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作为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褒扬者,如梁启超称其为“数千年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历史上之一人物”;贬抑者,称其为汉奸、卖国贼;而他自己则自嘲为大清朝的“裱糊匠”。对于这样一位重要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值得后来者认真审视。
关于李鸿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诸多著述。而本书出自李鸿章同一时代的英国外交官之手,出版于1895年,为西方世界第一本关于李鸿章的传记。本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述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签订《马关条约》近五十年的仕途生涯。本书虽为一个多世纪之前的著作,但书中保有大量原始资料,且视角独特,仍是研究李鸿章甚至晚清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基于这些考虑,我们特意组织翻译此书,推荐给国内读者。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总体而言作者的叙述是客观而中立的,但终究是外国人且囿于时代的局限,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观察和评价难免有失偏颇,对资料细节上的考证也偶有疏忽失察,相信读者能对此给予理解和宽容。这也并不表明出版社持有与作者相同的立场,作为一家之言,本书的观点仅属于作者本人。
对于我而言,撰写一位中国政治家的传记,显然不如描述一位欧洲权贵的生平那么得心应手。我无法获得李鸿章与其密友之间的往来信件,因此也就无法从其亲友的立场出发,观察他有着怎样的思想和想法。我没有找到李鸿章的日记,那些日记记载了重大事件的片断,以及他对这些事件的评论;我也没有李鸿章已发表的回忆录可供参考,让写作这部传记的工作轻松些。在外界看来,中国的政治家从来都只是以公众人物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除了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李鸿章从未被看作一个个人;他仅仅出现在一些正式的访谈和公共场合中。在李鸿章身上,官员和个人的界限非常清晰,关于他隐秘的家庭生活,仅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传言来追踪。
所有想要了解李鸿章在任何场合中与异性交往(欧洲意义上的)的想法,都由于中国男性与女性之间壁垒森严的隔绝而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不幸的是,在这样一种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作为政治家的李鸿章同样对外国人怀有敌意,这构成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建立友好互动关系的一个障碍。
我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搜集资料,并以此为据,希望在本书中向读者还原李鸿章生活的原貌。这些资料有的来源于《京报》(注释:《京报》是由中国古代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发展而来的,曾被称为《邸报》、《邸钞》、《朝报》等,到清初始固定报名。《京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高级形式。——译注)(在这份报纸中,李鸿章经常向皇帝陈述他的政治和行政主张,皇帝也会依据时局通过这份报纸对他进行公开的斥责或嘉勉),有的来源于中国的其他报纸(这些报纸详尽地记录了李鸿章的行踪和社交活动),有的来源于蓝皮书(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李鸿章在所有外交谈判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有的来源于与这位直隶总督经常往来的密友。
经验表明,关于李鸿章的名字有必要再多说两句话。对于那些不熟悉东方人的姓名是如何被转译的人来说,知道以下这点可能有助于较纯正地发音——“李鸿章”应被读作“Lee Hoongcha^ng”,a^的读音类似于father中的a。
罗伯特·K.道格拉斯
1895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