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玉兰花的记忆

雅致人生 作者:彬彬 主编


A辑 玉兰花的记忆

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

玉兰花的记忆

□卢 玮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范围,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荫小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记得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情谊,真是情趣无限。

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吧。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玉兰花于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赏析

这是一篇隽永而感人的优美散文。“玉兰花”贯穿全文,芬芳四溢,令人心醉,而父亲把如此美好的花毫无吝啬的与别人分享,看得出父亲的心灵像花一样美,父亲对母亲的爱让人倍感温馨,花朵虽小,真情无价;花朵虽美,人心更美,这也许是文章蕴涵的深意吧!

感悟

父亲的爱心是博大的,无私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但愿这种爱在每个人身上都能体现出来,那么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吗?

我并不关心是谁手植,是谁命名,只祝愿它们顶着风霜雷击仍顽强地永远活下去,它们那气势磅礴的身形体态将永远受到人们瞻仰!

老 树

□吴冠中

犹如大多数画家偏爱古树一样,我也酷爱老树,每到一地,总要打听附近有什么古老的大树没有,说有,不见到是不甘心的。有一个省里管文物的同志说,他曾想下工夫调查,编一本省内的老树志,为老树建立档案。这想法太有意思了,我衷心祝愿他真能搞成。

有一回,在武夷山林场,人说二十一里外高山上有一棵参天大树,大得出奇,无法形容,于是我和几个同道便非去看一看不可。细雨蒙蒙,在坡陡路滑的杂树丛生的小道上爬了所谓二十里,终于在一个山谷的入口处见到了这棵确乎是硕大无比的老树。它满身桠杈,每一桠杈也有普通一棵松树般粗壮,我们围着它团团转,彼此不相见。它像坐山雕似的镇坐丛林中,丛林都匍匐在它的膝下,用写实的手法是难以表现其真实的,从任何一面都无法表现它所占领的立体空间。天光被它遮掩了大半,我们被笼罩在阴暗中,凄凄惨惨戚戚,四周全无生人气息。突然,轰隆一声雷,暴雨欲来,我们急急忙忙奔逃下山去。

我爱老树,不是为了珍视它的年轮,说穿了是爱其形象苍劲之美。我跑到海南岛、鼓浪屿、西双版纳、南宁……寻找大榕树,那虬曲的躯干,层层垂挂的须根,可以让写实的画家无穷无尽地探索,可以予抽象派绘画以不尽的启发。苏州西园和拙政园等处都有老迈多姿的紫藤,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依然生意盎然,当秋冬叶落后,缠绵的枝条不正像是张旭的草书吗?四川多黄桷树,大黄桷树便是村长、镇长,是故人送别的十里长亭,是劳动人民的露天茶社……没有大黄桷树的地方似乎历史就短,根底就浅,那里就少传说和掌故。“斜阳古柳赵家庄”,古老的村庄里总应有自己的古柳、自己的大黄桷树或别种老树。奉节的街尾有一棵硕大的黄桷树,它一屁股坐镇于交通要津,遥对着三峡夔门,不让路。往来车辆行人不敢撞它。西非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中心有一棵丰茂的大榕树,仿佛是国家的象征、人民的骄傲,各种旅游明信片中都有它的雄姿,汽车停到它的脚下便成了儿童玩具似的。在太行山里我也见过这么硕大的一棵槐树,它坐镇在一个村落中,是它孕育了村落呢,还是村落后迁来求它保卫?谁也说不清。村里人多起来,住不下了,要砌屋,有人想锯掉这棵既占地皮又碍交通的老槐树。老大爷说他祖辈锯过,锯子一拉,树流血了,于是停下来,从此就再也没人敢去碰它。北京郊区有不少大银杏,二十多年没去大觉寺了,忘了其间的一切情况,但却记得里面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戒台寺有一棵九龙松,提到戒台寺,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那棵九龙松。天坛及中山公园,里面大柏树成林,但并不给我太深的印象。这些老树似乎姿态彼此有些类同,像衣冠楚楚的文武百官,唯唯诺诺而缺乏独特的性格。帝王之家的树木中,我很喜欢白皮松。白皮松亮堂,干枝上色块斑驳,淡青粉绿是主调,偶间微红,突然又会闪出几处墨黑的笔触,那是枯死的断枝,衬托干枝显得更加通体透明,最是油画的好题材。它分枝潇洒,曲折,多韵律节奏感,而松针分布匀衡,疏而漏,筛下星星阳光,满地婆娑。故宫、景山、长城、北海、颐和园、十三陵……都拥有高大壮实的白皮松,有几棵最华贵的都曾享有过皇帝的年俸呢!松柏常青,爱松者必爱柏,古柏太多了,别的按下不表,单说苏州郊外光福镇司徒庙里有四棵汉柏,名曰:清、奇、古、怪。这四棵汉柏确是汉代遗民,身躯硕大,姿态突兀,使人感到性格倔犟,是大夫,是将军,是神话中的天神……它们阅世两千年,依然壮实而苍翠,中外来宾闻名赶到这小庙里来瞻仰风采的络绎不绝。一棵挺立,曰清;一棵斜倾,曰奇;一棵虬曲,曰古;一棵伏卧,曰怪。其实四棵巨柏都很怪,干枝交错穿插,彼此也已难分难解,其中有的是被雷击毙后又从伏地枯死的枝干上长出来的新躯体。是枝亦是根,是根又成枝,曲折往回,龙盘虎踞。高枝往下垂挂,低枝向上攀附,上上下下相握相抱,扭得紧,穿插得巧妙。移步换形,你移一步,它形象又大变,许多画家背着画箱远道而来,绕树三匝无处着手。我去年在新疆,带领一班学生写生,在那浩瀚的戈壁滩边,突然发现一棵硕大的被刮倒在地已成乌黑色的死树,大堆的根和土已翻在地面,根边和树梢还有几片带青的残叶,但基本上已是一棵死树了。庞然巨物的死树予我以强烈的印象,它横卧在戈壁上,具备着造型艺术的稳定感和厚重感,是雕塑!同学们起先并不注意这棵死掉了的树,由于我的激动,他们也动心了。我说这里有霸王别姬,黑色的霸王倾倒了,远处那一脉长长的洁白的雪山不正是虞姬吗?造型艺术中经常离不开伏卧的形,人们总喜欢卧松,就是这个道理。从整体看,清、奇、古、怪这四棵汉柏之所以特别动人,关键在于那棵被称之为“怪”的卧柏,它那巨龙似的伏卧的身躯与其他三棵构成强烈的对比,而它们虬曲多变的干枝则又构成呼应与和谐的效果,使这一强烈的对比隐藏而含蓄起来,久看不厌。据说这四棵汉柏是东汉大司徒邓禹手植,清、奇、古、怪之名则是清高宗南巡时命名的。我并不关心是谁手植,是谁命名,只祝愿它们顶着风霜雷击仍顽强地永远活下去,它们那气势磅礴的身形体态将永远受到人们瞻仰!

赏析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把对老树的钟爱、赞美表达得淋漓尽致,用他如画有力的妙笔,为我们描绘老树之美:苍劲挺拔、姿态突兀、曲折回环、虎踞龙盘、历经沧桑、性格倔犟,神采秀丽、庇荫后人。写了许多种自己喜爱的老树,正是老树的独具一格的“性格”,震撼了作者的心灵。老树身上所蕴涵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浓郁的文化底蕴,使得老树形象卓然傲立,发人深思!

品味

岁月的轮回,使树木越来越粗壮,枝繁叶茂,皱褶的树皮,环形的年轮,无不铭刻了岁月的烙印,历史的沧桑,时光一去不返,老树可以让我们对过往回味无穷,带给我们文化的底蕴。

教育子女的道理,谁讲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能做到一半已属不易。

寂寞女儿心

□张 欣

女儿上学以后,正式从母亲那里搬进我们这边的小家。感情上的疏离,使她对我和她爸爸从没有亲昵的举动,有时她爸爸抱她,她的表情别扭极了。

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100分至少跟我没有照过面,经常会让我们在不及格的卷子上签名,要不就是留堂,午餐守着饭和菜等着迟迟不归的她。我这样一个爱面子的人,常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听证,全是说她不好,待我青着一张脸回到家,当然要对她大发脾气。

她渐渐变得落落寡合,从不主动与我们交流,能在自己的房间里待很久,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玩,上学、放学都是闷闷的。

成绩还是不好,留堂照旧,老师的埋怨也照旧,我们不知道她心里想什么,老师说她表扬、批评都那个样子,晚上我和她爸爸自嘲道:“宠辱不惊啊。”

一天临近放学前,突然降下暴雨,狂风怒吼,粗粗的雨柱被吹得横扫万物,闪电雷鸣更是不在话下。等了好一会儿不见雨停,我便拿了一把伞又撑着一把伞到学校去。

走至立交桥时,我停下来看车,再过两条马路便是女儿的学校,陡然间,我发现女儿正在雨中狂奔,她好像一点也不怕雨,在雨中展开长腿长臂,像小骏马一样扬蹄飞跑,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快意,背上是硕大无比的书包,她仍然轻盈地腾空飞越。

我在马路的这边大声喊她的名字,但哗哗的雨声淹没了我的声音,她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只知道在雨中酣畅地奔跑。那一瞬间,我呆住了,她这种举动,分明是压抑已久之后的借题发挥,她心里一直不愉快,因为永远受到责难与批评,可是她说不出,她还没有能力描述心中的感受,所以只好无奈地接受寂寞童年,今天因为大雨改变了整个世界,汽车、行人、街道都失去了往日的秩序,她于是趁着乱也舒缓一下沉闷的心情。

我停止了叫喊,在雨中一直等到她发现我,跑过来,雨水已经打湿了我整条裙子,她更是落汤鸡一般。我说,这么大的雨,怎么不躲一躲再出来呢?她说,躲了,看它不会停,怕你们等着急……

我拉着她的手回家去。

教育子女的道理,谁讲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能做到一半已属不易。我自封潇洒之人,也颇同意无为而治,真正见到六十分,照样勃然大怒。

社会发展到今天,竞争意识深入人心。孩子学习不好也是很实际的问题,但是想到她以那样压抑的心情度过人生初旅,也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毕竟,我们除了希望她好之外,还附加了许多诸如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期待、我们的面子,我们其实也很看重这些,而一颗小小的童心又怎能装得下这一切呢?

现在我们的情况有所好转,只是我必须经常地说服自己,也很累,也很想在雨中奔跑。

赏析

本文的故事贴近现实,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真切切,女儿成绩不理想,心情压抑,以至在雨中宣泄,引人入胜,可贵的是父母能理解女儿,这不是所有的家长能做到的。

品味

做到文中“母亲”那样,那样理解自己的孩子,明白孩子的苦衷和压抑,真是难能可贵。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胜人一筹,出人头地,我们能理解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但做父母的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呢?童年本来就应该充满欢乐和笑声,承载得太多便物极必反了,我们是否给了孩子太多压力?这应是所有父母应思考的问题。

年年都有蝉鸣,其实没有仔细听过。不知怎么,今年一听,竟忧患起来了,共鸣起来了,感慨起来了。

客寮听蝉

□曹 旭

客居京都光华寮,地卑山近,竹少树多,夏日无事,唯有听蝉。

蝉声潜藏的五月,枇杷黄了,京都满城都是风絮。梅雨,似长长的卷帙;天空,似诗人的病脸。随意而漫不经心地翻着雨天的卷帙:前卷雨,中卷雨,下卷雨,很厌烦的。正寂寞闲愁,翻得腻透,忽然,卷末放晴啦,“吱”,喜听新蝉第一声。

蝉,开始在绿叶间,怯生生地练习、试音,倏忽大集,于是万蝉齐鸣。

年年都有蝉鸣,其实没有仔细听过。不知怎么,今年一听,竟忧患起来了,共鸣起来了,感慨起来了。也许是愁中听?闲中听?客中听?也许,秋出生的我,第一声啼哭如同蝉鸣?

清晨五点钟,我被一阵一阵金属的合唱惊醒了。谁唤我?

窗外有棵大树,五层楼高;我住三楼,齐树半腰。橙红的太阳从树顶照下,滤成绿色的光在枝间流动,一脉脉地透明。我的小窗,就筑在透明的绿里,像安在树间的一只鸟巢。推窗一看,哇!枝上挂着无数只金翼的小闹钟。

大树成了琴,我的窗成了共鸣器,清越的声响,像在小屋里灌满了泉水。唱什么呢?从清晨到黄昏?绿色的歌?西风的歌?爱情的歌?没有指挥,怎么能唱得那么齐?轻声问:你们是哪里飞来的蝉?

寂寞的我,忽忆家乡屋后那排高树,树上有不歇的蝉声:知宇——知宇——知宇——纯粹的花腔女高音,像美声唱法;比起来,你们吱——吱——吱——地漫吟,像在唱通俗的民歌。

我注意到了:凡你们在,就听不到鸟鸣,听不到乌鸦叫,在流行的季节风里,你们几乎独占了整个夏季歌坛。

朝听、暮听,听多了,便喜欢你们的歌。你们和纺织娘竟是亲戚?怎么唱到后来,越唱越快,越唱越轻,越唱越急,突然洒一阵秋雨似的变了调;轧——轧——轧——地低唱,像促织求偶,游子漫吟,思妇轻声叹息,又像几片桐叶飘坠古井:渐沉、渐轻、渐急、渐细,以至于无,忽骤然又起。

我渐渐地成为你们的知音了,尽管,我不明白你们唱的是什么,你们的唱词,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深深地理解:在地下潜藏了那么多年,几经蜕变才脱颖而出的你,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歌唱;爬上最高的树枝,就是为了借西风把声音传得更远。假如不能自由地歌唱,你宁可一辈子住在黑暗里。也许,入世的时候,认清世界的时候,就是你忧患的时候?歌唱的时候?

饮枝间的晨风,喝高秋的清露。你们的生活够清苦的。何况,露多、雾重的时候,湿了双翼,飞也飞不起来;风急、风高的时候,声音变调,唱得忽高忽低。并且,最先体验五更的飞霜,比翼薄的世情。

生在这个世界,本无所求,生活的意义,不在饮琼浆,喝仙露,而在于歌唱。假如生命是一首歌,就把它留给寂寞的世界吧!

倚窗听蝉,在我心里,耳朵里,全是你们的录音。窗是蝉声的世界。蝉唱,我也唱,动情地唱,唱远方的歌,思乡的歌,唱得万蝉齐和。每当这个时候,我会突然感到:自己也是一只小小的蝉,因翼短不能飞渡重洋而思念故乡的树。

来了,唱完,飞走,我们都一样。在这里,我们都是客。你客于树,我客于寮;你客于夏,我客于秋;你是天地之客,我是他乡之客;你属造化,我是逆旅。我们共同的感受:一树碧无情,春归在客先。

啊!整整一个歌季,是不是该唱的都唱了?在阵阵的秋风里,最后一曲应是《不如归去》。

小居客寮,不期然与你们邂逅在异国的夏天;在整整一年的苦涩中,你们是我最愉快的记忆;客子淡淡的惆怅,被你们弹奏成秋天萧瑟的序曲。

当大树凋零,你们就要结队地离开,消失在被西风梳理过的秋柳之间,那时,我也要挟着我的琴弦归去。但是我会想你们的,一定会的。

尽管,我的思乡之情是如此迫切,异国的仙山琼楼也难挽留。但我也知道,当我回到故乡,依偎在故乡的秋风里,我又会有新的失落,新的怅惘。那时,我会回望云山而思念京都浓浓的秋。

我同样会痴痴地思念,眼前这夕照下的古都。思念,我住过的、筑在树间巢一般的小屋和你们——万树的蝉声!

赏析

本文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蝉声的喜爱及浓浓的思乡之情,文笔细腻,情意深切。本文还蕴涵人生哲理:“假如不能自由地歌唱,你宁可一辈子住在黑暗里。”作者通过蝉寄托自己的思想,“假如生命是一首歌,就把它留给寂寞的世界吧”都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

感悟

无论是夏日午后的蝉鸣,还是秋日雨后的黄昏,身在异国他乡,思乡之情,唯有蝉鸣可寻知音,蝉鸣是家的声音,家的呼唤。

温厚的丈夫无论如何也不明白,她何以一定要在安庆停留一天,寻访一位老同学。

三个瞬间

□叶倾城

她一生的爱情,不过是三个瞬间。

第一个瞬间,发生在大二的课堂上。她与邻座的安庆男生聊得十分投机,他知道她是武汉人。快下课的时候,他问:“我以后到武汉玩儿,去找你,好不好?”她说:“当然好。”顺手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草草画张地图给他。

第二个瞬间,是在毕业时的火车站上。歌着,挥手着,泪着,送走一个同学又一个同学,最后的站台上,只剩下两个人。北方的后半夜,六月也是凉的。星子都黑的时分,他突然说:“你知道吗?我一直爱着你。”

她惊愕地抬头,看见他的脸,刹那间,恍然明了,何以那些看见他的日子,便连阳光也格外灿烂。她几乎想要狂呼:“我也是呀。”但火车呼啸而来的声音吞没了一切。

她向安庆写下一封又一封的信,却无一回信。是地址错误,还是……一颗错误的心?以为自此以后,便是两不相忆,却在深夜梦见他向她走来,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只是哀痛地、静默地转过身去……她大惊而起,长坐至黎明。

而第三个瞬间是六年后了。她新婚燕尔,去上海度蜜月。温厚的丈夫无论如何也不明白,她何以一定要在安庆停留一天,寻访一位老同学。

而他给过她的地址,街都已拆迁,尘灰茫茫的街头,他们不知找了多久,问了多少人,才有一个男孩诧异地说:“他是我哥呀。”

隔了六年的时光重逢,却恍如清晨刚刚分手。他淡淡地问:“来了?”她亦回:“来了。”

还是生疏了,只聊几句闲话。他的工作不算好。他笑一笑:“我差一点儿就去了武汉。工作关系都安排好了,我父亲……去世了。家里母亲、弟弟……没走成。”

——那也就是她梦到他的时候吧。

才坐了一会儿,黄昏便在刹那间来临。见丈夫低头看表,她起身告辞,说着惯常的客套话:“来武汉,到我家玩儿。你知道地址吗?”他说得平常:“我知道。”回身拉开抽屉,从最上面取出一张纸。

那是六年前,她信手撕下的一张纸。墨色早已褪得极淡,却有一颗箭头,依然清晰地指向她的家……只是三个瞬间啊,便收拾了她一生的情爱。

赏析

作者把一段爱情解读成三个瞬间:一、课堂上的聊天,二、毕业时的分别,三、六年后的辗转相逢。本来相爱却擦肩而过,曾经心动的爱恋,黯淡收场,却意犹未尽,他们会彼此祝福的,没有结果的爱情,也是爱情。

感悟

在人生的旅途中,或许曾经爱过,或许曾经错过,然而蓦然回首依然不变的是当年朦胧相恋着的心。聚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真正的感情是无声的。缘起缘灭,随其自然,若干年后,让彼此成为人生画面中最动人的一道风景,彼此祝愿一生幸福。

惨白的月亮。野狼的啼哭,枪声,风暴。昨夜惊心动魄的一幕,在我眼前翻腾,闪回。

野 狼

□聂还贵

大漠,一片苍凉的辽阔。

帐篷一搭,即是安身之家。

实在太疲劳了,躺下就入睡,且整夜无梦。一觉醒来,伸手一抓就是一大把阳光。挑起帐篷门帘,啊?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惊惧突如其来,像一枚钉子,把我定格在那里。

狼。一只野狼。在百米处沙丘上的一块大黑石头旁,与我对视。只是那目光,没有想象的那样凶残、贪婪,充满机警和好奇。

这只狼,四个蹄子,雪样发白,仿佛穿了四只白色网球鞋。苍黄的毛色光滑油亮。个头不算大,却显得矫健英俊。在沙漠运动场上,它准是百兽群里的百米运动员。

愣了一阵子,我才想起防卫,想到猎枪。

当我端着猎枪走出帐篷时,野狼已经不见了。

下午,我打开录音机,放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突然,从帐篷的缝隙里,我看见那只野狼正卧在早晨看到的那个沙丘上,挺着耳朵,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狼在听音乐吗?狼也懂音乐吗?

我忽地来了情绪,把警惕人与狼的差别,与猎枪一起,扔在一边,顺手抓几块罐头里的肉,钻出帐篷。

野狼看见我,吃了一惊,本能地跳起来,退却几步。我使劲朝它甩去手里的肉,它却以为是向它攻击,拔腿就跑,但一定是闻到了肉味,又猛地刹住,回过头来一步一步向肉走去。走到肉前,狼突地一点头,敏捷地叼起肉,转身跑了一段路,这才掉过头来,一边谨慎地嚼着,一边摆动尾巴,就像一只狗在感谢它的主人。我觉得不再寂寞和孤独。

然而,这以后,一连几天,再没有见着狼。

第三次见到狼,是在一个傍晚。我点了堆火,特地放着有《北方狼》曲子的磁带,随着跳起霹雳舞来。

蓦然,我感觉不是独舞,身边还有伴舞者。那便是那只可爱的狼。我想到了美国西部影片《与狼共舞》。

火光照耀下,野狼踩着音乐节拍,来回走着,那样认真,那样有趣。只是我发现,野狼的一条前腿瘸着,深一脚,浅一脚,减了几分先前的精神。同类咬的还是猎人干的?

这只野狼为什么总是跟着我?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孤寂?是把我当成异类中的朋友?是把我当成一顿美餐?

带着一连串问题,我恍兮惚合,进入了梦境。

突然,一阵狼的嚎叫,把我惊醒。我本能地弹跳起来。

从帐篷的窗子惶然张望,啊,月照中天,一片煞白,把整个大漠照得贼亮惨白,森然可怕。月光下,沙丘上那只野狼后腿支撑,身子直立,雕塑一般,对月长哭,那哭声凄惨,悲戚,苍凉,我听得毛骨悚然,寒战不已。

猛地,野狼前腿收回落地,朝我的帐篷一瘸一拐而来,并环绕我的帐篷嗥叫不息。

狼!毕竟是狼!兽性不泯,狼性难改!穷凶极恶的家伙!我一直友好待你,你他妈的却饿疯了,向朋友发难了。我想到柳宗元的《黔之驴》,那贵州小老虎,不就是采用这样的手段,把那头蠢驴吃掉的吗?

蠢驴。我一边骂着自己,一边操起猎枪,从窗口伸出去,却说不清楚为什么,只是朝天开了一枪。

然而无济于事,野狼真的疯了,竟然撕破我的帐篷,钻进来。

“叭——”野狼应声倒下。它艰难地抬起头,痛苦地看了我一眼,挣扎着,淌着血,向外面爬去。

当我追出来时,狼已经死在沙丘上那块大黑石头旁边。

这时,惨白的月亮变得暗淡起来,天地呈现一片混沌。继而,一阵大风铺天盖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凶猛的风浪,像谁抡起的大锤,猛地把我砸倒在地。

当我醒来时,大风已经无声无音。太阳依旧鲜红地照耀着一望无际的沙漠。我发现我的双手紧紧抱着那块大黑石头,身边是那只死去的野狼,而我的帐篷,散了架子似的倒在远处。

惨白的月亮。野狼的啼哭,枪声,风暴。昨夜惊心动魄的一幕,在我眼前翻腾,闪回。

“狼拜月神”。我想到了当地古老的传说。

一只善良可爱的野狼,拯救了我的生命。不,是一只野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一个人的生命。不,是一个人残酷地杀了一只自己的救命恩兽。

我低头看一看野狼,它被黄沙埋了一半,那眼睛沉重地关闭着。但我知道,无论怎样地努力,我都无法抹去我在野狼眼睛里沉重的投影。

赏析

文章中狼为报一块肉的恩情,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而人类却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恩将仇报“杀害”它,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损人利己,自私自利,引起读者的反思,与那只充满人性色彩的狼相比,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

品味

充满人性的狼之所以死掉是因为它长了一身狼皮,充满兽性的人之所以不会死是因为他披了一身人皮。我们常以仁慈标榜自我,只能看清事物表面却无法洞悉事物本质,而这些让自以为是的人误会伤害过多少救命“恩兽”?

啊,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小鸟们恐怖战栗、备受煎熬的时光!

雪 夜

□莫泊桑

黄昏时分,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天的雪,终于渐下渐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进入了梦乡。或近或远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映照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雪后初霁的夜晚,万籁俱寂,了无生气。

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那叫声,如泣如诉,若怒若怨,听来令人毛骨悚然!喔,是那条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篱畔哀鸣:是在哀叹自己的身世,还是在倾诉人类的寡情?

漫无涯际的旷野平畴,在白雪的覆压下蜷缩起身子,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来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无迹可寻。只有那几棵百年老树,依旧伸展着桠杈的秃枝,像是鬼影憧憧,又像那白骨森森,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

茫茫太空,默然无语地注视着下界,越发显出它的莫测高深。雪层背后,月亮露出了灰白色的脸庞,把冷冷的光洒向人间,使人更感到寒气袭人。和月亮做伴的,唯有寥寥的几点寒星,致使她也不免感叹这寒夜的落寞和凄冷。看,她的眼神是那样忧伤,她的步履又是那样迟缓!

渐渐地,月儿终于到达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在旷野的边沿,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际荡漾。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寒意更浓了。枝头的积雪都已在不知不觉间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啊,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小鸟们恐怖战栗、备受煎熬的时光!它们的羽毛沾湿了,小脚冻僵了;刺骨的寒风在林间往来驰突,肆虐逞威,把它们可怜的窝巢刮得左摇右晃;困倦的双眼刚刚合上,一阵阵寒冷又把它们惊醒。它们只得瑟缩地颤着身子,打着寒噤,忧郁地注视着漫天皆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

赏析

作者用静动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文章生动、逼真,雪夜里的狗叫、旷野、老树、月亮、鸟儿充满了亲切的气息,寓情于景,描绘出一幅深沉苍凉又充满生机的图画。

品味

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纯洁,下雪的夜晚使人联想到温暖。作者一定如同鸟儿一样期待着次日的温暖与光明。

父亲是一部大书,儿女们直到真正长大之后,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认识父亲

□戎 林

父亲是什么?父亲是你爷爷的儿子,是你儿子的爷爷;父亲是和母亲通力合作赋予我们生命的男人。

我们对父亲是那样地熟悉,又是那样地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亲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仅一次的生命。

一位给我写过信的小读者在南京住院,动手术那天我也去了。当他被推进手术室以后,他的父亲像傻子似的呆立在走廊上,整整5个小时,屏息凝神,一动也不动。傍晚,手术车推出来了,当儿子猝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这位48岁的父亲竟然往后一倒,当场晕死过去。医生们吓坏了,一边忙着照应刚动过手术的少年,一边抢救那位父亲,整个病房乱成了一锅粥。

少年的父亲是军人出身,他见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场面,从来都是眼不眨心不跳,而此刻,面对着亲情是为什么,反正他不能看到儿子受罪。

像这样的父亲何止一个。我曾在另一家医院见到过一位姓陶的年轻工人,他在一次施工中不小心从高楼上摔了下来,被送到医院抢救。他十多天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醒来后,发现面前站着一位白发老人,便问:“你是谁?”那人回答:“我是你父亲。”

“父亲?”小陶苦苦思索,怎么也记不起来。在他的印象里,父亲不老,而且是一头黑发。他哪儿晓得,就在他徘徊在死神门槛前时,竟把他那五十不到的父亲急成了一个白头老翁。

儿时常听外婆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的故事,以为是外婆的创作,可望着小陶父亲那满头白霜,我确信外婆没有骗我。

在离我住处不远的一间小屋里,躺着一个叫戴小川的残疾青年。他的父亲是个老报人,从年轻时就背着儿子四处求医。一次,他背着儿子在泥泞的小路上走了十几里。儿子感觉得到父亲胸膛里那颗心在剧烈地跳动,汗水顺着颈脖的皱褶直往下淌。他恨自己,怎么这样没用,给父亲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忽然冒出一句:“爸,电风扇来了!”说着撅起嘴巴对着父亲那汗漉漉的脖子猛吹起来,父亲再也忍不住,泪水和着汗水滴滴答答地洒在地上,融进了早春的泥泞。以后每谈起此事,父亲的眼睛里总闪出两点亮晶晶的东西,他说他对不起儿子,至今没治好他的病。

我一直忘不了那年在唐山采访时听说的一件真实的事。地震袭来时,墙倒屋塌,一块沉重的水泥板从天而降,屋里一对年轻的夫妻跃然而起,头顶头,肩搭肩,死死地坚持着,不为别的,因为在他们身下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当抢救人员赶来把婴儿抱走后,他们便再也无力支撑,水泥板轰然压下。

是谁给这对父母注入如此大的力量?是他们的儿女。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为了这个延续,为了让儿女更好地活着,他们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也许有的儿女片面地理解“生命既然开始,便已经走向死亡”,他们毫不珍惜宝贵的生命,有意或无意识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轻而易举地就那么一甩手走了,但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的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父亲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正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他的儿子是我的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一根断在地上的电缆,触电身亡。谁也不忍心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父亲,最后还是我去了。

我以为老人会失声痛哭,其实没有,他没有一滴眼泪。我想也许是年纪大了,见得多了,泪水早已干涸。许久,那位父亲才喃喃地自语:“不会的吧——”他不相信他那健壮如牛的儿子会突然离去,以为我在跟他开玩笑。

我不知老夫妻俩是怎样熬过那些揪心的日日夜夜的,只看见那位老父亲每日黄昏站在街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过往车辆。有好几次,竟突然大叫:“下来,儿子!你给我下来!”

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大年三十,街上行人稀少。老人仍在寒风中苦苦地等待。我真想上前安慰他几句,可走了几步站住了。我能说什么呢?人世间还有什么语言能解除老人心中的痛苦?我默默地站着,远远地望着他那凄苦的身影,一直到夜幕降临,一直到除夕鞭炮四起的时分。

九泉之下的朋友,不知你可知道,你的父亲还在等你回去吃年饭呢!

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进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中学生因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他聋了!

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去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

赏析

文章事例多而有序,靠议论穿针引线,画龙点睛;议论精辟有力,也是因为事例紧扣中心,典型生动。叙议结合,有血有肉,让读者不得不为人世间的父母而感动,使自己对父爱的认识提到了一个高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感悟

“可怜天下父母心”,人世间没有一种爱可以与父爱母爱相比,父母总是一味地奉献不求索取,把无私伟大的爱赋予了儿女,作为儿女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有一部分是父母的。做事要为父母着想,多回报他们。

这个小个子男生如不严加训导,一味地好说真话,若到了安徒生童话里,面对“皇帝的新衣”,也会像那丹麦小孩一样喊出:“他什么都没穿!”

好学生

□甘 棠

对教材中的课文,允许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记者朱华贤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教师朗读了第九册的《小珊迪》课文以后,提问:“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话音刚落,七八只小手就举了起来,一个学生说喜欢最后一段,因为结尾让人感动,另一个说喜欢中间几句对话,那对话写出了小珊迪的特点。

两个学生发言后,老师叫了一个没举手的小个子男生,要他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小男生似乎不太愿意,慢吞吞站起来,在老师再三追问下,他终于说了句:“我都不喜欢。”老师批评了他一顿,小男生一声不吭地坐下了,但看得出他心里不服气。

下课以后,记者悄悄找到小男生,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几经动员启发,他才说:“小珊迪人都快要死了,还记着那一点点钱,我不相信。”

学生可以不喜欢课文吗?教师回答记者的采访说:“我认为不可以,不喜欢不就等于可以不学了吗?再说,教材选的都是好文章。”

想想也是,连大学教授和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对原先的语文教材提出不同意见,都受到明枪暗箭的反击,何况一个小学生?这个小个子男生如不严加训导,一味地好说真话,若到了安徒生童话里,面对“皇帝的新衣”,也会像那丹麦小孩一样喊出:“他什么都没穿!”

而在训斥他的那位教师指导之下,另外的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朝一日,到安徒生的童话王国观礼,就会为“皇帝的新衣”欢呼。回来写作文,有的说皇冠上宝石璀璨耀眼,有的说蟒袍玉带似是东方的赠礼,有的说皇帝着此新衣更显得雍容威严,没有一个说他光着屁股了。

这样的学生可能都会得高分以至满分。

这样的教育该得多少分?

赏析

文章以问开头,以问结尾,方法独特,构思新颖,中间摆事实,发议论,文章重点突出,中心表达很巧妙。

感悟

教育有时确实束缚了孩子思维的发展,一个好的教师是不应打消孩子天真的念头,应适当引导。

你们一定想:终天无聊地伏在案上弄笔的爸爸,终天闷闷地坐在窗下弄针引线的妈妈,是何等无气性的奇怪的动物!

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在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去普陀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来代替汽笛。宝姐姐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姐姐挂下一只篮来,宝姐姐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姐姐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我每次剃了头,你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好几次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发现了我腋下的长毛,当作黄鼠狼的时候,你何等伤心,你立刻从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详,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看看,哭哭,如同面对被判定了死罪的亲友一样。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地擎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

你们的创作力,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体不及椅子的一半,却常常要搬动它,与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杯茶横转来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在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着你们的小弱的体力与智力不足以应付强盛的创作欲,表现欲的驱使,因而遭逢失败。然而你们是不受大自然的支配,不受人类社会的束缚的创造者,所以你的遭逢失败,例如火车尾巴拉不住,月亮呼不出来的时候,你们决不承认是事实的不可能,总以为是爹爹妈妈不肯帮你们办到,同不许你们弄自鸣钟同例,所以愤愤地哭了,你们的世界何等广大!

你们一定想:终天无聊地伏在案上弄笔的爸爸,终天闷闷地坐在窗下弄针引线的妈妈,是何等无气性的奇怪的动物!你们所视为奇怪动物的我与你们的母亲,有时确实难为了你们,摧残了你们,回想起来,真是不安心得很:

阿宝!有一晚你拿软软的新鞋子,和自己脚上脱下来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时候,你母亲喊着“龌龊了袜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动手毁坏你的创作。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煞风景而野蛮”吧!

瞻瞻!有一天开明书店送了几册新出版的毛边的《音乐入门》来。我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来,你侧着头,站在桌边默默地看。后来我从学校回来,你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连史纸印的中国装的《楚辞》,把它裁破了十几页,得意地对我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了!”瞻瞻!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欢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哼!”字喊得你哭了。那时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吧!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呵斥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

最不安心的,是有时我还要拉一个你们所最怕的陆露沙医生来,教他用他的大手来摸你们的肚子,甚至用刀来在你们臂上割几下,还要教妈妈和漫姑擒住了你们的手脚,捏住了你们的鼻子,把很苦的水灌到你们的嘴里去。这在你们一定认为是太无人道的野蛮举动吧!

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无聊的所谓“事”回来,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们做了叫做“上课”的一种把戏回来,你们在门口或车站旁等我的时候,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惭愧我为什么去做这等无聊的事,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

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赏析

这是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所作的一篇序。他用画笔一样的笔触,为读者勾画了一幅幅孩子们率真、可爱的图景,文字幽默、活泼,饶有趣味,十分真实地描绘了属于孩子们的一个未染俗尘的世界。文章处处都流露出一个父亲对于儿女的挚爱,展现出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文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以成人羡慕的口吻来叙述孩子们的点滴小事,引领读者领略孩子们的风景,感觉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感悟

童年流金岁月,那段纯洁的时光,如同清晨的白莲花。童年的天空,不需要涂抹,它自成一片彩霞,童年的小船不需要张帆,它自己便能快乐地起航。童年是多么短暂!呵护每个童年吧!让自己记忆的天空里,留下一段永不泯灭的回忆。

无疑是鼓励的力量烘托着这只鲸鱼飞跃过了这一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高度。

一只鲸鱼的奇迹

□林润翰

假如你看到体重达8600公斤的大鲸鱼跃出水面6.6米,并为你表演各种动作,我想你一定会发出惊叹,将这视为奇迹。而确实有这么一只创造奇迹的鲸鱼。这只鲸鱼的训练师向外界披露了训练的奥秘: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鲸鱼每次经过绳子上方就会得到奖励,它们会得到鱼吃,会有人拍拍它并和它玩,训练师以此对这只鲸鱼表示鼓励。当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的次数逐渐多于从下方经过的次数时,训练师就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很慢,不至于让鲸鱼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沮丧。

无疑是鼓励的力量烘托着这只鲸鱼飞跃过了这一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高度。对一只鲸鱼如此,对于聪明的人类来说更是这样,鼓励、赞赏和肯定会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事实上更多的人却是与训练师相反,起初就怀着期盼定出相当的高度,一旦达不到目标,就弄得彼此大感失望。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上司对下属的不满和惩罚;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批评和叱责;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埋怨和训斥……

因此,即使我们的期望值很高,可最好还是给手中的“绳子”定个合适的高度,看到对方的每一个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奠定心中的信心,而不要被失望、沮丧的情绪笼罩。

这道理也适用于我们自身。我们不妨把一个看似让人生畏的高度分解成若干个“跳台”,层层往上飞跃,每个进步都会使我们心里多些成就感,更激励着我们往前冲刺,更有助于我们走向成功。

这只鲸鱼的训练师给了我们一把开启自己或者他人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赏析

文章用事实说话,用议论直逼主题,点明自己的观点,由鲸鱼的事例而联想到人类自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感悟

“跳一跳,摘得着桃子”,既是一条教育原则,也是一条学习原则。也许,自己的目标显得那么可望而不可即,但若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跳台,一步步去努力,去实现,猛回首,会觉得并不很难,自己是有能力的。

偏僻同样可以孕育绚丽的文化,因为文化的真谛在于创造在于积累,同时还在于尊重和保护。

江南名镇掠影

□潘浩泉

初冬时节,秋意未尽。我们马不停蹄地浏览了江南名镇——同里、周庄和角直。作为一个在苏北小镇上长大的人,我对它们神往已久了。

三大名镇皆古镇,有的有数千年历史,皆大,大得像座小城。都是水镇,既因水而相对隔绝于世,也因水的滋润而妩媚昌盛,同时又有几个走出古镇令华夏瞩目的名人。真可谓人杰地灵。

周庄的名气最大,号称“中国第一水乡”,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保存完整蜚声于世,甚至受到联合国青睐。陈逸飞的一幅以周庄为素材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曾经充当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件雅致的道具。周庄还有永远令人好奇的巨富沈万三的神话。可惜周庄的游客太多,令人如入闹市,缺少观赏的从容与优雅。如果为了确保游览必需的氛围,能否控制每天游客的数量?这个建议也许不是太傻,就是过分奢侈了。

同里幽静多了。有的街道清寂异常,不但人少,店也不多,店主的神态恬淡得跟古镇十分和谐,时间好像定格于千百年前,这时,思古之幽情才会悄然升腾,才有可能跟古镇真正神会。同里的点睛之处显然是退思园了。它的魅力不仅来自园林建筑艺术的别致,更来自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无论是一水一石一楼一阁,还是地上铺砖图案的构思及园内树木花草的设计,无不精妙,又无不寄寓主人郁结的情思。可以说,退思园就是它的主人任兰生。任兰生是位武将,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因为出了廉政方面的问题,革职回乡,他便借用《左传》中的进而建功、退而思过的意思,造了退思园。其实,这多半是做给朝廷看的姿态,他与其说是退而思过,不如说是韬光养晦,以屈求伸。不过,他“退思”的姿态还是奏效的,后来皇上一声唤,他便又“进而建功”去了,但几个月后就以身殉职,留下一个艺术化了的任兰生——退思园,让后人观赏凭吊。

角直也是钟灵毓秀。无论是唐代的保圣寺,还是一幢幢并不比周庄逊色的古宅民居,都令人流连。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人,我最为心仪的是叶圣陶墓。没想到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巨擘长眠于此。角直虽不是他的衣胞之地,却是他追求教育兴国的起点和文学创作的发轫之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这里的故事,长篇小说《倪焕之》在此呱呱落地。我是60年代初读到《倪焕之》的,30多年后站在孕育倪焕之的地方,心绪难平,又想起80年代末,《雨花》在扬州举办笔会期间,叶圣陶之子叶至诚谈及大时代与知识分子命运的情景,感慨就更多了。墓地一侧是棵高大的银杏树,圣陶老人当年初到角直,第一眼就看到了它,从此刻骨铭心,直到弥留之际还深切地把它呼唤。此时,秋风早把它染得遍体金黄,温煦的阳光下,犹如一道闪耀百年的圣洁的烛光。

三大名镇的芬华不仅美不胜收,也是发人深思的。

三大名镇都属苏州版图。比起苏州的位处要津,三镇都在僻壤,然而偏僻同样可以孕育绚丽的文化,因为文化的真谛在于创造在于积累,同时还在于尊重和保护。如果说苏州是座大山,三镇则为幽谷,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三座古镇的文明会像幽谷之兰,芬芳不绝的。

三大名镇的形成与发展显然有个漫长的过程,其构思大概源于各自人文、经济和地理的自然融合,不会瞄准旅游名胜的蓝图,更不会有日进斗金的奢望,然而斗移星转千百年,却成了现代城市的后花园。每天都有冲出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人,潮水一般地涌去,休闲度假,感受一方历史文化的余韵,打发永恒的乡愁。

文化的创造是寂寞的。文化的作用不能立竿见影,更不能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它的价值,尽管戏剧大师曹禺说过一句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当然,似乎还可以说,经济是明天的文化,甚至更可以说,文化就是文化。

我想,文化是三大名镇的灵魂。

赏析

作者不追求外在形貌的描摹,重点在文化底蕴的开掘,写的是古镇的今天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思恋,古镇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体现,结尾点明主题。

品味

热爱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的人,会追求历史文化的足迹。江南古镇,一方文化的缩影,引发多少感慨。古老文化在于保护。

为了小弟的成长,我希望你给我严守秘密,我只好背着骂名,承受精神折磨……

富豪兄弟

□施 翼

施家有两兄弟,大哥大学毕业,在政府机关供职,因工作踏实,能力超群,被选入第三梯队,前程一片辉煌,在大家的恭维声中,他却急流勇退,毅然下海,白手起家,经商办企业。小弟学习马虎,高考落榜,只好到大哥店里帮忙。

哥哥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以小谋大,很快就把蛋糕做大了,成了一掷千金的大富豪。小弟粗心大意,作风拖沓。大哥悉心教导,鼓励和激发,有时肝火上来,也不免大发雷霆,严加呵斥,使小弟下不了台,泪眼汪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