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拥抱梦想——变不可能为可能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挑战了不可能。
——李昌钰
成功始于梦想
人的一生不要觉得不可能就不行动,一定要有梦想,否则就没有明天。
——李昌钰
李昌钰于1938年出生在江苏如皋,1947年随父母举迁到台湾,1956年考入台湾警官学校,1965年携夫人到美国留学。在美国,他历经了10年的半工半读,在兼职多份工作为生的情况下,用两年时间修完了法律、刑事、生物化学等大学课程。此后,他一鼓作气,用了一年半时间拿下纽约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又用一年时间攻下了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他被应聘为纽海文大学助理教授后,经过短短3年,于1978年破纪录晋升为终身教授,并出任鉴识科学系主任。1979年他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刑事科学实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1998年他担任了康州警政厅厅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人首长。
从李昌钰1975年拿到博士学位算起,到2015年他已参与46个国家的大案要案的办理,案件总数达8000多个,获得荣誉800多个,可以说平均每1.825天就要办理一件案子,每18.25天就获得一个荣誉。他在人们眼里简直就是福尔摩斯的化身。他凭借敏锐的眼光、出神入化的鉴识水准,从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现象中找到破案的铁证。
李昌钰的成功经历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大家纷纷探寻他成功的奥秘。
李昌钰于2014年2月25日做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作了《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主题演讲,给了人们关于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的最佳答案。他真诚地说道:“我一生为什么这么成功?人生一定要有个目标,一定要有梦想!爱迪生、富兰克林没有梦想怎么会有今天?但不能只是白日做梦,要把梦想变成现实,才是有用的梦。”“有梦想与目标的人,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创新,动力源源不绝。”
李昌钰用卓越的成就证明:成功始于梦想。他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人生前行的指路灯;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挑战一切不可能的动力和勇气。下面一则例子也证明了同样一个道理。
美国的罗伯·舒乐博士曾经有一个梦想:想在加利福尼亚州用玻璃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设计大师菲力普·强生说:“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虽然700万美元的教堂预算,对舒乐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他却信心满满地设计了10套捐款筹资方案:一是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二是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三是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四是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五是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六是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七是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八是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九是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十是认购1万扇大教堂窗户,每扇700美元。
舒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四处奔波筹资。60天后,他用奇特而美妙的大教堂模型打动了富商约翰·可林,获得了第一笔100万美元的捐款。90天后,一位被舒乐梦想所感动的人士,捐了又一笔100万美元。后来,舒乐对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以每扇500美元的标价,请求认购,可以每月付款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结果,6个月内,1万扇窗户全部被认购完。直到1980年9月,这座能容纳1万人的举世无双的水晶大教堂终于全部竣工。历时12年,水晶大教堂的实际造价总计达2000万美元,大大超过最初的预算,但这并未使舒乐退却,经过坚持不懈的一点一滴筹集,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水晶大教堂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必去参观的胜景——名副其实的人间伊甸园。
舒乐圆梦后说了一番颇有启迪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像我这样去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设计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梦想是生命的灵魂,是心灵的灯塔,是引导人生走向成功的信仰。有了崇高的梦想,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梦想就会成为现实,奋斗就会变成壮举,生命就会创造奇迹。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做了一项关于梦想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坚定梦想的占3%,有自己梦想的占10%,梦想不确定的占60%,没有任何梦想的占27%。25年后发现,有坚定梦想的人几乎从未改变过既定的人生目标,后来通过不断努力,都相继成为颇有成就的社会精英。而有自己梦想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实现着一个个短期目标,后来也都成了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那些梦想不确定的人,后来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都很平常地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至于一些没有任何梦想的人,后来几乎都很不如意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常常怨天尤人、牢骚不断。
调查者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梦想对人生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人们一开始选择什么样的梦想,以后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未来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梦想,犹如一阵风,吹向未来;梦想,犹如一条船,驶向远方;梦想,犹如一盏灯,点亮明天。一个人只要拥有坚定的梦想,就能紧紧抓住梦想的树枝,敢于穿越所有的风雨,营造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敢于穿越所有的屏障,胜利抵达成功的彼岸。
成功始于梦想,让我们为梦想而战!
积极让梦想实现
人有三类:一是“积极让梦想实现”的类型,二是“站在那里不动”的类型,三是“对人生模糊不清”的类型。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积极让梦想实现”的人。
——李昌钰
梦想是美好的,而实现梦想的历程往往是很艰难的。李昌钰当初踏上留学美国之旅时身上只剩下50美元,昂贵的学费让他捉襟见肘。刚开始,他和夫人栖身在一栋简陋而狭小的公寓,住房的大小还比不上一般人家的储藏室。为了维持生活和支付学费,别人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他都接下来做。后来,他在读书之余,又兼了多份工作:白天到纽约大学的实验室洗试管,晚上到中国餐馆端盘子,周末则到武术馆教老美中国功夫。偶尔有挣钱的机会,他也不会放过,比如替人家拔草、扫地,担任管家、司机等。平时为了节省几分钱的车费,他甚至下班和下课后都是走路回家。即使天寒地冻,他照样顶着零下几度的低温,走好几里路才能到家。
夜深人静,他独自一个人走在路灯暗淡的马路上,路显得格外长,常有种漫漫长路,不知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的感叹。每当这时,他总是暗暗地鼓励自己:“虽然这条路很长、很难走。但我绝不能退缩,更不能停留在原地自怨自艾。只要为梦想迈出一步,离目标就会更近;只要努力,假以时日,必定会到达终点。”
李昌钰刚开始迫于经济压力选择了一所免费的社区大学就读,后来才转到纽约大学的刑事司法学院。在学校里,他除了积极参加每堂课的讨论,认真完成指定的作业,还主动到实验室做更进一步的实验,平日来不及做完的部分,就利用周末时间到学校完成。老师看到他放弃了很多玩乐的机会,没日没夜地往实验室里钻,便对他说:“看到你这么认真、执着,对科学充满了热忱,我认为你是个当鉴识科学家的料!”老师的鼓励更坚定了李昌钰积极让梦想实现的信念。然而他没有选择专攻犯罪学,虽然后者是比较容易的一条路,因为他当过警察,有一定的基础,但他还是愿意选择全新的挑战。
李昌钰靠着坚强意志的支撑,勇于为梦想而战,终于抵达了成功的彼岸。伊芙琳·格兰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位失去听力的特殊女鼓手登场亮相。她忘我投入的表演让8万余名观众激动不已。尽管她自己听不到现场爆发的掌声和欢呼声,但她用身体聆听每一个音符,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奥林匹克平等、包容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她的音乐梦想。她就是受人尊敬的伊芙琳·格兰妮博士,获得过格莱美“最佳室内乐演奏奖”的世界顶级打击乐独奏家。格兰妮出生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乡村,从小就喜欢音乐,8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后来又接触到打击乐,做一名出色的打击乐独奏家成为她追求的梦想。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她追求梦想的人生旅途中,听力却出现了严重问题。经医生诊断,到12岁时,她会面临耳聋的厄运,这就意味着,她的音乐梦想将会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碎。
格兰妮视音乐为生命,成为音乐家是她无法放弃的梦想。她坚强地面对现实,决心为梦想而战。她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一种独特的听觉方式:演奏时,用自己身体上的毛孔、皮肤、神经,甚至每一个细胞来感受空气的震动,从而感觉每个音符跳动的旋律。格兰妮虽然失去了一双耳朵,但通过苦练却长出了千万只“耳朵”,这令常人难以想象。
当格兰妮怀揣着梦想,向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提出入学申请的时候,却遭到一些老师的反对,理由是一个失去听觉的人根本不可能学习音乐,但是,格兰妮当场以出色的演奏让老师们深深信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通过在音乐学院几年的刻苦学习,毕业时竟获得学院颁发的最高荣誉奖。毕业后,她又取得了一系列难以置信的成就:不仅能用大鼓、小鼓、木琴、风琴等多种乐器表演,还能谱写和改编许多打击乐独奏乐谱,真正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瞄准远方的梦想,注入坚定不移的执着,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努力实施,最后一定能收获一份沉甸甸的人生馈赠。
积极让梦想实现,请永远不要说“不”!
永远不要说“不”
我跟年轻的一代讲,永远不要说“不”,要迎难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你才能成功。
——李昌钰
美国著名励志专家拿破仑·希尔年轻时买了一本字典,但他却做了一件奇特的事,就是用小剪刀剪掉了“不可能(impossible)”这个词,于是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这就意味着,在他以后的整个事业中,都将不再为“不可能”提供理由或者寻找借口,而是首先认为自己能,然后去尝试、再尝试,最后发现自己确实能。李昌钰就是一个永远不说“不”,千方百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人。
李昌钰的母亲李王岸佛出身书香门第,她知书达理,性格平和、克勤克俭、教子有方,要求子女们“有本事、有出息”。她62岁时去美国定居,与子女们团聚。她临行前一再叮嘱李昌钰,要好好读书,希望能拿到博士学位。李昌钰从小对母亲就很敬重,对叮嘱没有说“不”,并且爽快地答应了。
李昌钰1960年从台湾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出色的警官,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学习,他后来即使与宋妙娟相爱并谈婚论嫁时,仍然没有中断学习。他写信给母亲,一再表示绝不放弃当初的承诺,一定会攻读博士学位。
1965年,27岁的李昌钰携妻远渡重洋闯荡美国,到了纽约时口袋里只剩下50美元。当时艰难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改变初衷,反而促使他一边拼命打工赚钱,一边拼命抓紧读书。
李昌钰刚开始跟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一起上课,起步较晚,再加上大学学费昂贵,因此无法像一般大学生一样,一学期只修十来个学分。他一心只想尽快完成学业,于是第一学期便注册了26个学分。这令注册组的老师十分惊讶:“同学,打从我在这个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学生在一学期内修完这么多学分,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李昌钰面对“不可能”的事,满怀信心地说:“如果你不让我试一试,怎么知道我无法达成?”在李昌钰的再三请求下,老师才勉强同意他注册了20个学分。第一学期过后,李昌钰以全部科目都是A的优异成绩结业,到了第二学期注册时,也就没有人再找他麻烦了。这使李昌钰深刻地体会到:“千万不能因为别人说‘不可能’就放弃自己的目标,一定要自己想办法找到出路,使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
李昌钰坚持白天打工,晚上上课,即使有点空余时间,也用在读书上,不得不与玩乐绝缘。他说:“这是一场与时间、金钱的竞赛,必须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达到设定的目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竟然用两年时间读完了一般需要四年完成的大学课程,于1972年取得了学士学位。在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他更加奋勉,一年半后,于1974年获得了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又经过一年的拼搏,于1975年如愿拿到了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实现了貌似“不可能”的学习目标,也向母亲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汤姆·邓普西用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同样告诉人们:没有不可能!
邓普西是美国著名的橄榄球运动员,他先天残障,从一生下来就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但父母并没有嫌弃他,也没有让他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只要其他男孩能做的事。父母都会让他努力去做,并不落后于别人,这让他从小就拥有自信。
邓普西后来喜欢橄榄球,竟然比任何一个在一起玩的男孩都踢得远。他找人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只鞋子,经过踢球测验,意外地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但是教练却认为,他并不适合当职业橄榄球员。最后他申请加入新奥尔良圣徒队,教练同样表示怀疑。但是邓普西的自信,促使教练给了他一次机会。在两个星期后的一次友谊赛中,邓普西踢出了55码(约50.3米)远的成绩,这让教练刮目相看,正式同意他留在圣徒队踢球。在那一个赛季中,邓普西为圣徒队赢得了99分的优异成绩。
在一次不同寻常的比赛中,球场上坐满了6.6万名球迷。球是在28码(约25.6米)线上,在比赛只剩下最后几秒钟的时候,圣徒队把球推进到45码(约41.1米)线上,看来已经没有时间了。不料,这时教练大声喊道:“邓普西,进场踢球!”当邓普西进场的时候,他的队距离得分线有55码远,这是连常人都难以完成的目标,何况一位残障队员呢!但邓普西的心里只有五个字:“没有不可能!”此时此刻,几万名球迷屏息观看激动人心的一幕!只见邓普西临阵一脚,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笔直地飞了出去,接着终端得分线上的裁判举起了双手,表示得了3分,最终圣徒队以19:17获胜。球迷们疯狂地喊叫着,为踢得最远的球而兴奋无比。这一奇迹竟然是由只有半只脚和一只畸形的手的球员踢出来的,太令人不可思议了!人们的脸上满是惊讶和钦佩,向这位伟大的球员表示由衷的赞赏!而邓普西面对球迷们只是微笑着,他在心里深深地感谢父母!从小到大,是父母一直告诉他“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不能做什么”,正如他赛后感言:“父母从来没有告诉我,我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到的。”所以他才有信心、有勇气面对各种“不可能”,靠着坚强的意志变不可能为可能。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与“不”绝缘,首先认为“能”,然后努力尝试,再尝试,最终结果会证明你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