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集外集 作者:季羡林 著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常读到艺术理论家的两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听说有人提出异议。我对艺术理论不是内行里手,对这种异议不但没有什么同感,反而觉得这两句话是有道理的。中国的京剧就是一个例证。

据说京剧原来并不姓京,是由地方戏徽剧逐渐演变成的。徽剧进京以后,经过几代大师锤炼、改进,去粗取精,去土增京,终于形成了后来的京剧。当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京剧正处于辉煌的顶端,什么四大名旦,几大须生,满街听哼京剧声,京剧院经常爆满。后来梅兰芳又赴美国和苏联演出,获得了成功,连苏联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加以赞赏,于是民族的一变而成为世界的了。

京剧的关键不在于情节,而在于唱腔。从情节上来看,京剧历史剧很多,关于三国的戏恐怕最多。中国老百姓之所以都能知道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多半与京剧——当然还有小说——有关。但是,真正喜爱京剧的人,并不关心情节,情节他们早已烂熟于胸了。比如失、空、斩,谁人不知?可是他们仍然愿意看这几出戏。我在这里用了个“看”字,恐怕不妥,真正老戏迷是“听”戏,而不是“看”戏。听的当然就是唱腔了。所以我说,唱腔是京剧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西方的歌剧(opera)颇有类似之处。

星移斗转,时变世迁。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适用于宇宙间万事万物,京剧何能例外?在举世审美价值、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剧变的情况下,青年人首当其冲。中国以美食甲天下,然而也抵挡不住麦当劳、肯德基等等的冲击,遑论其他!振兴京剧的呼声已经响起多年了;然而,一直到今天,却收效甚微,有识之士,憬然忧之。徐城北先生的这一部书《京剧的知性之旅》,也应当归入有识之列,大大地值得我们欢迎。

但是,城北这一本书决不停止于空洞的呼吁,而是陈义甚高,把京剧与中国文化挂上了钩。从这样一个高度上,他以活泼生动而又谨严有条理的语言,描述了一百年来京剧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轻松的气氛中,读者就能深刻而又具体地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有许多细致的情况,圈外人是难以知道的,城北由于多年在剧团工作,他可以说是槛内人,因此就能写了出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想,读者对此都会感激的。

这样能不能够就振兴京剧呢?我想是能的。但是,京剧衰微,其故颇多,大气候小气候都有,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振兴起来也就不能操之过急,要求立竿见影是难以办到的。现在我们只能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从各个方面,进行工作,假以数年,庶能有成。在这方面,城北的确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乐于给他这一部书写了上面一些话,就算是序吧。

2001年3月15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