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小故事。
2002年,我刚读高中,当时听到朱哲琴的《信徒》,初遇“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只觉歌词惊艳。其实,十几岁的我,远不能领会朱哲琴的音乐态度,只是一边觉得她唱腔奇诡,一边又急于假装自己与旁人的音乐审美不同,总是抱着她五年前发表的《央金玛》,循环听着《信徒》。
说实在的,我听不懂什么。
做做样子罢了。
2005年,高考落榜,一度萎靡。日日翻看老电影和旧唱片,也会去地摊淘些古怪的书回来读。内心焦灼,强撑之下,仍避不开那一颗浮躁的心。唯独朱哲琴的那一首《信徒》,令我心中略得平静。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对“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有了一些莫可名状的感触。
于是,我决定打听点什么。
仓央嘉措,这四个字终于缓缓浮上水面。只是遗憾,当时年少,并不知道触类旁通,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然而,缘分这种东西从来隐晦,你要知道和了解的,终会明白。一年之后,我读大学,开始写作。在某次聚会当中,有幸与一西藏友人相识。久闻他有好嗓音,众人约请,他才唱了一曲。
是藏语,听不明白。私下问他,他说是后人改编的仓央嘉措情歌。刹那震惊。兜兜转转,我还是要回到这里,与仓央嘉措重逢。那一晚,我问了他很多,他也讲了很多。我听得意犹未尽之时,他告诉我,其实大部分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都只是传说罢了。
传说不可信,我明白。
然而,传说那么美。
美到我们不得不为幻象着迷。
仓央嘉措,日渐变成我的一个情结。严谨的人生自有其好,随心的人生亦有其妙。与西藏友人对谈之时,我便决定为仓央嘉措写一本书。2010年,书终于写成。能找寻到的史料,都一一读过。可仍有大片空白需要填补。此时,所知与仓央嘉措有关的美丽传说成了恰到好处的素材。
有时,因仓央嘉措而去追寻的并非历史琐细和岁月钩沉。于我而言,他的故事与他的诗,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处精神皈依。我与他的相处之道,一如与我的至亲之人,从来不是刨根究底、咄咄逼人。他愿意让我知道的,我铭记在心;他无力让我明白的,也无须锱铢必较。
就像旅人对玛吉阿米的执迷。
如今,拉萨八廓街头那座叫作“玛吉阿米”的黄色房子成了去往拉萨的部分旅人的必经之所。传说真真假假,然而情怀是真的。总有人去往“玛吉阿米”,只是单纯因为“仓央嘉措”四个字。哪怕只是坐一坐,喝杯咖啡,看市井和人群。
黄房子玛吉阿米(Yozuki毛毛酱摄)
168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加措圆寂。五世的学生桑杰嘉措时任第巴[1],是掌权的藏王。由于当年政治动乱,桑杰嘉措唯恐转世灵童遭害,便隐瞒了五世圆寂的消息,连转世灵童的寻找和确认事宜也在暗中进行。次年,也就是1683年,转世灵童出生在西藏门隅地区达旺一带。他就是后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的身份被隐藏长达十三年。1696年,仓央嘉措的身份方才昭告。次年十月,仓央嘉措离开家乡来到拉萨,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始成为第六世达赖喇嘛。昔日在故乡纯真无忧的少年,猝然之间,成为万众敬仰的精神领袖,对仓央嘉措而言,惊大过喜。
历史上,唯有仓央嘉措的身份确认与坐床典礼是在时隔十余年的身份隐瞒之后方才完成。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仓央嘉措天然与旁人不同。彼时,他已非是未染红尘的赤子婴孩,而是情窦初开的玉树少年。总有一些什么,令他看待这个世界,要比旁人多出一分动心。
世人传说他的情感经历,也把他的诗歌解读为情诗。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徒们从未因此轻视他半分。反倒因为他真假参半的爱情故事,令芸芸众生对他多出一份发自肺腑的慈悲与爱顾。仿佛,他是信徒们精神净土当中万年难遇的一株草、一朵花、一抹温柔。
爱令人眼盲。
故而,时至今日,仍有各种版本的仓央嘉措情诗流传。有的出处可寻,有的无法辨认,有的真切,有的虚假。然而,这些诗歌都有一个避不开的共同点:言语之美令人惊艳。比如冯小刚电影里出现的那一首《见与不见》,当然也包括朱哲琴的那一首《信徒》。
作者当然不都是仓央嘉措。可是,依然有人愿意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将它们与仓央嘉措联系在一起。然而,单凭仓央嘉措的那两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也认为,他一定写得出无数拥趸心中恋慕着的那些美好的诗。
始终无法相信所有的传说都是空穴来风,一定是有迹可循的。只是那些线索,历经岁月淘洗,已然不再清晰。即便如此,我仍旧觉得,他一定是真的爱过。无论是仁增旺姆,还是达娃卓玛,抑或是传说中与他辗转生死的玛吉阿米,总有一些片段,以相似的模样发生过。
他的一生,跌宕不平,颠沛不息,在旧时代的政治阴谋里找寻生存的缝隙。在缝隙里,他仍然心向慈悲,也不与凡事红尘疏离,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在他的笔下,织就一首又一首经久传唱的诗歌。与六世达赖这个宗教头衔相比,仓央嘉措铭刻于后世心中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是——诗人。
他有六十多首藏文诗传世,译本甚多。
有曾缄翻译的七言绝句本。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马辉翻译的白话本。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只是,所有的翻译都是二次创作。不同译者,不同审美,呈现出来的仓央嘉措之美也不一样。从宗教史的角度来看,仓央嘉措并无重大功绩。与他的前世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加措相比,仓央嘉措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宗教领袖,甚至不能算是合格。
可是,他依然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受信徒与后人珍爱的上师。因为,他离活佛最远。因为,他离凡尘最近。
1702年,仓央嘉措二十岁。在扎什伦布寺,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仓央嘉措授比丘戒当众遭拒,并且仓央嘉措还向五世班禅要求收回当年的沙弥戒。一生于政治争斗的夹缝中生存的仓央嘉措,日渐失去了少年时候原本有过的宗教理想。他一点一点抽离自己,彼时彼刻,他想要的,只是做一个寻常之人。
18世纪初,仓央嘉措再次卷入西藏政治斗争,成为了第巴桑杰嘉措和拉藏汗政权争夺的牺牲品。战争以第巴桑杰嘉措兵败告终,在拉藏汗的陷害之下,仓央嘉措被康熙下令押解进京。有人说,1706年冬,仓央嘉措在入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畔。
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三岁。
扎什伦布寺
然而,这并非是唯一说法。关于仓央嘉措之死,历来众口相异。也有人说,他并未病逝,而是以无上智慧与神力逢凶化吉,从灾难中脱身,一路南下,遍尝人间疾苦,证悟佛法。虽然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但是很美。无人愿意相信他一生蹉跎、终局凄凉。
生生死死,都是平常。
其实,不必遗憾,无须惋惜,更毋庸喟叹。世事皆有注定。仓央嘉措一生苦难几何、欢愉几何,皆难以从头细说。还好,有他的诗歌。一首一首,让他虚实难辨的面容,以或柔软或温暖的方式,烙印于后人心中。在他的诗中,他永生无灭,活了一代又一代。活至今日,也会活到将来。
住进布达拉宫,
他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若是没有你的传说,世界将会多么枯燥。
附 仓央嘉措情诗
信徒
朱哲琴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1]第巴 :指由达赖任命,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俗称“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