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濑溪河水映虹桥

棠味:邓义坤作品集 作者:邓义坤 著


濑溪河水映虹桥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学校分配到荣昌城,跨越濑溪河上的一座桥,站到桥上,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沉寂的老城,满目萧瑟,城市的小巧和孤寂让我有些失落,一座城除了几栋砖混结构的当地高楼稀落地分布在街道的主要路口外,就那么一两条200来米长的木质框架门面街道,从头能看得见尾,城市的落寞,甚至让人觉得很有古街破败遗迹的味道。这里的不完美,并不能让我失去对它的热爱,因为有河,城市就有了灵动的眼睛;因为有河,城市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里的河水蜿蜒前行,绕城而过,可谓外河,它就是濑溪河,河上有座石桥,名曰小滩桥。有诗曰:

濑溪河水清又清,小滩路旁跨桥墩。

卧波千载安无恙,涛水长流永保畅。

桥面深深的车辙印记和古人的踏痕,足显其悠悠历史,足以见证这座城曾经的繁华与辉煌。熟悉了这里的一切,触摸到它跳动的脉搏,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它不会从头再来,再创奇迹!

几年过去了,我也习惯了在这座城市生活,每当晨曦时分,太阳还未露头,我漫步到濑溪河边,两岸农家孤烟,四野寂寂,桥上晨雾缭绕,人在雾中行,船在桥下过,桥忽隐忽现,似蛟龙摆尾,河堤拦水坝,河池水宽宽,这就是昌州古城独有的自然条件。濑溪河是大自然绝佳的馈赠,是上天的绝色装扮,它是城市灵动的眼睛,它天天注视着这座城一起一伏的呼吸。勤劳朴实的昌州人,依托这条母亲河会有厚积薄发的时候,因为改革的春风像普济大地的及时雨。昌州这块大地也受到了改革阳光的沐浴,它正蓄势待发,生命力已开始显现。桥边的岸滩,有几位穿着时髦的男女,挥动着洗衣棒,搅动着清清河水,激起一丝丝浪花,他们要洗尽一天劳作产生的困倦和污渍,期待着新一天的开始。他们在窃窃私语,家里有了新的动向,所住的街道,所住的房屋,就要被规划,就要被拆迁,是喜是忧,他们心里充满了困惑。他们听说的不仅是街道老屋的改造,城市的扩展与延伸,河上的古石桥也要重新修建美化,家园似乎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又突然变得更加美好。然而他们担心的是暂时得不到安居,他们忧虑的是修桥会把他们天然的戏水乐园给淹没掉。我曾遇到昌元虹桥社区的一位渔家老翁,他说,河水流淌千年,自己世代而居河边,昌州古城变化微微,今听一席干部心中的城建蓝图,他那死守老宅的固执心理也起了波澜。当一群接受了新思想、新思维的儿女们喜笑颜开地给自己带来最有诚意的优厚条件和可期的美好愿望时,他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脸上的愁云开始消散,于是他和大伙常来到濑溪河边,站在小滩桥上,眺望着哗哗流向远方的白银滩水,诉说着吮吸濑溪母亲河乳汁的感恩之情,感激灌溉天下粮仓的馈赠。他们向上苍祈福,向当政者祈福,脚下暗流涌动的濑溪河水就要猛涨,他们相信这里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渐渐地我也迷恋上濑溪河,迷恋上濑溪河上的桥。我发现时常有摇曳不定的轻舟,渔夫踏舟撑杆飘然而上,水波荡漾,河面白鹤嬉戏,两岸垂柳依依,倒影叠叠,水草丛生,这样的天然水乡画面让我欣喜若狂、为之陶醉。工作之余,到河岸,到桥上漫步追索,去寻找河上更多的变化,更多的美景,成了我休闲的最佳选择。在绕城而过的濑溪河上,我的记忆中有四座桥——小滩桥、施济桥、观音桥、联升大桥。除了联升大桥为近年修建的,其余都是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古桥。我已领略了小滩桥承载的昌州历史文化的魅力。沿小滩桥段向下500米左右,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旁,一座千年的石桥横跨河两岸,桥面简陋,人车混杂,尘土飞扬,不时有工程车、挖掘机从上面经过,此桥是一座七孔石桥,据说是北宋仁宗年间修建,宋朝宰相文彦博命名为思济桥,现称施济桥,至今已经过多次维修,但主体尚完整。与几位路人闲聊,他们说,地处濑溪河下游的施济桥,一到了涨水季节,洪水泛滥,施济桥也就封洞了,水漫过桥面,昌州城就成了泽国,他们深受其害,幸好即将重修一座280米长的独孔大桥,由外来公司独家买断经营,但他们脸上的忧虑毫不掩饰地展现在我面前,说修桥是好事,桥是昌州的桥,怎么要将工程卖给别人呢?但有的人却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只要能促进当地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让外来公司经营未尝不可,人不能墨守成规,要解放,要开放。1997年12月施济大桥建成通车,设立收费站,原桥保留。那时我注意到昌州人已有了开放的意识,对外来的东西很容易接受。我常站立在小滩桥头、施济桥旁,想看濑溪河的细微变化、城市的阵阵骚动,我也想在脑海中留住这里的一处一景,渐渐地我发现清清的濑溪河水开始变得浑浊,两岸的杨柳翠竹没有了踪影,一台台推土机在两岸的四野拱出一块块新鲜的泥土,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城市干道雏形展现在我面前,城市也突破了地震带建筑不宜超过十层的禁忌,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远处的天际线也变得不再孤寂,一座座升起的塔吊正转动着自己的铁臂,升降着一箱箱钢筋混凝土,城市轮廓已不是那么狭小,如火如荼的大规模建设已拉开了序幕。大兴土木搅动着昌州城里的每个人的心弦,他们不仅是这里的住户,也是这里的建设者、参与者。起早摸黑,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建设美好的家园成了每个人的梦想。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他们都怀揣着一个梦——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这里开始。因为这里给了他们同样的机遇和优越的创业环境,没有歧视。这里的本地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纷纷走出家门,进入到纷繁复杂的商品经济时代,赚钱成了他们每天必谈的话题。让人更加欣慰的是,不只是本地人显现出勤劳本分的一面,外地人也纷至沓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当地人与外来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无论是在工地、商场、公司,或其他地方,你都会遇到不同口音的外地人,他们也显得从容自如,因为他们已扎根于此,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园了。在空闲之余,他们也不忘到濑溪河边,到小滩桥、观音桥上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也禁不住想去触摸濑溪河水流动的韵律,尝一尝她的甘甜,心里发出最强烈的感叹,多么优美的濑溪河,多么的厚重的古石桥,多么美妙的现代宜居城市!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这里可以说是一两个月就变个样,一两年就大变样。渐渐地有些人担心,家乡变化太快了,外出的家人哪天回家,或许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于是他们有了一些想法,要将一些历史遗留的东西原样保存,这样自己的亲人才会找得着方向,才能寻得到最原始的记忆。城市的蓝图设计者试图在濑溪河上重修小滩桥、观音桥时,百姓们纷纷建议不要拆毁河上的古桥,因为它们都是有着厚重历史的百姓桥,它们与昌州百姓感情深厚,不可分离。与小滩桥相比,更有故事的是观音桥,它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8年),书法家李少白在同治九年为其楷书“观音桥”三个大字,并于石碑上书写对联曰:“风送马蹄归郭北,月随人影过桥西”。所以即使为了改变他的通行、防洪能力而重建,也要尽量保持原样,保持它的历史风貌。2012年,建设者们发挥他们的高超技艺,从水下将桥墩抬高,桥面保持不变,这样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得以保存。更可喜的是桥龄不长的联升大桥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修缮,建设者在不损毁桥体的情况下,将大桥修饰一番,建成了古色古香的廊桥。如今每到夜晚,当人们在小滩桥上走过,在观音桥旁散步,在廊桥上驻足观景时,三处风景与昌州古城浑然一体,仿佛组成了美轮美奂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建,濑溪河上又修建了更加壮观的现代化大桥——海棠大桥、香国大桥以及几座公路大桥。如今这些现代化的大桥已成为城市的标致性建筑,成为连接濑溪河两岸重要的经济发展的纽带。每当夜晚降临,华灯初上,那桥上耀眼的成排成行的灯饰把这座新兴的城市装扮得绚丽多彩,仿佛天上人间。

短短的数年时间,城市的高楼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长出,街道是一条比一条宽阔漂亮,无疑给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了光彩,城市的扩建延伸把濑溪河从绕城变成穿越,弯弯曲曲的河道穿城而过,外河变成了内河,很有江南水乡的味道。生活在城市里人们能够天天感受到水的亲和力,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灵性永远存在,这更加增添了昌州城独特的自然魅力。然而正当我们暗自庆幸城市变得如此美丽时,穿城而过的濑溪河却在哭泣,她的脸变得阴沉,因为她无法抵御城市污水的侵袭,她的自然净化能力已变得岌岌可危。天空中飞来的白鹤,河中的野鸭,闻着变了味的河水气息,它们再也没有心情在河中戏水觅食,不久,它们有气无力地扇动着翅膀,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它们的乐园,我们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了。幸好变得富足而讲品位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了,他们的生活已从温饱满足向自然生态环保型转变,他们已经懂得恶化的水环境给城市居民和野生鸟类带来的危害,警醒了的人们觉得改变陋习和斩断污染之源成了当务之急。近几年来,城市的道路上,环境卫生宣传处处可见,洒水车、除尘车、喷雾车随时从你身边经过,街面整洁无垃圾也许是你最深刻的印象。濑溪河边十里防洪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一个接一个,再加上森林城市的建设,可以说是当政者最得人心的大手笔,这是利国利民、千秋万代的事,没有一个百姓不拍手称快。我庆幸看到了城市建设与生态发展并行的良好局面。不是吗?如今,你一出门,就能看见一个个城市广场,一个个生态公园,足显山美、水美、人更美!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我已在这座城呆了25年了,当我们像往常一样,走在濑溪河旁,站在小滩桥上,望着清清的河水长流远方,河面上鸟鸭成群结队在河中嬉戏,当这般灵动的画面再一次出现在眼前,我们又是多么的喜悦。两岸林立的高楼、依河而建的健身步道和成片成林树木以及花香四溢的海棠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当你身处其中时,河风吹来,家人漫步,当何其美哉!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西南边陲城市荣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从桥上走来,在濑溪河边触摸到了棠城的新变化,感受到了古老石桥的厚重的历史和现代的变迁,汩汩濑溪河水唤醒了荣昌80万人的青春活力,这座古老的城市没有理由不从头再来,重新崛起,祝福吧,我们荣昌将会在更加开放的姿态下变得更加美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