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考辨】
这首词作者留有手迹一件,无标题,也无落款。
作者写此词的心情,见于他1958年在《清平乐·会昌》“踏遍青山人未老”注中所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这里所说的《菩萨蛮》,即指《菩萨蛮·大柏地》。此词作于1933年夏他重过大柏地时,当时他已被调离军事领导岗位,专任政府工作,心情是复杂的。旧地重来,回忆起1929年他和朱德率领红军由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在大柏地战斗中获得歼灭追敌近两个团,俘敌八百余人的大胜利,自不待言有一种怀念打胜仗的欢快心情。这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词句中透露出来。但是,他追昔抚今,面对自己军权旁落,甚至在中共中央也处于无权状态的处境,难免不产生一种失落感;眼看中央革命根据地日趋缩小、形势日益危急,难免不产生忧心忡忡的郁闷心情。此词“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句,表现了几分凄清的意境;“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句,表露了几分苍凉的心境。这是作者在重过大柏地时自然流露出来的特殊的心情。
无产阶级革命家笔下的战场画面——《菩萨蛮·大柏地》赏析
钟振振
1929年1月1日,湖南、江西两省的国民党军队成立“会剿”军总指挥部,纠集约三万人的兵力,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也为了解决部队面临着的给养、冬服等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于1月14日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由于敌军以重兵围追,又由于转入外线后人地生疏,红四军沿路作战屡遭失利。2月9日,红四军刚到达瑞金,江西敌军刘士毅旅便尾追而至。次日亦即阴历正月初一,毛泽东等见来敌孤立,遂决定设伏聚而歼之。他们部署红四军在瑞金城北约三十公里处的大柏地山区布成长形口袋阵,伏击敌追兵。自下午三时激战至11日下午,才全歼被围之敌,俘虏敌团长以下八百余人,缴枪八百余支,取得了此次转战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排斥,被免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到地方上去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1933年夏天,他因搞调查研究、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而重到大柏地。置身于旧日的战场,他抚今追昔,回忆四年半以前的那一次鏖战,写下了这首对革命战争的热情颂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起二句写天上的彩虹,措辞、构思都极为精彩,破空而来,突兀奇妙。上句写彩虹的七色,一气连下七个颜色字,自有诗词以来,从未见此写法,的确是创新出“色”的神来之笔!下句愈出愈奇。将彩虹比作“彩练”,一般诗人、词人或也构想得出来,尚不足夸;妙的是作者提炼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舞”字,遂使本为静态的彩虹活了起来,何等的灵动!这样的语言,正是诗词的语言,非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所能做到。试想,七彩缤纷,长虹如拱,这一幅景象,油画、版画、水彩画,哪一个彩色画种不能描绘?更不用说摄影、电影、电视可以真实地将它记录下来了。惟虹霓化“彩练”而“当空舞”,这样的意境,只能存在于诗人或词人的形象思维之中。诗词是用文字符号砌成的艺术建筑,而文字符号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视觉形象来得直观动人。因此,欲追求诗词写景的逼真如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取其败。聪明的作家,往往注意扬诗词之长而避其短,于“画”所不能表现之处,别出趣味。依照这一法则创作出来的诗词,方有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庶使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品类都无法替代。毛泽东这两句词的妙处,正须向这方面去体认。又者,“谁持”云云,是设问的语气,却并不要人回答。由于下文都是陈述句,这里用问句开篇,就显得非常吃重。有此一问,通篇句法便有起伏、变化,不致流于呆板、凝滞。假若这句换用诸如“天仙彩练当空舞”之类的叙述语气,岂不逊色多多,何能像现在这样峭拔?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作者已署明写作日期是“一九三三年夏”,注重交代了季节的特殊性——“夏”,这里更补出词篇切入的具体时间和气候状况。由于这是夏天的某个傍晚,一场阵雨后夕阳返照,于是才会有彩虹映现的绮丽景观。又由于大雨洗尽了空气中悬浮的尘埃,斜晖投射无碍,于是群山才显得格外的苍翠。可见那“雨后复斜阳”五字,虽只平平说来,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却束上管下,使前面的“赤橙”二句、后面的“关山”一句,都显出了合理和有序,委实是少它不得的。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有《菩萨蛮》词曰:“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毛泽东“雨后复斜阳”句,即用温词成句,仅改动了一个字。然而,温词是写闺情,风格绮怨而纤柔;毛词则是写战地,虽借用温词之句,但一经与下文“关山阵阵苍”云云搭配,便见得境界阔大、气象苍茫,风格与温词迥异。毛泽东博览群书,熟读了大量古诗词,故时将前人成句信手拈来,或稍加绳削,用入自己的创作。值得称道的是,其所取用,大都与自己的作品浑然化为一体,不见痕迹,绝非食古不化者可比。这里又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以上诸句,都比较容易理解,历来的注家和评说者并没有太大的分歧意见。惟“关山阵阵苍”一句,却貌似浅显而实费思量,很有必要仔细玩味求索。这里不妨先抄录两种旧说:一说,“骤雨过后,又是夕阳斜照,金光万道,云彩飘忽,山势起伏,一阵阵地变幻色彩,有的地方嫩绿耀眼,有的地方是苍翠浓郁,闪烁不定,变化万端”。一说,“‘阵阵苍’,是说经过雨水洗涤后,关山的颜色显得更其青翠鲜艳了。……以动态写静景,彩虹既可以当空而舞,苍色当然也可以阵阵入目。所以,我们以为‘阵阵’二字,与其落实到景物上,还不如领会毛主席用笔之活,表现力之强”。
以上两说,尽管有歧义,但对“阵阵”二字的理解却是相同的,都把它当作现代汉语中表示时间上的断断续续的那“一阵一阵”。仔细捉摸,我们总感到这样的解说十分牵强。南方林木葱茏的“关山”,基色便是“苍”,无论光线如何变化,山色浓淡深浅,都只是“苍”的程度上的差别,不能说它一会儿“苍”,一会儿不“苍”;至于说“苍色阵阵入目”,只可用来描述云烟倏开倏合时群山忽隐忽现的景观,然而此时正是夏雨初霁、夕阳复见于晴空,关山自必历历在目,一望尽收!旧说既不可通,那么此句究当作何理解?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应对“阵阵”一词做出贴切的训释。按“阵”本字作“陈”,本义是“军阵”,即军事上的战斗队列。《论语·卫灵公》篇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所谓“问陈”,即询问作战时应如何布阵。叠作“阵阵”,在古汉语中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种就是后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为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表示连续而略有间断。这一义项,《辞源》之类大型古汉语工具书里已经收录。然而从语源学的角度来考察,它是由实向虚、由专向泛变化了的,当属后起的引申义。另一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因而人们也不甚了了,但它大体上保留了“阵”字的本义,即表示物体的空间陈列。例如,宋人赵抃《和韵前人初出锁头》诗曰:“淮木林林脱,霜鸿阵阵飞。”这是一联对仗,“林林”对“阵阵”,辞义显然既实而专。两句是说,淮河流域的树木,一林一林地脱落了树叶;霜降时节的大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阵式,一队一队地向南方飞去。这里的“阵阵”,即以“军阵”为喻,而与“鸿”搭配,略同于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之所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阵阵”的这种用法,《辞源》等大型工具书竟然未收,是一个疏漏。或者有人会问:“阵”与“雁”搭配成辞,古人有之矣;与“山”搭配,有书证吗?当然有!请看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曰:“风云积惨,山阵连阴。”笔者以为,毛泽东此词中的“关山阵阵苍”,若取“山阵”之义,便一切都豁然贯通。骤雨之后,斜阳复照,那绵延不断、层层叠叠、酷似千军万马战斗队形的群山,每一列横阵或每一块方阵都郁郁苍苍。“苍”者,靛青色也,正是军装的颜色。将群山比作严阵待敌的铁军,气象是何等的威武森严!众所周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是作为红军的统帅,指挥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作此词时,他虽然已被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褫夺了“帅印”,排挤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临时中央政府去工作,但他的心还在军中。当他来到旧日曾率领红四军与强敌殊死搏杀的战地,眼中、心中的一切仍和军队、战斗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很自然、很顺理成章的吗?
以上对“关山”句做出的全新的解说,不仅切合毛泽东作为前红军统帅的特殊身份,切合大柏地作为昔日战场的特殊性质,而且从词的思路、章法上来看,也是最可取的一种解说。由于视群山为军阵,这就水到渠成地逗引出了下片的开头两句:“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当年”那一场决定红四军命运的“鏖战”,其激烈程度究竟如何?作者不愧为大手笔,你看他写“鏖战”之“急”,全不用正锋直进之法,而是避实就虚,腾挪跳跃,陡地来了个侧面迂回,词笔一下子插进到如今战场附近村庄墙壁上犹存的累累弹孔。读者由此弹孔,自不难随其弹道,神游于当年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白热化战斗场景之中。这就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使之参与了对于“当年鏖战急”的艺术表现的创造,比起直接将战况诉诸读者的正面描写法,是不是具有更大的美学包孕性和更大的艺术魅力呢?
然而,毛泽东此词的作意并不仅仅是怀旧,他那如椽之笔稍作逆挽,旋又折回,画龙点睛,以歌颂革命战争改造世界的伟力,作为全词的总结:“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眼前壮丽雄伟的自然界的“关山”,得“弹洞前村壁”的人工“装点”,愈增其妍,“更”其“好看”!不因战争的破坏性而叹息,却着眼于革命战争能够摧毁一个旧世界,从而使一个更美丽的新世界能够分娩出来,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争观!
自从有了无产阶级,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共产党,人民这才懂得了用血与火的洗礼去迎接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幸福美好的新世界的诞生。时代呼唤着文学家写出新的、情调高昂爽朗的、讴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吊古战场文》。毛泽东的这首词,正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吟咏战地的杰作!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六十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由井冈山向赣南进军。2月10日(正值春节)至11日,在大柏地击败尾追的国民党赣军刘士毅部,歼敌近两个团,俘敌团长以下八百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这是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首词是作者1933年重过大柏地时所作,当时他已被调离军事领导职务,专任政府工作。
〔彩练〕彩色的丝绸,比喻虹。
〔雨后复斜阳〕化用唐温庭筠《菩萨蛮》词“雨后却斜阳”句。
〔关山阵阵苍〕关山,指大柏地周围险要的群山和隘口,是当时的战场。阵阵苍,是说在雨后时现时隐的斜阳照耀下,关山出现一阵一阵苍翠的颜色。一说“阵阵”指山阵。阵阵苍,是指绵延层叠的群山郁郁苍苍。现已因本词将大柏地的山改名为关山。
〔鏖(áo熬)战〕激烈的战斗。
〔洞〕射穿,作动词用。
〔前村〕前面的村子,指杏坑,现已因本词改名为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