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卷失会元
正德二年(1507年)闰正月九日,杨廷和入阁为东阁大学士,于内阁专掌敕诰。二月二日,正德皇帝举行经筵,惯例由讲书官讲授经史精义,阐述圣贤之道,委婉言辞,规劝皇帝。刘忠:“上言戒逸游,崇正学数事。”(《明史·刘忠传》卷一百八十一)
正德二年三月,杨廷和及刘忠以讲经筵,指斥大太监贪官佞幸刘瑾。杨廷和以“惓惓以远小人,戒游逸为言”暗指近侍,这就得罪了刘瑾。“正德二年,由詹事入东阁,专典诰敕。以讲筵指斥佞幸,忤刘瑾,传旨改南京吏部左侍郎。”(《明史·杨廷和传》卷一百九十)
“三月,以讲官詹事杨廷和为南京吏部左侍郎,学士刘忠为南京礼部左侍郎。”(《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
武宗奇怪长期不见杨廷和,退朝后问刘瑾:“杨学士何不在?”原来杨廷和出京是刘瑾擅自做主,武宗并不知情。当时杨廷和已经调任至户部,于是刘瑾答:“杨学士为南京户部尚书。”武宗道:“杨学士入东阁矣!户部岂翰林官耶?”当时李东阳为内阁首辅,刘健、谢迁罢斥,王鏊、焦芳入阁,焦芳阿附刘瑾,王鏊“虽持正,不能与瑾抗”。李东阳欲引杨廷和入阁,以遏刘瑾;吏部推入阁者五人,其中有杨廷和,遂就势进言,召杨廷和来京。武宗即敕:“南京户部尚书杨廷和今特命尔内阁办事,敕至尔即驰驿来京,毋或稽违。”(《明武宗实录》卷二十九)
正德二年十月,杨廷和被升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进入朝廷权力中心。首辅李东阳等倚以自强。“(正德)二年冬十月,南京户部尚书杨廷和入朝,命改廷和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
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杨慎参加朝廷科举会试,钦定主考官为内阁大学士王鏊和吏部尚书梁储,杨慎父亲、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因儿子参考而回避,可见其清正廉洁。
王鏊和梁储两位主考官审阅初定一甲试卷,准备再进行复核,以便呈皇帝钦点。两个老先生晚上挑灯阅卷,看到一甲三名有一个考卷特别优秀,经过反复研读,决定推为会试第一,只要通过殿试皇上钦点,此卷主人便是状元。谁知传阅中,蜡烛灯花落在这份首选试卷上,烧了一个大洞。这时两位主考大人傻眼了:如将这样的试卷呈上皇帝,将犯有不尽职守,乃至有欺君之罪。他们觉得为国家选人才重要,但自己的脑袋更重要,权衡之后,决定将这份试卷抛弃不选。
按科举制度,当时考生名字都是密封,于是此人的会元就被这两个老眼昏花的先生丢掉了,甚至连二、三甲进士都不能进。这个倒霉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志在必得的杨慎。王鏊和梁储后来打开密封,才知道这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的试卷。这两个老先生吓得不轻,只要大学士杨廷和追查起来,皇上必然大怒,肯定也要追查他们失职和欺君之罪。两位阁老思之再三,放下脸面,给杨廷和下跪求恕。
杨廷和当然不相信儿子杨慎考试落榜,以杨慎的才学水平,考个进士肯定不会有问题,怎么会落榜呢?他是有资格去查卷的,但他没有那样做。杨廷和是个有担当的人。如果用烧坏的试卷上呈皇帝,会犯欺君之罪;如果自己追究此事闹到皇上那里,那两位阁老搞不好会杀头;即使对两位主考官治罪,杨慎也不会重新上榜,因为皇帝既然已钦点了状元,并发布了科考进士榜,就不可能收回重发,唯一的办法是让杨慎准备三年后再考。杨廷和的大度,让那两位主考大人十分感动,千恩万谢。杨廷和从来清正廉明与人为善,此事就这样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