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的责任?
商朝帝王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行的,但是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父死子继”逐渐成为正统,这在末代商王的继承人身上表现非常明显。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第29代商王帝乙的长子是微子启,颇有贤名。但是启的母亲地位低下,所以启就丧失了王位继承权。帝乙的小儿子叫辛,他的母亲是商王的正妃,因此最终的第30代商王就是帝辛。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微子启和帝辛是一母所生,只不过生启的时候他们的母亲还不是正妃,生辛的时候成了正妃,所以启是长而庶,辛是幼而嫡。不管怎么说,贤良为国的启没能成为商王,而是好酒淫乐的辛做了商王,也就是商纣王。
其实据史书记载,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形象还算是高大英俊。但同时纣王也“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益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意思是说纣王宠幸妲己,对妲己言听计从;酗酒,还喜欢靡靡之音和下流的舞蹈;加大国家税收力度,为的是敛财修鹿台,囤积粮食拿来酿酒;不敬鬼神,还大肆修建沙丘苑台离宫区,造酒池肉林,并令男女裸身于其间奔走,夜夜饮酒而不知节制。总之一句话:不是一个合格的国王,而是一个荒淫无道、不知体恤百姓的暴君。于是百姓怨望,诸侯并起。他还杀了比干,贬了商容,亲小人、远贤臣,最终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起义,在牧野之战中败给了周武王,自焚于鹿台。
苏妲己的责任?
不论是传说还是见于史载的文献,纣王的无道和妲己的魅惑总是相辅相成的。但事实又是什么样的呢?比如纣王,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历数他各种罪恶,却也不得不说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而关于纣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传说,周时的文献没有记载,春秋时也没有,直到战国末期韩非子突然很生动地将其描绘起来:“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鉶,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再有,即便这些罪责果是纣王所犯,却也只是跟妲己有间接关系。比如纣王做炮烙之刑,是因为“百姓怨望而诸侯有衅”,是国家重刑治国的政策体现,只是到了《列女传》时才加上“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因妲己看见后笑了,这炮烙刑罚的发明人就成了妲己。再如比干苦谏惹怒了纣王,“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便剖比干,观其心。这码事儿压根儿跟妲己扯不上关系,可惜到了《封神演义》中,就成了妲己和比干有仇,怂恿纣王剖了比干的心,于是杀比干就又成了妲己的罪过。还有,纣王娶了九侯(鬼侯)的女儿,但“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疆,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纣囚西伯羑里”。“醢”是把人杀了并剁成肉酱,“脯”是把人杀了后做成肉干。看起来西伯侯的运气还是最好的,只是被囚禁了而已。这其间也并没有妲己的身影,至于后来的剖了孕妇的肚皮看胎儿性别、打折了老人的腿骨看骨质疏松等,更是连正史都无有所闻,都是完全不知道出处的野史了。认真算起来,唯一和妲己有关的应该是说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唯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也就是说纣王找人编了比较色情的音乐和舞蹈,让妲己和宫人翩翩起舞,以娱视听。但是,在后世男权社会的人们总结殷商覆亡的教训时,发现了妲己这个替罪羔羊,于是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随着时间而逐步升级。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晋语》里“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先识》中“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是各家做的所谓的合理推断。再到后来,年代越久,想象力就越丰富,写出来的史料也就越生动。直到后世成书的《封神演义》,因为没有史家的顾虑,加上历代文人提供的诸多素材,演绎起来更是神乎其神。千古恶女、一代妖姬的罪名,也最终坐实在了妲己的身上。
狐狸精和雉鸡精?
妲己,又名苏妲己,《封神演义》中说她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史记索引》则说她是有苏氏的美女,“己”姓。好好的一个美人儿,怎么就妖狐成精了呢?早在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时,书中就已宣称妲己是九尾狐的化身,可见“狐精说”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封神演义》第四回“恩州驿狐狸死妲己”,描述妲己父亲把女儿进献给纣王以换取和平,但其魂魄却在路途上被千年狐精借妖风摄去,早已悄然死去,而此后出现的妲己,“乃借体成形,迷惑纣王,断送他锦绣江山”而已。北宋《太平御览》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表明狐仙和淫荡妇人之间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玄中记》中宣称“狐狸50岁能变成女人,100岁变做美女,善于蛊惑,令人迷失心智,到了1000岁就与上天相通,叫作‘天狐’,其能力足以消灭一个强大的帝国”。也许苏妲己最终成为狐狸精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反映。
也有不同的说法,如《古今图书集成》就力排众议,声称妲己本是一头“雉鸡精”,即某种由羽色斑斓的山鸡变成的精灵,虽然幻化为人,但其脚踵却依然呈现为鸡爪状态,所以只好用布帛把它们缠绕包裹起来,以掩盖其本来面目。这也从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中国古代女性为什么要缠足的解释。雉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非常美丽却又过度自恋的动物,晋代张华《博物志·物性》形容这种动物有美丽的羽毛,自恋它的色彩,看见自己的水中倒影就欢喜地翩然起舞。把妲己认为是雉鸡精,更突出了妲己的美貌。但由于某些原因,“雉精论”未能在民间流传开来,在《封神演义》中却又以妲己的妹妹喜媚的形象出现,相当于妲己一人分饰两个角色。妲己算得上是千古第一红颜祸水了,拜《封神演义》所赐,她在中国的家喻户晓程度要比妹喜、褒姒等高得多。同样是《封神演义》,虚构的故事情节、玄幻的人物鬼神,让苏妲己成了一个很难还原本真的人。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断开了纣王和妲己身上的一些罪恶锁链,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苏妲己。
所谓纣王“妲己之言是从”,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商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这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帝辛性情刚猛,刚愎自用,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侣,谈不上言听计从、干涉商朝的政治策略,妲己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周人宣传的结果,是政治斗争态势下舆论宣传的牺牲品。“酒池肉林”之说的来历是商朝已经逐步从游牧社会进入农牧社会,十分迷信鬼神巫卜,为了酬神祭祀,时常载歌载舞、饮酒欢唱、几至醉死,宫廷如此,民间也是这样。妲己进入帝辛的生活领域时,正是商朝国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四方的才智之士与工匠纷纷向朝歌集中,形成了空前的热闹与繁荣,所以纣王才可以“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妲己之于纣王,是戎马一生后晚年生活的调剂,两者的年龄差距不下于唐明皇和杨贵妃。是纣王的晚年昏聩、穷兵黩武最终掏空了商王朝,给了周朝以伐商的理由,妲己的存在只是让这个理由更加充分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