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部

四库全书精华(超值全彩白金版) 作者:纪昀,鸿雁 著


经部

《大学》

《大学》虽然只有2000多字,但却讲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注解】

①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使……明显。明德,就是美德,光明的德行。③亲民:亲,当作“新”,动词,使……革旧更新。民,天下的人。④止:达到。至善:指善的最高境界。至,极。⑤止:所到达的地方,作用名词,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⑥得:获得。⑦本:树的根本。末:树梢。⑧致知:致,达到,求得。知,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⑨壹是:一切。⑩乱:紊乱。这里指破坏的意思。

【译文】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而后才能安稳泰然,安稳泰然而后才能行事思虑精详,行事思虑精详而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了结和开始,明确了它们的先后秩序,那么就与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首先要使自己心正不邪;想要心正不邪,首先要自己意念诚实;想要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将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到极处,而后才能彻底地了解事物;只有彻底地了解事物,而后才能意念诚实;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正不邪;只有心正不邪,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被破坏了,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我所疏远的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解】

①《康浩》:是《尚书·周书》中的篇名。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康叔于殷地。这个诰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所作的训辞。②克:能够。明:崇尚。③《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篇名。④顾天之明命:这是伊尹告太甲的话。顾,回顾,这里指想念。是,此。明命,即明德,古人认为是天所赋予的,故称为明命。⑤《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篇名,主要记述尧、舜二帝的事迹。⑥峻:大。

【译文】

《康诰》中说:“能够崇尚美德。”

《太甲》中说:“经常想念上天赋予的美德。”

《尧典》中说:“使大德能够显明。”这些都是说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发扬。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解】

①汤:即商汤,商朝的建立者。盘:青铜制的盥洗器具。铭:是镂刻在器皿上用以称颂功德或申鉴戒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②苟:假如,如果。③《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里所引得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的诗。④周:指周国。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⑤命:天命。⑥君子:这里指统治者。极:尽头,顶点。

【译文】

商汤在盘器上镂刻文字以警示,说:“如果能在一天内洗净身上的污垢,那么就应当天天清洗,每日不间断。”

《康诰》中说:“振作商的遗民,使他们悔过自新。”

《诗经》中说:“周国虽是一个旧的诸侯国,但由于文王初守天命除旧布新,所以它的生命力还是旺盛的。”

所以,那些执政者在新民方面,没有一处不用尽心力,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帮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解】

①邦畿(jī):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即京都附郭地区,以后多指京城管辖地区。千里:方圆千里维:犹“为”。止,居住。③缗(mín)蛮:鸟鸣声。缗。原诗为“绵”字。黄鸟:即麻雀。④止:栖息。丘:多树的土山。隅:原诗为“呵(ē)”字,即较大的丘陵。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篇。⑤“子曰”一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鸟都知道在应该栖息的地方栖息,那么人更应当努力达到善的最高境界。⑥于:同“於”,乌的古字,叹词。缉熙:光明的样子。止:语气词。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文王》篇。⑦淇:淇水,在今河南省北部。奥(yù):水弯曲的地方。⑧猗猗:优美茂盛的样子。⑨斐:有文采的样子。君子:指卫武公。⑩如切如磋:切,用刀切断。磋,用锉锉平。指治学应如切锉骨器那样严谨。⑪如琢如磨:琢,用刀雕刻。磨,用砂磨光。指修身应如琢磨玉器那样精细。⑫瑟:庄重。僩(xiàn):威严。⑬赫:光明。咺(xuān):有威仪貌。⑭:忘记。⑮恂:惶恐。慄:恐惧。恂慄,即谦恭谨慎的样子。⑯于戏:音义同“呜呼”,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哎呀”。⑰没世:终身,一辈子。

【译文】

《诗经》中说:“方圆千里的京都,那里都为许多百姓所居住。”

《诗经》中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多树的地方。”孔子说:“黄鸟在栖息的时候,都知道栖息在它所应当栖息的处所,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诗经》中说:“端庄美好的周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君主的要尽力施行仁政,做臣子的要尽力恭敬君主,做儿女的就要尽力孝顺父母;做父亲的就要尽力做到对儿女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尽力做到诚实守信。

《诗经》中说:“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绿竹优美茂盛。那富有文采的卫武公,研究学问如切磋骨器,修炼自身如琢磨美玉,认真精细。他的仪表庄重威严,他的品德光明显赫。这样的一位文采斐然的卫武公,真是令人难忘啊!”“如切如磋”,是说他研求学问的工夫;“如琢如磨”,是说他省察克治的工夫;“瑟兮僩兮”是说他戒慎恐惧的态度;“赫兮喧兮”,是说他令人敬畏的仪表;“有斐君子,终不可兮”,是说他盛大德性臻于至善的地步,人民所以不能忘记他啊。

《诗经》上说:“呜呼!前代贤王的德行我们不能忘记啊!”后世的贤人和君主,仰赖前代贤王的教化,尊敬他们所尊敬的贤人,亲近他们所亲近亲人;后世的人民,也仰赖前代贤王的教化,享受他们赐予的安乐和福利。所以在他们没世以后永久也不忘记啊!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解】

①“子曰”一句:引自《论语·颜渊》。听:处理,判断。讼:诉讼,争讼。②无情:情况不真实。辞:此处指虚诞之辨。③畏:作动词,让……敬服。意谓在上者之明德既明,自然能使人民的心志为之畏服。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最要紧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陈说虚诞的言辞来控告别人,自然没有争讼。让人民敬服圣德,没有争讼,这才叫知道根本。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

【原文】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注解】

①此谓知本:这一句和上一章的末句相同,程子以为是“衍文”,就是多余的一句,应该该删去。②此谓知之至也:朱子以为这一句的上面有阙文,这是阙文结尾的一句。

【译文】

这才叫知道听讼的根本。这才叫了解得彻底。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解】

①自欺:自己欺骗自己。②恶(wù)恶(è):前一个“恶”字,动词,憎也。后一个“恶”字,形容词,不善也。③好(hào)好(hǎo):前一个“好”字,动词,爱也。后一个“好”字,形容词,美也。④谦:同“慊(qiè)”,快也,足也。⑤独:独处也。⑥闲居:即独处。⑦厌然:闭藏貌。就是藏藏躲躲见不得人的样子。⑧揜:覆蔽也,就是遮掩的意思。⑨著:显明。⑩其严乎:严,敬畏也。其严乎,是说敬畏之甚也。⑪润身:谓润益其身,荣泽见于外也。可引申为修养身心之意。润,益也,泽也。⑫心广体胖(pán):广,宽大之意。胖,舒坦。

【译文】

经文中所说“诚其意”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使厌恶不好的事物如同厌恶腐坏的气味一样,喜爱善良如同喜爱美色一样,这就是求得满足,没有丝毫矫饰的意思。所以君子致力于自修,特别慎重在一个人独处,所行所为没有别人知道的时候。

小人在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做坏事,无所不为,见到君子便藏藏躲躲地掩盖他的坏处,彰显他的善良。可是别人看来,看到他的坏处如同看见他的肺腑一样清清楚楚,这样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于外的。所以君子致力于自修,特别慎重在一个人独处,所行所为没有别人知道的时候。

曾子说:“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像有十只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十只手在指着自己,这是多么严峻而可畏啊!”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人身,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解】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ì):愤怒。

【译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是说心里有了忿怒,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恐惧,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贪图,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愁虑,心就不端正。

如果心不专注,心中有了岔怒、恐惧、贪图、愁虑而不知检察,为它们所支配,那么,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口里吃着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

所以说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解】

①之:同“于”,对于。辟: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诗经·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③敖:倨慢。惰:怠慢,不敬。④硕:本谓头大,引申为大,这里是茂盛的意思。

【译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的意思,是说一般人对于自己所亲近爱护的人往往有过分亲近的偏向;对于自己所轻蔑厌恶的人往往有过分轻蔑厌恶的偏向;对于自己所畏服敬重的人往往有过分敬畏尊重的偏向;对于自己所哀怜悯恤的人往往有过分爱怜悯恤的偏向;对于自己所鄙视怠慢的人往往有过分鄙视怠慢的偏向。所以,喜爱一个人而又能了解他的坏处,厌恶一个人而又能了解他的好处,这种人真是天下少有了。

因此谚语有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缺点,不满足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叫作不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整治好家庭。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解】

①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②偾(fèn)事:犹言败事。偾,覆盖。③帅:同“率”,率领,统帅。④有诸己:为自己所有的。这里指自己有了善的品德。诸,“之于”的合音。⑤“桃之”四 句: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南·桃夭》的最后一段。《桃夭》这首诗是祝贺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夭夭:草木茂盛的样子。诗以桃树喻少女。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之子:那个少女,指待嫁少女。于归:出嫁。⑥宜兄宜弟:这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蓼萧》。《蓼萧》是一首感恩祝福的诗歌。宜兄宜弟意为使家中兄弟互相友爱。⑦“其仪”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曹风·鸤鸠》。仪:指礼仪。忒:差错。正是:亦作“是正”“整正”的意思。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首先治好家庭”,意思是说,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一国人民的人,那是没有的。所以君子能够不出家门,就把他的教化推广于全国。在家里孝顺父母,就是能侍奉君主的;在家里恭顺兄长,就是能侍奉尊辈长上的;在家里慈爱子女,就是能善于使用属下和民众的。

《康浩》中说:“(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样。”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以诚恳之心去忖度婴儿的心情。虽然不能完全中意,但是也不会差得很远。爱子之心出于天性,人人都有。谁也没有见过女子先学会抚养孩子的方法而后再出嫁的。

国君的一家能够践行仁爱,仁爱就会在一个国家里盛行起来;国君的一家能够践行礼让,礼让就会在一个国家里盛行起来;要是国君自己贪婪暴戾,那么一国的人也会跟着起来作乱了。国君所作所为的关键作用竟有这样的重要。这就叫作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于是人民就跟随着仁爱;桀、纣以暴政统率治天下,那么人民也就跟他们不讲仁爱。他们要人民从善的政令,与他们喜好暴虐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于是人民不服从他们的政令。所以说,国君自己有了善的品德而后才能要求别人为善,自己身上没有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人改恶从善。如果自己不讲恕道,却去开导别人要讲恕道,那是办不到的事。

所以君主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治好他的家庭。

《诗经》中说:“桃花是那么娇嫩美好,叶子又是那么茂盛,像花一样美好的这个女子,嫁到夫家,一定会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君主只有使一家人和睦相亲,而后才能教育全国的人民。

《诗经》中说:“家中兄弟和睦友爱。”君主只有使自家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育全国的人民。

《诗经》中说:“他的行为规范仪容端庄没有差错,才能整正好各国。”国君要使自己家中的人,做父亲的慈爱,做儿子的孝顺,做兄长的友爱,做弟弟的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成为全国人民的标准,然后全国人民才会效法。

这就是所说的治理国家在于先治好家庭。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21],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22]

唯仁人为能爱人。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23],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24];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24]:“畜马乘[26],不察于鸡豚[27];伐冰之家[28],不畜牛羊;百乘之家[29],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30],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解】

①老老:尊敬老人。②长长(zhǎnɡ):尊重长辈。③恤:体恤,怜爱。倍:同“背”,违背。④絜:量度。矩:制作方形的工具。⑤只:犹“哉”,语气词。⑥“节彼”六句:节:高峻,雄伟的样子。维:发语词。岩岩:高峻的山崖。赫赫:显赫。师尹:太师尹氏的简称。师,太师,周王朝执政大臣之一。具:通“俱”。瞻:望。这里是“注视”的意思。僇(lù):通“戮”,杀戮。⑦“殷之”四句:丧:丧失。师:众人。克:能。配:符合。仪监于殷:是说应以失败的殷商为借鉴。峻命:指天命。峻,大。⑧乎:在。⑨争民:使人民争斗。施夺:进行抢夺。⑩惟:只。命:指天命。不于常:没有一定常规。⑪亡人:流亡在外的人。⑫断断:诚恳的样子。⑬休休:平易宽容的样子。⑭不啻(chì):不仅,不但。⑮寔:“实”的异体字。《尚书》为“是”,可以通用。是,“这”的意思。⑯媢(mào)疾:嫉妒。“媢”,《尚书》为“冒”。⑰俾:使。不通:即不达于君。通,《尚书》为“达”。⑱迸:通“屏”,驱除。四夷:古代泛指我国边境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谓之四夷。⑲中国: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故称其地为“中国”。⑳“举而”两句:先:尽早地使用。命:当作“慢”字,是怠慢的意思。[21]退:离去。引申为摈斥。[22]菑:“灾”的异体字,灾祸。逮:及,到。[23]舒:舒缓,适当。[24]终:完成。[25]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26]乘(shènɡ):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27]察:细看。引申为计较。[28]伐:凿。[29]百乘之家:指诸侯之下的大夫,有封邑,可出兵车百辆。[30]彼为善之:朱注:“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

【译文】

所谓要使天下太平在于治理好国家,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人民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人民中兴起;国君怜爱孤幼,便会使全国人民照样去做。所以,做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示范的作用。

我憎恶上面的人以无礼待我,我就不能以无礼对待我下面的人;我憎恶下面的人以不忠诚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忠诚来侍奉我上面的人;我憎恨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把不善加在我后面人的身上;我憎恶后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施于我前面的人;我憎恶右边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施于我左边的人;我憎恨我左边的人对我不善,我就不能以不善对待我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说的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诗经》中说:“快乐啊国君,你是全国人民的父母。”国君应当喜爱人民所喜爱的东西,憎恶人民所憎恶的东西。这才能称为人民的父母。

《诗经》中说:“雄伟高峻那南山,石崖高峻不可攀。权势显赫尹太师,人民目光把你瞻。”掌握了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有偏差,就会被天下人民所不容。

《诗经》中说:“殷代没有丧失众人拥护的时候,还能与上天的旨意相配合。今天我们周朝应以殷商的失败为借鉴,因为天命是不容易获得的。”国君能在道德上起模范作用,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也就会得到国家;否则,就会失去众人的拥护,也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国君首先要在道德修养上慎重从事,有了道德就会有人;有了人就会有国土;有了国土就会有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好派用场。

道德像是树的根本,财富像是树的枝梢。

如果国君把道德和财富二者本末倒置,就会使人民相互争斗、抢夺。

所以,国君只是聚敛财富,就会使人民离散;国君把财富散发给人民,就会使人民归聚在他的周围。

所以,用违背情理的言语出口去责备别人,别人也将以违背情理的言语来回敬;用违背道理的手段聚敛来的财富,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道理的手段掠夺去。

《康诰》中说:“只有天命的去留没有常规。”好的道德就能得到天命,没有好的道德就会失去天命。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的,只有把‘善’当作宝贝。”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重耳的舅舅子犯教晋文公回答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有把热爱父亲当作宝贝。”

《秦誓》中说:“假如我有这样一个臣子,忠诚老实而没有其他本领,但是他品德高尚,胸怀宽广,能够容人,别人有才能,就像他自己有才能一样;别人具有美德,他从内心喜爱,不只是像从他口中说出来的那样,这种胸怀宽广的人如果加以重用,那是完全可以保住我子孙后代和人民的幸福的,是完全可以为我子孙后代和人民谋利益的。如果别人有才能,便嫉妒和憎恨他;别人有美德,便对人家进行压抑,使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如果加以任用,那是不能够保住我子孙后代和人民的幸福的,这种人也是太危险了啊!”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把这种避贤忌才的人流放,驱逐他到边远蛮荒的地方,不许他们与贤能的人同留在中原地区。这就是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见到贤才而不能荐举,或是虽然推举却又不能先于己而重用,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才;见到坏人而不能予以黜退,或是已予黜退却有不能驱之远离,这是政治上的失误。

如果你喜爱大家所厌恶的坏人,厌恶大家所喜爱的好人,这叫作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必然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所以国君要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必须以忠诚老实的态度才能获得它,如果傲恣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创造财富有个重要方法,这就是让众多的人投入到生产中去,减少消费的人数,并且要使生产加快,使用资财留有余地。这样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充足。

有仁德的国君会用散财使自身兴起,没有仁德的国君会用尽心机专门聚敛财富。

从来没有在上的国君爱行仁政,而在下的臣民不以忠义事君的事情;从来没有臣民都爱好仁义,而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的道理;没有听说过人民爱好忠义,而不能把国家府库中的财富当成自家财富那样给予保护的道理。

鲁国的贤大夫孟献子曾说:“有四匹马拉车的大夫之家,不应该去计较那些饲养鸡豚的微利;能够凿冰丧祭的卿大夫之家,不应该饲养牛羊以图利;有兵车百乘并有封地的卿大夫之家,不应该蓄养只懂得聚敛民财的家臣。与其有这种敛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窃府库的家臣。”这就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治理国家的君主专门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受了来自小人好利心理的影响。那些小人想以此投其所好,以获得国君的喜爱。如果国君重用那些小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灾人祸就会同时到来。到那时,虽然有善人贤才,也是无可奈何,挽救不了的。这说明治理国家的人不能以自己的私利为利益,而应当以仁义为利益。

《中庸》

宋代朱熹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中庸》的内容,论述了人性、社会、政治、哲学,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庸之道。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解】

①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赐予的。命,令也。性,指天赋予人的本性。②率:循,遵循。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③教:教化,政教。④见:通“现”,表现。隐:隐蔽,暗处。⑤微:细事。⑥中:指不偏不倚,不过与不及。⑦发:表露。中(zhònɡ):合乎,符合。节:法度。

【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着本性行事发展就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众就是教化。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要知道,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得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居的时候。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解】

①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②时中:做事恰到好处。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不偏不倚的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处处符合中道。小人之所以处处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和畏惧!”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注解】

①鲜:少。

【译文】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吧!可是人民已经长时间不能做到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注解】

①道:中庸之道。②知者:指智慧超群的人。知,通“智”,智慧,聪明。③不肖者:柔懦的庸人,与贤者相对。

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实行的时候超过了它的标准,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有德行的人要求过高,因而把它神秘化了;没有德行的人要求又太低,因而把它庸俗化了。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注解】

①其:助词,表示推测。矣夫:感叹语,意犹未尽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不能在天下实行了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解】

①迩言:浅近的话。《诗经·小雅·小旻》:“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译文】

孔子说:“舜帝可算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吧!他乐于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对那些浅近的话进行仔细审察。他替别人包涵缺点而表扬优点,他度量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的偏向,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注解】

①罟(ɡǔ):网的总称。擭(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罟擭陷阱,这里比喻利的圈套。②期(jī)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他们都却都像禽兽那样落入捕网木笼的陷阱中,连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说:‘我是明智的’,但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持下去。”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注解】

①回:即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②拳拳:奉持之貌,牢握不舍的意思。服膺:谨记在心。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中庸之道。他得到了这一善道,就牢牢地把它记在心中,丝毫不敢忘却。”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解】

①均:平治。②爵禄:爵位俸禄。辞:辞掉。③蹈:踩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治的,官爵傣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踏上去的,只有中庸之道是不容易做到的。”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

【注解】

①抑:抑或,表示选择。而:同“尔”“汝”,指子路。②报:报复。无道:横暴无礼。③衽金革:枕着武器、盔甲睡觉。衽,卧席,这里作动词用。金,指刀枪剑戟之类。革,指盔甲之类。④厌:悔恨。⑤居之:属这一类。⑥流:随波逐流,无原则地迁就。⑦矫:强盛的样子。⑧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时的操守。塞,原指堵塞,这里指穷困。

【译文】

子路问孔子要怎样才算得刚强。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刚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刚强呢,还是像你这样的刚强呢?用宽容温和的态度去教化别人,即便别人对我蛮横无礼也不加以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刚强,君子就属于这一类。经常枕着刀枪、穿着盔甲睡觉,在战场上拼杀,战死而不悔,这是北方人的刚强,性格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所以,君子善于与人协调,又决不无原则地迁就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君子真正独立、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太平、政治清明时,君子不改变穷苦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混乱、政治黑暗时,君子到死坚持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解】

①素:据《汉书》,应为“索”,寻求。②遁世:避世。

【译文】

孔子说:“世上有些人总爱去追求那些隐僻的道理,去做那些怪异荒诞的事情,虽然后代有人称道他们,但是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却往往半途而废,但我是不会中途停止的。有些君子依着中庸之道行事,虽然避世隐居不为人们所了解,他们也不悔恨,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解】

①夫妇:非指夫妻之夫妇,而是指匹夫匹妇。②至:最,指最精微之处。③撼:不满意。④“鸢飞”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旱麓》。《旱麓》是一首赞扬有道德修养的人,求福得福,能培养人才的诗。戾:到达。⑤造端:开始。

【译文】

君子所持的中庸之道,作用非常广泛而且本体非常精微。

匹夫匹妇虽然愚昧,但是对于日常的道理他们也是可以知道的,若要论及这些道理的精微之处,那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不知道的奥秘。匹夫匹妇虽然不贤,但是对于日常的道理他们也是能够实行的,若是达到这些道理的最高标准,那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天地可以说是十分辽阔广大的了,但仍然不能使人一切都感到满意。因此,君子所持的道,就大处来讲,天下没有什么能承载得了的;就小处来讲,天下没有谁能剖析得了的。

《诗经》中说:“老鹰高飞上青天,鱼儿跳跃在深渊。”这两句诗是比喻持中庸之道的人能够对上对下进行详细审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君子所持的中庸之道,开始于匹夫匹妇之间,达到最高境界,便彰明于天地之间,到处存在。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注解】

①“伐柯”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是一首描写关于婚姻的诗。伐:砍。柯:斧柄。②睨:斜视。③忠恕:儒家伦理思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④君子之道四:即孝、悌、忠、信。⑤丘:孔子自称其名。⑥庸德:平常的道德。⑦胡:何。慥慥(zào):笃厚真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是远离人们的,假若有的人在行道时使它远离人们,那就不可以叫作中庸之道了。”

“《诗经》中说:‘砍斧柄啊砍斧柄,斧柄的样子在眼前。’拿着斧柄作样子来砍制斧柄,斜着眼睛瞧瞧就看得见,但对砍制斧柄的人来说,还算是离得远的。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到他们改了为止。”

“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何为忠恕?心中不乐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东西,也施加给别人。”

“君子之道有四种,我孔丘一种也不能做到。做儿子的道理在于孝,我常要求做儿子的必须孝顺父母,但我却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做臣子的道理在于忠,我常要求臣子必须忠于国君,但我自己却不能对国君尽忠;做弟弟的道理在于尊敬兄长,我常要求做弟弟的这样做,但我自己往往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做朋友的道理在讲信用,我常要求别人这样做,但我自己往往不能首先这样做。在平常道德的实行上,在日常语言的谨慎上,我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这使我不敢不努力去加以弥补,有做得较好的地方,也不敢把话全部说尽。言语要照顾到行动,行动也要照顾到言语。如果能这样做,那么君子的心中还有什么不笃实的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注解】

①素:处在。位:地位。②愿:倾慕,羡慕。其外:指本位之外的东西。③陵:同“凌”,凌虐,欺压。④援:攀附,巴结。⑤居易:处在平易而不危险的境地。俟:等候。命:天命。⑥行险:即冒险。徼:“侥”的异形字。⑦射有似乎君子:这句是以射箭的道理来比喻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⑧失诸正鹄:指未射中靶子。失,这里指没有射中。正鹄,箭靶。

【译文】

君子在自己所处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从来不会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处于富贵的地位上,就做富贵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于贫贱的地位上,就做在贫贱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在夷狄地位上所应该做的事情;处于患难中,就做处在患难中应该做的事情。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不会感到不安适的。

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君子按照自己现时所处的地位来等候天命的到来,而小人则企图以冒险的行为来求得偶然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有相似之处。比如没有射中靶子,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而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解】

①君子之道:指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②“妻子”六句: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棠棣》。《棠棣》是一首称述家庭和睦、兄弟友爱的诗。鼓:弹奏。琴瑟:是古代两种拨弦乐器的名称,比喻夫妻感情和谐。翕:聚合。耽:久。原诗为“湛”字。妻孥:妻子儿女的统称。孥,儿子。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译文】

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诗经》中说:“你和妻子很和好,就像琴瑟声调妙;兄弟相处极和睦。团聚快乐实在好。组织一个好家庭,你和妻儿感情深。”孔子赞叹说:“像这样,父母就能安乐无忧、心情舒畅啊!”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注解】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①鬼:古代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神:宗教及古代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超乎自然、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精灵。②齐明:在祭祀之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虔诚。齐(zhāi),同“斋”。盛服:衣冠穿戴整齐华美。③承:奉。祭祀:指祭鬼祀神。④洋洋:舒缓漂浮的样子。⑤“神之”四句: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抑》。《抑》主要写的是规劝周朝统治者修德守礼,指责某些执政者的昏庸。格:至,来。思:语助词,无意义。矧(shěn):况且。射(yì):厌弃。⑥微:这里指鬼神的事情隐匿虚无。显:指鬼神可将祸福显现于人间,所以又是明显的。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解】

①宗庙飨之:指在宗庙里受祭献。飨,祭献。②“嘉乐”六句:这是《诗经·大雅·假乐》中的第一章。《假乐》是一首为周成王歌功颂德的诗。嘉乐:喜欢,快乐。嘉,原诗为“假”字。宪宪:原诗为“显显”,意同,即盛明的样子。令德:美德。令,善,美。民:泛指庶人。人:不包括庶人的“民”在内,一般指士大夫以上的人,即在位的人。这句意为,周成王既能与在下之民相处得好,又能与在位之人相处得好。

【译文】

孔子说:“舜帝可以说是个大孝子吧!他有圣人的崇高品德,有天子的尊贵地位,普天下都是他的财富,世世代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献,子子孙孙永保祭祀不断。所以,像舜这样有大德大仁的人,必然会获得天下至尊的地位,必然会获得厚禄,必然会获得美好的名声,而且必然会获得高寿。所以,天生万物,必定要由各自资质的本身来决定是否给予厚施,能够栽培的就一定会去栽培它,而要倾覆的也就只能让它倾覆。”

“《诗经》中说:‘欢喜快乐周成王,美德盛明放光芒。善处庶人百官中,获得天赐厚禄长。上帝保佑周成王,使他福禄能长享。’所以说,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一定会受到上天的命令而成为天下的君主。”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解】

①文王:指周文王。②王季:名季烈,周太王子,周文王之父。③武王: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④父作之:指父亲王季为文王开创了基业。作,开创,创始。⑤子述之:指儿子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完成统一大业。述,循、继承。⑥缵:继承。大王:“大”古读“太”。大王,即王季之父古公亶父。绪:事业,这里指前人未竟的功业。⑦壹戎衣:即歼灭大殷。壹,同“殪”,歼灭。戎,大。衣,“殷”之误读。⑧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故又称“叔旦”,因采邑周地,又称“周公”。⑨王:第一个“王”为动词,即尊……为王。⑩丧:丧礼。

【译文】

孔子说:“自古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显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未竟功业,灭掉了殷朝,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普天下都是他的财富,世世代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献,子子孙孙永保祭祀不断。”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也有许多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才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节来追祭祖先,并且把这种礼节一直用到诸侯、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的,当父亲亡故时,那就必须以大夫的礼节来安葬他,在祭祀时儿子只能用士的礼节。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的,当父亲亡故时,那就必须以士的礼节来安葬他,在祭祀时儿子用大夫的礼节。为期一年的丧礼,只能在大夫中使用;为期三年的丧礼,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父母的丧礼,没有贵贱之分,天子、庶人都是一样的。”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注解】

①春秋:四季的代称。这里指祭祖的时节。②陈:陈列。宗器: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器物。③荐:进献。时食:指古代祭祀祖先所进献的时鲜食品。④昭穆:是古代一种宗法制度。宗庙的次序是有规定的,始祖庙居中,以下是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昭穆,在这里指祭祀的时候,可以排出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⑤旅:众。酬:以酒相劝为酬。⑥逮:及。⑦燕毛:指祭祀完毕,举行宴饮时,以毛发的颜色来区别老少长幼,安排宴会的座次。燕,同“宴”,宴会。毛,头发。⑧序齿:即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定宴会的席次或饮酒的次序。齿,年龄。⑨郊社:周代于冬至的时候,在南郊举行祭天的仪式,称为“郊”;夏至的时候,在北郊进行祭地的仪式,称之为“社”。⑩禘尝:在此应为宗庙四时祭祀之一,每年夏季举行。尝,也是四时祭祀之一,在秋季举行。《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⑪示:同“视”。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他们可以算达到孝的最高标准吧!所谓孝的标准,就是要像周武王和周公那样,善于继承前人的遗志;善于完成前人所未完成的事业。在春秋祭祀的时节,及时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要用的祭器,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时鲜食品。”

“按照宗庙的礼节,就能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把官职爵位的秩序排列出来,就能将贵贱分辨清楚;排列祭祀时各执事的秩序,就能分辨清楚才能的高低;在众人劝酒时,晚辈必须为长辈举杯,这样就能使爱抚之情延伸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以毛发的颜色来决定宴席的座次,就能使老老少少秩序井然。”

“站立在先前排定的位置上,行使祭祀的礼节;奏起祭祀的音乐;尊敬那些理应尊敬的人;爱护那些理应亲近的人;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人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着的人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标准。”

“制定了祭祀天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上天;制定了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

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和夏祭秋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明白容易啊!

【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21];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22],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23],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24],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25],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26],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27],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28],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29];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30],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3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解】

①哀公:即鲁哀公,名蒋。春秋时鲁国国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哀公。②布:陈列。方策:指典籍。方,方版,古时书写用的板。策,同“册”,竹简。③人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这里指以人施政的道理。敏:迅速。④地道:谓以沃土种植的道理。⑤蒲卢:即芦苇。⑥仁者,人也: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民之间相亲相爱。⑦亲亲为大:意思是说,人们虽然相互亲爱,但都是以爱自己的亲属为主要方面。亲亲,前一个“亲”为动词,意为“爱”。后一个“亲”指亲属。⑧杀(shài):降等。⑨礼所生也:这句是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都是从礼仪中产生。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⑩此句疑误印,与下文重复。⑪昆弟:兄弟。昆,兄长。⑫知、仁、勇:这三种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誉为通行于天下的美德。⑬一:专一,诚实。⑭所以:怎样。⑮经:常规。⑯子:动词,即爱……如子。庶民:众民,指一般的人民。⑰来:招来,招集。百工:西周时对工奴的总称,春秋时沿用此称,并作为各种手工业工匠的总称。⑱柔:安抚,怀柔,引申为优待。远人:这里指远方的来客,即外族人。⑲怀:安抚。⑳眩:眼花,引申为迷惑。[21]报:报答。礼:这里是敬意。重:深厚。[22]齐明:这里专指内心虔诚。盛服:衣冠穿戴整齐,这里指外表仪容端庄。[23]去谗:摒弃谗佞小人的坏话。去,摒弃。谗,谗佞小人的坏话。远色:远离女色。[24]官盛:官属众多。任使:听任差使。[25]时使:使用百姓要适时。薄敛:减轻赋税的征收。[26]既禀:与“饩廪”同。饩廪,古代指月给的薪资粮米。称:相称。事:工效。[27]绝世:指卿大夫子孙中已经失去世禄的人。[28]朝聘: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29]跲(jiá):窒碍。[30]从容:举止行动。[31]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理论都记载在典籍上。如果今天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理论便能实施;如果今天没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理论也就也就废弛了。以人施政的道理在于使政治迅速昌明;以肥沃土地种植树木的道理在于使树木迅速生长。以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像种植蒲苇那样容易生长。”

“所以国君处理政事的方法就在于获得贤才,而获得贤才的方法,就在于国君努力提到自身的品德修养;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就在于树立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属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说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而以尊敬贤人最为重要。爱自己的亲属有等级,尊敬贤人有级别,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够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么他就不可能管理好人民。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不侍奉好自己的亲人;想侍奉好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知道尊贤爱人;想知道尊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法则。”

“天下普遍共行的大道有五种,而实行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就是说:‘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交朋友之道。’这五种就是天下共行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而实行这些大道和美德的方法只能是诚实专一。”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是在遇到困难后去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人们掌握这些道理有先有后,但是到了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他们又都是一样的了。有的人心安理得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是看到了它们的益处才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这些道理。虽然人们实行这些道理有差别,但是当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时候,却又都是一样了。”

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

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贤人,爱护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像爱自己的儿子那样去爱人民,招集各种工匠以资国用,优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四方的诸侯。

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典范;能够尊重贤人,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使叔伯、兄弟产生怨恨;能够尊敬大臣,在处理事情时就不会感到迷惑不定;能够体恤众臣,那些为士的人就会重重报答恩德;能够做到爱民如子,百姓们就会更加勤奋努力;能够招集各种工匠,就可以使国家财务充足;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都会归顺;能够安抚各国诸侯,全天下的人都会自然敬畏。

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才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才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加升他们的爵位,重赐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才是劝勉人们去爱自己亲人的好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才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究‘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才是劝勉士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才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才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才是招待远方来客的好方法;延续已经绝禄的世家,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才是安抚四方诸侯的好方法。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但是,实行这些常规的方法只是一条,即诚实专一。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能预先确立一种诚实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不能这样,就不能成功。人们在讲话之前能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讲起话来就会流畅而无障碍;做事以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做事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行动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行动之后就不会产生内疚;实行道德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实行时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的地方。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就不可能治理好人民。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在交朋友时要讲信用,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孝顺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使自己内心诚实,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内心诚实,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显出自己善的本性来,如果不能使自己善的本性显出来,那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内心诚实了。

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那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要实行这个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才行。

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有的东西不学习也就罢了,学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还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学习;有的东西不问也就罢了,问就得问一个清楚,如果还没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罢休;有的问题不思考也就罢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体会,如果不能获得什么体会,那就不要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别也就罢了,要辨别就一定要把是非辨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别;有的措施不实践也就罢了,要实践就一定要做到彻底,如果不彻底,那就不要停止实践。别人一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解】

①自:由于。

【译文】

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心诚实。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解】

①尽其性:即尽量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②与天地参:与天地并列为三。参,并立。

【译文】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能帮助天地对万事万物进行演化和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了。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解】

①致曲:推究出细微事物的道理。致,推致。曲,郑玄注:“犹小小之事也。”

【译文】

那些次于圣人的贤人,如果能通过学习而推究一切细微事物的道理,那么由此也能达到诚;内心诚实了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了就会日益显著,日益显著就会更加光明,更加光明而后能使人心感动,就会使人发生转变,使人发生了转变,就可以化育万物,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注解】

①见乎蓍(shī)龟:从蓍草、龟甲的占卜中发现。蓍龟,即蓍草和龟甲,古代用来占卦。②动乎四体:即从人们的仪表、行动中察觉。四体,四肢。

【译文】

掌握了至诚之道,就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一定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会有妖孽出来作祟。这些或呈现在蓍草龟甲上,或表现在人的仪表上。祸福即将要来临时,是吉兆,是一定可以预先知道的;是凶兆,也一定可以预先知道。所以说掌握了至诚之道的人就像神灵一样。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注解】

①诚:此处的诚,是从广义上讲,指的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中的实理,即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译文】

诚,就是完成自身道德修养的要素;道,就是知道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养所应该走的道路。诚,是天地自然之力,它贯穿在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中,而始终不能离开,没有“诚”就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品德。所谓诚,并不仅仅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算到头了,而是要使万物都得到完成。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便是“仁”;使万物得到完成便是“智”,“仁”和“智”都是人们天性中所固有的美德,它们内外结合,便是“成己”“成物”的道理,所以经常实行就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原文】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解】

①征:验证,证明。②不贰:无二心。③斯昭昭之多:这句是指天由小小的明亮所积累。昭昭,小小的光明。④星辰:星系的总称。系:悬系。⑤华岳:即西岳华山,为五岳之一。⑥振:郑玄注“振,犹收也。”此处引申为“收容”的意思。洩:同“泄”,泄露。⑦一卷石之多:山由小小石堆积累而成。⑧勺:古代舀酒用的器具。⑨“维天”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这首诗是祭祀周文王的乐歌。于:叹词。穆:庄严,肃穆。不已:不止。⑩盖:推原之词。⑪于乎:与“呜呼”同。显:光明。⑫纯:纯洁无瑕。

【译文】

所以,至诚的道理是从来不会止息的。不止息就会长久流传,长久流传就会得以验证,得以验证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精明高妙。广博深厚,所以能承载天下万物;精明高妙,所以能覆盖天下万物;悠远长久,所以能生成天下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精明高妙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像这样,虽然不加以表现,却自然彰明;虽然不去行动,却自然可以感人化物;虽然无所作为,却自然会获得成功。

天地的道理用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难以测知其中奥秘。天地的道理还在于,广博,深厚,高妙,精明,悠远,长久。现在就拿天来说吧,它只不过是由点点光明所积累,可是论到天的整体,那真是无穷无尽,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现在拿地来说吧,地,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是论及地的全部,那真是广博深厚,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再说山吧,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再说水吧,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中说:“只有那天命啊,肃穆庄严,运转不停!”这大概就是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之德大而且纯!”这大概就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就是因为它纯洁无瑕的品德常行不止。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解】

①峻极:极其高峻。于:至优优:宽裕充足的样子。③礼仪:经礼,典礼制度。④威仪:曲礼,指礼的细节。⑤倍:同“悖”,违背。⑥其默足以容:谓缄默不语,足以为执政者所容,因而也就可以远避灾祸。⑦“既明”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烝民》是一首歌颂仲山甫(周宣王的臣子)的诗。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德!充满于天地之间,使万物生长发育,它高及苍天,无所不包。真是充裕而又伟大啊,礼的大纲多到三百天,礼的细节有三千多条。一定要等那有才德的圣人出来才能够实行。所以说,假如不是像伟大的圣人那样具有最高的德行,那么伟大的道理就不会凝聚在他心中。因此君子一定要恭敬奉持天生的德行,广泛学习,探究事理,使学问和天赋德行日臻广大,达到精深高妙的境界,不偏不倚,遵循中庸之道。在学习方面,要做到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在道德修养方面,要使专诚之心更加充实,用以崇尚礼仪。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解】

①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②自专:按自己的主观意志独断专行。③反:同“返”,引申为恢复,④制:制定。度:法度。⑤考:考订。文:指文字的笔画和形体。⑥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古代制车,两轮之间的距离都有定制。⑦书同文:书写的是同样的文字。⑧伦:指伦理道德。⑨乐:音乐。古代天子治理作乐,以治天下。⑩说:解说。一说为“悦”,喜爱。夏礼:夏代的礼法。⑪杞:古国名。⑫殷礼:殷代礼法。⑬宋:古国名,开国君主是商纣的庶兄微子启。

【译文】

孔子说:“愚昧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却常常喜欢独断专行。他们生于现在的时代不遵守当今的法律,却一心想去恢复古代的法律。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们的身上。”

不是天子,不敢议论礼制,不敢制订法度,不敢考订文字的笔画形体。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实行的伦理道德相同。虽然处在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圣人的美德,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解说夏朝的礼制,但是夏的后代已经衰败,现在只有一个杞国存在,所以不足以验证;我学习殷朝的礼制,现在还有它的后代宋国存在;我学习周朝的礼制,它正是当今所使用的,所以我遵从周礼。”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解】

①上焉者:指远于当今之世的礼仪制度,如前文所说的夏礼、商礼。②下焉者:指虽为圣人,而地位在下,他主张的礼仪制度虽善却不能实施。③不尊:没有尊贵的地位。④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错误。⑤质:证实,保证。一说为质问。⑥“在彼”四句: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颂·振鹭》。《振鹭》这首诗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的诸侯时,在宴席上唱的乐歌。在彼无恶:彼,诸侯所在国。无恶,无人憎恨。这句是说,诸侯勤于政事,本国无人憎恨。在此无射:此,指周王所在地,即朝廷。无射,不厌恨。这句是说,诸侯来到朝廷朝见天子,朝廷里没有人厌恨他。庶几夙夜:庶几,差不多。夙夜,早晚,犹言早起晚睡。这句是说,各诸侯早起晚睡,勤于政事。以永终誉:永,长。终,“众”的假借字。誉,赞誉。这句是说,各诸侯能长受众人的称赞。⑦蚤:通“早”。

【译文】

君王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他的过失就会减少了。离当今社会很远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年代相隔太远,因而得不到验证,得不到验证就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君王治理天下要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大事。

信于民,老百姓就不会听从。身为圣人而身处下位的人,他所主张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不会听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道理,应该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和信任,用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来考察而没有谬误,建立于天地自然之间而没有违背之处,得到了神明的证实而没有疑问,这样就是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实行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了。得到神明的证实而没有疑误不明的地方,这是因为了解和掌握了天理;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实行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之处了,这是因为知道了人的情理。

所以君王的言语行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共行的道理,君王的所作所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遵循的法度,君王言谈话语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必守的准则。隔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有厌恶之意。

《诗经》说:“诸侯在国没有人憎恶,在朝同样没有人厌烦,早起晚睡政事勤,众人称赞美名存。”君王中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解】

①祖述:遵循前任的行为或学说。这句是说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②宪章文武:宪章,效法。这句是说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制度。③上律天时:律,效法。天时,谓自然变化的时序,或言节气、气候或言阴晴寒暑的变化。“天时”在古时用意很广。④袭:合符。水土:犹言地理环境。⑤“辟如”句:这句是说天地广博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⑥无不覆帱:没有什么不能覆盖。覆帱,覆盖的意思。⑦代:交替的意思。⑧并育:即同时生长。相害:互相妨害。⑨道:指天地之道,即四季更迭,日月交替之道。悖:违背。

【译文】

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效法文王、武王所定制的典范,上依据天时变化规律,下符合地理环境。譬如天地广博深厚,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又譬如四季的更迭运行,日月的交替照耀。天地间万物同时生长而互不妨害,天地之道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淳朴,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的原因。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注解】

①临:本指高出朝向低处,后引申为上对下之称。②容:包容,容纳。③执:操持决断天下大事。④齐庄:庄重恭敬。中正:不偏不倚。⑤文理:条理。密察:详察细辨。⑥别:分别是是非邪正。⑦溥博渊泉:溥博,普遍广博。溥,普遍。渊泉,深潭。《列子·黄帝》:“心如渊泉,形如处女。”后引申为思虑深远。⑧而时出之:出,溢出。这句是说,至圣的人的美德就像渊泉外溢一样,常常表现出来。⑨说:同“悦”,喜悦。⑩施:传播。及:到。蛮貊:谓南蛮北狄等边远少数民族。⑪队:同“坠”,坠落。⑫尊亲:尊重亲近。“尊、亲”二字后面省略了宾语。

【译文】

只有天下最圣明伟大的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足以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博优裕,温和柔顺,足以包容天下的人和事;奋发图强,刚强坚毅。足以操持决断天下大事;庄重恭敬。处事中正,足以获得人民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足以分辨是非邪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

圣明伟大的人,他们的美德广博而深厚,并常常会表露出来。他们的美德就像天空一样广阔,就像潭水一样幽深。这种美德表现在仪容上,老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老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老百姓没有谁不喜悦。

因此,他们美好的名声充满了整个中原地区,并且传播到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凡是船只车辆所能到达的,人所能通行的,苍天所能覆盖的,大地所能承载的,天阳和月亮所能照耀着的,霜露所能坠落到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生命的人,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和天相配。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解】

①经纶:原指整理丝缕,这里引申为创制天下的法规。大经:指常道,法规。②大本:根本大德。③肫肫:诚挚,与“忳忳”同。忳,恳诚貌也。④渊渊其渊:意思是说圣人的思虑如潭水一般幽深。渊渊,水深。⑤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苍天一般广阔。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样子。⑥固:实。⑦达天德者:通达天赋美德的人。

【译文】

只有天下达到诚的最高境界的人,才能创制天下的法规,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这怎么会有偏向呢?他的仁心是那样的真诚,他的思虑像潭水般幽深,他伟大的美德像苍天一样广阔。假如不是具有真正聪明智慧而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谁又能真正了解他呢?

【原文】

《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

《诗》曰:“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解】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①“衣锦”句:这句诗引自《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写的是庄姜初嫁庄公为妻时的场景。衣:动作词,穿。锦:这里指色彩华美的丝绸服装。尚:加在上面。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尚:即加上麻纱罩衣。②然:暗淡的样子。“暗”的异体字。日章:日渐彰明。章,同“彰”。③的然:鲜艳的样子。的,鲜艳,显著。④知远之近:意思是要往远去必从近开始。⑤知风之自:风,谓教化。这句是说,教化别人必须从自己做起。⑥知微之显:微,隐蔽之处。这句是说,隐蔽之处对明显之处也有一定的影响。⑦“潜虽”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正月》。《正月》是一首揭露现实的诗。潜:潜藏。伏:隐匿。孔:很,甚。昭:明。⑧内省(xǐnɡ):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疚:原意为久病。引申为忧虑不安。⑨无恶:引申为“无愧”。志:心。⑩“相在”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抑》。相: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个人在室。尚:当。不愧于屋漏:意指内心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者起坏念头。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阴暗处。⑪“奏假”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商颂·烈祖》。《烈祖》是商的后代宋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奏假:祷告。无言:默默无声。⑫不赏而民劝:不需赏赐就能使人民受到鼓励。⑬钺: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⑭“丕显”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周颂·烈文》。《烈文》是周王在举行封侯仪式上所唱的乐歌。丕显,充分显扬。丕,大。百辟,谓诸侯。刑,同“型”,法则。⑮“予怀”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皇矣》。《皇矣》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⑯“德”句:这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古时候一种轻便车辆,引申为轻。毛,羽毛。⑰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虽然轻微,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⑱“上天”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ù),气味。这句诗的大意是说,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没有声音和气味,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形容它的高妙。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鲜艳。所以,君子为人的道理在于,外表黯然无色而内心美德才日益彰明;小人的为人之道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日渐黯淡。君子为人的道理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感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微小隐蔽的地方会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这些道理的,就可以进到圣人崇高的美德中去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诗经》说:“即使鱼潜藏很深,但仍然会看得明显的。”所以君子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就不会有过失和内疚,就不会有愧心。由此可知,人们之所以不能超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君子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应当也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怀着敬畏谨慎的心理,在没有言语的时候就已经诚信专一了。

《诗经》说:“默默无声暗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斗。”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而老百姓也会受到鼓励;不用发怒而老百姓畏惧他就会胜过刑戮的威严。

《诗经》说:“弘扬好的德行,诸侯们便会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怀念文王光明的美德,从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感化老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诗经》说:“美德轻如羽毛。”羽毛虽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中说“化育万物上天道,无声无息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啊。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全书20篇508章,一万余字。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所辑录。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③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④乐(lè):快乐。⑤愠(yùn):怒,怨恨,不满。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译文】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解】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仁德的。”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解】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②三省(xǐnɡ):多次反省。③传:老师讲授的功课。

【译文】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解】

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解】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高足,以文学著称。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二是轻视的意思,即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③致其身:致,意为“奉献”、“尽力”。这里是要尽忠的意思。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解】

①重:庄重、自持。②学则不固:所学不牢固。与上句联系起来就可理解为:一个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③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④无: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⑤过:过错、过失。惮(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原文】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解】

①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国之道。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解】

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解】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②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③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④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解】

①北辰:北极星。共(ɡǒnɡ):同“拱”,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原文】

子曰:“《诗》三 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解】

①《诗》三百:《诗经》中共收诗305篇。“三百”是举其整数而言。②蔽:概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解】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注解】

①周:团结多数人。比:勾结。

【译文】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解】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②殆:疑惑。

【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注解】

①攻:做。异端:中庸的两端,指“过”和“不及”。②斯:连词,这就、那就的意思。也已: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解】

①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②知:作动词用,知道。

【译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注解】

①而:如果。信:信誉。②大车:指牛车。(ní):大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关键。③小车:指马车。(yuè):马车 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小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解】

①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为一代。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也:表疑问的语气词。②殷:殷朝,即商朝,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来就称商朝为“殷”。因:因袭,沿袭。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八佾篇第三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解】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②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③忍:忍心,狠心。

孔子闻季氏舞八佾于庭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孙氏时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解】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为周天子举行祭礼后撤去祭品、祭器时所唱的诗。彻:同“撤”,古代祭礼完毕后撤祭馔,乐人唱诗以娱神。②“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两句:诸侯都在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见《雍》诗。相(xiànɡ),助祭的人。维,用于句中的助词,可以译为“是”。辟(bì)公,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译文】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解】

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解】

①倩:笑容美好。②盼:眼睛黑白分明。③绚(xuàn):有文采。这三句诗前两句见《诗·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诗。④起:阐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译文】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解】

①去:去掉,废除。告朔之饩(xì)羊:告朔,朔为每月的第一天。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这就叫“告朔”。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头羊祭于庙。羊杀而不烹叫“饩”(烹熟则叫“飨”)。告朔饩羊是古代一种祭礼制度。

【译文】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原文】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解】

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译文】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原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解】

①《关雎(jū)》:《诗经》中的第一篇。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解】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②遂事:已完成的事。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解】

①管仲:名夷吾,齐桓公时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三处豪华的公馆。③摄:兼任。④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注解】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

①语(yù):告诉,作动词用。大(tài)师:太师,乐官名。②翕(xī):意为合,聚,协调。③从(zònɡ):放纵,展开。④纯:美好、和谐。⑤曒(jiǎo):音节分明。⑥绎:连续不断。⑦以成:以之而成,即以从之纯如、曒如、绎如三者而成。

【译文】

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解】

①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见:请求会见孔子。②从者:随从之人。见之:让他被接见。③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忧愁,担心。丧(sànɡ):失掉官位。④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译文】

仪地的一个小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孔子的学生们领他去见孔子。出来以后,他说:“你们几位为什么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教化天下。”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解】

①《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名。②美:指乐曲的声音言。③善:指乐曲的内容言。④《武》: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译文】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遭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里仁篇第四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解】

①里:可作名词讲,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动词讲,居住。均通。今从第二义。②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解】

①约:穷困之意。②知(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解】

①好(hào):爱好。②恶(wù):厌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解】

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译文】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原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注解】

①道:道理,指真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

【注解】

①贯:贯穿,贯通。如以绳穿物。②忠恕:据朱熹注,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解】

①喻:通晓,明白。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解】

①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②省:反省,检查。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解】

①几(jī):轻微,婉转。②劳:劳心;担忧。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迈而有所担忧。”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解】

①讷(nè):说话迟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解】

①宰:古代县、邑一级的行政长官。卿大夫的家臣也叫宰。②赤: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注解】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①愈:胜过,超过。②与:有两种解释:其一,同意、赞成;其二,和。此处取后一种说法。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解】

①杇(wū):同“圬”,指涂饰,粉刷。②与(yú):语气词。诛:意为责备、批评。

【译文】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解】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解】

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解】

①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谥号。

【译文】

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①

【注解】

①左丘明:鲁国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相传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

【译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解】

①季路:即子路。②伐善:夸耀功劳。伐,夸耀。③怀:关怀,照顾。

【译文】

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雍也篇第六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解】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④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解】

①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②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粟:小米。③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④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庾。⑤秉(bǐnɡ):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肥马拉的车,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袍。我听人说:君子应该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该给富人添富。”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解】

①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呢?”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解】

①文质彬彬(bīn):文质配合适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注解】

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解】

①语(yù):告诉,讲说,谈论。

【译文】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解】

①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②远(yuàn):作及物动词,疏远、避开。

【译文】

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努力从事人民认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解】

①乐(lè):喜爱。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乐于水,仁德的人乐于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达到鲁国的这个样子;鲁国一有改革,就可以达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还叫觚吗!”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解】

①畔:通“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述而篇第七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解】

①比于我老彭:把自己比作老彭。我,表示亲近。老彭,商代的贤大夫彭祖。

【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解】

①识(zhì):通“志”,记住。

【译文】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解】

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②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解】

①《韶》:相传是大舜时的乐章。②三月:很长时间。“三”是虚数。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解】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②肱(ɡōnɡ):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用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

【注解】

①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②《易》:《易经》,又称《周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卜卦)的书,其中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译文】

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解】

①叶(shè)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②奚(xī):何,为什么,怎么。③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解】

①行:行走。②善:优点。从:顺从,学习。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而加以改正。”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解】

①行(xìnɡ):作名词用,指德行。

【译文】

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注解】

①纲:动词,用大绳系住网,断流以捕鱼。②弋(yì):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宿:归巢歇宿的鸟。

【译文】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绳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解】

①孙(xùn):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逊,这里指“越礼”。②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会显得不谦逊,俭省朴素则会显得寒碜。与其不谦逊,宁可寒碜。”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宽广,小人却总是心胸狭窄,带着烦恼。”

泰伯篇第八

【原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解】

①泰伯:又叫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使父亲愿望实现,便偕同仲雍出走他国,使季历和姬昌顺利即位,后来姬昌之子统一了天下。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让给季历,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注解】

①葸(xǐ):拘谨、畏惧的样子。②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③笃:厚待,真诚。④偷:淡薄,不厚道。

【译文】

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酸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②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

【注解】

①启:通“䁈”,看。②“战战兢 兢”三句:见《诗经·小雅·小旻》。

【译文】

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解】

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②鄙倍:鄙陋,错误。倍,通“背”,背理,错误。③笾豆:祭礼中使用的器皿,笾是竹制的,豆是木制的。笾豆之事,在此代表礼仪中的一切具体细节。④有司:主管祭祀的官吏。

【译文】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将要死时,鸣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注重的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面色端庄严正,这样就容易使人信服;讲究言辞和声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部门的官吏负责。”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解】

①弘毅:弘大刚毅。

【译文】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原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解】

①兴:兴起,开始。②立:成立,建立。③成:完成。

【译文】

孔子说:“从学习《诗经》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它的政务。”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

子罕篇第九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解】

①意:通“臆”,主观地揣测。②必:绝对。③固:固执。④我:自以为是。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解】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①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②弥:更加,越发。③循循然:有步骤地。④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尔,相当于“然”。⑤末:无。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注解】

①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②病间(jiàn):病情减轻。间,空隙,引申为有时间距离,再引申为疾病稍愈。③大葬:指大夫的隆重葬礼。

【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充当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些了,知道了这事,说:“仲由做这种欺诈的事情很久啦!我没有家臣而冒充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中,也宁可死在你们这些学生手中啊!而且我纵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礼来安葬,难道会死在路上吗?”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解】

①篑(kuì):盛土的筐子。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注解】

①语(yù):告诉。②与:同“欤”。

【译文】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

【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他不断地前进,没有看到过他停止。”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解】

①苗:庄稼出苗。秀:吐穗开花。②实:结果实。

【译文】

孔子说:“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有开了花却不结果实的吧!”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望,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解】

①三军:古代大国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②匹夫:男子汉,泛指普通老百姓。

【译文】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能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解】

①凋:凋零。

【译文】

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注解】

①立:立于道而不变,即坚守道。②权:本义为秤锤,引申为权衡轻重、随机应变。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自己一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自己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自己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自己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自己事事依礼而行,未必可以和自己一起变通灵活处事。”

乡党篇第十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解】

①鞠躬:此不作曲身讲,而是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②中门:中于门,表示在门的中间。“中”用作动词。③阈(yù):门限,即门坎。④摄齐(zī):提起衣裳的下摆。齐,衣裳的下摆。⑤屏(bǐnɡ)气:憋住气。

【译文】

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显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说话的声音低微得像气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摆走上堂去,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和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显得恭敬而不安。

【原文】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注解】

①圭(ɡuī):一种玉器,上圆下方。举行典礼时,君臣都拿着。②蹜(sù)蹜:脚步细碎紧凑,宛如迈不开步一样。③享礼:使者向所访问的国家献礼物的礼节。④觌(dí):会见。

【译文】

(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行聘问礼时)拿着圭,恭敬而谨慎,好像拿不动一般。向上举圭时好像在作揖,向下放圭时好像在交给别人。神色庄重,战战兢兢;脚步紧凑,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行走。献礼物的时候,和颜悦色。私下里和外国君臣会见时,则显得轻松愉快。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解】

①脍(kuài):切过的鱼或肉。②(yì):食物经久发臭。(ài):食物经久变味。③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④臭:气味。⑤饪(rèn):煮熟。⑥食气(xì):饭料,即主食。气,同“饩”。⑦脯(fǔ):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饭时,不吃。切割方式不得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一定的酱醋调料,不吃。席上的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地步。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解】

①不宿肉:从公家分回的祭肉(胙),不要留着过夜。

【译文】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祭于公,不宿肉。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

先进篇第十一

【原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用功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用功,不幸短命早逝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解】

①敢:冒昧之词,用于表敬。

【译文】

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解】

①周公:泛指周天子的卿士。一说为周公旦。②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译文】

季氏比周天子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解】

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 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2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22],孰能为之大?”

【注解】

①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②以:认为。尔:你们。③居:平日。④率尔:轻率,急切。⑤摄:迫近。⑥因:仍,继。饥馑(jǐn):饥荒。⑦比及:等到。⑧方:方向,指道义。⑨哂(shěn):讥讽的微笑。⑩如:或者。⑪端:玄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⑫相(xiànɡ):傧相,祭祀和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有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是最低的士一级。⑬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⑭作:站起来。⑮异乎:不同于。撰:具,述。⑯莫(mù)春:夏历三月。莫,同“暮”。⑰沂(yí):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⑱风:迎风纳凉。舞雩(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⑲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⑳与:赞许,同意。[21]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22]之:相当于“其”。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轻率而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后讥讽地笑了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讥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意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国家之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公西华只能做小傧相,谁能做大傧相呢?”

颜渊篇第十二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解】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动。”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解】

①邦:诸侯统治的国家。②家:卿大夫的封地。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之家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在邦无怨。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解】

①讱(rèn):说话谨慎,不容易出口。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解】

①疚(jiù):内心痛苦,惭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解】

①浸润之谮(zèn):像水浸润物件一样逐渐传播的谗言。谮,诬陷。②肤受之愬(sù):像皮肤感受到疼痛一样的诬告,即诽谤。愬,同“诉”。

【译文】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解】

①兵:武器,指军备。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注解】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尊称为“夫子”,故子贡以此称之。②质:质地,指思想品德。③文:文采,指礼节仪式。④说:谈论。⑤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口,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⑥鞟(kuò):去毛的兽皮。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解】

①盍(hé)彻乎:盍,何不。彻,西周时流行于诸侯国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②孰与:与谁,同谁。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解】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②主忠信:以忠厚诚实为主。③徙义:向义靠扰。徙,迁移。④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见《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这两句诗引在这里,颇觉费解。有人认为是错简。今按朱熹《四书集注》中解释译出。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注解】

①折狱:即断案。狱,案件。②宿诺: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宿,久。

【译文】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子路篇第十三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做出表率,原谅他人的小错误,提拔贤能的人。”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能的人而去提拔他们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解】

①阙:通“缺”。缺而不言,存疑的意思。②中(zhònɡ):得当。③苟:随便,马虎。

【译文】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原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解】

①适:往,到……去。②仆:动词,驾御车马。亦作名词用,指驾车的人。③庶:众多。④加:再,增加。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注解】

①说:同“悦”。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闻风归附。”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解】

①莒(jǔ)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这个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解】

①和:和谐,协调。同: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译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与人和谐。”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具备了这四种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宪问篇第十四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注解】

①怀居:留恋家室的安逸。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译文】

孔子说:“士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做士人了。”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解】

①危:直,正直。②孙(xùn):通“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时,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解】

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曾与其争位,杀掉了他。②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③如:乃,就。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古之学者为己。

【注解】

①这两句重出,见《泰伯篇第八》。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越出他的职权范围。”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解】

①而:用法同“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遵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原文】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解】

①方人:讥评、诽谤别人。

【译文】

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解】

①骥:千里马。

【译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要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解】

①尤:责怪。②其:前句中“其”字是用于句中的助词,无义。本句中“其”字用于拟议不定,可以译为“大概”或“恐怕”。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原文】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解】

①辟(bì):通“避”,逃避。②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乱世而隐居,其次是择地方而住,再其次是避开不好的脸色,最后是避开恶言。”孔子说:“这样做的人有七位了。”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解】

①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②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解】

①蒉(kuì):土筐。②硁(kēnɡ)硁:抑而不扬的击磬声。③斯己而已矣:就相信自己罢了。④深则厉,浅则揭:穿着衣服涉水叫厉,提起衣襟涉水叫揭。这两句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中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处世也要审时度势,知道深浅。⑤末:无。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说:“这个磬击打得有深意啊!”过了一会儿又说:“真可鄙呀,磬声硁硁的,没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罢好了。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说得真果断啊!真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难的了。”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注解】

①高宗:殷高宗武丁,是商朝中兴的贤王。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②薨(hōnɡ):古时诸侯或大官死叫薨。③冢宰:官名。听于冢宰是说百官都听命于冢宰。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只是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所有官员都各司其职,听从冢宰的命令长达三年。”

卫灵公篇第十五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子贡问为仁,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④,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注解】

①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②辂(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由木制成,比较朴实。③冕(miǎn):礼帽。周代的礼帽比以前的华美。④《韶》:舜时的乐曲。《舞》:同《武》,周武王时的乐曲。⑤佞人:用花言巧语去谄媚人的小人。⑥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谄媚的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人很危险。”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罢了罢了!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一样的人。”

【原文】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解】

①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②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谥号,所以被人们称为柳下惠。立(wèi):同“位”。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窃据官位(而不称职)的人吧!他知道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解】

①躬自:亲自。

【译文】

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解】

①末:无。

【译文】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言语都和义理不相关,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很难教导。”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本质,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字不被人称道。”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原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解】

①矜(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勾结。”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解】

①一言:一个字。言,字。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毁谤了谁?赞誉了谁?如果有所赞誉的话,一定对他有所考察。有了这样的民众,夏、商、周三代所以能直道而行。”

【原文】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注解】

①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难以索解,存疑而已。②亡(wú):无。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中存疑空阙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借给别人骑,现在没有这样的了。”

【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忍耐,就会扰乱了大的谋略。”

【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把人发扬光大。”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临仁时,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教,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注解】

①为(wèi):与,对。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原文】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

季氏篇第十六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解】

①颛(zhuān)臾(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②见于:被接见。③无乃:岂不是。尔是过:责备你。“过”用作动词,表示责备。“是”用于颠倒动宾之间,无义。④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⑤为:用于句末的语气词。这里表诘问语气。⑥周任:人名,周代史官。⑦相(xiànɡ):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⑧兕(sì):雌性犀牛。⑨费:季氏的采邑。⑩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据俞樾《群经平议》。⑪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译文】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干。’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攻占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注解】

①希:少。②陪臣:大夫的家臣。

【译文】

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达;天下政治混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诸侯下达。政令由诸侯下达,大概延续到十代就很少有不丧失的;政令由大夫下达,延续五代后就很少有不丧失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延续到三代就很少有不丧失的。天下政治清明,国家的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普通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了。”

【原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注解】

①禄:俸禄,这里指政权。公室:诸侯的家族。②逮(dài):及。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了鲁国公室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鲁桓公的三家子孙都衰微了。”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注解】

①谅:诚信。②便(pián)辟:逢迎谄媚。③便(pián)佞:用花言巧语取悦人。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阳货篇第十七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解】

①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把持季氏的权柄时,曾经将季桓子拘禁起来而企图把持鲁国国政。后篡权不成逃往晋国。见:用作使动词,“见孔子”为“使孔子来见”。②归(kuì):通“馈”,赠送。豚:小猪。古代礼节,大夫送士礼品,士必须在大夫家里拜受礼物。③时:通“伺”,窥伺,打听。④亟(qì):屡次。⑤知(zhì):通“智”。

【译文】

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头蒸熟了的小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往他那里去回拜表谢,却在途中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怀藏本领却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好参与政事而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时光很快地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遇诸途。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解】

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③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注解】

①荏(rěn):软弱。②窬(yú):同“逾”,爬墙。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用小人作比喻,大概像个挖洞爬墙的盗贼吧。”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君子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注解】

①恶(wù):厌恶。②流:晚唐以前的本子没有“流”字。③窒(zhì):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④徼(jiāo):偷袭。⑤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恶的人或事吗?”孔子说:“是有所憎恶的。憎恶宣扬别人过错的人,憎恶身居下位而毁谤身居上位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孔子问:“赐,你也有憎恶的人和事吗?”子贡说:“我憎恶抄袭他人之说而自以为聪明的人,憎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揭发别人的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注解】

①见:被。②已:止,尽。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众人所厌恶,他这一辈子也就算完了。”

微子篇第十八

【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解】

①接舆:楚国的隐士。一说他姓接名舆,一说因他接孔子之车而歌,所以称他接舆。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道德如此衰微?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那些从政的人危险呀!”孔子下车,想要同他说话。接舆快走几步避开了孔子,孔子没能同他交谈。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解】

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②津:渡口。③执舆:执辔(揽着缰绳)。本是子路的任务。因为子路下车去问渡口,暂时由孔子代替。④是知津矣:这话是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应该熟悉道路。⑤谁以易之:与谁去改变它呢。以,与。⑥而:同“尔”,你,指子路。辟:通“避”。⑦耰(yōu):播下种子后,用土覆盖上,再用耙将土弄平,使种子深入土里,鸟不能啄,这就叫耰。⑧怃(wǔ)然:失意的样子。

【译文】

长沮和桀溺并肩耕地,孔子从他们那里经过,让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儿。长沮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子路又向桀溺打听,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就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和谁去改变这种状况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污浊尘世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注解】

①(diào):古代在田中除草的工具。②五谷:古书中有不同的说法,最普通的一种指稻、黍、稷、麦、菽。稻麦是主要粮食作物;黍是黄米;稷是粟,一说是高粱;菽是豆类作物。③芸:通“耘”。④见其二子:使其二子出来见。

【译文】

子路落在孔子后面,遇到一个老人,用手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把手杖插在地上开始锄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便留子路到他家中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还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并把这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以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本想保持自身纯洁,却破坏了重大的伦理道德。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是早就知道的了。”

子张篇第十九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已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笃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常常思考眼前的事,仁就在这中间了。”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注解】

①文(wèn):掩饰。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注解】

小人之过也必文。

①俨然:庄严的样子。②即:接近。

【译文】

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在得到民众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劳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劳,民众就会认为是在虐害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解】

①抑:连词,表示转折。这里是“可是”的意思。②倦:“诲人不倦”的“倦”。这里指教诲。③譬诸草木:譬之于草木。比喻学问有深浅,应当分门别类,循序渐进。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到这话,说:“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好比草木一样,可区分为各种类别。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成绩优异就去做官。”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

尧曰篇第二十

【原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帝尧授命于舜。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注解】

①咨:即“啧”,感叹词,表示赞美。②允:诚信。③履:商汤的名。④简:有两种解释:一、阅,计算,引申为明白的意思;二、选择。⑤赉(lài):赏赐。⑥“虽有”四句:是周武王伐纣之辞。周亲,至亲。⑦权:秤锤,指量轻重的标准。量:斗斛,指量容积的标准。⑧法度:量长度的标准。⑨信则民任焉:汉行经无此五字,有人说是衍文。

【译文】

尧说:“啧啧!你舜啊!按照上天安排的次序,帝位要落到你身上了,你要真诚地执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的百姓贫困穷苦,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也这样告诫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作为祭品,明白地禀告光明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罪过我也不敢掩盖隐瞒,这是您心中知道的。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罪责就在我一个人身上。”

周朝实行大封赏,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也不如有仁人。百姓有罪过,罪过都在我一人身上。”

谨慎地检验并审定度量衡,恢复废弃了的职官,天下四方的政令就会通行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宗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

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礼,祭祀。

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则大家心悦诚服。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解】

①泰:安宁。②犹之与人:犹之,同样的意思。与,给予。犹之与人,同样是给人。出纳:出和纳两个意思相反的字连用,其中“纳”的意思虚化而只有“出”的意思。有司:古代管事者之称,职务卑微。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使百姓劳作却无怨言,有正当的欲望却不贪求,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才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呢?”孔子说:“顺着百姓想要得到的利益就让他们能得到,这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去让他们劳作,谁又会有怨言呢?想要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洁,目不斜视,态度庄重,庄严的威仪让人望而生敬畏之情,这不就是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孔子说:“不进行教化就杀戮叫作虐,不加申诫便强求别人做出成绩叫作暴,起先懈怠而又突然限期完成叫作贼,好比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作小家子气。”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原文】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注解】

①无以:“无所以”的省略。②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辨别是非善恶。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立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孟子》

《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是对中国社会和民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它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仁政”学说。

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解】

孟子见梁惠王,谈“义”与“利”。

①子:对人的一种尊称,和现在称“先生”差不多。梁惠王:即魏惠王,名(yīnɡ),公元前(后面一律简称“前”)370年即位,前334年死。魏与韩、赵三家春秋时本是晋国的大夫,后来逐渐吞灭晋国其他世族,三分晋国,到前403年,东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史书多是把这一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始。魏惠王因避秦兵威胁,从安邑(今山西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王本是天子的称号,但随着周室衰微,战国时,魏、齐、秦、韩、赵、燕、楚也都称王。②叟(sǒu):年老的男人,这里是对长老的尊称。③仁义:仁,爱,重在思想;义,宜(指应做的事),重在行为。④大夫:周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⑤庶人:古时候称小官吏为庶人。⑥上下:指从王到庶人。交:互相。征:取,求。⑦万乘(shènɡ)之国:古代兵车一辆称一乘,国家的大小强弱可以根据拥有兵车的数量来衡量。万乘之国,指拥有兵车万乘的国家。⑧弑(shì):古代臣杀君、子女杀父母叫弑。⑨千乘之家:古代卿大夫大都有一定的封邑,这种卿大夫统治的封邑称之为家。有封邑当然也有兵车。卿大夫的封邑大,拥有兵车千乘;卿大夫的封邑小,拥有兵车百乘。⑩苟为:如果真是。⑪不夺不餍:夺,篡夺。餍(yàn),满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而来,也将有什么有利于我国吗?”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讲利?有仁义也就够了。”

“大王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国;大夫们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家;士和庶人们说,有什么有利于我自身,(这样)上下交相追逐私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能出兵车万乘的国家,谋杀那个国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千乘的卿大夫之家;能出兵车千乘的国家,谋杀那个国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百乘的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在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乘,在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乘,不能说不多。假如真个是轻义而重私利,那就非闹到篡夺君位的地步是不能满足的。”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而对他的君主有所怠慢的。大王您也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讲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解】

①沼(zhǎo):水池。②顾:望着。③《诗》云:《诗》指《诗经》。下面的十二句诗,引自颂扬周文王建造灵台,享受苑囿钟鼓之乐的《大雅·灵台》诗。④经:测量。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旧说文王所造,由于百姓的共同操作,落成很快,如有神帮助,所以叫灵台(下“灵囿”“灵沼”同)。⑤营:筹划。⑥庶民:众民。攻:建造。⑦亟(jí):急。“勿亟”是说文王不加督促。⑧囿(yòu):古代帝王豢养禽兽、种植花木的园林。⑨麀(yōu)鹿:母鹿。攸:在上古文献里同“所”。“攸伏”是说(母鹿)安于它原来所在的地方,没有被惊动。⑩濯濯(zhuó):肥大而毛有光泽的样子。⑪鹤鹤:《诗经》作翯翯(hè),羽毛洁白的样子。⑫於(wū):感叹词。牣(rèn):充满。这句是赞叹鱼儿充满水池,蹦蹦跳跳。⑬《汤誓》:《尚书》篇名,是伊尹辅佐商汤伐夏桀时的誓词。⑭时:是,这个。害:读(hé),同“曷”,何时。丧(sānɡ):灭亡。夏朝的暴君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就如同天上有太阳一样;太阳毁灭了,我才会灭亡呢。”老百姓对他的暴虐怨恨到了极点,所以冲着他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要是它会毁灭,那我们即使跟它一块儿灭亡也在所不惜。”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望着(那许多)鸿雁麋鹿,(问孟子)说:“贤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些东西吗?”孟子回答说:“贤德的人才能享受到这些东西,不是贤德的人,尽管拥有这些东西也享受不到。《诗》里面说:‘开始筹建灵台,又是测量又是筹划。百姓齐来建造它,不几天便落成。动工不用多督促,百姓都如子女自动来。文王偶来游灵囿,母鹿伏地自悠悠。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素洁世无俦!文王来到灵沼旁,啊!满池鱼儿蹦得欢!’文王用百姓的劳力建台开池,百姓却欢欢喜喜,称他的台为‘灵台’,称他的沼为‘灵沼’,为他能享受到麇鹿鱼鳖的奉养而感到快乐。古时的贤者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得到快乐。”

“《尚书》里的《汤誓》(记载着百姓诅咒暴君夏桀的话)说:‘这个太阳何时灭亡呢?我宁愿跟你一同灭亡。’百姓要跟他一同灭亡,那他即使有台池鸟兽,难道能够独自享受吗?”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解】

①“寡人”两句:寡人:古时王侯自我的谦称。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叠用,在于加重语气,表示恳切的情感。②“河内”两句:河内:魏地,在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发生灾荒。河东:也是魏地,在今山西安邑一带。③亦然:也是这样做。④加:在这里作“更”字解。⑤填然:鼓声冬冬的样子。鼓:击鼓,名词动用。之: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古时击鼓出兵,鸣金退兵。⑥“兵刃”两句:兵:兵器。既:已经。曳(yè):拖着。走:奔逃。⑦何如:怎么样。⑧直:只是。耳:语气词,表限止,有“罢了”的意思。⑨数(cù):密。罟(ɡǔ):网。洿(wū):低洼的地方。⑩斤:斧。时:指草木零落的季节。⑪养生:养活生者。丧(sānɡ)死:安葬死者。憾(hàn):恨。⑫王道:指古代政治哲学中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政策,与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霸道是对立的。⑬衣(yì):穿,名词动用。帛(bó):丝织品的总称。⑭“鸡豚”两句:豚(tún):小猪。彘(zhì):猪。畜:牲畜。时:指交配、繁殖和饲养的适当时机。⑮谨:认真办好。庠(xiánɡ)序:古代乡学,商代叫序,周代叫庠,这里泛指学校。⑯申:反复陈述。孝悌(tì):尽心侍奉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⑰颁(bān)白:同“斑白”,头发花白。负戴:负是背东西,戴是用头顶东西。⑱王(wànɡ):使天下归服,名词动用。⑲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⑳检:制约。[21]涂:同“途”,路上。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发:指发放仓里的存粮以赈救饥民。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呀!河内发生了灾荒,就将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将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当河东发生了灾荒时,我也是这样做。看看邻国的君主办理政事,没有一个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人民并不见减少,而我的人民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拿战争来打比方吧。战鼓冬冬地敲响了,兵刃已经相接,(打了败仗的)就丢下盔甲,拖着武器,狼狈逃窜,有的逃了上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逃了五十步的拿自己只逃了五十来步这点去讥笑逃了上百步的(胆子小),(您觉得)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到百步罢了,可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必去巴望您国家的人民比邻国多啦。(治理国家的人)只要不去剥夺农民耕种的时间,那粮食就会吃不尽;不拿过于细密的鱼网到池塘中去捞鱼,那鱼类水产便吃不完;砍伐林木有一定的时间,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生人、安葬死者都不感到有什么不满。老百姓对养生送死没有什么不满,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宅园,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家畜,不耽误它们饲养繁殖的时间,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亩的耕地,农事不失其时,几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挨饿。认真地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阐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重要意义,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背着、头顶着(重物件)出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猪狗一类家畜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设法制止,路上出现了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饥民。老百姓死了,却说:‘(致他们于死的)不是我,是凶年饥岁。’这和拿刀把人刺杀,却说‘杀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是能够不归罪于凶年饥岁,这样,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便会涌到您这儿来了。”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覆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2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注解】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在位十八年。据推测,孟子在见了梁襄王之后便离开魏国到了齐国,这时齐宣王即位不过两年。②齐桓、晋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他们先后称霸于春秋时代。③以:通“已”。无以,犹言“如果一定要说下去”。④胡龁(hé):齐宣王左右的近臣。⑤衅(xìn)钟:衅,是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衅的一种仪式。衅钟就是宰杀牲口,血祭新铸成的钟的仪式。⑥觳(hú)觫(sù):因恐惧而浑身发抖。⑦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⑧褊(biǎn):狭小。⑨隐:哀怜之义。⑩“无伤”两句:无伤:不妨事,没有关系。仁术:行仁政的方法。⑪远(yuàn):使远离。⑫说(yuè):通“悦”,高兴。⑬“他人”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巧言》。忖(cǔn)度(duó):推测,揣想。⑭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和称先生、长者差不多,后沿用为对老师的专称。⑮戚戚:心动的样子;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⑯覆:报告。⑰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⑱秋毫之末:鸟兽到秋天换毛,新长的毛细,尖端尤其锐小,叫作秋毫。秋毫之末,比喻极细微的东西。⑲舆薪:车子装着的木柴。⑳挟:用腋夹着东西。太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即渤海。[21]折枝:古来有三种解释,一说折取树枝,一说弯腰行礼,一说按摩肢体,这里取第一种解释。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您先生可以把)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于诸侯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们没有谈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所以后世不曾传下来,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下去,就谈谈(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使天下归服的王道好吗?”

齐宣王问道:“要具备怎样的道德才能够使天下归服呢?”

孟子答道:“通过护育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的方法使天下归服,那是没有谁能阻挡得了的。”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护育百姓吗?”

孟子答道:“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牵着牛走过堂下的人,您问他道:‘牵牛上哪儿去?’那人答道:‘要把它杀了去祭钟。’您说:‘放掉它吧!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吓得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被往死里送。’那个人回问道:‘那么,就废止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止呢?拿只羊去换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好心就足以(施行王道)使天下归服了。百姓都以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哩。”

齐宣王说:“对,假如真个是像百姓所想的,齐国地方虽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吓得发抖,这样毫无罪过却要往死里送,所以才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百姓以为您吝啬,大王也不必奇怪。拿小小的羊去换下头大牛来,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罪过却往死里送,那么在牛羊两者之中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不禁发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它(牛),(您这么一说)百姓要说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百姓这样误解)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而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那些家禽家畜,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号,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要把厨房安排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齐宣王听了高兴地说:“《诗经》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经您老先生这样一讲,我心里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理为什么就能与王道相合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报告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那么,您大王会相信他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会。”

孟子(马上接着)说:“现在您大王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却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手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不能(通过行王道)使天下归服,是不肯做,并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道:“不肯做和不能做从现象上说来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要一个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替年迈力衰的长辈折取树枝,他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的不能(通过行王道)使天下归服,不是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一类事情;大王的不能(通过行王道)使天下归服,是属于替年迈力衰的长辈折取树枝一类的事情。”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亦反其本矣。”

【注解】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指敬爱、敬重;第二、三个“老”字是名词,指先辈、年长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指爱护;第二、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弟。②“刑于寡妻”三句:这三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思齐》篇。刑: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用。御:治理。③权:本指秤锤,这里作动词,称量。④度:本指计量长短的标准,这里作动词,测量。⑤心为甚:意思是说物的轻重长短难齐,一定要称一称、量一量然后才知道。心的轻重长短,和物相比较就更难齐一了。⑥度(duó):衡量,斟酌。⑦采色:即“彩色”。⑧便(pián)嬖(bì):受宠爱的人。⑨朝(cháo):使之来朝见,使动用法。⑩莅(lì):临。中国:指当时的中原。莅中国,是说君临(即统治)中原。抚四夷:安抚四方边远少数民族。⑪若:第二人称代词,你。⑫殆(dài):副词,表示不肯定。可译为“几乎”“可能”“大概”。⑬邹:当时小国,在今山东邹县一带。楚:当时大国,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来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⑭齐集有其一:是说齐国的土地加起来,占到天下土地的九分之一。⑮(hé):同“盍”,何不。

【译文】

“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护别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经》里面说:‘在家先为妻子立榜样,然后兄弟也照样,再行推广治家邦。’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仁爱之心加到别人的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泽就足以能保有天下,不推广恩泽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护育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秘诀,只不过善于推行他们的好行为罢了。现在大王的恩泽能够沾被禽兽,而百姓们却得不到点滴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就较一般物体更难齐一,尤其需要衡量。请您大王细加衡量吧!”

“难道您大王要动员军队,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心里才感到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对这个有快感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所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大王所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言。

孟子(先故意用试探的口吻)问道:“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味吗?轻暖的衣着不够舒适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中看吗?美妙的音乐不中听吗?左右侍奉的宠臣不够役使吗?大王的臣子这些方面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所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国土,使秦、楚等大国都来朝贡,统治整个中原,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还要更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抓鱼,尽管抓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那么您大王认为谁会得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人会得胜。”

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的土地的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加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去和楚国对敌又有什么分别呢?您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

【原文】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解】

①愬(sù):同“诉”,申诉。②惛(hūn):同“昏”,昏乱。③恒产:恒,常,一定;产,产业。恒心:人们所常有的善心。④放:放荡。辟:同“僻”,邪僻是说不走正路,搞歪门邪道。侈:不守法制,胡作非为。⑤罔:同“网”,名词动用,是说像捕鱼一样张开网让人民陷入犯罪的罗网中。

【译文】

“现在大王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对自己的国君不满的臣僚都愿来到您大王跟前申诉。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敌呢?”

齐宣王说:“我的脑子不大好使了,对您的构想不能有进一步的体会。希望先生辅佐我达到目的。我虽然缺乏才干,请让我试试看。”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孟子道:“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维持生计的产业,却能坚持一贯向善之心,这只有读书明理的人才做得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只要失去一定的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的向善之心。假使没有一贯的向善之心,就会放荡不走正路、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因此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人民的事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亲,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尽可丰衣足食,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

“现在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亲,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即使年成好也是艰难困苦,遇上凶年饥岁,就更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连救自家人的性命都来不及,哪有空闲时间去讲究礼义呢?”

“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何不从根本上着手呢?五亩大的宅园,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家畜,不耽误它们饲养繁殖的时间,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亩的耕地,农事不失其时,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认真地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阐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重要意义,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背着、头顶着(重物件)出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梁惠王章句下

【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解】

①庄暴:齐国的臣子。②乐(yuè):音乐。③庶几:“差不多”的意思,但只用于积极方面。④子:是古代对有学问、道德或爵位的人的尊称。⑤王变乎色:齐王变色是由于对自己的爱好不正当感到惭愧的缘故。⑥由:通“犹”。⑦独乐乐:前一个“乐”字读lè,是动词,爱好、欣赏的意思。后一个“乐”字读yuè,是名词,作音乐解。⑧鼓乐:奏乐。⑨管籥(yuè):古代吹奏器,如今天笙箫之类乐器。⑩举:副词,都。疾首:头痛。蹙(cù)(è):皱着鼻梁发愁的样子。鼻梁。⑪羽旄(máo):本指用鸟的五彩羽毛和旄牛的尾巴装饰的旗帜,这里作为仪仗的代称。

【译文】

庄暴见到孟子,说:“齐王召见我庄暴,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一时)想不到用什么话来回答他。”(稍停一会儿)接着问孟子道:“(一个做国君的人)喜欢音乐,究竟应不应该呢?”

孟子说:“齐王要是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啊!”

王鼓乐而百姓闻之。

后来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召见时,说:“大王曾经告诉过庄暴您喜欢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一听,(惭愧得)脸都变了颜色,说:“我并不是爱好先代帝王遗留下来的古乐,只不过是一些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您要是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治理得差不离了呢!时下流行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都一样嘛。”

齐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没有正面回答齐宣王,却反问)道:“一个人单独享受听音乐的快乐,和跟别人一道享受听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些呢?”

齐宣王说:“当然跟别人一道听音乐更快乐。”

孟子(继续问)道:“跟少数人一道享受听音乐的快乐和跟多数人享受听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些呢?”

齐宣王说:“当然跟多数人听音乐更快乐。”

孟子(紧接着)说:“请让我为您陈述一下应该怎样来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吧。假如现在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老百姓一听到大王鸣钟击鼓的声音和箫管吹出的曲调,大家全都觉得头痛,皱着鼻梁互相诉苦道:‘我们大王光顾自己爱好鼓乐,为何把我们弄到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和孩子流离失散这样困苦不堪的地步呢?’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华丽的仪仗,大家全都觉得头痛,皱着鼻梁互相诉苦道:‘我们大王光顾自己打猎开心,为何把我们弄到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和孩子流离失散这样困苦不堪的地步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不与老百姓一同娱乐的缘故。”

“假如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一听到您鸣钟击鼓的声音和箫管吹出的曲调,大家都喜形于色地奔走相告道:‘我们大王大概没有什么疾病吧,(要不然)怎么能够奏乐呢?’现在您大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一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华丽的仪仗,大家都喜形于色地奔走相告道:‘我们大王大概没有什么疾病吧,(要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与老百姓一同娱乐的缘故。现在只要大王能跟老百姓一同娱乐,(就能够使人民归附于您)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原文】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注解】

①囿(yòu):古代帝王豢养禽兽、种植花木的园林。②传(zhuàn):这里泛指古书。③刍(chú)荛(ráo):刍,本指饲料;荛,本指柴火。这里的“刍荛者”,指割牧草和打柴的人。④雉(zhì):野鸡。“雉兔者”指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⑤大禁:重大的禁令。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传说周文王豢养禽兽种植花木的园子有七十里见方,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在古书上是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真有这样大吗?”

孟子说:“老百姓还觉得小了呢。”

齐宣王说:“我的园子,只有四十里见方,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周文王的园子,周围七十里见方,割草的打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兔子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文王与老百姓一同享有园子。老百姓认为小了,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先打听一下齐国有哪些重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国境。我听说齐国首都的郊外,有一个四十里见方的园子,射杀园子里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是在国土上设下了个四十里见方的大陷阱来坑害老百姓。老百姓嫌它大了,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公孙丑章句上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注解】

①加:和“居”字的意思差不多。②孟贲(bēn):卫国人,古代著名勇士。③告子:名不害。根据《墨子·公孟篇》的记载,他可能曾到墨子的门下受教。④北宫黝(yǒu):北宫是姓,黝是名,齐国人。⑤不肤桡(náo):桡,这里是退却的意思。不肤桡,是说不因肌肤被刺而退却。⑥不目逃:不因眼睛被刺而转开。⑦市朝:市,进行集市贸易的地方。朝,朝廷。因为上古绝无在朝廷上鞭笞打人的事,所以“市朝”二字是偏义复词,只有“市”义,而无“朝”义。⑧不受:指不接受挫辱。褐:毛布。宽博:这里指穿粗布制的宽大衣服的人(即卑贱之人)。⑨无严诸侯:严,畏。这句是说心中没有可敬畏的诸侯。⑩孟施舍: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已经无法考究。⑪曾子:即孔子的弟子曾参。⑫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⑬子襄:曾子的弟子。⑭缩:直。⑮持其志,无暴其气:持,保持。暴,乱。⑯蹶(jué)者:失足摔倒的人。趋者:奔跑的人。

【译文】

公孙丑问道:“老师要是官居齐国卿相的高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主张,哪怕从此成就霸者王者的大业,也不足为怪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您会不会(感到恐惧怀疑)而动心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时就已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照这样说来,那老师远远地超过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的不动心便比我还要早。”

公孙丑又问:“做到不动心有诀窍吗?”

孟子说:“有。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人家刺他的皮肤他一动也不动,刺他的眼睛他一眨也不眨,他认为哪怕只是一点点为人挫败,就像在大街上鞭打了他一顿一样的奇耻大辱。他不愿受普通平民的挫辱,也不愿受大国君主的挫辱。在他看来,刺杀大国的君主,就像刺杀普通平民一样;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国君侯王让他敬畏,谁骂了他一句,他就一定要回击。另一个叫孟施舍的培养勇气的方法又有所不同,他说:‘我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和对待能够战胜的敌人没有两样。如果先估量敌人的力量这才前进,先考虑胜败这才交锋,这种人若碰到数量众多的军队一定会害怕。我孟施舍难道能够稳操胜算吗?我只是能够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的方法有点像曾子,北宫黝有点像子夏。两个人到底谁比谁强,我也说不准。可是,我认为孟施舍能够抓住培养勇气的要领。从前,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说:‘你爱好勇敢吗?我曾经从老师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什么是大勇的论述:自己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哪怕对方是个普通平民,我也不能让人家恐惧我;自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这一边,那怕面对千军万马,我也将勇往直前哩。’孟施舍虽说有点像曾子,但他所守的是无所畏惧的勇气,到底赶不上曾子的原则简要可行。”

公孙丑说:“我大胆问问您:老师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告子说:‘对于对方语言的意思有弄不清的地方,不必在自己心上去琢磨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对于一件事的道理心里未能明了,不必因此而触动意气。’对于一件事的道理心里未能明了,不因此触动意气,是对的。对于对方所说的意思有弄不清的地方,不在自己心里去琢磨他的话有没有道理,那就不对了。思想意志是意气感情的将帅,意气感情是充满人的身体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意气感情也就在哪里表现出来;所以我说:‘一个人应该谨慎掌握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随便感情用事。’”

公孙丑又问道:“您既然说‘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意气感情也就在哪里表现出来’,又说‘一个人应该谨慎掌握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随便感情用事’,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意志专注于某一个方面,他的意气感情也会受到影响从那个方面表现出来,相反,一个人的感情专注于某一个方面,他的思想意志也会受到影响被牵引到那个方面去。现在我们看看那些摔倒和奔跑的人,这只是体气在专注于他们的行动,然而也不能不影响到思想,造成心的浮动。”

【原文】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注解】

①慊(qiè):足。②闵:忧虑。揠(yà):拔高。③诐(bì):偏颇,不正。蔽:遮隔、壅蔽。

【译文】

公孙丑问道:“我大胆地请问您老师长于什么?”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理解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我再斗胆问一句,什么叫作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就难以说明白了。它作为一种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作为一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否则,就会显得软弱乏力。这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凭偶然的正义行为所取得的。只要你行为中有一件事自己心里感到欠缺时,那种气会变得软弱乏力。我之所以说告子从来不懂得什么是义,就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你的浩然之气,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记养气的事,但也不要不按它成长的规律去帮助它成长。千万别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把苗拔高的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呢!’他的儿子赶快跑去地里一看,禾苗都干枯了。其实世上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认为培养工作没有好处而抛弃它的人,那就等于是不耘苗去草的懒汉;那些违背规律地去帮助它生长的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害了它。”

公孙丑又接着问道:“什么叫作知言呢?”

孟子说:“听了偏颇不正的话,我便知道说话的人有所壅蔽;听了放荡的话,我便知道说话的人有所陷溺;听了邪僻的话,我便知道说话的人偏离了正道;听了躲躲闪闪的话,我便知道说话的人理屈词穷。这四种言辞由心里(思想上)产生出来,必然会在政治上产生危害;如果从政治方面体现了出来,便要妨害国家的各项具体工作。当今或后世即使有圣人再度出现,也必然会赞成我所说的这些话的。”

【原文】

公孙丑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孟子谈到从前子贡向孔子提问的事情。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注解】

①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宰我,孔子弟子宰予。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说辞,言语。宰我、子贡是孔子言语科中的高足,《论语》中有“言语:宰我、子贡”这样的记述。②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冉牛,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闵子,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颜渊,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三个人在孔子门下都是列在德行科。③恶:读wū,叹词,表示惊讶不安的神情。④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子游,孔子弟子言偃。子张,孔子弟子颛(zhuān)孙师。有圣人之一体,是比喻的说法,说上述三个弟子都只得了圣人四肢中的一个肢体。⑤具体而微:是说具备了圣人的全体(即四肢都具备了),但是还不广大。⑥姑舍是:姑,暂且;舍,放下,抛开。孟子是个很自负的人,曾经说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所以对孔门的许多弟子,他都不放在眼里,但是又不便明说,只好用“姑舍是”一语搪塞过去。⑦伯夷、伊尹: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大儿子,跟他弟弟叔齐因互让王位而出逃。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曾扣住马头劝谏,武王不听,于是一同隐居在首阳山,立志不吃周朝的粮食而活活地饿死了。伊尹,有莘的处士,辅佐商汤王出兵攻打夏桀。⑧班:齐,等。⑨有若:孔子弟子,鲁国人,比孔子小十三岁。⑩汙:本作“洿”,孟子可能用为“洿”字的假借字。⑪垤(dié):蚂蚁堆土做的窝。⑫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⑬萃(cuì):聚集。这里指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

【译文】

公孙丑又问道:“宰我、子贡长于言辞,冉牛、闵子和颜渊以德行见称;孔子则兼有他们的长处,但他还是说:‘我对于说话,就并不擅长。’老师您(既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又善养浩然之气,)已经是圣人了么?”

孟子(不禁惊诧地)说:“哎!你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子贡向孔子问道:‘老师您已经成了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还不能做到,我能做到的,不过是学习不感厌倦、教诲别人不知疲劳罢了。’子贡说:‘学习不厌倦,这是智的表现;教诲别人不知疲劳,这是仁的表现。具备了仁和智这两种高尚的品德,老师您已经称得上是圣人了啊。’圣人,孔子都不敢当,你这是什么话呢?”

公孙丑又问道:“从前我听说过,子夏、子游和子张,都学得了孔圣人一方面的特长,冉牛、闵子和颜渊大体上具备孔子的才德,但不如他那样博大精深。请问老师,您在上面这些人中间与哪一个更接近呢?”

孟子说:“暂且抛开这些不谈吧。”

公孙丑又问:“伯夷和伊尹怎么样呢?”

孟子说:“他们处世之道并不相同。不是其认可的君主不侍奉,不是其认可的人民不役使,天下太平就进到朝廷去做官,天下不太平便退而隐居在野,这是伯夷处世的态度。什么君主都可以侍奉,什么人民都可以役使,天下太平也做官,天下不太平也做官,这就是伊尹的处世态度。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官就辞官,应该久干下去就久干下去,应该赶快离开就赶快离开,这就是孔子的处世态度。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没能做到他们那样。至于我所希望的,便是要学习孔子。”

公孙丑又问:“伯夷、伊尹对于孔子来说,是同等的吗?”

孟子答道:“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能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问:“那么他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孟子说:“有。如果他们得到百里见方的土地而以他们为君王,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统一天下。要他们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因而得到天下,他们都不会做的。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公孙丑问道:“请问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

孟子说:“宰我、子贡和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孔子,即使夸张一点,也不至虚加赞扬他们喜爱的人。宰我说:‘依我宰予对老师的看法,他比尧舜高明得多。’子贡说:‘见到一个国家的礼制,就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听了人家的音乐,便可以了解这个人的道德。那怕从百世以后,用同等标准(办法)依次去评价百世以来的君王,没有一个能背离孔子之道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出过一个像孔子这样(伟大)的人。’有若说:‘难道只有人民有高下之分么?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小土堆,河和海对于路上的积水,是同类;圣人对于人民,也是同类。孔子大大地超过了他的同类,在他的那一群中冒着尖儿。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比孔子伟大的人了。’”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解】

①怵(chú)惕(tì):吃惊害怕。恻隐:伤痛不忍。②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③要(yāo)誉:求得好名声。要,求,谋取。④端:开始。⑤四体:四肢。人的四肢,是必不可少的。⑥贼:残害。⑦然:同“燃”。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一颗见人遭遇不幸而有所不忍的心。古代帝王由于有这种怜悯别人的心,这样才有了怜悯下面百姓的仁政。拿这种怜悯别人的好心,去施行怜悯百姓的仁政,治理天下就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那么容易了。我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见人遭遇不幸而有所不忍的心的缘故,譬如人们突然看见无知的小孩将要爬跌到井里去,都会立即产生一种惊骇、伤痛不忍的心情——这不是为了想跟这孩子的爹娘攀交情,不是为了要在邻里朋友中博得个好名声,也不是由于厌恶孩子的啼哭声才这样做的。从这里看来,没有同情之心,算不了人;没有羞耻的心,算不了人;没有推让之心,算不了人;没有是非之心,算不了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推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一个人有这四个开端,就如同他的身体有四肢一样(是他本身所固有的)。有这四个开端却自认无所作为的人,是自己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主无所作为的人,是戕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在自身具有这四个开端的人,如果懂得把它们扩充起来,那就会像火刚开始点着、泉水刚开始流出(前景是无可限量的)。(一个从事政治的人)假使能够扩充这四个开端,就可以护育天下的人民;假使不扩充的话,那就连自身的爹娘也无法奉养了。”

公孙丑章句下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解】

①天时:李炳英《孟子文选》说:“古代作战,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标志的时日(例如:甲子日、乙卯日等)和攻守地点的方位(东、南、西、北、中央)的适当配合为条件(某日攻某方、守某方为有利),来掌握胜败、吉凶的成数,这叫作天数。”天数即是天时。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也就是内城和外城。③委:弃。④域民:限制人民,使他们居住在一定的区域内,为自己所统治。⑤固国:使国防坚固,牢不可破。⑥畔:同“叛”。⑦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句中的“有”字相当于口语的“要么”。

【译文】

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包围攻打却无法取胜。包围而攻打,一定有合乎天时的战机。可是却无法取胜,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占地利呀。城墙并不是筑得不高,护城河并不是挖得不深,兵器和盔甲并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也并不是不多呀;可是,(当敌人一来进犯,)守兵们竟弃城而逃,这说明得地利不及得人和呀。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便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便少。少助到了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多助到了极点时,全天下都愿意顺从他。拿全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那么,仁德之君要么不用战争,若用战争,是必然胜利的了。”

【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与景丑谈仁义。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注解】

①如:将。②朝将视朝:第一个“朝”字读zhāo,早晨。第二个“朝”字读cháo。视朝,上朝视事(办事)。③东郭氏:齐国的大夫之家。④昔者:昨日。⑤孟仲子:是孟子的堂兄弟。⑥采薪之忧:是说有病不能上山打柴;这是当时士大夫交往中用来指代疾病的习惯语。⑦要(yāo):拦阻。⑧景丑氏:齐大夫景丑家。⑨伦:伦常,中国传统礼教规定的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⑩云尔:表示必然无疑的语助词。⑪召:呼唤。诺:慢条斯理的应答声。⑫君命召,不俟驾:是说国君呼唤,不等待车辆驾好马,立即先步行。⑬不果:中止,没有真的实行。⑭宜:相当于“殆(dài)”,几乎、差不多的意思。⑮慊(qiàn):憾,恨。⑯达尊:普天下所尊敬的事。⑰地丑德齐:丑,类似。整句是说现在天下的人君,土地的大小相类似,德教的好坏差不多。⑱莫能相尚:互相不能超过。

【译文】

孟子正打算去朝见齐王,却碰上齐王打发人来传话说:“我本是应当来看望您的,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今早我将临朝视事,不知道可不可以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我也不幸得了点病,不能上朝来。”

第二天,(孟子)到齐国的大夫东郭氏家里去吊唁。公孙丑说:“昨天托病不上朝,今天却又出门去吊唁,(这样做)也许不大合适吧?”

孟子答道:“昨天有病,今天病好了,怎么不去吊唁呢?”

齐王派人来探看孟子的病,医生也同来了。孟仲子(应付)说:“昨天王命召见,恰好(先生)病了,不能上朝。今天病稍好了点,已上朝去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到达朝中?”(孟仲子接着)打发几个人到路上拦住孟子,说:“请您一定别回家,上朝去走一趟吧!”

(孟子)没有办法,只有躲到景丑的家借住一晚。景丑(知道这种情况后)说:“在家庭内就得讲父子之亲,在家庭外就得讲君臣之义,这是人与人之间重大的伦常关系。父子之间以恩爱为主,君臣之间以尊敬为主,我只看到齐王对你的尊敬,却没有看到你对齐王是怎样尊敬的。”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之道跟齐王谈的,难道真的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是这样想的:‘这个王哪配跟他谈论什么仁义之道呢?’我看,再没有什么行为比这更不尊敬齐王了。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到齐王前面陈述,所以齐国人对齐王的尊敬是谁也比不上我的。”

景丑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礼记》上说:“父亲召唤儿子时,(儿子应立即起身回应,)决不可以慢条斯理地应答。君主召唤,应该立即动身,不等待车辆驾好马。你本来准备上朝,听到齐王召唤反而不去了,恐怕跟《礼记》上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曰: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孟子说:“难道你说的是这个吗?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豪富,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不过,他们凭借的是他们的财富,我凭借的是我的仁;他们仗的是他们的爵位,我凭借的是我的义,(和他们比起来)我心里又有什么遗憾呢!’这话没有道理曾子会说吗?大概是有点道理的。天下有三个为人们普遍尊敬的东西:一个是爵位,一个是年龄,一个是德行。在朝廷没有比得上爵位的,在乡里没有比得上年龄的,在辅佐君主统治百姓方面就没有比得上德行的。怎能仗着自己占着一面(爵位)却去怠慢占着两面(年龄与德行)的人呢!”

“所以将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敢召唤的臣子,有什么事情要谋划,就亲自去他家里请教。他(国君)重视德行、乐于行仁政,如果不是这样,便不足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王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用他为臣,因此,不大费力气就使天下归服;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用他为臣,因此,不大费力气而建立霸主的事业。现在(天下的大国)土地大小差不多,君主们的道德品行也不相上下,谁也没能超过谁,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他们欢喜以听从他们教导的人为臣,而不欢喜以有能力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王对于伊尹、齐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这样的人还不可以召唤,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原文】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解】

①陈臻(zhēn):孟子的弟子。②馈(kuì):赠送。兼金:好金,它的价格比一般金价高出一倍,所以叫兼金。一百:百镒。古时以一镒为一金。镒(yì),二十两,一作溢,或误以一镒为二十四两。古代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并不是现在的黄金。③薛:是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邑,不是春秋的薛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④赆(jìn):临别时赠送的财物。⑤戒心:戒备不测的心。据说当时有人想暗害孟子,孟子为防不测,所以做了必要的戒备。⑥处:用途。⑦货:名词动用,跟下文“货取”的意思差不多,是说用财物收买。

【译文】

陈臻问孟子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赠送给您质好价高的黄金一百镒您却不接受。近来在宋国,(宋君)赠送七十镒黄金您接受了;在薛地,(薛君)赠送五十镒黄金您也接受了。如果前些日子的不接受是对的,那么,今天的接受就不对了。如果今天的接受是对的,那么,前些日子的不接受就不对了。您先生在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做法中,一定有一个是做错了的。”

孟子说:“都是对的。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出旅行,(按照惯例)对出门旅行的人一定要送点程仪,宋君当时说是送程仪,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地时,(听说有人想暗害我,)我得有所戒备,薛君当时听说我要有所戒备,因此送点钱给我购置武器,我又为什么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就没有说明是什么用途,不说明用途却要(无缘无故地)送钱给我,这无异是想收买我。哪有贤德君子可以用钱财收买的呢?”

滕文公章句上

【原文】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滕文公问为国。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21],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22],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23]。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注解】

①“昼尔”四句:这几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尔:语助词。于:取。索:搓绳。亟:同“急”。乘:升。②罔:同“网”,名词动用,“罔民”是说像捕鱼一样张开网让人民陷入犯罪的罗网中。③阳虎:即阳货,鲁国季氏的家臣。④“夏后氏五十而贡”三句:这里不过是孟子假托古史来阐述自己的理想,当时的事实可能不一定是这样。⑤彻:通。这里是说周朝这种税制是天下通行的税制。⑥藉:同“借”,指借民力来耕种公田。⑦龙子:古代贤人。⑧校(jiào):计量,比较。⑨粒米:犹言米粒,泛指粮食。狼戾:犹狼藉。⑩盻盻(xì)然:勤苦不休息的样子。⑪称贷:借债。益:补足。⑫雨(yù)我公田,遂及我私:诗句引自《诗经·小雅·大田》。《大田》是西周记述农事的诗。当时助法全部废除了,典籍也不存在,唯有从这首诗中还可见到周朝也是用助法,所以孟子引来作为证明。⑬设为庠(xiánɡ)序学校以教之:庠,养老;序,习射;学,国学;校,教民。庠、序、校都是乡里学校的名称。⑭为王者师:滕国土地少,即使行仁政,也未必能兴王业,但是却可以充任王者师。⑮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文王》是歌颂文王的诗。命,天命。⑯新:作动词,使动用法,是说使他的国家焕然一新。子:指文公,因为他年岁不大,所以孟子这样称呼他。⑰毕战:滕国的臣子。井地:即井田。⑱经界:这里经、界同义,经界即指井田的界限。⑲钧:通“均”。⑳谷禄:即俸禄,古人用谷物为俸禄,所以又称俸禄为谷禄。[21]为:有。[22]圭(ɡuī)田:士由于德行高洁而升官,便给与田亩,以供祭祀,这种田称圭田。[23]余夫:本指农夫家还没有到成家年龄而又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剩余劳动力。

【译文】

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的方法。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孟子说:“老百姓生产的事是刻不容缓的。《诗经》里说过:‘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要把绳索搓好,急急忙忙盖屋顶,播种的时间转眼到。’老百姓的一般情况是这样,有一定的维持生计的产业便能坚持一贯的向善之心,没有一定的维持生计的产业便不能坚持一贯的向善之心。假使没有了一贯的向善之心,那就会放荡不走正路、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因此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干出陷害人民的事的呢?所以贤良的君主务必恭谨俭朴、礼贤下士,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有定规。阳虎说过:‘想发财就别讲仁爱,要讲仁爱就别想发财。’夏朝每家授田五十亩,赋税行的是贡法;商朝每家授田七十亩,赋税行的是助法;周朝每家授田百亩,赋税行的是彻法,实际上征的税率都是十分之一。彻有通的意思;助有借的意思。龙子说:‘经营土地的税制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所谓贡法就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得出一个税收的定数(即不管丰年、歉年都得按这个定数征税)。丰收年景粮食到处抛置,就是多征收一点也不算苛暴,却并不多征;凶年饥岁,田里的收成甚至连第二年肥田的费用都不够,却非征满那一定数不可。一国的君主号称老百姓的父母,使老百姓整年地辛勤劳动,却没法养活自己的爹妈,还得借高利贷来凑足纳税的数字,以至使老弱辗转流亡于沟壑之中,为民父母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对做大官的人子孙世代享有田租收入的制度,滕国早就实行了。(但有利于老百姓的税制——助法却始终没有被采用。)《诗经》里面说:‘(希望)雨先下到公田里,然后再落到私田。’只有实行助法才会有公田,从这篇周朝的诗来看,虽是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

“(人民生活有了着落,还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他们。‘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育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即地方学校)夏朝叫校,殷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也就是大学),三代都共用了‘学’这个名称,(无论乡学和国学)都是用来向学生阐明并教导他们明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社会伦常观念的。上面的诸侯卿大夫士明确并承认社会的伦常关系,小百姓们在下面自然也就亲密无间了。只要圣王兴起,便一定要来向您模仿学习的,这样您就做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里说过:‘岐周虽是个古老的国家,但承接天命而不断革新。’这是就文王创建帝业而说的。您努力干下去,也可以使您的国家为之气象一新。”

(滕文公)又派毕战来(向孟子)询问有关井田制的问题。

孟子说:“你的国君将要实行仁政,经过精心挑选才派遣你来问我,你努力完成使命吧!实行仁政,必须从划分和理清田界着手。田界没有划分理清,井地的大小就不能做到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就不能做到合理公平。所以那些暴君和贪吏总是(千方百计)搞乱正确的田界。田界既然已经划分理清了,分田地给百姓,制定官吏的俸禄,便可以不费力作决定了。”

“滕国,国土狭窄,但也有官吏,也有百姓。没有官吏,便不能治理百姓;没有百姓,便不能养活官吏。我建议你们在郊野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城邑使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卿以下的官吏各分给他们供祭祀用费的圭田,圭田规定为五十亩;对于那些被称为‘余夫’的剩余劳动力,就每人另给田二十五亩。(这样,)埋葬或搬家都不用离开本土本乡,共一井田的各家,平日出入相亲相爱,防守盗贼互助互帮,谁家有了病人,大家共同照顾,那么百姓间就做到真正的亲爱团结了。(井田制)将每一方里的土地划为一个井田单位,一个井田单位共有田九百亩,中间的百亩是公田,八户人家各耕私田一百亩,八家须得共同耕种公田。公田里的农活完毕了,然后大家才能去料理私人的事务,这样做就是为了老百姓跟官吏有所区别。这里所说的只是井田制大概情况,至于怎样修饬调整而使之完善,那就得靠你们的君主和你了。”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陈相见孟子。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注解】

①神农:炎帝神农氏,相传他第一个制造农具,教老百姓种田,是中国农耕的发明者。许行:是孟子时研究神农学说的学者。②踵:本指脚后跟,这里作动词,解作“到,登”。③廛(chán):百姓的住宅。④处:即住所。⑤褐(hè):本指粗布,这里指贫苦百姓穿的衣服。⑥捆(kǔn)屦(jù):捆,织。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鞋。⑦陈良:楚国的儒者。耒(lěi)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⑧饔(yōnɡ)飧(sūn):早餐叫饔,晚餐叫飧,这里是说自己做饭吃。⑨厉:损害。⑩冠(ɡuàn):戴帽。⑪许子以釜(fǔ)甑(zènɡ)爨(cuàn),以铁耕乎:釜,古代用来煮食物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甑(zènɡ),古代用来蒸食物的陶土炊具。爨(cuàn),烧火煮饭。铁,指铁制耕具。⑫舍:同“啥”,什么。⑬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大人,与“君子”相似,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小人,指被统治者。⑭路:名词动用,有“奔走于路上,得不到休息”的意思。⑮食(sì)人:养活。

【译文】

有位学习神农学说的学者名叫许行,从楚国来到了滕国,登门告诉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个住所做您的老百姓。”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个,都穿着粗麻布衣,靠编草鞋、织麻席子过活。

儒者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一道背着农具从宋国走到滕国,(见了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样说来您也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老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十分高兴,完全抛弃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转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去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还不懂得(做贤君的)道理。贤君应该跟老百姓一同种地获取口粮,还要自己弄饭吃,兼理国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财库,那就是损害老百姓来养肥自己了,又怎算得贤德呢?”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这样。”

“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粗麻布衣。”

“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白绢帽子。”

(孟子)说:“是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那会妨碍做庄稼活。”

(孟子)说:“许子用锅甑弄饭、用铁器种地吗?”

许行之徒数十人,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相)说:“对。”

“(这些炊具和农具)是自己制造的吗?”

(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农夫)用粮食换炊具和农具,不能算是损害泥瓦工和冶铁工;泥瓦工和冶铁工也用他们的炊具和农具换粮食,难道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窑炼铁,无论什么东西都储备在家中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这样忙碌地跟各种工匠去交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在种地的同时又去兼着干。”

“那么治理天下的事难道独独可以在种地的同时去兼着干吗?做官的有做官的应做的事情,当百姓的有当百姓的应做的事情。况且一个人身上(所需用的东西),是所有工匠给做的,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的东西才用,这简直是率领普天下的人全都奔忙于路途之上,永无停息了。所以说,有的人动脑筋,有的人卖力气,动脑筋的人统治别人,卖力气的人受别人统治;受人统治的人得养活别人,统治人的人受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法则。”

【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21],皜皜乎不可尚矣。’今也南蛮舌之人[22],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3]。’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24],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25],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26],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解】

①偪(bī)人:偪,古逼字。②中国:指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一带)。③敷治:分治。④益:舜的臣子,起初做火正,后来做掌管山林沼泽的虞官。⑤九河:指徒骇、太史、马颊、复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等九条河。⑥瀹(yuè)济漯(tà):瀹,疏通。济,水名,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的王屋山。漯,水名。古漯水当出于今山东朝城县境。⑦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汝、汉、淮、泗是水名。这些水不一定都流入长江,孟子不过是借此讲述大禹治水之功,未必字字实在。⑧后稷:相传名“弃”,为周朝的始祖,帝尧时为农师。⑨有:犹“为”。⑩饱食、煖(xuān)衣、逸居而无教:意思是说衣、食、住三者俱全,只是没有教育。⑪有:同“又”。⑫契(xiè):相传为商朝的祖先。⑬放(fǎnɡ)勋:帝尧之名。⑭劳之来之:“劳”“来”二字意义近似,都有慰劳、慰问意思。“来”现作“徕”。⑮振德:振,救。德,对人施恩德。⑯皋(ɡāo)陶(yáo):虞舜时的司法官。⑰易:治。⑱“孔子曰”以下数句:是孟子引孔子赞颂尧舜的话。与,作私有、享受解。⑲倍:同“背”。⑳任:挑在肩上或是装在车上的东西,实指行李。[21]秋阳以暴(pù)之:阳,阳光。因为周历的七、八月相当于今日农历的五、六月,所以周之所谓秋阳,实为今夏日之太阳。暴,同“曝”,晒。[22]南蛮(jué)舌之人:指许行。即伯劳鸟,人们讨厌它的鸣叫声,所以孟子用来比喻语言不中听的许行。[23]《鲁颂》:指歌颂鲁僖公的《宫》篇。膺:攻打。荆:楚的本号。舒:附楚的邻近小国。[24]贾:同“价”。[25]蓰(xǐ):五倍。[26]比(bì):有强合在一起的意思。

【译文】

“当唐尧在位的时候,天下还不安定,洪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成倍地增长,谷物没有收成;恶禽猛兽危害人类,它们的足迹遍布中原各地。尧对这种情况感到忧虑,所以选拔舜来分管治理工作。舜又派伯益掌管火正,伯益放火焚烧山林和草泽地带,禽兽奔逃躲避。(舜又派)禹疏浚九河,疏通济水、漯水,让河水流入海中,开凿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泗水,引导入江中。然后中原地带的人们得以耕种。禹在外面奔忙了八年,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想耕种,又哪能成呢?”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百姓也就得到了养育。人类的生活规律(往往是这样),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要是没有教育,那就会跟禽兽差不多。圣人对此又深感忧虑,便派契做(掌管教育的)司徒官,教给人们以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父子之间得相亲爱,君臣之间得有礼义,夫妇之间得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得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得有信用。放勋说:慰劳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发生困难)又赈救他们,对他们施以恩德。圣人这样(辛勤)地为百姓操劳,还有空余时间去耕田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也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那些把分管的百亩田地没有耕种好作为自己的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送给人叫作惠,把好的道理交给别人叫作忠,替天下人找到出色的人才叫作仁。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挑选到(有能力治理天下的)人才却是难事。孔子说:‘尧作为帝王的确是伟大啊!(世上)只有天最伟大,(从古以来)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对尧的无边圣德,百姓们简直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了不起的帝王舜呀!他那么使人敬服地坐拥天下,自己却不享受它!’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要用心思吗?只是不用到耕田上罢了。”

“我只听说拿中原的文化习俗去改变边远落后民族,没有听说用过边远落后民族的一切改变中原的。陈良,原是在楚国生长的,他喜爱周公和仲尼的学说,所以跑到北方来向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哪个能够超过他的。他真算得上个杰出的人物。你们兄弟俩向他学习了几十年,可是(你们的)老师一死便立即背叛他。从前孔子的去世,(守孝)三年已满,弟子们整理好行李担子将要各自回去,进去向子贡行礼告别,彼此望着号啕痛哭,声音都嘶哑了,然后才回去。子贡回到墓地建了一间屋子,在那里独个儿住了三年,这才回去。后来,子夏、子张和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圣人(孔子),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去侍奉他,强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使不得;譬如用江汉的水洗濯过,在盛夏的太阳里曝晒过,真是洁白得无以复加了。(谁能再比得上孔子呢?)’现在(许行)这个来自南蛮满口方言的人,指责、反对我们古圣先王的法规,你们却背叛你们的老师反过来向他学习,这也就跟曾子完全不同了。我只听说鸟儿总是愿意从幽暗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栖息的,却没有听说过从高树上迁下来到幽暗的山谷中去安家的。《鲁颂》说:‘要攻击戎狄,痛惩荆舒。’周公正是要攻击他们,你们却向这样的人学习,可算是向不好的方面改变了。”

陈相说:“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就可以使市面上物价一律,国家里面没有欺假;哪怕是身高不满五尺的孩子上街去(买东西),也不会有谁欺骗他。棉布和丝绸长短一样,价钱也就差不多;麻线和丝绵的轻重相同,价钱也就差不多;各种谷物的多少一样,价钱也就差不多;鞋子大小相同,价钱也就差不多。”

孟子说:“各种货物的品种质量不一致,这是客观情况。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到万倍。你把它们强拉在一起,这是要造成天下的混乱。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一价钱,人们难道会干(这样的傻事)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是带着大家一同弄虚作假,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离娄章句上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注解】

①与:犹“为”,替。②尔:如此,这样;也同“耳”,解作“罢了”。这里兼有这两重意思。③圹:同“旷”,旷野。④獭(tǎ):像小狗,栖于水中,吃鱼,有水獭、旱獭、海獭之分,通常多指水獭。⑤为丛驱爵者,鹯(zhān)也:丛,密茂的树林。爵,同“雀”。鹯,古书中指鹞子一类的猛禽。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是一种可以用来治病的中草药。中医用燃烧的艾绒熏烤病人某一穴位来治某种病,叫作灸。这句话中的“七”和“三”不一定是实数,是年深日久的意思。⑦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这二句诗出自《大雅·桑柔》篇。淑,善。载,语助词。胥,皆,都。

【译文】

孟子说:“桀、纣之所以会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护;失去了老百姓拥护的,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办法:得到百姓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得到百姓拥护有办法:得到民心,便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得到民心有办法:他们所需要的替他们收聚起来,他们所憎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百姓的归向于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兽朝旷野跑。所以替深水赶来游鱼的是水獭,替森林赶来飞鸟的是鹞鹰,替汤王和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中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都会替他把百姓赶来。(这样的国君)哪怕他不想称王于天下,也是办不到的了。现在妄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好比是患了七年的病而需要找到数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也得不到。(一个国君)如果对施仁政没有兴趣,那他就要终身忧愁受辱,直到他死亡。《诗经》里说:‘(这样胡作非为)怎能把事情办好?最后终究会沉下深渊。’说的就是这种人。”

【原文】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解】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①暴:犹“害”。②非:毁坏。

【译文】

孟子说:“一个自暴的人,不可能跟他谈有价值的话;一个自弃的人,不可能跟他有所作为。一个人说话诋毁礼义,叫作‘自暴’;自认为不能怀仁行义,叫作‘自弃’。仁是人们最舒坦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一个人放着最舒坦的住所不住,丢下最正确的道路不走,真是可悲呀!”

【原文】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

孟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就在眼前,却要向远处去寻找;治理天下的事本是轻而易举的,却要向难处去寻找。如果人人都爱各自的父母、尊敬各自的长辈,天下自然就能够治好了。”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解】

①获于上:从“居下位”至“不诚其身矣”,见《礼记·中庸》篇。获于上,是说得到上司的信任。

【译文】

孟子说:“身处在下面的职位却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便不可能治理好百姓。获得上司的信任有方法,一个人不被朋友所信任,便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得到朋友信任有方法,一个人侍奉父母却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便不会被朋友信任了。得到父母的欢心有方法,一个人反省自身,缺乏诚意,便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了。要使本身具备诚心有方法,一个人不懂得什么是善,本身也就不会具备诚心了。所以诚心善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优良本质;考虑保持和发扬这种诚心善性是人为的努力。一个人做到了至诚无伪而人们却不被感动,是绝对没有的事;缺乏诚心的人是不能感动别人的。”

【原文】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解】

男女授受不亲。

①淳(chún)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人,先后在齐威王、宣王朝做过官。为人滑稽善辩论,机智善讽。屡次奉命出使诸侯国,从不曾受辱。②权:凡对事情衡量得失利弊,以变通处理便叫权。

【译文】

淳于髡问(孟子)道:“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

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掉河里了,那么用手去拉她呢?”

孟子说:“嫂子掉进河里而不用手去拉,这简直是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掉进河里,用手拉她上岸,这是变通的办法。”

淳于髡说:“如今天下的人都像掉进了深渊中,先生您却不去援救,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深渊,要用道去援救;嫂子掉进了河里,要用手去拉她——难道您想用手去救援掉进深渊里的天下人吗?”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注解】

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被封建礼教看作是不孝的三件事,除了孟子这里所说的无后外,还有所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两件事。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以没有子孙后代为最大。(娶妻本应先禀告父母,)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老婆,就是因为担心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这样和禀告了是一样的。”

离娄章句下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解】

①礼,为旧君有服:礼,指《仪礼》。旧君,过去曾侍奉过的君主。服,指穿丧服。齐宣王觉得孟子的话说得过重了,所以故意提出这个问题来问他。②先:先派人去。所往:所要去的国家。③极:这里是使穷困、走投无路之意。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王看待臣下犹如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王就犹如自己的腹心;君王看待臣下犹如狗马,臣下看待君王就会如一般百姓;君王看待臣下犹如泥块草芥,臣下看待君王就会如仇敌。”

宣王(听了这番话,觉得有些过分,就故意)问道:“礼制规定:离了职的臣下要为旧日的君主服孝,在怎样的情况下他们才会为旧日的君主服孝呢?”

孟子说:“如果臣下的规劝他照办了,好的意见他听取了,恩惠遍及了百姓;臣下因故必须离开国家时,君主就派人引导他出境,并且事先派人到他所去之地布置妥当;离开三年还没回国,才收回他的封地跟房屋。这叫作三有礼。君王能做到这样,臣下(在他死了后)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规劝的话不被接受,正确的意见不被采纳,所以恩惠也不曾遍及百姓;臣下因故离国时,君王就派人捉拿他,又在他所去之地故意制造种种困难;刚一离开,便没收他的封地跟房屋。这就叫作仇敌。对于仇敌,还为他服孝干嘛呢?”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①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注解】

①良人:丈夫。②施:古“斜”字。③墦(fán):坟墓。④中庭:即庭中。⑤施施:得意洋洋的样子。

【译文】

齐国有户有一妻一妾的人家,她们的丈夫每次外出,就一定要吃饱酒肉才回来。他的妻子问跟他一道喝酒吃饭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他的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外出,一定要酒醉饭饱之后才会回来;问跟他一道饮酒吃饭的人,个个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不曾有显贵体面一些的人到家里来。我打算窥探一下丈夫所去的地方。”

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紧跟往丈夫所去的地方,(发现)整个都城中并没有谁跟他站着交谈的。最后(丈夫)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些残羹剩饭;不够,又四面望望然后走到别的扫墓的人那里去——这就是他天天醉饱的方法。

他的妻子回去,(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他的妾,并且说:“丈夫,是我们指望倚靠度过整整一生的人,现在丈夫却是这个样子!”于是跟他的妾一道在庭中咒骂丈夫,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情,得意洋洋地从外面进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从君子的观点看来,(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够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一块儿哭泣的,几乎是很少的。

告子章句上

【原文】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注解】

①杞柳:即榉柳。②桮(bēi)棬(quān):是杯盘一类的用器。桮,同“杯”。

【译文】

告子说:“人性好比榉柳,仁义好比杯盘;使人性具备仁义,犹如把榉柳树做成杯盘(要靠人为的力量)。”

孟子说:“你能顺着榉柳的本性把它做成杯盘吗?还是得毁伤榉柳的本性,然后才能做成杯盘吧。假如是毁伤榉柳的本性才能做成杯盘,那么(你)也要毁伤人的本性以使它具备仁义吗?率领天下人一同来祸害仁义的,一定就你这种论调啊!”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急流的水一般,在东方冲开了缺口便向东方流去,在西方冲开了缺口便向西方流去。人性不分善和不善,就好像水流本不分东西流向一个样。”

孟子说:“水的确本不分东西流向,但是水也不分上下一定的流向吗?人性的向善,便和水的爱向低处流相仿佛。人(的本性)是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是没有不向下流的。那水,你一拍打它使它跳跃起来,当然,一时也可以使它高出你的额头,你设法挡它,一时也可以使它飞流上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是形势逼着它如此。人可以使之干坏事,他本性的变更也和(用外力)改变水的本性一样。”

【原文】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注解】

①生之谓性:告子的意思,大概是说人生之初,自然即赋给他以性,性都相同,无善恶之别。孟子即抓住告子“生之谓性”这句话,用“犬牛也是生而禀性,难道与人性没有区别吗”以驳之,借以证明自己人性善的主张完全正确。

【译文】

告子说:“天生的禀赋就叫性。”

孟子说:“天生的禀赋就叫性,就像白色的东西就叫白吗?”

告子说:“是。”

“白羽毛的白,和白雪的白一样,白雪的白和白玉的白一样吗?”

告子说:“是。”

“那么狗的天性和牛的天性一样,牛的天性和人的天性一样吗?”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注解】

①食色,性也:告子这句话是说食色出自本身之所需,不是外加的,是内而不是外。下章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礼记·礼运》篇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语意与告子同。②“仁,内也”六句:在告子看来,仁由内出,为性中所本有,义外非内,则为性中所本无。早于孟子的墨翟在《墨子·经说下》中对仁内义外之说就曾作过有力的批驳。可见关于仁内义外之争,由来已久。③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上句“异于”二字可能是多出的。④耆:同“嗜”。

【译文】

告子说:“饮食和男女两件事,是人的本性。仁,存在于人本身之内,不是在本身之外;义,存在于人本身之外,不是在本身之内。”

孟子说:“为什么说仁在身内义在身外呢?”

告子答道:“因为他年长所以我将他看作长者加以尊敬,年长在他不在于我,就好像它是白色的东西因而我认为它白,这是由于外在物的白色所决定的,(并不是我脑子里先存有白色的观念,)所以说它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问道:“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固然没有多少不同,但不知对老马的尊敬跟对年长的人的尊敬是不是也没有多少区别呢?而且你所说的义,是指长者呢,还是指尊敬长者的心呢?(如果义不在于他的年长,而在于我尊敬长者之心,那么,义就还是在内不是在外哩。)”

告子说:食色,性也。

告子(继续辩解)说:“对于我自己的的弟弟就爱,对于秦人的弟弟就不爱,这就可见爱不爱在于我自己,所以我(把仁)叫作内在的东西。尊敬楚人的长者,也尊敬我的长者,这可见爱不爱决定于他人的年长,所以我(把义)叫作外在的东西。”

孟子(继续反驳)说:“爱吃秦人的烧肉和爱吃我们自己的烧肉是没有多少区别的,看来各种事物也都有相类似的情况,那么喜爱吃烧肉的心思难道也是存在于身外吗?(这样,‘食色’还能称之为‘性’吗?)”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注解】

①豆:古代用来盛羹汤或肉食的器皿。②嘑:同“呼”,呵叱声。③蹴(cù):踢。④辩:同“辨”。⑤得:与“德”通。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得到,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要义。生命也是我所珍爱的,但我所珍爱的东西中有超过了生命的,所以就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东西中有超过了死亡的,所以有的祸灾就不躲避。假如人们所珍爱的东西中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东西中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躲避祸患的事,哪件不会做呢?通过这种手段就能够保命,然而有的人却不采用;只要这样做就能够躲避祸患,然而有的人却不做。所以,(这样看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的。不仅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贤人不会丧失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命,得不到就可能死亡,但如果呵叱着施舍给别人,哪怕是过路的饿汉也不会接受;拿脚踢着施舍给别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可如今万钟的俸禄,有的人连问也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到底能给我增加些什么呢?是为了居室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因获得我的周济)而感激我吗?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能住上华丽的居室而甘心这样做;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能得到妻妾的侍奉而甘心这样做;以前就算是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因获得我的周济)感激我而甘心这样做,这些行径难道不也是可以停止的吗?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性。”

告子章句下

【原文】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注解】

①任(rén):国名,在今山东济宁县境内。屋庐子:孟子弟子。②亲迎(yìnɡ):新郎亲自去新娘家迎娶。③岑(cén)楼:高楼。岑,山小而高。④一钩金:钩指带钩,一钩金是说作成一带钩所需的金,言金的数量之小。⑤奚翅:岂是。“翅”与“啻”同。⑥(zhěn):扭转。⑦处子:处女。

【译文】

任国有人问屋庐子道:“礼和食哪样更重要?”

屋庐子答道:“礼重要。”

这个人(紧接着)问道:“色和礼哪样重要?”

屋庐子答道:“礼重要。”

这个人又问道:“要是按照礼节去找食物,就得饿死;不按照礼节去找食物,就能得到食物,是不是一定要按照礼节行事呢?要是行亲迎礼,便得不到妻子;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是不是一定得行亲迎礼呢?”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便跑到了邹国,把这些问题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对于回答这些问题又有什么难处呢?如果不去度量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却只顾去比它们上面的高低,那么即使仅是一寸厚的木块,(把它搁在高地方,)你也可以使它比尖顶的高楼还要高。我们说金子比羽毛更重,难道是说一个小小金带钩的重量比一大车子羽毛还要重吗?拿关系重大的吃的问题与无足轻重的礼的细微末节去相比,岂是吃的问题重要吗?拿有关男女结合的重要问题与无足轻重的礼的细微末节去相比,岂是男女问题重要吗?你去回答他说:‘扭伤哥哥的胳膊夺去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伤,就得不到吃的,那你会去扭伤他的胳膊吗?跳过东家的墙去搂抱他家的姑娘,就可以得到老婆;不搂抱,就得不到老婆,那你会去搂抱她吗?’”

【原文】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人皆可以为尧舜。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解】

①曹交:春秋曹君的后裔。②乌获:古时有名的大力士。

【译文】

曹交问孟子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个说法吗?”

孟子说:“是的。”

(曹交又问:)“我听说文王身长十尺,汤身长九尺,如今我身长九尺四寸多,(可是每天)只知道吃饭罢了,要怎样才能够(成为尧舜)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呢?也无非是要去做而已。假如这里有个人,自认为力气不如一只小鸡,那他就是没有力气的人了;现在他说他能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那他就是有力气的人了。那么,要是能举起乌获所举过重量的,这也就成为乌获了。人所害怕的难道是在于不能胜任吗?在于不去做罢了。慢慢地跟在长者的后边走,叫作孝顺,快快抢在长者的前面走,叫作不孝顺。慢点儿走,难道是人不能做到的吗?只是不去做罢了。尧舜之道,也只是孝悌而已。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就成为尧了。你穿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就成为桀了。”

曹交说:“我能见到邹君,可以借个馆舍,我愿意留下来在您的门下受教。”

孟子说:“尧舜之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很难懂吗?就怕人自己不去探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好好探求,老师有的是。”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解】

①畎(quǎn):田间小沟。畎亩,田间,田地。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在夹版中填土,再用杵夯实以成墙。傅说原是判了刑的人,殷高宗武丁从苦役中起用了他。③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④管夷吾:即管仲。士:主管监狱的官。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起用他为令尹。⑥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ɡ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任其为大夫。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⑦曾:同“增”。⑧衡于虑:思想堵塞。衡,通“横”,堵塞,指不顺。⑨拂(bì):辅佐。

【译文】

孟子说:“舜是在田野中发迹的,傅说是从筑墙的苦役中被提拔的,胶鬲是从贩卖鱼和盐的行业中被推举上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选拔出来充任国相的,孙叔敖是从海边僻远的地方拔用的,百里奚是从畜牧业主那里赎买来的。所以上天要把治国治民的重任加在这人肩上,一定先要(给他降临种种困难,)使他心烦意乱,筋骨疲乏,肚肠饥饿,身无分文,以干扰他做事,从而令他从心意竦动中得到锻炼,性格变得坚韧,由此而增加他的能力。”

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选拔出来充任国相的。

“一个人,经过了多次错误和失败,然后才能改过自新;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的脸色和慷慨的悲歌表现出来了,然后才能得到人们的了解。”

“一个国家,要是内没有通晓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国君的士子,外又缺乏对敌国侵扰的远虑,这样的国家常常是要灭亡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懂得人为什么在忧患中能够生存,而在安乐中却反会遭到毁灭的道理了。”

尽心章句上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能够竭尽他的善心的,便是真正了解了人的本善的天性。懂得了人的本善的天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一个人)保存他的善心,培养他本善的天性,目的就在于正确对待天命。无论短命或是长寿,都毫不怀疑动摇,只是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这便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注解】

①莫非命:这句是警戒之辞,警戒一个人不可非命而死。莫,即不要。②岩墙:将要倒坍的墙。

【译文】

孟子说:“不要去非命而死,而要顺理而行,接受正常的天命吧!所以懂得天命的人不会站到就要倒塌的墙壁下面。一切完全按照正道行事而死的人,他所接受的是正常的天命,那些因为犯罪坐牢而死的人,他们所接受的就不是正常的天命。”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孟子说:“(有的东西)追求它就能得到,放弃它就会失掉,这种追求对获得(这个东西)有益处的,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就存在于我本身之内,(能否获得它,就看我自己而已。)(有的东西)追求它要有一定的原则,能否得到它得看命运的安排,这种追求对获得(这个东西)是毫无益处的,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存在于我的身外(能不能得到它就由不得自己了)。”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世间的一切,我都具备了。如果我反躬自问,发现自己是诚实的,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使我快乐的了。凡事努力推行推己及人的恕道,达到仁德的道路就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人人都有仁义之心,)如果仅仅这样做下去,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天天习以为常,却不问个所以然,终生终世打这条道路走,却不考察一下这是条什么道路,这种人便是一般的人。”

【原文】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不干那些自己不愿干的事,不要那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这样就足够了。”

尽心章句下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委实不仁啊!一个仁爱的人会将他施加于所爱的人的思泽推广开去,泽被到他所不爱的人的身上,(相反,)一个薄情寡恩的人却会拿他施加于他所不爱的人的荼毒连累及他所心爱的人。”

公孙丑听了,问道:“这话怎么讲呢?”

孟子答道:“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把他所不爱的百姓投入战争的血海,使他们弃尸原野、肝脑涂地。吃了大败仗后,又将卷土重来,却担心百姓不肯替他卖命,所以不惜驱使他所心爱的子弟上战场去送死,这便叫作拿他施加于他所不爱的人的荼毒连累他所心爱的人。”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注解】

①春秋无义战:春秋之时礼崩乐坏,诸侯之间因为各自利益而相互攻伐,故云。

【译文】

孟子说:“春秋那个时代几乎没有合乎义的战争,(相对而言,)那次战争比这次战争好点(的情况),还是有的。(为什么说春秋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呢?因为)‘征讨’这个词,是指上面的天子讨伐下面违反王命的诸侯,地位相等的国家是不得互相征伐的。”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注解】

①策:古人用于书写记录、用竹简编联成的竹册。②杵:舂米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武成》这篇文章,只不过采用其中两三段文字罢了。一个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人的,以周武王这样仁爱的贤君,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百姓是极其欢迎的)所以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木棒都给血河漂走的事呢?”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注解】

①陈:即“阵”本字。②北狄:焦循《孟子正义》本作“北夷”,朱熹《孟子集注》本作“北狄”。③革车三百两,虎贲(bēn)三千人:革车,兵车。两,同“辆”。虎贲,古时用来喻指勇士、武士,此处是说猛怒如老虎的奔赴;三千人,《书序》作三百人。④崩:指山崩塌,这里用来形容百姓叩头的众声轰然。厥:顿。角:额角。厥角,即以额角触地,也即“顿首”“叩头”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陈兵列将摆成作战阵势,我善于打仗取胜。’这实际是该服上刑的大罪过。只要国君好行仁德,天下便没有敌手。(过去商汤大起义师,)他讨伐南方,北方的狄族便埋怨。他讨伐东方,西方的夷族同样也埋怨,他们说:‘为什么把我们搁在后面呢?’周武王去讨伐殷纣时,派出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告谕殷商的百姓道:‘别害怕!我们是来帮助你们得到安定生活的,不是来跟你们百姓作对的。’百姓们听了一齐伏在地上把额角碰着地面叩起头来,顿时像山岳崩塌似地一片响。‘征’这个字含有正的意思,(被暴君压榨虐害的各国百姓)都想匡正自己的国家,哪里又用得着战争呢?”

【原文】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译文】

孟子说:“不信任有仁德有才干的人,国家便会空虚无人;国家没有礼义来定尊卑地位,上下的关系便会一片混乱;没有好的政治(来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赋税的合理征收,)国家的财政收支便会感到不足。”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不行仁德却能得到一个国家,这样的事是有的;不行仁德却能得到整个天下,这样的事是从来没有的。”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②

【注解】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①丘民:丘,众,丘民即民众。此处指民心。②絜:同“洁”,干净。

【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其次,君主又更次要一点。所以赢得民心便可以做天子,赢得天子的心便可以做诸侯,赢得诸侯的心便可以做大夫。如果诸侯对国家有害,就改立别的人。如果牲口已经足够肥大,祭品也已经足够干净,祭祀又按时进行了,可是旱灾和水灾还是肆虐,那就得另外改立土谷之神了。”

【原文】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正是这样的人。所以在那些听到伯夷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贪婪的人也变得廉洁了,懦弱的人也变得意志坚强了;在那些听到柳下惠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刻薄成性的人也变得厚道了,胸襟狭隘的人也变得宽宏大度了。他们在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到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为之兴奋振作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更何况对于那些同时代受他们熏陶的人呢?”

【原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译文】

孟子说:“‘仁’这个字的含义就是‘人’,把‘仁’和‘人’合起来讲,就是道。”

【原文】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译文】

孔子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告别母国(应取)的态度。离开齐国时,把正在淘的米漉干了就走。这是离开别国(所采取)的态度。”

【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

孟子说:“贤明的人教人,凭着自己的透彻明了,帮助别人也透彻明了;现在那些教人的人,就凭自己糊里糊涂的头脑,却要使别人透彻明了。”

【原文】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解】

①山径:山坡。蹊:鸟兽走的小路。②介然:执着、坚持的意思。用:行。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那些野兽走过的地方,如果人们持续地在上面走因而便成了路,只要隔一会儿不去走,茅草就会将它塞掉。现在你的心也给茅草堵塞了。”

【原文】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注解】

①臭(xiù):气味,与读chòu作为香臭之“臭”不同,杨伯峻《孟子译注》说:“上句‘味’‘色’‘声’都是中性词(不含美恶之义),但用在此处,则指‘美味’‘美色’‘乐声’,此种用法,以前诸章不乏其例。‘臭’字亦如此。‘臭’的本义是‘气味’,不论香臭都叫‘臭’,此则专指芬芳之气。正如《左传·僖公四年》的‘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的‘臭’专指恶臭一般。”

【译文】

孟子说:“口喜欢美味,眼睛喜欢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声音,鼻子喜欢芳香的气味,四肢喜欢舒适,都是天性的嗜好;可是(能否都称心如意地得到它们,)这中间又有个命运好坏的问题,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不加强求。)仁对于父子,义对于君臣,礼对于宾主,知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它们能否一一各得其宜,这是属于命运的问题,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命运的安排(以便尽力而为,希望性分所定的东西都能见诸实行)。”

《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这里的“尚”是上古的意思,也有崇尚之意,这里的“书”是公文的意思,它的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不是泛指图书。

尧典

【原文】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隅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21],以殷仲春[22]。厥民析[23],鸟兽孳尾[24]。申命羲叔,宅南交[25]。平秩南讹[26],敬致[27]。日永[28],星火[29],以正仲夏。厥民因[30],鸟兽希革[31]。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32],平秩西成[33]。宵中[34],星虚[35],以殷仲秋。厥民夷[36],鸟兽毛毨[37]。申命和叔,宅朔方[38],曰幽都,平在朔易[39]。日短[40],星昴[41],以正仲冬。厥民隩[42],鸟兽氄毛[43]。帝曰:“咨[44]!汝羲暨和[45],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46],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47],庶绩咸熙[48]。”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49]?”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50]。”

帝曰:“吁!嚚讼可乎[51]?”

帝曰:“畴咨若予采[52]?”

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53]。”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54]。”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55]?”

佥曰:“於!鲧哉[56]。”

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57]。”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58]。”

帝曰,“往,钦哉[59]!”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60]?”

岳曰:“否德忝帝位[61]。”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63],曰虞舜。”

帝曰:“俞[64]!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65]。”

曰:“明明扬侧陋[62]。”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66],观厥刑于二女[67]。厘[68]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69]

尧帝命令羲氏与和氏,恭谨制定历法。

帝曰:“钦哉!”

【注解】

①文:治理天下。思:考虑事情很果断,有计谋。②宅:充满。③逊:退避。让:禅让。④曰若:发语辞,常用于追述往事的开端。稽:考察。⑤钦:恭敬。明:明察四方。安安:温和,宽容。钦、明、文、思、安安,概指尧的五德。⑥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推贤尚善。⑦被:覆盖。四表:四海之外。⑧格:到达。上下:指天地。⑨俊:才智超人。⑩九族:君主的至亲,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九代。⑪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官族姓。⑫黎:众。于变:相递变化。时:善。雍:和睦。⑬羲和:羲氏与和氏,相传都是重黎的后代,世世掌管天地和四时。⑭若:顺从。昊:广大。⑮历:推算。象:取法。⑯宅:居住。隅夷:地名,相传在东海之滨。⑰旸(yánɡ)谷:传说中日出的地方。⑱寅:恭敬。宾:迎。⑲平秩:辨别测定。作:始。⑳日中:指春分,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21]星鸟:星名,南方朱雀七宿。[22]殷:确定。仲:每季中间的那一个月。[23]厥:其。析:分散。[24]孽尾:生育繁衍。[25]申:重,又。交:地名,指交趾。[26]讹:运行。致:归来。日永:指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永:长。星火:火星名,东方青龙七宿之一。[30]因:就高地而居。[31]希革:羽毛稀疏。[32]饯:送行。纳日:落日。[33]西成:太阳西落的时刻。成:终。[34]宵中:指秋分,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35]星虚:星名,北方玄武七宿之一。[36]夷:平,指回到平地居住。[37]毨(xiǎn):羽毛更生。[38]朔方:北方。[39]平:辨别。在:观察。易:改易,这里指运行。[40]日短:指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41]星昴(mǎo):星名,西方白虎七宿之一。[42]隩(yù):室,这里指入室避寒。[43]氄(rǒnɡ)毛:柔软的细毛。[44]咨:叹词。[45]暨:与。[46]期:指一周年。有:通“又”。旬:十日。[47]允:用。厘:治。百工:百官。[48]庶:众。咸:都。熙:兴。[49]畴:谁。若:顺应。登庸:升用。[50]放齐:人名,尧帝之臣。胤(yìn):后代。朱:指尧的儿子丹朱。启明:开明,指明白政事。[51]吁:惊异之词。嚚(yín):不说忠信的话。讼:争辩。[52]采:政事。[53]“欢兜”两句:欢兜:人名,尧帝之臣,四凶之一。都:语气词,表赞美。共工:人名,尧帝之臣,四凶之一。方:通“防”,防止。鸠:通“救”,救护。僝(zhuàn):具有。[54]“静言”两句:静言:巧言。庸:常。违:邪僻。象恭:貌似恭敬。滔:轻慢。[55]四岳:四方诸侯之长。汤汤(shānɡ):水大的样子。方:普遍。割:危害。荡荡:广大的样子。怀:包围。襄:漫过。滔天:指巨浪冲天的样子。俾:使。乂(yì):治理。[56]“佥曰”句:佥:都。於:叹词,表赞美。鲧:尧帝之臣,夏禹的父亲。[57]“咈哉”两句:咈(fú):违背。方命:放弃教命。圮(pǐ):毁坏。族:族类。[58]“异哉”两句:异:举,起用。已:用。[59]钦:敬。[60]“汝能”两句:庸:用。巽(xùn):践:履行,升任。[61]否(pǐ):鄙陋。忝(tiǎn):辱,不配。[62]明明:明察贤明的人。扬:推举。侧陋:疏远隐匿,指地位卑微的人。[63]“师锡”句:师:众人。锡:提议。鳏:疾苦的人。[64]俞:对,表示肯定意义的应对副词。[65]“瞽子”七句:瞽(ɡǔ):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乐官瞽瞍。顽:不依德义。象:指舜的异母弟弟。克:能够。烝烝:厚美。格:至。奸:邪恶。[66]女:嫁女。时:通“是”,指舜。[67]刑:法则。二女: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68]厘:命令。妫(ɡuī):水名。汭(ruì):河流弯曲之处,这里指舜居住的地方。[69]嫔:嫁人为妇。

【译文】

帝尧在位时,睿智而果断,光辉普照天下。后来,帝尧想把帝位禅让给虞舜。史官据此写成《尧典》。

查考古代的旧事,可知尧帝的名字叫作放勋,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智虑通达,待人宽厚,性格温和。他推贤让善,光辉普照四方,泽及天地。尧帝发挥大德,使亲族关系和睦。亲族之间和睦相处,他又辨明百官族姓的善恶。百官族姓的善恶辨明以后,又协调诸侯之间的关系。这样,天下百姓在相递变化之中和睦相处。

于是,尧帝命令羲氏、和氏恭谨地奉行天道,让他们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以教导人民按照时令节气从事农业生产。尧帝又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让他恭敬地迎接日出,测定日出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黄鸟在黄昏时出现于正南方,依照这种情况可以确定仲春时节。在这个时节,百姓开始分散于田间进行耕作,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明测定太阳向南的运行规律,恭敬地迎接太阳南归。白天时间最长,火星在黄昏时出现于正南方,依照这种情况可以确定仲夏时节。在这个时节,百姓都迁居到高处,鸟兽的羽毛都稀疏了。尧帝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一个名叫昧谷的地方,让他辨明测定日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虚星在黄昏时出现于正南方,依据这种情况可以确定仲秋时节。在这个时节,百姓又迁居到平地上,鸟兽长出新的羽毛。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一个名叫幽都的地方,让他谨慎观察太阳北行的规律。白天时间最短,昴星在黄昏时出现于天的正南,依据这种情况可以确定仲冬时节。在这个时节,百姓都躲在室内生火取暖(以躲避寒冷),鸟兽都长出了柔软细密的毛。尧帝说:“啊!羲氏与和氏啊,你们以三百六十六天为一周年,要用加闰月的办法来确定四季而构成一年。在这个基础上,明确地划分百官的职责,这样各种事情就都兴起了。”

尧帝问:“谁能顺应天命,可以提升任用呢?”

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明白政事,可以担当重任。”

尧帝命令和叔确定仲冬时节。

尧帝说:“唉!丹朱为人浮夸,又喜好辩论,怎么能担此重任呢?”

尧帝问:“谁能遵循我的法度处理政务呢?”

欢兜说:“哦!共工防治水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担当重任。”

尧帝说:“唉!共工虚情假意,为人邪僻,看似恭敬谨慎,实则连上天都敢轻慢。”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的君长啊,滔滔洪水为害人间,水势汹涌包围了大山,漫过了丘陵,浩浩荡荡,波浪滔天,百姓都在忧愁叹息,谁能治理洪水呢?”

诸侯们都说:“啊!鲧可以担此重任。”

尧帝说:“唉!不行啊,这个人违逆乖戾,常常不服从命令,危害同族。”

诸侯们说:“起用他吧,让他试一试,如果不行,就罢免他的职务。”

尧帝说:“那么你就去吧!鲧啊,你一定要谨慎行事啊!”鲧治水九年,未见成效。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的君长啊,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承受天命,替代我而成为天子呢?”

诸侯们说:“我们的德行鄙陋,恐难担当重任。”

尧帝说:“可以考察贵族中的贤明之人,也可以举用身份卑微的贤良之士。”

诸侯们说:“民间有一个贫苦的人,名字叫作虞舜。”

尧帝说:“啊!这人我也听说过,他的为人到底怎么样呢?”

众人回答说:“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其父瞽瞍心术不正,继母爱说谎话,他的异母弟傲慢骄狂,但舜能够与他们和睦相处。因为他的品德厚美,既能很好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又不使自己沦于邪恶。”

尧帝说:“我考验考验他吧。我要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从女儿那里考察舜的行事准则和道德修养。于是,尧帝命令自己的两个女儿到妫水的拐弯处,嫁给虞舜为妻。”

尧帝勉励道:“要恭敬地处理政事啊!”

舜典

【原文】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21],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22]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23]。望秩于山川[24],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25],同律度量衡[26]。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30],明试以功,车服以庸[31]

肇十有二州[32],封十有二山[33],浚川。

象以典刑[34],流宥五刑[35],鞭作官刑,扑作教刑[36],金作赎刑。眚灾肆赦[37],怙终贼刑[38]。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39]

舜帝巡视天下,考察诸侯政绩。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40],殛鲧于羽山[41],四罪而天下咸服。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42],百姓如丧考妣[43]。三载,四海遏密八音[44]。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咨,十有二牧[45]!”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46],惇德允元[47],而难任人[48],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49],使宅百揆亮采[50],惠畴?”

佥曰:“伯禹作司空[51]。”

帝曰:“俞!咨[52]!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53]!”禹拜稽首[54],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55],汝后稷[56],播时百谷[57]。”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58],汝作司徒,敬敷五教[59],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60],寇贼奸宄[61]。汝作士,五刑有服[62],五服三就[63],五流有宅[64],五宅三居[65]。惟明克允[66]!”

帝曰:“畴若予工[67]?”

佥曰:“垂哉[68]!”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69]。”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70]

帝曰:“俞!往哉!汝谐[71]。”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72]?”

佥曰:“益哉[73]!”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74]。”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75]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76]?”

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77]。夙夜惟寅[78],直哉惟清。”

伯拜稽首,让于夔龙[79]

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80],直而温,宽而栗[81],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82],神人以和。”

夔曰:“於[83]!予击石拊石[84],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85],震惊朕师[86]。命汝作纳言[87],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88]。”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89],庶绩咸熙[90],分北三苗[91]

舜生三十征,庸二十[92],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93]

【注解】

①侧:隐居民间。微:出身微贱。②嗣:继承。③浚(jùn):深远。哲:智慧。④允:确实。塞:充满。⑤玄:潜行,潜修。升闻:上闻于朝廷。⑥徽:美,善。五典:五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教。⑦克:能够。从:顺从。⑧“纳于”两句:纳:入。百揆(kuí):百事。时叙:承顺。⑨“宾于”两句:宾:迎接宾客。穆穆:容仪敬谨。⑩“纳于”两句:大麓:官名,主管山林。迷:迷误。⑪格:呼唤之词,来。⑫询:谋划。⑬厎(zhǐ):一定。绩:成功。⑭陟(zhì):升,登。⑮“正月”两句:上日:吉日。受终:接受尧帝终结的帝位。文祖:尧的太庙。⑯“在璇玑”两句:在:观察。璇玑玉衡:指北斗七星。齐:排列。七政:七项政事,即祭祀、班瑞、东巡、南巡、西巡、北巡、归格艺祖。⑰肆:于是。类:祭名,是向天帝报告继承帝位之事的祭礼。⑱禋(yīn):祭名,指洁祀。六宗:指天地与四时。⑲“望于”两句:望:祭祀山川之礼。遍:按群神的尊卑次序祭祀。⑳辑:收集。五瑞:诸侯作为信符的五种玉器。[21]既月乃日:择定吉月吉日。日和月都用作动词。[22]“觐四岳”两句:觐:朝见天子。牧:官长。班:同“颁”,分发。后:君长。[23]“至于”两句:岱宗:东岳泰山。柴:祭名,祭祀时把牺牲放在积柴上面燔烧。[24]秩:次序。[25]协:合。时:春夏秋冬四时。正:确定。[26]同:统一。律:古乐音律。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五礼:公侯伯子男五等朝聘之礼。五玉:即五瑞,拿着称瑞,陈列称玉。三帛:供垫玉用的赤、黑、白三种颜色的丝织品。二生:活羊羔和雁。一死:一只死去的野鸡。贽:初次拜见时所带的礼物。“如玉器”两句:如:而。五器:即上文所说的五玉。卒乃复:礼毕就归还。“格于”两句:格:到。艺祖:即文祖。特:一只公牛。[30]敷:普遍。[31]庸:功劳。[32]肇(zhào):正,指划定州界。[33]封:封土为坛而祭祀。[34]象:刻画。典:常。[35]流:流放。宥(yòu):宽恕。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36]扑:古时学校用来打人的木棍。[37]眚(shěnɡ):过错。肆:就。[38]怙:依仗。贼:通“则”,就。[39]恤:谨慎。[40]三苗:古国名。三危:古地名,在西部边远地区。[41]殛(jí):流放。羽山:古地名,在东部边远之处。[42]殂(cú)落:死亡。[43]考:死去的父亲。妣:死去的母亲。[44]遏(è):停止。密:静止。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乐,这里泛指一切音乐演奏。[45]牧:州的行政长官。[46]柔:安抚。能:善。迩:近。[47]惇:厚。允:信。元:善。[48]难:拒绝。任人:奸邪的人。[49]熙:光大。载:事业。[50]宅:居。百揆:官名。亮:辅导。采:事。[51]司空:三公之一,掌管土地。[52]俞:副词,表肯定意义。咨:叹词。[53]时:通“是”,指百揆之职。懋(mào):勉励。[54]稽首:叩头。[55]阻饥:困厄于饥。[56]后:主持。稷:官名,主管农业。[57]时:通“莳”,耕种。[58]五品:指父、母、兄、弟、子。逊:和顺。[59]“汝作”两句:司徒:官名,主管教化,三公之一。敷:施行。五教:五品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60]猾:扰乱。夏:指华夏大地。[61]寇:抢劫。贼:杀人。奸宄(ɡuǐ):犯法作乱的事情。[62]“汝作士”两句:士:狱官之长。服:用。[63]三就:三个处所,即野、朝、市。[64]五流:五种流刑。宅:处所。[65]三居:远近不同的三个地方。[66]明:明察。克:能够。允:信服。[67]若:善。工:官名,掌管百工之官。[68]垂:人名。[69]共工:官名。[70]殳(shū)斨(qiānɡ):人名。伯与:人名。[71]谐:同“偕”,一同。[72]上:指山陵。下:指草泽。[73]益:人名。[74]虞:掌管山林的官。[75]朱虎:人名。熊罴:人名。[76]典:主持。三礼:天神、人鬼、地示之礼。[77]秩宗:官名,掌管祭礼的仪礼。[78]夙:早晨。寅:敬。[79]夔:人名。龙:人名。[80]胄子:未成年的人。[81]栗:谨慎。[82]夺:失去。伦:理,次序。[83]於(wū):叹词。[84]拊(fǔ):轻轻叩击。石:石磬,乐器。[85]堲(jí):厌恶。殄(tiǎn):贪婪。[86]师:民众。[87]纳言:官名,帝王的代言人。[88]时:善。亮:领导。天功:天下大事。[89]黜(chù):罢免。陟(zhì):提升。幽:昏庸。明:贤明。[90]庶:众。熙:兴盛。[91]北:通“背”,分别。[92]“舜生”两句:征:被征召。庸:任用。[93]陟方:巡视南方。

【译文】

虞舜隐居民间,出身微贱,尧帝听说他聪明睿智,就想让他继承帝位,多次拿棘手的事情考验他。史官根据这些情况,写成了《舜典》。

查考古代的旧事,可知舜帝的名字叫作重华,他的睿智圣明与尧帝相合。他深远的智慧,温顺谦恭的美德,溢满天地之间。他潜修品德的事迹上闻于朝廷,于是被授予官职。舜谨慎地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臣民都能顺从这五常之教。他又受命管理百官,百官也都能服从。他在明堂四门迎接前来朝见的四方宾客,四方宾客全都仪容整肃。舜担任守护山林的官职,即使在狂风暴雨之中也不迷失方向。

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和你谋划政事,考察你的言论,按照你的意见办事,一定会取得成功。我已经考察你三年了,你现在可以登上帝位了。”舜要把帝位让给更有德行的人,不愿就位。舜以德行不够为由推辞,不愿就位。但是尧帝还是把帝位禅让给了虞舜。

在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祖宗庙接受了禅让的帝位。他观察了北斗星的运行情况,列出了七项政务。接着向上天报告继承帝位的事情,祭祀天地四时以及山川和群神。舜又聚敛诸侯的圭玉,挑选良辰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把圭玉颁发给他们。

这一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了泰山,举行了柴祭,并依照地位尊卑依次祭祀了其他山川诸神,然后接受了东方诸侯国君的朝见。舜协合春夏秋冬的月份,确定了天数;统一了音律和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见的礼节,规定了各种献礼的制度。朝见结束后,舜帝便把五种瑞玉归还给诸侯。五月,舜帝到南方巡视,到达南岳,像祭祀泰山那样行礼仪。八月,舜帝到西方巡视,到了西岳,祭祀礼仪和在泰山、南岳时一样。十一月,舜帝到北方巡视,到达北岳,祭祀礼仪和在西岳时相同。舜帝回来后,到太庙祭祖,所用的祭品是一头公牛。

此后,舜每隔五年就巡视一次。各方诸侯都在四岳朝见,普遍地报告自己的政务。然后舜帝根据诸侯的政绩进行评定,论功行赏,赐给他们车马衣服。

舜帝开始划定十二个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为坛,举行祭礼,并疏通了河道。

舜把五种常用刑罚的图样刻画在器物上,以警示民众,用流放的办法代替五刑以示宽大,以鞭打作为官府的刑罚,把用木条责打定为学校的刑罚,还规定可以用金来赎罪。因为过失犯罪,可以赦免;要是有所依仗而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罚。慎重啊,慎重啊,使用刑罚时一定要慎重!

舜帝把共工流放到北方的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南方的崇山,把三苗驱逐到西方的三危,把鲧流放到东方的羽山。这四个罪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人都心悦诚服。

舜帝继位二十八年后,尧帝去世了,群臣和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痛。三年内,全国上下停止演奏音乐,一片沉寂。三年后的正月初一,舜帝到太庙告祭,召集四方诸侯谋划政务,打开明堂的四方之门宣布政教,使四方民众看得明、听得清。

“啊,十二州的君长!”舜帝说,“农业生产不要违背农时!要安抚远方的民众,要善待近处的臣民。要厚待有德之人,信任善良之人,远离奸佞小人。这样,四方的外族都会臣服于你。”

舜帝说:“啊,四方诸侯!谁能奋发图强,光大先帝的事业,管理百官,辅佐朝廷理顺政事呢?”

众人都说:“让伯禹做司空吧。”

舜说:“好啊!”告诫禹说:“你来治理水土,希望你更要努力做好百揆的事情啊!”禹行叩拜之礼,想推让给稷、契和皋陶。

舜说:“就这样了,还是你来担当吧!”

舜说:“弃,现在民众都在忍饥挨饿,你去掌管农事,教导民众播种谷物吧。”

舜说:“契,百官之间关系不和谐,父母兄弟子女之间关系不和顺,你去担任司徒,谨慎恭敬地施行五常之教,着重教导他们做人要宽厚仁慈。”

舜说:“皋陶,外族侵扰中原,抢劫杀人,给我们制造祸端。你去处理刑狱,用五刑处置那些罪人。五刑各有使用的方法,执行五刑要在郊野、市、朝三个不同的地方。五种流放各有处所,分别流放到远近不同的三个地方。明察案情,公正处罚,就能使人信服。”

舜说:“谁能担任百工之长呢?”

都说:“垂可以。”

舜说:“好啊!”告诫垂说:“你去担任共工之职吧。”垂行了叩拜之礼,想推让给殳斨和伯与。

舜说:“就这样了,去吧!你们一起去吧。”

舜说:“谁能管理山林草泽中的草木鸟兽呢?”

都说:“益可以。”

舜说:“好吧。”告诫益说:“你做我的虞官,管理山林吧。”益行叩拜礼,想推让给朱虎、熊罴。

舜说:“好吧,去吧!你们一起去吧。”

舜说:“四方诸侯啊,谁能替我主持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的三礼呢?”

都说:“伯夷可以。”

舜帝举贤授能,任用百官。

舜说:“好吧,伯夷,我任命你做掌管祭祀的礼官吧,从早到晚你都要恭敬行事,内心要正直清明。”

伯夷行叩拜礼,想推让给夔、龙。

舜说:“行了,你去吧,你要谨慎行事啊!”

舜说:“夔,任命你担任乐官,负责教导那些年轻人,要让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刚毅而不妄为,简朴而不高傲。诗是用来表达情志的,歌所咏唱的就是表达情志的言辞,声调要根据咏唱的感情而确定,音律要合于声调。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音能够和谐一致,不互相干扰。这样,人听了以后才能欢快愉悦。”

夔说:“啊!让我敲击石磬,奏起乐曲,让扮演百兽的舞队依着音乐跳舞吧!”

舜说:“龙,我厌恶谗言和暴行,因为它使我的臣民惊恐害怕。我现在任命你为纳言官,早晚传达我的旨意,上报臣民的意见,一定要真实啊!”

舜说:“好啦,你们这二十二个人,要恭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好好地辅佐我完成大业啊!”

舜帝每过三年考察一次政绩,考察三次之后,就确定官员的升降。这样,远近各项事业都兴盛起来了。同时,又分别处理了流放在北部边境的三苗氏部族。

舜帝三十岁被举用,在官位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巡视南方时在途中去世。

大禹谟

【原文】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21]。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22]。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23],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24]。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25],正德、利用、厚生惟和[26],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30]。”

帝曰:“俞!地平天成[31],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32],时乃功。”

帝曰:“格[33],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34]。汝惟不怠,总朕师[35]。”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36],德乃降,黎民怀之[37]。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38],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39]。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40],期于予治[41]。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42],时乃功,懋哉[43]。”

皋陶曰:“帝德罔愆[44],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45],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46]。好生之德[47],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48]。”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49],惟乃之休[50]。”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51],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52],惟汝贤。汝惟不矜[53],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54],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55],天之历数在汝躬[56],汝终陟元后[57]。人心惟危,道心惟微[58],惟精惟一[59],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60]?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61],朕言不再。”

大禹治水,功劳泽被千秋。

禹曰:“枚卜功臣[62],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63],昆命于元龟[64]。朕志先定,询谋佥同[65],鬼神其依,龟筮协从[66],卜不习吉[67]。”

禹拜稽首固辞[68]

帝曰:“毋!惟汝谐[69]。”

正月朔旦[70],受命于神宗[71],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72],汝徂征[73]。”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74],咸听朕命。蠢兹有苗[75],昏迷不恭[76],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77],肆予以尔众士,奉辞罚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78]:“惟德动天,无远弗届[79]。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80],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81],于父母,负罪引慝[82]。祗载见瞽瞍[83],夔夔斋栗[84],瞽亦允若。至感神[85],矧兹有苗[86]。”

禹拜昌言曰[87]:“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88],舞干羽于两阶[89],七旬有苗格[90]

【注解】

①皋(ɡāo)陶(yáo):偃姓,舜帝之臣,掌管刑狱。矢:陈述。厥(jué):其。谟(mó):计谋。②成:陈述。③申:重视。④文命:大禹的名字。⑤敷:治理。⑥祗(zhī):恭敬。⑦后:君主。克:能够。艰:看得很艰难。⑧乂(yì):治理。⑨敏:勤勉。⑩“俞”两句:俞:副词,表肯定。允:的确。兹:这。⑪罔(wǎnɡ):无,不要。攸(yōu):所。⑫无告:无处求告的人,指鳏寡孤独者。⑬都:叹词,表赞美。⑭广:大。运:远。⑮乃:语助词。⑯眷:顾念。⑰奄:尽。⑱惠:顺。迪:道。⑲影响:影随形,响应声。⑳儆(jǐnɡ):戒备。虞:预料。[21]“罔游”两句:逸:放纵。淫:过分。[22]志:念虑。熙:广。[23]干:求。[24]咈(fú):违反。[25]修:治理。[26]和:宣扬。九功:水、火、金、木、土、谷,叫六府;正德、利用、厚生,叫三事。六府三事合称九功。叙:次序。休:美德。董:监督。[30]俾:使。[31]天:万物。[32]赖:利。[33]格:来,呼唤之语。[34]耄(mào)期:八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颐。这里指年迈。勤:辛苦。[35]总:总领。师:众人。[36]迈:勤勉。种:树立。[37]怀:归附。[38]“念兹”四句:兹:这。前一个“兹”指德,后一个“兹”指皋陶。释:通“怿”,喜悦。名言:称颂。出:推行。[39]干:冒犯。[40]“明于”两句: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五教: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41]期:当,合。[42]中:中正,公平。[43]懋(mào):鼓励。[44]愆(qiān):过失。[45]宥(yòu):宽恕。无大:不论多大。[46]“与其”两句:不辜:无罪。不经:不守正道。[47]好(hào):爱惜。[48]有司:官吏。古代每个官位都各司专职,因此称有司。[49]风动:风吹草动,比喻各方响应。[50]休:美德。[51]降水:洪水。[52]满:盈满。假:虚假,夸大。[53]矜(jīn):夸耀,自以为贤。[54]伐:夸耀,自夸有功。[55]嘉:赞美。丕:大。[56]历数:历运之数,指帝王相承的次序。躬:自身。[57]陟(zhì):升登。元:大。后:君王。[58]道心:合于道义的思想。微:不显露。[59]精:专诚。[60]戴:拥戴。[61]“惟口”两句:出好:说出善言。兴戎:引起战争。[62]枚卜:逐次占卜。古代用占卜的方法选官,对被选的人逐一占卜,吉者入选。[63]蔽:断定。[64]昆:后。元龟:大龟。[65]佥(qiān):都。[66]龟筮(shì):龟甲和蓍草,二者都是古代占卜的工具。[67]习:重复。[68]固辞:坚决推辞。[69]谐:适合。[70]朔:阴历的每月初一。[71]神宗:尧帝的宗庙。“神”在此表尊敬。[72]有苗:指三苗,古代的一个部族。“有”是名词词头,无意义。率:遵循。[73]徂(cú):往。[74]济济:众多的样子。[75]蠢:骚动。[76]昏迷:昏暗迷惑。[77]咎(jiù):灾祸。[78]赞:见。[79]届:到。[80]历山:指舜帝当初种田之处。[81]旻(mín)天:天空。[82]慝(tè):邪恶。[83]祗(zhī):恭敬。载:侍奉。瞽瞍:舜的父亲。[84]夔夔(kuí):恐惧的样子。斋:庄敬。栗:战栗。[85](xián):诚信。[86]矧(shěn):何况。[87]昌:美。[88]诞:大、广。敷:施行。[89]干:盾牌。羽:用羽毛做的舞具。[90]格:到,这里指归顺。

【译文】

皋陶陈述他的谋略,大禹陈述他的功绩,舜帝对他们的言论很重视。史官记录下他们之间的谈话,写作了《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

查考往古旧事,可知大禹名叫文命,他治理四海,恭敬地秉承尧舜二帝的教导。大禹说:“君王把当好君王看成难事,臣子把当好臣子看得也不容易,政事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了,众人也会勤勉地执行德教了。”

舜帝禅位于大禹。

舜帝说:“是啊!真像这样的话,那些好的言论就不会被埋没,贤德的人也不会被遗弃在民间,万国之民就都安宁了。参考众人的言论,舍弃私见而依从众人的好言论,不虐待孤苦无依的人,不嫌弃困窘贫穷的人,只有尧帝能够这样。”

益说:“啊!尧帝的德行广大而影响深远,他圣明、神妙、英武、俊美。皇天顾念授命,使他尽有四海而成为天下的君王。”

禹说:“顺从天道就吉利,依从恶道就会凶险,就像影子与形体、回声与音响的关系一样。”

伯益说:“啊!要多加戒备啊!要警戒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能纵情游玩,不能过分享乐。任用贤人不能有二心,除去奸邪不能迟疑。拿不准的主意不要实行,考虑各种问题应思路开阔。不要违背正道去谋求百官的赞誉,不要违背百官的意愿而满足自己的私欲。对这些不要懈怠、不要荒废,四方的异族就会归附于你,尊你为王。”

大禹说:“啊!舜帝,你好好想想伯益的这番话吧。所谓德就是能够妥善处理政务,而政务的根本在于教养民众。水、火、金、木、土、谷这六件事应该治理,使人们德行端正、物用便利、生活丰厚多彩这三件大事也应当宣扬,这九件事都应理顺次序,九件事做好后,人们就会歌颂君王的德政。要用美好的德政劝诫臣民,用严峻的刑罚督察臣民,以人们对君王的颂扬作为号召力,勉励人们,使德政不被损害。”

舜帝说:“对!水土治平,万物生长,六府三事真能办好了,对千秋万代有利,这是你的功劳。”

舜帝说:“来吧,禹!我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年事已高,被这些辛苦的政务搞得疲惫不堪。你从不懈怠,来统领我的民众吧。”

大禹说:“我的德行还不能胜任,民众也不会依从我。皋陶勤勉树立德政,德惠下施于民,民众归从他。舜帝你要考虑啊!整天顾念德政的是皋陶,喜欢德政的是皋陶,称颂宣传德政的也是皋陶,真正能够推行德政的更是皋陶,舜帝你要想想皋陶的功劳啊。”

舜帝说:“皋陶,这些群臣众庶,没有人敢冒犯我的政事。你身为士官,精通五种刑罚,以它来辅助五常之教,合于我的治理之道。施行刑罚是希望达到没有刑罚的境地,使人民都能合于正道,这是你的功劳,你应受到鼓励啊。”

皋陶说:“舜帝你德行完美,没有过失,对臣民简约不烦,统御民众宽厚不苛刻。刑罚不株连子孙,赏赐却延及后代。宽恕过失不论罪多大,处罚故意犯罪不论罪多小。判罪时遇到可轻可重的疑难,就从轻处罚,论功时遇到可轻可重的疑难,就从重赏赐。与其杀掉无罪之人,不如失去不守正道的人。这种爱惜生灵的美德,合于人们的意愿,因此人们不冒犯官吏。”

舜帝说:“你使我如愿地治理国家,并得到四方的响应,这是你的美德。”

舜帝说:“来吧,禹!洪水昭告我们,你言行一致,完成了治水大业,这是你的贤德。你为国家能够不辞辛苦,居家生活又能节俭,不自我满足,不自我浮夸,这是你的贤德。你不自以为贤,天下没有谁与你争能。你不自夸有功,天下没有谁与你争功。我称道你的功德,赞美你的业绩,帝王承统的次序已经显应到你自己的身上,你终当升为大君王。现在人心动荡不安,合于道义的思想幽昧难明,只有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保持中正之道才是。没有根据的话不轻易听信,没有征询过众人的意见不轻易采纳。臣民所爱戴的不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是臣民吗?除了君王,民众还拥戴谁呢?除了民众,君王还与谁保卫国家?你们要谨慎啊!慎重地对待你们的职守,恭敬地从事民众愿意的事,如果四海的民众困苦贫穷,你们的禄位就要长久地终止了。人们的嘴能说出善言,也能引起战争,我不再多说了。”

大禹说:“请逐次地占卜有功的大臣,听从占卜的吉兆,让吉者继承帝位吧。”

舜帝说:“禹!用官占的方法占卜,须先断定意向,然后告诉大龟才能显示吉凶。我的志向已定,征询别人的意见也都相同。鬼神依顺,如果进行龟卜和筮占,结果也会和人意一致,况且卜筮的办法不能重复出现吉兆。”

禹跪拜叩头,坚决推辞。

舜帝说:“不必推辞了,只有你最适合继承帝位。”

正月初一的早晨,禹在尧的宗庙受命继承帝位,率领百宫举行禅让大典,就像当初舜继承尧帝的帝位那样。

舜帝说:“啊,禹!三苗不遵循教命,你去征讨他们吧。”

禹就会集各路诸侯君主,告诫众人说:“众位军士,都听我的命令。蠢蠢欲动的三苗,昏暗迷惑,侮慢常法,妄自尊大,违背正道,败坏德义,贤人被排斥,小人受重用。民众抛弃他们不予保护,上天也降祸于他,所以我率领你们众人,奉行舜帝的命令去惩罚苗民这些罪人。你们应该同心协力,这样就一定能够建立功勋。”

三十天以后,苗民仍然抗拒舜帝的命令。伯益见到了大禹,说:“只有施德才可以感动上天,有了德行,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服,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天道自然规律。舜帝当初往历山耕田的时候,天天向上天号哭。对于不义的父亲和不慈的母亲,他毫无怨言,宁肯自己背负罪名,招来邪恶的名声。舜仍然恭敬地去见父亲,一副诚惶诚恐庄敬战栗的样子,父亲也的确和顺了些。至诚能感动神灵,何况这些苗民呢!”

大禹拜谢伯益的美言,说:“对!”于是撤回军队,整顿队伍。舜帝就广泛地施行文明德治,让士兵放下武器,在两阶之间拿着盾和翳跳舞。七十天以后,三苗就来归服了。

皋陶谟

【原文】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21]!”

“日宣三德[22],夙夜浚明有家[23];日严祗敬六德[24],亮采有邦[25]。翕受敷施[26],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30],庶绩其凝[31]。”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32],一日二日万几[33]。无旷庶官,天工[34],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35]!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36]!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37]!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38]!”

皋陶和禹在舜帝面前讨论德政治国方略。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39],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40]!”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41]?”

禹曰:“俞!乃言厎可绩[42]。”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43]!”

【注解】

①迪:施行。②弼:辅助,这里指辅佐君王的大臣。谐:和谐。③永:永久,坚持不懈。④惇:敦厚。叙:顺从。⑤庶:众。励:勉励。翼:辅助。⑥迩:近。⑦昌:美。⑧“在知人”两句:人:指官吏。民:黎民。⑨“知人”两句:哲:明智。官:任用。⑩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谄媚的神色。孔:大。壬:奸佞。⑪亦:同“迹”,检验。九德:九种美德,即下文的“宽而栗”等。⑫载:开始。采采:从事其事。⑬栗:谨慎。⑭立:特立独行。⑮愿:老实厚道。⑯乱:治,此指治理的才能。⑰扰:和顺。⑱简:简易。廉:不拘小节。⑲塞:实。⑳义:道义。[21]常吉:祥善,指九德。常,祥。[22]宣:显示。[23]浚:恭敬。明:努力。[24]严:通“俨”,矜持、庄重的样子。[25]亮:辅助。采:事务。邦:诸侯的封地。[26]翕(xī):合。俊乂:有才德的官员。才德过千人为俊,才德过百人为乂。师师:互相效法。百工:百官。惟:思。时:善。[30]抚:顺从。五辰:指北辰。北辰有五个星,所以称五辰。五辰位于天的中央,因此借喻国君。[31]凝:成功。[32]“无教”两句:无:通“毋”,不要。逸欲:安逸贪欲。兢兢:小心谨慎。业业:畏惧。[33]一日二日:指一天一天。万几:变化万端。[34]“无旷”两句:旷:虚设。天工:天命之事。[35]敕:告诫。[36]自:遵循。五礼: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的五等礼仪。庸:经常。[37]五服:五等礼服。章:表彰。[38]“五刑”两句:五刑:墨(在脸上刻字)、劓(yì,割掉鼻子)、剕(fèi,砍断脚)、宫(阉割男性生殖器)、大辟(死刑)。懋:勤勉、努力。[39]明:表彰。畏:惩治。[40]有土:有国土的君王。[41]惠:语助词。厎(zhǐ):得到。[42]绩:成功。[43]曰:语助词。赞赞:努力辅助的样子。襄:辅佐。

【译文】

考察往古的旧事,可知皋陶和大禹曾在舜帝面前就如何实施德政的问题有过讨论。

皋陶说:“切实遵循先帝的道德规范,提出英明的决策,群臣才会齐心协力地辅佐天子。”

大禹问道:“对啊!那么又该怎么做呢?”

皋陶答道:“啊!要谨慎地加强自身修养,多从长远考虑,用宽厚的道德使近亲九族顺从,推举众多贤人作辅弼之臣,(做这些事情时)要由近及远,先从自身做起。”

上天规定了遵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礼仪。

禹对这一见解表示赞同,说道:“很对!”

皋陶又说:“啊!治政的根本在于知人善任,安定民心。”

禹说:“哦!如果都像这样,只怕就是先帝也勉为其难了啊!理解下属就显得明智,这样才能知人善任。安民要使人民得到实惠,这样才能受人拥戴,民众也会感谢并怀念他。能够知人善任,又能施惠于民,还怎么会担忧欢兜的造反叛乱呢?还怎么会迁徙流放三苗呢?还怎么会畏惧巧言令色、惑乱政纲的共工等人呢?”

皋陶说:“是啊!考察人的行为,人本该有九种德行。检验一个人的言论,如果他有美德,你就该对他说:‘你应该开始做点工作了。’”

禹问道:“那么什么是九德呢?”

皋陶告诉他:“宽仁而谨慎,温顺而有个性,诚实自持而又严肃庄重,才能出众而又恭敬踏实,和顺可亲而又果断刚毅,正直无私而又温和近人,行事简易而又不拘小节,刚正不阿而又实事求是,坚强不屈而又一心向善。彰明光大这些德行,要表彰那些具有九德的人啊!”

“一个人每天能遵从其中的三种德行,并且从早到晚都能恭敬努力地依照这些规范行事,那么就可以给他封地,让他做公卿了;一个人每天严格敬遵其中的六种德行,就能承担起辅助政事的责任而成为诸侯。如果能把三德六德合起来广泛地施行,符合九德的人都授予官职,那么在位的官员就都是才能出众、德行出众的人了。百官互相效法学习,都竭尽所能处理政事,而且顺从君王,那么各项事业就会遵循正道,走向成功了。”

“不要使诸侯们安逸纵欲,而要让他们兢兢业业,因为每天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充满了变化。不要闲置官位,因为官位是依照天命设置的,人们怎么可以代替上帝滥设虚职呢?上天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法,以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来诫示我们。上天规定了尊卑等级的不同礼仪,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五种礼数来让我们遵守依循。君臣之间要互敬互恭、团结协作、和睦相处啊!上天任命有德之人,根据德行大小赐与五种绣有不同纹饰的服装,以区别五种等级;上天惩罚那些犯了罪的人们,根据罪行轻重施加五种不同的刑罚。政务繁重,大家一定要勤勉啊!”

“上天所听取的意见、观察的问题,都是从民众那里得来的。上天的赏罚,是以民众的好恶为依据的。因此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一定要恭敬小心啊,有国土的君王!”

皋陶问禹:“我的话都是顺应天意和民心的,可以施行了吗?”

禹答道:“当然!按照您的话行事,一定能够做出成绩。”

皋陶说:“其实我又有什么智慧呢?不过每天想着要努力辅佐君王施行德政罢了!”

禹贡

【原文】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21]。浮于济、漯[22],达于河。

海、岱惟青州[23]:嵎夷既略,潍、淄其道[24]。厥土白坟,海滨广斥[25]。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海物惟错[26]。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30],达于济。

海、岱及淮惟徐州[31]:淮、沂其乂[32],蒙、羽其艺[33];大野既猪,东原厎平[34]。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35]。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36],羽畎夏翟,峄阳孤桐[37],泗滨浮磬,淮夷珠暨鱼[38]。厥篚玄纤缟[39]。浮于淮、泗,达于河[40]

淮、海惟扬州[41]:彭蠡既猪,阳鸟攸居[42]。三江既入,震泽厎定[43]。篠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44]。厥土惟涂泥[45]。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46],瑶、琨、篠、簜、齿、革、羽、毛惟木[47]。岛夷卉服[48],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49]。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荆及衡阳惟荆州[50]:江、汉朝宗于海[51],九江孔殷[52],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53]。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54],砺、砥、砮、丹,惟菌、楛[55]。三邦厎贡厥名[56],包匦菁茅,厥篚玄玑组,九江纳锡大龟[57]。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58]

荆、河惟豫州[59]: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60]。导菏泽,被孟猪[61]。厥土惟壤,下土坟垆[62]。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63]。浮于洛,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64]:岷、嶓既艺[65],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66]。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67]。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68]。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69]

黑水、西河惟雍州[70]: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71]。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72],原隰厎绩[73],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74]。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75]。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76],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77]

导岍及岐[78],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79]。厎柱、析城至于王屋[80]。太行、恒山至于碣石[81],入于海。

【注解】

①别:划分。②任土:根据土地的贫瘠。贡:贡赋。③奠:定。④冀州:禹所划分的九州之一,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南部一带。⑤“既载”两句:载:施工。壶口: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南。梁:山名,在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岐:通“歧”,山的支脉。⑥“既修”两句: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位于汾水上游。岳阳:即太岳山,在今山西省霍县东,汾水流经这里。阳:山的南面。⑦“覃怀”两句:覃(tán)怀:地名,在今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厎(zhǐ):获得。衡:通“横”。漳:漳水,在覃怀的北边。⑧厥:其,指冀州。壤:柔土。⑨赋:赋税,指地方的土特产。上上:第一等。《禹贡》将土质和赋税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⑩错:错杂,夹杂。⑪恒:水名。卫:水名,滹沱河。从:顺着河道流入大海。⑫大陆:泽名,在今河北省巨鹿县西北。作:开始。⑬岛夷:住在海岛上的东方民族。夷:古代东方边远地区的民族。皮服:岛夷的贡品。⑭夹:接近。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河:黄河。⑮济:水名,源出河南济源县。兖州:禹划分的九州之一,在今河北东南、山东省一带。⑯九河:黄河的九条支流,即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道:疏通。⑰“雷夏”两句:雷夏:泽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澭(yōnɡ):黄河的支流。沮(jù):澭水的支流。二水今已不存在。⑱“桑土”两句:桑土:适于种植桑树的土地。降:下。宅:居住。⑲“厥土”三句:坟:肥沃。繇(yáo):茂盛。条:长。⑳贞:下下等,第九等。[21]篚(fěi):圆形竹器。织文:有花纹的丝织品。[22]漯(tà):水名,黄河的支流。[23]海:今渤海。岱:泰山。青州:禹划分的九州之一,今山东半岛一带。[24]“嵎夷”两句:嵎(yú)夷:地名。略:治理。潍:水名,淄:水名。二水都在今山东境内。[25]斥:碱地。[26]“厥贡”两句:

(chī):细葛布。错:杂,多种多样。畎:山谷。枲(xǐ):大麻的一种,不结子。铅:锡。莱夷:地名。(yǎn):山桑,即柞树。[30]汶:水名,源出今山东莱芜市。[31]海:指黄海。淮:淮河。徐州:禹划分的九州之一,在今江苏、安徽北部、山东南部一带。[32]沂:水名,在山东境内。乂:治理。[33]蒙:山名,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南。羽:山名,在今江苏省赣榆县西南。艺:种植。[34]“大野”两句:大野:指巨野泽,在今山东省巨野县。猪:同“潴”,水停聚的地方。东原: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厎:得到。平:治理。[35]“厥土”两句:埴:粘土。包:同“苞”,丛生。[36]土五色:五色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土,五色土是古代君王分封诸侯的用品。[37]“羽畎”两句:夏:大。翟:山雉,其羽毛可做装饰品。峄(yì):山名,在今江苏省邳县境内。孤桐:特生的桐树。[38]“泗滨”两句:泗:水名,源出今山东省泗水县。浮磬:一种可以做磬的石头。珠:蚌所产的珍珠。[39]玄:黑色。纤:细绸。缟:白绢。[40]河:应为“菏”,指菏泽,菏泽水与济水相通。[41]海:指黄海。扬州:禹划分的九州之一,在今扬州一带。[42]阳鸟:南方的岛屿,古代“鸟”“岛”通用。[43]“三江”两句:三江:指岷江、汉水、彭蠡。震泽:指江苏太湖。[44]“篠簜”三句:篠(xiǎo):小竹。簜(dànɡ):大竹。夭:茂盛。乔:高大。[45]涂泥:潮湿的泥土。[46]金三品:指金、银、铜三个等级。品:等级。[47]瑶:美玉。琨:美石。齿:象牙。革:犀牛皮。羽:鸟羽。毛:旄牛尾。惟:和。[48]岛夷:东南沿海各岛的人。卉服:指蓑衣、草笠之类。卉,草。[49]“厥篚”三句:织贝:把很小的贝用线串连起来,织成巾。包:包裹。锡:与“贡”同义。[50]荆: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衡:即湖南境内的衡山。荆州:禹划分的九州之一,在今湖南、湖北一带。[51]江:指长江。汉:指汉水。朝宗: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叫朝,夏天朝见天子叫宗。[52]九江:即今洞庭湖。孔:大。殷:定。[53]“沱、潜”两句:沱:水名,长江的支流,在今湖北枝江县。潜:水名,长江支流,在今湖北省潜江县。云土梦:即云梦,二泽名,江南为云,江北为梦。[54]杶(chūn):椿树。干:柘木,可做弓。栝(ɡuā):桧树。[55]“砺、砥”两句:砺:粗磨刀石。砥:细磨刀石。砮(nǔ):石制的箭镞。丹:朱砂。箘(jùn)、(lù):两种竹子。楛(hù):木名,可做箭杆。[56]三邦:湖泽附近的三个诸侯国。名:名产。[57]“包匦”三句:匦(ɡuǐ):杨梅。菁茅:一种带刺的茅草,可以滤酒。玄(xūn):指彩色丝绸。黄赤色。玑组:用丝带串起的珍珠串。玑:不圆的珍珠。组:丝带。纳锡:进贡。[58]“浮于”三句:浮:水运。逾:离船上岸陆行。南河:指洛阳巩县一段的黄河。[59]豫州:禹划分的九州之一,在黄河与湖北的荆山之间的地区。[60]“伊、洛”两句:伊:水名,源出今河南卢氏县。洛:水名,源出今陕西洛南县。瀍(chén):水名,源出今河南孟津县。涧:水名,源出今河南渑池县。荥波:泽名,在今河南荥阳县。[61]“导菏泽”两句:导:疏通,菏泽:在今山东定陶县。被:同“陂”,修筑堤防。孟猪:泽名,在河南商丘东北。[62]垆:黑色硬土。[63]“厥贡”三句:纻(zhù):苎麻。纩(kuànɡ):细棉。磬错:可以制磐的石头。错,石头,可以琢玉。[64]华: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黑水:怒江。梁州:禹划分的九州之一。[65]岷:山名,在四川北部。艺:治理。[66]“蔡、蒙”两句:蔡:山名,即峨嵋山。蒙:山名,在今四川雅安北。旅:治理。和:名,即大渡河。[67]“厥土”三句:青:黑。黎:疏散。三错:杂出第七、第八、第九三个等级。[68]“厥贡”两句:璆(qiú):美玉。镂(lòu):可以刻镂的坚硬金属。罴:一种熊,又叫马熊。狸:野猫、山猫。织皮:指西戎之国。西倾:山名,在今甘肃与青海交界处。桓:水名,即白龙江。[69]“逾于”三句:沔(miǎn):汉水的上游。渭:水名,源出甘肃渭源县。乱:横渡。[70]西河:在冀州西边黄河南北走向的一段。雍州:禹划分的九州之一。[71]“弱水”四句:弱水:即张掖河。泾:水名。渭:水名。泾水注入渭水,渭水流入黄河。属:注入。汭(ruì):河流会合的地方。漆沮:代指洛水。沣水:水名,源出陕西省户县东南,注入渭水。同:会合。[72]“荆、岐”三句:荆:山名,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岐:山名,在陕西岐山县东北。终南:指秦岭。惇物:山名,太白山,在今陕西省郿县。鸟鼠:山名,在今甘肃省渭源县西南。[73]原隰(xī):指豳(bīn)地,在今陕西省旬邑县和邠县一带。[74]“三危”两句:三危:山名,在鸟鼠西边。丕:大。叙:顺。[75]球:美五。琳:美石。琅、玕:像珠子一样的美玉。[76]“浮于”两句:积石:山名,在今青海西宁西南。龙门:山名,在今陕西韩城东北。[77]“织皮”两句:析支:山名,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渠搜:山名。西戎:古代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即:就。[78]岍(qiān):山名,在今陕西陇县南。[79]雷首: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太岳:即霍太山。[80]厎柱:即三门山,在今山西平陆县。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南。王屋:山名,在今山西垣曲县东。[81]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北、河南的交界处。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古称北岳。

【译文】

禹开通太行山的道路

禹划分九州的疆界,顺着山势疏通河道,依照土地的贫瘠情况制定出贡税的等级。

禹划分九州的疆界,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依据高山大河奠定疆域。

禹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为路标。

冀州:壶口的工程施工以后,接着便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太原附近的河道也治理好了,工程一直扩展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水利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又治理了横流入河的漳水。冀州的土壤白细,土质松软,这里的臣民应献出一等赋税,也可夹杂二等赋税,这里的土地属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疏通好了,其水可以流入大海,大陆泽的治理工程也开始动工了。东方的岛夷人进贡皮服时,可以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然后再入黄河来贡。

济水与黄河一带的区域是兖州地区: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疏通了,雷夏泽的治理工程也完成了,澭水、沮水会合流入雷夏泽。适合种植桑树的地方都可以养蚕了,于是人民便从小土山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兖州的土地又黑又肥,这里的青草生长得茂盛,树木也长得修长。这里的土地属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耕种十三年后,才和其他八州的赋税相同。这里的贡品主要是漆和丝,还有盛放在竹篮子里的带有各种花纹的丝织品。进贡时,可由济水、漯水乘船顺流入黄河。

渤海与泰山之间的区域是青州:嵎夷已经得到治理,潍水与淄水的河道都已经疏通了。这里的土壤呈白色,土地肥沃,沿海的广大地区都是盐碱地。这片土地在九州中属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这里的贡品是盐、细葛布和各种各样的海产品。泰山一带出产丝、大麻、锡、松和奇特美好的怪石。莱夷一带可以放牧,除了畜产品外,还要把桑丝放入筐内作为贡品运来。运送贡品的船只可以由汶水直接入济水。

黄海与泰山及淮河之间的区域是徐州:淮水和沂水都已经治理好了,蒙山和羽山一带的土地,也可以种植庄稼了。大野泽蓄水以后,东原一带的土地得以平治。这里的土壤呈红色,又粘又肥,草木也长得越来越茂盛。这里的土地属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贡品有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鸡、峄山南面的桐木、泗水之滨的制磬石料、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鱼类,还有用筐盛着的纤细的黑色丝绸和白绢。进贡时船只由淮水入泗水,而后再入菏泽。

淮河与黄海之间的区域是扬州:彭蠡泽已经贮蓄了大量的水,南方岛屿上的人们也可以在上面安居了。三江之水已经顺畅地流入大海,震泽也得以治理。小竹和大竹普遍地生长起来,原野的青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也都长得很高大。这里多潮湿的泥土,土地属第九等,赋税是第七等,也夹杂着第六等。其贡品是金、银、铜三种金属,还有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牛皮、鸟羽和旄牛尾、木材。沿海一带进贡草制的衣服,还要把贝锦放在筐内,把桔子和柚子打成包裹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进贡时船只沿着长江进入黄海,再转入淮河和泗水。

荆山和衡山南面之间的区域是荆州:长江和汉水像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向东奔流入海,洞庭湖水系形成了。沱水、潜水都已经疏通了,云梦泽一带也得到了治理。这里的土壤潮湿,土地属第八等,赋税是第三等。贡品有雉羽、旄牛尾、象牙、犀牛皮和金银铜三种金属,还有椿树、柘树、桧树、柏树,粗磨刀石、细磨刀石、制箭头的石头、丹砂以及美竹、楛树等。州内各国都贡上当地的名产;杨梅、青茅要包裹好,要把彩色的丝织品和串起的珍珠等物品放在竹筐内,一并贡来。洞庭湖还要进贡大龟。进贡时船只由长江顺流入其支流沱水、潜水、汉水,然后登岸由陆路到洛水,再由洛水进入黄河。

荆山与黄河之间的区域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经疏通而流入黄河了。荥波泽已经治理好了,可以储蓄大量的河水。又疏通菏泽,在孟猪泽筑建堤防。这里的土壤松软,土的底层肥沃,而且又黑又硬。这里的田地属第四等,赋税是第二等,也夹杂着第一等。贡品有漆、大麻、细葛布、苎麻,细绢和细绵要用筐子包装起来,还要进贡制磬的石料。进贡时船只由洛水直入黄河。

华山南面至怒江之间的区域是梁州:岷山和蟠冢山都已经能够种庄稼了,沱江和潜水也都疏通了。峨眉山和蒙山的治理工程也已完工,大渡河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壤黑而疏松,土地属第七等,赋税属第八等,也夹杂着第七等和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镂、做箭头的石头、磬、熊、罴、狐、狸等。织皮和西倾山的贡品可以沿着恒水运来。运送贡品的船只经过潜水和沔水,然后舍舟登陆,陆行至沔水,再进入渭水,然后由渭水横渡进入黄河。

黑水到西河一带之间的区域是雍州:弱水在疏通之后,便向西流去;泾水在渭水的转弯处注入渭水;漆水和沮水在疏通之后,向北流入渭水;沣水也与渭水会合。荆山和岐山的治理工程已经完工,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原隰的治理取得成效,一直到猪野泽一带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三危山这个地方已经能够居住了,三苗人民于是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这里的土壤黄而松软,土地属第一等,赋税是第六等。贡品有美玉、美石和宝珠等。进贡时船只由积石山附近进入黄河,顺流至龙门山、西河,然后在渭河弯曲处与其他船只会合。西戎的民众居住在昆仑、析支、渠搜等地,西戎各族的百姓就能安定和顺了。

疏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一直到达荆山,越过黄河。又开通了壶口山、雷首山的道路,一直到达太岳山。还开通了厎柱山、析城山的道路,一直到达王屋山。开通了太行山、恒山的道路,一直到达碣石山,从这里就可以进入渤海了。

【原文】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21],东出于陶丘北[22],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23],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24],九山刊旅[25],九川涤源[26],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30],咸则三壤成赋[31]。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32]

禹开通了西倾山的道路。

五百里甸服[33]。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34],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35]。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36]

五百里绥服[37]。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38]

五百里要服[39]。三百里夷,二百里蔡[40]

五百里荒服[41]。三百里蛮,二百里流[42]

东渐于海[43],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44]。禹锡玄圭[45],告厥成功。

【注解】

①朱圉(yǔ):在今甘肃甘谷县。太华:即西岳华山。②熊耳:山名,在今河南卢氏县东。外方:即中岳嵩山。桐柏:山名,在今河南桐柏县。陪尾:山名,在今湖北安陆县。③嶓冢:山名,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北。荆山:指湖北省南漳县的南条荆山。④内方:山名,在今湖北省钟祥县西南。大别:指湖北与安徽交界处的大别山。⑤敷浅原:指江西的庐山。⑥馀波:指水的下游。流沙:指居延泽一带的沙漠。⑦华阴:华山的北面。⑧孟津:地名,今河南孟津县。⑨大伾: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⑩降水:指漳、洚合流的漳水。⑪“播为”两句:播:分布。九河:指兖州一带的黄河支流。逆河:黄河分出的支流在下游又合在一起。⑫漾:水名,指汉水的上游。⑬沧浪:即汉水。⑭三澨(shì):水名,源出湖北省京山县,东流入汉水。⑮沱:水名,长江的支流。⑯澧:水名,在今湖南省北部,流入洞庭湖。⑰东陵:地名,在今湖北省黄梅县。⑱汇:指淮河。⑲中江:指岷江。⑳沇(yǔn):水名,济水的上游。[21]溢:水动荡奔突而出。荥:荥泽,汉代已成平地。[22]陶丘:地名,在今山东定陶县。[23]鸟鼠同穴:指鸟鼠山。[24]隩(ào):可以定居的地方。[25]刊:削。旅:治理。[26]涤源:疏通水源。四海:指九夷、八狄、七戎、六蛮。六府:水火金木土谷。孔:很。修:治理。交:都。正:征收。[30]厎:定。[31]则:准则。三壤:上中下三等土壤。成:定。[32]“中邦”两句:中邦:中央之邦,指九州。锡:赐。祗:敬。台(yí):我。距:违背。[33]甸服:古代天子在领地外围,每五百里划分为一种服役地带,按远近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甸服就是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34]“百里”三句:纳:交纳。总:把成熟庄稼完整交出。铚:一种短镰,这里指禾穗。秸服:带稃的谷粒。[35]侯服:甸服外五百里的区域。[36]“百里采”三句:采:替天子服差役。男邦:担任国家的差事。男:任。诸侯:指侦察放哨。[37]绥服:侯服外五百里的区域。[38]奋武卫:奋扬武威,保卫天子。[39]要服:绥服外五百里的区域。[40]“三百里夷”两句:夷:和平相处。蔡:相约遵守法令。[41]荒服:要服外五百里的区域。荒:远。[42]“三百里蛮”两句:蛮:尊重他们的风俗,维持隶属关系。流:流动不定居,有时纳贡,有时不纳贡。[43]渐:入。[44]“西被”两句:被:及。讫:到。[45]玄圭:天青色的瑞玉。

【译文】

开通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到达太华山。接着又开通熊耳山、嵩山、桐柏山,直到陪尾山。

开通嶓冢山,一直到达南条荆山。接着开通内方山,一直到达大别山。再开通岷山之南的道路,到达衡山。接着再过洞庭湖,直到庐山。

疏导弱水,让其向西流到合黎山下,它的下游流入沙漠。

疏导黑水,让其流到三危山下,最后流入南海。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直到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之北;再向东到达厎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继续向东经过洛水弯曲处,就到了大伾山;然后折而北流,经过降水,再向前流入大陆泽;继续向北,分布为九条河道,这九个支流再汇合后注入大海。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则为汉水。再向东流,便成了沧浪之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再向南就流入了长江。又东流汇聚为大泽,叫作彭蠡泽;自彭蠡泽再东出称为北江,最后流入大海。

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另外分出一条支流,称为沱水;再向东到达醴水,然后流过洞庭湖,到达东陵;再自东陵东去,逶迤北流,与淮水会合,再东出称为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疏导沇水,向东流去称为济水,注入黄河,接着越过黄河向南溢出为荥泽;再自荥泽东出到陶丘北,再东流至于菏泽;又向东北流,与汶水会合;然后向北转向东,流入大海。

疏导淮水从桐柏山开始,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然后向东流入大海。

疏导渭水从鸟鼠山开始,向东与沣水会合,再向东与泾水会合,又向东流经漆水、沮水,然后流入黄河。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流,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会合伊水;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这时九州的治理工程都已经完成了: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安居了,九条山脉都治理得可以通行了,九条大河都已疏通水源了,九个湖泽都已修筑起堤防了,四海之内的进贡之道都已经畅通无阻了。六府之事都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可以征收赋税了,但必须谨慎规定财物赋税的数量和品种,这是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个等级而确定的贡赋制度。九州之内的土地都分封给了各国诸侯,并赐予他们姓氏,还告诫他们说要把敬修我的德业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的德教原则。

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甸服。离国都一百里远的要缴纳连秆的庄稼,二百里远的要缴纳禾穗,三百里远的要缴纳带稃的谷粒,四百里远的要缴纳粗米,五百里远的要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侯服。离甸服一百里远的应该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远的应该替国家服差役,三百里远的应当承担侦察放哨的工作。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绥服。离侯服三百里远的要推行天子的文教,二百里远的要奋勇威武地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要服。离绥服三百里远的要遵约和平相处,二百里远的要遵守天子的法令制度。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域称为荒服。离要服三百里远的可以有自己的风俗,二百里远的是否进贡没有定制。

我们的大地东边至大海,西边至沙漠,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已推行了政教法令,华夏的声威达于四海。于是帝舜赏赐给禹天青色的瑞玉,用以表彰禹所建立的巨大功业。

汤誓

【原文】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注解】

①“伊尹”两句:相(xiànɡ):辅佐。桀:名履癸,禹的第十四代孙,夏的最后一个君主。陑(ér):地名,在今陕西潼关附近。②鸣条:地名,在黄河的北面,安邑之西。③格:来。④“非台”两句:台(yí):我。小子;对自己的谦称。称:举,发动。⑤殛(jí):诛杀。⑥后:国君。恤:关心体贴。⑦割:通“曷”,为什么。正:征伐。⑧惟:虽然。⑨其:恐怕,表揣测的副词。⑩如台(yí):如何。⑪“夏王”两句:率:语气助词。遏(jié):同“竭”,尽。割:剥削。⑫时:这个。日:喻夏桀。曷:什么时候。⑬赉(lài):赏赐。⑭无:不要。⑮食言:说话不算数。食:吞没。⑯孥:同“奴”,降为奴隶。⑰攸:所。

【译文】

伊尹辅佐商汤讨伐夏桀,从陑地北上,于是与夏桀在鸣条的郊野开战。开战之前,商汤誓师告诫将士们。史官把这段誓词记录下来,写成了《汤誓》。

王说:“来吧,你们各位,都来听我说。不是我敢于犯上作乱!实在是因为夏王犯了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现在你们大家或许会问:‘我们的国君不关心体贴我们大家,让我们把农事抛在一边,而去征讨夏王,这是为什么呢?’我虽然明白你们的意思,但是夏桀有罪,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去征讨啊。现在你们恐怕要问:‘夏桀的罪行到底怎么样呢?’夏桀耗尽了民力,剥削夏国百姓。民众懈怠涣散,对他很不友好,都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坠落啊?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夏桀的德行败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消灭他。”

汤王誓师告诫将士,讨伐夏桀。

“你们要辅佐帮助我,执行上天对夏桀的惩罚,我将大大的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的话,我决不会自食诺言。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告诫,我就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杀掉,决不赦免你们!”

伊训

【原文】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②。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

曰:“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21]。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22]。惟兹三风十愆[23],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24],其刑墨,具训于蒙士[25]。’”

“呜呼!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26],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注解】

①没(mò):死亡。②《肆命》《徂后》:都是《尚书)的篇名,已亡佚。③祀:年。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叫年,唐虞时叫载。④祠:祭祀。先王:指汤。⑤嗣王:王位的继承人。祗(zhī):恭敬。⑥侯甸:指侯服和甸服。参见《禹贡》。⑦总己:统领自己的官员。冢宰:周代官名,为六卿之首,又叫大宰。冢,大。宰,治。⑧烈祖:建立了功业的祖先。烈,功绩。成德:盛德。⑨先后:先王,指夏禹。⑩暨(jì):同。若:顺遂。⑪率:遵循。⑫造:开始。⑬昭:显示。圣武:威德。⑭在:察。初:开头。⑮家:卿大夫的封地。邦:诸侯的封地。⑯肇:努力。人纪:做人的纲纪。⑰若:顺从。⑱与:结交。备:完美。⑲儆(jǐnɡ):告诫。⑳巫:以祈祷鬼神为职业的人。[21]“敢有”三句:殉:贪求。货:财物。游:游乐。畋(tián):打猎。淫:邪恶。[22]“敢有侮”五句:侮:轻慢。耆(qí)德:年长有德的人。比:亲近。乱:荒乱悖理。[23]十愆(qiān):指上述的十种罪过,即恒舞于宫、酣歌于室、贪图财货、沉迷女色、终日游乐、成天打猎、轻侮圣言、违逆忠良、疏远年长有德者、亲昵愚顽稚童。[24]匡:匡正。[25]具:详尽。蒙士:下士。[26]洋洋:美善。宗:宗庙,代指国家。

【译文】

成汤死后,太甲继承了帝位。太甲元年,伊尹写作了《伊训》《肆命》《徂后》(用来教导太甲)。

太甲元年十二月乙丑日,伊尹祭祀先王成汤。他侍奉刚刚继承王位的太甲恭敬地叩拜祖先的神位,侯服、甸服的众位君长都参加了祭祀仪式,百官率领自己的官员,听从大宰伊尹的命令。伊尹于是明确地阐述成汤建功立业的盛德,来教导太甲。

伊尹说:“啊!从前夏的先王大禹努力施行德政的时候,没有发生天灾,山川的鬼神也没有不安宁的,就连鸟兽鱼鳖也都顺遂孳长。可是到了他的子孙登上帝位后,就不遵循他的德政了,上天降下灾祸,借助于我们汤王的手,从鸣条开始讨伐夏桀,从亳开始施行德政。我们的商王,显示出威武圣德,用宽仁代替暴虐,天下万民确实怀念他。当今的太甲继承其美德,不能不考虑开始的情况,树立友爱的风气要从亲近的开始,树立尊敬的风气要从尊敬长者开始。这样,从自己的封地开始施行,最终会推广到天下。”

“啊!先王努力地讲求做人的纲纪,采纳众人的谏言,顺从前贤的主张。身处高位能够明察下情,使臣下能够尽忠效力,结交别人不求全责备,反省自己唯恐比不上别人,因此终于达到拥有万邦而登上帝位,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先王任用贤人,明察下情,终于拥有万帮,登上帝位。

“汤王还广泛地寻求智者,让他们辅佐你们这样的继承人,制定惩罚官吏的刑罚来警诫做官的人。成汤说:‘胆敢在宫廷内经常纵情舞蹈,在房中放声唱歌,这叫作巫风。胆敢贪求财物、沉迷女色,经常出游打猎,这叫作淫风。胆敢轻慢圣贤的教诲,不听忠直诫劝,疏远年长有德的人,亲近愚顽稚童,这叫作乱风。这三种风气和十种罪过,卿士身上如果有一种,他的封地一定会丧失;诸侯身上如果有一种,他的国家必然会灭亡。而臣下如果不能匡正君主的过失,就要受到墨刑的惩治,还要用这些详细地教导下士。’”

“啊!太甲你要谨记这些教诲,要念念不忘啊!圣人汤王的谋略完美无缺,他的教导也很明白。虽然上天赐福降灾没有不变的常规,但对行善者赐予各种吉祥,对不行善的人降下各种灾祸。你行德不管多小,天下的人都会感到庆幸;你行不善,即使不大,也会丧失你的宗庙,导致亡国。”

太甲上

【原文】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先王顾 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

王惟庸罔念闻。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钦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

王未克变。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21],密迩先王其训[22],无俾世迷[23]。王徂桐宫居忧[24],克终允德[25]。”

【注解】

①诸:兼词,之于。桐:桐宫,汤的葬地。②三年:继承帝位后三年。③庸:常道。④惠:顺从。阿衡:商代官名,这里指伊尹。⑤顾:注重。(shì):指示代词,这。⑥祇(zhī)肃:恭敬严肃。⑦“天监”三句:监:看。用:因此。集:降下。绥:安。⑧躬:亲身。左右:帮助。辟:君主。宅师:安定众人。⑨肆:因此。丕:大。绪:功业。⑩西邑夏:夏的都城安邑在商的都城亳的西边,所以称西邑夏。⑪相(xiànɡ):辅助。⑫忝(tiǎn):辱没。⑬昧:昏暗。爽:明亮。⑭旁:普遍。俊彦:才智出众的人。⑮越:失,忘记。覆:倾覆,灭亡。⑯虞:掌管山林田猎的官。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⑰省:察看。括:箭的末端扣弦的地方。度:适度。释:放。⑱“率乃”两句:率:遵循。攸:所。怿(yì):喜悦。⑲辞:美好的言辞,指声誉。⑳狎(xiá):亲近。[21]营:建造。桐:地名,在今河南省虞城东北。[22]密:亲密。迩:近。[23]世:终生。[24]徂(cú):往。居忧:替父母尊长守丧。[25]终:成。允德:诚信的美德。

【译文】

太甲继承帝位之后,昏庸无道,伊尹把他放逐到汤的墓地桐宫。太甲三年,伊尹又让太甲回到商都亳,伊尹思考常理,写作了《太甲》三篇,来教导太甲。

太甲不顺从伊尹,伊尹便训辞教导他:“先王成汤重视英明的天命,顺承天地神灵的意志。对于社稷宗庙,无不恭敬严肃。上天看到汤的大德,所以降下重大的使命,使他安抚天下。我伊尹能帮助君王安定民众,所以后继的帝王才能继承先王的基业。我从前亲眼看到,夏的先王用忠信取得成就,辅佐他的人也很有功劳;而他们的后继之王夏桀,却不能取得成就,辅佐他的人也就没有功绩了。后继的君王要以此为戒啊!要谨守君王之道,如果做君王不守君王之道,就会辱没自己的祖先。”

太甲像往常一样,仍然不听不想。伊尹就又说:“先王在天没亮的时候就思考大事,坐着想到天明。他还广泛地寻求才智出众的人来辅佐他,积极地开导后人,不要忘记先祖的教导而自取灭亡。你要慎行俭约的美德,考虑长久之计。就好像虞人射箭时拉开了弓,还要看看箭尾放的地方是否合适,然后再放箭。你要看好自己的目标,遵循祖先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够这样,我会感到很高兴,你的美誉也会流传万世。”

太甲没有能够改变旧习。伊尹对众人说:“太甲这样做是不义的,长此以往就习惯成性了。我不能亲近不顺从我的教导的人,要在汤王的墓地建造宫室,让他亲近先王,思考先王的训导,不致使他终生执迷不悟。太甲前往桐宫守丧,能够养成他诚信的美德。”

太甲中

【原文】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王懋乃德,视乃烈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

【注解】

①三祀:指太甲继位的第三年。朔:每月的初一。②冕:礼帽。服:礼服。奉:迎。③胥:相互。匡:救助。④辟:君主,这里是统治的意思。⑤眷:顾念。佑:佑助。⑥休:美。⑦厎(zhǐ):致。类:善。⑧速:招致。戾(lì):罪过。⑨违:避免。⑩逭(huàn):逃避。⑪师保:古代辅导和协助帝王的官,这里指伊尹。⑫子(cí)惠:慈爱。子,通“慈”。惠,爱。⑬并:连。⑭徯(xī):等待。⑮豫:安乐。⑯(yì):厌弃。

【译文】

太甲继承帝位第三年的十二月初一,伊尹带着帝王的礼帽、礼服迎接太甲回到国都亳,作书说:“人民如果没有君主,就不相互扶助而生存下去;君主没有民众,也不能统治四方。上天顾念保佑我们商族,使后继的帝王能够修成美德,这实在是千秋万代的美事。”

太甲跪拜叩头,说:“我不明白德行的重要,自己招致不好的事情。多欲就败坏法度,放纵就败坏礼制,因此给自己招来了罪过。上天造成的灾祸,还能够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则无法逃脱。以前我违背了你的教导,没有能够从一开始继承帝位就修养品德,还望依靠你匡扶救助的恩德,谋求我的好结局。”

太甲悔过自新,伊尹从桐宫迎回太甲。

伊尹跪拜叩头说:“修养自身,用诚信的美德协调和臣民的关系,这才是英明的君主。先王成汤对困苦贫穷的人很慈爱,民众服从他的命令,没有谁不高兴。连他周围的诸侯国,也这样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吧,君主来了我们就不受刑罚了。’大王你要努力加强修养品德,看看你的祖先,不要这样安乐和懒惰了。尊奉祖先,要想到孝顺;接近臣民,要想到谦恭。目光长远才算眼明,听从善言才算耳聪。如果真能这样,我将享受你的善德而不会厌弃你。”

太甲下

【原文】

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

“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

“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呜呼!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注解】

①申:反复。诰:告诫。②怀:归附。③享:鬼神享食祭品,此指保佑。④治:太平。⑤与:选择。⑥配:符合。⑦令:善,美好。绪:功业。⑧尚:表祈请的副词。监:看。⑨陟(zhì):行走。遐:远。⑩惟:思。⑪逊:恭顺。⑫胡:何,怎么。⑬一人:指天子。元:大。良:善。⑭贞:纯正。⑮辩言:巧辩之言。⑯宠利:恩宠和利禄。⑰孚:保持。

【译文】

伊尹再三告诫太甲说:“啊!上天不会固定不变地亲近一个人,它亲近那些对它恭敬的人。民众不会固定地归附一个君主,他们归附仁爱的君主。鬼神不会固定享用一个人的祭祀,它们保佑那些能诚信的人。可见,居天子之位很不容易啊!”

“施行德政,天下就会太平;不行德政,天下就会大乱。采取太平之世的治理方法,没有不兴盛的;采用大乱时的治理方法,没有不灭亡的。自始至终要谨慎地选用治理措施,才是最英明的君主。”

“先王成汤想到这些,才努力谦敬地修养自己的德行,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符合上帝的意愿。现在你继承了美好的功业,希望你看到这一点啊。想要登到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想要走到远处,一定要从近处起步。不要轻视民众的事情,要想到它的难处;不要安于君位,要想到它的危险。谨慎要有始有终。有些话不合你的心意,你一定要从道义上考虑衡量;有些话很顺你的心意,你一定要衡量它是否违背道义。”

“啊!不思考怎么会有收获?不做事怎么会有成就?天子的德行完美无缺,天下风气就会纯正。君王不要用巧辩扰乱昔日的德政,臣民不要凭仗恩宠和利禄而居功,这样,国家将长久地保持美好的面貌。”

咸有一德

【原文】

伊尹作《咸有一德》①。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曰:“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21],永厎烝民之生[22]。”

“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23]。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24],民主罔与成厥功[25]。”

【注解】

①咸:都。一:纯一。②复:还给。③告:请求。归:回到自己的封地。④乃:于是。陈:陈述。于:以。⑤谌(chén):信。⑥九有:九州。⑦庸:常。⑧眷:视。⑨享:当,适应。天心:天意。⑩爰:于是。革:更改,革除。正(zhēnɡ):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必须重新规定正朔。⑪私:偏爱。⑫二三:反复不定,不专一。⑬僭(jiàn):差错。⑭服:担当。⑮新:更新。⑯左右:指辅佐帝王的大臣。⑰“臣为上”两句:为上:帮助君王。为德:施行德政。为下:帮助下属。为民:治理民众。⑱难:难于任用。慎:慎于听察。⑲师:师法,范例。⑳主:正,准则。[21]绥:定。禄:福禄。[22]厎:达到。烝(zhēnɡ):美好。[23]事:尽力,效忠。[24]自尽:尽自己的努力。[24]民主:指天子。

【译文】

伊尹作《咸有一德》。

伊尹把政权交还给太甲以后,打算请求返回自己的私邑退隐,于是陈述修德的事,用以告诫太甲。

伊尹说:“唉!上天的旨意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天命无常。君王如果能经常地修善养德,就能够使自己的地位安定。如果不能经常修德,国家就会因此灭亡。夏桀不能经常修德,慢怠神明,虐待民众。上天对此感到不安,明察天下,开导有天命的人,眷念寻求纯一之德,使他成为百神之主。只有我和成汤,都具有纯一的德行,能够适应天意,承受天命,因此拥有九州的民众。于是,更改夏的正朔,灭夏而建立了商。”

伊尹打算退隐终老,再次劝诫太甲勤于修德。

“不是上天偏爱我们商族,而是上天要扶助有纯一之德的人;并不是商族向民众求助,而是民众归附具有纯德的人。德行纯一,行动起来无不吉利;德行反复无常,行动起来无不凶险。吉凶不会出现偏差是因为上天观察了人的所作所为,上天降灾赐福也是根据人的德行而定的。”

“现在大王你重新担当起天子的使命,要更新自己的品德。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这样你的德行就会日日更新。任用官员要选择有德有能的人,辅佐你的大臣更应该是这样的人。大臣应该辅助君王施行德政,辅助下属治理民众。这样的人很难选到,所以要慎重考虑,必须是能与你通力合作、同心同德的人。道德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则,以善为标准就可作为范例。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只要能够纯一就算符合。这样就会使得人人都说:‘多么伟大啊!君王的话。’又说:‘多么纯一啊!君王的心。’这样,就能够安享先王的福禄,长久地使民众的生活美好。”

“啊!从七代祖先的宗庙,能够看到功德;从亿万民众的首领身上,能够看到政绩。”

君王没有民众就无人役使;民众没有君主就无处效忠。不要以为自己宏大而别人狭小,平民百姓如果不能尽力效忠,那么,君王就不会得到别人的辅佐而成就功业。

盘庚上

【原文】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盘庚告谕群臣,为避免水患,决定把国都迁往殷。

盘庚敩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21]!”王命众,悉至于廷。

王若曰[22]:“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23],无傲从康[24]。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25]。王播告之修[26],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30],予弗知乃所讼[31]。”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32]。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33],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34];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35]。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36],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37]!乃不畏戎毒于远迩[38],惰农自安,不昬作劳[39],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40]。”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41],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42],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43],乃奉其恫[44],汝悔身何及?相时民[45],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46],矧予制乃短长之命[47]?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48]?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49],非予有咎。”

“迟任有言曰[50]:‘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51],予敢动用非罚[52]?世选尔劳[53],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54],尔祖其从与享之[55]。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56]。”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57]。汝无侮老成人[58],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59],用德彰厥善。邦之臧[60],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61]。”

“凡尔众,其惟致告[62]: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63],度乃口[64]。罚及尔身,弗可悔。”

【注解】

①五迁:第五次迁都。②治亳殷:应为“始宅殷”。③咨:嗟叹。胥:相。④适:往。⑤率:因此。吁:呼。戚:亲近的大臣。⑥矢:陈述。⑦爰:易,改变。兹:这里,指奄。⑧刘:杀,这里是伤害的意思。⑨稽:察考。⑩曰:语助词。其:将。如台(yí):如何。⑪服:事。⑫恪:恭敬。谨:谨慎。⑬犹:还。常:久。⑭邦:这里指都城。⑮古:指先王恪谨天命。⑯矧(shěn):况且。烈:功业。⑰颠:倒。由:倒下的树长出新的枝条。蘖(niè):树木被砍伐后的残余部分长出新芽。⑱绥:安。⑲敩(xiào):教,开导。⑳由:正。乃:其。常:遵守。旧服:旧制。[21]或:有人。伏:凭借。箴:规劝。[22]若:这样。[23]猷(yóu):打算。黜:除去。[24]从:追求。康:安乐。[25]旧人:长期居官位的人。[26]播:布。修:施行。“不匿”两句:指:通“旨”,旨意。钦:敬重。逸:过错。聒聒:喧嚷,指拒绝好意而自以为是。[30]起:兴起。信(shēn):通“伸”,申说。肤:肤浅。[31]讼:争辩。[32]惕:通“施”,给予。[33]谋作:谋略和劳作。[34]“若网”两句:纲:网的总绳。紊:乱。[35]穑:收获,泛指耕作。秋:收成。[36]婚:姻亲。[37]丕乃:于是。[38]乃:如果。戎:大。毒:害。[39]昬(mǐn):勤勉,努力去做。[40]越其:于是就。[41]和:宣布。[42]败:危败。奸:在外作恶。宄:在内作恶。[43]先:倡导。[44]奉:承受。恫:痛苦。[45]相:看。(xiān)民:小民。[46]逸口:错误言论。[47]制:掌握。[48]恐:恐吓。沈:通“抌”,煽动迷惑。[49]靖:善。[50]迟任:古代的贤明史官。[51]胥:相互。逸:安乐。[52]非罚:不恰当的惩罚。[53]选:数说。劳:功劳。[54]享:祭祀宗庙。祭祀天神叫祀,祭祀地祇叫祭,祭祀人鬼叫享。[55]从:跟。古代天子祭祀祖先时,也让功臣的祖先同时享受祭祀。[56]非德:不恰当的恩惠。[57]志:射箭的标识,指箭靶。[58]侮老:见人老而加以轻视。[59]罪:刑罚。死:恶。[60]臧(zānɡ):善。[61]佚:过失。罚:罪过。[62]惟:思考。致:传达。告:告诫。[63]齐:正。[64]度:通“杜”,闭。

【译文】

盘庚第五次迁都,将要开始到殷地居住,百姓(不高兴)都在叹息、埋怨。后代史官据此写了《盘庚》三篇。

盘庚决定将都城迁到殷。民众不愿去那个地方,于是呼吁一些贵戚大臣出来,请他们向盘庚陈述意见。大臣们说:“我们的君王南庚迁到这里,改换居住之所而住在奄这个地方,这是重视我们臣民,不使我们受到伤害。然而现在我们不能互相救助,以求生存,用占卜来察考一下,将怎么样呢?先王凡是处理政事,都会恭敬谨慎地遵从天命。这样,还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吗?不能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到现在已经是第五次迁都了!现在不继承先王敬顺天命的传统,就不知道上天将断绝我们的国运,更何况说能继承先王的事业呢?迁都之举就好像倒伏的树又长出了新枝,残留的树桩又生出嫩芽一样,(经受不住挪动)难道上天会使我们的国运在这个新都永久延续下去吗?我们要在这里继续复兴先王的大业,使天下安定太平。”

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谨守旧制,整饬法度。他说:“不许有人借着小民的规劝而反对迁都!”于是,盘庚命令众人都到朝廷上来接受训诫。

盘庚这样说:“来吧!诸位,我要告诉你们一些训词,用来开导你们。我打算除去你们的私心,使你们不再放纵傲慢。从前我们的先王,也只是谋求任用旧臣共同处理政事。先王施行教令,他们从不隐瞒教令的旨意,先王因此敬重他们。他们从未说过不当的言论,因此民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你们在这里吵吵嚷嚷,自以为是,站出来阐述危险浮夸的言和论,我不知道你们想争辩什么。”

“并不是我自己放弃了先王重用旧臣的美德,而是你们把好意包藏起来,不肯献给我。我对现在的形势像看火一样那么清楚,只是我不善于谋划和行动,这是我的失误。就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就像农民在田间劳作,只有努力耕种才有大收获。你们若是能够摒除私心,把实际的好处施给百姓,以至于亲戚朋友,那样才敢扬言自己积下大德了。如果你们不担心远近出现大灾害,而像怠惰的农民一样安逸享乐,不致力于农事,不在田间劳作,那样就不会收获黍稷了。”

“你们不向民众宣布好的言论,这是你们自己种下的祸根;你们做危害天下之事,最终将会自己害自己。假如你们已经引诱人们做了坏事,你们就要勇于承受它所带来的灾祸,你们自己后悔又有什么用呢?看看这些小民吧,他们尚且在意规劝的话语,担心从自己的口中说出错误言论,何况我掌握着你们的寿命呢?你们为何不把反对迁都的想法直接告诉我,却用这些浮夸言论互相鼓动,恐吓煽动民众呢?这就好比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一样,不能迎面接近它,难道还能扑灭它吗?这都是你们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而不是我犯了过错。”

“迟任说过:‘用人要用长期担任官职的旧人,用器物却不能用旧的,要用新的才好。’过去我的先王与你们的祖辈、父辈同甘共苦,我怎么敢对你们滥施刑罚呢?后世将会数说诸位的功劳,而我也不会掩盖你们的善举。现在我要祭祀先王,你们的祖先也将跟着享受祭祀。虽然我可以向你们赐福或是降灾,但是我不敢动用不恰当的赏赐或是惩罚。”

“我在危难之中告诉你们,你们要像射箭的箭靶一样(不能偏离我的旨意)。你们不要轻视年老的人,也不要轻视年幼的人。你们各自领导着自己封地上的臣民,要勉励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依照我的计谋行事。不管是疏远的人还是亲近的人,我都要用刑罚惩治那些作恶的,用赏赐表彰那些行善的。国家治理好了,那是大家的功劳;国家治理得不好,那就是我的过错。”

“你们众人,要认真考虑我的告诫之词:从今以后,各人都要恭敬谨慎地履行你们的职责,摆正你们的位置,闭上你们的嘴(不许乱说)。否则,惩罚到你们身上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后悔!”

盘庚中

【原文】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

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21]。尔忱不属[22],惟胥以沈[23]。不其或稽,自怒曷瘳[24]?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25]。今其有今罔后[26],汝何生在上?”

盘庚在即将迁都前,用诚恳的态度尽力劝告不服从迁移的民众。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30]。”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31],予丕克羞尔[32],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兹[33],高后丕乃崇降罪疾[34],曰‘曷虐朕民?’汝万民乃不生生[35],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36]?’故有爽德[37],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38]。”

“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39]。汝有戕则在乃心[40]!我先后绥乃祖乃父[41],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兹予有乱政同位[42],具乃贝玉[43]。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44]!”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45]!永敬大恤[46],无胥绝远[47]!汝分猷念以相从[48],各设中于乃心[49]。乃有不吉不迪[50],颠越不恭[51],暂遇奸宄[52],我乃劓殄灭之[53],无遗育[54],无俾易种于兹新邑[55]。”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注解】

①作:立为君。②惟:谋,考虑。涉:渡。河:特指黄河。③话:会合。率:遵循。④诞:大。亶:诚。⑤造:到。⑥勿亵:联绵词,不安的样子。⑦登:升。进:向前。⑧荒:废。失:通“佚”,轻忽的意思。⑨前后:先王。⑩胥:清楚。鲜:明白。⑪浮:罚。⑫殷:盛,大。虐:灾,这里指洪水泛滥。⑬怀:安。⑭用:以。⑮承:顺。俾:从。康:安康。共:通“拱”,稳定。⑯咎:过错。比:入。⑰困:苦。⑱宣:和顺。⑲钦:很。⑳鞠:穷困。[21]臭:朽,败。载:事。[22]属:合作。[23]胥以:相与。[24]“不其”两句:其:助词。或:克,能够。瘳(chōu):病愈。[25]劝:乐,安于。[26]其:将。起秽:扬起污秽,比喻传播谣言。迂:邪。迓(yà):劝请。[30]奉:助。畜:养。[31]神后:神明的君主。劳:烦劳。[32]羞:进献。[33]陈:居处。[34]丕乃:于是就。崇:重。[35]乃:如果。生生:营生。[36]幼孙:盘庚自指。有比:亲近。[37]爽:差错。[38]迪:逃。[39]作:为。[40]有:又。戕:残害。则:通“贼”,害。[41]绥:告诉。[42]乱政:指乱政的大臣。同位:同事,共同管理朝政。[43]乃:其。贝玉:泛指财物。[44]迪:助词。[45]易:轻率。[46]敬:同“儆”,戒。恤:忧患。[47]胥:相。绝远:隔绝疏远。[48]分:当。[49]中:和衷共济的意思。[50]乃:如果。吉:善。迪:道,正路。[51]越:违背。[52]暂:通“渐”,欺诈。遇:通“隅”,奸邪。[53]劓(yì):割断。殄:灭绝。[54]育:通“胄”,后代。[55]易:延续。种:后代。

【译文】

盘庚做了天子之后,打算率领臣民渡过黄河迁移。于是,召集那些不愿迁移的百姓,恭敬诚恳地告诫他们。那些百姓都来了,惴惴不安地站立在王庭上。盘庚于是登上高处,招呼他们到前面来。

盘庚说:“你们要听清楚我所说的话,不要忽视我的命令!啊!当初我们的先王,没有不想顺承民意、安定百姓的。做君主的和做臣子的都清楚这些事,所以没有受到天帝的惩罚。当天帝降下灾祸的时候,君主居住在自己的都邑中,感到惴惴难安,于是考察民众的利益而迁移。你们怎么不想想我们先王的所做的这些事情呢?(现在我这么做,是为了)顺从你们喜欢安乐和稳定的心愿,而不是为了你们惹下灾祸而惩罚你们。我这样呼吁你们迁徙到新都,也是为了使你们躲避灾祸,并且尽力遵从先王的意愿。”

“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移,使天下太平安定。你们不顾虑我心中的困苦,你们的心气居然如此不和顺,很想用些错误的言论来动摇我。你们自食恶果,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就像坐在船上,却不能渡河过去,这将会坏掉大事。你们故意不和我合作,那就只有一起沉下去了。你们不和我协同一致,却在那里自怨自怒,这又有什么用呢?你们不作长久打算,不敢面对即将发生的灾祸,你们实在是太安于忧患了。这样发展下去,将会有今天而没有明天,那么你们还怎么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呢?”

“现在我命令你们同心同德,不要扬起污秽来败坏自己,恐怕有人想使你们的身子偏邪,使你们的心地邪恶。我向上天请求延续你们的生命,我怎么会威胁你们呢?我只是想奉养你们众位啊!”

“我知道我们圣明的先王以前烦劳过你们的祖先,所以才向你们进献我的意见,以此来表达我对众位的关怀。倘若我耽误了政事,使众位长久居住在这里,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罪责,训斥我道:‘为什么虐待我的臣民?’你们四方之民如果不去谋生,不和我同心同德,先王也会对你们降下罪责,斥问你们道:‘为什么不亲近我的子孙呢?’因此,犯下过错,上天就要惩罚你们,你们是无法避免灾祸的。”

“当初我的先王已经烦劳过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作为我养育的臣民,内心却充满恶念。我的先王将会把你们的所作所为告诉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一定会坚决抛弃你们,不去挽救你们死亡的命运。如今有一些乱政的大臣和我一起处理朝政,他们只知道聚敛财物。你们的祖先和父辈就告诉我的先王:‘对我们的子孙施以重刑吧!’于是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灾祸。”

“啊!现在我要告诫你们:不要草率行事!要时刻警惕大的祸患,不要互相疏远!你们应当考虑顺从我,每个人的心里都要想着与我和衷共济。如果有人不做善事,不走正道,违法不恭,欺诈奸邪,任意妄为,我就要杀掉他,而且还断绝他的后嗣,不让他的后人在新都城繁衍生息。”

“去吧,谋生去吧!现在我将率领你们迁徙到新都城,在那里建立你们永久的家园。”

盘庚下

【原文】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

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21]!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22]。朕不肩好货[23],敢恭生生[24],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25]。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26],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30],永肩一心[31]。”

【注解】

①奠:定。攸:听。②绥:告诉。爰:于。众:群臣。③建:指重建家园。④敷:布。心腹肾肠:指肺腑之言。⑤历:数说。百姓:百官。志:意。⑥协比:协同一致。⑦多:光大。⑧适:往。⑨用:因此。降:减少。凶:灾祸。⑩德:升。⑪荡析:指洪水泛滥。⑫极:止。⑬震动:惊动。⑭肆:今。⑮乱:治。越:扬。⑯及:汲汲,急切的样子。笃:厚。⑰肆:所以。冲人:年幼的人,这里是盘庚自指。⑱吊:善。灵:神,指上帝。各:同“格”,指谋度。⑲宏:宏扬。贲(bì):美。⑳邦伯:邦国之长,指诸侯。师长:众位官长。百执事:执行具体事务的众位官员。[21]尚:表祈请的副词。隐:考虑。[22]简:阅。简相:视察。相:视。念:顾念。[23]肩:任用。好:喜好。[24]恭:举用。[25]“鞠人”两句:鞠:养育。保:安。叙:次序。钦:敬。[26]若:顺同。钦:顺从。总:聚敛。庸:功劳。[30]式:应当。[31]肩:能够。

【译文】

盘庚已经把都城迁到了殷地,安排好了所有臣民的邑里居处,这才巩固了他的帝位,然后召集群臣,在朝廷上向他们发布告诫之词。

盘庚说:“不要嬉戏,也不要懒惰,要努力把重建家园的使命完成好。现在我要向众位臣子说出肺腑之言。我不是要惩罚你们,你们不要对我发怒,也不要联合起来一起诽谤我。”

迁都之后,盘庚两次向诸侯重申迁都的意义。

“当初,我们的先王要发扬光大前人的功业,于是迁到高地。因此很少遇上洪灾,他们实在是为国家立下了大功。如今我们的人民因饱受洪灾之苦而流离失所,没有安定的居所,你们却来问我:为什么惊动民众来迁都呀?这是因为天帝要复兴我们祖先的美德,发扬光大我们国家的美好传统。所以我谨慎地效法先王,恭敬地拯救民命,所以迁徙到殷地,并永久地居住在这座都邑里。现在我不是想废弃众人的意见,而是要顺从天帝的旨意。我不是想违背龟卜的预兆,而是想发扬光大天帝的美德。”

“啊!诸位诸侯、官长及各级官员,你们都要好好想想自己的职责,我将认真观察你们,考察你们照顾敬重民众的情况。我绝不会任用那些贪财之人,而只任用那些帮助民众谋生的人。对于那些能够养育人民并且能够使民众安居的人,我都会依次敬重他们。现在我已把我内心的好恶告诉你们了,不要不顺从我的好恶。你们不要聚敛财富,要孜孜不倦地帮助民众谋生而各建功勋。应当施恩惠于民众,永久地做到齐心协力,共建家园。”

微子

【原文】

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少师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若之何其?”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21]。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22],将食无灾[23]。降监殷民,用乂仇敛[24],召敌仇不怠[25]。罪合于一,多瘠罔诏[26]。”

“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自靖[30]!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31]。”

【注解】

①错:错乱,废弃。②父师、少师:都是官名。③若:这样。④其:恐怕,大概。或:通“克”,能够。乱:治。⑤我祖:指成汤。遂:法。陈:陈列。⑥我:我们的君王,指纣王。用:由于。沈:通“沉”,沉湎。酗:发酒疯。⑦用:因此。乱:淫乱。厥德:指成汤的美德。下:指后世。⑧小:指小民。大:指群臣。草:同“抄”,掠夺。奸宄:犯法作乱。⑨师师:众官长。非:违背。度:法度。⑩乃:却。恒:常。⑪方:并。兴:兴起。⑫津:渡口。涯:水岸。⑬越:语首助词。今:这。⑭狂:同“往”。⑮家:住在家里。耄(mào):年老。逊:逃避。⑯指告:指点告诉。⑰:坠落。⑱其:语气助词。⑲毒:深重。⑳乃:却。畏畏:害怕天威。[21]咈(fú):违背。耇:年老。[22]攘:顺手拿取。窃:专程去偷盗。神:天神。祇:地神。牺:用于祭祀的毛色纯一的牲畜。牷:用于祭祀的纯色的整体牲畜。牲:猪、牛、羊三牲。用:祭器。容:隐藏。[23]将:拿。[24]乂:杀。仇:同“稠”,多。敛:收集赋税。[25]召:招致。怠:宽缓。[26]瘠:疾苦。诏:告。兴:起。败:灾祸。诏:劝告。迪:逃。旧:久。刻子:指箕子,纣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而被囚禁。[30]靖:谋划,打算。[31]遁:逃亡。

【译文】

殷商背弃天命,微子作诰词,与父师、少师商量对策。

微子这样说道:“父师、少师,大概我们殷商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我们的高祖成汤制定的法度在先,而现在纣王却因为纵酒酗酒,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臣民无不劫夺偷盗,作奸犯科,官员们都不遵行法度。凡是有罪的人,往往都得不到惩治。小民们起来反抗,与我们相互敌视。现在殷商恐怕要灭亡了,这就好像渡河时找不到渡口一样。殷商背弃天命,竟然到了现在这种地步了!”

微子接着说:“父师、少师,我是出走逃亡呢,还是在家里终老而退避荒野呢?现在你们不指点告诉我,真要是到了殷商灭亡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啊!”

父师这样说道:“王子啊!上天向我们殷商降下大祸,要荒废我们的国家,而国君和大臣们却沉溺于酒中,丝毫不畏惧上天的威严,违背德高望重的旧臣的教诲。现在殷商的臣民居然盗窃祭祀天地神灵的各种贡品、祭器,把它们藏匿起来,或是拿出来使用,或是拿出来吃,都没有受到惩罚。上天监护着殷商的百姓,而君王却大肆杀戮、横征暴敛,招致民怨也不肯放松。这些罪行都集中在国君一人身上,众多的受害者痛苦不堪却无处申诉。”

“殷商如果现在发生灾祸,我们都要蒙受灾难;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们不能去做别人的奴隶。我奉劝王子你还是逃出去吧。我早就说过,箕子、王子如果不出逃,我们国家就要彻底灭亡了。你还是自己做决断吧!人人都要对先王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不再考虑了,我马上就要出走了。”

纣继承帝位后荒淫无度,微子规劝无用,向父师请教去留。

《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经典之一。

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解】

①关关:水鸟相互和答的鸣声。雎(jū)鸠(jiū):水鸟名,即鱼鹰。相传这种鸟情意专一。②河:黄河。③窈(yǎo)窕(tiǎo):幽静美丽的样子。淑:好,善。④逑(qiú):配偶。⑤参(cēn)差(cī):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ɡ)菜:一种水生植物,可以采来做菜吃。⑥流:顺水之流而摘取。⑦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⑧思服:思念。⑨悠哉:思虑深长的样子。哉:语气词,相当于“啊”“呀”。⑩辗转反侧: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⑪友:动词,亲近。⑫芼(mào):摘取。⑬乐:使动用法,使……乐,使……高兴。

【译文】

“关关……关关”彼此鸣叫相应和的一对雎鸠,栖宿在黄河中一方小洲上。娴静美丽的好姑娘,正是与君子相配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的荇菜,顺着水势时左时右地去采摘它。娴静美丽的好姑娘,睁开眼或在睡梦里,心里都念着她。

追求她却不能得到她,睁眼时或在睡梦里不能停止对她的思念。那么深长的深长的思念啊,翻来覆去不能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顺着水势时左时右地将它采摘。娴静美丽的好姑娘,必能琴瑟和鸣相亲相爱。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选择才去摘取。娴静美丽的好姑娘,敲钟打鼓地将你迎娶。

葛覃

【原文】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为绤,服之无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解】

①葛:多年生植物,茎皮可织布,也称葛麻。覃(tán):蔓延生长。②施(yì):蔓延,伸展。中谷:即“谷中”。③维:发语词,无实义。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④于:语助词。⑤喈喈(jiē):象声词,形容鸟的叫声。⑥莫莫:茂密的样子。⑦是:助词,表示并列的两个动作。刈(yì):用刀割。濩(huò):在水中煮。⑧为(wéi):做。(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⑨(yì):厌恶,讨厌。⑩言:发语词。师氏:女管家。⑪薄:发语词。污:去污,清洗。私:内衣,穿在里面的衣服。⑫浣(huàn):洗。衣:礼服,外衣。⑬害:通“曷”,哪些,什么。否:不要。⑭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归宁。

【译文】

葛藤长又长,枝条伸展到山谷,叶儿繁茂。黄鸟翻飞,落在灌木丛,欢快地鸣叫,叽叽啾啾。

葛藤长又长,枝条伸展到山谷,叶儿繁茂。忙割忙煮,葛布有细也有粗,人人穿上都舒服。

告诉女师,我想告假回家。搓洗我的衣衫,清洗我的礼服。哪些要洗哪些不要洗,我急着回家看我的父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解】

①夭夭(yāo):娇嫩而茂盛的样子。②灼灼(zhuó):花朵开得火红鲜艳的样子。华:同“花”。③之:指示代词,这,这个。子:女子,姑娘。于:往。归:女子出嫁,后世就用“于归”指出嫁。④宜:和顺。使动用法,使……和顺。室家:家庭。以下“家室”“家人”同义。⑤有:助词,放在形容词的前面。有:同“蕡蕡”(fén),指桃子又圆又大将成熟、红白相间的样子。⑥蓁蓁(zhēn):叶子茂密的样子。

【译文】

桃树多么繁茂,盛开着鲜花朵朵。这个姑娘出嫁了,她的家庭定会和顺美满。

桃树多么繁茂,垂挂着果实累累。这个姑娘出嫁了,她的家庭定会和顺美满。

桃树多么繁茂,桃叶儿郁郁葱葱。这个姑娘出嫁了,她的家庭定会和顺美满。

绿衣

【原文】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兮

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解】

①衣:外衣。里:内衣。②曷:何时,怎么。维:语气词。已:停止。③裳:下衣。④亡:同“忘”。⑤女:同“汝”,你。治:制,纺织。⑥古:通“故”,离世,故去。⑦俾:使,让。(yóu):过失,失误。⑧(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⑨凄:寒冷。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以:因为。⑩实:实在,确实。获:得。

【译文】

绿色的衣服啊,绿上衣黄衬里。心中的忧伤,何时才能终止!

绿色的衣服啊,绿上衣黄裙裳。心中的忧伤,何时才能消亡!

绿色的丝啊,是你亲手纺出。我思念故人,使我避免了多少过错!

粗粗细细葛布衣,穿上身凉风习习。我思念故人,实在合我的心意!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式微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解】

①式:发语词。微:天黑。②胡:为什么。③微:非,若非,要不是。君:这里指统治者。故:原故。④中露:露水中。⑤躬:身,自身。

【译文】

天色愈来愈黑,为什么还不回家?若不是主子的事,怎么会身沾露水?

天色愈来愈黑,为什么还不回家?若不是为了主子的贵体,怎么会在泥水中受苦?

静女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

①静女:同“淑女”,文静娴雅的女子。姝(shū):美丽,美好。②俟(sì):等候,等待。隅(yú):角落。③爱:通“萲”,躲藏,隐藏。④搔首:用手挠头。踟(chí)蹰(chú):来回走动,走来走去。⑤娈(luán):美丽,漂亮。⑥贻(yí):赠送。彤(tónɡ):红色。彤管:象征一片赤心和火样的热情。⑦有:助词。炜:红色鲜明,有光泽的样子。⑧说:同“悦”。怿(yì):喜。说怿:喜爱。女:同“汝”,你。⑨牧:牧场,郊外。归(kuì):通“馈”,赠送。荑(tí):草名,白茅。古代常以白茅来象征婚媾。以白茅相赠,是一种求爱的表示。⑩洵(xún):确实,真的。异:奇异。

【译文】

文静的姑娘多么美丽,约我等候在城门角。故意藏起来不让我看见,急得我挠头又徘徊。

文静的姑娘多么漂亮,送给我一个红管。红管亮闪闪,我真喜欢它的美。

从郊外回来送给我白茅,白茅实在美得出奇。并不是茅草有多好看,只因为是美人送的。

淇奥

【原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璓莹,会弁如星。瑟兮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解】

①瞻:向前看,眺望。淇:淇水。卫国水名。奥(yù):通“隩”,河岸弯曲的地方。②猗猗(yī):长而美的样子。③有:助词。匪:通“斐”,有文采。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雕刻骨器叫切,雕刻象牙叫磋,雕刻翠玉叫琢,雕刻美玉叫磨。以上两句用以形容人文采美好,治学修身、精益求精。⑤瑟:庄重的样子。(xiàn):威武的样子。⑥赫:光明磊落。咺(xuǎn):显著,盛大的样子。⑦谖(xuān):忘记。⑧青青(jīnɡ):同“菁菁”,草木茂盛的样子。⑨充耳:古代冠冕上悬垂于耳际的饰物。琇(xiù):像玉的美石。⑩会(kuài):皮帽缝合的地方。弁(biàn):古代成年男子戴的一种帽子。⑪箦(zé):竹席。⑫圭(ɡuī):用作凭信的玉,形状上圆下方。璧(bì):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⑬宽:宽宏,宽厚。绰(chuò):温和、柔和。⑭猗(yǐ):同“倚”,依靠。较:古代车厢上的曲钩,可做扶手。⑮虐:以言语伤人。

【译文】

眺望那淇水弯曲处,翠绿的竹子修长。文质彬彬的君子,有如象牙经过切磋,有如美玉经过琢磨。他仪表庄重,威风凛凛。他光明磊落,威仪显著,叫人永远难忘怀。

眺望那淇水弯曲处,翠绿的竹子葱葱。文质彬彬的君子,充耳垂美玉晶莹,帽上玉亮如明星。他仪表庄重,威风凛凛。他光明磊落,威仪显著,叫人永远难忘怀。

眺望那淇水弯曲处,翠绿的竹子密如席。文质彬彬的君子,有如赤金白锡,有如方圭圆璧。他胸怀宽广性情温和,你看他登车凭依。他幽默风趣,善于说笑,但待人平易不刻薄。

硕人

【原文】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21]

河水洋洋[22],北流活活[23]。施罛[24],鳣鲔发发[25],葭菼揭揭[26]。庶姜孽孽[27],庶士有朅[28]

【注解】

①颀:修长的样子。古代不论男女,皆以高大修长为美。②褧(jiǒnɡ)衣:麻布做的外衣。女子出嫁途中穿,用来遮蔽尘土。③齐侯:指齐庄公。子:女儿。④卫侯:卫庄公。⑤东宫:古代国君的太子住在东宫,所以东宫成了太子的代称。此指齐国太子得臣。⑥邢:国名。姨:妻的姊妹。⑦谭:国名。维:是。私:姐妹的丈夫。⑧荑:白茅的嫩芽。⑨凝脂:凝结的脂肪。⑩领:脖子。蝤(qiú)蛴(qí):天牛的幼虫,体长,圆而白嫩。⑪瓠(hù)犀(xī):葫芽的子,洁白整齐。⑫螓(qín):虫名,似蝉而小,额头宽广方正。⑬倩:口颊间美好的样子。⑭盼:眼神黑白分明,流动有神的样子。⑮敖敖:身体苗条的样子。⑯说(shuì):停车休息。农郊:城郊。庄姜出嫁时先在都城近郊歇息。⑰牡(mǔ):驾车的雄马。骄:高大、雄壮的样子。⑱朱(fén):系在马口衔铁的红绸。镳镳(biāo):鲜明的样子。⑲翟(dí)茀(fū):用山鸡彩色羽毛装饰的车子。朝:朝见。⑳夙:早。[21]劳:辛苦。[22]洋洋:水势浩大的样子。[23]活活(ɡuō):流水声。[24]施:设置。罛(ɡū):鱼网。施罛:撒鱼网。(huò):鱼网入水的声音。[25]鳣(zhān):黄鱼。鲔(wěi):鳝鱼。发发(bō):鱼尾摆动、击水的声音。[26]葭(jiā):芦苇。菼(tǎn):荻苇。揭揭(jiē):细长的样子。庶:众。庶姜:指随嫁的众女。孽孽(niè):服饰华丽的样子。庶士:指随从的众人。朅(qiè):英武健壮的样子。

【译文】

高个儿美人身材修长,麻纱罩衫披在锦衣上。她是齐侯的女儿,卫侯的娇妻。齐国太子的胞妹,邢侯的小姨,谭国国君是她的姐夫。

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润如凝脂。脖子雪白柔长如蝤蛴,牙齿洁白整齐有如葫芦子。螓一样方正的前额还有弯弯蛾眉,一笑酒窝显妩媚,秋水般的眼波顾盼有情。

高个儿美人身材苗条,停下车马歇息在城郊。驾车的四马高大矫健,马嚼子的红绸随风飘飘,乘坐饰满雉羽的华车去上朝。大臣们早早告退,以免国君太辛劳。

河水浩浩荡荡,滔滔奔流向北方。撒下鱼网呼呼作响,黄鱼鳝鱼蹦跳乱闯,芦苇荻花细细长长。陪嫁的姑娘颀长美丽,护送的武士威武雄壮。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21],躬自悼矣[22]

及尔偕老[23],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4]。总角之宴[25],言笑晏晏[2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注解】

①氓(ménɡ):诗中男子的代称。蚩蚩(chī):憨厚的样子,或同“嗤嗤”,笑嘻嘻的样子。②布:古货币名。贸:买,交易。拿钱来买丝。一说“布”作“布匹”。以布匹换取丝,是以物换物。③匪:同“非”,不是。④顿丘:卫国地名。今河南清丰县西南。⑤愆(qiān):拖延,耽误。愆期:约期而失信。⑥将(qiānɡ):愿,请。⑦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⑧乘:登上。垝(ɡuǐ):毁坏,倒塌。垣(yuán):墙。⑨复关:地名,氓所居住的地方。⑩载:语助词。载笑载言:又说又笑。⑪尔:你。卜: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判定吉凶。筮(shì):用蓍(shī)草依法排比成卦卜筮,以判吉凶。⑫其:代词,桑。沃若:润泽、茂盛的样子。⑬说:通“脱”,解脱,摆脱。⑭陨(yǔn):坠落。⑮徂(cú):往,到。徂尔:嫁给你。⑯汤汤(shānɡ):水势很大的样子。⑰渐:浸湿。帷裳:车上的帷帐。写女子被弃后,渡淇水回去的情形。⑱贰:有二心,不专一。⑲罔:无。极:准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⑳咥(xì):嘻笑的样子。带有讥讽的意味。[21]静言:冷静地。[22]躬:自身。悼:悲伤。[23]及:和,与。尔:你。[24]隰(xí):低湿的地方。泮(pàn):岸边。[25]总角:古人未成年时将头发束成丫状角髻。宴:欢乐。[26]晏晏:相处和悦融洽的样子。

【译文】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蚕丝。不是有心换丝,借机找我商量婚事。送他过淇水,送到顿丘才告辞。不是我拖延婚期,是你没有找个好媒人。请你不要生我气,约定秋天作为婚期。

登上那破败的墙垣,眺望我思念的复关。不见我的复关,伤心泪儿涟涟。见到我的复关,又笑又说心欢畅。你去占卦问卜,卦象没有不吉的话。驾着你的车来,搬迁我的嫁妆。

桑树叶儿未落,桑叶又嫩又润。唉,斑鸠,别贪吃那桑葚。唉,女人,不可与男人迷恋。男人迷恋,还可以解脱。女人迷恋,就无法自拔。

桑树叶儿落下,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嫁到你家,三年来吃苦受穷。淇河水奔流荡荡,浸湿了车上的帷帐。我做妻子并没有过错,男人你却反复无常。男人变化无常性,三心二意坏德行。

做你妻子三年,家务辛劳没有不干。早起晚睡,天天如此,干也干不完。家业有成已安定,就变得粗暴无礼。兄弟们不知真相,嘻嘻讥笑再加嘲讪。静静细想,独自伤心悲叹。

曾经发誓,与你白头到老,这样的偕老使我怨恨。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想少年未嫁时,你说我笑温雅无间。誓言说得响亮,却不料如今翻脸变冤家。违背的誓言不愿再想,从今与你一刀两断!

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解】

①投:抛,投赠。木瓜:一种落叶灌木。古代风俗,以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信物。②报:报答,回赠。琼(qiónɡ):美玉美石的通称。琚(jū):佩玉。③匪:通“非”。④瑶:美玉。⑤玖(jiǔ):黑色的玉。琼玖:泛指美玉。

【译文】

你送我一个木瓜,我回送你一枚佩玉。这不只是回赠,而是为了永远相好。

你送我一个桃子,我回送你一块美石。这不只是回赠,而是为了永远相好。

你送我一个李子,我回送你黑色美玉。这不只是回赠,而是为了永远相好。

黍离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解】

①彼:指示代词,那、那个。黍(shǔ):黍子,一种农作物,籽实去皮后叫黄米。离离:排列成行,整齐繁密的样子。②稷(jì):谷子,一种农作物,籽去皮后叫小米。③行迈:行走不止。一说,迈为远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译文】

那黍子生长满田畴,那谷子抽苗绿油油。我举步迟迟,因为心中彷徨愁闷。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贪求。悠悠苍天啊,是谁害得我要离家走?

那黍子生长满田畴,那谷子抽穗垂下头。我举步迟迟,心中忧闷如醉。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贪求。悠悠苍天啊,是谁害得我要离家走?

那黍子生长满田畴,那谷子结实不胜收。我举步迟迟,心中哽塞郁闷。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贪求。悠悠苍天啊,是谁害得我要离家走?

君子于役

【原文】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解】

①君子:古代妻子对丈夫的敬称。于:去,往。役:古代徭役。②期:服役的期限。③曷(hé):何,何时。④埘(shí):在墙上挖洞或砌泥筑成的鸡窝。⑤夕:指傍晚时分。“鸡栖于埘”、“羊牛下来”尚有定时,而服役的人却没有归期。⑥如之何:怎么。⑦不日不月:没有定期。⑧有(yòu):又,重新。佸(huó):相会,团聚。⑨桀(jié):亦作“榤”,指木桩,或以木桩支架起来的鸡棚。⑩括:来,到。⑪苟:句首语气词,表希望,或许,也许。

【译文】

丈夫去服役,不知道他的归期。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鸡儿回窝,太阳也要落西山,羊牛都下了山坡。丈夫去服役,叫我怎能不苦苦思念?

丈夫去服役,没日没月,何时才能相聚?鸡儿回窝,太阳也要落西山,羊牛都下了山坡。丈夫去服役,是否受到饥渴折磨?

采葛

【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译文】

那采葛的姑娘,一天不见,像隔了三月不相见!

那采萧的姑娘,一天不见,像隔了三季不相见!

那采艾的姑娘,一天不见,像隔了三年不相见!

风雨

【原文】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解】

①凄凄:寒凉,阴冷。②喈喈:鸡叫的声音。③既:终于。④云胡:为何,为什么。夷:平静。⑤潇潇(xiāo):风雨急骤的样子。⑥胶胶:鸡叫的声音。⑦瘳(chōu):病愈。⑧晦(huì):昏暗。⑨已:停止。

【译文】

风雨交加阴又冷,鸡鸣喈喈报五更。丈夫已经回家来,心情为何不平静?

疾风骤雨冷潇潇,鸡叫咯咯报天明。丈夫已经回家来,心病为何不痊愈?

凄风冷雨天地昏,雄鸡报晓不停歇。丈夫已经回家来,心中为何不高兴?

子衿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解】

①衿(jīn):衣领。②悠悠:思念不已的样子。③宁:岂,难道。嗣(sì):继续。音:音信。嗣音:即保持联系。④佩:指身上佩玉石的绶带。⑤挑:跳跃。达:放恣。《毛传》:“挑达,往来相见貌。”⑥阙(què):城门两边的高台。

【译文】

青青的是你衣领的颜色,悠悠思念的是我的心。即使我不去看你,你为何不捎个音信?

青青的是你佩带的颜色,悠悠的是我的思念。即使我不去看你,你为何不来?

走来走去,心神不宁,在城门边的高台里。只有一天没见面,好像隔了三个月!

出其东门

【原文】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解】

①如云:形容众多。②思存:思念,念念不忘。③缟(ɡǎo)衣:白衣。綦(qí)巾:浅绿色的佩巾。④聊:且。乐:使动用法,使……乐。员:同“云”,语气词。⑤闉(yīn)阇(dū):古代城门外层的半环形城墙,用以掩护城门,又名曲城。⑥荼(tú):茅草的白花,盛开时浓茂美丽。如荼:形容女子美丽。⑦且(jū):语气词。⑧茹(yú)藘(lǘ):植物名,即茜草,其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借指红色头巾。

【译文】

出那东门,女子多如云。虽然多如云,不是我的意中人。素衣青佩巾,喜欢又相亲。

出那曲城门,女子美如花。虽然美如花,不是我的意中人。素衣红佩巾,与她同欢乐。

野有蔓草

【原文】

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解】

①蔓:蔓延。②零:落。露:露水。(tuán):露水多的样子。③清扬:形容眉清目秀。婉:美好柔媚的样子。④邂逅:不期而遇。⑤适:适合、符合。愿:心愿。⑥瀼瀼(ránɡ):露水大的样子。⑦如:而。⑧偕:一起。臧:善,美。一说通“藏”,指藏到幽僻的地方。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译文】

蔓草青青,长在旷野里。晶莹剔透,露珠滴滴。美丽姑娘,眉清目秀,温柔多情。偶于路上巧相遇,情意相投合我愿。

蔓草青青,长在旷野里。晶莹剔透,露珠串串。美丽姑娘,眉清目秀,温柔多情。不期而会巧相遇,情投意合两心欢。

伐檀

【原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解】

①坎坎:伐木声。檀:檀树。此树木质坚韧,可以造车。②置:放。之:代词,它。指檀木。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干:岸。③且:而且。涟(lián):风吹水面所起的波纹。猗:同“兮”,表示感叹语气。④稼(jià):耕种。穑(sè):收获。稼穑:指农业劳动。⑤胡:为什么。禾:百谷的通称。三百:形容很多,不是确数。廛(chán):一百亩,古代一个成年男子耕种的田。⑥狩(shòu):冬天打猎。猎:夜间打猎。统称狩猎为打猎。⑦瞻:看,瞧。庭:院子。县:同“悬”,悬挂。貆(huān):一种像狐狸的小兽,即獾猪。⑧彼:那,那些。⑨素:白白地。素餐:白吃饭。此为反语。⑩辐:车轮中辏集于中心的直木、辐条。⑪侧:旁边,一边。⑫直:平。⑬亿:周代以十万为亿,指禾把的数目。这里泛指多。⑭特:三岁的兽,大野兽。⑮轮:车轮。⑯漘(chún):水边,岸。⑰沦(lún):小而圆的波纹。⑱囷(qūn):圆形的谷仓。⑲鹑:鸟名,即鹌鹑。这里泛指飞禽。⑳飧(sūn):熟食。泛指吃饭。

【译文】

砍伐檀树叮当响,把它置于河岸上,河水清清起波纹。你们既不播种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家的庄稼?不出狩又不打猎,为什么院子里挂獾猪?那些“君子”呀,可不白吃饭哪!

砍伐车辐叮当响,把它置于河边上,河水清清不见波澜。你们既不播种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捆的庄稼?不出狩又不打猎,为什么院子里挂大兽?那些“君子”呀,可不白吃饭哪!

砍伐车轮叮当响,把它置于河水边,河水清清旋起波纹。你们既不播种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囤的庄稼?不出狩又不打猎,为什么院子里挂鹌鹑?那些“君子”呀,可不白吃饭哪!

硕鼠

【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解】

①硕(shuò)鼠:硕借作“鼫”,鼫鼠即田鼠,喜食谷物。②黍:黍子。③三岁:泛指多年。贯:侍奉,服伺。女:同“汝”,你。④莫我肯顾:即“莫肯顾我”。下面“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同。莫:不。顾:念及,顾及。⑤逝:通“誓”,发誓。将:将要。去:离去,走开。⑥适:到,往。⑦乐土:作者理想中享有自由平等的安乐地方。以下“乐国”“乐郊”同。⑧爰(yuán):乃,就,便。所:处所,指可以安居的地方。⑨德:感德,感激,恩惠。⑩直:通“值”,价值,代价。⑪劳:慰劳,体恤。⑫永号:长叹,长吁。

【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黄黍。多少年辛苦侍奉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如今我们誓将离开,去寻找那理想的乐土。乐土呀乐土,是我们的安居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子。多少年辛苦侍奉你,你却从不对我施恩惠。如今我们誓将离开,去寻找那理想的乐国。乐国呀乐国,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禾苗。多少年辛苦侍奉你,你却从不慰劳我,如今我们誓将离开,去寻找那理想的乐郊。乐郊呀乐郊,谁还会长哭哀号!

蒹葭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jiān):又称荻,细长的水草。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芦苇入秋后,颜色深青,茂盛鲜明的样子。②谓:说。伊:指示代词,那,那个。③方:通“旁”。边,侧。④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走。洄(huí):弯曲盘旋的水道。从:追随,追寻,寻求。⑤阻:险阻,阻碍。⑥溯游:顺流而下。⑦宛:宛然,仿佛,好像。⑧凄凄:湿润的样子。⑨晞(xī):干,晒干。⑩湄(méi):水草交接的地方,水边,也即是岸边。⑪跻(jī):地势高起。⑫坻(chí):水中小沙洲。⑬采采:众多稠密的样子。⑭已:止。⑮涘(sì):水边。⑯右:迂回,曲折。⑰沚(zhǐ):水中小洲,小沙滩。

【译文】

细长的荻苇青苍苍,白露凝成冰霜。我思念的人啊,在水的那一边。逆着河流追寻她,道路崎岖而漫长。顺着流水追寻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细长的荻苇萋萋生,露水还没晒干。我思念的人啊,在河的岸边。逆着河流追寻她,道路崎岖而高险。顺着流水追寻她,她仿佛在水中沙洲上。

细长的荻苇密密长,露水还没有消失。我思念的人啊,在河的水边。逆着河流追寻她,道路崎岖而曲折。顺着流水追寻她,她仿佛在水中沙滩上。

七月

【原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21]。以伐远扬[22],猗彼女桑[23]。七月鸣[24],八月载绩[25]。载玄载黄[26],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注解】

①七月:夏历七月。流:向下行。火:星名,又名“大火”“心宿”,是天蝎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火星出现在正南方,六月以后,渐偏西,七月里便向西行沉下去,天气渐渐寒冷。②授衣:将缝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③一之日:夏历十一月,也即周历正月。周历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以下“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以此类推。觱(bì)发(bō):风寒冷。④栗烈:同“凛冽”,空气寒冷。⑤褐:麻织短衣,无袖。⑥卒:终了。⑦于:修理。耜(sì):农具,犁的一种,用来耕地翻土。⑧举趾:抬脚,下田耕种。⑨馌(yè):送饭。南亩:泛指田地。⑩田畯(jùn):掌管农事的官。⑪载:开始。阳:温暖,暖和。⑫仓庚:黄莺。⑬懿(yì)筐:深筐。⑭遵:顺着,沿着。微行:小路。⑮爰:于是。⑯迟迟:缓缓,形容春季日长。⑰蘩(fán):白蒿,养蚕用。祁祁:众多的样子。⑱殆:将,只怕。及:与。同归:指被公子强行带走。⑲萑(huán)苇:芦苇一类的草,可以制作蚕箔。此作动词,指收割萑苇。⑳蚕月:即夏历三月,这是养蚕的月份。条:动词,修剪。[21]斧斨(qiānɡ):斧类工具(椭圆的叫斧,方的叫斨)。[22]远扬:指长得太长太高的桑枝。[23]猗:借作“掎”,拉。女桑:嫩桑叶。[24](jué):鸟名,又名“伯劳”“子规”“杜鹃”。[25]载:则,始。绩:织麻。[26]玄:黑而带红色。孔:非常。阳:鲜明。

【译文】

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制冬衣。十一月北风呼呼吹,十二月寒气凛冽刺骨。粗布衣服都没有,如何熬过寒冬期?正月里修理锄犁,二月份下田犁地。耕作和妻子儿女一起,饭菜送到田地,农官看到满心欢喜。

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制冬衣。春天太阳暖洋洋,黄莺对对婉转啼。姑娘手提深竹筐,沿着那小路在行走,采呀采那嫩桑叶。春天日子渐渐长,采蒿的姑娘闹嚷嚷。姑娘心中暗悲伤,怕公子强邀一同归。

七月火星偏西方,八月收割芦苇。三月修剪桑树,取来那把斧头,砍掉又高又长的枝条。七月伯劳树上唱,八月纺麻织布忙。染色有黑又有黄,我的红布最鲜艳,为那公子做衣裳。

【原文】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七月食瓜。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21],九月叔苴[22]。采荼薪樗[23],食我农夫[24]

【注解】

①秀:植物不开花而结实叫“秀”。葽(yāo):药草名,今名“远志”。②蜩(tiáo):蝉。③获:收获庄稼。④陨:落下。萚(tuò):草木的落叶。⑤于:猎取。貉(hè):兽名。似狐狸,毛深厚温暖。⑥同:会合,指聚众打猎。⑦缵(zuǎn):继续。武功:武事。此处指田猎,古时田猎也属于军事演习。⑧言:语助词。私:私人占有。(zōnɡ):一岁的小猪。此指小兽。⑨豣(jiān):三岁的大猪,此指大兽。⑩斯螽:虫名,即蚱蜢。动股:相传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⑪莎(suō)鸡:虫名,即纺织娘。振羽:两翼鼓动发声。⑫“七月在野”五句:此四句写蟋蟀由远而近,由室外躲进室内过冬。⑬穹(qiónɡ):空隙,孔洞。窒:堵塞。⑭向:朝北的窗子。墐(jìn):用泥涂抹。户:门。⑮改岁:过年,更改一岁。⑯郁:一种李子。薁(yù):野葡萄。⑰亨:“烹”本字,煮。葵:蔬菜名,又名冬苋菜。菽(shū):大豆黄豆一类。⑱剥:通“扑”,敲打。⑲春酒:冬日酿酒,春日始成,所以叫“春酒”。⑳介:祈求。眉寿:长寿。长寿的人生有长眉,故称。[21]断:摘取。壶:葫芦之类。[22]叔:拾取。苴(jū):青麻子,可食。[23]荼(tú):一种苦菜。薪:采薪,用作动词。樗(chū):臭椿。[24]食(sì):养活。

【译文】

四月远志结子囊,五月知了声声唱。八月庄稼要收割,十月落叶随风扬。十一月捕貉子,剥取狐狸皮,好给公子做皮衣。十二月大伙儿聚一起,继续打猎练武忙。猎到小兽归自己,大兽献到公堂里。

五月蚱蜢弹腿鸣,六月纺织娘振羽叫。七月蟋蟀野外鸣,八月屋檐底下唱,九月进到屋门里,十月钻到我床下。打扫垃圾熏老鼠,塞住北窗,泥抹门缝来御寒。可怜我的妻子儿女,眼看就要过年关,挤进这破屋居住。

六月里,吃那郁李和葡萄,七月里,烹煮冬葵和大豆。八月把那枣儿打,十月收割稻米香。将它酿成好春酒,祝贺老爷寿命长。七月吃瓜,八月摘葫芦,九月拾取青麻。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咱们农家人。

【原文】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注解】

①筑场圃:把菜园修筑为打谷场。古时场圃同地轮用,春夏为圃,秋冬平整筑实为场。②纳:收进谷仓。禾稼:五谷的通称。③黍稷重穋:都是谷物。黍:黍子,性粘。稷:高梁,性不粘。重:早种晚熟的谷。穋:晚种早熟的谷。④禾:此处专指小米。⑤同:收齐集中。⑥上:通“尚”,还要。执:执行,负担。宫功:修建宫室之事。⑦尔:语助词。于茅:去割茅草。⑧索绹:用手搓绳。绹(táo):绳子。⑨亟:同“急”,赶快。乘屋:爬上屋顶修缮房屋。⑩冲冲:凿冰的声音。⑪凌阴:冰窖。⑫蚤:“早”的古字。⑬献羔祭韭:古代一种祭祀仪式,仲春二月,在取冰之时,以羔羊和韭菜祭司寒之神。⑭霜:同“爽”。肃霜:天高气爽。⑮涤场:打扫场圃。⑯朋酒:两樽酒。斯:语中助词。飨(xiǎnɡ):同“享”,享用。⑰跻(jī):登上。公堂:古代的公共场所。⑱称:举杯敬酒。兕(sì)觥(ɡōnɡ):兕牛角制成的酒器。

【译文】

九月里筑好打谷场,十月粮食进谷仓。黍子、高粱、早晚谷、米、麻、豆、麦都入仓。可叹我农家人,庄稼收完,又要服役修宫房。白天出外割茅草,夜晚搓绳长又长。急急忙忙盖屋顶,开春又忙种庄稼。

腊月凿冰咚咚响,正月里送进冰窖藏。二月早取冰祭寒神,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天高气又爽,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樽美酒共品尝,宰杀肥美小羔羊。登上公堂,举起那牛角杯,同声高祝“万寿无疆”!

鹿鸣

【原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解】

①呦呦(yōu):鹿鸣叫的声音。②苹:草名,一说为蒿草,一说为马帚,即北方的扫帚菜。③嘉宾:贵宾、佳客。④瑟:古代弹拨乐器。笙(shēnɡ):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⑤簧(huánɡ):笙中之簧叶。鼓簧:指吹笙,鼓动簧叶而发声。⑥承:奉(“捧”之古体)。筐:指盛币帛之竹筐。承筐:指主人命奴仆捧出盛币帛的竹筐。将:送。⑦好(hào):爱护。⑧示:指示。周行(hánɡ):大道,正道。⑨蒿(hāo):青蒿。⑩德音:好品德,美名。孔:很。昭:明。孔昭:很显著。⑪视:古“示”字。恌(tiāo):轻浮,不正派。不恌,指正派厚道。⑫君子:指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则:准则。傚(xiào):效仿。⑬旨:美,甘。旨酒:美酒。⑭式:语助词。燕:同“宴”,宴会。敖:即“遨”字,游乐,逍遥。⑮芩(qín):草名,蒿草之类。⑯琴:古代弹拨乐器名。古人往往以琴瑟喻夫妇或友人情谊和谐。⑰湛(chén):同“沈”,深。

【译文】

群鹿呦呦鸣叫,来吃田野青苹。我有佳客贵宾来啊,弹瑟又吹笙。吹笙吹笙,鼓簧鼓簧,捧出盈筐币帛,来赠我那尊贵的客人啊!贵宾对我无限厚爱,教我道理最欢喜。

群鹿呦呦鸣叫,来吃田野青蒿。我有佳客贵宾来啊,品德高尚有美名。示范人们不可轻佻,君子学习好典型。我有琼浆美酒,贵宾就请畅饮逍遥吧!

群鹿呦呦鸣叫,来吃田野芩草。我有佳客贵宾来啊,弹瑟弹琴来助兴。弹瑟又弹琴,宾主和乐又尽兴。我有琼浆美酒,贵宾沉醉乐开怀。

采薇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21],四牡业业[22]。岂敢定居,一月三捷[23]!驾彼四牡,四牡骙骙[24]。君子所依[25],小人所腓[26]。四牡翼翼[27],象弭鱼服[28]。岂不日戒,狁孔棘[29]!昔我往矣[30],杨柳依依[31]。今我来思[32],雨雪霏霏[3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解】

①薇:即野碗豆苗,可以食用。②作:初生。止:语助词。③莫:古“暮”字。④靡:无。⑤(xiǎn)狁(yǔn):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西周时称狁,春秋时称北狄,战国以后称匈奴。⑥遑(huánɡ):暇。启:跪坐。居:安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跪坐时腰板伸直,臀都跟足跟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⑦柔:幼嫩。⑧烈烈:火势猛烈的样子,这里指忧心如焚。⑨载:又。⑩戍:戍守,指驻守的地方。⑪使:使者。聘:问候。归聘:带回问候家人的音信。⑫刚:粗硬。指薇菜将老,茎叶变粗变硬。⑬阳:阴历十月。⑭靡盬:没有止境。盬(ɡǔ):停止。⑮启处:与上文“启居”同义。⑯孔:非常。疚:痛苦。⑰来:返回,归来。⑱尔:同“尔”,花盛开的样子。维何:是什么。⑲常:通“棠”,棠棣。华:古“花”字。⑳路:同“辂(lù)”,古代的一种大车。斯何:同“维何”。[21]戎车:兵车,战车。[22]牡:雄马。业业:高大健壮的样子。[23]捷:通“接”,即接战。[24]骙骙(kuí):强壮的样子。[25]依:乘。[26]腓(féi):蔽护,掩护。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弭(mǐ):弓的两头缚弦的地方。象弭:用象牙镶饰的弓。鱼服:用鱼皮做的箭袋。服:通“菔”,箭袋。棘:同“急”。[30]昔:过去。[31]依依:柳条随风摇曳飘拂的样子。[32]思:语助词。[33]雨(yù):降落,散落。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

【译文】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新芽已长大。回家乡呀回家乡,已盼到年终岁尾。抛弃亲人离家园,只因匈奴来侵犯;跪不宁来坐不安,只因匈奴来侵犯。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柔嫩刚发芽。回家乡呀回家乡,心里忧愁多牵挂。忧心如同被火焚,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无法给家人捎音信!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茎渐渐长硬。回家乡啊回家乡,又到十月“小阳春”。王室差事无休无止,想要休息没闲暇。心中充满忧愁伤痛,远征在外难归还!那绚丽耀眼的是什么?那是棠棣的花朵。高大的马车属于谁?那是将军的战车。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雄马矫健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着那四匹雄马,什么车儿高又大?将军乘坐在车中,小兵掩护也靠它。四匹马步调一致,象牙弓配着鱼皮箭袋。哪有一天不戒备?匈奴实在太猖狂!回想我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雪花纷纷飘落下。我行路艰难慢慢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却没有人知道我的哀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蓼莪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21]

【注解】

①蓼蓼(lù):长大的样子。莪(é):植物名,即莪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里,叶嫩时可食。②蒿:即蒿子,有青蒿、白蒿等数种,这里比喻贱草。③劬(qú):辛苦、痛苦。④蔚(wèi):蒿的一种,又名牡蒿。⑤瘁(cuì):憔悴。⑥罄:尽,空。⑦罍:器具名,古代用之盛酒或盛水的大容器,比瓶大,有方、圆二种。⑧鲜(xiǎn):孤苦,穷困。⑨怙(hù):依仗。⑩恤:忧愁。⑪鞠(jū):养育。⑫拊:同“抚”,抚摸。畜(xù):爱。⑬顾:照管。复:指出门后父母对他的挂念。⑭腹:怀抱。⑮罔:无。极:准则。⑯烈烈:山高险阻的样子。⑰飘风:暴风。发发:迅疾貌。⑱穀:赡养。⑲律律:山势高耸突起的样子。⑳弗弗:大风扬尘的样子。[21]卒:送终,指终养父母。

【译文】

莪蒿长得长又高,不是美莪是青蒿。可怜我的父母亲,生我养我多辛劳。

莪蒿长得长又肥,不是美莪是牡蒿。可怜我的父母亲,生我养我身憔悴。

小瓶子里空荡荡,酒瓶应当感羞耻。穷苦孤儿活在世,不如老早就去死。没有父亲依靠谁?没有母亲依仗谁?出门离家含悲伤,进门回家犹未归。

爹呀是你生下我,娘呀是你养育我。抚养我啊教育我,照顾我啊惦记我,出出进进抱着我。欲想报答爹娘恩,老天无端降灾祸。

南山险峻路难行,天旋地转风暴狂。别人都能养爹娘,为何独我遭此难?

南山高耸登攀难,天昏地暗尘飞扬。别人都能养爹娘,我独难为父母送终。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主要依据鲁国国君的世系,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二百五十四年间,发生在周王朝和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在书末还附有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晋国韩、魏、赵三家攻灭智伯之事。

至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自唐以后学者多有争议,现在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列国史料的人。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21],隧而相,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见[22][23]。”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24]。《诗》曰:‘孝子不匮[25],永锡尔类[26]。’其是之谓乎!”

【注解】

①武姜:“武”是丈夫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氏。②寤生:难产。③亟(qì):屡次。④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西。⑤岩邑:险要的城邑。⑥虢叔:东虢国国君。⑦京: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⑧祭仲:郑国大夫,字足。⑨雉:古代计算城墙长度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⑩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⑪辟:通“避”。⑫鄙:边界的城镇。⑬贰:双方共有。⑭公子吕:郑国大夫。⑮庸:用。⑯廪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北。⑰完聚:指修治城郭、集结兵力。⑱启之:指开城门作内应。⑲弟(tì):通“悌”。指对兄长敬爱顺从。⑳繄(yì):句首语气词。[21]阙:通“掘”。[22]隧:掘地而成隧道。[23]泄泄(xiè):形容快乐的样子。[24]施(shī):扩展。[25]匮(kuì):匮乏,断绝。[26]锡:推及,影响。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就是后来的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分娩很难,惊吓了姜氏,因而给庄公取名为“寤生”,于是厌恶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其为储君,屡次请求武公,武公都不答应。

等到庄公即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邑。庄公说:“制是险要之地,虢叔曾死在那里。别的地方听您吩咐。”姜氏于是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便让共叔段居住在了那里,称为京城太叔(“大”通“太”)。

郑伯克段于鄢。

祭仲说:“城墙边长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市城墙,长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如今京邑太大,不合制度,您将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如何躲避祸害呢?”回答说:“姜氏怎会满足?不如早作打算,不要使其滋长蔓延,一旦滋生成长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草还难得清除,何况您被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之事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罢!”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的一些地方一方面听从庄公,一方面听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样两面受命,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将王位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您不想让位给他,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人民有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取其祸的。”太叔又进一步把西鄙、北鄙二地据为己有,还延伸到廪延。公子吕对庄公说:“行了,他羽翼已丰,会得到更多拥戴者。”庄公说:“他对君王不义,不顾手足之情,势力雄厚,反而会垮掉。”

太叔巩固城防,聚积粮草,修缮军备,准备兵士战车,打算偷袭庄公,姜氏也作为内应,想替他开启城门。庄公听到他举兵的日期,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战车二百辆讨伐京城。京城民众反叛了太叔。太叔逃往鄢邑。庄公又命令讨伐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往共国。

《春秋》上说:“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顾兄弟情谊,所以不用“弟”字;交战双方好像两个国君,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不加管教,也符合郑国人民的意思。而不写太叔“出奔”,是责难庄公有杀弟的动机。

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又后悔。颍考叔是颍谷的地方官,听说这事,便来到国都,说是有礼献与庄公。庄公赐宴,吃饭时,颍考叔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有老母,我的食物她都尝遍了,却没尝过您的菜肴,我想留给她尝尝。”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唯独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敢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其中的缘故,并且讲出自己的悔意。颍考叔回答说:“君王有什么好忧虑的!若掘地见泉,在隧道里相见,谁能有非议?”庄公依从了他的办法。庄公进入隧道,唱道:“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姜氏从隧道中出来,唱道:“大隧之外,心情愉快。”于是母子又和好如初了。

君子说:“颍考叔的孝顺是纯正的。他孝敬爱戴自己的母亲,又用这样的孝敬和爱戴影响了庄公。《诗经》上说:‘孝子之心不尽不竭,会推及影响到他的族类。’说的就是颍孝叔这样的人吧!”

曹刿论战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解】

①我:指鲁国。②曹刿(ɡuì):人名,鲁国人。③鄙:目光短浅。④专:独自享用。⑤牺牲:指古代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玉帛:玉器和丝织品。⑥孚:为人所信服。⑦属:类。⑧长勺:鲁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⑨轼:古代车厢前面供人手扶的横木。⑩靡: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前来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击。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来谋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见。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着吃食的享受,不敢独自享用,必然分给别人。”曹刿对答道:“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从不敢虚报,必说实话。”曹刿说:“小的诚实不能使神灵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官司,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做到合情合理。”曹刿答道:“这属于为百姓尽心办事的行为,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随您一起去。”

曹刿论战。

庄公和他同乘一辆兵车。(鲁军)与齐军交战于长勺。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齐军击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又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他下车看了齐军战车的轮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这才说:“可以了。”于是齐军进行了追击。战胜以后,庄公问他其中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击第一通鼓的时候军队的士气便振作了起来;击第二通鼓的时候士气开始减弱;等到击第三通鼓的时候,士气就枯竭了。敌人的士气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大国难于捉摸,恐怕藏有伏兵。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轮迹杂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确实是在败退,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子鱼论战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解】

①大司马:掌管军政的官员。②天之弃商久矣:宋国是商朝的后裔。③泓(hónɡ):即泓水名,在今河南柘城西北。④门官:指国君的卫队。⑤重(chónɡ)伤:再一次伤害。⑥禽:通“擒”。二毛:指头发花白的人。⑦勍(qínɡ)敌:强劲有力的敌人。⑧胡耈(ɡǒu):老人。⑨儳(chán):不整齐。

【译文】

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宋襄公将要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上天抛弃我商国已经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这是得不到宽恕的。”宋襄公不听。

宋军与楚军战于泓水。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当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请求攻击。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卫队也被歼灭了。

楚、宋泓之战。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并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的狭窄而摆不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算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来,何况只是头发花白的人!对士兵讲明耻辱,教导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使其毙命?如果是因为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伤害,那还不如开始就不要击伤他。同情年长的敌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用兵讲求抓住有利的条件和时机,那么即使是在险阻隘口的地方打击敌人,也是应该的;锣鼓响亮是为了振作士气,那么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解】

①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县北。②氾(fàn)南:氾水之南。③佚之狐:人名,郑大夫。④缒(zhuì):系在绳上放下去。⑤执事:指代秦穆公。⑥薄:削弱。⑦行李:外交使者。⑧共:通“供”。⑨封:疆界。⑩阙:损害。⑪说:通“悦”。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⑬子犯:晋国大夫。⑭微:非。夫人:指秦穆公。⑮敝:损害。⑯所与:盟国。⑰知:通“智”。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暗地里依附了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那么前来征讨的军队一定能撤走。”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可是烛之武却推辞说:“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地任用你,如今形势危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烛之武于是答应了。

当天夜里就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吊下去,(烛之武)进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前来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的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把郑国灭掉。隔着别国而想把远方的土地作为自己的领土,您知道这是难以办到的,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其作为您东方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有恩于晋君,他答应过把焦、瑕二地给您作为报答,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到了晋国,晚上就在那里修起了城墙,这您是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等它在东边把疆土扩大到了郑国,就会想扩张西边的疆土。如果不侵损秦国,如何能取得土地?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请您仔细斟酌吧。”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就与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自己率领大军回国去了。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蹇叔哭师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解】

①杞子:秦国大夫。②蹇(jiǎn)叔:秦国大夫。③悖心:怨恨之心。④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是秦国的将领。⑤中寿:约在七八十岁上下。⑥殽(yáo):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⑦夏后皋:夏代天子,名皋。

【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告诉秦国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前来,郑国唾手可得。”秦穆公为此访问蹇叔。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所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我们军队的举动,郑国必定会知道。使军队辛苦奔波而无所得,军队一定会产生叛逆的念头。再说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拒绝接受他的意见,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让他们从东门外出兵伐郑。蹇叔哭着送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就死了的话,现在你坟上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在军队里,蹇叔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后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头之间,我就在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接着就向东进发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