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三削相权

汉武大帝全传 作者:林文力 著


第三章 中央集权施铁腕


一、三削相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了尊儒尚法之外,汉武帝决定改革官制,拿相权开刀,以独揽朝政大权。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丞相乃百官之长,是封建朝廷中唯一能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

秦朝时正式设置丞相官制,设有左右丞相。丞相掌紫色绶带金印,帮助皇帝处理朝廷各种事务。表面上,丞相要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实际上是整个政权的负责人。

皇帝在宫廷内接见大臣,处理国政,称为“内廷”;宫廷之外的事,都由丞相掌握,称为“外廷”。丞相参与政事的决策、法令的制定、百官的管理等事务,甚至有权决定其他官吏的生死。

西汉建立初期,丞相一职大多由开国功臣担任,如萧何、曹参、陈平等。对于这些帮助自己夺取江山的有功之臣,汉高祖刘邦向来敬重有加,而百官们对之也是恭谨从命。当时的丞相,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总理大臣。丞相终身在位,必然分散皇帝的权力。据史籍记载,文帝有一位宠臣叫邓通,邓通在文帝面前很随便,时常与文帝开玩笑。有一次,邓通又跟文帝开玩笑,文帝丝毫没放在心上,但丞相申屠嘉知道这件事后,想要治邓通对皇帝不恭敬之罪。文帝说:“不用太较真,我很喜欢他。”

申屠嘉当时没说什么,回到相府后就命人将邓通召来,斥责他说:“你这个贱臣,竟然拿皇帝寻开心,真是胆大包天,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按律当斩!”邓通吓得一个劲地叩头认罪,后来还是文帝出面讲情,邓通才免于一死。

汉武帝即位时,朝廷正处于屈君伸臣、君弱臣强的局面中,对于朝中大臣甚至像内史这样的高官,只要丞相认为有过失,就可以先斩后奏。与皇帝商议国事时,丞相的意见也是备受尊重,丞相推荐的官员甚至一出任就可以担任九卿郡守品级的大官。而且丞相没有大的过错,是不能随便更换的。

汉武帝的第一任丞相是卫绾,卫绾忠厚老实、谨小慎微,没有太大的权力欲,而且他是武帝幼时的老师,与武帝没有什么矛盾冲突,但窦太后不喜欢他,要免其相职,汉武帝就做了个顺水人情,以体弱多病为名免了卫绾之职。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相继免去魏其侯窦婴和柏至侯许昌的相职。6年中连免三相。丞相一职素来是终身制的,汉武帝的做法无疑是对相权的一次重大打击。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六月,汉武帝任命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田蚡背后有王太后撑腰,又结交了诸侯来扩大自己的权力,使丞相的权力又一次得到了助长,百官都对他趋迎奉承。

田蚡身材短小,长相难看,为人奸诈贪婪,既无德又无才,他之所以能登上相位,完全是因为他是王太后的弟弟。朝中政务均由他所豢养的宾客为他谋划。田蚡自恃有王太后为靠山,非常骄横、奢侈。

据《史记》记载,每次进宫奏事,田蚡总是讲个没完没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而武帝只得一一采纳他的奏请。除此之外,田蚡还独揽任官除吏的大权,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他所推荐的人,有的甚至从平民一下子便成为俸禄二千石的高官。大小官员都纷纷向田蚡示好,就连在郡国任事的学士们也陆续攀附他。

田蚡喜好儒术,汉武帝任用他为相,原本是让他帮自己打理国事,没想到竟然落了个大权旁落的下场,这让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情何以堪?

有一次,田蚡又拿来一大串任官的名单,汉武帝终于忍无可忍,问道:“你要任命的人员说完了吗?如果说完了,朕也想要任命几个呢!”

就这样,汉武帝把丞相“主臣”用人的权力收了回来。作为朝廷首脑,丞相最主要的权力就是主臣和除吏。汉武帝的做法使丞相失去了人事任免权,至此,丞相一职就与奉行天子旨意的传话员、大管家、幕僚长没什么区别了,而汉武帝也从一名垂拱无为的国家元首变成了过问一切政事的统治者,成为真正的政府首脑,走上了皇权专制统治的道路。

迫于王太后的压力,汉武帝并没有置田蚡于死地,田蚡最后是病死的,其中还发生了一件事:

窦太后在世时,窦婴官居大将军,封魏其侯,权倾朝野。当时田蚡只是一个郎官,对窦婴极力巴结,说话、敬酒时总是跪着,恭敬如父。为此,窦婴对他也全力栽培。

窦太后死后,窦婴失势,以侯爵闲居在家。朝中的官吏、士人都转而去趋附新任丞相田蚡,只有曾担任中郎将和燕国之相的灌夫仍然和窦婴要好。

田蚡为相后,再也不把窦婴放在眼里,还想夺取窦婴的田地。灌夫是一个军功卓著、性格耿直、疾恶如仇的老将军,他见田蚡如此忘恩负义,仗势欺人,心中愤愤不平。

在一次宴会上,灌夫借着酒劲,指桑骂槐地把田蚡大骂了一番。田蚡怀恨在心,便捏造罪名,串通王太后,逼迫汉武帝于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冬,将灌夫和救护他的窦婴处死。而田蚡也以诛杀公卿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淫威。

田蚡害死窦婴和灌夫后,不久自己也病死了。据说是窦婴和灌夫这两个屈死的冤魂,在阴曹地府仍和田蚡作对,想把他也拉到阎王爷那里。

一天,田蚡突然说浑身疼,身上如被鞭子抽打一般,疼得他叫唤不已。侍从请来大夫,结果许多名医检查后,连病情也诊断不清,急得他那100多个美人哭哭啼啼,宅府大院哭声一片。

王太后听说弟弟患病,许多名医诊治又不见效,于是请来一位方士。

方士请下神来,神灵附了方士的身体说:“丞相曾杀害两位大臣,是这两位大臣用鞭子在他身上狠抽,发泄他们的一腔怨气。”

田蚡听了十分害怕,怀疑方士胡说,于是命人调查这个方士是不是窦、灌二人的奸党。结果,没有几天,他身上果然如鞭抽一般红肿起来。不久,田蚡便奄奄一息,昏迷之中连喊几声:“饶命!饶命!”之后便一命呜呼了。

田蚡死后,汉武帝不再任用任何外戚为相,开始从“贤良文学”以及直接上书的文士中选拔贤才,又将少府属下主管文书档案的机构“尚书”作为审阅公文、谋划政事、起草诏令的日常工作机关,与侍中、中书组成中朝。这里聚集了大批智囊人物,如才华卓著的庄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严安等人。在他们的本职工作以外,汉武帝又任命他们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出入宫廷,随侍左右,商量朝中大事。汉武帝还任用宦官为中书,掌尚书之职。内政官吏掌握着所有文书、奏章、政令等事宜,而丞相只是奉旨行事。九卿不再通过丞相而直接上奏给皇帝,以丞相为首的政权机关完全成了空架子,丞相的权力和地位大大削弱,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威风凛凛、高高在上了。这是汉武帝对丞相制度的第一次改革。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十一月,汉武帝对丞相制度进行了第二次改革。

汉武帝这次改革主要是为了改变军功贵族专权的情况。西汉建立初期,通常以列侯为丞相,因为列侯有的是功臣,有的是功臣之后,拥有食邑,凭功劳升迁为丞相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的丞相以自己的功臣势力为政治、权力背景,又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导致汉初出现了相权过重的现象。丞相田蚡死后,薛泽担任丞相。薛泽是高祖功臣广平侯薛欧之孙,景帝时期被封为平棘侯,景帝对他十分恭敬,不敢颐指气使。汉武帝对于这种列侯世袭、顽固不化的不合理体制感到不满,于是决定任用“文德”的儒生为相,而没有爵位、出身贫寒的儒生公孙弘正是一个理想的人选。汉武帝先任命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又封其为平津侯。

公孙弘本是一介贫民,一没有宫廷、列侯背景,二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以依恃的贵族心理,也没有傲人的功臣气魄,这种人的地位功过完全由皇帝说了算。公孙弘显然也有自知之明,因而首先向皇权低了头,他一上任,就顺从皇帝的旨意,用诗书礼乐的词句来文饰政事,不与皇帝争权。

一天,公孙弘奉汉武帝之命去赴宴。进宫后,他马上发现武帝穿着不整,而且没有戴冠冕,他心里明白自己跟天子远没有亲近到这种程度,这一定是武帝在嘲讽和鄙视自己。宴会开始后,他坐了一会儿便给武帝敬酒,但武帝假装没看见,只和别的官员谈笑。随后,武帝又命宫廷乐手奏乐,舞女们也出来献舞。

沉浸在声色中的汉武帝,忘了丞相公孙弘的存在。待到月上中天,他才好像刚刚明白过来,说道:“丞相,你怎么还在这里作陪?”

公孙弘听了,马上磕头告退。回到府中后,他当即气得口吐鲜血,却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躺在床上,难以入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玩物,任凭皇帝揉捏,什么时候天子玩腻了,就会把他丢弃,说不定还会摔碎后丢弃。

第二天,有下属的郡国到丞相府来汇报工作,公孙弘看完,叹息道:“你们先回去吧,过几天我批后就给你们消息。”

来人一走,公孙弘马上穿上朝服,坐轿直奔皇宫,以便把上书亲自交给汉武帝。这时的公孙弘已失去了以往由丞相直接控制地方长官的职权。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仕途一片渺茫。他想称病辞职,回老家过一段安安稳稳的日子。但是他也只能想想而已,等见到皇帝,他丝毫不敢流露半点内心的真情实感,仍然卑微地叩首,恭敬地说道:“卑臣愿在有生之年为皇上效犬马之劳。”汉武帝说:“朕看你脸色不太好,是不是想养病了?”“臣没有病,只是为国事担忧。”“难得你一片忠心,为奖赏你的功劳,以后有什么重大的文书,就直接送到朕这里好了。”“臣遵旨!”“你可以回去了,但要牢记你的丞相之位是谁封的。”“当然是陛下封的。”汉武帝听了哈哈大笑。公孙弘步履蹒跚地回到家,一下子瘫倒在地,不久就忧劳成疾,一命归西了。

可以说,从公孙弘担任丞相开始,丞相制度便从列侯拜相制,转变成先拜相再封侯,相权被大大削弱,必须绝对地服从皇权,不能有丝毫逾越。“屈君伸臣、君弱臣强”的局面终于不复存在,变成了“仰君屈臣、君强臣弱”。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三月,汉武帝第三次改革丞相制度。他在泰山明堂朝见诸侯王、列侯,接受郡国上计。西汉初期,接受郡国上计是丞相的一项职责,如今转变成由皇帝亲自受计,可以说是一项重大变革,也是对相权的一种削弱。由此,汉武帝不但亲自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可以直接控制郡国长吏及其佐治官吏,这两方面的权力原本属于丞相,现在则由皇帝亲自掌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