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杜甫与道教

诗海捞月:唐代宗教文学论集 作者:(日)深泽一幸 著,王兰,蒋寅 译


杜甫与道教

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年轻时的作品里,有一首歌咏山东省名山、五岳之一泰山的诗《望岳》。这首诗可能是他从父亲杜闲任司马之职的泰山山麓兖州向北眺望有感而作的。让我们先来读这首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的大意是,第一、二句,五岳之宗“岱”即泰山,到底是怎样一座山呢?青绿的山麓延伸到齐国鲁国,连绵不断。第三、四句,造物主在这座山里集聚了“神秀”,象征“阴”的月亮和象征“阳”的太阳出没山中,分割着夜晚和早晨。第五、六句,山中涌出的层层云彩激荡我的胸怀,凝视归鸟回巢,我的眼皮也快要裂开了。第七、八句,何时一定要登上绝顶,放眼了望脚下四周小小的群山。

这首诗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四句这一联。第三句“造化钟神秀”的“造化”,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篇》的“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这个词在《淮南子》中也频频出现,注为“造化,天地也”。很可能是道教徒的晋人王羲之在《兰亭》一诗中有“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道藏·洞玄部·本文类》里收有《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总之,“造化”一词可以说是道教色彩极为浓厚的用语。

继“造化”之后,此句中的“神秀”一词,道教意味则更为浓厚。早在晋朝,孙绰《游天台山赋》(《文选》卷十一)的起句即为“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接着是“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在这里,天台山对应于海上仙境方丈、蓬莱,由此可知这是一座道教神仙色彩极为浓厚的山。而且,天台山“夫非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夫非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关于仙人的饮食生活“绝粒茹芝”,李善的注引用了《列仙传》的“赤松子好食松实,绝谷”和《列仙传赞》的“吞水须,茹芝茎,断食休粮,以除谷气”。也就是说,这座山只有仙人或通仙道的人才能居住。

关于天台山,刘义庆的《幽明录》里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朝的刘晨、阮肇进山采谷皮,遇两位女子,逗留半年后回到家中,发现世上已经过了七代。

宋人张君房的《云笈七签》(《道藏·太玄部》)卷二十七,对道教的十大圣地“十大洞天”之六的“赤城山洞”这样记述道:“周回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台州唐兴县,属玄洲仙伯治之。”这“赤城山洞”就是天台山。形容这样的圣山所具有的道教神仙之灵妙的用词,就是“神秀”。

此外,“神秀”一词还见于初唐杨炯的《少室山少姨庙碑》,“少室山者,山岳之神秀也”。少室山是五岳之一嵩山的西峰。在《云笈七签》卷二十七里,嵩山处于十大洞天之次的“三十六小洞天”中第六位,即“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五代的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道藏·洞真部·记传类》)的《中国五岳》中也记述道:“中岳嵩高山,岳神中天王,领仙官玉女一十二万人,为五土之主。周回一千里,洛州告成县。少室山、东京武当山为佐命,太和山、陆浑山同佐理”。由此可知,这里的“神秀”也是用于形容少室山的道教神秘性。至于在少室山东面设庙祭祀的“少姨”,碑文曰“故老相传云,启母涂山之妹也”,即夏禹之妻的妹妹,不过,实际上可能是更为土俗的道教中的女神。

下面来探讨第四句“阴阳割昏晓”。关于这一句,对道教味道比较敏感的宋人蔡梦弼在《草堂诗笺》中有注:“阴阳谓日月也。割者,分也。言泰山之高大,日月出没相隐避,迭为昏晓也。”《九家注杜诗》中引用的宋人赵次公亦云:“下句又言其山之长大,如《史记》言昆仑,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在这里,二者都将“阴阳”释为“日月”,其实这也是源于道教观念。《云笈七签》卷十三引用的《太清中黄真经》中的《太极真宫章》有注“上界以七珍精气为日月,下界以阴阳纯气为日月”,同书卷五十六引用的《元气论》中有“阴阳乃日月雨泽,善风和露,润沃溉灌也”。

至此,让我们再来重读《望岳》全诗,就会发现,泰山本身原来就被视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二位,即“东岳太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也记述道:“东岳泰山,岳神天齐王,领仙官玉女九万人。山周回二千里,在兖州奉符县,罗浮山、括苍山为佐命,蒙山、东山为佐理。”由此推测,杜甫在歌咏泰山时,他的意识中混有以“神秀”、“阴阳”为象征的道教观念,这种看法绝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

作为对这个看法的侧面补充资料,有他的同时代人歌咏泰山之作。比如,曾为杜甫友人的李白(701—762),留下《游太山》六首,全篇自始至终都将泰山作为道教神仙圣地来歌咏。这里举出其中第一首:

四月上太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像金籙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蓬瀛”,指东方海上三座神山中的蓬莱和瀛州。“金籙台”,是天帝传授证书“金籙”的高台。“玉女”,即美丽如玉的仙女。“流霞”,是仙人的饮料,据称喝之能忘饥渴。只读这一首,就足以充分感受到道教之灵妙。

杜甫题为《望岳》的诗另外还有两首,都与这首咏泰山的诗密切相关。下面就来探讨这两首诗。先来看歌咏也是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的一首。这是乾元元年(758)杜甫从中央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在往返洛阳途中远望华山所作: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诗的大意是,第一、二句,西岳华山像本尊一样高耸而险峻,周围诸峰如儿孙般低矮环绕。第三、四句,真想得到仙人的九节杖,拄着前去玉女洗头盆的地方。第五、六句,要是进到华山山麓的车箱深谷中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吧,高耸的箭括峰上似乎有通天之门。第七、八句,等秋风吹来天气凉爽以后,再去寻访在那华山高处的白帝向他询问修道的真正本源吧。

华山在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居第四,被称为“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总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岳渎名山记》里也有记述:“西岳华山,岳神金天王,领仙官玉女七万人。山周回二千里,在华州华阴县。地肺山、女几山为佐命,西城山、青城山、峨眉山、嶓冢戎山、西玄吴山同佐理。”杜甫的这首诗,自始至终在歌咏这样的道教圣地华山。

尤其显著的是第三、四句。关于第三句的“仙人九节杖”,《草堂诗笺》引用了以下三个典故。其一,《刘根别传》中的“孝武帝登少室,见一女,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开右目,气且绝,又苏息。武帝使问之所行何等。女子不答。东方朔曰,妇食日精者”。其二,《神仙传》中王遥的条目,“天大雨。使弟子以九节杖负竹箧长数寸出行。衣皆不湿”。其三,《列仙传》中的“王烈曾授赤城老人九节苍藤竹柱杖。行地马不能追”。另外,《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也有“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的记载。

关于第四句的“玉女洗头盆”,《九家注杜诗》的注者杜田引《集神录》云:“明皇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山中顶石龟,其广数亩,高三仞,其侧有梯磴达背。建玉女祠。祠前有白石臼,号曰玉女洗头盆。其中水色碧绿澄澈。雨不加溢,旱不加耗。”这个“洗头盆”中的水,下雨不会增多,连日干旱不会减少,是如此灵妙之物。

此外,第八句也应该注意。“白帝”,《周礼·天官·大宰》中原有“祀五帝”,唐人贾公彦对此有注:“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本诗中的“白帝”应该就是这句注释里的白帝,不过,同时也是道教中的神。《云笈七签》卷十八中引用的《老子中经》列举的道教五方五帝的神名里,有“西方之神,名曰蓐收子,号曰夏里黄公。西方白帝西海君也”,与此相符。

“真源”一词也应该探讨。在杜甫以前,梁朝刘孝仪的《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一诗中有“回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看似指佛教教义,这里应该是指道教的真正本源。《云笈七签》卷六十三引用的《金丹诀》里有“水二火一,前者象,后者质,如身内修道之真源,重玄义幽,暗契真理”。同书卷九十六引用的《老君本生经颂》中有“众生之本际,寂然无起灭。弱丧迷其根,自与真源别”。

还剩下的一首《望岳》诗,歌咏的仍然是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这是杜甫晚年于大历四年(769)从湖南的潭州往衡州时远望所作: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澒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书经·舜典》记载“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这首诗的基调就是歌咏皇帝舜曾经巡幸的儒教圣山衡山。诗中虽然也赞叹了祝融峰、紫盖峰等南岳五峰的雄姿,不过中途以“恭闻”的形式插入一个传闻,用四句来描述仙女魏夫人在群仙簇拥之中腾飞空中的景象,为本诗加入了道教情绪浓厚的一段。

“魏夫人”,指梁朝陶弘景《真诰》卷一等书中的上真司命南岳夫人,是道教神仙序列中排名上位的仙女。《草堂诗笺》引传为韩愈所作的《南岳夫人内传》云:“姓魏,名华〔存〕,字贤安,晋司徒舒之女,读书好神仙。年二十四,父母强嫁适太保掾南阳刘文。生二子,托疾乃异室,治旧集,洁斋百日,太极真人、方诸青童、肠谷神主、清虚真人,一降其室,授以仙经隐书。后携二子渡江,立坛起冢,谨修道法于南岳。有四真人降之,夫人再拜乞长生度世。景林真人曰:‘虚星早鉴尔之用心,太极已注子于玉札,刻石,上清丹文锦籍。应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又加名山之号,封南岳夫人治南岳”。将此传记的作者视为韩愈可能是不对的。陶弘景的《真诰》卷七里说《南真传》作者是范邈。《太平广记》卷五十八《魏夫人》的末尾注有“出自《集仙录》及本传”,《集仙录》应该是指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此外,杜甫的同时代人颜真卿在《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之魏夫人仙坛碑铭》(《颜鲁公文集》卷九)中更详细地陈述了魏夫人的经历,《广记·魏夫人》中也提到过这个碑铭。

此段中的“飞霜”一词,见于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或问不热之道。抱朴子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行六癸之气,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飞霜之散。’”由此可知,这个词也并非与道教无缘。

而且,衡山也是三十六小洞天中居第三位的“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岳渎名山记》云:“南岳衡山,岳神司天王,领仙官玉女三万人。山周回二千里,以霍山、潜山为储副,天台山、句曲山为佐理。”总之,这第三首《望岳》诗也还是与道教神仙气氛无不关连。由此看来,对杜甫来说,以泰山为首的五岳,既是儒教规定的圣山,同时也是,不,或许可以说,更是依据道教定义的圣地。

以上,我们通过三首《望岳》诗探讨了杜甫对道教世界的兴趣。他的这种兴趣,在年轻时写的诗中已经显露出来。在这一点上,起了重要作用的,是他在诗歌方面的先辈同时也是道教方面的先辈李白。杜甫有相当多歌咏李白的诗,应该注意的是,他提及李白时,涉及李白的道教修养的地方很多。比如,被认为是杜甫最早时期的诗作《赠李白》是这样的: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第五、六句中,“使我颜色好”的返老还童之源的道士食物“青精饭”,据称是太极真人青精先生所传,其作法是:把南烛这种树的树叶捣烂,熬出汤来蒸饭,米熟后把饭晒干,就能得到青色的干饭。早在梁朝陶弘景的《真诰》里就有记载,卷十四中有后汉龙伯高“从仙人刁道林受服胎气之法,又常服青方”,同卷中还有“霍山中有学道者邓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云笈七签》卷七十四中引用的《太极真人青精乾石饭上仙灵方》中详细记述了制作方法:“生白粳米一斛五斗,更舂治,折取一斛二斗,得稻名有青者,如豫章西山青米、吴越青龙稻米是也。青米理虚而受药气,故当用之。盛治,勿令鸡犬秽物临见之。南烛草木叶五斤。燥者用三斤。”同卷引用的《太上肘后玉经方》八篇中的《青精先生米饭方》记述道:“白梁米一石,南烛汁浸,九蒸九曝,干可三斗已上。每日服一匙饭下。一月后用半匙,两月日后可三分之一。尽一剂,则肠化为筋,风寒不能伤,须鬓如青丝,颜如冰玉。此方若人服之,役使六丁天兵卫侍。秘之勿传。当获神仙。切慎妄传。”

第七句的“大药”,是指长年修行后得到的道教中的贵重药品。《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有“惟服食大药,则身轻力劲,劳而不疲矣”,这里的“大药”就是指金丹。《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引用的《元气论》中有“呼吸导引,修福修业,习学万法,得服大药”。最后一句中的“瑶草”,应该也是指如灵芝一类生长在神仙世界里的植物。梁朝江淹的《别赋》中有“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李善的注释引用了宋玉《高唐赋》中的“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寔曰灵芝”。

杜甫的另一首《赠李白》也有如下诗句: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丹砂”,是制造水银的原料,代表性的仙药。“葛洪”,是晋朝的仙道大家,阐述道教教义之书《抱朴子》的作者。

他在《冬日有怀李白》一诗中也写到: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下句中的“还丹”,是指丹砂炼成之后得到的灵妙仙药。《抱朴子·内篇·金丹》云:“第四之丹,名曰还丹。服一刀圭,百日仙也。朱鸟凤凰,翔覆其上,玉女至旁。以一刀圭合水银一斤火之,立成黄金。以此丹涂钱物用之,即日皆还。以此丹书凡人目上,百鬼走避。”《云笈七签》卷六十六中引用的《丹论诀旨心照》的《旨叙诀》中有“夫还丹者,被日月运成”,同书卷七十二引用的《大还丹契秘图》中有“大还丹者,乃日之魂,月之魄,二曜精气之所致也”,解释了“还丹”与“日月”的关系。

从以上引用的杜甫诗可以很明确地看出,他不但对作为诗人的李白,而且对作为修行道教徒的李白也抱有相当浓厚的兴趣。而更进一步增进杜甫的这种兴趣的,则可能是他们共同的友人道士元丹丘。李白有十余首歌咏元丹丘的诗,李长之以此为资料,在《道教徒诗人李白与其痛苦》中的《李白求仙学道生活的轮廓》一章里详细论述了元丹丘与李白的关系。

杜甫也有寄给元丹丘的诗《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这里的“玄都”,是指神仙集聚的天上首都。《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道藏·洞真部·本文类》)中有“唯有元始浩劫之家,部制我界,统承玄都”,南齐严东的注释里记述大罗天:“上有玄都之山,七宝之台。台有三宝神经。大圣一日三时,上朝七宝之台,旋行诵咏,以制万魔也。”另外,《云笈七签》卷八引用的《释曲素诀辞五行秘符》中也有“玄都上有九曲崚嶒凤台,皆结自然凤气而成”。“玄都坛”,可能就是模仿这样的玄都台的坛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杜甫的这首诗: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诚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第一句中元丹丘曾经隐居的“东蒙峰”,是位于山东的修道仙山。《云笈七签》卷十二引用的《上清黄庭内景经》中有“驾欻接生宴东蒙”,注云“东蒙,东海仙境之山也”。第二句的“苍精龙”,一说为剑,一说为道教护符,总之是道士佩带之物。《草堂诗笺》引用的《神仙诀录》中有“苍精龙,驱鬼神之符也。东方青帝苍龙之精。景者,日月之影也。道家呼吸日月之光景,以取其精气。故受籙佩符,能驱摄鬼神也”。第三句中元丹丘现在居住的“子午谷”,穿过长安正南面的秦岭山脉,也是适合道士修验的场所。“子午”,是道教的重要用语,表示头脑等。《云笈七签》卷五十五引用的《入室思赤子法》中有“阳精光于子午,收明于卯酉。子午者,洞房也。卯酉者,明堂也”。第六句中的“青石”,与玄都坛有关。《草堂诗笺》引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云:“东方有宫,青石为坛。左右阙高百丈,画以五色。”这里的“坛”,在其他版本里写作“墙”。不过,后世姚合《题金州西园九首》中的《松坛》一诗里有“盘盘松上盖,下覆青石坛”一句,所以,“青石”总之是与道教的坛有关连的。第七句,与“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这个传说有关,但“子规夜啼山竹裂”的典故不详。第八句,描写神仙世界的女王西王母降临的情景,《草堂诗笺》引《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忽有一青鸟,从四方集殿前。上问东方朔:‘何鸟也?’朔曰:‘西王母必降。’是夕漏七刻,西方隐隐若雷声。有顷,王母乘紫云车而至。”关于这两句,《草堂诗笺》有注“此假子规以对王母,盖子规乃蜀帝故也”。第十句里的“芝草”、“琅玕”,都是使人长生不老的植物仙药。《草堂诗笺》引《汉武内传》云:“王母曰:‘太上之药有广庭芝草、碧海琅玕。’”《云笈七签》里也有“多生神仙芝草”、“吞琅玕之华”等基于《真诰》的记述。最后的第十二句里的“福地”,是指适合神仙居住的道教圣地。元丹丘居住的子午谷,可能就在《云笈七签》卷二十七引用的《天地宫府图》里“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六“玉峰”之中。关于此地有说明“在西都京兆县,属仙人柏户治之”。《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的“七十二福地”里也有“翠微山在西安府,有终南太一观”的记述。

以上列举的从《赠李白》开始显示出杜甫对道教的倾斜的诗,都是收录在《宋本杜工部集》卷一、卷九中的早年之作。此后杜甫一直保持了对道教的兴趣,关于这一点,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的《杜甫的宗教信仰》一章里有论述。

不过,杜甫对道教的兴趣,并非单单只由于他与李白、元丹丘等人的交游这种个人原因,广而言之,也是整个社会向道教倾斜的时代风气使然。这一点可以从他献给唐玄宗的《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三部作品中显示出来。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一《道教》的记载,唐朝皇帝因为与老子同姓李,自高祖以来便崇拜道教,至唐玄宗更为热心,他著有注释《老子》的《御注道德经》。又据《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的记载,天宝八载(749)五月,太白山人李浑等人上言,说是遇到了告知玉板石记在金星洞的神人,唐玄宗便让御史王鉷去取,他自己参拜了太清宫。翌年九载十月,太白山人王玄翼又上言,说他遇到玄元皇帝即老子,老子告诉他宝仙洞里有妙宝真符,于是唐玄宗又让刑部尚书张均等人去取。然后,在天宝十载(751)春正月壬辰(八日),唐玄宗朝献太清宫;癸巳(九日),朝享太庙;甲午(十日),于南郊合祭天地。这被称为“三大礼”。杜甫的这三篇赋歌咏的就是这“三大礼”。下面,我们以最先的《朝献太清宫赋》为中心来探讨这三篇赋。

“太清宫”,是祭祀唐高宗曾经赠予圣祖玄元皇帝尊号的老子的宫殿。正如《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引用的玄宗天宝二年三月十二日之制所言:“圣祖所理,本在诸天。将欲降灵,固宜取象。况惟帝号,岂可名宫。其在京玄元宫宜改为太清宫,东都改为太微宫,天下诸郡改为紫极宫。”天宝二载(743),唐玄宗将位于首都长安大明宫稍南的大宁坊的太上玄元皇帝宫改为太清宫。正如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三《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所记,“太清宫,殿内绢上写玄元真,是吴”,宫里有吴道玄作的老子画像。“太清”,是道教三十六天中仅次于大罗天的最高仙境“三清天”之一,有太上老君即神格化了的老子的宫殿。《云笈七签》卷三引用的《道教三洞宗元》云:“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玄白。”同书卷二十五引用的《奔辰飞登五星法》中有“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并各有官寮、公卿、大夫、侯伯,署置如一”。这里是说,天上也有太清宫。

杜甫的这篇赋,同样也充满了道教神仙气氛。比如,开头一段这样描写唐玄宗行幸太清宫的情形:

甲子王以昧爽,春寒薄而清浮。虚阊阖,逗蚩尤,张猛马,出腾虬,捎熒惑,堕旄头。风伯扶道,雷公挟輈。通天台之双阙,警溟涨之十洲。浩劫磊砢,万山飕飀。欻臻于长乐之舍,嵬入乎昆仑之丘。

在这里,杜甫将遥望太清宫看到的那种充满神仙气氛的景象,表现为神仙们居住的天台山上耸立的宫门,又表现为东方朔《十洲记》里的神仙们居住的蔚蓝大海遥远彼岸的仙境十洲,还比拟为汉武帝的长乐宫、西方仙山昆仑山。这些都是道教中经常出现的场所。

然后是在庙中陈列供物的一段:

于是翠蕤俄的,藻藉舒就。祝融掷火以焚香,溪女捧盘而盥漱。群有司之望幸,弁名物之难究。琼浆自间于粢盛,羽客先来于介胄。

“祝融”,是司火之神,儒教里有这个神,不过《云笈七签》卷三十六引用的《摄生月令》夏六月的项目里有“其神祝融”,故同时也是道教的神。“溪女”,是自然界里伺候神仙的仙女。后人李贺送给吴道士的《绿章封事》一诗中有“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之句。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二中记述,道士张素卿曾在青城山丈人观“画五岳、四渎、十二溪女等”。“琼浆”,是神仙的饮用物。《云笈七签》卷七十七引用的《帝女玄霜掌上录》里列举神仙食物“一名帝女玄霜,二名琼浆,……”。“羽客”,是身上长羽的仙人。北周王褒的诗《和从弟佑山家诗二首》中有“仙童时可遇,羽客屡相逢”之句。

再下去,当唐玄宗念祈愿文时,

天师张道陵等,洎左玄君者,前千二百官吏,谒而进曰,

“张道陵”,当然就是后汉五斗米道创始者,被后世道教徒尊为“天师”的人物。他有多种传记,《太平广记》卷八引用的《神仙传》这样记述道:“张道陵者,沛国人也。……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左玄君”,应该是《云笈七签》卷四十五引用的《秘要诀法》中《朝真仪》里所说的“左玄真人”,文中记述道:“太上道君著九色云霞之帔,戴九德之冠。左玄真人在左,右玄真人在右。龙虎君、玉童、玉女并在左右。天师在西位。四面功曹使者。”“千二百官吏”,应该是前出《朝真仪》中张道陵向神仙们致意时呼喊的名字“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天帝丈人、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百千万重道气、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中的“千二百官君”。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四《玉格》中也有“仙位有九太帝、二十七天君、一千二百仙官、二万四千灵司、三十二司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