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解放军大熔炉里成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世界宣告成立。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力量非但不承认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更是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集团,同时扶持“南朝鲜”、越南南方等,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妄图扼杀新中国。而朝鲜战争的爆发,让美国看到了一线机会。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南朝鲜”军队在朝鲜人民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南朝鲜”向美国等盟国求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南朝鲜”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中国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要求授权组成“联合国军”帮助“南朝鲜”抵抗朝鲜人民军的进攻。在苏联代表因抗议联合国拒绝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况下,动议以13对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的表决结果通过,要求各成员国在军事上给“南朝鲜”以“必要的援助”。“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出小部分军队参战。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南非与“南朝鲜”军队均归驻日的美军远东军指挥,麦克阿瑟上将为美军远东军司令。
9月15日,随着“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两周之后,美军进抵“三八线”,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美军占领平壤。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还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对中国的边境城市进行轰炸。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接受朝鲜政府的出兵援助请求,于10月18日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一时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响彻祖国大地,传遍全国各地的学校、工厂和矿山。全国人民空前团结,决心用行动来捍卫新中国。
上海市政府欢送“参干”学生时的出席证
“参干”与步兵学校
1950年底和1951年中,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形势下,也是在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要求下,国务院(当时叫政务院)先后两次发出了知识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的号召,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响应,掀起了“参干”热潮。
作为有着进步传统的上海市立洋泾中学,校园内天天都挂着一幅“朝鲜战局形势图”,随时标示出前线战局的进展变化。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首战告捷的胜利消息鼓舞着李明和他的同学们,同当时的许多同学一样,李明非常希望能够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
1951年7月,当国家再次发出知识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的号召时,李明正好初中毕业。作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当时的班主任吴辛厂老师找李明谈话,希望他能响应祖国的号召走入军营,早就对参加解放军保家卫国充满向往的李明,当时就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决定响应号召参干。让李明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姐姐李新也报了名并征得了父母的同意,遗憾的是最后李新没有被录取。
也许是与祖父的职业有关,也许是小时候随父亲见惯了大海的广阔而心生向往,报名时李明填写的志愿是海军,然而在名单公布的时候,他却被分配到了“军训”学校。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李明参军的决心,作为一名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李明服从了组织分配。
在那个年代,普通青年参军是一件足以让全家感到光荣的事情,更不要说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参军了,为此,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参军的学生们举行了隆重的上万人欢送会。
按照当时的规定,“参干”的学生都是自带行李,并且要求每个人所带的行李不能超过10千克。欢送会后,出发的日子近了,妈妈给李明准备了两件行李,一件是铺盖用品,包括一条棉被、一条薄毛毯还有一张单人席;另一件是个小型的手提行李箱,里面有一双回力牌球鞋(这双鞋子李明一直没舍得穿,多年后又拿回家给了弟弟)、几件换洗衣服和妈妈亲手织的一件鲜红色的毛衣。说起这件毛衣,还有一段小插曲。一开始,性格内向的李明一直觉得毛衣的颜色太鲜艳而不好意思穿,后来天冷了,为了遮挡袖口,李明将一双袜腰剪下缝了上去,这才开始穿这件毛衣。
在当时携带的行李中,有一个小本子至今仍然一直陪伴着李明。那是班上的同学送给李明的纪念品,上面写满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赠言。临走前的一天晚上,李明的父亲看到了这个本子,在李明睡着后,父亲也在本子上写下了对儿子的期望,鼓励李明“争当保家卫国的英雄”。在之后的岁月里,参军时所带的东西都已经无影无踪,唯有这个小本子李明一直保存了下来,至今已经陪伴了他60年。
初三甲班同学赠的“参干”纪念本
父亲在纪念本上留下的期望
出发那天一大早,李明和其他“参干”的同学一起到学校集中,各军校接收学员的军队干部来学校办理完交接手续后,同学们拿着行李排队向火车站进发。刚出校门,李明就看到了爷爷的身影,原来年过七旬的爷爷步行近一小时从家里来为孙子送行,懂事的李明心头一热,眼泪在眼眶里翻滚。他那时根本没有想到,这是和爷爷见的最后一面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李明已经“参干”,但是在父母的眼里仍然是个孩子,前来送行的爸爸和妈妈跟着队伍一直到了火车站。火车站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参干”的同学和送行的家长、亲友,还有各校组织的欢送人群,在震天的锣鼓声和此起彼伏的歌声中,李明和同学们登上了开往合肥的列车。虽然自幼便随父母在多个城市间往返奔波,但是真正离家一个人远行,对李明来讲还是第一次,随着一声尖利的汽笛声,火车开始缓缓前进,向父母挥手告别的同时,泪水也模糊了视线。站台上,“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兵呀……”的歌声仍然响彻云霄。
李明和同学们所乘的这趟列车,是临时编组专门用来运送“参干”学生的列车,因而一路上走走停停,速度较慢,这使得上海到合肥原本不算远的行程显得颇为漫长。而由于硬座车厢座位不足,李明所在的“军训”班被分在了一节闷罐车厢里,座位就是自己的行李,原本漫长的行程更显漫长。后来中途空出了座位,李明和同学们才去了硬座车厢。尽管车行缓慢,但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们聚在一起,大家天南海北地聊起来,倒使路上没那么枯燥。第二天傍晚,列车行驶到蚌埠,车停下来,有几个去看铁路大桥的同学竟然忘记了时间而掉了队,其中还包括李明所在临时班的班长瞿林生。
列车到达目的地合肥之后,李明和一部分同学被带到了“军训”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步兵学校(步校)。
也许是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学校似乎并未事先对新学员的住地做出安排,全部学员被安排进一个新建不久的大礼堂内。礼堂内空旷无物,泥土地面因刚下过雨而有片片水洼,显得比较潮湿。尽管如此,休息的哨子响后,李明和同学们打开铺盖,席子垫在下面就躺下了。熄灯后的大礼堂一片漆黑,李明和同学们体会着终于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兴奋和喜悦,进入了梦乡。当时李明15岁,身高1.55米。
在之后的几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陆续到齐了,新学员按编制分好班,入住学员宿舍,一个中队就相当一个连队。有中队长和指导员(教导员),班长、区队长由老兵担任,都是部队选派来的。李明所在班的班长叫张锦山,副班长是瞿林生,全班10个人,住一间宿舍,睡上、下铺,除班长外,其余9个人都是上海来的学生。过了“好久”,军校才为学员们发了正式的军装、帽徽等物品,李明和同学们胸前的“步校学员”胸徽也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胸徽。配发正式军装,让李明和同学们颇为兴奋了一阵,此时应家人来信要求,李明还专门拍了一张身穿正式军装的照片寄回家里,以抚慰家人的思念之情。
合肥第16步兵学校学员照片
合肥第16步兵学校着军装照片
短暂的休整之后,便是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步校,首先进行的是队列和体能训练,尽管一开始都是“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以及班、排、连的列队行进,但是每周各班、中队都要抽查评比,非常严格。
队列和体能等基础训练完成后,学员们开始学习枪械知识,每人发一支步枪。当时发给学员们的都是老式步枪,李明领到的是一支日式“三八大盖”,这种老式步枪上了刺刀后比他的个子都高。上枪械知识课时以区队或中队为单位进行,上课的地点就在中队驻地,由枪械教员逐步讲解枪的构造、特点、分解、装配、使用等。除了枪械知识课之外,战术课、社会发展史等课程都是大课,这时的大礼堂白天放满了长凳子,用做上大课的教室,晚上将长凳并起来就当成床,用做来部队探亲的家属的临时招待所。对像李明这样从学校直接参军的没有基础的新兵而言,由于没有实际经验与体会,因而对战术课印象不深。但是社会发展史课程中讲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初步知识等,都让李明记忆深刻,也成了他后来学习此类课程的启蒙。
在步校学习期间,“三反”和“五反”运动已经在全国展开了,之前广播中已经报道了天津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化,上海的不法资本家不仅偷工减料,还用旧棉花给志愿军生产急救包等诸多事件。步校的“三反”运动是自上而下一层层进行的。首先是开大会,由校主要领导逐个检查,接下来是老兵们,尤其是教导队的一些曾与校领导在一个部队的干部学员的发言批评,火力挺猛的,不留情面,一般一次检查都过不了关;轮到大队政委时,也是检查了好几次才过关;再下来是中队指导员、区队长和班长们,越往下过关也越容易一些。当然,李明和同学们,这些学生兵也没有幸免,人人都要检查自己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由散漫习气,这也是李明第一次参加政治运动。
这次政治运动前后历时近两个月,运动过后,步校的各种训练节奏似乎迟缓了下来,枪械课也取消了,好像在等什么。后来李明从区队长和指导员那里得到消息,原来上级已经决定将包括他在内的一部分同学调到空军去了。果然,不久,除少数学历高的学员(大学一二年级的)留在步校外,其余的学员都被调往空军。李明在步校近10个月的学习与训练生活就此结束了。
几十年后,回想起在步校的那段日子,李明仍然记忆深刻。当时部队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约发2万元(即现在的2元)的津贴费,伙食标准也较低,但他和同学们的训练和生活总是精神焕发、军容严整。当时步校自办了一个烟厂,半年左右给每个学员发一条香烟,没有牌子,味道太苦,又辛辣,李明试着抽过一次之后就彻底断了抽烟的念头,这个良好的习惯一直伴随他到现在。至于发给他的那些烟,都送给了班长以及别的老兵们。
1951年,合肥城墙上的战斗小组(左1为李明)
1951年,合肥第16步兵学校校舍
至今,李明仍然保存着步校学习期间留下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发正式军装后,为给家里寄张穿军装的照片而照的;另一张是上枪械课时,班长带着班里的几个学员拿着枪在合肥城墙上的留影。每当工作闲暇之余,李明都会翻开相册看看这些老照片,这既是对自己军营生涯的纪念,也是对那个年代最直接的怀念。
空军第五预科总队和第九航校
1952年5月4日,也就是“五四”青年节这天,李明和其他学员们乘火车从合肥来到徐州九里山下的空军第五预科总队,正式转入人民解放军空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原本希望成为海军的李明被选入陆军步校,然后又从步校转入空军预科总队,每每提起这段经历,李明都笑称自己与航空的缘分是早已注定的。之后,虽然只在预科总队停留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但这却是李明一生跨入航空科技事业殿堂的第一步。
根据当时的规定,预科的主要任务是对学员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围绕毛泽东主席关于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的有关指示,学习与树立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的理念。这种政治思想教育是以正规的政治课形式进行的,除此之外,还有日常的队列与体能训练。只有完成上述政治思想教育课程之后,学员才可以转入空军航校继续学习专业技能。
由于这批从步校转来的学生兵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程度从高小到高中参差不齐,所以在上面提到的正规课程结束后,在等待航校接收的这段时间里,领导就动员和鼓励他们学习文化课,学习形式主要是选学和自学。李明选择自学高一的数学课——三角,这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也算是循序渐进。
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少,正是一个人思想最为活跃和奔放的时期,纵然身处以严格著称的军队,也依然不能阻挡大家的热情。在训练和政治思想教育课之余,李明这批学生兵们还自己办了几期板报,就一些自己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一度讨论了五四运动的领导问题。尽管由于知识和认识方面的限制,对这类问题不会有太深入的探讨,但是足以表明当时部队的思想风气还是比较活跃的。
1952年11月,在第五预科总队完成了学习之后,李明被输送到位于长春的空军第九航校第五大队,开始接受航空类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当时空军第九航校第五大队的主要任务是为部队培养杜-2轻型轰炸机的各类地勤人员,毕业后分到部队从事该机型的保障与维护,下设专业有机械、军械、仪表、电气、无线电、包伞、照相等。李明被分配到了仪表专业。
分到仪表班的学员共有20多人,分住在两间宿舍里,睡大通铺,每天出早操,但驻地没有操场,只是绕着宿舍周围的马路跑步和齐步走,同时,每个宿舍留两个人值日搞内务,这一切都与步校时颇为相像。
杜-2(TY-2)飞机
在长春第九航校与吴泽富等合影
仪表班的20多个学员里,有一多半是从部队调来的老战士,有的已经是班长、副班长,但是他们文化程度都很低,有几个甚至是到部队后才扫盲的。因此,大队干部要求各班组织互助组,让文化程度高些的“参干”生与部队来的老兵结对子,成立互助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作为“参干”生,李明与部队来的吴泽富和一个姓刘的老兵组成了互助组,这样每天课后复习时都能开展互相帮助,对听课内容加以整理、完善、理解。吴泽富和刘姓老兵两人都是党员,吴泽富是四川仪陇人,入航校前刚在部队完成扫盲,但是他学习特别刻苦,并且爱钻研,学习中遇到问题总是要刨根问底弄清楚,直到记住为止。所以尽管文化程度低,但由于学习努力,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错,这种刻苦学习不服输的精神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李明,对他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上海到合肥,然后又到徐州,再到长春,从步校到预科总队再到航校,其间服役地点多次变化,并且一直都是学员,所以父亲写信问李明在航校学习什么,同时也转述了家里母亲对儿子的想念。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李明马上写了一封回信,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封信竟让他在中队会议上受了批评,成了他在航校期间最深刻的记忆。
在给父亲的那封回信中,李明告诉父亲自己正在学习航空仪表,并转述老师的话说“仪表是飞行员”的“耳目”,是很重要的等,但是这封信还未邮寄出去,就失落了。此后在周末的一周讲评中,大队长在全大队面前指出有的学员保密观念不强,给家里写信告诉自己学什么课目,并对此提出了不点名批评,要求当事学员写检查,在班里检讨。大队长的话让李明觉得十分难堪而无地自容,散会后,回到班里,他告诉互助组的两名老兵说大队长批评的是自己。两名老兵安慰了李明,并帮助他写了一份检讨书,同时提醒李明以后要注意改正。然后,李明将检讨书交给了班长,班长转交给了大队,但是并没有开班会让李明作检讨,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这件事让李明认识到,作为一名军人必须严格遵守部队的各项规定,自身也确实经历了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深刻教育。
1952年春节,是李明离家之后在外过的第二个春节,离家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步校过的。
与在合肥步校相比,航校的条件相对好得多,学员的伙食标准也比在步校时提高了很多,因而这次春节会餐让李明记忆深刻。餐桌上除了丰盛的菜肴外,每桌还有两瓶酒——一瓶白酒,一瓶果酒,食堂的墙上还挂着五彩缤纷的纸条,烘托出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开饭后,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多数学员酒量不大,主要喝点果酒,也有喝白酒的,主要是部队老战士和班长出身的学员,他们猜拳行酒令,因此各桌的白酒都送到能喝酒的那几桌去了。饭后,学员们有的回宿舍,有的去看评剧,李明后来回忆,当时他们班有一位姓王的老兵喝醉了,到戏院耍酒疯,被几个同学架回宿舍睡觉了,然而,第二天这个老兵就去世了。据同宿舍的同学讲,这个老兵半夜曾经喊着要水喝,喝完后又睡着了,但第二天吃早饭时仍未醒。有同学给学校卫生所打电话,值班医生听后也没有太在意,认为喝醉了就让他睡吧。但是到了下午,同学发现他脸色发青,感觉情况不对便急忙将他送到卫生所,终因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而死亡。一位1946年入伍的老兵,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因饮酒过度导致了非战斗减员,李明和全班同学都觉得既惋惜又痛心,看来真是世事难料。这件事让李明知道,凡事都有“度”,这是哲学家早就讲的,过了这个“度”,真理也会变成谬论,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掌握这个“度”是挺重要的,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才有可能把握住。
与合肥步校相比,航校的教学设施要好得多。航校的教学楼是原来的侵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非常气派,教室内还装修了木质地板,尽管用了很多年,仍光亮如新。
航校当时采用的是苏联的教学制度,注重形象教学,所以每间教室里都挂有不少教具,这些教具都是用实物解剖并涂漆制成的。
李明所在的仪表班的主课是航空仪表,但教学大纲中也安排了机械、材料、电气等相关课程。仪表是服务于飞行员并指示飞机上各种系统状态的,只有了解了这些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知晓为什么要用仪表来监控飞行。
作为军队院校,航校的教风和学风都非常严谨。每堂课前,教员要对上次讲课内容提问,让抽查到的学员回答,然后对答题情况扼要点评,并按五分制打分,非常正规。记得当时材料课教员有较重的闽粤口音,但是他讲课非常风趣,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他将各种材料按照金属电化腐蚀电位高低的排序编了一个顺口溜,“钾、钠、钙、镁、铝、锰、锌,铬、铁、镉、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这个顺口溜至今让李明记忆犹新。
航校的学制原来是一年,后来由于部队急需地勤人员,教学进度明显加快,最后李明所在的这届学员只用了8个月时间就提前完成学业。毕业时,李明被分配到齐齐哈尔空军第十师——中国人民解放军2730部队。入伍的第三个年头,李明才真正进入一线部队,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
长春第九航校毕业证
空军第十师的5年
1953年7月,李明从空军第九航校毕业被分配到空军第十师,一起分来的有几十人,该师当时驻扎在齐齐哈尔,部队驻地机场为三家子机场。也就是在1953年7月,中国空军结束了在朝鲜战场上的所有作战任务。
空十师是我国空军第四批组建的飞行部队之一,师长是刘善本,他是最早反对内战,从国民党统治区驾机起义飞赴延安的机长,政委是司中峰。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十师曾用杜-2飞机编队,轰炸美军用做前沿侦察与引导据点的大和岛、小和岛,因而许多老同志戏称他们是“抗美援朝不过江,回来还发个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