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听从爱心的召唤

南丁格尔 作者:王翠玉 著


听从爱心的召唤

南丁格尔的母亲樊妮虽然爱慕虚荣、崇尚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但对周围的穷苦百姓也充满了爱心和同情心。她常常带着两个女儿到乡下去,接济穷人,给他们食品或一些衣服。

对于这些活动,南丁格尔始终很热情。每次去乡下,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帮着母亲提东西。有时,细心的南丁格尔在家就问清楚要去的那家共有几个人,需要多少食物。如果发现准备得不是很够,就会让家中的仆人再多做一些,或者干脆把自己的甜点、水果拿出来。

有时,母亲虽然说了要去人家探望,但到了约定的时间却又忘记了,或者忙于接待家里的贵宾而无法脱身,此时的南丁格尔就会深感歉意。如果不是很远,她就会为母亲代劳。

跟随母亲去乡下,使得南丁格尔有机会跳出舒适、安逸的小温室,观察到社会的另一面,那就是穷人的世界。那些光线昏暗、通风不良的小屋子,那些难以下咽的粗糙乏味的食物,那些破烂不堪、难以遮体的衣服,那一张张因饱受劳苦而提前衰老的脸庞,使年幼的南丁格尔感到震惊和难过。

南丁格尔在日记中写道:“有一个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那就是辛苦劳作的穷人们。当富人在喝茶、跳舞、举办华丽铺张的宴会时,他们却在那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他们的一切都远不如我们,我们丢弃的娃娃,竟是那些穷孩子梦寐以求也得不到的珍贵礼物,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啊!”

在里哈思特,南丁格尔有一个名叫菲尔丁的玩伴。他教给姐妹俩许多关于植物、动物的有趣知识,他可以称得上是南丁格尔姐妹的小老师。

菲尔丁从来没有读过书,可是小家伙很聪明,南丁格尔很替他感到惋惜。她曾说服父亲,让菲尔丁跟她一起读书,可是菲尔丁的父亲在煤矿里受了伤,瘫痪在家,需要人照顾,而且家里又有干不完的活儿,因此很少能和姐妹俩一起读书。没办法,南丁格尔只好在菲尔丁有空的时候帮他学习,但菲尔丁的闲暇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夏天结束时,南丁格尔全家要离开里哈思特回恩普利,南丁格尔给菲尔丁留下了书和本子,希望他能够继续学习。

然而第二年夏天,南丁格尔一家人再来到里哈思特度假时,菲尔丁面对南丁格尔关切的询问却支支吾吾,很显然,他没有条件好好学习。

第三年,南丁格尔没有见到菲尔丁,便急忙跑到他家去询问,得知他已经到煤矿区干活了。

第四年,南丁格尔见到的只是一座小小的坟墓,因为菲尔丁已经死于一次煤矿爆炸事故了。

南丁格尔伤心地哭了。整个夏天,她几乎每天都要采几束野花去菲尔丁的墓前和他说说话。那一年,可怜的菲尔丁才13岁。

在恩普利,樊妮还要抽空照料一些病人。一般是受牧师的委托,定期看望家附近的患者和孤寡老人,尽一些教友的义务。南丁格尔跟着母亲随访,观察到饱受折磨的病人,她对他们的处境十分同情。这是她与病魔和患者最初的接触,成年后仍常常回想起来,也许这就是她最终选择做护士,倾其一生为病人服务的初始原因。

这段时间,南丁格尔亲眼目睹了贫穷、疾病、无知和缺少关怀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危害。有的人起初只是得一点小毛病,可是因为没有钱及时医治,最后拖成了不治之症;有些人的病纯粹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而造成的。这些人不幸染上了病,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家人,最后被家人无情地抛弃。

威廉和樊妮都是虔诚的新教教徒。受父母的影响,南丁格尔小时候就生长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她长期保持着阅读《圣经》的习惯,潜心汲取其中的教义,并经常在内心里和上帝交流。也经常写日记,记录一些与上帝交谈的内容。

在19世纪的英国,这并不是很奇怪的体验。不少有条件读《圣经》并注重内在精神生活的少女,都愿意诚心诚意地遵守《圣经》的教诲,每天祷告,常常在想象中“看到”上帝的形象,“听到”上帝的交谈,感到上帝在引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上帝要我这样做”。

南丁格尔也一样,在快满17周岁时,她感到自己清楚地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在1837年2月7日这天的日记上,南丁格尔曾写道:“我分明清晰地听到,神在招引我去侍奉他,我认为这是爱心的召唤。”

但是,这次,南丁格尔并没有听到上帝安排她具体做哪件事。也许是因为她还没有做好准备,还不能胜任。她在心中琢磨了很久。神的这次召唤即朦胧又令她神往,她的内心充满了骄傲、神圣而又矛盾的感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