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诗三百首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图文本) 作者:殷涵主编;王俊峰[等]撰稿


文学与艺术类 Literature and art

本类图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之一。中国文学注重意境,讲究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象外之意”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因此,阅读中国古代诗词、小说、戏曲,一定要反复把玩才能理会其中美感所在。古典戏剧、小说的特点是以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往往缺乏直接深入的心理描写,因而人物常显得单薄;中国古代诗、词、曲特别注重形式美,讲究韵律、节奏和锻字炼句。读者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便能更多、更快、更好地从传统古籍中吸取精华。

唐诗三百首

编者:蘅塘退士

成书时间:清代

一语中的

最流行、最有影响力的唐诗集子。

■书海溯源

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唐诗三百首》的流行及影响之大,是一个奇葩。其编选者孙洙,几乎鲜有人知,但对蘅塘退士这个别署却不陌生。蘅塘退士不仅不是名士,甚至许多人不知其名,而他的选本也无甚神奇之处,但这本书却流传甚广,许多中国人幼年时所念熟的唐诗都是从《唐诗三百首》里学来的,这是编选者蘅塘退士始料未及的。蘅塘退士编选此书,是因为当时作为儿童启蒙教材的《千家诗》过于粗略,有失水准,不利于儿童学习,而别的选本又太深奥。于是他以沉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为蓝本,编选了唐人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供儿童启蒙之用。

■文理梗概

《唐诗三百首》流传的版本很多,有的版本收录六卷,有的收录八卷,共三百七十首诗,七十七位作家。蘅塘退士在他的序言中提到他编书的目的是将本书作为私塾的课本,供儿童学习,所以书中收录的许多唐诗精华。他也提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古谚。也许这正是他选诗仅限三百余首的原因,这个数量不多不少,刚好供平常阅读、欣赏之用。而且《唐诗三百首》也的确做到了脍炙人口,让很多中国人即使没有学会做诗,也受到唐诗的教育。蘅塘退士在书中选录的作者包括三教九流,上至皇帝,下至妓女、和尚,而且每类作者都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同样的,他选录的作者及录的作品体裁也很完整,从古风到近体都很完备。而且他编选诗作时着重收入艺术性高、可读性强和容易记诵的诗篇。他的诗篇都是比较浅显易懂,易于接受的。在他之前,有许多唐诗选集,蘅塘退士便是在这些选本基础上,综合各家所长,又根据自己的看法来编选《唐诗三百首》。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唐诗三百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首流传甚广、为人所称道的游子思母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作品。古风是一种不受格律限制的体裁,连大诗人李白也常常选用古风作为自己抒情言志的工具,孟郊在这里也是借用五言古风这一体裁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这首诗语言平实无华,而这种平实的语言与作者想表达的朴实真挚的感情相结合,是最契合的一种形式。因而这首诗也成为孟郊所有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孟郊写母爱,并不是空口赞扬,而是借助于一个小小的道具——行衣。儿子要远行,母亲叮咛、关心的事当然很多,但这件衣服,是临走时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也许母亲已烧尽了油灯,手指上也扎满了针眼,却还犹恐衣服不够厚实,不能给远行的儿子足够的温暖,所以她将衣服一针一针缝得十分牢实。这一切,儿子看在眼中,记在心中,如今远游他乡,想起母亲,往事又浮现在眼前。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做儿子的远游他方,连最起码的孝道也无法尽到,这比起母亲的爱,实在太渺小。他用小草来比喻自己此刻的心情,即使拼命长出茁壮小草,也无法报答整个春光给它的爱。而诗人自己,也是同样无以报答母亲的拳拳之恋。

■妙言辑录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专家评点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对于儿童启蒙教育及普及文化知识,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材。但由于所选作品多浅近,对从事唐诗研究的人来说,则显得过于单薄,所以本书适合于一般读者。

诗经

编者:孔子

成书时间:西周至春秋中叶

一语中的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海溯源

关于孔子删诗,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种种质疑,在此姑且认为《诗经》是由孔子删改编定而成的。《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其作者多不可考,只能推断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人。《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部分多是采自民间,雅、颂部分的作者则多为贵族大夫。周王朝的统治者常派出采诗官到各地去收集民间诗歌,然后由乐师加以整理,献给天子。当然,也有部分是由士大夫写成献给天子的。天子采集诗歌,一方面是为了娱乐,以此作为教材教育子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孔子用《诗经》作为教材来教育学生,也是着重其政治作用。

■文理梗概

《诗经》,又名《诗三百》,共收入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诗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诗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一切民间文学相似,婚恋诗也是国风中的重头戏。有的诗反映男女之间的恋爱,如《静女》、《木瓜》;有的诗反映了妇女思念出远门的丈夫或情人,如《君子于役》;有的则是被离弃的女子的控诉,如《氓》。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优美。雅、颂主要是贵族阶级的乐歌,其中周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的乐歌,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鲁颂与商颂分别是鲁国与宋国的宗庙祭祀歌,而大小雅多为贵族阶级宴饮时所用的歌诗,主要产生在周王朝社会繁荣的时期,多是歌颂祖先和神灵。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

这几句诗,是《诗经》中最著名的句子之一,千百年来为人传颂。《采薇》是一首征夫行役之诗。诗中描写的是周朝时,由于少数民族猃狁入侵,男主人翁不得不随军出征,抗击侵略者。诗中反复描写主人翁对侵略者的痛恨,由于他们的入侵,使自己不能安享家居之乐而不得不远征,“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虽然抗击侵略军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但对家的思念仍让主人翁忧心不已,“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终于战胜敌人,可以回家了,主人翁归心似箭,急急忙忙赶返家中,“行道迟迟,载饥载渴”诗人在此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当他远征之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季,而回归则在“雨雪霏霏”的隆冬。“依依”的,不仅是故乡的杨柳,更是故乡的亲人和主人翁不舍的心。而今回家了,即使是隆冬,即使是“雨雪霏霏”,也不能阻止归家的步履。而且即使是步履如飞,他仍觉得太慢,所以言“行道迟迟”。当然,再快的脚步也跟不上似箭的心。而这种情景,的确让主人翁十分痛苦,“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想一下子飞到亲人身边,而事实上却得一步一步地走,这每一步,对他都是一种折磨。这段话,充分具象地描绘出主人翁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妙言辑录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硕鼠硕鼠,毋食我黍。

3.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4.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5.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专家评点

《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灿烂的一页,是古代儿童的启蒙之书(绢:?)。现代人学习《诗经》不仅是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一条快捷方式。读者必须反复诵读,并背诵其中一些名篇名句,才能体会古代语言、古代诗歌的美妙。

古诗源

作者:沉德潜

成书时间:清代

一语中的

上古至隋的古代诗歌、歌谣总集。

■书海溯源

沉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人。他在乾隆皇帝时考中进士,颇受皇帝宠信,出任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他论诗主张“格调说”,在当时影响颇大,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清人学诗,多有宗宋、宗唐两派之争。沉德潜主张格调说,反对当时以袁枚为首的文人提出的“性灵说”。当时文坛有崇宋的风气,文人竞相学习宋诗,而沉德潜却认为唐诗才是诗的正宗,是诗的极盛时期。所以作为文坛领袖,有必要改变文坛宗宋的风气,于是编选上述提到的几部诗集。同时,他认为唐诗的源头是古诗,故发其源流以表明唐诗的正统地位,因而编选了《古诗源》。

■文理梗概

《古诗源》收录从上古到隋朝的诗歌,共分为十四卷。分时代录诗,共分古逸、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魏诗、北齐诗、北周诗、隋诗等十二朝诗,是唐朝以前诗歌的一次大总结。在沉德潜看来,唐诗是诗的最盛时期,而古诗则是唐诗之渊源。后人学诗,必从诗的源流学起,否则不能真正学会诗歌。而沉德潜编选古诗中最好的部分,以备学诗的人模仿、学习。

同时,古诗作为《诗经》、《楚辞》的后继者,其中也体现了诗歌自先秦以来发展变化的历史,从中既可以窥见唐诗的源头,亦可以窥见《诗经》、《楚辞》的精妙之处。由于《诗经》、《楚辞》都已结集并流传甚广,故本书未收入其中篇章。沈德潜并认为《康衢》、《击壤》这类上古帝王时的歌谣,是“开声之诗”,诗的鼻祖。而汉诗以五言见长,乐府诗为其精华。汉末建安诗也是诗中一大宗,成就斐然。至于南朝宋时,诗的风格、体制大变,逐渐流于艳俗。此书详细阐述唐以前诗歌流变的历史,真正做到了为诗歌追根溯源。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古诗源·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蓠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赏析】

这是曹植的一首名诗。沉德潜对此评价道:“是游侠,亦是仁人,语悲而音爽。”但是我们猜想诗人为何无缘无故地怜悯起一只小小的黄雀呢?当然并不仅仅是因为“仁”,如果将之与曹植的身世联系,就很容易明白了。他因为受亲哥哥曹丕的嫉妒与排挤,不仅失去了高居庙堂,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连性命也朝不保夕。此时的曹植的诗,一扫少年时代的慷慨畅达之气,转而发生悲鸣之声,《野田黄雀行》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中的主人翁是个手握利剑的少年游侠,但他一身武艺却只在田野间以打猎为戏。或者他是少不更事,或者他根本无处可施展身手,只能游戏田间。打猎猎得一只黄雀,本是可喜之事,少年却“见雀悲”。他悲的不是落网的黄雀,而是身陷囹圄的自己。不仅毫无作为,而且也将像这黄雀一般任人捕捉,任人宰割。所以毫不犹豫地让黄雀回归大自然,恢复自由之身。黄雀自有少年放归,可是少年自己却无人可以解救,这样的结局,这样的对比,让人读后更觉伤悲,无可奈何地伤悲。

■妙言辑录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苒稀。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绢)

■专家评点

《古诗源》选录的都是唐以前古诗中的佳作、精品,是现代人学习和欣赏古诗的较佳选本。但沉德潜依自己的学术与审美观点所选的作品,以及所做的评价,必然有失之偏颇之处,读者阅读时一定要保持自我的眼光。

词综

作者:朱彝尊

成书时间:清初

一语中的

第一部将“词”列为正统文学的文艺理论专着。

■书海溯源

朱彝尊,浙江秀水人,清代浙西词派创始人。康熙皇帝即位时期,他以博学鸿词被举,担任过朝廷官员,并参与《明史》的编定。他领导的浙西词派在清代影响深远,曾独霸文坛上百年。自宋以来,文人作词已成风尚,清朝也是词坛复兴的时代,学词的人很多,分宗立派,门派甚多,标志着词坛已进入一个成熟时期。与作词相行而成的,是对词的编选工作也繁荣起来。自清初以来,词集层出不穷,但其中有许多集子水准不高。在此情况下,词坛领袖朱彝尊认为有必要重编一本词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词者提高写作水准,另一方面可藉编词集来宣扬自己的词学理论。

■文理梗概

《词综》原本三十卷,后有汪森补遗的六卷,共三十六卷,收录六百五十九家词人,共二千二百余首词作。朱彝尊按照时代把本书分为唐词、五代十国词、宋词、金词、元词五个部分,其中以宋词入选作家最多,作品数量也最多。由于词长期以来被称为“诗余”、“小技末流”,未能在文学史上得到足够的地位,因此朱彝尊编《词综》也有“尊体”的目的。汪森在序言中提出“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这将词提到了与正统文学“诗”一样崇高的地位。汪森所提出的诗词同源观点虽然不正确,但影响却很大,为词的文学史地位提高奠定了基础。而且浙西词派也认为词不仅是花前月下的作品,也可以借闺阁之情写国家大事,认为这是文人失意、不得志之后寄托感情的方式。朱彝尊最推重的词人是姜夔,他所赞赏的创作风格是词派正宗传统的婉约风格。他认为词与诗有严格的疆界之地,词尚雅应走精工之路,诗应当以“清空骚雅”为最。浙西词派重形式的理论主张,为《词综》的编选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书中选录的词作以雅词居多。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词综·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的作品,诗中所流露出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在抗日战争中曾激励起广大人民抗日的爱国热情,在三○年代广为传诵。前人李煜是“篷头粗服不掩国色”。的确,李煜的词比起后世柳永、晏殊的词,是太平淡、太不尚修饰,少有浓艳的色彩,也缺少细密的意象,但的确“不掩国色”,在平实的词句中抒写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感情。这首诗以写景起兴,春花秋月无痕,记录了太多诗人美好的记忆。而今景色依然,却人世沧桑,换了天地。这自然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倍加怀念起往事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主人变换了模样。昔日的帝王,沦为阶下之囚,而故国一如眼前的明月,依然那般灿烂,仿佛触手可及。但伸出手去,只抓住一缕寒风。心中的愁,心中的恨,无以言表,只如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一潮未退又是一潮。

■妙言辑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莫对清尊追往事,更催新火续余欢。(绢)

6.玉人共倚栏干角,月华犹在小池东。

7.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8.小楼西角断虹明,栏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9.秋千散后朦胧月,满院人间。几处雕栏?一夜风吹杏粉残。

10.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雨细如人愁,宝帘闲挂小银?。(绢)

■专家评点

《词综》是词学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选集,对于一般读者学习词作和研究者的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编选者时抱有派别之见,不免对其他与自己观点不同者有所偏见,不够公允。

元曲选

作者:臧晋叔

成书时间:明代

一语中的

元代杂剧选本,是研究元杂剧的极重要的参考资料。

■书海溯源

臧晋叔,原名臧循,字晋叔,浙江长兴人。他不仅与当时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等人为友,而且师从当时的名师,是明代著名戏曲家之一。其生活经历,为他编《元曲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有浓厚的兴趣,又具高水平的鉴赏力。本书对元杂剧的保存、流传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明代以来,文人都喜好作曲、写杂剧,但臧晋叔认为这些作品比起元人实在差得太远了。不仅用词滥俗,尤其不懂音律。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明人学习元人的杂剧不够用功,因此收集元代杂剧中的精品,编成《元曲选》一书,期望得到真正懂杂剧的知音的赏识。

■文理梗概

《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收录九十四种元人杂剧,六种明人作品,共一百种。这些作品,大多是从臧晋叔家藏剧本中精选而来,臧晋叔对它们都进行了加工整理,使之科条完整,并且在后面附上注音。元代杂剧的流传与保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书的编选。而臧晋叔能成功地编出这样一本质量较高的作品,很大程度是他的戏曲造诣很深之故。他对戏曲很有研究,不但精通音律,且有相当进步的文学主张。他认为元曲“妙在不工而工”,这实际上就是元人杂剧最高评价之处。同时,他并指出“曲上乘日当行”,这又抓住了杂剧的本质,杂剧本来就该以曲取胜,所以应当强调曲子的重要性。而当时的文坛中,文人都以写戏曲为能事,但其实大都不懂音律,他提出此说对于纠正文坛这一流弊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臧晋叔修改原作,对所选录的杂剧进行整理、修订,后人因此提出许多质疑。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元曲选·汉宫秋》)俺向着这回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进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郎,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赏析】

昭君出塞本是大家熟知的一则故事,而马致远《汉宫秋》把这个故事用另一种风味演绎出来了。故事的核心是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同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之间的矛盾。为了和番,不得不拆散一对同命鸳鸯,即使贵为皇帝也无法避免。这里所选的是王昭君走后,汉元帝带着深深的思念回到都城的一段唱词。从元帝的唱词和思念中,表现出二人爱情的忠贞与分别的依依。首先以一段凄美的景物描写起兴,烘托出元帝心中的悲苦。本是秋高气爽,在他眼中却是一派苍黄与悲凉。接下来是一串绝妙的顶针,用一唱三叹的语调唱出心中回肠千转的思念。这串顶针表面上是写汉元帝与昭君别后返回咸阳的活动,回咸阳,进宫,重返昭君住处,物在人离,特别有一种相思之苦。每一连串的重复,既是希望时间能走得慢一点,不忍接受这残酷现实,又是心中哀思无以言表。这段唱词对于表现二人的爱情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妙言辑录

1.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2.侍女齐扶碧玉辇,宫娥双挑缝纱灯。

3.瑶阶月色晃琉棂,银烛秋光冷画屏。

4.黄埃散漫悲风,碧云黯淡斜阳下。(绢)

5.一程程水绿山青,一步步剑岭巴峡。

6.在天呵,做鸳鸯常比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

7.淡氤氲串烟袅,昏惨刺银灯照。

8.妆镜里青鸾肠断,银筝上宝雁横秋。

9.四时雨露匀,万里江山秀。

10.回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

■专家评点

元曲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直接影响今天的地方戏剧。即使作为案头欣赏,其故事之曲折,语言之优美,也极具欣赏价值。但元曲因供舞台演出之用,有许多语白带有浓厚口语色彩,阅读时应加以注意。

乐府诗集

编者:郭茂倩

成书时间:宋代

一语中的

乐府诗歌总集,研究乐府诗的重要著作。

■书海溯源

郭茂倩,北宋郓州须城人,曾任河南府法曹参军。自汉魏以来,即有乐府诗与乐府的名称。西汉惠帝、武帝之时,曾于中央设立乐府令。乐府令的工作除了将文人的诗歌谱成曲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采风,到民间收集诗歌,后来文人中也有模仿民间诗歌创作乐府诗题的作品。这些民间诗歌与文人乐府诗,都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精华,许多诗歌都写得极其优美,是当时俗乐的代表。宋代时,乐府诗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已有所亡佚,文人郭茂倩为了保存这一文化精华,编撰了《乐府诗集》,对保存乐府诗歌和提供丰富的乐府诗研究资料,做出重大贡献。

■文理梗概

《乐府诗集》收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也包括先秦及唐末诗歌,其中大量是民间诗,也有部分为文人仿作。郭茂倩将所有诗歌分成十二类,即效庙歌辞,燕射歌辞,横吹曲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书中每一类有总序,每一曲有题解,并对每一种曲调的歌辞起源和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考订。每一题在排列上都以古诗居前,而后人仿作居后。他的这十二种分类方法,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能较为完整地概括出乐府诗的全貌。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诗中都包融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与思想。许多诗作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与人民生活的困苦,如《妇病行》,简直就是人民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当然,爱情这个诗歌的永恒主题也不能少,许多爱情诗都写得极为美妙,如《上邪》中女主人翁“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誓言,真是千古佳传。从乐府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生活的景图与社会的面貌,是一面时代的“镜子”。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乐府诗集·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群((绢:组字→上君下巾),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赏析】

这是文学史上最美最精彩的写例之一,它将主人翁罗敷之美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首先,诗人给罗敷一个美丽环境,“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样美妙、清明的境地,只有罗敷这样美丽纯洁的少女才配得上。诗人又赋予罗敷美丽的器物、服饰。虽然罗敷身上穿的、头上戴的、手上提的都不是珠光宝气,但唯有青丝、桂枝、缃绮这样纯洁、美妙的饰物才能衬托出罗敷“清水出芙蓉”般的纯美。她的美是自然天成,不是修饰而来,更不是珠玉堆砌而成。这是从正面描写罗敷之美,下面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为观见罗敷的美丽,连自己该做的事都忘记了,则从侧面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这段描写十分精彩,将各人痴看罗敷的动作、神态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更让人体会到罗敷的美丽,让自己也巴不得能有机会一睹其风采。这段描写,并没有太多的华美词藻,却活脱脱画出一个文学史上至美的美女,其艺术手法之精纯,的确值得称赞。

■妙言辑录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3.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4.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5.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6.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7.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8.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

9.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10.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专家评点

《乐府诗集》是民间诗歌总集,有大量珍贵和优秀的民间歌谣,对保存中国文化遗产有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乐府诗文字较浅显、通俗,但只有在反复诵读、比较中才能发现“篷头粗服”掩盖下的“国色天香”。所以它对今天的诗歌发展仍有其指导和借鉴意义。

楚辞

编者:刘向

成书时间:西汉

一语中的

诗歌总集,浪漫主义的源头与奠基之作。

■书海溯源

《楚辞》是从楚国发展出来带有“兮”字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以大诗人屈原为代表。这种体裁因为运用楚地的语言形式,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表现楚人的情志,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称“楚辞”,是中国继《诗经》之后,文坛沉寂几百年后再绽放出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屈原是最杰出的楚辞创作者,他死后,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也模仿写了一些作品。西汉时,文学家刘向辑录屈原作品以及后代仿作,编成《楚辞》。所以,这一名称即是这类文学样式的总称,也是这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文理梗概

《楚辞》收入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褎之、刘向等八位作家共十六篇作品。后来,为《楚辞》作注的王逸又将所着的《九思》加入其中,所以现存《楚辞》共十位作家十七篇作品。楚辞创作的先驱屈原,他的诗作在全书中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质量最高。《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所以该文学样式又被称为“骚体”,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贵族,才能卓绝,一心想辅助楚王强大自己的祖国。但昏庸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将其放逐。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眼见祖国被小人破坏而日益衰落,使屈原的满腔爱国热情化作一篇篇精美的诗篇。他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美政理想,并开创以香草美人设喻。屈原死后,后起作家如宋玉、景差也创作了一些作品,宋玉的《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还被视为忠耿之祖。但这些作品缺乏屈原报国直谏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也稍逊色,成就远远不及屈原。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厥美以骄敖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善而称恶。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赏析】

这是《离骚》名篇“求女”中的一段文字,诗人在文字中叙述寻找美女的艰难历程。这里的美女,其实就是诗人心中的贤王,他寻找美女,就是找贤王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他对美女的谦恭态度就可见他对贤君的渴望。在选择向有虞二女求媒的媒人时,他东挑西拣,最后终于选定万鸟之王凤凰,因为只有凤凰才配得做媒人。求女的失败,代表诗人寻找贤君的失败。他也清醒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是“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小人当道不仅阻碍诗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且将楚国推向覆亡。诗人满心悲痛,只好藉诗歌一抒情怀。

■妙言辑录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虽不周于今之人,愿依彭咸之遗则。

4.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5.仆(绢:?朴)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6.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7.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8.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9.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10.鸟飞返故乡兮,兔死必首丘。

■专家评点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朽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研读《楚辞》,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相当作用。《楚辞》用字艰涩,在阅读上有一定难度。而且善用隐喻,须仔细阅读方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另外,《楚辞》还保留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反映出当时楚国巫俗信仰风行,呈现超现实的神秘世界。

文选

编者:萧统

成书时间:南朝梁代

一语中的

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书海溯源

萧统,字德施,是梁代武帝萧衍的长子,被封为太子,未登基就已卒,死后封谥昭明太子。萧统年幼时即十分聪明,又十分喜爱文学,他手下聚集了一批博学之士,其中“昭明太子十学士”尤其出名,也是他编撰《文选》的得力助手。萧统生活在一个重视文学的家族里,萧氏统治下的梁代,也是六朝文学中最灿烂的一页。当时,崇尚辞赋,喜好博学,已成为一种风气。在萧统之前,皇室贵族就依靠自己的权势、财富,编辑大量类书、总集。风气影响之下,好学的萧统自然也萌生编撰总集的念头。由于他的博学,以及前人的成果,使他有了超越前人的见识,从而编撰出《文选》。而由于《文选》的独特价值,使得对它的研究成为一种专门的“《文选》学”,又称“《选》学”。

■文理梗概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现存的一般是唐朝学者李善所注六十卷本的《文选》,收录从先秦到齐梁时的诗文辞赋,共分为三十八类,七百余篇。不少优秀的作品都借此书得以保存下来,《文选》因此成为研究梁以前文学史的重要资料。萧统的选文体现其文学主张,即“丽而不淫,典而不野”,主张文质并用,反对南朝以来浮饰、重视雕凿的文风?但实际上在选文中又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所以《文选》中有相当多重技巧、重文饰的作品。萧统把经史诸子的文章排除在《文选》之外,认为它们都是以立意纪事为主,不属于词章之列,这使文学能从“文史不分”的牢笼中脱离出来,自成一体。尽管《文选》包罗的时代很长,但萧统的原则是略古详近,所以仍选入大量六朝辞采华丽的文章。自唐代李善为《文选》作注以来,它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成为后代文人必读之书。同时,研究《文选》的作品也应运而生,千百年来研究者孜孜以求,使得其研究蔚为大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一门独特的“《文选》学”。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赏析】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早期作品,多为无名氏之作,并非一时一人而成。萧统因这十九首诗风格相近,故收在一起,统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人便一直沿用此名称。《古诗十九首》虽是文人五言诗中的早期作品,但其艺术上的成熟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里所选的就是其中佳作,诗中描写一个女子在月夜里思夫。闺怨是古诗常用的题材,但作者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将惯用的题材写得更加生动、感人。诗首先以起兴开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一派春意盎然之景,也暗示女主人翁正值青春美貌的年华。接下来,诗人又为我们描绘一幅“仕女依窗”。当皎洁的月光洒落,本应当是花好月圆,但女主人翁却独自凭楼远望。尽管她纤纤素手,身着美丽的纱衣,但也只能独自凭楼。让人不禁升起一股怜惜,顾怜这孤独的少妇,惋惜这一幅春光美景白白浪费。最后诗人揭示少妇忧怨的原因,原来是丈夫远行未归。她想起昔日歌妓时的热闹场景,而今独自空对冷月,心中的孤寂更加深了一层,也更引起读者的怜惜心。

■妙言辑录

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3.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曾微增冰之凛。(绢)

4.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6.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7.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8.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9.青青陵上柏,磊磊山中石。

10.涉江采芙蓉,兰洋多芳草。

■专家评点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于编撰者水准很高,所以保存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于研究古代文学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由于受齐梁浮靡风气影响,书中所选的诗文也偏重形式、文采,在阅读时应稍加留意。

文心雕龙

作者:刘勰

成书时间:南朝齐、梁之间

一语中的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着。

■书海溯源

刘勰,字彦和,祖籍山东莞莒。生于公元四六五年左右,卒于公元五二○年,是南朝齐梁间人,深得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信任,曾任东宫通事舍人,仕途较为顺利。他曾依附当时名僧僧佑,精通佛理,晚年出家,不久便辞世。《文心雕龙》是刘勰三十余岁的作品。在汉末以前,中国没有文学批评的专着,但随着建安以来文学自觉精神的提高,品评文章的风气由之而生。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并且开创文学批评的新时期。西晋以后,文坛又经过几次变革,提供了新的创作经验。而这一切为《文心雕龙》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同时,创作的丰富也需要这样一部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来指导创作实践。

■文理梗概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可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割情析采”三大部分,其中,“文之枢纽”是全书的理论基础,“论文叙笔”共二十篇,又称文体论,每篇文章分论一至三种体,对主要文体都详细叙述其文体渊源、沿革,以及代表作品,论述十分详密。“割情析采”共二十四篇,可分创作论与批评论两个部分。创作论十九篇文章,详细论述创作过程、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以及写作技巧和声律、音韵等问题。还有批评论五篇,对各个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批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辟出专门部分探讨批评方法,即批评之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叙述作者创作的目的和全书的意图。全书理论体系严谨,完全超过了以前的作品。他在创作论中总结创作的经验,并且阐发质先于文、文质并重的主张。他还认为文学的兴衰与历史朝政的盛衰有紧密的联系。《文心雕龙》提出的种种文学理论和主张,对后世的作家和批评家产生巨大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来,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篇翰;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循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子俶、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此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赏析】

这是《文心雕龙》中论述建安文风的一段著名文字,后人据此为建安文学冠上“建安风骨”之称。刘勰的文学批评观中,一个在当时较新并具有相当进步意义的便是文学的历史观。他认为应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即是应该从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朝代的风俗、气质、盛衰等方面来探索文学产生的深层原因,并分析其气质及变化。最著名的就是这段建安文学之评,他认为自汉末献帝以来,由于农民起义、诸侯争张、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直到建安年间才逐渐安定下来,以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大量文人涌现,而作品就体现出慷慨而旺盛的气势,这种气势与建安时代的特点是习习相联的。

■妙言辑录

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

3.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

4.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5.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6.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7.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8.体物?(绢:?)妙,功在密附。

9.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10.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专家评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最早系统地对文学创作、批评、文体等做详密分析的文学理论作品,对现代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由于受赋的影响,文中字句整齐可观、文采飞扬,本来就是一篇篇美文,以美文评美文,其可读性也较强。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一语中的

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长篇历史小说,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书海溯源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其《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演说三国故事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前,三国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三国故事至迟在晚唐时已开始流传,至宋代通过说书艺人的表演说唱,流传更为广泛。宋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金元演的三国剧目有《三战吕布》、《赤壁鏖战》、《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还出现了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理梗概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政权建立。小说集中描写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的种种斗争,反映广大百姓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他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三国演义》继承“尊刘贬曹”的传统思想,将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政权作为全书的主导,而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极力宣扬刘、关、张的义气,揭露曹操的权谋、机诈。作者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即点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但作者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无不包含了个人的感情好恶色彩。

■绝章赏析

【原文】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板(绢:组字→左土右反)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合、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后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赏析】

这段文字充分表现猛将张飞的英雄气概和超人胆识,丝毫不逊于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和赵子龙单骑救主。当时赵云救阿斗脱离虎口,曹操率百万大军追杀,情况危急万分,正是张飞长阪桥头喝退曹操百万雄师,才化解了这一险情。

■妙言辑录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3.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

4.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5.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6.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7.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8.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

9.我大汉皇帝,威胜五霸,明继三王。

10.臣闻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

■专家评点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内容丰富复杂,结构宏伟壮阔,艺术严密精巧,人物形象鲜明,但性格单一、偏平。阅读此书,要注意辨别是非善恶观念,同时要注意将它同历史事实区分开来,以正确对待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关系。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罗贯中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一语中的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书海溯源

施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元末明初,与罗贯中同一时代而稍早。他们共同创作《水浒传》。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首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同时的《大宋宣和遗事》也涉及部分水浒故事。之后,水浒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以此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水浒英雄也增加到一百零八人。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以来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加工创造,终于完成《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

■文理梗概

《水浒传》生动而又深刻地描写和反映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而可歌可泣的故事。小说开篇描绘出一幅昏君佞臣专权、统治昏庸腐败的动荡社会景象,英雄豪杰纷纷被逼上梁山。《水浒传》开始写的多是个别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与社会上恶势力的斗争,逐渐发展成联合斗争,智取生辰纲是这种联合的萌芽,参加者有渔民、贫民、下层文人,也有道士和地主等。在清风寨报仇后,更多好汉纷纷上山,使梁山势力进一步壮大,斗争的力量也大大增强了。宋江上山以后,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出现了起义英雄武装割据政权的新局面。他们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获得了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胜利,至“排座次”发展到顶峰。此后,由于接受朝廷招安,被派往去镇压以方腊为首的起义队伍,终于导致两败俱伤,轰轰烈烈的水泊梁山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绝章赏析

【原文】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雠,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鎗,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

【赏析】

这段描写梁山好汉排定座次后的欢乐景象。一百零八条好汉齐聚梁山,天上降下石碣,原来一百零八人全是应天星,于是大兴忠义堂,树“替天行道”杏黄旗,排定座次。这是水泊梁山起义事业发展的高峰,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梁山泊这片光明天地,描绘了人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人人平等,亲密无间,彼此称兄道弟,毫无贵贱冤仇之分。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这种政治上要求一律平等和经济上的绝对平均主义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对后世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妙言辑录

1.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2.万里黄泉无旅店,三魂今夜落谁家。

3.掀翻天地重扶起,戳破苍穹再补完。

4.指挥说地谈天口,来做翻江搅海人。

5.替天行道人将至,仗义疏财汉便来。

6.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7.全阶殿下人头滚,王砌朝门热血喷。莫道不分玉与石,?庆?殃心自扪。(绢)

8.飞蛾投火身倾丧,怒?吞?命必伤。

9.乾坤皆秀,尖峰仿佛接云根;山岳推尊,怪石巍峨侵斗柄。

10.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专家评点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读者阅读此书,可从中感受英雄人物的侠肝义胆和豪杰气概,学习他们扶危济困、追求自由平等的可贵情操。《水浒传》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简明,读来特别畅快。但仍属通俗市井小说,其艺术水准还不是很高。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成书时间:明代中期

一语中的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最优秀的神魔小说作品。

■书海溯源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出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先世原为书香门第。他在前人基础上创作了《西游记》。《西游记》取材于唐僧玄藏取经的故事。贞观三年,玄藏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历时十七载,行经百余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此后民间便流传着许多有关取经的故事。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处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到元代基本定型,出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等人物形象。吴承恩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创作成书。

■文理梗概

《西游记》主要讲述手无缚鸡之力、一心向佛的唐僧带着三个顽劣不堪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上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上历遍千山万水,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唐僧慈悲为怀,有时不免迂阔;孙悟空艺高胆大,机智勇敢,是智能的化身;猪八戒好吃懒做,贪财贪色,是愚纯的象征;沙僧忠厚诚实,处于孙悟空和猪八戒二者之间,充当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全书以孙悟空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开篇至第七回写唐僧出世之前孙悟空的活动,他破石而生,带领群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后外出拜师学艺,大闹地府龙宫,后又上天大闹天宫;第八回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以及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孙悟空随唐僧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并在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一路斩妖除怪,最终修成“正果”。

■绝章赏析

【原文】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侯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呼喇的一声,踢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疯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仍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

【赏析】

这一段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形。孙悟空自破石而生,带领群猴过着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后来外出拜师学艺,学得高强本领和七十二般变身法,不满三界僵死的秩序,下龙宫强行索取海神针金箍棒,又去冥府硬行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被龙王、阎王告上天廷,也毫不畏惧。先后被封为弼马温、齐天大圣,但心里仍然不满足,于是大闹天宫,被收入太上老君炼丹炉,反而炼得火眼金睛。故事充分显示了孙悟空艺高胆大、不畏豪强、向往自由的个性特征。

■妙言辑录

1.天?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漂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绢)

2.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晚眠不自由!不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3.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4.仙名永驻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

5.欺诳今遭刑宪苦,英雄气概等时休。

6.龙戏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

7.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思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8.养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轮回把命逃。

9.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原自性佛前修,迷悟岂居前后?

10.广大无边真妙法,至真了性劈旁门。

■专家评点

《西游记》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体现出生活的影子,直到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读者阅读此书,当透过纷繁复杂的神魔故事,学习其中反抗权贵、追求自由,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美好情操。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高鹗

成书时间:清乾隆时期

一语中的

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长篇小说,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书海溯源

曹雪芹(公元一七一五年~一七六四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阳(一说是丰润),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早年曾在南京过一段“锦衣纨?(绢:组字ㄎㄨ、)”、“饫甘餍肥”的生活;晚年凄苦困顿,嗜酒狂狷,但对现实傲岸不屈。《红楼梦》作于曹雪芹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未及完稿,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就此搁笔长逝。其手稿原名《石头记》,共八十回,后由乾隆进士高鹗续成后四十回,总计一百二十回,更名《红楼梦》,终于成就了这部思想精深、结构完整、艺术高妙的千古文学巨著。

■文理梗概

《红楼梦》借甄士隐、贾雨村之口,讲述尘缘未尽、灵石化生的贾宝玉在人世间的际遇。小说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作者把贾宝玉安排在大观园众多女子的中央,写他与这些女孩子的生活交往。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他与林黛玉两情相悦、倾心相爱,但在家族势力的重压下不得不与薛宝钗结婚,最终造成黛玉惨死。小说以宝黛钗的感情纠葛和婚恋悲剧为主线,以贾府大观园为基点,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更替,而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上,体现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矛盾,揭露富贾官僚的黑暗和罪恶,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而有力的批判。

■绝章赏析

【原文】

不想刚走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要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已矣;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已,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已,奈我薄命何!

【赏析】

这段话描写黛玉的复杂心理,为后文叙述人物命运作伏笔。黛玉听到宝玉背里和史湘云、花袭人说自己从来不讲“仕途经济”的那些“混帐话”,心里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她自幼父母双亡,被托于贾府抚养,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她因宝玉真诚待她,也很喜欢宝玉。但又横生一段“金玉”之论,自己无人作主,兼之抑郁纤敏、忧思成疾,恐不能与宝玉长期相好。这些深入、细致的描绘,把黛玉内心曲折的情感刻画得细致入微,从而也深刻揭示出人物的性格,为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安排作伏笔。

■妙言辑录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假作真时真亦假,无?有处有还无。(绢)

3.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4.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5.春恨愁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6.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绢)

7.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8.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9.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10.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专家评点

《红楼梦》为文人独创,内涵宏富,博大精深,艺术高妙,卓绝千古。两百年来,“红学”研究蓬蓬勃勃,蔚为大观。《红楼梦》是传统古籍不可不读之巨著,读者对于此书,当细细把玩,字斟句酌,其中诗词佳句,可堪良久赏玩,不思茶饭矣。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成书时间:清代

一语中的

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作。

■书海溯源

吴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出身于贵族士大夫家庭,后来遭遇家庭变故,家产丧失殆尽,以后靠卖文维持清贫生活。他是一个学问深厚的文人,所结交的也多是些学问精深而不热衷功名的士人。贫穷的家庭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反而让他更多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为创作提供丰富资料。科举制度是中国沿袭上千年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清代袭用明朝科举,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科举制度和它所代表的封建制度本身,都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人思想的枷锁。而深受其害的文士们,又在其制度下演出一幕幕不堪入目的丑剧。吴敬梓正是用他的笔写出他眼中的事。

■文理梗概

《儒林外史》通行的是五十六回本,最末一回似他人所作,所以今本的删去最后一回,为五十五回。书中刻画了各类文人,对利欲熏心的丑恶者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充分暴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在理想的真儒、名士面纱褪尽之后,吴敬梓对中下层平民,那些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人流露出了无比羡慕的心情。故事首先从范进中举写起。范进是个穷秀才,家徒四壁。而中举人之后,房子、银子、奴仆样样俱全。这样的反差,让人不得不醉心功名。鲁翰林醉心八股,让女儿也在妆台镜前摆满八股文章。还有官府的黑暗、官员的腐败,例如汤知县枷死回民老师父,激起民愤,不仅不受处罚,反而让五个?头回子问罪(绢:?)。社会的黑暗,礼教的束缚,不仅拘束了人的思想,而且真让人殉死礼教。王三娘丈夫死后,迫于礼教的压力,绝食殉夫。地方官反而以此为烈妇、贞节,大摆宴席以庆贺。《儒林外史》正是以自成单元的故事向人披露清朝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制度的末落。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六回)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赏析】

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守财奴形象,丝毫不逊色于外国文学中的葛朗台、波留希金。垂死者最后的愿望应当是他久未完成的夙愿,而严监生,他的遗愿竟然只是两根灯草。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遗愿,体现的是什么呢?在第五回里,严监生大大地批评他哥哥家的奢侈,夸赞自己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当小儿子要吃时,就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哄他。这个爱财如命的老监生,他一生的性格也就从两根灯草中体现出来了,这才是作者用笔辛辣之处。而严监生的这一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重财货、重富贵的价值取向。正是这样的价值现、人生观,才会使众多文人成为科举制度的笔下囚。

■妙言辑录

1.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2.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情。

3.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

4.就是孔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

5.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

6.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自由。

7.八股文章欠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狐禅,邪魔外道。

8.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9.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

10.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专家评点

《儒林外史》是中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语言艺术与性格刻画,的确是今人创作极可借鉴的。而《儒林外史》的口语化特色,使作品呈现通俗特色,是值得注意的。同时,书中所保留的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在阅读时也应加以分辨。

封神演义

编者:许仲琳

成书时间:明代

一语中的

明代神魔小说代表作品之一。

■书海溯源

许仲琳,又名钟山逸叟,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人。由于明中叶以后,手工业与商业发达起来,平民阶层随之壮大,因此对文学的要求也强烈起来,他们需要与他们的文化水准、欣赏水准相适应的文学作品。在继《三国》、《水浒》之后,白话章回小说的需求也增加了,首先是《西游记》为首的神魔小说风靡一时。这类小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以其奇幻的想象力深深吸引着读者。文人们或借历史事件,或借流行的神魔故事,创作了大批的神魔小说。而《封神演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借武王伐纣的故事展开神魔斗法的长篇演义。

■文理梗概

《封神演义》共一百回,以宋讲史活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想象,从而演绎成这一百回的长篇神魔小说。它借历史事件,托古讽今,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通过神魔斗法的魔幻色彩,宣扬封建宿命论思想。武王伐纣的传说故事,本来就是在封建王权与神权基础上批判商纣王的暴虐,而融入了大量神魔描写。《封神演义》继承这一传统,故事从纣王进香惹恼女娲娘娘写起。气恼的女娲命人下界惩处纣王,于是狐精妲己进宫,深得纣王欢心。商纣王宠辛妲己,扰乱朝政,引起群臣不满。周武正继承父业,以姜子牙为太师,起兵反纣。商朝气数已尽,姜子牙得到哪咤等神兵天将的帮助,与纣王军队展开一场浩大的神魔斗法。最后终于攻破殷都,纣王自焚,周王朝取代了商朝。姜子牙顺从天命,归国大开封神榜,封赏各路有功神将神人。周武王得天下,也分疆裂士,分封有功之臣为天下诸侯。天下遂定,故事也到此终结。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封神演义》第十二回)

夜叉来到九湾河一望,见水俱是红的,光华灿烂;只见一小儿把红罗帕蘸水洗澡,夜叉分水大叫曰:“那孩子将什么作怪东西,把河水映红,宫殿摇动?”哪咤回头一看,见水底一物,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手持大斧。哪咤曰:“你那畜生,是个甚么东西也说话?”夜叉大怒,“吾奉主公点差巡海夜叉,怎骂我是畜生?”分水一跃,跳上岸来,望哪咤顶上一斧劈来。哪咤正赤身站立,见夜叉来得勇猛,将身躲过,把右手套出干圈,望空中一举。此宝原系昆仑玉虚宫所赐太乙真人镇金光洞之物,夜叉那里经得起。那宝打将下来,正落夜叉头上,只打的脑浆迸流,即死于岸上。哪咤笑曰:“把我这乾坤圈都污了。”

【赏析】

这是著名的“哪咤闹海”故事中的一段,将艺高胆大、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纯真儿童形象烘托得活灵活现。哪咤故事本是民间流传已久,《封神演义》的作者又将它变得更为生动。故事中夜叉仗势欺人的嚣张形象与哪咤不更世事的天真烂漫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夜叉不仅面貌狰狞,而且口气咄咄逼人,表现出水晶宫龙王一族仗势欺人已是由来已久。事实上,连哪咤的父亲李靖也十分怕他们。而哪咤,不仅是少不更事,而且在骨子里就有着反抗暴强的精神,所以才会有打死夜叉、抽龙筋的强烈反抗行动。他的光辉形象与凶恶的龙王、懦弱的李靖形成鲜明对比,是书中最耀眼的英雄之一。

■妙言辑录

1.摆一摆,乾坤动憾。

2.分开内(绢:?肉)球,跳出一个孩儿来,满地红光,面如傅粉。

3.清水池边明月,绿杨堤畔桃花。

4.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

5.两极仙杏安天下,一条金棍定乾坤。

6.转身似猛虎摆头,起落像蛟龙出海。

7.空中展动一团锦,左右纷纭万簇花。

8.一怒飞腾起在空,黄金棍摆气如虹。

9.忽然风过三阵,风中竟带吼声。

10.自古贤良周易少,臣忠群下助雍熙。

■专家评点

《封神演义》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代表,其描写手法与幻想色彩对现在的小说创作和电影、电视的创作均有借鉴作用。但不能否认作者由于其认识的局限性,而在书中大量宣扬的迷信思想和宿命论具有相当多的不健康因素,特别容易对青少年造成毒害。阅读时要注意这方面影响。

镜花缘

作者:李汝珍

成书时间:清代

一语中的

清代以女性为中心的著名长篇章回小说。

■书海溯源

李汝珍,字松石,清代直隶大兴人。他官运不达,只任过河南县丞。但文学功底极厚,少年即从名师学习,学问渊博,精通音律,对经史百家都有较多了解,这些为他创作《镜花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末清初以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各种矛盾暴露出来,于是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也应运而生。社会的进步,民主思想的萌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提高,而男尊女卑的问题也有所改观。另外,随着西方各国与清王朝交流的增多,各种海外趣闻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这也是李汝珍创作的思想源泉之一。由此种种原因,李汝珍以女性作为小说的主角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描写她们的才华,赞扬她们的能力,是一部具有朦胧民主思想的作品。

■文理梗概

《镜花缘》写的是唐代女皇武则天时,她下令百花寒天一齐开放,众花神不敢抗旨,只得开放。开花后,花神被遣下凡变成一百个凡间女子。百花仙子降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唐敖进京应试,高中探花,但却因曾与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结为异姓兄弟,于是被革去探花。唐敖深受打击,不再留恋功名,于是与妻弟林之洋结伴,到海外经商。从未出过国的唐敖游历海外各个稀奇古怪的国家,看到许多奇风异俗,罕人异事。如两面国、女儿国等。后来他吃了仙草,入蓬莱山上求仙,一去不返。唐小山思父心切,在林之洋的带领下再次游历海外诸国,却毫无发现。小蓬莱山上,唐小山得到父亲的信,嘱咐她改名唐围臣,要她中举,记录百花神下凡后的名姓事迹。唐小山返回唐朝,参加女试,一百才女名列榜中。与泣红亭天书所记一样,百花花神人间重逢,连日饮宴、游戏。小山别后重入小蓬莱寻父,入山不返。最后中宗复位,尊则天为“大圣皇帝”,下令明年再开女试。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镜花缘》第三十二回)

多九公笑道:“……其所异于人的,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子,以治外事。男女虽亦配偶,内外之分,却与别处不同。”唐敖道:“男子为妇人,以治内事,面上可用脂粉?两足可须缠裹?”林之洋道:“闻得他们最喜缠足,无论大家小户,都以小脚为贵;若讲脂粉,更是不能缺的。”

【赏析】

这段话选自《镜花缘》里女儿国的故事。清朝以来,妇女地位低下,而提高妇女地位的民主思想则时已萌芽,李汝珍就深受影响。他写这部《镜花缘》就有提高妇女地位的意识,在女儿国里,尤其用一串啼笑皆非的故事让男子明白女子受到的非人待遇,从而认识到妇女地位的必要性。这段话里,三个清朝男子谈论到女儿国男主内、女主外的配偶方式,觉得十分可笑。事实上不仅女儿国,就是百位才女不仅在才学上,在胆识上,各个方面都不弱于男子。而他们所嘲笑的女儿国男子作妇人,抹脂粉,裹双足,实际上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摧残。这时,让几个深入女儿国的男子去设身处地体验他们强加给女子的摧残与压迫,其含义更深,其作用比直接的诉说更重要。在古典小说中,李汝珍第一次将妇女地位问题如此显著地提出来,的确有一定进步意义。

■妙言辑录

1.女有?女,妇有?妇;常有?常,变有?变。(绢)

2.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

3.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4.优游道德之场,休息篇章之圃。

5.不意里面藏着一张恶脸,鼠眼鹰鼻,请面横肉。(绢:?满面横肉?)

6.原来狼心狗肺都是又歪又偏的!

7.世上那些戽恩的,连鱼也不如了!

8.马有垂?之义,犬有湿草之仁。(绢)

9.世间行善的自有天地神明鉴察。

10.男子为妇人,以治内事。

■专家评点

《镜花缘》算得上一本奇书,它所描写的海外诸国奇人异事,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今天看起来尤有价值。但李汝珍在书中论才、论文,不免有夸耀学问之嫌,描写中也有虚夸不实之处,这些都是阅读中应予以注意的。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成书时间:清代

一语中的

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书海溯源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朱,清代山东淄川人。他生于书香门第,但祖上功名不显,家中一直贫寒。虽然一生潦倒,但他尤其喜欢奇闻轶事,常常去找人听故事。这种丰富的阅历使蒲松龄的创作有了丰富、坚实的基础。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笔记小说开始流行,产生大量记录神鬼怪异和人物轶事的小说。唐宋以来小说创作曾出现一个高潮,而明代以来传奇和志怪小说的风气又兴盛起来,出现了超越前人的作品,蒲松龄的小说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同时,又因长期以来鬼神思想的流行,使得鬼怪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这也是蒲松龄的创作素材与源泉。

■文理梗概

《聊斋志异》由四百九十一个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组合而成。一部分是作者亲眼所见,但绝大部分采自民间,而且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中的精品。本书有数量极多的爱情题材作品,表现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而反抗礼教的束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鬼、人妖之恋,如《婴宇》、《小谢》、《莲香》等。而《连城》中乔生与连城的爱情又突破以往才子佳人的旧模式,达到知己之恋的新境界。作品中也揭露政治黑暗、官吏腐败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最著名的是《促织》。因为皇帝斗蟋蟀,搞得民间一片哀怨,成名的儿子由于弄死了父亲千辛万苦捕来的蟋蟀,不得不以死谢罪,魂化作蟋蟀才救了一家性命。这充分暴露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中,人民无法生存的痛苦境地。科举制度是当时社会一大重要问题,作者在作品中也充分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并颂扬了不肯屈就科举的文人。《于去恶》、《司文郎》等作品则指责考官的庸俗无能,只是借此发财而埋没了人才。蒲松龄透过一个个故事展开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全貌。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聊斋志异·鸦头》)

即出鸦头书。书云:“知孜儿已在膝下矣。妾之厄难,东楼君自能缅悉。前世之孽,夫何可言!妾幽室之中,暗无天日,鞭创裂肤,饥火煎心,易一晨昏,如历年岁。君如不忘汉上雪夜单衾,叠互暖抱时,当与儿谋,必能脱妾于厄。母姊虽忍,要是骨肉,但嘱勿致伤残,是所愿再”。

【赏析】

《鸦头》是《聊斋志异》中男女青年追求爱情自由的名篇。女主人翁鸦头被母逼迫卖淫,鸦头不从。后遇书生王文,两相生情,于是私奔,但被母追回,关在秘室之中。这封短信就是鸦头被抓回后,日受鞭挞,寄给王文的求救书。这封短信虽只寥寥百来字,但却表现了鸦头的性格。首先,她向王文叙述自己在母家所受种种折磨。不仅关入幽室,日日忍受鞭打折磨,甚至连饭也没得吃。但即使受如此之苦,鸦头仍然矢志不改,不肯屈从母亲,仍然守节以待王文。从这里可以窥见鸦头对爱情的忠贞,对爱人的依恋,为了自由爱情不惜忍受折磨。但是,对于赐予她这种种非人待遇的母亲和姐姐,她却并无怨言,念及骨肉情深,还唯恐王文会伤了她们。这样的无私,正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从这一封百余字的短信,不难理解理解鸦头在作品中的举动。

■妙言辑录

1.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2.借福译?文章吐气,使天下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绢)

3.得言诸公,目不赌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

4.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5.花面逢迎,世情如鬼。

6.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7.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

8.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

9.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

10.官宰悠悠,竖人毛发。

■专家评点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佳作,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广泛丰富,塑造人物娓娓动人,至今仍是文案中的精品,欣赏价值极高。本书虽是文言,但文字也较浅显易懂。读者惟应注意作品中偶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不能把故事当事实。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成书时间:南朝宋

一语中的

中国笔记小说的先驱,小品文的典范。

■书海溯源

刘义庆,南朝宋人。他是刘宋王朝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兖州刺史等职。他一向爱好文学,喜欢招纳文人,门下文士众多。《世说新语》就是在门下文士的帮助下修饰而成的。魏晋以来,文人尚清谈。当时人都以品评人物为乐事,个人声名成毁,决于片言。他们标榜高格玄妙的语辞,崇尚放荡不羁,任意洒脱的行为,许多人都争相为之。于是文人们就其言行举止进行评说,品其人物高下。同时,自先秦以来小说轶事的风气,在魏晋也蔚为大观,时人竞相写小说。在这两种风气影响下,才会出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小说记录文人名士之高下,述其轶事、言辞。

■文理梗概

《世说新语》原本为八卷,今本三卷,按照内容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书中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间士族文士的逸闻轶事,全面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情感等。作者以人物品评的角度,来记录士族的言行,表现当时的社会风气与士族风度。书中大量描写人所倾慕的“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体现出当时士族名士玩弄风雅、追求风流自赏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只有自然率性,无拘无束,不为外物染性情、感动形于色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名士,例如《雅量篇》载谢安与人下棋,战报传来晋军大捷,他闻传后竟默默无语,丝毫不被这胜利的狂喜所感染。直到旁人再三追问,他才轻描淡写地说:“小儿辈大破贼”。此外《世说新语》也描写当时一些贪婪凶残的士族形象,这些人一方面是背离风度、风流,为士人所不齿,同时也是对贵族阶级本质的暴露。与之相应的是,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晋王朝,其黑暗统治令人生畏,人人有朝不保夕之感。《世说新语》在其故事中揭露晋王朝的虚伪统治,以及士人无以自保的黑暗现实。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赏析】

这是《世说新语》里极著名的一则故事,集中展现了魏晋士族大夫所崇尚的风度。王子猷是当时名士,他的率性、任意而为十分出名。夜大雪,王子猷半夜醒来,第一反应就是酌酒赏雪吟诗。这是名士应有的高雅生活,不为天寒所动,反而赏雪饮酒。他将物质条件置之脑后,首先是满足精神的愉悦。追求高尚的精神、人格本来就是魏晋风度的中心内容,王子猷不仅夜雪饮酒,而且随身带把锄头,随时准备掘地自埋,展现出对死亡的洒脱。王子猷的洒脱的确是魏晋风度中的风范,后面记载的则是他率性而为的表现。雪夜独酌,自然想起故人,遂有访戴一举。一夜风雪霜冻,终于到了戴安道家,他却要驾舟回家。这种超乎寻常人思维的举动,在王子猷看来正是自然,是顺应自己个性的行为,所以才乘兴而行,兴尽而归。王子猷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代表,是魏晋人尚玄、尚清谈之时代风气下的产物。这种个性的张扬,与魏晋时代文人自觉的时代特征是相适应的,是人性觉醒的表现。

■妙言辑录

1.当共戮力王室,完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一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3.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4.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裸衣。

5.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6.酒正便人人自远。

7.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

8.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9.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10.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专家评点

《世说新语》是记载汉末至魏晋的士族文士轶事的小说,不仅有相当的文学价值,也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其故事短小,往往片言只语中蕴含深意,只有结合魏晋士人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特征,才能明白其中的意义。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

成书时间:元代

一语中的

中国较早的多本杂剧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书海溯源

王实甫,又名德信,元代大都人,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录鬼薄》记录他所作的剧本十三种,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其它如《破窑记》、《丽春堂》等流传也很广。婚姻恋爱是受历代文人墨客关心的一个话题,由于宋代理学的兴起,提倡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人的生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对无数青年男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元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思想,给了男女青年更多自由恋爱的机会,包办婚姻的矛盾为此显得比较突出。王实甫正是基于对自由恋爱的同情,本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写下《西厢记》,以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

■文理梗概

《西厢记》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传统体例,采用多本杂剧形式,共五本二十一折。从而使剧情更曲折,故事更丰富,在戏曲史上作出重大贡献。在王实甫之前,已有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宋代赵令畸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以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流行,故事的基本情节已经定型,但王实甫在自己笔下使这一传统故事焕发异彩。“《西厢记》天下夺魁”。故事写的是崔相国病故,崔夫人及小姐莺莺暂住普救寺,莺莺与书生张生一见钟情。叛将孙飞虎垂诞莺莺美貌,派兵围寺;张生得到老夫人亲口许婚,依靠朋友帮助解了危难。老夫人却食言赖婚,张生情急中卧病不起,使女红娘帮助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二人自由结合。老夫人又以门户相要挟,迫使张生上京应试。贵公子郑恒以早有父母之命为由,上门抢婚,并捏造假信,使老夫人同意与莺莺的婚事。正在情急中,高中状元的张生心系莺莺,回到家乡,终于揭穿郑恒的阴谋,有情人终于成眷属。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西厢记》四本第三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赏析】

与关汉卿的剧作不同,《西厢记》是以文辞优美著称的,这两段唱词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碧云天》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用秋景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这样一个秋风凄凉的日子里,心正如落叶黄花一般受着冷风的鞭挞。那红色的霜林,不是别人,正是我别离的血泪给染红的。这一比喻,用形象的词句传达出莺莺心中无限的痛苦,刚刚与张生成婚,又面临别离。接下来的这段唱词则直接抒发莺莺的情感。虽然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很久的少女,一旦情窦打开,就再也顾不得许多,一任感情流淌,“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因为不舍张生的离去,希望用拖住日光这样的办法来使得时间走得慢一点,使她与张生相会的时间多一点。“听得道一声去也”,早已失却闺秀的风范,松散金钏,不顾打扮,只是一心悲哀。这些精美的唱词表达出了恋爱中的少女对爱人的眷念,以及别离的伤悲。

■妙言辑录

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衰草萋迷。

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5.归家若到罗帏里,昨日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6.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7.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8.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人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9.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栏干。

10.不近喧哗,嫩绿池塘藏睡鸭;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

■专家评点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中的精品,作为戏曲研究及案头欣赏均有相当高的价值。与“本色当行”的剧本不同,《西厢记》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文字的修饰,素以文辞精美著称。阅读应尤其留意其文辞,才能体味《西厢记》的美。

桃花扇

作者:孔尚任

成书时间:清代

一语中的

借个人爱情写南明历史的传奇剧作。

■书海溯源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自号云亭山人,清初山东曲阜人。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但他的兴趣又十分广泛,对于诗文,声律都十分精通,这一切都为他创作《桃花扇》打下坚实基础。明朝末年,在李自成起义军与吴三桂引入清军的双重打击下,明王朝统治瓦解,明朝众臣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王朝。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之时,南明王朝本应团结一致,共同御敌。但事实上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争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白白断送了反清复明的大好形势。这种情形令广大爱国志士痛心不已,孔尚任正是借笔写出这段历史。

■文理梗概

《桃花扇》共四十出,主要描写的是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故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借两人的爱情,写出南明王朝的衰亡。剧中虽然有两条线索,但两条线索水乳交融,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事实上侯李的爱情也是南明兴亡的睛雨表。故事中,由于香君拒绝阉党余孽阮大铖赠送的嫁妆而开罪了阮大铖。后来侯方域随史可法守扬州抗击清兵,香君独守空闺,拒绝再嫁。她认识到马士英、阮大铖的丑恶面目以及他们为南明带来的危害,而在一次宴会上痛斥他们。阮大铖设计将香君送入宫中,幸而香君母亲顶替她入了宫,香君由此隐姓与侯方域失去联络。另一方面,由于马士英、阮大铖的破坏,使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应敌。镇守江北四镇的将领先后被敌人攻破,左良玉、史可法名将也在战争中牺牲。南明统治覆亡了。侯方域死里逃生,回来寻找香君。经历生死离别,国家灭亡的一对恋人,最终相约出家,枯守青灯以了终生。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桃花扇·却奁》)

【旦怒介】(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川拨棹】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要与他消释灾殃要,与他消释灾殃,也提防旁人短长。(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叠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赏析】

这是《桃花扇》最出名的《却奁》一出。阮大铖当时作为阉党余孽,受人唾弃。为了结交复社文人,特地托杨龙友为香君准备嫁妆,撮合侯李二人。这段说白与词就发生在二人明白真相之后。侯方域因受阮大铖如此恩惠,口气有所缓和,香君听后不由怒上心头。她性格直爽,立即指责侯方域的作为有损文士人格。阮大铖之流祸害国家,导致明朝灭亡,虽然是青楼女子的李香君也不齿其为人。在这里,作者刻画出了一位深明大义,不受金钱引诱的青楼女子。虽然香君也喜欢漂亮衣裙,然一旦得知是阮大铖所赠时,她毫不犹豫地推却这些东西,“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不放到我香君眼里”,这句话出自一个以卖笑为生的青楼女子之口,实在令人敬佩。而这出《却奁》也奠定了李香君的性格形象。有了这一出,她以后坚贞等待侯方域,大骂阮大铖等高尚的行为也就不让人奇怪了。

■妙言辑录

1.山松野草带花桃,猛?头秣陵重到。(绢)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3.野火频贱,护墓长楸多半焦。(绢)

4.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嘲,目断魂消。

5.残山梦最真,旧境春难掉,不信这与图换稿。

6.王气金陵渐凋伤,鼙鼓旌旗何处忙?怕随梅柳渡春江。

7.无主春飘荡,风雨梨花摧晓妆。

8.花林疏落石斑斓,收倪黄画眼。(绢)

9.怕催花信紧,风风雨雨,误了春光。

10.隔春波,碧烟染窗;倚晴天,红杏窥墙。

■专家评点

《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不仅是研究南明历史的教材,也为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样板。由于侯李爱情与政局变化揉合在一起,加上人物众多,剧情复杂,读者须仔细阅读方能辨明两事的脉胫。

长生殿

作者:洪升

成书时间:清初

一语中的

清代传奇代表作品。

■书海溯源

洪升,字昉思,号稗畦,清初钱塘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大夫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与当时著名文人交往甚密。但由于家庭受到清王朝迫害,兄弟均流落四方,加上洪升自己在佟皇后丧期演唱戏剧,得罪朝廷,所以从此失去仕进机会,只能回乡潦倒终生。洪升生活的清初,文人反清复明的思想还比较重,他也深受影响。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自安史乱后就广为流传,不仅留下了白居易《长恨歌》,而且戏剧史上也有元人白朴《梧桐雨》,明人吴世美《惊鸿记》这样的优秀剧作。洪升用他的《长生殿》重新演绎了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并把自己对亡明的思念写进唐王朝破国的故事中去。

■文理梗概

《长生殿》也是一部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剧作,只不过借用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故事。与《桃花扇》不同的是,《长生殿》将爱情与战争两条线索独立并行,使两种感情更加鲜明。同时,《长生殿》更注意修辞炼字,许多唱词都极为优美、古雅。李杨二人的爱情自《长恨歌》之后千古流传,但洪升却把它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点。故事描写的是杨贵妃承宠,唐明皇专情而疏于朝政。安禄山深得皇帝信任,被委以重任,而密谋造反。正当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浓情蜜意之时,恶噩传来,安禄山起兵反唐。唐明皇只得带着官员后宫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坡,众将士驻兵不前,要求惩处杨氏兄妹;唐明皇只得忍痛赐死贵妃。叛军兵破后班师回朝,唐明皇日思夜梦贵妃,在孤独中忍受相思之苦。后来道士远访仙岛,见到已成仙的贵妃,送回二人当初定情的钿盒。真挚的爱情感动上天,二人终于在月宫重圆。在洪升笔下,帝王的爱情早已退却王气,纯乎是一对相依为命的苦命鸳鸯,历尽千般苦难终于破镜重圆。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长生殿·闻铃》)【前腔】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莹。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闷】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尾声】迢迢前路愁难罄,招魂去国两关情。【合】(望不尽)雨后尖山万点青。

【赏析】

马嵬坡杨贵妃赐死之后,唐明皇进入蜀中,青山绿水,反而让他更加思念起贵妃。这段唱词是唐明皇在剑阁避雨时,万般思念忆贵妃时所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霸气的帝王,而是一个痴情男子对亡妻的深情呼唤。作者将背景安排在雨中,雨点愁肠,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淅沥的小雨一点一滴往下落,打入李隆基心坎,混着相思血泪往外迸,连这满天的雨,都是为贵妃哭泣的泪。烟雨漫漫,锦绣江山看上去都是如此萧瑟,是贵妃孤独的魂魄漫游的坟场。此时的李隆基,早没有远离叛军的喜悦,满心只是悔恨,辜负了贵妃的情,不该妄送了贵妃性命。这声声呼唤,句句叹息,是流自心内的血,是伤情人眼中的泪。

■妙言辑录

1.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

2.半颗树是薄命碑碣,一杯土是断肠墓穴。

3.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

4.高春风解释着愁,沉香亭同倚栏干。

5.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

6.幽州鼙鼓喧,万户蓬蒿,四野烽烟。

7.只怕无情种,何愁有断缘。

8.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9.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

10.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专家评点

《长生殿》是历史剧中写得极好的一部,它将传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旧故事新生命,对于现代戏剧、小说创作有一定意义。故事中展现的唐代历史与李杨爱情,可信但不可尽信,应在感动的同时注意到洪升将李杨爱情升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并非全是写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