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恋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康熙六年丁未年,纳兰容若十三岁。也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康熙皇帝亲政。康熙七年,纳兰府迎来了三年一度的选秀,纳喇氏入宫。
纳兰容若是以“清朝第一词人”的称号扬名的。
后人对他也颇多推崇,有赞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的,也有赞他“纳兰小令,丰神炯绝”的,而最多的,还是说其“《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尤其是在《词话丛编》中,对纳兰词颇多赞扬。
当然,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就明确地这样说道:“容若《饮水词》,才力不足。合者得五代人凄婉之意。”
想来,也许是因为他的词大多以花前月下的题材为主,所以给人比较小气的感觉,虽然也偶有雄浑之作,不过终究还是显得视野不很宽阔,也就难怪有后人会说他的词略显局限了。
撇开这些不谈,光是说他的《饮水词》,确确实实清丽美妙,初读,颇有后主的感觉,再读,便是妙不可言。
也因为纳兰词中的那些对感情与心境的细致描写,很多人都不免对这位豪门公子的感情生活产生了兴趣。
“八卦”乃是人类的天性,谁都抵抗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所以狗仔队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堪比“小强”。之所以我们乐于见到八卦,尤其是名人的八卦,火得一塌糊涂,也可以说是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们的猎奇心理。
而有着“清朝第一词人”美誉的纳兰容若,有着权臣公子身份的纳兰容若,不消说,也会有不少人关注着他的八卦。
从古到今皆然。
第一节 青梅竹马
根据记载,纳兰有妻子卢氏,妾颜氏,后来卢氏病故,便续弦官氏,还有著名的江南才女沈宛,这些算是时人笔记上明确记载了的,不过在野史中,不少人言之凿凿地说,其实纳兰还有个心爱的表妹,后来被选进了宫里,劳燕分飞,纳兰一直念念不忘。
纳兰和他这位传闻中的“表妹”,后人研究说,也许这便是《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原型。
当初乾隆在看过《红楼梦》之后,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此乃明珠家事作也。”明珠家与曹家有着相似的荣衰经历,难免会有人认为,明珠是“贾政”的原型,那么纳兰容若,自然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了。
至于那位传说中的表妹,大概也就因此而“诞生”了吧?
又说,这位表妹才貌双全,与纳兰容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倒是公认的男才女貌,一双璧人。
那时年少的纳兰容若,还有那位美丽的少女,若是就这么一直青梅竹马下去,大概成亲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
如果这位“表妹”当真是存在的,那么按照当时的规矩,凡到选秀女之年,一般是三年一次,家里有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女,而且是嫡亲女孩儿的旗人家庭,都必须先参加选秀,只有落选后,才能自行婚配,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所有的旗人家庭都不能拒绝。
所以,纳兰容若的表妹就这样被选进了皇宫之中。
以她的家世、相貌、才华,大概落选的可能性也蛮小,而结果一点也没有意外,她果真被选中了,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纳兰容若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大概能猜得到,总之是念念不忘。据说是为她愁思郁结,无论如何都想再见一面,后来伪装后混进了宫里,终于与自己的表妹见了最后一面。
当然,这只是传说,并没有任何的史料依据,但纳兰的这桩似是而非、真假莫辨的感情,或者说是初恋,在后人的猜想中,逐渐变得朦胧而美丽起来,带着“此事古难全”的遗憾,演绎出无数的版本。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落花时》)
在纳兰容若大概四五岁的时候,他除了读书之外,还多了一样功课,那就是骑射。
满族人入关之后,面对着辽阔的中原,面对着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他们自豪却又自卑,羡慕的同时却又恐惧。
自豪的,是这一望无垠的江山社稷终究被他们所统治。
自卑的,是因为很清楚自己可以用刀剑打下江山,却不可能继续用刀剑统治一个高贵的文明。
羡慕的,是绵延几千年包罗万象的中原文化,给他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
恐惧的,却是害怕自己最终和历史上无数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被中原文明湮没。
所以,统治者一再强调“祖宗家训”。
祖祖辈辈都是以骑射讨生活,打下了这片江山,所以八旗子孙们必须保持骑射的传统,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居安思危。
他们羡慕着却又恐惧着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原文化。
纳兰容若那时候不过是个几岁的孩子,对于“骑射”背后的含义,他未必明白。只不过觉得是在自己喜欢的读书之外,又多了一样功课而已。
他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
当时旗人刚入关没多久,尚且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所以八旗的子弟们也都是个个舞刀弄棒、弓马娴熟。所以小纳兰也和其他人一样,在读书之余,还要挤出时间来习武。
或者说,是在习武的空暇,挤出时间来读书。
也许因为父亲明珠是朝廷里难得的几位支持汉文化的人之一,更因为父亲精通汉语,纳兰从小耳濡目染,也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习武之余,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一切能够接触到的文化。
在这方面,明珠的开通与赞成,也让纳兰年复一年,中逐渐地文武双全起来,而不是和其他的八旗子弟一样,弓马娴熟,却对汉文化一无所知,甚至连汉语都不大会说。
所以说,纳兰容若后来以词扬名,也并非没有道理的。
如今说起他,很多人条件反射地都会想到纳兰的文,但事实上,当时的纳兰,是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的。
与其他的旗人子弟相比,纳兰容若便显得太优秀了。
文,他享有赞誉;武,他是皇帝身前的御前侍卫,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危,谁能说他武艺不好呢?只是在漫长的学习岁月之中,纳兰渐渐地发现,骑射变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读书,才让他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快乐。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骑射与读书之间,纳兰究竟比较喜欢哪一个,谁也说不清,只是,旗人的武,与汉人的文,就这样奇妙地在纳兰身上,达到了一个最好的融合。
纳兰容若一直都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自己正和以往一样,在武术师傅的教导下,学习武术的基础。
蹲马步对一位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未免太枯燥了,而且是那么的辛苦,换作别家娇贵的小公子,只怕早就受不了号啕大哭起来。
但小小的容若却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因为他记得父亲曾经严肃地对自己说过,骑射乃是旗人之本,祖辈们靠骑射打下了江山,你身为旗人,怎么可以不习骑射?
马步不知蹲了多久,小纳兰也不禁觉得膝盖开始酸起来,有点支撑不住了,又不敢撒娇不练,正在咬牙苦撑的时候,长长的走廊上,母亲婀娜地走了过来,唤他今天就到此为止,家里来客人了。
纳兰容若连忙去沐浴更衣,跟随母亲去前厅迎接客人,这时候,他才看到,原来是自己那位久已闻名却一直不曾见过的小表妹,来家做客了。
那时候,年幼的小表妹并不知道,自己进京的目的,是为了等她长到花季妙龄的时候,被父母送进宫里去。
在纳兰容若之后,明珠夫妇很久都不曾再有过孩子,所以在当时,小小的纳兰容若是没有弟弟或者妹妹的。也许是因为自己长期都被人当成弟弟一样的照顾,所以对这位小表妹,纳兰容若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来。
而更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这位年纪比自己小的妹妹,居然也对汉人的文化颇感兴趣,两个孩子兴趣相投,很快就熟络了。
与纳兰容若不一样,小表妹身为女孩儿,堂而皇之地可以不用去学习骑射,所以她能够安安心心地坐在书房内,听着授课先生的讲解,专心地聆听,只不过偶尔,一双黑漆漆、亮晶晶的大眼睛,也会悄悄地从窗缝间偷看正在专心习武的表哥。
她也是旗人子孙,自然知道习武骑射是男孩子必须学习的功课,在授课师傅重重地一声咳嗽下,她又忙不迭地把目光收了回来,专心在自己眼前的白纸黑字上。
孩子总是在一天天长大。
不知不觉间,幼童变成了少年,容若变得英俊洒脱、器宇不凡,而原本雪娃儿似的小表妹,也出落得亭亭玉立,俨然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
大人们瞧在眼里,都暗自欣慰。
小表妹才貌双全,一旦选秀进了宫,再加上娘家的支持,还愁不能在皇宫之中找到立足之地吗?
他们暗地里打着如意算盘,却全然忽略掉了,或者说是刻意忽略掉了少年容若与小表妹之间那淡淡的萌动,只是以为,那不过是两个孩子一起长大的兄妹之情而已。
当时的少年纳兰与小表妹,又哪里会料到,未来,竟然是如此的残酷。
年少的他们,大概根本就不曾想过以后的事情。
纳兰容若年长了一些,就和其他人一样,列席在八旗战士们的阵营里,和周围无数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一样,是一位年轻的战士。
这天,少年纳兰从军营里回来,沐浴更衣过后,拜见了父母、姑姑等人,却未见到表妹的身影,有些困惑,又不好明问,只得悻悻然往内堂走去。
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脚步,竟是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表妹居所的方向。
夕阳西下,精致的绣楼掩映在繁花绿树之中,仿佛也带着少女的娇羞,在昏黄的阳光中,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也许是心有灵犀,当纳兰容若刚走到楼下,表妹惠儿也正从楼梯上款款地走了下来。
四目相对,皆是一怔,旋即都笑起来。
纳兰容若想问表妹为何之前没在前厅,但怎么想都不知该从何问起。向来机智灵变的他,不禁有些讷讷起来,看着表妹那双明亮的眼睛,更是说不出话来了。
少年纳兰再聪明,也猜不透女孩子的心思。
甚至连小表妹自己,也未必说得明白。
她不知道为什么当快到表哥回家时辰的时候,自己会突然开始在意起仪容来,见镜子里的人儿左不顺眼右不顺眼,一会儿觉得头发散乱了,一会儿又觉得早上插的那支簪子与身上的衣裳不搭配,所以,一反常态,并未和往常一样去前厅迎接归家的表哥,而是在自己的闺房内细细地重新梳妆,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走出闺房,哪知刚要下楼,却见表哥正在自己的绣楼前踌躇不前。
小表妹本是有些忐忑,可见到表哥迟疑的模样,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见到小表妹忍笑的神情娇憨可爱,纳兰容若越发讷讷起来,想分辩些什么,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竟谁都无话可说,于是便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
一笑,两位年轻人顿时不复之前的羞涩与尴尬。
纳兰容若后来写了一首《落花时》,也许是这段无忧无虑的美妙时光在他的记忆里实在印象太深,所以在词中这样写道:“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写的,分明就是年少时与表妹两小无猜的画面。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少年纳兰与表妹,是如何的情投意合,在他们这一双年轻人的眼中,这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美好的,当然,还有两位年轻人之间那纯真的感情。
第二节 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原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画堂春》)
有多少人最先牢记的纳兰容若词,便是这一句“一生一代一双人”。
很多时候,被感动并不是因为一篇被华丽的辞藻修饰得天花乱坠的文章,也许就只是那么一句话。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一生一代一双人”,那是一对天造地设的璧人,天作之合,当不为过。
而纳兰容若笔下的那“一双人”,指的又是谁呢?
既是一双,定是一对恋人,其中一人,毫无疑问,自然是纳兰容若,另外一人,大概便是容若的表妹了。
那时候,纳兰容若也正年少,而表妹也是位青春年少的美貌少女,两人才貌相当,正是典型的“一生一代一双人”。
都说少年时候的感情是最单纯的,友情如是,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纳兰容若一直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碧空如洗,蓝得仿佛透明一般,阳光从枝蔓间洒了下来,在地面上投出斑驳的光影。
紫藤花的藤蔓下,纳兰容若就那样随意地躺着,也许是读书读累了,他用几本书枕在脑袋下,闭着眼,小憩着。
不远处传来轻轻的脚步声,纳兰容若听出那脚步声是谁,却不睁眼,只是依旧装睡,但脸上抑制不住的笑意却泄露了真相。
果然,那轻柔的脚步声在耳畔停了下来,随之传来的,是少女轻轻的笑声,仿佛清风一般,接着,几朵花瓣就掉到了纳兰容若的脸上,痒痒的。
这下子,纳兰容若再也无法继续装睡,睁开眼睛,满脸笑容,看向那正俯身看着自己的少女。
那时候紫藤花正当花期,一串一串,或淡或浓,在阳光下仿佛紫水晶的瀑布一般,而那娇俏的少女就立于紫藤花瀑之下,一身淡绿色的衣裙,就像是画中的人儿,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
那天两人聊了一些什么,说过一些什么,早已在记忆里模糊了,只有小表妹婀娜的身影,还有漂亮的面孔上那纯净的笑容,在脑海里深深地烙下了印,每当回忆起来的时候,就带着紫藤花的香气涌了上来。
表妹的笑容是那么的清楚,以至于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当回想起来,会清楚地觉得原来回忆也是一种残忍。
当那天,父母、姑姑把自己和表妹都叫了过去的时候,见到满屋子的长辈,还有长辈们脸上那种严肃的神情,纳兰容若的心中,就隐隐有了不妙的预感。
果然,长辈们接下来的话,让纳兰容若清楚了一件事,无法回避的一件事。
小表妹已经到了选秀的年纪。
那时候的旗人少女,每一位都会得到一次“选秀”的机会,这是属于旗人少女的特有的“福利”。通过“选秀”,也许就能一夕之间飞上枝头变凤凰,然后全家鸡犬升天。
那时候的明珠,尚未成为康熙最器重的大臣,又因为先祖的关系,对自己在朝廷中的前途,是有些惴惴的。
纳兰明珠的祖父金台什,是叶赫部的贝勒,后来被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给斩杀。他的儿子尼雅哈、德勒格尔归顺了努尔哈赤。而明珠,正是尼雅哈的第二个儿子。
对于自己的出身,明珠一直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而娶阿济格的女儿为妻,这对一心往上爬的明珠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冒险的选择。
阿济格虽然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又军功赫赫,贵为英亲王,却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落了下风,最后被收监赐死,家产也被悉数抄没。
大概正因为此,当时只不过是个小小大内侍卫的明珠,才有机会“高攀”上爱新觉罗氏,成为皇亲国戚之一。
在纳兰容若少年的时候,父亲在朝中的地位虽然正在不断地上升,可并未完全稳固,所以,父亲需要再找一条渠道,把自己的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稳固自己地位的目的,而让自己家族的少女成为康熙皇帝的后宫妃子一途,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候,纳兰容若与小表妹才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于是在多年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阕词。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相思相望不相亲”,这是对一双互相深爱的恋人来说,最残酷的惩罚了吧?
彼此能够相望,彼此相思着,却不能相亲,何等的残忍!
如果当真爱有天意,那么,那灿烂的春光又是为谁而来呢?
怪不得纳兰容若会在上阕词的最后一句,几乎是从自己心底喊出这四个字——
“天为谁春”!
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
当纳兰容若最终与小表妹再度见面的时候,早已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昔日娇羞的少女,已成为了皇帝后宫之中的妃嫔,给家族带来了另外一种荣耀。
也许是省亲,也许是因为入宫庆贺,总之,纳兰容若终于再一次见到了自己的表妹,那记忆中的少女。
可是,见到了又如何呢?
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最终只能化为他与她之间深深的凝望。
不敢说,不敢讲,纵有千样相思、万般心事,也只能深深地隐藏在自己的心里,在眼神交会的瞬间,讲述着自己的心意。
纳兰容若写词,善于用典,在这首词里面也不例外。
这首《画堂春》的下阕中,开首的两句,便是两个典故。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两个典故,一是裴航乞药,二是嫦娥奔月。
裴航乞药是出自唐人笔记里面裴航蓝桥遇仙女云英的故事。
传说裴航为唐长庆间秀才,游鄂渚,梦得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裴航买舟还都路过蓝桥驿,遇见一织麻老妪,渴甚求饮,妪呼女子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航见云英姿容绝世,因谓欲娶此女,妪告:“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云英,夫妻双双入玉峰,成仙而去。
第二个典故便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药成碧海难奔”这句明显是出自“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的长生不老药,独自飞升月宫,不老不死的生命换来的是千年的孤寂。当她在月宫之中凝视着人间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呢?但为时已晚,只能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空对着冷冷清清的月宫,怀念着当初的幸福生活。
也许当年纳兰容若想起被送进宫里的小表妹同时,还有月宫之中那孤零零的嫦娥吧?
在纳兰容若的眼中,小表妹又何尝不是嫦娥一般的仙子呢?可是,如今却也像那嫦娥一般,独居深宫,冷冷清清,寂寥一生。
如果嫦娥不曾偷吃长生不老药,自然结局又是不同;如果表妹不曾进宫,那么他与她的命运,也将截然不同吧?
“饮牛津”出自《博物志》的一篇记载。
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上,年年八月,见浮槎去来不失期。多赍粮乘槎而往。十余日至一处,遥见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其人还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牵牛渚,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说的,应该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如果我能像那牛郎一样,不惜排除万难去天上寻找织女,只要两人能够从此在一起,即使是做一对贫困夫妻,也是心满意足的。
回想起来,纳兰容若总会觉得他与小表妹之间,青梅竹马的时间,竟是那么的短暂。
都说缘定三生,也许他们之间这段短暂的欢乐,却正好是用三生三世的缘分换来的,来也匆匆,去更匆匆。
那段纯洁的爱情,最终因为现实的无情,而有缘无分,空自叹息着,天为谁春!
第三节 宫墙柳,爱别离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清平乐》)
纳兰容若的这位表妹,究竟在入宫后是荣幸地成为了嫔妃,还是像无数的秀女一样,被锁在深深的后宫之中,已经无法得知,唯一可知的便是,当宫门重重关上的同时,也隔断了两位年轻人情投意合的心。
只是隔着一座高高的宫墙,从此形同陌路。
选秀对这位小表妹来说,代表的却是异常残酷的现实,利刃般无情地割断了她与表哥之间那萌动的情弦。
看着镜子里那漂亮的面孔,双颊上还带着少女特有的红晕,小表妹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过,自己不如长得丑一点、蠢笨一点,或许能避免这样的命运吧?
一声叹息,是为那从此被宫墙高高圈住不得自由的小表妹,也是为墙外明知是空还苦苦守候,抱着一丝遥不可及希望的少年纳兰容若。
相思刻骨,阻隔在他们之间的,不仅仅是皇宫那巍峨耸立的宫墙,更有自己身后庞大的家族。
所以,小表妹只能在宫墙内“寂寞空庭春欲晚”,而少年容若则在宫墙外,“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可以猜想,当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小表妹被送进皇宫之后,少年纳兰是怎么度过那段愁思郁结的日子的。
回想着昔日与小表妹花前月下,情投意合相谈甚欢的日子,如今屋舍依旧,长廊依旧,甚至院子里的玉兰花树也依旧,但早已物是人非,却仿若远隔天涯。
微风缓缓拂过,透过窗纱带来一丝儿凉意。天边,夕阳渐渐落下,偌大的庭院中,一个人寂寥地站立着,黄昏只对梨花。
这里,纳兰容若用了“梨花”一词,倒是和唐代诗人刘方平笔下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中的“梨花”一词,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那些深宫之中的妙龄少女们,不管来自天南地北也好,豪门寒户也罢,最终也逃不出“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命运,空对着“梨花满地不开门”,何其的无辜,何其的悲凉。
于是在无数个夜晚,每当纳兰容若思念起那位咫尺天涯的小表妹时,叹息的,大概便是两人终究有缘无分,错身而过吧?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
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江城子》)
风雨欲来,天上的云也显得厚重湿漉,朝远处起伏的山峦压了下来,那一层又一层的山峰烟雾缭绕,隐约迷离,仿佛被一层又一层的云雾给包裹住一般。是仙境、梦境,还是人间?远远望去,竟让人有些不禁怀疑,那到底是不是山峰,或许是传说中的蓬莱吧?所以山峰间才会有祥云缭绕。
可是,若当真是蓬莱仙境,为何神女却又迟迟不出现?
在这里,纳兰借用了宋玉《高唐赋》《神女赋》里神女的典故,意指神女来时云雾缭绕,身影朦胧,叫人看不见神女的真面容,只能暗自揣测。
而这一场经历,难道竟然是梦境吗?
或者说,只能在梦中,才能与自己心目中的“神女”相见吧?
最后两句,引自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或许是纳兰为了表达自己对青梅竹马恋人的怀念之情,所以他在这里引用了李商隐的这两句诗,想说的,大概就是追思往事,尽管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恋情,有过青梅竹马的情投意合,但到头来,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无情碾压,那些美好的回忆,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
于是纳兰也问自己,除了在梦里,还有谁知道自己的这番心事,知道自己对那小表妹的思念之情呢!
有时候,他远远望着那巍峨的宫门,宫殿屋顶一层一层逐渐往远处延伸,高低错落,乍一看,何尝不像云雾缭绕的层峦叠嶂?
自己心心思念着的小表妹,“云深不知处”,竟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一面。
现实无情地阻断了他与表妹之间的联系,更像狂风暴雨一般把两人感情的萌芽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即使如此,纳兰并未就此放弃爱情上的追求。
即使知道这番相思注定是空,也不妨抱着这份感情惆怅终身。
在纳兰眼中,那高高的巍峨的宫墙,是如此的罪大恶极,生生地阻断了自己与表妹,从此只能一个墙内,一个墙外,徒留遗憾。
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采桑子》)
张爱玲曾经这样绝望而且悲凉地说过:“生在这世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那时候,年轻的纳兰容若,就已经从自己失败的初恋中,早早地尝到了这样的滋味儿。
如同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里面情花的滋味。
情之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涩,而且遍身是刺,你就算小心万分,也不免为其所伤。多半因为这花儿有这几般特色,人们才给它取上这个名儿。
那甜美的初恋,和小表妹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最终还是在现实那巨大而且无情的车轮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地被压成了齑粉,然后在时间一遍遍的冲刷下,渐渐变成苍白的印子,然后消失无踪。
曾经那些欢乐的岁月,无忧无虑的过往,在回忆里逐渐变得苦涩起来。
如果还能相见,大概,这份苦涩也会变成甜美的吧?
可是,那道巍峨的宫墙,就像是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深深地隔开了他与自己心爱的少女,再也无法得知对方的任何消息。
她过得是好还是不好?在宫中有没有受到什么委屈?……
种种的担心与思念,最终都变成宫墙外无可奈何的叹息。
如果能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尽数写在信笺之上,送到宫中的表妹手里,想必也是好的吧?
只可惜,这不过是纳兰容若一相情愿的幻想而已。
他一封封写满自己心事的信,最后也只能静静地压在水晶镇纸的下面,永远都无法送出去。
“彤云久绝飞琼字”,这便是纳兰容若此刻心境最好的写照了吧?
《太平广记》中记载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唐开成初,进士许瀍游河中,忽得大病,不知人事,亲友数人,环坐守之。至三日,蹶然而起,取笔大书于壁曰:“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书毕复寐。及明日,又惊起,取笔改其第二句曰“天风飞下步虚声”。书讫,兀然如醉,不复寐矣。良久,渐言曰:“昨梦到瑶台,有仙女三百余人,皆处大屋。内一人云是许飞琼,遣赋诗。及成,又令改曰:‘不欲世间人知有我也。’既毕,甚被赏叹,令诸仙皆和,曰:‘君终至此,且归。’若有人导引者,遂得回耳。”(出《逸史》)
故事讲的是唐朝开成初年,有个叫许瀍的进士在河上游玩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离奇的大病,不省人事,亲友们都十分担心,在其身边守着,就这样过了三天。在第三天的时候,许瀍突然站起身来,在墙壁上飞快地写出一首诗来:“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写完之后继续倒头昏睡,和之前一样怎么叫都叫不醒,众位亲友面面相觑,惊愕不已。到了第二天,许瀍又突然站起身来,把墙壁上的第二句改成了“天风飞下步虚声”。这次倒是没有再度倒头继续昏睡,而是像喝醉了一般,也不算清醒,浑浑噩噩的,过了很久才渐渐地能够开口说话。亲友们担心地询问,他就说:“我在梦里到了瑶池仙台,那里有三百多位美丽的仙女,都住在一间金碧辉煌的大屋子里面,其中一人,自称许飞琼,问我可能赋诗,等诗写好了,她又说:‘不愿意让世人知道我的存在。’让我改掉其中的一句。诗改完之后,很受赞赏,于是其他的仙女又依韵和诗。许飞琼就说:‘您就到此结束,先回去吧。’自己就像是被人引导着似的,又回到了人间。只是回想之前的一切,不知是真是假,是梦是幻。”
古代的笔记小说里面,这种遇仙的故事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仙女与人间的男子结为夫妻的。而许飞琼所代表的仙女形象,从古至今,都可以说是男性心目中的梦中情人。
所以,在这里,纳兰容若用“许飞琼”的典故来代指自己心爱的恋人,也并不为过。
“彤云”指的是红霞,传说在仙人们居住的地方彤云红霞缭绕,这里纳兰容若很明显是用来代指皇宫,而“玉清”应该指的是道教中仙人所住的玉清宫,自然也是代指深宫,没什么疑义。
心爱的表妹身在冰冷的皇宫内,音讯渺茫。如今,自己因为思念着她而夜不能寐,那皇宫内的人儿,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今夜无眠呢?
大概对双方来说,这都是一个不眠之夜吧!
这巍峨华丽的宫墙之内,在每一个凄清的夜晚,对着镜子里的人影,只能在夜半无人之时,暗自垂泪,为她还未来得及开花便已经枯萎了的初恋,还为着心中那最深的思念。
镜子里的那张少女的面庞,还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年轻,只是她很清楚地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从自己的双眸里失去了,变成了内心深处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支撑着她在这步步惊心的皇宫之中,坚持下去,然后在午夜梦回的时候,在她最不经意的时候,悄悄涌上心头,夜不能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这样的不眠夜,接下来又会有多少呢?在思念里度日如年地等待着秋天,等待着冬天,一年又一年,在光阴的流逝中怀念着自己那份夭折的初恋。
一道高高的宫墙,囚住了多少花样少女的青春,又扼杀了多少像纳兰容若一样还未来得及发芽的爱情。
有时候,我和你之间只有一堵墙的距离,那却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永远都无法接近。
第四节 一次冲动的冒险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减字木兰花》)
小表妹被选秀入宫的事情,对纳兰容若来说,不啻晴天霹雳,是一次重重的打击。
原本以为水到渠成的感情,就这样被现实扼杀在摇篮之中,那小小的种子还没来得及生根发芽,就被狂风暴雨连根拔起,徒留无奈与辛酸。
对小表妹来说,大概从她迫不得已入宫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向自己今后的命运低头了吧?她知道这是无法反抗的,所以,妙龄少女默默接受了这一切,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但纳兰容若,却对这样的命运,发出了他微弱的抗议。
他也不知道当时自己怎会有那么大的胆量,竟然做出那样惊世骇俗的事情来,稍有差池,便是灭族之罪,以至于当事情过后,纳兰每每想起,都不禁冒冷汗。
但那时年少的纳兰容若,终究还是凭着自己的血气方刚,凭着自己的冲劲,做出了那件任性的事情来。
说是任性,也大有孤注一掷、义无反顾的意味。
对纳兰容若,或许这便是他短暂的一生中,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一次任性吧?
自从小表妹入宫之后,纳兰容若心心念着,相思刻骨,却无计可施。
皇宫大内,哪是说进去就能进去得了?就算你是权臣之子,也没有例外。
看着巍峨的宫墙,纳兰容若什么法子都想过了,却还是想不出能潜进皇宫的法子来。
就在那一年,宫中有重要人物过世,既然是国丧,皇宫自然也不能免俗,大办法事道场,每日和尚僧人出入宫廷,并无阻拦。
这时,纳兰容若看到每天那些僧人们能够自由进入宫廷,灵机一动,他竟然想出个十分冒险的办法来。
他悄悄地用重金买通一名僧人,换上僧袍,装成一名小僧人,混进了入宫操办法事的僧人队伍之中。
也许是怕被人认出来,他一直低着头,小心地注意着周围的一切。
如今披上了僧袍,纳兰容若一下子有些后怕起来。
私混入宫,一旦被发现,就是死罪,而且全家人都会受到牵连。退一步说,就算当真混进了宫,那后宫如此庞大,妃嫔宫女那么多,真的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表妹吗?
再退一步说,就算上天眷顾,自己顺利地找到了表妹,见到之后呢?自己要怎么做?
带她逃出这铁一般的皇宫?
纳兰容若静静地想着。
他知道自己在用最大的冒险,去追寻一个遥不可及的渺茫希望。
但是从他披上这件僧袍开始,就已经没有退路了。
纳兰不糊涂。他并非不明白这么做的后果,也并非看不清现实。
可纳兰还是不想放弃。
所以,当僧人们的队伍开始缓缓往前行进的时候,纳兰容若没有片刻犹豫,就跟着队伍一路往前走。
因为这些僧人每天都会进出皇宫,守门的侍卫并未怎么留意,验过领头者的进出令牌,再草草扫视了几眼,就放他们进去了,丝毫没有发现权相明珠之子纳兰容若混在这队僧人之中。
纳兰容若一直都低着头,见顺利进了宫,不禁暗自松了口气。
身后,陈旧笨重的门轴发出“吱嘎”的声音,重重宫门就一层层地打开,然后关上。
那一声又一声的关门声音,让纳兰容若越来越紧张。
他已经步入了深宫——
这个外臣、男人们的禁地!
他猛地睁大了双眼,连忙低下头去。
因为他看见迎面过来了一队巡逻的侍卫。
那些侍卫里面,有不少人都曾经和纳兰容若一起,在旗营里操练过,彼此都是认识的,如今稍有不慎,纳兰就很有可能被对方认出来!
这令纳兰容若不禁紧张起来,绷紧了浑身的弦,低下头,把自己的面容隐藏在合十的手后。
暗自祈祷着。
上苍如果真的开眼,就请保佑我能够见到她一面!
一面就好!上苍,我的要求并不多,仅仅是一面就好!
看她如今怎样,是否安好……
纳兰在心中暗自向上苍乞求着。
纳兰容若就这样满怀心事混在僧人的队伍之中,一起往前走着。
宫殿深邃,长廊迂回曲折,就像是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纳兰容若并不在乎这队僧人到底会走去哪里,他在乎的,是自己究竟能不能见到表妹。
正当他以为这一次冒险会是徒劳一场的时候,前方的长廊拐弯处,出现了几位宫女的身影,远远地,朝着僧人的方向走了过来。
纳兰容若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
因为他看到其中一位宫女的身影,与自己的表妹是那么的相似,却又有些不敢确定。
只是觉得,那婀娜的身影,与记忆中小表妹的身影十分相似。
那究竟是不是小表妹呢?
纳兰容若不禁朝那方张望。
双方走得越来越近了,纳兰也不由得期待起来,期待着擦肩而过的刹那,可天不遂人愿,那几位宫女在长廊的拐弯处,往另一个方向走去。
纳兰见状顿时有些着急起来。
也许是冥冥之中真有天意,仿佛心有灵犀一般,那女子突然回头看向僧队的方向。
四目相对。
纳兰的一颗心顿时激烈地跳动起来。
即使相隔如此之远,纳兰容若还是认了出来,对方正是自己的小表妹,虽然穿着和其他宫女一般无二的衣裳服色,梳着一模一样的发髻,但那是自己的小表妹!
心心念着的小表妹!
对方似乎也认了出来这位僧人是谁,却不敢有丝毫异样的举动。
她只是迅速把脸转了回去,身子却不由自主地晃了一下,就像是脚下的花盆底没有踩稳一样,微微有些踉跄,步子也拖拉起来,像是很不想离去,却被前后不明所以的同伴挟着,不由自主地继续往前走。
她的背影看起来是那么的凄凉,带着无力抗拒的无可奈何,只是在快要走远的时候,突地抬起手,像是要扶一扶自己发髻上的玉簪,纤细的手指却轻轻扣了扣,仿佛在告诉纳兰容若,她已经见到了他。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纳兰容若不是不想开口唤她,是理智及时地阻止了他,告诉他,若是出声,便是灭族之祸!
身为明珠之子的纳兰知道,今日的胆大包天,已经是极限。
而小表妹也知道,一旦自己情绪失控,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他们都很清楚他们没有任性的条件!
最大的限度,只能是四目相对,然后,纳兰容若便目送着对方远去,远远地走进深不见底的后宫深处。
这一场预料之外的见面,只是发生在一瞬间,对这对年轻人来说,代表的却是前半生的告别,与后半生的永诀。
他们已经不可能再有见面的机会。
曾经萌动的美好感情,被现实残酷的狂风暴雨给摧残得一丝不留。
后来,过了很多年之后,纳兰容若有时候会想起这一次年少轻狂的重逢。
大概是因为过去太久了,纳兰容若竟会觉得,那次惊心动魄的重逢,当真发生过吗?或许只是梦幻一场吧?
但不管是梦幻也罢,现实也好,纳兰容若都深深地记得,当时表妹离去的身影,是那么无可奈何、那么恋恋不舍。
“欲诉幽怀。”
他有满腔的话想要倾诉给她,但却只能把那些话深深地藏在心里,藏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最终,化成纳兰容若笔下这首《减字木兰花》。
年少时候的轻狂与任性,年少时候美好的纯洁的感情,还有那无奈的遗憾,随着岁月的流逝,最后,只在字里行间余下淡淡的、浅浅的哀伤,纪念着当时的错身而过。
从皇宫中平安回来的纳兰容若,回想起自己的这次冲动冒险,背上满是冷汗。
他当时只凭着一腔热血就什么也不顾地伪装成僧人混进宫中,只为追寻那一丝渺茫的希望!
好在上天终究还是眷顾他的,在他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表妹的时候,朝思暮想的恋人便和自己错身而过。
终是见到了一面。
最后一面。
但也是错身而过,他往东,她往西,就像两条交叉线,一次交集之后,便是越行越远,最终相隔天涯。
对于儿子的这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很难说明珠究竟知道不知道。
如果明珠知道儿子竟然做出这么一件胆大包天的事情来,他们全家人的脑袋就这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去鬼门关滚了一回的话,只怕就算父母再淡定,儿子再优秀,一顿暴打都是免不了的!
纳兰容若简直就是在拿全家人的性命赌博!
好在上苍站在他这边,所以,他赌赢了,安然无恙。
但是一颗心还是在深宫之内,在小表妹的身上。
这份感情,怎么可能说放就放?说遗忘就遗忘?
所以在宫中的喜讯传来之后,全家人都为之欢呼雀跃,只有年少的纳兰容若,皱紧了双眉,闷闷不乐。
那喜讯是什么呢?
是才貌双全的表妹顺利得到了康熙的青睐,成功地从宫女变成了嫔妃。
对明珠来说,这个消息意味着他在朝廷中的权势变得更加稳固,在宫中也有了靠山,这个消息是真真切切的喜讯,所以,全家上上下下,都欢天喜地的,准备庆祝。
就在这一片喜庆的气氛中,纳兰容若却颇有些“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觉。
为了家族的利益,牺牲的,是自己与表妹之间最纯真的感情,自己却无法抗拒,无能为力。
这是纳兰容若第一次感觉到来自现实的、不可抵抗的巨大压力,让一直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向来一帆风顺的纳兰容若清楚了到一件事,那就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胜利的,从来都是现实!
后来,纳兰容若把自己对表妹的这番遗憾之情写进了词中,便是这首《减字木兰花》: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哪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开篇四字,便是化自唐代元稹的《离思》诗:“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接下来的“自惜寻春来较晚”,则是借唐代杜牧的一段情事,来表明自己的后悔之情,如果当初自己能更多一点勇气,能早一点向父母提出想要娶表妹为妻的想法,说不定,后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又哪里有现在的“惆怅怨芳时”?哪来现在的悔之晚矣?
自己的一片相思之情,现在也只能深深埋在心里,无人能解。
词中弥漫着一股悔恨之意,但是纳兰容若知道,此恨绵绵无绝期,过去了的,已经不能再重来,他从此只能在词里行间表达着自己的后悔、不舍,还有怀念。
用张爱玲的一段话来作最后的总结,却是正好: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依依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清的苍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