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四比三的人间

4比3的人间 作者:陈令孤 著


自序 四比三的人间

现在想来,那是我所经历的一段无比美好的时光。

2011年到2014年,我在上海复旦读电影学的研究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影中度过。有一次,我看完电影后写了篇评论,发到了时光网的博客上,没想到被推荐到了首页,收到很多留言。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一阵满足,觉得自己受到关注了,找到了所谓的“存在感”。我便继续写了下去。

为了发表新片的第一手评论,我开始昼伏夜出。新片常常在晚上十二点首映,到了十一点多,我就得出发,骑着自行车,穿过寂静的校园,沿着政通路一路向东,去附近五角场的电影院。看完电影一般是凌晨一点多,有些影片比较长,会到两点,之后我再骑车原路返回。

午夜的上海,空气湿润清冷,暗淡的路灯将梧桐树冠的影子铺展在路上,像一个个旋涡。有一晚,秋风萧瑟,我正骑着车,突然感到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砸在我的背上。我大惊,猛蹬自行车,一口气冲回了学校。后来想想,那应该是梧桐叶子。

回到寝室后,我趁热打铁,把刚才看的电影的观感写出来,发到网上,然后才洗漱睡觉,这时往往就四点多了,窗外已露出晨曦。渐渐地,这样的生活变成了习惯。

那时纸媒还不像现在这么衰落,很多编辑会到网上找稿子。我的文风偏沉稳,很容易被选中发表,于是又拿了些稿费。这些钱足够我买酒买烟,让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烟酒僧”。

朋友常开玩笑说,他们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我把看电影当工作。这话也不完全对。虽然看电影是学习任务,但电影本就是我的爱好,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影中的故事充实了我的生活,故事中的人物成了我精神上的朋友。银幕上的一帧帧影像,就是一面面镜子,映照着我心灵的喜怒悲欢。

想起好多年前,我最开始看电影也是在网上。那时上网都是去网吧。网吧的电脑是旧的台式电脑,屏幕长宽比例普遍为4比3,而很多电影又是宽银幕的,看的时候一点全屏,屏幕上下就留出了很宽的黑边。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只会关注屏幕中间演绎的故事,不会去在意那两条黑边。但是,如果没有黑边的限定和衬托,看电影时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空间感了。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经常去关注“光亮”的地方,很容易忽视角落里的东西。每天,我们吃饭、上厕所、坐车、洗澡、抽烟、吵架……很少去想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对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有时候,越是普通的东西,对生活越重要。

提起“人间”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它有多大,而是它有多小。人间的“人”是芸芸众生,是那些为生活奔忙的普通人;人间的“间”是一个个小格子,里面装的是日常的小事。电影的价值就是将这些细微的东西放大到画面中,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视和被遗忘的细微之处。

当“人间”与“4比3”相撞的时候,我决定写一本探讨生活与光影的书。它并不是影评集,不是企图去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而是想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注解生活,透视生活。因为,我们喜欢看电影的原因之一,就是想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答案,启发自己的人生。

回想我在上海的那些午夜,当我骑着单车,在梧桐树下穿行,去赴一场电影的邀约时,我并没有想过这对我意味着什么。但是现在,当我和这本书的编辑北方老师,坐在北京的咖啡馆里,聊起这段过往的时光时,我的心中荡漾起了一阵浓烈的怀念感。于是我知道了,这就是那段日子对我的意义。

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探讨生活在光影中刻下的供人回忆的印迹。这一道道的印迹,又给生活增添了新的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