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第一章我们解读了世界的本源,根据这个世界的开端、本源,他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这种方法,提出一对重要的范畴“有和无”。沿着这样一个思路,第二章也讲的是世界运动的规律,以及我们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两句话——叫“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世界上很多的事物有正必有反,有黑必有白,这两者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在它们的对立之中,才能形成一个运动变化与发展。就像我们下围棋一样,得有黑子也得有白子,这两者相辅相成,这个才能形成这一个游戏的一个根本的特点。所以现在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看一下这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大家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你不知道什么是丑,你怎么判断这个事物是美,反过来也是一样。“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是一个好事,是一个善事,那你一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不善的,一定有这个标准,你才能做出这种评判。
所以下面这些是什么?就是《道德经》的总纲,它把它后边要展开论述的一些内容,在这个地方都提前给大家列出来了。就像我们看书那目录一样。所以在下面老子就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就是事物稳定的普遍的规律,恒也。他前面讲的这个,他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性的内容。先说第一个有无相生。有和无相比较而存在的,相辅相成。在哪一章讲这个事了吗?有和无。我们先来看一下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讲了这样的一个内容,叫“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现在我们骑自行车不是也有车辐条吗,车辐条插在什么地方,插在车轴里,车轴中间是空的,无。它要是实心的你就没办法做到这一点了,古代车的辐条更大,车轮大嘛,木的铁的,插到车轴里边,中间是空的,正因为它空,所以才有车轮的转动,才能有车的具体的使用。当其无,有车之用,有无相生吧。
第二个例子,“埏埴以为器”。埏埴,坯土,陶器,将黏土拍成型,做成器皿的样子,然后放到火里去烧。干吗呢?装食物装水。这个中间是空的呀,当其无,有器之用。中间是空的,你才能盛食物盛水。此为第二个例证。
第三个,“凿户牖以为室”。户,门户;牖,窗户。以前有很多类似窑洞那种的凿出来的房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房子,有的部分是什么?棚啊,地啊,墙啊。可是我们用的是中间无的部分,这房子中间是实心的,我们怎么住进去?第三个例证,“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个讲完了,老子重要的话就出来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这两个,后边这两个字加一块不就是“利用”嘛,我们利用这个词的来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看见这杯子吧,外边是“有”的部分,中间是“无”的部分,正因为有“有”的部分我们才能用中间“无”的部分。反过来也一样,中间“无”的部分有用,空的部分有用,“有”的部分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这两者能缺一个吗?有和无能缺一个吗?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立。这是老子讲的第一层,告诉我们有无相生。
那么我们沿着这个方面再玄而又玄,往更高的方面追寻,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你看中国很多的艺术里边的理念强调的不就是有无相生吗?你看中国文人画,它不把它画满,它要留有空白,甚至有的留得多了叫“马一角”、“夏半边”了。画一角画半边,中间空的。你去问他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别看我这留着空白,这个地方不是空白,这叫什么?这地方涌动的是元气,什么是元气?无形。我这个叫“无画处皆成妙境”。我这个叫“计白当黑”,我这个叫“虚实相生”,你看虚实相生,不就是有无相生里边延续出来的,你看中国的园林不也是这样吗?妙在什么地方呢?中国园林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的是虚景,风声,雨声,月影,花影,有无相生。所以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化讲究悟,这一个有无相生是一个哲学上普遍的规律和道理。在很多的方面里边都明确地表现出来。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看不见,但是人的气质在。你真的有这样涵养之后,大家能够感觉到,这不也是一个有无相生吗?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有无相生,讲了第十一章的例子。当然还有一个例证,讲无为,无事。它怎么跟有相配合的?我们来看一下第六十三章,我给大家尽量选一些简短的句子。第六十三章开头的这九个字。“为,无为。”为不就是有为吗?你想要有为,你得明白什么是无为,想要得到这个实的,你得知道什么东西该舍,该去掉。“为,无为。”这三个字就这么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