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拓跋宏
推行汉化 锐意改革
拓跋宏
Tuoba Hong(467~49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 --拓跋宏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政治家、北魏第六代国主。鲜卑族,后改汉姓元,又称元宏。北魏皇兴元年(467)八月,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紫宫。父亲献文帝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皇兴三年(469)六月,不满3岁的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自幼聪明,秉性孝谨。皇兴四年(470)拓跋宏4岁,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次年,献文帝传位,自称太上皇帝,拓跋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延兴。朝政由太上皇总揽,时北方处于连年水旱,起事反抗此起彼伏,但由于先后采取了一些减轻租赋、劝课农桑和整治官吏的奖惩制度,北魏政局相对稳固。
亲政迁都
北魏延兴六年(476)六月,孝文帝 10岁,冯太后毒死太上皇,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且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尤其在改革鲜卑旧俗,崇尚汉族文化方面用力较大,给孝文帝亲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九月,冯太后驾崩,孝文帝亲政。
孝文帝临政时,已经 23岁。在位的近二十年中,由太上皇和太皇太后执政,后者专制时间更长,对孝文帝的影响也最大。在太皇太后崇尚汉文化的影响下,孝文帝不但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尤其学到了冯太后足智多谋,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为后来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孝文帝对祖母冯太后很有感情。在祖母的灵堂前,竟痛哭失声。
由于冯太后的影响,孝文帝亲政以后进一步全盘推行汉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就是迁都洛阳。孝文帝认为北魏长期都于平城,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汉化的推行。再者,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条件,不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在做了周密部署和安排后,太和十七年(493)五月,以大举伐齐的名义召集百官南下,计划在途中造成迁都的事实。
不知孝文帝深意的任城王拓跋澄,出来阻拦。孝文帝只好私下对拓跋澄说: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拓跋澄急忙说:陛下要迁居中原以经略四海,百姓知道这件事应当大庆才是。迁都是大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只要陛下拿定主意,他们还会有什么可说的?听罢,孝文帝迁都的信念更坚定。于是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陈兵平城讲武誓师,立皇子恂为太子,发布文告,给齐国下战书,作好了一切南下的准备。八月,孝文帝在冯太后永固陵拜祭后,率领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九月底抵达洛阳。在洛阳,孝文帝以计谋攻破不愿迁都者的精神防线,使得不敢再提出异议。另外,拓跋澄对留守在平城的百官,也做了大量的劝解工作,迁都得以成功。
善纳谏 重人才
孝文帝善用人,会用人。刚刚迁都到洛阳时,恰好遇到王肃自南齐来降。王肃是南齐雍州刺史王奂之子,王奂被齐武帝杀后,王肃投奔孝文帝。王肃博学多通,才华出众,尤其通晓儒家传统文化,孝文帝向王肃探询了很多与时政相关的问题,王肃都一一对答。而且言谈之间不失君臣之礼,说到治国之道,引经据典,陈说治乱。尤其当王肃说到南伐一事,孝文帝更是专注。孝文帝对王肃十分器重,也礼遇日隆,于是就把制定礼乐,变革旧俗的大事交给王肃主持办理。
孝文帝虚心讷谏,从善如流。对确实针砭时弊益于朝政发展的意见,十分用心听取,并亲自督促解决。太和十八年(494),中书侍郎韩显宗给孝文帝上书说:陛下您今夏以来,不断外出巡视,驻跸中山。去年冬天还去了邺城。别说是在农忙的时候,就是在农闲的时候,地方百姓如何承受得了这样的负担!对营建洛阳新都,也提到:洛阳宫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前世早有人讥讽太奢华。现今营缮,宜加裁减。又近年以来,平城官宦富室,竞起第宅, 以豪华相尚,宜因迁徙之机,设立制度,加以节制。孝文帝看罢,连声称赞,而且大多都采纳改进。
为了使选人纳谏制度化,太和十九年(495)十二月,孝文帝对百官群臣说:国家向来有一事可叹,这就是做臣者不肯公开指出君主得失。自今以后,朕举荐一人,如有不可,你们要直言我的过失,若有才能之士而朕不能察知,你们也应当举荐。而且举荐者有赏,不说者有罪,你们应当知悉。同时采用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宣布九品法令,大选官吏。
在孝文帝看来,治理国家,官吏队伍的整治是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十分重视,规定为官者三年一考,通过三关。五品以上的官吏由他亲自考核,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会同地方考核。对考核结果的处理是: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这种整顿,改变了冗官涣散状况,百官勤于政事,对完备国家官僚制度,起到良好的作用。
推行全面汉化
孝文帝自幼酷爱汉文化,博学多才。迁都洛阳以后,除了按照汉族礼仪,建宗庙社稷,定祭祀制度外,还以行政手段加大了汉化的力度,展开了一系列对鲜卑民族来说是空前的、历史上所有少数民族都很难做到的措施。这就是不准说胡语、穿胡服,全部改说汉语、穿汉服。甚至于改鲜卑皇族姓氏为汉姓元氏,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太和十八年(494)十二月,孝文帝下诏禁止穿胡服,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装,文武百官改着汉官朝服。太和十九年(495)五月下旬,孝文帝又召集群臣,商议禁绝胡语。六月,颁布诏令禁止说胡语,以汉语为官方语言。同时又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新都洛阳,不得还葬平城老家。接着又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为大力宣传和普及汉文化提供场所。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的汉姓。于是,皇族拓跋改姓元,步六狐改陆、达奚为嵇、贺楼为楼、独孤为刘,等等。使得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鲜卑族在汉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不同民族之间通婚联姻,加强日常生活的交流,是加快民族融合的最佳途径之一,为此,孝文帝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的一系列做法,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使北魏以华夏之兴邦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孝文帝在加快汉化步伐的同时,注重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进行了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改革,颁布了均田令,官铸太和五铢钱,允许民间私铸,促进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因病去逝,享年 33岁。葬长陵,庙号高祖。孝文帝自觉、积极、主动的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汉化等措施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功,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