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当农民还是当学生?

《福布斯》全球富豪财富故事·新东方教父:俞敏洪 作者:王静 著


第1章 当农民还是当学生?

第1节 两次高考落榜的打击

1977年,让人们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希望,很多人因为高考制度的恢复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生命轨道。可是,俞敏洪却没能成为29∶1的严酷录取比例下的幸运者,他正经历着两次高考失败的打击。可谁又能想到,这位昔日曾两次因为英语不及格而名落孙山的失败者,在十几年以后,会成为英语培训的巨头,甚至被称为中国的“留学教父”……

希望在1977

1977年,注定会成为载入中国历史史册的一年。这一年的冬天,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开启。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高考制度在1977年恢复了。

高考制度的恢复让无数有志青年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只有春天才会有的希望,他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一年冬天举行的考试,最终有570万人参加。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举行的高考考生,共有1160万人坐在了高考的考场上。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改变命运的开端,对国家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1978年,共有40.1万人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陈建功、易中天、顾长卫、查建英等名人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他们成为了文革后第一批进入大学学习的人。从此,他们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像查建英在回忆起自己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情形时所说的:“特想掐自己一下。感觉自己前一天还在地里干活,怎么第二天就成大学生了,还是北大!”

很多人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出身农村的俞敏洪也希望能像那些幸运者一样摆脱农村艰苦的劳动,获得学习的机会。可是,他并没有那么幸运,他没能成为29:1的严酷录取比例下的幸运者,他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因为大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两次高考落榜

上世纪70年代,因为国家教育资源有限,当时政策规定农村一家只允许一个子女读高中。俞敏洪出生在江苏一个只有100多人口的小山村,自然也会受到这样的政策束缚。俞敏洪的姐姐初中学习成绩优秀,一向对知识有着固执信仰的母亲坚定地让姐姐读了高中,这就意味着俞敏洪将失去读高中的机会。那时,母亲只是期望着五年以后政策会改变。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等俞敏洪初中毕业的时候,一家只允许一个子女读高中的政策并没有改变。

1976年,俞敏洪初中毕业了,无奈之下,他也只能接受命运对他的安排,回到农村成为一名拖拉机手。当他像中国所有农民一样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母亲面对着儿子瘦弱的背影,心里充满愧疚和焦虑。正当母子俩都决定认命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1977年初,同村的一个女生不愿意上高中,她放弃了上高中的名额。母亲听说这件事情后,马上找到了学校的校长,请求能让俞敏洪顶替这个女孩上高中,几经说服,校长终于同意了。在母亲的努力下,俞敏洪从农民又变成了学生,他的舞台从田野走回了教室。

复习10个月后,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那时,俞敏洪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能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全部梦想,而高考是他当时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因此,俞敏洪在填写志愿的时候填的是江阴师范学院,因为只要考上,他就可以摆脱繁重的农活,在城市里生存。在现在看来,这对俞敏洪来讲是一个多么“弱小”的梦想,可是,命运之神并没有将一丝多余的爱施舍给这个看上去孤单、无助的青年,因为俞敏洪的英语只考了33分,距离当年的英语及格线差5分,俞敏洪与大学失之交臂。

第一次高考失败并没有给俞敏洪带来多大的打击,毕竟复习时间太短加上基础不好,所以他认为自己没有被录取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他又回到了农村做拖拉机手,就这样过了两三个月。此时,俞敏洪才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农民的艰辛。突然有一天,学校的校长找到俞敏洪,想让俞敏洪到葫桥学校去做代课老师,学校原来的英语老师要回家生孩子,学校的英语课没人能上,就想请俞敏洪去代一段时间课。

俞敏洪开始的时候并不同意去做英语代课老师,俞敏洪的性格多少有些内向,他害怕在讲台上对学生们讲话,同时,他也没有勇气站在讲台上,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实在有限,不能胜任英语教师的工作。可是,当母亲看到儿子每天劳累的身影,她实在不忍心让儿子再做农民了。于是,她极力鼓励俞敏洪去做代课老师,她认为儿子不是当农民的料,当教书先生可以不受那么多苦。最终,俞敏洪在母亲的鼓励下,同意了校长的安排。就这样,俞敏洪在16岁的时候做起了代课老师。

其实,从骨子里,俞敏洪的母亲就是一个好强而不认命的农村女人,她不希望她的儿女们像她一样在农村度过一生,于是,母亲再次做主,要俞敏洪好好复习,参加明年的高考。紧张忙碌地备考,让俞敏洪的眼睛近视了,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村里的人都笑称俞敏洪是“大学生”了,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大学生才会戴眼镜。

俞敏洪在面对这样的嘲弄时,心里多少有些难受和羞愧,他更加积极地复习备考。这一次,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复习功课上。经过一年的准备,当他再次坐在了高考的考场上时,显得胸有成竹,他确定这次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1979年,俞敏洪第二次的高考总分已经超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却只考了55分,而这一年师专的英语录取分数线已经提高到60分,俞敏洪再度落榜,他仍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看着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昔日同窗,俞敏洪内心就像打翻的五味瓶一样难受与苦涩。

真是造化弄人,谁又能想到,这位当年曾两次因为英语不及格而名落孙山的失败者,在十几年以后,竟会成为英语培训的巨头,甚至被称为中国的“留学教父”。俞敏洪的成功中确实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但如果他没有一份可怕、执拗的坚持,他或许不会是那个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每次机会的人……

第2节 初为人师的满足与感伤

两次高考失败后,俞敏洪似乎甘心过着平静而安逸的乡村教师生活。可是,在平静的外表背后,俞敏洪还有着一颗充满激情而不安分的心,他不认为葫桥中学就是他一辈子的事业归宿。于是,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他做出了一个清醒而英明的选择……

第二次高考失败,对俞敏洪的打击可想而知。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一言不发。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尽力了、努力了、拼搏了,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年轻的他也曾抱怨命运的不公,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还不如他努力的同学却上了大学,而他却没有?他心有不甘,更没有绝望。人们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对俞敏洪来讲也是这样的。

高考失败后,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回到原来的学校继续做代课老师。渐渐地他已经适应了乡村的平静生活。相较于在田间的辛苦劳作,俞敏洪对代课教师的生活也算是满足了,他摆脱了汗流满面、疲惫不堪的生活。在学校里,他可以看他想看的书,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影响别人,还能得到教师应有的尊重,而这些都是一个只有17岁的青年所需要的。在葫桥中学教书的日子是平淡而安逸的,俞敏洪表面上似乎已经很满足这种乡村生活。

可是,从内心来讲,俞敏洪真的能放下他的梦想,放下他对大学的美好憧憬而甘心在这里做一辈子乡村教师吗?他才17岁,葫桥中学会是他一辈子的事业归宿吗?多少个夜晚,俞敏洪面对星空,思索着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当他昔日的同窗从学校归来,向他诉说大学的美好和新鲜事的时候,俞敏洪自己能感觉到他对别人的羡慕……

在平静而安逸的生活背后,俞敏洪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感伤与苦闷。他曾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代天之骄子,而如今他只是过着白天上课、晚上备课的日子,这样的现实使他离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他变得落寞而抑郁。俞敏洪的室友时兴才是一个敏感的人,他很快就发现了俞敏洪的变化。他知道,俞敏洪的叹息声中有期望和不甘,俞敏洪平静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充满激情而不安分的心。因为他自己也曾年轻过,他能理解俞敏洪的感受。于是,面对无助的俞敏洪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在一个春天的傍晚,时兴才找到了俞敏洪的母亲,向她诉说了俞敏洪的现状。时兴才对俞敏洪的母亲说俞敏洪还年轻,他还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在葫桥中学蹉跎岁月了。与其说时兴才是仗义帮忙,不如说他只是不愿意看到俞敏洪重复自己所走过的路。

时兴才的话处处切中俞敏洪母亲内心的隐痛部位,好强的母亲也不希望儿子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她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金榜题名。于是,母亲当晚就找俞敏洪做了一次长谈,她劝俞敏洪说:“上次考试你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边教书边复习,复习时间毕竟有限。一次没考过不要紧,还有机会,只要肯下功夫、肯奋斗,晚一年考上好大学,也是一样的。好好准备复习,明年再考。没什么大不了的,考上最好,考不上也不吃亏。”

母亲安慰的话语就像及时雨一样滋润着俞敏洪干涩的心田,他从母亲那里得到了力量。后来,他在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如果一件事,你努力了,但没有成功,人生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糕;如果有成功的可能,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呢?”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俞敏洪决定参加第三次高考。

俞敏洪的求学道路是艰辛而苦涩的,但俞敏洪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坚强又坚定的母亲,又遇到了一个曾经和他一样有过苦闷的好同事,他们帮助俞敏洪做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继续参加高考。事后,人们都会发现这个选择是多么英明而伟大。这次的抉择,使他摆脱了乡村生活,并且使他的人生沿着与他同龄的大部分农村青年永远不会相交的轨道不断发展。世界上很多人的成功,真的只是在一瞬间。而俞敏洪成功的瞬间,就是他在那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做出的清醒选择……

第3节 拼命捡砖头,上了北大西语系

俞敏洪上不了大学的原因是他英语成绩太差,第一次考了33分,第二次考了55分,两次都是因为英语成绩没有过分数线而落榜。或许看到这里,人们都会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英语如此差的俞敏洪反而能考上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的西语系,而且最终高考英语的分数达到了93分。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恐怕俞敏洪和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该有着惺惺相惜的情感:两人都是连考三年才中榜,而且两人学的都是外语,还有一点相同的是两人都是教师出身,而后开创了自己的事业。马云说他之所以三次参加高考的理由是去应聘服务员因身高问题而遭拒,所以他只能回来考大学。而俞敏洪三次坚持高考的理由是“为了不在农村喂猪种地,干农活太苦了”。不管基于怎样的需求,三年的坚持使俞敏洪和马云都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彩虹。

马云上不了大学的原因是他数学成绩太差,他第一次高考数学是1分,第二次是16分,第三次是65分。于是,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俞敏洪上不了大学的原因是他英语成绩太差,第一次考了33分,第二次考了55分,因为英语成绩两次都没有过分数线而落榜。或许看到这里,人们都会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英语如此差的俞敏洪反而能考上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大的西语系,而且最终高考英语的分数达到了93分。

似乎俞敏洪的成功正好印证了冯仑在《野蛮生长》中的论断,冯仑写道:“时间的流逝中,你会发现聪明人和笨人在互相转化。当所有聪明人都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这就成为了一个愚蠢的决策。因为所有聪明人都看见了机会,都想快赚钱,这里的竞争就变得超强,而当100个聪明人去竞争一个都看得见、看得清的事情,这里面就没有了成功的机会。反过来一个愚蠢的人做了一个谁都不相信的愚蠢决定,每天都倒腾一点,进度很慢,但到第十八年时竞争对手都不见了,到第二十年就成功了,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时间使聪明和愚蠢不断颠倒。愚蠢的人靠时间变成聪明人,而聪明人想偷懒节省时间,则是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所以伟大的人常常一开始做了一个被人认为愚蠢的决定,但他用十足的耐心,靠时间颠覆了是非标准。”俞敏洪英语不好,两次高考不中,可是他偏偏要报考北大,偏偏要学英语,这就是冯仑所说的“蠢人”做的“愚蠢的决定”。但是,因为俞敏洪有十足的耐性,所以他能够靠时间来颠覆是非标准。

俞敏洪作出要报考北大的决定,还是来自一位师姐的启发。当年,俞敏洪在补习班上课的时候,补习班的老师请来了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回来做演讲,这名女生口中诉说的北大正是俞敏洪期望中的大学,他向往着北大的兼容并包、自由民主,北大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俞敏洪,他对北大的“人文气息”一见钟情。于是,从那时起,俞敏洪就把北大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因为有了前行的目标,俞敏洪也觉得学习更加有动力。

俞敏洪之所以报考英语专业有着最现实的原因,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高考时,文科和理科都要考数学,我是特别喜欢中文,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书是文学书而不是英语书。但是高考又一定要考数学,而我天生的是形象思维超级发达,逻辑思维超级混乱。不过我的记忆能力还不错,所以我就选择了英语,第一年高考考了33分,落榜,第二年考了55分,落榜,第三年考了93分超了北大分数线,所以就到了北京大学。”

一个人如果想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成功,必然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对于俞敏洪来讲也必然是这样的。俞敏洪不喜欢英语,所以他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没有人知道,这三年中俞敏洪忍耐了怎样的孤独、寂寞,也没有人知道俞敏洪为英语究竟付出了多少。还记得最后一次高考的大年初一,俞敏洪早早地就起床了,从早上起来背英语课文一直背到晚上,背完了整整6篇课文,而且每篇英语课文背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后来俞敏洪在回忆起那年的大年初一时曾感慨地说:“那个大年初一是我到今年,我45岁,45个大年初一里我惟一能记住的大年初一。”

在补习班里,补习班的英语老师曾带来300个高考精华句子,并且对同学们许诺:如果能把这些句子背得滚瓜烂熟,英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此时,一心想提高英语成绩的俞敏洪对老师的话铭记在心。他把这些英语句子先翻译成中文,又翻译成英文,从早到晚反复背诵这些句子。20几天后,俞敏洪终于把这300句话背得滚瓜烂熟。等到英语测验的时候,他的英语成绩真的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倒数第一上升到全班成绩正数第一。这一提高,使俞敏洪的信心大增。这300句英文不仅成为了俞敏洪的绝技,同时也使他明白了学习英语背诵的重要性。从此,俞敏洪开始耐心背诵每篇课文。

俞敏洪说他这个人比较笨,所以一般来说,一件事情他都会努力很多次。“比如在补习班里背英语课文,很多同学当天就能背下来,可是我却没有在当天过关的时候,一篇课文我通常要背一个星期才能背出来,连老师都觉得我笨。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别的同学当天把课文背完了,但是过几天就全忘了,我虽然用了一个礼拜才背完,却通常一个学期都忘不了,背的时间越长忘的速度越慢,我觉得挺好。高考也是一模一样的,我的同学们考一年,就考上大学了,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还是没考上,但好就好在我没放弃,结果第三年就考进北大了。”

俞敏洪通过耐心与坚持,用时间颠覆了是非观念,他最终捡到了足够多的砖头,来搭建他成长中所需要的“漂亮房子”。他以93分的高分考取了北大西语系。俞敏洪说那算是他第一次体会到失败和成功交织的滋味。多年后,当他创办新东方,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让他度过危机的方法也始终只有一个:耐心,始终未曾轻言放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