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酒席
在故乡的小山村,办酒席其实就是轮流做东请客。最近几年移风易俗,婚丧嫁娶基本已经不收彩礼,更加符合陆游笔下的乡村即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除了特别穷困或特别富裕的人家,故乡酒席都是固定的八大碗,大抵以浓油赤酱为基本特色。办酒席的时候远亲近邻都来帮忙,来帮忙的又多是女眷,所以带着她们的孩子。小哥儿们相见,一开始还有点陌生,一会儿就打成一片。相对来说小姐儿们要斯文得多,她们爱惜自己的新裙子,只玩跳绳和抛石子。
开席的当天,早起第一件事是杀猪。我们那儿对杀猪的屠户很尊重,称他们为屠官。屠官需要几个壮汉帮助才能把猪捉住。猪叫声惊天动地,喊得猪八戒在高老庄也能听到,所以连嗜睡的孩子也只好早起。这边屠官剖猪,那边开始温酒。几个莲叶封口的大酒坛前一天已经用稻草编的粗绳缠好,这时只需要把火点着。孩子们不甘插不上手,纷纷拿偷来的鞭炮凑到火前引爆。清脆的炮仗声吓得人一惊一乍,孩子们乐得露出满口蛀牙。
酒席的桌凳往往需要临时东挪西借,另外虽然昨晚已经通知了一遍本村来赴宴的邻里,但早上还要再催一次以示诚意。这些事情我们小孩子也能帮忙出力,不过这是有条件的,必须给我们每人拿上几个“烧鱼”。外地人常把烧鱼理解为炸鱼饼,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老家的烧鱼通常是鱼块裹面粉下锅油炸。近年趋向于不放鱼肉,纯粹油炸面饼却依然叫烧鱼,已经名不副实。
故乡酒席一般是八仙桌上坐八人,每桌也上八大碗。我能记起来的有红烧肉、鱼丸、肉丸、猪肉冬笋、猪肉粉条、猪肉酸菜和炒海带。还有一道菜想不起来了,最近据说甲鱼、狗肉都已上席。除了鱼丸,这里几乎每道菜都离不开猪肉猪油。袁枚可能正是因此称猪为“广大教主”。过去的猪主要吃草,我们小时候最常做的农活之一就是打猪草。吃草的猪肉有一股清香,而且还能清火解毒。我记得那时每当我吃辣椒或薯片上火,外婆只需买点瘦肉炖汤就能药到病除。
冬笋、粉条、酸菜和海带都是适合用猪油炒的食材,当然也适合和猪肉搭配。猪肉炖粉条和梅菜扣肉是东北菜和客家菜的两个名菜,我们那儿就属客家。笋一般都认为新鲜的好,但经过泡发的冬笋和五花肉简直是天成佳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的搭配离开故乡后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现在很多菜市场都卖切好的冬笋丝,白净诱人。明知道这是放了保鲜调色的化学药剂,我还是时不时斗胆一试,为了儿时那份香浓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