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用文字照亮生活中的美——序《棠味:邓义坤作品集》

棠味:邓义坤作品集 作者:邓义坤 著


序言 用文字照亮生活中的美——序《棠味:邓义坤作品集》

唐诗

世界大文豪、苏联大作家高尔基曾说:“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散文作者邓义坤就是一个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把美带到了生活中的艺术家。他是一个以文字之美来照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的艺术家。因为心里有阳光,才能给别人阳光;因为心里有美,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在美的人眼里,他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美,甚至他可以把生活中的痛苦变为甜蜜,肮脏变为美好,地狱变为天堂。从邓义坤的这部作品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他的笔下,文字闪闪发光,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真挚,文字照耀下的棠城之美、真情之美、趣味之美纷纷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棠城之美

邓义坤的散文中,有很多篇幅是抒写家乡——重庆荣昌之美的。据史料记载,盛唐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整个庞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统治,劫后余生的唐朝当政者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这次调整与荣昌这块土地密不可分。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朝廷批准划出泸州、普州、渝州、合州、荣州、资州六州部分辖地,设置昌州,下辖昌元、大足、静南3县。昌州,雅称“棠城”,又称“海棠香国”,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今天中央直辖市——重庆市所辖的荣昌区、永川区、大足区都在称自己为棠城或海棠香国的缘故吧。唐朝设立昌州时,昌元县的设置,是荣昌地域正式建县的开始,从此荣昌这个寄予着繁荣昌盛之意的地名,就与这块土地紧密相连。

荣昌这块土地从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块土地上,人杰地灵,称雄神州大地,山川风物让人流连忘返。因为唐以前的史料或毁于战乱,或毁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荣昌区在唐宋时期的资料很难查找。据有限的资料显示,荣昌从元代至今的名人有:抗元忠臣赵昴发,天下清官、明朝刑部尚书喻茂坚,明朝兵部侍郎(追赠尚书)刘时俊,明朝兵部尚书喻思恂,近代蜀军都督张培爵,喋血台儿庄的抗日英雄王麟,近代文化战士柳乃夫,当代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邓在军,国家科委副主任、学部委员赵宗燠,中央党史办副主任、著名党史专家李新,东方梵高、国画家陈子庄,世界书画名人、诗书画三绝易华伦,青年作曲家刘青,影视演员李晨浩等。

应当说作者邓义坤对这块土地是熟悉的、热爱的,更是情有独钟的。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钻书堆,查资料,勤思考、善笔耕的他写出了一系列具有棠城风味的散文。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其家乡荣昌的各种美丽。

他写濑溪河之美:“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学校分配到荣昌城……因为有河,城市就有了灵动的眼睛;因为有河,城市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濑溪河水映虹桥》

他写荣昌城之美:“我暗自庆幸可以不走出这座城市就能够触摸到大自然的肌肤,呼吸到各种植物吐露的新鲜气息,赏到大自然的各种美景,也许城市与自然的结合,就是最美城市的真谛。”

——《昌州故里看海棠》

他写百竹园之美:“竹子本身就可形成一种风景外,还与人们酷爱竹子的操守与高节是分不开的……百竹园是有园无门,是老百姓真正可入园休闲的绝佳之地。百竹园,乃百姓之园,更乃幸福之园。”

——《百竹园》

他写铜鼓山之美:“当我们看到山上正在兴建脉络相连的水路管网和那些向远处延伸的水泥石路时,我想这未尝不是铜鼓山人正在纺织自己未来的美丽的梦想呢,那往山上或往远处延伸的管网,石阶路不就是一种希望之路吗?”

——《铜鼓山上绽放的油菜花》

他写荣昌陶之美:“在鸦屿山下有一块绵绵二十里的玉带陶土,其烧制出来陶用品具有‘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罄’的特点,所以荣昌陶又被称为四大中国名陶之一。‘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因此,荣昌又被称为中国三大陶都之一。”

目之所及皆为我所用,神之所思都为我所意。不用更多地列举,荣昌的方方面面都在他的视线之内,荣昌的山山水水都在他的胸怀之间。邓义坤散文之中的荣昌真可谓美不胜收,棠城风味俯拾即是。让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从他的散文中,了解到荣昌城市和乡村各个方面的变化之美,发展之美。可以说在作者邓义坤的心里,荣昌是他诗意的栖居之地,也是他抒写心灵展现抱负的灵魂之地。

二、真情之美

散文贵在“真”,“真”是散文最核心的美学特征。散文只有真情才能动人,只有真情才能陶冶人,也只有散文真情的阳光,才能照亮读者的幽暗与迷茫,痛苦与悲戚,带来喜悦与快乐……这一切无一不是靠散文作者那一缕一缕真情思,真情韵,真情感的探寻与触摸,洗涤与冲刷,激荡与撞击,才会将读者在世俗生活中浸泡的日益麻木的心灵,重新激发出崭新的活力和希望,重新锻造出崭新的慈悲和善良。

我们读邓义坤的散文,尤其是他抒写亲人的散文,在不经意间会带给我们深深的触动。《我的父亲》《大伯的抗战记忆》等文章抒写的角度新颖,语言质朴,每每读来感人肺腑。

如在《八十里路》这篇散文中,作者写道:“在一个星期以前,妈妈就知道我和哥哥要放假了,她担心瘦小的哥哥有许多东西要带,怕他背不动,再加上变天了,下起了大雨,她就带上雨伞来接我们。”

作者介绍说,由于“我”和哥哥上学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古石桥路,另一条是漫水石桥路。他们两兄弟从学校出发时是分开走的不同的路,母亲接他们所走的路刚好相反而错过。

在这样的补叙之后,作者用的一个特写镜头:“直到下午斜阳西下的时候,妈妈才拖着疲惫的身子,拿着被风吹破的雨伞,回到了家里。这一天,妈妈为了来接哥哥和我,一天从家到学校往返了两趟,差不多有八十多里路,都是因为不巧而错过了……”

后来,当母亲老了的时候,作者问道母亲这件事,“母亲说,她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只知道我们在外读书,生活条件很艰苦,一个星期都吃不到一次肉,听到这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几乎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这样朴实真情,娓娓道来的抒写,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在冷静中包裹着巨大的情感容量,让我们的心随着作者的呼吸而跳动。我们一边读,一边看见一位善良慈爱的母亲,从文字闪光的背后凸显出来,显得质朴而高大,这既是文字的力量,更是真情的力量。

在这部作品集中,《陋室装修》抒写了老年人对子女的一种特殊的爱。

作者的岳父是一位部队转业的军人,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工作,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领导。在工作中严格要求部下,培养了不少干部;在生活中严格管教子女,子女都非常孝顺。他一生勤俭节约,从不搞特殊化。他退休后希望子女多与他在一起生活,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岳父没有直接对子女们说,而是默默地悄悄地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出了对子女的这份真爱。就是为了这份看似简单,实则深情的真爱,岳父改变了一生节俭的习惯,在装修新房子时,要求把自己住的卧室装修得简单些,而将子女只是偶尔回来住的房间装修得精致豪华。

作者听见装修设计的人说:“完全是按照你父亲的意思设计的,我还简化了几个环节,要不然还要多用钱。你看,你们住的这个卧室,比起你父母住的,装修起来要多花好几倍的钱呢。其实你父亲跟我说,这次一定要把你们住的卧室装修得好一点,让你们感觉喜欢满意,就可以在家多住一点时间。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紧接着作者写道:“听了那个男孩的话,我和妻子似乎都明白了什么,眼睛有一些湿润。这些年来,我们为了工作,为了自己的喜好,一直在外打拼,这也许是自己不回父母家的最好借口,然而谁又真正考虑了桑榆暮年的老人的想法和感受呢?他们一辈子养儿带女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岳父为了让女儿回家多住一点时间,不便开口,而是把自己一生坚守的简朴节约的好习惯都改了,变得‘奢华’起来,以迎合自己儿女的喜好。”

读到这里,我们既为老人的这份“奢华”的爱感到唏嘘和感慨,又为善解人意的孝顺儿女高兴和点赞。

整部作品集中,这样朴实感人的文章比比皆是,不用过多阐释,我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感知作者邓义坤以真情抒写的真人真事。他的散文在平静的叙述中裹挟着思想的冲涌之势,在冷静的书写中饱含着情感的炽热之焰,让我们知道真情可以融化凝固在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坚冰,真情可以洞穿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钢铁,让我们在这个人情冷漠的社会能够深切地感知到亲情的可贵,从浓黑的文字中透射出来的是人性的光辉,这样的光辉是这个社会最不可或缺的瑰宝。

三、趣味之美

散文最迷人最吸引读者的是它的情味韵致之美,也就是散文的美雅之“趣”。中国古人论散文,十分重视一个“趣”字,他要求散文作者写景叙事、咏物论理中,都要呈现出浓烈而又丰富的情味韵致,达到心声与天籁交融,内情与万物相生,生气与灵机闪现。在写景中见情趣,叙事中融事趣,论理中含理趣。

邓义坤的散文中,有许多是与他从事的警察工作相关。像《老利警官》《节约水电从我做起》等都是描述他在所从事的警察工作中经历的事或者见过的人,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闪烁着真善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呈现出高大上。他的散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更没有貌似崇高的虚情假意,有的是一个个鲜活真实的小故事、小情节、小情思,甚至有的还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作为阴暗面存在的那一部分,但即使面对这样的一部分,作者也没有厌恶的心态,有的是包容和理解,自省与沉思。

如《月夜深深》一文中写道:“听了民警的话,那位母亲似乎把儿子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年轻的警官身上,她再也没有说话,走出了大厅。不曾想那年轻警官急急地在登记簿上签了字,转身走出大厅,追着那位母亲喊道:‘阿姨,等一会儿,这么晚了,一个人回家不安全,我们送您吧!’与其随行的警官却不情愿地说,还没吃晚饭呢!我有些惊愕,这么晚了还没有吃饭?细细看了一下时间,已是深夜两点多钟了。”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了解戒毒所警察所从事工作的艰辛和他们的善良,吸毒者家属的担忧和顾虑。

邓义坤并没有将笔停留于此,而是深情地写道:“月夜深深,这里灯火通明,值班室又宁静了下来。那位母亲急切期盼的眼神,怎能让我安静地睡下?看来今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因为明天,路上还有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失足者等着我们为他们点亮一盏盏启明灯。”在叙事中融入了浓浓的情趣,这样的情趣真实,真实得容不得你有一丝怀疑。

又如《放置一边的包裹》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吸毒人员在戒毒所里的特殊心声,同时又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年轻一代警官对吸毒人员的人文关怀。

作者写道:“以往的民警深夜巡视,一进入那监室大门,开门响声足以让每个睡得正酣的被监管人员从梦中惊醒,巡视的民警那自由迈开的脚步,在空空的走廊上发出那很有节奏的‘咚咚’声让人难以入睡。”

“我试着改变这种做法,想采取一种不声不响的巡逻方式,以便更好地发现监室的问题。进门的时候,尽量不弄出声响,在走廊上巡视时,我尽量放轻了脚步……每当我巡逻的时候,他们睡得是那样的沉,足以让我放心当晚的安全了……于是那种尽量不发出声响的巡逻方式成了我工作的常态。”

“我从一大堆杂乱的废旧杂志堆里翻出那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个热水袋,还附了一封信:亲爱的警官!我吸了毒,进了戒毒所,常常违反室规,让你们费心了,但因为我有一个小毛病,晚上听见那‘咚咚’的脚步声我就睡不着觉,是后来你的巡逻方式改变了我这种状况,让我每天晚上都能睡个好觉,这让我非常感激,这次我虽然还是被送进了康复中心,但我还是要委托我的母亲给你送上一个小小的热水袋,以便你在巡逻的时候好暖暖手……署名为一个堕落的吸毒人员。”

读到这里,某种情感击中了我们柔软的内心。戒毒所其实也是充满了浓浓人情味的地方,不再让我们觉得厌恶和害怕,尤其是对于吸毒者的心声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尽管他们染上了恶习需要强制戒毒,但是他们作为一个人基本的休息权利是需要得到保证的。作为警察的邓义坤从巡逻时的脚步声给需要休息的吸毒者带来的影响这个细节入手,给我们奉献出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这样的散文不仅有事趣,更有情趣和理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收获。从这个视角来看,一篇好的散文,不仅有趣味,而且是事趣、情趣和理趣高度统一的。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无论是写棠城之美,还是抒写真情之美,趣味之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作者邓义坤在抒写这些不受时间伤害之美的时候,他所有的抒写都是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这正是因为作者邓义坤很好地掌握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精髓,他是深谙其中的道理并很好地进行了创作实践。他就像一个在文字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的潜水员,他遵从内心的召唤,随心所欲地将文字进行组合,就这样一篇又一篇有着邓义坤特色的散文从文字的大海中,被他轻松地打捞起来,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文字上那湿漉漉的水滴与柔软,触摸到文字经历过情感淘洗后的干净与纯洁,感知到作者写作时的呼吸与脉搏,体味到文章所承载的思想与内涵。在他的文章中既有美好与甜蜜,也有犹豫与彷徨,还有苦闷与痛苦,无论他以哪种情感浇铸在文字之中,这些看似朴实的文字却构成了邓义坤散文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风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和呈现的,需要作者的细心体味,深入思考,勤奋写作加上特有的才华。

“尽管我们走遍全世界去找美,我们也必须随身带着美,否则就找不到美。”美国学者、作家爱默生在《论艺术》中如此写道。是的,生活中的邓义坤就是一个自身带着美的人,因此他在这个世俗化的社会中发现了那么多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年轻的邓义坤还在路上,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美需要他用手中熠熠生辉的文字去逐一照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