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诗经》这部书可谓家喻户晓。我们都知道,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里面有许多优美古雅的诗句,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耳熟能详的优美诗句不胜枚举。
但若刨根究底地问起来,众多的诗歌是如何汇集成一部诗歌总集的呢?“诗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被称为“经”?从“诗”到“经”,它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它又是如何从“经”恢复其“诗”的面貌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恐怕不少人难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在20世纪以前的漫长历史中,《诗经》并不是被看作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儒家的核心经典,唐代的白居易称它为“六经之首”。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成了重要的政治文献,是诸侯国祭祀和外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承担了重要的政治功能。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先秦诸子常常引用《诗经》来证明自己的思想。也正因其特殊重要的地位,《诗经》的文字得以传承不绝,在秦火后保存下来,并进一步被经典化,成为历朝历代儒家知识分子必修的重要教材。
两千多年里,《诗经》不断地被包装、被阐释。可以说,一部《诗经》的传承史就是一部袖珍的中国思想史。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古人对《诗经》的研究和解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包括经学、史学、文学等多个层面。我们这本书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古人对《诗经》的多重解读。在了解古人的解读后,我们可以发现《诗经》是如何影响古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在新时代思想开放的视野下,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更客观地感受到《诗经》的丰富性,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经》。
同时,作为一本诗歌总集,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和品味《诗经》,始终是现代人们学习和研究《诗经》的主流。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对我国诗歌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所奠定的风雅精神、比兴传统一直是后世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后世诸多诗歌题材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即使是今天,《诗经》语言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既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宽了我们的想象力。因此,本书还要介绍《诗经》的文学性,品味这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诗经》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远远不是我们这部小书所能展示的。《诗经》的魅力需要读者们在阅读中体会。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诗经》的思想世界中,一起品味《诗经》的古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