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天时地利新发现

薛涛传:大唐传奇才女的史诗 作者:君子心 著


14.天时地利新发现

公元801年,就在薛涛回到韦皋的幕府后,大唐王朝经历了一次惊天动地的翻身——

吐蕃又在西线对唐朝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攻陷了麟州等战略要地,兵逼长安,德宗急令韦皋救驾——按照通常意义的理解,韦皋应该提军北上,堵住吐蕃进攻的缺口,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掉头杀入吐蕃境内,带领着步骑两万,兵分九路,直击吐蕃要塞。

这招叫作“围魏救赵”。

韦皋战了四个月,攻取了7座城池,焚毁了150个堡垒,杀败了16万吐蕃大食联军,吐蕃主力只能南下支援。韦皋又伏军途中,俘虏了吐蕃的十万援军,擒得主将论莽热,一举扭转了唐朝在战略防御上的被动。

从此以后,吐蕃再也没有力气进行大规模战争,大唐王朝的西方边患之祸,终于根除。

这招叫“围点打援”。

这场唐朝军事历史上精彩的一幕,是韦大帅的个人辉煌之巅峰,背后为他出谋划策的幕僚们自然功不可没。

大肆犒赏,却没有薛涛的记录,历史当然不会记录一个女子的痕迹,也只有事后的事后,(奏请校书郎),寻找一些微妙的印记。

像“围魏救赵”这种策略背后的思维——围魏救赵,想救赵国,未必就要去赵国;

像围点打援,想要攻取城池,未必就要直接强攻,先消灭敌人的有效实力才是王道。

说白了,是一种曲线救国。

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薛涛的思维参与呢?

天时已备,薛涛微微而笑。

幕府是男人们组成的,也是文人组成的,而这些知识分子们,从单纯的诗人、文人,到能为大帅韦皋所用,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知识分子需要实践来磨合,如果磨合不了,就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格格不入。

只有少数坚忍者,经过了磨炼,经过了与社会规则的博弈过程,均衡而胜出。

可惜大多数文人未必愿意躬身实践,作为精神资源的占有者,在那简单的二元思维里,在急功近利省略“过程”的眼高手低里,他们产生出一种自恋,急切想得到世俗承认(依附权力施展政治抱负)又无所适从,于是变态,分裂,神经质——而唐代的幕府制度,又给这些士人们提供了自恋的机会。

在唐代,如果他们中举闲置或者有才而不中(李白、杜甫都中不了举),幕主们会“三媒六聘”地再三请求:会有正式的聘书,会有固定的格式,会有相当数量的聘金,既能充当他们前往幕府的路费(古代路途遥远,很多时候要走一年),又能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让他们有钱养老婆孩子仆人奴婢——有的人甚至干脆带着家眷热热闹闹一起赶去。到了以后幕主还必须以宾客之礼相待,否则一旦“失礼”,一言不合马上拂袖而去。别为他们的后路担心,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会指责幕主不能善待贤才,其他幕主也会争相聘请。他们清高得如此理所应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