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杨家上下四代人冲锋陷阵,精忠报国的故事,被人们用演义、话本,还有戏剧等形式流传了下来。它和《薛家将》、《呼家将》一起,构成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杨家将的威名自古贯今,世世代代受人尊敬。在山西省代县城中,有一座气势非凡的钟鼓楼,它是纪念杨家将功勋的一处珍贵遗迹。钟鼓楼上悬挂着两面巨大的题匾,正面是“威震三关”,背面是“声闻四达”。
杨家将的领军人物是杨业,追溯根源的话,可以查到,杨业的父亲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这一点在《资治通鉴》中可以得到证实。麟州是今天的陕西神木县,所以确切来说,杨家将的故乡应该是陕西神木。
杨业又被尊称为杨令公,他的墓坐落在距北京约一百千米的古北口北门外的半山坡。山门高五米,宽三米,建筑相当讲究,这也许是老令公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颇高,人们怀着敬畏之心为他修建的这座坟墓。山门上有一副对联:“杨氏全家做事忠实不二”,“专祠一座表扬英勇无双”,横批是“气壮山河”。
殿前大门的楹联和横匾是冯玉祥将军题写的,上联是“何须纸笔舒中愤”,下联是“自有公平在世人”,横匾是“真正无敌”。殿内的明柱上还有一副楹联和横匾。上联是“潘氏至今无葬地”,下联是“杨家自古有忠祠”,横匾是“天下无敌”。这些后人的称赞足以体现人们对杨家将的推崇。
杨家将的声名威震天下,他们的后人如今在哪里呢?在雁门关下有一个鹿蹄涧村,这个村子里有一座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杨家祠堂。村子里的一千多口人,一多半都是杨家的后人。
鹿蹄涧村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奇怪,但它的来历却颇有神奇色彩。传说杨业的十四世孙杨友打猎时射中一只梅花鹿,梅花鹿带着箭逃走了。杨友紧紧追赶,突然,梅花鹿钻进地下不见了。杨友命人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方挖掘,挖出一方奇异的石头,最神奇的是,石头上竟然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而且还有鹿蹄印。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搬回祠堂,并且把居住的村子命名为鹿蹄涧村。
多年来,鹿蹄涧村保留着古老的村祭,年年祭拜祖先的英灵。每年村祭必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只是,杨家将的哪一出戏都受欢迎,唯独不看《金沙滩》。众所周知,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打得最惨烈的一仗。这一仗下来,七郎八虎死的死,俘的俘,悲壮无比。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做了和尚。唯有六郎存活下来,挑起了日后杨家的大梁。
鹿蹄涧村不看《金沙滩》不仅仅因为这出戏太过凄凉,而是另有讲究。据说,有一年村祭,村里唱起《金沙滩》。开戏前晴空万里,风尘不动。开戏后,正打到精彩之处,突然,狂风四起,戏场内飞沙走石。顿时,台上台下乱作一团,戏也停了。过了一会儿,风沙住了,台上又紧锣密鼓地敲打起来。刚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突然一片乌云滚过,天空中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浇了下来。人们都说:“这是老祖宗发威呢,不愿意看到那些伤心事。以后咱们再也不演《金沙滩》了。”后来,换了别的戏,果真,再也没有离奇的事情出现。
传说故事毕竟带了一些神话色彩,然而,杨业本人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的。杨业年轻的时候,是名震千里的一员猛将,他在北汉担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北汉皇帝刘继元对杨业非常信任,杨业对他感恩戴德,舍命保卫北汉的政权。然而,大宋王朝全国统一的大局已定,不久,宋太宗就彻底推翻了北汉政权。杨业坚持守城苦战,然而,宋太宗喜爱人才,他早听说杨业是一员猛将,就命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派亲信去劝降杨业。杨业悲愤地大哭一场后,终于投降了宋朝。
宋太宗喜出望外,立刻让他做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后,宋太宗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后来,又命杨业担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代州就是今天的山西代县,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拥有那座钟鼓楼的地方。杨业的子女众多,民间称七郎八虎,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辉、四郎杨延朗、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郎杨怀亮,两个女儿,八姐杨延琪、九妹杨延瑛。个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
当时,宋朝的边境一直不太平,其中又以辽国实力最强,经常侵扰大宋的边境,但屡屡失败。公元980年三月,辽国为了报复之前的战败,命令驸马,也就是西京大同府节度使萧咄李,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大举攻宋,想要突破雁门关。殊不知当时镇守雁门关的正是杨业,他深知辽军人数众多,于是想了一个出奇制胜的妙招,他带领数百精骑,绕过辽军,迂回至辽军身后,攻其不备,杀了辽军个措手不及。辽军毫无防备,顿时乱了阵脚。与此同时,雁门关的大宋守军趁势开关,与杨业里应外合,两边夹击,大败辽军。这一场战役,杀了辽国驸马,俘虏了一个辽国大将。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回中原,宋太宗大大嘉奖了杨业。而民间也给杨业一个称号,称他“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一些将领非常妒忌他。他们给宋太宗送上奏章,奏章上给杨业捏造了很多莫须有的污名,但是宋太宗信赖杨业,根本不理睬,反而把那些奏章封起来,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对大宋朝更加忠心耿耿。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崩,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耶律隆绪仅有十二岁,他的母亲萧太后出面辅佐。消息传到大宋,有一个将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大辽的政局正逢动荡,这是一个绝好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的机会。宋太宗同意了。
公元986年,曹彬、田重进、潘仁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杨业作为潘仁美的副将也随军出征。三支军队分头行动,很快便打了胜仗。潘仁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一路出了雁门关,由于杨业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没多久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粮草供应不足,曹彬率领的东路军逐渐败下阵来,田重进的中路军不久也被辽军打退。见此阵势,宋太宗不敢再战,命令各路宋军撤退,又令西路军也就是潘仁美的军队,承担起护送四个州的百姓们安全撤退的任务。
潘仁美和杨业接到命令后,立刻领兵带领百姓们撤退到一个叫作狼牙村的地方。当时,辽军兵力强盛,阵势浩大。杨业建议说:“不如我们派兵佯攻,吸引辽军的主力,同时派精兵埋伏在退路上,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对杨业的建议嗤之以鼻,说:“杨将军怎么如此胆小,我们有几万精兵,直接顺着大路奔向朔州就是了,何必躲躲闪闪。”
杨业说:“以我们的实力,北上雁门关,必定要失败。”
王哼了一声,冷笑道:“杨将军怎么变成缩头乌龟了?杨无敌的风范哪儿去了?现在害怕了?想临阵脱逃吗?”
杨业一听此话,忍无可忍。他说:“我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现在攻击的时机不到,将士们只会白白牺牲。倘若一定要开战,我一定冲在前面。”
不久,杨业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擦去眼角的泪水,对潘仁美说:“不用打也知道这是场败仗。我本来想等待最好的时机,痛击敌人,保护大宋。现在却有人责备我畏敌不前,我只有先死了。”接着,他指指陈家峪对潘仁美说:“但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你们可以埋伏在这山谷的两侧,待我兵败之后,必定会撤退到这里来。只要你们及时援助,两面夹击,或许还有胜利的希望。”
说完,杨业带兵上了战场,他没有走多远,辽军果然来了一场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源源不断地涌上来,势不可挡。杨业使劲拼杀了一阵,但无法抵挡敌军的攻势,无奈之下只得撤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太阳下山的时候,他退到了陈家峪。然而,这里却静悄悄的,一个宋兵都没有。
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仁美就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都没有杨业的消息,监军王认为辽兵一定是被杨业打退了,害怕杨业抢了头功,就命令撤去山谷的埋伏兵。没想到不久就传来杨业兵败的消息,王赶紧找了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四处张望,发现没人接应自己,只好又转过身来,带着部下与身后的辽兵殊死搏斗。无奈辽军人数众多,血战到最后,杨业身边只剩下了一百多个兵士。他含泪对兵士说:“你们跟随我多年,都有家中的老小要照顾,现在不要跟着我一起送死,赶快突围出去吧。” 兵士们也都流下泪来,但没有一个人离开。最后,兵士们全都战死沙场,连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都死去了。杨业忍着身上的十几处伤口,拼死杀敌。不料,辽国名将萧达凛从暗中放了一箭,射中了杨业的战马,战马摔倒在地。辽兵冲过来,抓住了杨业。
杨业被俘后,辽将试图劝降,但被他拒绝。杨业绝食了三天三夜,悲壮而死。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了朝廷,宋太宗失去了忠诚的勇将,悲痛欲绝。他将潘仁美官降三级,又把王流放至金州。
杨业牺牲后,杨家的主力是六郎杨延昭。他幼年时期就喜欢排兵布阵,长大后做事沉稳,足智多谋。杨业曾经感慨:“这个孩子最像我。”他每次打仗都喜欢带着这个儿子。杨延昭长大后,始终追随着父亲,曾多次被父亲派往各地驻防。每到一处,他都亲自率领士兵修城筑寨,加强边防。北伐时,潘仁美、杨业率西路军进攻应、朔、云、寰四州,杨延昭担任先锋,勇敢地带领着士兵冲锋陷阵。朔州城下与辽军激烈交战,不幸被一支流箭击中,贯穿手臂,血染战袍。但他带着伤痛,仍杀辽兵无数,为西路军连续收复四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雁门关北伐以失败告终,父兄战死,杨延昭只身突围。后来,他守卫北方二十多年,先后出任知景州、江淮南都巡检使。
公元999年七月,宋真宗得到消息,辽兵将大举南下,便调任杨延昭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安肃军、广信军三地。十月,辽军在萧太后的亲自督战下,进攻遂城。遂城的城地非常狭小,因此防备也较弱。辽兵看到这个弱点,集中兵力猛攻,甚至不惜数日围城。当时的情形非常危急,眼看辽兵就要攻进城内了,城中的军民全都惊慌失措。
“将军,怎么办?”孟良和焦赞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来回踱步。
“不要惊慌。”杨延昭心中也很焦急,但他仍然不动声色。一边安抚身边的众人,一边登上城墙,四处寻找可以退敌的办法。此时,正值寒冬,天寒地冻,寒冷的空气几乎可以滴水成冰。
“哎呀!”一个守城的士兵一不小心滑倒在一块冰上。杨延昭看到了,顿时计上心来:好,有办法了!他立刻兴冲冲地传来众部下,命大家抬水来,等到晚上全部浇到外面的城墙上。果真,第二天,辽军来攻城。那城墙已经变成了一堵冰墙,滑溜溜的,无法攀爬。辽军无奈,想等冰融化,然而,天气寒冷,城内又不时浇水加固。因而,辽军只好撤退。城中的杨延昭看到有可乘之机,便率领众将士一路追击,歼灭了不少辽军,还缴获了许多辽军的武器。这场战役后,杨延昭因战功显赫,被提升为莫州刺史。
公元1000年冬,辽军南下入侵。杨延昭在羊山以西埋伏了精锐部队,自己则从北面向辽挑战。而后他做出一副寡不敌众的样子,边战边撤,将辽军诱至西山。等时机一到,西山的伏兵猛然出现,打了辽军一个措手不及。辽军大败而逃。杨延昭和他的部下生擒了辽军的将领,并且缴获了许多战马和武器。而后,杨延昭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当时杨延昭和兄弟杨延嗣与辽军战斗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在河北边疆无人不晓,人称他们为“二杨”。
公元1003年冬,静戎军王能向宋真宗上奏,希望能在静戎、顺安、威虏界等地,凿条运河,以此来抵御辽的骑兵,宋真宗同意了。运河凿出后,宋真宗将杨延昭的部下增长至万人,派遣他去驻防静戎之东,保卫河渠。果然,同年的闰九月,辽圣宗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但是遭到了魏能、石普和杨延昭等大将的坚决反击。宋朝官兵见辽军节节败退,忍不住放松了警惕,没想到辽军绕道乘虚深入,猛然到达了黄河北岸的澶州。消息传来,震惊了整个朝堂。
十一月,为了增强士气,宰相寇准奏请宋真宗亲临城下,鼓舞士气。果然,宋军见到宋真宗,欢呼声传到十里之外,将士们个个气势百倍。与此同时,几十万宋军陆续结集到澶州附近,辽军一下变成了孤军,其统军萧达兰在宋真宗到达之前已被宋军射死,辽军气势大减。在这种情形下,辽提出议和,但是条件很苛刻。软弱的宋真宗竟然同意满足辽方的物质需求,以求辽军撤退,维持极不安定的和平。
杨延昭向宋真宗提出:“现在辽军被迫留在澶州,离北边的辽国有千里之远,他们的兵士虽然众多,但已身心俱疲。如果我军堵住他们的退路,定可一举攻下辽军,收复幽州、易州等失地。”
然而,一味求和的宋真宗根本没有采纳杨延昭的这个合理建议,反而同辽订立了“澶渊之盟”。之后,他还特别下诏,等辽军撤军时,宋军在沿途不许邀击。
杨延昭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威震辽境。1014年,杨延昭死于河朔。他死之后,河朔百姓望棺而泣,就连敌方也举哀致敬。
杨六郎探母
在民间流传的杨六郎的故事中,《杨六郎探母》流传甚广。相传在宋代,权相王钦若与辽私通,想要谋害三关守将杨延昭。于是,他们声称杨家天波府不祥,会镇压国运。宋真宗见了奏章,不辨真相,立即派遣谢廷芳率众去杨家,欲拆除天波府。
天波府原本是为了表彰杨家满门忠勇而建,忽然要被拆,佘太君知道这必是奸人所为。于是,她请求谢廷芳宽限拆楼的日子,自己打算亲自上殿向皇上请奏。而那谢廷芳不但不同意延期,反而指使手下打伤了佘太君。这下惹怒了杨家人,杨八姐和杨九妹大怒,联合杨家其他人,一起将谢廷芳赶出了天波府。
事后,佘太君担心杨六郎听说此事后会赶回家来,立即让杨八姐送信到三关。信中她嘱咐六郎不得擅离职守,落下把柄。可是杨六郎得知此事后,实在放心不下,决定回京探母,然后上殿向皇上揭穿奸党阴谋,恢复杨家的名声。
六郎与八姐一路同行,刚走到半路,军中的焦赞也风风火火赶来了,嚷嚷着要回去看老太君。六郎知道焦赞性情急躁,担心他进京后会闯祸,就劝他说:“现在我不在军中,恐怕会让人钻了空子,你还是速速回三关,为我打个掩护,母亲这边有我去就行了。”
佘太君见六郎归来,连连叹息:“儿啊,你怎么还是回来了?倘若消息走漏出去,如何是好?你最好暂时躲在家中,不要出门。我去请柴皇姑来一同商量,看看有没有对策。”
六郎点头同意了。但他万万没想到焦赞根本就没回三关,他竟然趁夜偷偷潜入谢府,将谢廷芳一家全部杀死。王钦若得到消息,立刻带人赶到杨府,抓走了六郎和焦赞。
两人被五花大绑,押入大牢。王钦若上金殿,告杨延昭和焦赞,擅自离开边防要塞,又涉嫌杀害朝廷命官,每一条都是死罪。宋真宗御批斩首,命王钦若监斩。
行刑之日,六郎的妻子柴皇姑赶至法场拦阻。双方僵持不下。恰在此时,孟良忽然从三关赶到,他一边飞奔,一边大喊:“王钦若,你私通大辽,还有什么话要说?”
孟良送来的正是王钦若和大辽往来的信件。柴皇姑看了信,立刻命令孟良将王钦若五花大绑,等着面圣。然后,又命人当场释放了杨六郎和焦赞。这一场险遭杀头的风波才算止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