮成长,学会了下棋、赌博、游乐、骑马,成了一个风流少年。小小年纪敢骑高头劣马奔往明孝陵,把脚摔坏了也不叫痛,落了个终身脚疾。他还学会了逛妓院。先时他见男女拥抱不知是怎回事,后来他偷听他父母房事便开了窍。丫头给他穿衣服时他便乘机把手伸入她们怀里抠摸,再后来便去逛妓院。那时他才十三四岁,大概是天字第一号性成熟最早的人吧。袁保庆政务忙没空管他,牛氏溺爱他也不管他,还是丫鬟们诉说给袁保庆时,保庆才管他,但为时已晚了。

要说袁保庆没有教育好袁世凯也不全是事实,在南京他给袁世凯请了位文武双全的家庭老师,每天教他练习武艺,这给他后来操练新军打下了基础。只不过他经常逃课,去做一些坏事,所以他尽管有武功但也不精。袁保庆还自编一本《自又琐言》让袁世凯看,这对袁世凯后来官场三十年也有一定的影响。要是长期在袁保庆的教养下,袁世凯也可能在那浊污的社会中变成个高尚的人。可惜天有难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873年7月,袁保庆突然患病死去,15岁的袁世凯只好同他嗣母牛氏、二姐袁让(牛氏生)扶柩还乡。

1874年即袁世凯回到项城的第二年,他的堂叔父袁保恒,原在西北左宗棠处办理军务处办事,请假回家时见到了袁世凯。从袁世凯的言谈举止和相貌风度上看,都是一棵好苗苗。又见他与生父别居,嗣父亡故,无人教养,便说道:“侄儿可愿随叔父到外边闯荡?”

这时,袁世凯却文质彬彬地道:“承蒙叔父见爱,侄儿感激万分,哪有不愿意呢,只是给叔父找了累赘。”

袁保恒便先后把袁世凯带到西北、北京和开封的任上。

当时西方文化已波及东方,但闭关自守的清王朝还是沿用科举选拔人才那一套。科举是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当时虽有捐前程之举,而慈禧太后的标价卖官还未十分畅行,只靠捐官对袁氏家族来说,好像有点不光彩。

袁保恒父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进士,后授礼部主事、军机章京、江南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等职,可谓是河南陈州项城最显赫的一家。保恒看到现时袁家十多个和世凯不相上下的后生中唯独世凯是出类拔萃,把再造袁家辉煌的希望寄托在世凯身上。因此,他不惜精力,不惜代价,严加教管,让袁世凯读书,好闹个“学而优则仕”。

袁保恒给他这位十五六岁的侄儿用高薪聘了名举人谢廷黄教八股文,名举人周天博教作诗,还有一位进士教书法,用“悬梁刺股”之术让先生与世凯比间而居,让世凯早起晚睡而读,每天只睡六个小时。世凯这时也知用功,四书五经也背得好多,字帖诗文也有长进,只是八股文作得不好。但这也难怪世凯和他的老师,这可恶的八股文是清廷为束缚人们的思想而定的作文形式。从前的科举是皇上和考官命题,应试者可自由发挥,使文章朝气蓬勃。而八股文则是皇上和考官命题,应试者只能在八股程式中转圈圈。因此写出的文章是呆板如刻,死气沉沉,而性急秉鲁的袁世凯咋有心去学好它呢。正因此,袁世凯在今后的应试中总是名落孙山,未以科考进入仕途。尽管如此,袁世凯要没袁保恒近几年的陶教这点根基,他即便以旁门左道进入仕途也难做成巡抚、总督、军机大臣、内阁总理、民国大总统,还有那个不光彩的洪宪皇帝。要知未来事,还看下回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