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过古稀 为人民而作官

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成员 作者:何明 主编


黄炎培:做为人民办事的官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1878年10月1日生于江苏川沙(今上海市浦东新区)。1902年应江南御试中举。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省教育会副会长、省议会议员。1917年赴美国考察教育。回国后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会议参议、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11月,参与组建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任中央执行委员、常委和主席。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一、第二届中央主任委员。

年过古稀 为人民而作官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在周恩来两次登门动员下,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此时,他远在大连的儿子黄大能从报上得知这一消息后,甚感不解。因为此前,黄炎培曾有数度拒官的经历。

img14

早在民国初年,袁世凯和以后的北洋政府就曾两次电召黄炎培去北京担任教育总长,但他坚辞不就,以至于袁世凯常对人发牢骚说,江苏人最不好搞,黄炎培这个人就是八个字:与官不做,遇事生风。后来,国民党政府又欲拉拢黄炎培,曾托人传话,希望他能够脱离中国民主同盟,单独参加国民大会,并封官许愿,许以特权,但黄炎培仍毫不动心。他表示:“一我不能同意于不统一、不团结之下,通过宪法……此路不能通,我不能助朋友走不通之路。二欲我脱离民盟,我不能自毁人格。”后来,他在1948年12月14日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自明其志曰:“弟对职业教育,确信为能解决人类间种种问题之最扼要办法。若一但作吏,势须抛弃半途,实违宿愿。”

正因为如此,所以黄大能对年过古稀的父亲的举动十分纳闷。后来,他借故到北京出差之机,面见黄炎培时问道:“父亲一生拒不做官,怎么年过70做起官来?”黄炎培答道:“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他后来还专门发表了《为参加行政工作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坦言:“我自从参加人民政协,就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了政务院工作。35年来给我官不做的我,现在怎么做起来呢?这点愿向诸位说明一下: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从不愿做官到做人民的“官”,反映了黄炎培的一身正气和可贵的节操。

img15

1957年5月,黄炎培在上海光美织造厂视察

参加土改 支持抗美援朝

长期以来,黄炎培即对中国的土地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年轻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就有许多方面同土地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迅速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的高潮。当时,在解放之初的苏南地区,一部分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在土改中因自身利益受到触动,写信告状,提出“斗争过火”,要求进行“和平土改”。这些告状信黄炎培也收到一些,并转呈给毛泽东。为了解实际情况,他请求亲赴实地考察,在中共中央安排下,1951年初春,黄炎培带队来到苏南。在考察期间,他和农民兄弟们真诚地打成一片,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实地观察,黄炎培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新的认识,回到北京后,他即整理出一份《江苏视察报告》,呈送给毛泽东,并同时附信汇报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提出:“从我个人说来,归时的心情比去时是增加些乐观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初始,黄炎培并不赞成出兵援朝。他认为,中国屡经磨难,从近代到现代烽火连年不断。特别是共和国刚刚成立后,元气尚未恢复;同时,人们反对美国侵略朝鲜、进而侵华的意识远不及当年抗日侵华强烈和突出;加之大陆蒋匪残余还在破坏,形势对我不利。所以,他主张还是要和平,争取人心,颐养国力,以屈求伸。但在听了毛泽东等对时局的正确分析后,他深以为然,遂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转而支持出兵抗美援朝,而且他还提出将入朝参战部队由原来的支援军改为志愿军。对此建议,毛泽东等欣然接纳。如此才有了其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称号。

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后,中国民主建国会为推动工商界积极捐献飞机大炮等军事物质,成立了以黄炎培为主任委员的捐献运动委员会,虽然就个人而言,黄炎培一无资产,二无商号,但作为工商界的领袖人物,他在动员工商界增产节约,积极捐献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1951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工商界仅飞机即捐献了400多架,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敢言真言 肝胆相照

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黄炎培均当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担负着繁重领导工作的黄炎培,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并经常就国事向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建议,对一些问题,若有不同意见,也经常会直言提出。就这方面而言,黄炎培当之无愧是一位直言敢言的典范。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开始,黄炎培亲笔给毛泽东的书信有100余封。尤其是在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时候甚至一月数封。对这些信件,毛泽东多是亲笔回复。这些信有的是洋洋雄文,有的则只有寥寥数言,既有一般的友情问候,也不乏商榷争论,既有互相的肯定,也有率直的批评。在信中,黄炎培曾就镇压反革命运动提出过建议:“鉴于抗美援朝期间匪特猖狂横行,党中央纠正前一时期镇反运动中出现的‘宽大无边’的右的偏向,镇压反革命这个严厉的趋向,是客观条件的需求,是合乎需要的。但需要将法令当作处理一切的根据,尤其要注意一个‘准’字,在镇反工作相当彻底的地方,今后不需要更严厉了。”后来三反、五反运动开展后,一部分工商业者因担心政府会没收自家产业,遂每天消磨于高级饭馆及娱乐场所,认为将自己资产花光用光。对这些情况,黄炎培知道后,也即迅速报告中共中央,并建议采取妥善办法消除工商界的不良情绪。

对黄炎培的意见,毛泽东是相当重视的,这从国事繁忙的毛泽东能亲笔回复那么多信就可见一斑。对黄炎培的意见,他认为正确的,自然欣然接纳,认为不正确的,也会坦言相告。1953年中共中央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黄炎培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无痛分娩法”,希望借此以实现和平改造。对这一想法,毛泽东指出:“无痛分娩法”一词最好不要写在印刷品上,因实际上那些不甚觉悟的人们总觉得是有些痛苦的。支票开得多了可能引起幻想,而不去加重教育和学习,不去提高政治觉悟,结果痛苦的人就会对我们不满。

毛泽东回信中的这一番话,引起了黄炎培的深深思考。经过进一步学习并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黄炎培最终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并进一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去。

img16

黄炎培手迹

引导工商界一起进步

黄炎培长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特别是在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投入相当精力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仔细研读毛泽东的著作,积极地进行自身改造,1953年他写成了长诗《马克思颂》,在诗中,他写道:“让千千万万人,千千万万家,信仰他,纪念他,敬礼他,人人心里头,家家壁上头,一人,黑脸,美髯。”这充分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颂扬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