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白家风

杨慎传 作者:张德全 著


清白家风

从杨慎曾祖父到杨慎这一辈,杨氏一门“四重四足”的清白家风已经形成体系,后世子孙也多恪守家风,为官者清廉自律,为商者兼济大众,留下许多佳话。今天,《四足歌》仍然是杨氏家族对子女们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这是杨慎曾祖母熊氏夫人的《四重家训》,她制定了劳动产业、忠孝文化的杨氏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

杨慎的祖父杨春,是成化十七年进士,曾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广提学佥事。他谨遵母亲“四重家训”,晚年辞官回新都办学,对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杨春经常写信鼓励在朝廷为官的儿子杨廷和尽心治世济国,多做有利于民的好事。他还提出,“修身正家,吾人分内事;居官能推之国与天下,乃为实用”。(清光绪《新都杨氏族谱》)

杨慎的父亲、首辅杨廷和,从小被誉为“神童”。十三岁考中举人,二十岁进士及第,供职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历任武宗、世宗两朝首辅。他谨记祖母和父亲家训,关注民生,改革弊政,反腐肃贪,颇有政绩。

杨廷和曾以《怀归》诗作为教育子孙的家规:

子孙相约事耕耘,少小趋庭有旧闻,留耕爱读传心印。

教儿孙,专务本,耕和读都要殷勤。

受用资田亩,荣华藉典坟,休全靠子曰诗云。

杨慎也留下《临终遗训》: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滇南,临终时评价自己的一生,面临有利可图的事,不敢抢在别人的前面去牟取。同时告诫子孙看见利益,不要走在别人前面。看见正义的事,不敢走在别人的后面。重义而轻利,一定要见义勇为。书香门第的杨氏家族人才辈出,杨慎的三叔杨廷仪、次弟杨惇、堂弟杨恂、子杨有仁都是进士,二叔杨廷平、五叔杨廷宣、四弟杨忱、堂弟杨恺都是举人。其中杨廷宣工于诗赋,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著有《连云栈赋》,载入《全蜀艺文志》。深厚的家学渊源,成就了“一门七进士,父亲宰相子状元”的佳话。同时,新都杨氏一族清白处世的家风,为世人交口称赞。

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25期《四川新都杨升庵:一曲诗词传天下、四重四足教子孙》播放专题节目,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各地到四川新都杨慎家乡学习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杨慎故居桂湖被公布为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新都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坐落在新都城西郊的马家镇。马家镇位于河流纵横之地,绣水河如带环绕,沿着小河的绿道前行几百米,屹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升庵故里坊”牌坊,青翠的竹林和树木掩映着重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杨氏宗祠。木质单檐歇山式房顶,抬梁式梁架,古式雕花窗棂结构,朱红色的大门,乌黑的神龛,斑驳墙壁上挂满字画,青瓦泥墙、木柱石磴,透露着古朴与肃穆。

杨氏宗祠原占地二十亩,有百余间房屋,十多个天井,历经岁月沧桑,现在的杨家大院百年老瓦房只剩下三间正堂,两间厢房,为杨慎十四世孙杨德力居住守护。

杨家宗祠具备弘扬家风、传承家训、祭祀祖先、执行家规等几大功能,能让后人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清明节时,杨氏族人聚会宗祠,举行祭祀先祖,共商家事等活动,称为“杨氏清明会”。此会由杨氏家族长者主持,延续数百年。祠堂内现存有一通《清明会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杨氏清明会”的沿革、方式、程序和参加人员等,对研究明代风俗和杨慎家族有重要历史价值。

每年冬至,杨氏后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杨氏宗祠祭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议程是齐声颂唱《四重家训》《四足歌》,告诫杨氏后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从政为官都要做到有底线。通过这种耳熟能详的方式,良好的家风、家训深深扎根于杨慎家族每个人心中。

杨氏宗祠四周为四合院布局,庭院的桂花树叶茂根深,杨氏宗祠正堂为木质结构的明清古建筑,正中供有状元杨慎神主及历代先祖牌位,挂有匾额“清白传家”,保存有《杨氏族谱》《升庵文集》等。宗祠大门两边挂有黑底金字楹联:

乌木荐馨香 宰相状元七进士

绣川环祖脉 忠臣孝子四知堂

杨氏宗祠神龛供桌有“弘农堂上杨氏门宗历代先祖牌位”,两侧挂有红底金字对联:

汉代关西夫子后

明史蜀中宰相家

“汉代关西夫子”即汉代学者杨震,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曾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名言拒绝贿赂,府宅以“四知堂”名世。“蜀中宰相”指杨慎父亲杨廷和,历任明代武宗、世宗两朝首辅,锐意改革,整治弊政,惩办贪官,史称“救时宰相”。对此,杨氏子孙引以为荣,教育后代永葆清白传家的宗风遗范。

新都杨慎家族“状元井”

在杨氏宗祠前的竹林中,有一口杨氏祖先挖掘深六米的状元古井,井口用整块石料雕砌,井底用有孔铜板砌成,距今五百余年依旧井水幽幽清澈可饮。为保护古井,当地马家镇镇政府在古井四周添加了围栏,树立“状元井”石碑。这口水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杨家人,也曾惠泽乡邻。新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瘟疫,爆发过大规模的“霍乱”,周边河流被污染,附近老百姓都取水于此,避免了被传染。杨慎当年离开新都到北京参加考试时,也专门来喝了此老井水,后来考中状元金榜题名。状元古井闻名遐迩,各地学子中,不乏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沾此灵气的。到了现在,每逢高考前夕,也时有考生来喝此井水,希望金榜题名。

杨氏家传的文物珍品有一方宋代澄泥砚,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赠送杨慎祖父杨春的。砚台呈古琴式样,砚面有古琴图案,底部题款有“沈周藏,成化四年,琴式”的字样,砚侧刻有“坚匪石、端友知、琴和砚、雅相宜”一行小字,表达出古代文人之间的高洁友谊。宗祠里还保存有两口清代大石缸,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杨氏宗祠邻近有古代佛教寺庙普利寺,杨慎家族常与寺庙交往,多次捐资添修,其族谱名称故为“新都普利寺杨氏族谱”。

成都著名的民俗“三月三”普利寺庙会,其来历即与杨慎家族有关。传说杨慎家族在农历三月三日藏到普利寺的乌木沱,因此躲过了明朝兵乱灾祸,得以繁衍。人们认为是神灵保佑了杨家,在庙里塑有送子娘娘神像以求护佑。三月三时,人们用木头制作大中小三个彩绘童子像,放在娘娘神像前供奉,然后抛出童子,抢到童子者将其送到盼生孩子的人家,以恭贺早生贵子。

乌木沱环境清幽,被誉为风水宝地,杨氏族人死后多葬于此墓地,十三世孙杨崇逸题联曰:“双亭临绣水,遗脉隐乌沱。”清代《新都县志》记载:杨慎之子杨宁仁墓在普利寺东侧,墓碑题曰:“明诰封奉直大夫杨公、宜人杨母滕氏之墓。崇祯四年辛未吉日,子金吾、孙开泰立。”清嘉庆《四川通志》云,杨宁仁为侍御史、尚宝司丞,为官清廉,虽出相门无异寒士;杨宁仁子杨宗吾,为人正直,任锦衣卫指挥时多次弹劾中州贪官,百姓甚感其惠。

历代文士对杨氏宗祠多有题咏。清代诗坛领袖王士祯《新都题杨升庵故宅》诗云:

侍臣迁谪后,常忆泰陵园。

词赋留金齿,生还望玉门。

交州无士燮,南海得虞翻。

废宅西风里,连蜷桂树存。

熊氏夫人四重家训

杨氏家族《贞寿堂遗训》的《四重家训》,是杨慎曾祖母熊氏夫人提出来的,至今仍完整保存在清代《新都杨氏家谱》里。家训云:

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

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

《四重家训》分为两个方面。

一为实干:“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意思是说,子孙后代要守业尚勤,努力做事业,方可生财兴家;要崇尚节俭,量入为出,方可传承家产。

二为礼教:“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意思是说,治家的礼仪在于敦睦人伦,对父母要孝顺,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治家的礼法在于重视教育,增长后人智识,提升族人才干。熊氏夫人曾将玉簪和金耳环变卖成钱交给杨春,说:“这些都是你父亲的遗物,父亲对你希望很大,只要你有出息,我家就能振兴。”熊氏为了儿子的前途,费尽心血,日夜操劳,曾一度双目失明,生活濒临绝境。杨春终于不负母亲厚望,考中进士,获得朝廷重用。

杨春孝母心诚,回家探母,想到母亲为他历尽千辛万苦,要辞官留在家乡侍奉母亲。熊氏夫人却坚决不同意,说:“现在我身体健康,人高兴,眼睛也好了。你要以前途为重,当一名清官。”(清道光《新都县志·艺文》卷十一)

杨春遵从母训,为官清廉,教子有方,从此新都杨氏人才辈出,家业振兴,满门生辉。

清代《新都杨氏族谱》还记载有杨慎家族《四足家训》,反映了杨家诸贤借用前人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世代家风勤廉清白的追求: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

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

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俊俏的招是非,妖娆的把命催。

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

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杨氏家族里,女性在家风家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熊氏夫人、叶氏夫人、黄氏夫人和吴氏夫人四位女性身上。叶夫人是杨慎祖母,品行贤淑,孝敬婆母,全力支持丈夫杨春求学,促成杨春考中进士。长子杨廷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岁中进士,任朝廷吏部尚书和首辅,成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都和叶氏夫人的家教密不可分。

黄氏夫人是杨慎妻子,知书达理,精心照顾丈夫,操持家务,侍奉老父,教育子侄,见识开阔,工于诗文,对杨升庵后人的成长成才有很大影响。

吴氏夫人是杨慎第七代孙杨正和之妻。杨正和为人忠直,他遵从祖训,乐善好施。吴氏夫人助夫教子甚严,待人宽厚,倾情支持丈夫兴办公共福利事业,出巨资修建新都普利寺和杨氏宗祠,赢得宗族和世人的敬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