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普京从政语录

普京语录 作者:盖盖 著


“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

那时候,多数人都处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在想,假如我没被关进监狱,我该怎样赚钱养活我的家人。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就用我那辆在前民主德国当情报官员时买下的俄产伏尔加轿车。

——普京回忆

背景解读

两德统一后,普京于1990年返回列宁格勒。

普京在东德的时间里,苏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两年后,他开始为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松绑”。再之后的几年里,苏联共产党与克格勃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并最终导致了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

返回列宁格勒后,除了一双可爱的女儿,普京夫妇带回来的,只有一台已被使用了20年的旧洗衣机,这还是东德邻居送给他们的;一些美元,足够买下一部苏联产的好车。这就是普京作为克格勃驻外四年半所拥有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普京一家四口不得不挤进普京父母拥有的那套狭小的公寓。

在大部分情况下,从外国回到苏联的优秀克格勃情报军官,仍然会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继续情报职业。普京无疑是其中的优秀者之一,但对克格勃前途心灰意冷的普京却想要从克格勃辞职,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打算在列宁格勒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谋生。普京回忆说:“那时候,多数人都处于迷茫之中,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在想,假如我没被关进监狱,我该怎样赚钱养活我的家人。我那时想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就用我那辆在前民主德国当情报官员时买下的俄产伏尔加轿车。”

不久,普京向克格勃打了辞职报告,但未被批准。想要从克格勃辞职的普京并没有“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他的命运发生逆转性的变化,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邂逅了自己的“幸运女神”——与恩师索布恰克重逢,从此开始踏上了政坛之路。

延伸阅读

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会有一段失意的时光,能挺过来,就会豁然开朗。

失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次失意,如同品尝一次人生的苦辣;一次失意,是对人生的一次考验。尝过一回苦辣,经历一次考验,你便跨过人生的一个坡坎,你便超越一次自我。

从记事开始,人便在得意与失意间生活。得意时,如浸泡在蜜水之中,欢悦万分;失意时,如含黄连,苦不堪言。失意并非只是不得志,一切希冀未果,均属失意范畴。求学时,一次败北,是失意;工作上,事业无成,是失意;求爱的当口,遭拒绝,是失意。

失意,并非你低人一等,也不是智商不够,而是因失意像得意一样相随相伴人生。失意是得意的反面,无失意也便无得意可言。

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己,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从不怒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不计较得失。子文心胸宽广,明白斤斤计较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不如不去计较。

柳下惠姓展名获,他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不离开鲁国。故此《鲁论》上记载说:“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

柳下惠在当时不被重用,被免了官,却没有怨言,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如果论才智,柳下惠自然可以到其他国家弄个大官做,特别是在春秋战国那个纷乱的年代,可他并没有离开鲁国。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要能够坦然对待失意。

“道德的责任高于形式的责任”

如果我不执行命令,就将违背誓言。如果我执行命令,就会违背道德责任,而这些责任是我来列宁格勒苏维埃工作时承担的,当然是自愿的。在这一时刻,我的出发点仅仅是:道德的责任高于形式的责任。最终.这一点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我做出了离开安全机构的决定。

——普京回忆离开克格勃

背景解读

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八一九”政变,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分,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虽然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即告瓦解,戈尔巴乔夫也恢复了权力,可此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至少在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

普京就是在这次政变的紧要关头,于8月20日辞去了克格勃职务的(按照“克格勃”的规则,“克格勃”基干人员是永远不得离职的,只能转为“担任现职的预备役基干人员”)。回忆起这段经历,普京百感交集,他在自传中写道:

我在索布恰克那里任职,我的工作虽然并不是关键性的,但却有权去解决相当多的涉及各类商业机构利益的问题。不过,我从来不允许自己按照有利于某些集团或者公司利益的方式去做,我认为,我是在尽力为圣彼得堡和国家的利益工作。为了不损害索布恰克的名声,我不得不在工作的初期隐瞒了我的真实身份。这段时期,我之所以能够顺顺当当地过来,是因为我是从列宁格勒大学这个“屋顶”下来到列宁格勒苏维埃的。索布恰克本人也来自这所大学。而且所有的人都清楚,他为自己挑选的都是这所大学的人。但是,当时就已经有人想对我进行讹诈,因为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我真实身份的传言。泄露情报的就是那些当时已经被解职的前“克格勃”人员。

有些人对我说:“假如你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就还会有你的内幕消息被透露出来,你自己看着办吧。”

当时,我几乎是被迫要做出决定:或者离开列宁格勒苏维埃,不受讹诈,或者留在那里,但是,必须彻底地开始新生活,这就意味着要告别“克格勃”。也就是说,我面临着两种相互对立的选择。考虑到当时安全机构本身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许多事情完全不明确(作为一个组织它是否会继续存在下去,如果继续存在的话,那又是什么样的形式),所以我开始倾向于离开“克格勃”。而就在这时政变开始了。

假如我不执行命令,就将违背誓言。假如我执行命令,就会违背道德责任,而这些责任是我来列宁格勒苏维埃工作时承担的,当然是自愿的。在这一时刻,我的出发点仅仅是:道德的责任高于形式的责任。最终,这一点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我做出了离开安全机构的决定。

要知道我的辞职报告是在政变当天——1991年8月20日写成的,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面临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被利用来解决某些国内的政治问题。我是来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我有自己的神圣使命,而不是让人利用来进行国内政治斗争的。

那时,我十分现实地考虑了所有情况。比方说,“克格勃”列宁格勒局的领导会更换。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我也就有可能被要求参与他们的特别行动。当我被置于道德和责任之间时,我索性先跨出了预防性的一步,做出了有利于道德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什么也未能改变,我也没有退出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停止活动了,我成了无党派人士。实际上,一切都崩溃了。

当政变开始时,我的感情是很复杂的,首先,我不能同意事态的发展。我认为,后来成为圣彼得堡地区和国家最主要人物的人们当时所公开讲述的一切是错误的。他们的纲领都是错误的。因为我研究过外交问题,毕竟在情报机构工作过,对我来说,当时十分清楚的是,我们在各个方向上的单方面裁军决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的结果。我们和不久前的地缘政治对手的关系必须保持适度。而在那个时期处理这种关系的人们并不知道适度。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从前的制度已经死亡。它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我们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好事,那就应当置身于新生的体制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实事,以便消除现有的荒谬状态并将这一进程纳入积极的轨道。

延伸阅读

成大事不纠结,必须拿得起,放得下,就像普京一样,虽然对克格勃工作充满感情,但该放下的时候却能果断做出决定。

拿得起是一种功力,放得下是一种修养。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苦或乐除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心理是否健康和心态的好坏。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能苦会乐是凡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会生活的人面对“不如意”之事,能“放得下”,经过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自我激发等,找出心理平衡点,使身心始终处于健康、轻松的状态。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些都体现了智者“放得下”的良好心理素质。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2)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得上是理智的“放”。

(3)名,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

我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

——追随索布恰克离开圣彼得堡市政府所说

背景解读

1989年,索布恰克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1990年春末,他摇身一变,成为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该市苏共机关的一把手。当时,新官上任的索布恰克急于延揽各路英才。而这对当时的普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机遇,他选择了投靠恩师。

投靠恩师后,普京先是担任圣彼得堡市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后出任主管对外经济联系的副市长,成为索布恰克的忠实助手,甚至有人称他是索布恰克的“守护天使”。

在当时的俄罗斯,索布恰克的影响力仅次于叶利钦。媒体这样形容他:高高的个头,身材匀称,举止优雅,和任何一位欧洲政治家站在一起也绝对不会逊色;他是一个能够成功运用肢体语言的出色演讲家;他坚毅果敢,身居高位,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自制力很强。

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政界领袖、一位值得敬爱的导师,最早注意到普京,并与之亲密无间地工作了六个多年头。可以说,这段时间对于他们两人及其事业来说都大有裨益,尤其对普京来说,他正是借此踏上了辉煌的仕途。也正因为如此,索布恰克才被普京看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在经历了“八一九事件”和“炮打白宫”两场生与死的事件考验后,普京的忠诚让索布恰克深受感动,普京的沉着镇定和处变不惊的能力让他对普京更为器重。他坚定地感觉到普京是自己人。他甚至公开表示,普京是绝对可以信赖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只信任普京一个人。

索布恰克后来回忆说:“我和普京曾共同经历了两次政变,一次在1991年,另一次在 1993年。我知道他在这些考验面前的表现。”索布恰克认为,普京是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有胆有识的人,他绝不会做出坑蒙拐骗的事。他说:“我曾发现在我身边的人中,有一些人仍与克格勃保持着秘密的合作关系。但普京却未让我对他的忠诚和正直产生过任何的怀疑,并且在我们共同工作的六年中,普京从不向我伸手要荣誉、地位和奖金。”

20世纪末的俄罗斯政局可谓是风雨飘摇,其变幻莫测让任何人都难以揣测,索布恰克的政治生涯很快遭遇到了重大挫折。

1996年的圣彼得堡市长选举,索布恰克踌躇满志,全力以赴,准备连任。但是,他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就是原来的副市长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由于索布恰克在圣彼得堡执政六年中,树敌甚多,政绩却不明显,竞选没有一点优势。而圣彼得堡市民需要的是更实在的东西。

1996年5月,索布恰克在圣彼得堡市市长选举中败北,随即遭遇其政治对手的打击报复,面临着锒铛入狱的威胁。此时的普京表现出了一个学生、一个部下对自己老师和上级的忠诚。他追随索布恰克离开了圣彼得堡市政府,并说了句后来被俄媒体广泛报道的话:“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

离开圣彼得堡市政府后,普京曾有几个月处于失业状态。落魄的索布恰克,在政坛斗争中失败后也尝尽世态炎凉。为了躲避政敌的迫害,只得旅居巴黎养病。他出国时,过程就像一次惊险的秘密逃亡。普京本人透露:“我去了圣彼得堡,见了索布恰克,在医院看望了他。11月7日,我的芬兰朋友派来了医疗飞机。您知道,11月7日这天全国都在过节。索布恰克离开圣彼得堡这件事直到11月10日才被大家发觉。”在普京的帮助下,索布恰克得以离开祖国,前往巴黎躲避政敌对他的迫害。

延伸阅读

忠诚是人类最珍贵的品德之一,能够体现一个人最珍贵的情感和行为。忠诚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前提和核心。

一个人,不管他的智慧多么超群,也无论他的能力如何,没有忠诚的道德品质,他就无法为一个团队贡献他的力量,忠诚是一个人最为高贵的品质,可以为你赢得尊重和信任。

忠诚不仅是政坛必需的一种品德,在当今社会,更是职场的第一竞争力,很多优秀企业选拔人才时已经把忠诚度排在首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只有那种既有能力又忠诚的人才是最为理想的人才,很多领导宁愿任用一个能力差一些却足够忠诚敬业的人,而不愿重用一个朝三暮四视忠诚为无物的人,哪怕他能力非凡,因为人们很清楚,这种“能人”一旦背叛企业,企业遭受的损失可能无法估量。忠诚,已经成为立身之本,成为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领导喜欢不忠诚的员工。即使你不是企业员工,你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人员发生往来,因为你毕竟是社会中的人,如果你缺乏忠诚,团队不会接纳你,组织不会聘用你,别人不愿与你共事,朋友也会因你的不忠而不再信任你,你终将被社会抛弃。

我们应该明白,忠诚是获取回报的前提。对企业忠诚就是爱岗敬业。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企业好,员工才能好,大家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样工作,企业发展了,企业自然会给你物质和精神回报,而且得到更多回报的人必是那些对领导忠诚的人。如果你对企业缺乏忠诚度,总对自己任职的公司有诸多不满,频频跳槽,最终会遭到排斥,没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成了“怀才不遇”的主力军。缺乏忠诚,害的不仅是企业,还有你个人。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2000年当选总统时,引用的名言

背景解读

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同时任命普京为代总统,这一决定震惊了世界,也令普京本人措手不及。叶利钦的女儿塔季扬娜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当她的父亲最初选择普京作为接班人时,普京表现得十分胆怯并请求叶利钦再三考虑,“普京告诉我们他已经请求爸爸(叶利钦)不要辞职”。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普京当选总统有其必然性。叶利钦常年生病,任期即将结束,所以他频繁更换总理,想寻找接班人。当时俄罗斯社会混乱,为了稳住政局,出身安全局的普京是合适人选。叶利钦推举普京首先看重的是他的忠诚,也为了确保下台后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数年后叶利钦也表示,当初选择普京没错。

普京出任俄罗斯代总统后燃起“三把火”:在车臣搞反恐怖行动,结束“国中之国”的局面;赢得12月19日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的胜利;经济停止滑坡,出现回升。因此在短短的140多天里,普京的选民支持率从不到10%上升为50%以上。俄罗斯舆论普遍认为,普京是一个目标明确、说话算数、做事做到底的“铁腕人物”。

2000年5月7日中午,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职。叶利钦把象征总统权力的“祖国功勋”一级勋章交给普京。在当选总统后,普京借用沙俄末期总理斯托雷平的名言立誓:“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而这也是当时历经苏联解体后10年的动荡与贫困的俄罗斯民众的共同期待。

延伸阅读

在两任总统的8年执政期内,普京初步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俄罗斯重新崛起了。2012年,他再次当选总统,开始6年甚至是12年的任期,他要做的是,给自己的这个诺言画上一个更加完美的句号。

为人处世,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欢迎的人,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任何时候都有守信、遵约的美德。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悲伤。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这正是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母亲,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他母亲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母亲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母亲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自此,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能否兑现不仅有个努力程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

“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牺牲自己”

在我成为总统的那一刻起,我就立下誓言——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牺牲自己。这将是我一生的座右铭。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的个人生活、个人利益全部结束了。

——第一次上任后的总统誓言

背景解读

普京施政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重拾已经失落了多年的爱国主义。普京说:“在我成为总统的那一刻起,我就立下誓言—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可以牺牲自己。这将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普京的爱国主义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爱国家、爱民族、爱俄罗斯的传统爱国主义,另一个是使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强国强军精神。后一种是普京爱国主义的核心,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强国强军爱国主义”。

2000年12月,普京上台不久,就向杜马提交了关于国家象征的法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恢复苏联时期的国歌,而这个国歌已经绝响十年了。这在杜马和整个俄罗斯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争议。许多政治家都认为,这是绝对不行的,连叶利钦也坚决反对。但是普京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大多数居民已经习惯了听亚历山德罗夫的音乐,只要填上新词就行了。结果是,普京的法案获得通过。一首新词老旋律的俄罗斯国歌响起了。此外,传统的红色的旗子再度在俄罗斯的军队中飘扬起来。所有这一切对于已经十年没有自己国家象征、没有可以代表自己愿望与希望的人们与军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库尔斯克”号潜艇沉没成了普京强国强军爱国主义的冲锋号,从此开始了一个强国先强军、强军先强海军的日趋迅猛的发展进程。国防工业再次成为俄罗斯国家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手段使军队,首先使海军回归到了在国家中应有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人为之一振:俄罗斯是可以从沉沦中再起的。

“独立自主”是全世界的通用词,当普京执掌俄罗斯后,他把这四个字深深地记在心里。他吸取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转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俄罗斯从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迷信中彻底解脱出来,从美国和西方并不温暖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开始走自己的强国之路。

普京的路线使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所依从的内外政策发生逆转,与美国的战略轨道背道而驰。

普京知道,冷战结束了,竞争并没有结束。在美国眼中,俄罗斯依旧是它的头号敌人。削弱俄罗斯、不让俄罗斯东山再起仍是美国一项重要的长期战略目标。

国际局势是不利于俄罗斯的,国内形势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于是,普京上台后断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总统的垂直领导,使财阀与国家权力机构彻底脱离,使国家机构和商业机构分开,整肃地方行政长官,向各地区派出总统的全权代表等。

上台后的普京仍旧奉行东西方并重、欧亚平衡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在致力于发展对西方关系的同时,也加大了亚太外交力度。

普京在其外交决策中,始终把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这种外交平衡中,俄罗斯的独立意志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俄罗斯和德、法联合反对美国以战争手段来解决伊拉克问题就是明证。但是,平衡仍是普京外交决策的主要手段,他仍将在既不得罪西方也不得罪东方的情况下,走自己的强国之路。

延伸阅读

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团结各族人民的唯一思想只可能是爱国主义,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做到。

所谓爱国,就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言论、行动都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的,那么他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如果做一件事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的,就是爱国行为。爱国行为就是正能量。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释放的是正能量,就是爱国的,我们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爱国的。因为国家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聚集正能量,早日实现强国梦。

一位名人说过,“爱国心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古往今来,人们可以用无数故事证明这“人类最高的道德”的崇高。令人感动的不是这种“道德”的结果,而是这样的“道德”往往蕴藏于普通人的心灵、勃发于国家民族的特殊时机。

为了民族尊严、民族利益,表达人民的意志,这种“民气”非常可贵。但要使它发挥作用,要让这种“人类最高的道德”转化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还必须让“爱国心”落在实处,让“民气”转化为民智、民力,使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发挥真正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有爱国的激情,还要有大国理性。

热情与理性并不矛盾。在法律的框架下,在道德的范畴内,以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为着眼点,合法有序地表达,就是理性。这种“理性”反映了一种履行公民责任的担当。作为个人,我们有表达爱国热情的权利;作为公民,我们有以大局为重、理性爱国的责任。这种“理性”也体现了一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眼界:只有以国家利益作为根本,我们的爱国之心,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忙得就像木帆船上的划桨奴隶”

我非常感谢人们知道我的确是每天在为国家诚实地工作,面对两次投票给我,选我当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公民们。八年来,我忙得就像木帆船上的划桨奴隶,从早到晚,还是殚精竭虑地干……

——对两任总统生涯的回顾

背景解读

普京上任后,为了俄罗斯的复兴,的确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也成功地结束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混乱沉沦的衰弱局面,推动了俄罗斯作为苏联主体继承者重新崛起,的确是无愧于两次将选票投给他的民众。从其连续两届的执政历程的主要政绩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确称得上是殚精竭虑,否则也不会有下面这十大主要功绩。

一、改善人民生活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期望值很高。这时,普京如果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他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和选票。因此,普京上台后便利用各种机会深入民间,走访普通居民家庭,了解人民的疾苦。

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政府掌握了一千多家国企,加之石油涨价,俄政府财政收入大增,所以在2004年连任总统后,普京毅然放弃了准备实施的“社会福利货币化”政策,将财政盈余和能源出口获得的巨额收入集中起来,偿还实行“休克疗法”时期对群众造成的欠账,推动实现“现代化医疗、高质量教育、买得起的住房和高效益农业”,改善人民生活。从2006年起,普京政府每年拨60亿—80亿美元,实施社会福利工程。在保健领域,成倍增加基层医师和护士的平均月薪。到2008年,俄罗斯高科技手术和疑难手术的接待能力扩大了三倍;在教育领域,到2008年,全国能上网的中小学增加了两倍,教师工资大幅度提高,每年有1万名优秀教师可获得每人10万卢布(约28卢布合1美元)的奖金,科学家的平均月薪增至3万卢布;基础设施领域,拨款14亿美元全面实现农村燃气化;在住房领域,国家提供巨额补贴,使居民买得起按揭房,并增加住房建筑量。

在普京两任总统的八年时间里,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巩固国家统一

普京在2008年总结其两任总统期间的工作时,把反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列为自己的第一大成就。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普京的自夸。

在总统任期内,普京把因苏联解体而分散的、几乎瘫痪的中央权力进行了重组,铲除各州各地方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是建立中央垂直领导的政权体制,二是建立总统领导下的联邦区。另一方面,宪法立法会议通过了普京提出的有关政权改革的法律,从议会上院中撤去地区领导人的职务,使之失去了不受侵犯权,赋予总统解散地区议会和解除破坏联邦法律的领导人职务的权力。这种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各地区承认并无条件地服从中央。

为了保证这种垂直领导体制的成功运行,普京还建立了由总统任命全权代表的大的联邦区,向各联邦区派出“总统全权代表”。普京甚至向国家杜马派出了自己的全权代表。这些代表在各个联邦区内、国家杜马内、各州内代表总统行使权力,而各个州的州长没有全权代表的同意和支持是很难自行其道的。

三、维护苏联荣誉

普京深刻地认识到,由西方舆论主导的对苏联的妖魔化,必然造成俄罗斯历史、文化与情感基础的坍塌,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普京自觉地致力于客观评价苏联和维护苏联荣誉的活动。

在2004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指出:“苏联解体是20世纪地缘政治上的最大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一个悲剧。”他对外国记者比喻说,苏联解体是“在泼水的时候,连同孩子一起倒掉了”。

2000年5月7日,在普京就任俄总统的仪式上,曾出现一个“插曲”。当普京来到仪仗队面前时,一位将军向普京报告:“总统同志,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接受检阅。”当时,这位将军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先生”一词,而沿用了苏联时期的传统称呼“同志”。对此,普京并无异议,欣然接受,随后也向仪仗队响亮地喊出“同志们”的称呼,并得到仪仗队的热烈回应。

2000年12月,俄国家杜马根据普京的提议通过有关法律,规定用苏联国歌旋律作为俄罗斯的国歌,并用红旗作为俄军军旗。当时,普京的主张遭到右翼势力及前任总统叶利钦的强烈反对。叶利钦批评说,老国歌只代表官僚权力的苏共党代会,年轻一代人不会喜欢,总统不应该盲目崇尚民意。但普京强调,苏联国歌曲调激昂,振奋人心,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象征性标志从原则上讲是错误的,否定历史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

12月4日,普京在《关于国家标志问题的声明》中说:“难道除了斯大林的集中营和镇压以外,苏联时期我国所拥有的一切就不值得我们回忆了吗?我们把杜纳耶夫斯基、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科罗廖夫(苏联火箭制造和宇航方面的科学家和设计师)和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就置于何地?我们把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的飞行置于何地?把从鲁缅采夫、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时期俄国军队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置于何地?1945年春天的伟大胜利又该怎么解释……红旗正是我国人民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旗帜。”

四、加强国防建设

普京上台后,带领俄罗斯走上了强国先强军、以强国爱国主义统领国家和振奋民心的道路,给予国防事业优先拨款,俄罗斯武装力量和军事工业迅速复苏。在军事体制上,普京整顿大军区,使军队重新归于国家元首的领导之下。宣布投巨资建立新的航母编队,大幅度提高军人工资,派遣军事领导人进入行政领导班子,提高军队政治地位。与此相应,军界对普京给予全力支持,保障了普京的顺利施政。

五、回收国有企业

在普京首次担任总统之前,尽管经过“休克疗法”的洗礼,俄罗斯已经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和企业经济活动自由化的市场体系,然而其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状态。普京成为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扭转不力的经济局面。

普京在总统第一任期内就提出“富国强民”的思想,主张渐进审慎地改革经济、干预和规范市场经济。当时的俄政府在财税、投资、汇率与货币领域加强了调控力度,强化了中央权力,提高了经济开放力度,大幅提高了居民收入。

普京通过司法手段或市场手段,将战略行业特别是能源领域的大型企业重新国有化,打击寡头势力,并亲自确定国家涉及国防、石油、天然气运输、电力、对外贸易、银行、渔业、钢铁制造业等领域的1063家俄罗斯大中型企业为国有战略企业,加强企业监管并使它们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并向国库上缴利润。

六、谴责和打击卖国势力

对于俄罗斯出现的亲西方的卖国势力,普京深恶痛绝,他警告说:“国内外的反对者想把俄罗斯搞坏。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想看到一个贫弱的国家。他们想要一个无组织、无秩序、分裂的社会,以便他们在背后搞肮脏勾当。”

“在这个国家,有些人像走狗一样向外国使馆乞食,指望得到外国基金会和政府的支持,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人。”普京说,国内一些反对派得到“西方专家”和周边邻国的指点,试图煽动蛊惑人们。“他们从西方专家那里学了两招,又在邻国接受了训练,现在他们要上街游行了,又想要煽风点火和进行挑衅。”“一旦这些先生重新掌权,他们将再次欺骗民众,中饱私囊。他们想复辟建立在贪污和谎言基础上的寡头政治。”这实际上是普京在暗示,不容许在俄罗斯出现邻国格鲁吉亚、乌克兰那样的“颜色革命”。

七、网罗国家精英

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颜色革命”及吉尔吉斯斯坦动乱的教训中,普京认识到,要严防政治精英分裂,避免从政权内部产生反对派。他的具体办法是设立政治地位很高的“社会院”,将全国精英网罗进来。由126位各界名流和社会组织代表组成的俄罗斯“社会院”,其主要工作是促进公民和国家机关互动,构筑社会同国家对话的平台,以便在决策时考虑各社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和意见,促进社会和谐。89个联邦主体以及各大城市也都建立了社会院,行政机关内部则建立了社会委员会。

为了防止发生“颜色革命”,普京将那些敬仰崇拜自己的俄罗斯青年组织起来,建立起新一代俄罗斯青年近卫军——“纳西”,人数达十万之多。他们的任务就是打击卖国势力,宣传爱国主义,拥护普京的一切政策,反对一切挑战普京的人。纳西的建立,极大地强化了普京的声望和力量。

八、抵制美式民主

普京一向强调俄罗斯是民主国家,从不笼统地否定民主,也不把本国民主同他国民主对立,但他强调讲民主自由“必须顾及俄罗斯历史”,“从本国的地缘政治和国情出发”,“民主原则和民主标准不应导致国家解体和人民受穷,而应使国家更加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建设何种民主的问题上,“俄遵从的不是外国伙伴的态度,而是本国的现行法律”。他说:“有人认为民主比主权重要,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这两者都重要。”俄政界把普京对民主的理解,解读为“主权民主”,即根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国情和法律,由本国自主确定的民主。“主权民主”论实际上是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混合体,使俄罗斯反对派西天取经求“民主”的主张显得苍白无力,也打掉了美国对俄实行“民主化”、搞“颜色革命”的法理依据。

九、抗击美国霸权

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只要损害俄罗斯利益,普京都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立场之坚定、态度之强硬,令西方政客大为吃惊。在慕尼黑召开的安全政策会议上,在罗马尼亚召开的北约会议上,普京都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北约东扩的政策直截了当地提出谴责,指责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不顾国际社会诸多中小国家的利益和愿望,唯美国利益为是,导致国际社会动荡,成了“人类新悲剧的发动机”。为对抗美国霸权,普京以退出俄美销毁中短程导弹协定相威胁,命令俄罗斯空军恢复战略轰炸机巡航,并宣布将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提升为第一副总理,提高军人在俄罗斯的地位和实际影响力。

十、反思历史教训

对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政策,普京不止一次地进行了严厉批判,谴责当时的当权者结党营私、中饱私囊,导致了国家分裂和百姓贫困。普京指责戈尔巴乔夫时期说,“80年代末期抛下人民不管,导致人们甚至得不到最起码的服务和商品,人们没有糖、肉、盐、火柴等等”。他指出,“毫无疑问,正是他们的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普京指责叶利钦时期的政治投机者控制了联邦会议和政府的关键席位。高官们为了迎合寡头而不惜损害俄罗斯的社会和国家利益,把国家财产挥霍殆尽。腐败是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竞争的手段。“他们是人民的敌人,是西方的走狗。”

通过上述十个方面的强国战略可以看出,普京带领俄罗斯走的是一条强国富民之路,这条道路的显著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追求俄罗斯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抗击霸权主义,打击卖国势力,捍卫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独立自主,尊重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谋求俄罗斯的团结和凝聚力。

延伸阅读

成功学大师奥里森·马登将人们在奋斗过程中的表现分为两类:一些人往往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对人生目标的追逐中,发誓不惜一切代价要将自己的事业推向成功的巅峰,无论达到这一目标会让他等多久也毫不在乎;而另一些人却总是在奋斗的过程中犹豫不决。他不敢全情投入自己的事业,担心一旦失败了就没有退路。这两种人的前途往往也会截然不同。

普京显然是第一种人,他全力以赴投入自己的政治目标,从而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用尽全身气力冲向自己的梦想,从而也就具备无限的动力。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咬紧牙关决不后退,那么几乎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你前进的脚步。

如今的年轻人最显著的弱点之一就是优柔寡断,并且缺乏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坚定意志。而大多数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能够专心致志于他所努力欲成就的目标上。为了达成目标,他能舍弃一切与他成功之路不相关的事物,眼光只锁定他的目标。

这种强烈的成功意志,对于一般人而言,似乎较难以具备。这里建议你可将纷乱的思绪暂时放下,静心省思,有哪些事物阻碍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当看清所有阻碍你成功的事物,诸如拖延、懒惰、消极意识等等,接着你必须有个坚定的决心,先除去所有的障碍物,然后再断绝你所有可退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渴望追求成功的愿望,如同求生的本能一般迫切而强烈,而这种本能将引导你走向成功。

“狗急了也跳墙”这句话虽然难听,但的确有一定道理,一个人如果确信自己已完全没有退路时,往往能爆发出最巨大的勇气,发挥出最巨大的潜能。所以说,如果你真想做一番大事业,那就找准目标,毫不犹豫地断绝所有后路,置之死地,背水一战,这或许就是你获得成功的最好机遇。

“我将与军队、舰队同在,也将与人民同在”

尽管我在总统职位上才100多天,但我还是应该对这次悲剧负有全部责任,我有过失。我将与军队、舰队同在,也将与人民同在。我们大家不仅要一起来重振军队、舰队,还要振兴国家。俄罗斯永远拥有未来!对此,我深信不疑。

——对“库尔斯克”号事件的发言

背景解读

普京初任总统后,碰上的最大的危机无疑就是在巴伦支海的军事演习中“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件。

2000年8月12日,参与巴伦支海俄罗斯军事演习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与总部失去联系。次日,俄一艘巡洋舰的回音测深仪发现了沉于105米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据报道,该艇是1995年服役的,排水量1.8万吨;艇长154米,核动力装置2座,200MW压水堆;汽轮机2台,55MW;编制130人;武器装备24枚巡航导弹(可装核弹头);8组鱼雷发射器。该级核潜艇凝聚了俄罗斯潜艇制造技术的精华,艇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可是,在8月12日这一天,俄海军引以为豪的这艘核潜艇却沉没了,艇上118名官兵无一生还。

在2000年俄罗斯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中,“库尔斯克”号事件是最大的悲剧事件,立足未稳的新总统普京遭遇到了最严峻的考验。

事件发生后,俄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普京本人也是亲力亲为地去解决问题。2000年8月22日,普京来到了牺牲艇长根纳季·利亚钦家,看望了他的妻子利亚钦娜,就在他们住的那间破破烂烂的房子里,与她交谈了一个多小时。随后他们一起前往“军官之家”。当知道普京总统到来的消息后,牺牲艇员的家属都赶来了,“军官之家”只有650个固定座位的大厅里挤进了一千多人。普京亲切地与大厅里的人们交谈,并耐心地回答他们所有问题。他没有表现出丝毫不耐烦,而是聚精会神地倾听。这次会面持续了三个小时,这是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另外,那些闻风而来的记者们想看到的意外事件和粗鲁的言行没有发生,也没有电视台和电台转播:因为普京不希望把自己与遇难潜艇官兵亲属的会面变成一场作秀活动。普京充分显示了他的诚恳,他说:“我没意识到,舰队处于如此可怕的状况。”接着,他批评了俄罗斯媒体在报道“库尔斯克”号悲剧事件时的极端偏见和歇斯底里,他认为这样做是侮辱了潜艇官兵。普京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偷光了国家、陆军和海军,今天又妄想操控社会意识。”

8月23日,俄罗斯几乎所有报纸都刊登出“遇难官兵家属们的情绪缓和多了”的标题。参加这次会面的不少心理学家后来回忆说,总统的讲话通情达理,他用真诚赢得了人心。俄罗斯《消息报》指出:“总统成了一位优秀的心理疗法师。”当然,给在场的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有政府和总统决定给牺牲人员亲属的、按俄罗斯的国情来说数目不菲的补偿。要知道,大多数牺牲的潜艇官兵都是各自家庭的顶梁柱,失去了他们,如果再没有这笔补偿,很多家属简直就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

正如有家报纸写的那样,关键不在于普京是否“收买”了这些人。一位遇难潜艇水兵的母亲对“公共电视台”记者说:“他像亲人一样和我们说话。”甚至就连反对普京的媒体也感到大为诧异:“弗拉基米尔·普京部分完成了稳定遇难者亲属们情绪的任务。”(《今日报》)“在亲属们号啕大哭的氛围中,普京看上去不是国家元首,而是一位能够感同身受的俄罗斯普通公民。这显然使场面朝着对他有利的方向转化。所有从前有关索契沙滩和对潜艇悲剧的庸俗乏味的传言,现在都一笔勾销了。”(《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普京是作为这些人的总统离开此次会面现场的,可就在刚才他还差一点被这些人给撕碎了。”(《生意人报》)“普京的白天是维佳耶沃悲剧的最高潮。这曾是一场危机。到了晚上,人们的情绪变得缓和了。心理医师证实,8月22日夜里,所有人都睡着了。”(《消息报》)

8月23日晚,普京长时间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的采访。在这次采访中,他回答了过去10天来令全社会躁动不安的所有问题。普京说:“尽管我在总统职位上才100多天,但我还是应该对这次悲剧负有全部责任,我有过失。我将与军队、舰队同在,也将与人民同在。我们大家不仅要一起来重振军队、舰队,还要振兴国家。对此,我深信不疑。俄罗斯永远拥有未来。”

“库尔斯克”号事件给以重振俄海军昔日雄风、实现强大俄罗斯为目标的普京以沉重打击。当时,有很多人都在怀疑:普京所描绘的通往“俄罗斯大国”、“俄罗斯海军强国”的道路会否“动摇”?但纵观普京初任总统后的一系列做法和后来的成就,不难发现,普京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重振俄罗斯海军雄风的决心并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改变,反而更加坚定,并促使普京进一步增加了对军队的投入,以避免这种悲剧的再次发生。

延伸阅读

从这次采访中能看出普京是个政治高手。其实核潜艇沉没事发后,他的所有解释都是越描越黑,因为全国上下此时都认定是他的错,所以不如什么都先认下来,把后事处理好,等俄罗斯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发现错怪了他,也就会更支持他。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危机都很可怕,但比它更可怕的是失去化解危机的勇气。面对危机,关键是要鼓起勇气和信心。那些经历过危机,甚至在别人看来可能一蹶不振的人最终能走上人生巅峰,就是因为他们拥有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很多年前曾有这样一篇报道,美国纽约的一位妇女,因服用了强生公司生产的泰诺胶囊而死,经化验,得出的结论是该胶囊中含有剧毒氰化物。这一事件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对强生来说,这几乎是一次可以置整个公司于死地的事件。

可就在三个月后,泰诺的新广告竟然在电视上再度亮相。这是为期一年挽救泰诺的“攻坚战”的开始。与大多数人的预测相反,泰诺不但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在一年内又重新占领了原有市场份额的80%。当然,这首先要归功于当时强生公司的CEO——吉姆·博克。

1976年,吉姆·博克开始担任强生公司的CEO,在他的努力和领导下,强生公司迅速发展。1982年初,强生的年销售额合计超过50亿美元,拥有将近150家公司。当时的强生就像一台“营销发电站”,以产品的推陈出新和甘冒风险而闻名,而这正是吉姆·博克商业模式的体现。

当时,博克十分看好公司生产的止痛胶囊泰诺,认为泰诺可能占领更大的市场。可是,就在一切看起来非常完美的时候,却出现了“晴天霹雳”。

1982年9月30日的上午阳光明媚,博克正与公司总裁大卫·克莱尔开会。突然,高级经理闯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说:“库克县的法医报告称,有三人死于服用氰化物封结的泰诺胶囊!”更多坏消息很快传来,芝加哥也出现了中毒者。

博克回忆说,当时“没有比这更伤神的事了”,成百上千的电话拨通了他们的总接线台——恐慌的消费者、药师和医生,还有不断传来的耸人听闻的假消息。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危机,博克在短暂的震惊之后,迅速投入行动。

博克感觉自己的第一要务就是避免更多死亡事件的发生,直觉告诉他要召回已经销售出去的全部的泰诺胶囊。3100万瓶药的召回不光在物流上是个问题,在经济上也是一个大问题。据说,当时强生的经济损失达到了一亿美元。尽管这样,博克还是鼓起勇气,毅然决然做出了召回的决定。

在解决了泰诺对生命的“直接威胁”之后,博克又开始为泰诺的生存和公司的健康状况而战。博克开始给受害家属写吊唁信,同时召开下一步行动会议。此时,危机气氛笼罩着整个强生总部大楼。

在会议上,很多人都认为泰诺已经大失民心,无法生存了。而且,随着成千上万被召回的泰诺胶囊烧成灰烬,几乎所有的人都猜测这个牌子要永远死去了。可是,博克却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否决了永远停止生产泰诺的建议,决心要为泰诺的重生而战。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一种怎样的勇气啊!博克就是这样敢于面对一切,敢于扭转乾坤。

博克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消费者对泰诺的态度。他首先为泰诺设计了全新的包装,接着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向购买此款泰诺的人提供优惠券。最后,在危机过后一个月,博克给强生两千多人的销售大军开了一次“战前动员会”,鼓励他们走出强生,去说服医生和药师向他们的病人和消费者再次推荐泰诺。

1983年1月3日,也就是在中毒事件发生三个月后,泰诺的新广告首次在电视上亮相。随后,泰诺的销售渐渐有了起色,博克的反击成功了!

接下来的一两年,博克又几次被拖进像泰诺中毒这样的麻烦事中。但博克从不慌乱,他总是勇于去面对。在他的领导和鼓舞下,强生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非但没有使公司陷入绝境,反而提升了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使危机一次次得到化解,甚至转变为潜在的商机。

“没有最高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是不可想象的”

对俄罗斯这样一个复杂、处于发展转折关头的国家,没有最高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是不可想象的。这将导致混乱。所有的人都将受害。这是不能允许的。

——谈关于政治改革

背景解读

2004年9月13日,普京在政府特别扩大会议明确宣布将对现行的政治体制和政权结构进行彻底改革。消息一出,外界评论这是俄罗斯十多年来最令人震撼的政治改革方案。

其实,早在2004年3月15日凌晨成功连任总统后,普京同媒体见面时就强调:“对俄罗斯这样一个复杂、处于发展转折关头的国家,没有最高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是不可想象的。这将导致混乱。所有的人都将受害。这是不能允许的。”为了使俄罗斯不再走向混乱,普京充分显示出他的“强人”本色。

2004年12月3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普京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地方行政长官的产生由俄联邦总统提名。

在俄罗斯政治体制上,地方长官的产生一直沿用地方直选的方式。这种方式看起来比较民主,可是地方权力被少数亲近地方官的人所把握,产生了尾大不掉的现象。普京连任后仍有一些地方领导人自恃有民意支持,对中央政令不理不睬,使得联邦行政权力受到地方分离势力的挑战,国家的有效管理远远没有实现。这是实现强国之路的最大障碍。因此,普京决定改变联邦主体领导人的产生办法,由俄联邦总统提名,然后由地方议会批准。这种举措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第二,改革杜马选举制度。

杜马选举有两种方式,一是单席位选区制,一是政党选举产生。假如某个人不属于政党,可是,单个获得的选票多也可以成为议会代表。普京连任后取消了国家杜马选举中的单席位选区制,改为全部按政党选举产生。这样就可以减少那些不具备政党条件的民主反对派“入围”的可能性。

第三,提高政党进入国家杜马的入围线。

各政党进入国家杜马的得票率从5%提高到7%,将政党注册资格从成员l万人增加到5万人。

延伸阅读

从普京出台的这些措施可以看出,他把议会、政府、各联邦、主要政党和媒体控制在手中,实现了政治上的相对集权,目的在于建立“新权威”。

普京之所以这么做,是根据俄罗斯当时的特殊国情做出的选择。因为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如果中央大撒把,地方各自为政,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必定会产生各种矛盾。再加上车臣武装分裂分子的挑衅,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要维护国家统一就需要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中央集权。可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因此,普京决定确立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政治体系,以强大的国家力量和国家权威来保持国内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以及改善俄罗斯在全球外交结构中的不利地位。也许有人会对普京此举产生非议,可是从长远看,在权威政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当时俄罗斯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民主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之上,当时的俄罗斯不具备这些条件。在民主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向民主制的迅速过渡,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政治动荡。

所以说,这种强有力的国家权威和个人权力制度同自由、民主价值观念的结合,是普京从政特别是执政以来对政治体制摸索和探索的结果。

普京实施整改的目的不仅巩固了个人权力,也为俄罗斯求得一个稳定发展的局面,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统不强,俄罗斯也难强”

我不希望下届总统是个软弱的总统。未来的总统应当是一个健康、有强烈工作愿望、能独立履行职责的人。总统不强,俄罗斯也难强。我任职期间尽了最大能力使俄罗斯摆脱疲弱状态,我不会亲手毁掉我努力促成的强国!

——谈总统接班人

背景解读

普京当总统时,善于运用个人外交来推行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最大限度地为本国谋取安全和经济利益。2008年,他担任总理,依然在动用当初积累的丰富外交资源和广泛人脉,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以早日兑现“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这一承诺。

西方一位学者在一次午餐会上的提问丝毫不顾情面:“为了2012年重返总统宝座,您是否将推出一个比较软弱的‘接班人’?”

普京的答复令人动容:“我不希望下届总统是个软弱的总统。未来的总统应当是一个健康、有强烈工作愿望、能独立履行职责的人。总统不强,俄罗斯也难强。我任职期间尽了最大能力使俄罗斯摆脱疲弱状态,我不会亲手毁掉我努力促成的强国!”

在2000年至2008年近八年时间担任了两届的俄罗斯总统后,普京受限于俄罗斯宪法中“总统不得连任超过两届”的规定,离开克里姆林宫,将总统位置留给了自己指定的继任者梅德韦杰夫,自己则再次出任俄罗斯总理。

延伸阅读

梅德韦杰夫或许不如普京那般强势,但纵观其执政期间的表现,完全当得起普京的评价,也得到了国内国际的一致认可。

1965年9月14日,梅德韦杰夫出生于列宁格勒南部的库普希诺郊区。即使乘坐地铁,从这个建筑单调呆板的社区前往耸立着雄伟的教堂和宫殿的圣彼得堡市中心也要半小时车程。

梅德韦杰夫的父亲安纳托里是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母亲斯维特兰娜在另一所学校教语言和文学。

作为知识分子阶层,安纳托里一家在一座电梯公寓里分到了一套房子。现在,这栋电梯公寓仍旧存在,但一名居民抱怨说,电梯几乎不能用了。不过,她补充说,现在又“有希望了”,因为“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后,政府会在这里挂一块匾,到时公寓门口和院子估计都会重新装修一番”。

如今,库普希诺是圣彼得堡蓝领工人的大本营,那些能在城里购买房屋的人纷纷搬走了,但那些留下来的人也有理由感到骄傲——因为这里是梅德韦杰夫起飞的地方。

提起梅德韦杰夫,当地的居民们都非常骄傲。在当地的305小学校长办公室里,校长将梅德韦杰夫的大幅照片和普希金的画像挂在一起。校长说,梅德韦杰夫在学校时“学习非常好”。她还表示,梅德韦杰夫入学之前就会读书了,“小时候看就很有前途”。此外,他在政治课上的表现非常好,喜欢阅读和音乐。学校的门口挂着一张梅德韦杰夫的照片,下方写着一句话:“学校全体师生祝愿梅德韦杰夫总统大选获胜”。

这种语言上的附和同样存在于梅德韦杰夫的母校——圣彼得堡大学。

谈起梅德韦杰夫,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系主任尼古拉·克罗帕乔夫喜形于色地说,继克伦斯基、列宁和普京之后,梅德韦杰夫是第四位在沙皇被推翻之后在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就读过的俄罗斯领导人。克罗帕乔夫还说:“他是一个非常聪明、言辞犀利的年轻人,敢为人先,曾让很多老师都下不了台。”

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俄罗斯杂志采访时曾回忆了自己的大学生活,那时他靠在建筑工地打工、清扫街道来补贴生活。

大学第二年,梅德韦杰夫因在研讨会上发表“发达社会主义的经济机制”的陈述而获奖。他还在与芬兰接壤的边境地区服完义务兵役。在当时的一张照片上,略带稚气的梅德韦杰夫手握一把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一脸严肃。在服役的最后,他荣获少尉军衔。

在大学毕业时,法院、检察院乃至克格勃纷纷前来招兵买马,但拥有博士学位的梅德韦杰夫决定留在母校任教。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的法律地位,这种研究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大有裨益。

梅德韦杰夫的政治生涯始于1990年。他的领路人是法学教授、前圣彼得堡市长索布恰克。早在1986年,索布恰克就注意到了梅德韦杰夫。当时,索布恰克在靠近爱沙尼亚边境的一处集体农场里担任旅长,身为学生的梅德韦杰夫到农场帮助抢收马铃薯。索布恰克的博学给梅德韦杰夫留下了深刻印象。索布恰克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学里的商业法教授,按照苏联的标准,他无疑是一名出色的律师。他多年前就倡议采取多党制,发展市场经济,他还和苏联著名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萨哈罗夫交往密切。

1989年,索布恰克参加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梅德韦杰夫是他的竞选助手之一,帮助他印刷传单和拉选票。1991年,索布恰克当选圣彼得堡市市长后,便将梅德韦杰夫召至位于著名的斯莫尔尼宫的市政府任职,也正是在这里,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开始共事,并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和工作关系。

在沙皇时代,斯莫尔尼宫为贵族女子学院。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军事革命委员会设在斯莫尔尼宫,为十月革命司令部。1917年11月7日,列宁在斯莫尔尼会议大厅宣布苏维埃的诞生。而目前的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也都是在这里起航,走向权力的巅峰。

梅德韦杰夫在接受德国《镜报》周刊采访时说,普京在斯莫尔尼宫已经显现出领导人的魅力。“他善于倾听,能够处理细节问题,甚至包括水管破裂这些问题。”而在当时,梅德韦杰夫是那么不起眼,以至于前来拜访索布恰克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个接待员,而实际上他是市长办公室的法律顾问。

索布恰克在1996年竞选连任失败,梅德韦杰夫因此退出政治。他专心在圣彼得堡大学执教,不久就晋升为副教授。

直到三年后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才复出政坛,在1999年11月出任总理办公厅副主任。一个月后,随着普京被宣布代行总统职务,梅德韦杰夫也升至总统办公厅副主任。

2000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时,梅德韦杰夫直接领导普京的竞选小组。普京当选总统后,在2000年6月任命梅德韦杰夫为总统办公厅主任,成为克里姆林宫 “大管家”。

2005年,梅德韦杰夫成为俄罗斯第一副总理。

虽与俄罗斯第一人普京师出同门且“手足情深”,但年少老成的梅德韦杰夫深谙为人、为官之道。在外界眼里,梅德韦杰夫个性内敛,说话轻柔,举止得体,着装富有品位,身上具有书卷气。梅德韦杰夫以学者风度征服了民众,但在媒体面前,他却只谈“分内事”,很少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和各个政治党派保持良好关系。

梅德韦杰夫不像普京和其他许多政府高官一样在国家安全部门或其他强力机构任过职,步入仕途以来,他一直在普京左右保驾护航,安排总统的工作日程,负责分析国内社会、经济形势和国际局势,帮助总统进行决策,是“彼得堡帮”的核心人物。俄媒体评论认为,“忠诚”是梅德韦杰夫最重要的品质,“他似乎时刻准备着以旺盛的精力捍卫普京的利益”。

2008年5月7日11时45分,总统警卫团士兵手擎俄罗斯国旗和总统旗,迈正步进入了金碧辉煌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安德烈大厅。随后,另外两名士兵手捧象征总统权力的特制俄联邦宪法文本和“祖国功勋”一级勋章步入大厅。当时钟指向12时,新总统梅德韦杰夫踏着红地毯,健步走来,两侧持枪而立的卫队士兵向他行注目礼。

普京在仪式上发表简短感言并祝福新总统之后,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宣布,梅德韦杰夫正式成为俄罗斯新总统。普京将总统权力标志——总统旗、特制俄联邦宪法文本和“祖国功勋”一级勋章移交给梅德韦杰夫。梅德韦杰夫在总统誓词中说,他将“遵守和捍卫俄罗斯联邦宪法”,“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安全和完整,忠实地为人民服务”。

“眼泪是真的,是冷风吹到脸上了”

是的,眼泪是真的,是冷风吹到脸上了。

——第三次当选总统后解释自己的眼泪

背景解读

从1999年12月31日出任俄罗斯代总统起,十多年以来,普京一直是俄罗斯政坛最具影响力的权势人物,民众对他的支持度始终也是非常高的,这一点就连普京的反对派也无法否认。从2000年到2008年,普京连续两届担任总统,对内,他巩固俄罗斯联邦政权,整顿经济,打击寡头,加强军队建设;对外,他努力改善与他国关系,为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营造了良好外交环境。

2012年3月4日,新一届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举行。根据对99.3%选票的统计,普京获得了4500万张选票,占所有选票的63.75%。俄罗斯共产党候选人久加诺夫获得1200万张选票,以17.19%的得票率位居第二,其余三位候选人普罗霍罗夫、日里诺夫斯基和米罗诺夫的得票率分别为7.82%、6.23%和3.85%。这次选举投票率为65.3%。根据俄罗斯总统选举法,在首轮投票中获得50%以上选票的候选人当选为总统。

在3月4日总统选举当天,选委会一共收到了178起有关违反选举法的投诉。其中,“收到政党106起投诉。其中俄共党投诉47起,自由民主党49起,公正俄罗斯党10起。”选委会委员瓦维罗夫称选委将对所有收到的投诉进行核实。他强调,“究竟多少能证实,我们会调查”。

4日当天,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了苏联名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但当晚,“硬汉”普京就在全国人民的面前流下了眼泪。

4日晚,俄罗斯国内两家最大的民调机构的民调结果已经显示,普京的得票率在60%左右。超过10万普京支持者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旁的马涅什广场集会庆祝普京大选获胜。当晚11时左右,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统候选人普京来到集会现场并发表讲话。

普京先是平静地在演讲台上站定,一会儿表情就变得非常激动。他哽咽了一会儿后,任眼泪从自己的脸颊上流过。当普京向支持者发表讲话时,他的泪水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非常显眼。

普京表示,自己赢得了一场诚实的选举,他为此感谢所有参与投票的人,特别是自己的支持者。普京说:“感谢那些祝福‘伟大俄罗斯’的人们。我想问你们,我们会胜利吗?……我们胜利了!……我们赢得公正、诚实!……谢谢你们!对我国的全体人民来说,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验,一场关于政治成熟和独立的考验。我们显示出,没有人能把任何东西强加到我们头上。”

普京还向在场的支持者们许诺:“我们将更加诚实、更加努力地工作。我们将达成所有目标。我们呼吁所有人为了人民和祖国的利益团结起来。我向你们保证,我们会获得最终的胜利!荣耀属于俄罗斯!”

普京随后前往在莫斯科的竞选总部,向竞选工作人员表示感谢。这时,有人向普京提问:“刚才的眼泪是真的吗?”

“是的,眼泪是真的,是冷风吹到脸上了。”普京回答说。

从2000年入主克里姆林宫以来,冷酷、铁腕一直是普京多年来留给外界的印象。他流泪的时候很少,民众记忆中似乎只有“硬汉普京观看车臣战争电影流泪”的记录。

这次总统选举登记的选民达1.1亿,全国设有投票站9.5万个,投票时间跨越9个时区,累计21小时。多数选民认定,普京再次出任总统是“众望所归”,他将会为俄罗斯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局面。

在当时,俄罗斯的新一任总统除普京外不做第二人想。俄罗斯需要普京,他的执政理念、经验、风格都适应俄罗斯的基本国情。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拥护,也是无人能望其项背。

延伸阅读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哭泣是感情上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宣泄,是一种心态上的调适,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偶尔的大声哭泣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哭也并不是女人的专利。

在大多数人看来,哭泣一定是感情沉痛的表现,事实上,一个人沮丧、懊恼、疲乏等消极情绪累积久了,往往需要发泄,结果这个时候哭泣就成为最有用的一件工具。一位大学教授最近告诉人们,他每次遇到生活压力及挫折过重,就撇开一切,去看场电影。他说:“我选择一部特别伤感的片子,大哭一场。”

一位有三个儿子的年轻母亲也采用同样的办法。每逢孩子吵得太凶,或者家用钱实在不够,不能再买一件孩子的冬衣时,她就把孩子们送到祖母家去玩一个下午。自己打开唱机,听听音乐,哭上一场。她说:“过半个钟头,我就能应付一切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好哭、脆弱、自怜。其实,这些人找到了没有妨碍他人而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借以发泄可能有伤身体的情绪。

长歌当哭,连普京这样的人物都认为哭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所以说,哭泣绝不代表不坚强,它只是一种自然的宣泄。

“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超越宪法”

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超越俄罗斯联邦宪法行事。

——谈总统权力

背景解读

2003年,在一次普京总统与俄罗斯大学生的座谈会上,一位学生建议,总统可以当选三届。普京回答说:“一个人如果长期执政,就会无法无天,胆大妄为……身边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派系,民间称他们为奸党。”另一个学生问他,做总统,尤其是一个拥有国家杜马大部分议员支持的总统可不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普京略微停顿了一下,回答说:“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超越俄罗斯联邦宪法行事。”

这是普京在2003年的态度,当2004年他成功大选连任到2007年即将卸任,不仅仅是俄罗斯,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他的举动。关于2008年他的去向成了世界各大政治研究、评论中心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各国政府制定对俄罗斯政策的重要依据。

2007年6月底,在莫斯科举行了一个非官方的普京个人图片展,名为“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四季”。几百张黑白图片,记录了普京从一个政治无名氏转变为强势领导人的全过程。第一部分是“春季”,此时普京刚被任命为总理。一张照片上他站在叶利钦身边,像一个面目模糊的影子;“夏季”,普京已经是俄罗斯代总统了,他开始显示出自己的威严,虽然看上去还不是那么自信;“秋季”,总统普京此时刚经历了“别斯兰人质事件”、“库尔斯克核潜艇事故”等危机,年轻的他在变幻莫测的政治局势中不得不沉着应对,表情严肃、小心谨慎;“冬季”,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严厉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语惊四座,表情悍然,这已然是成熟的普京形象。

2008年5月,梅德韦杰夫正式成为俄罗斯总统,而普京则转为政府总理。他们成功实现了“领导—下属”的转化。当然,大部分人认为他们之间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普京依然是俄罗斯的“老大”、“一哥”,而梅德韦杰夫则不可避免地沦为“傀儡”。还有人担心,俄罗斯“名誉归总统、责任归政府”的传统会使得担任政府总理的普京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是“恶名”,从而对他的个人声誉产生影响。

普京出任总理,继续留在俄罗斯联邦,留在莫斯科,继续在国家的核心集体内为人民服务,继续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俄罗斯的复兴进程,唯一的使命就是为国家效力,他已经准备好了。

延伸阅读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都生活在群体中。而社会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处世的基本原则,都是必须予以尊重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然,仅仅有了规则、尊重规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坚持原则。

2011年,欧洲暴发了大肠杆菌疫情。

疫情是由一些携带病毒的黄瓜引起的。疫情暴发之初,普京就立刻下令,禁止向欧洲有关国家进口蔬菜,并且表示:“只有欧盟公开疫情传染源、传播机制和蔓延区域等信息后,俄罗斯才会从欧盟国家进口蔬菜。”

俄罗斯是欧洲重要的蔬菜出口国之一,为了避免损失,欧盟要求俄罗斯取消对欧洲蔬菜的禁令,欧盟驻俄罗斯官员费尔南多·瓦伦苏埃拉说这个“不恰当的决定”缺乏足够的科学理由,也跟世贸组织的规则相违背。

面对欧盟的责难,普京毫不动摇,做出强硬回应,称在欧盟找到大肠杆菌疫情传染源之前,俄罗斯绝对不会取消对欧洲蔬菜的禁运。在黑海海滨城市索契,普京说:“俄罗斯政府不会仅仅为了遵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就让俄罗斯消费者受到毒害。我们不能为了WTO的宗旨就让自己的百姓中毒……我当然会调查卫生部门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否正当,但最起码要等到我们的贸易伙伴们发现这种感染的源头。我认为他们目前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俄罗斯此前指责欧盟没有就这次大肠杆菌疫情提供足够透明的信息。“欧元区国家目前正对这些黄瓜吵得不可开交,他们如今又希望把俄罗斯也拖到丑闻里去。”普京说。他还表示,禁运蔬菜也对俄罗斯造成伤害,因为“眼下不是秋天,并不是我们有充分自产农产品的季节”。

虽然欧洲人常常显得非常强势,但是在坚持规则的普京面前,他们还是毫无办法。

社会是有规则的,而作为在社会上生存的人,也应当自觉地遵守规则。尊重规则、遵守规则、坚持规则,既是一个人有教养、有风度、讲道德、讲文明的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优秀品格。

“绝对的民主概念是不存在的”

绝对的民主概念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想保障这些民主原则是不可能的。

——谈民主

背景解读

普京从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自由化带来的苏联解体的教训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绝对的民主概念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想保障这些民主原则是不可能的”。

普京看到俄罗斯民主制已深入人心,不可更改。“今日之俄罗斯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要同自由、民主国家共同体实现一体化的国家”,“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在这种条件下,普京顺应民心,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小心翼翼地对民主加以约束和引导,目的是为了把握民主的进程和方向。这是他提倡的“顾及俄罗斯历史”、“从本国的地缘政治和国情出发”的民主和自由,也是独特的具有普京特色的“可控民主”。

其实,普京“可控民主”的思想酝酿已久,只是他选择了在第二个任期内出台。2004年9月初,俄罗斯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别斯兰人质事件”。

这次事件的发生使普京再一次看到了地方和中央之间存在的矛盾隐患。因此他决定对地方所谓的民主制在形式上肯定之,在实质上弱化之。通过对议会的控制和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的政治一致,使中央的命令能够畅行无阻。

但是,也有人担心,普京这样高度集权的话,会不会成为不可一世的“霸主”?其实,普京的“可控民主”与传统集权政治不同。“可控民主”虽然权力更为集中,但是也有民主的因素。因为普京的权力是“社会赋予由全民选举产生的具有超凡能力的国家首脑以最广泛的权力”。国家总统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是他自己可以操控的。再者,“可控民主”中所包含的权力需要在法制条件下运行,需要接受在野党和社会的制约。因为此时的俄罗斯打破了原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立法、执法、司法,相互制衡分权制的机制已经确立,个人意志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传统集权政治完全是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的权威和机构的权威都处于绝对的附属地位,二者显然是有明显区别的。

另外,“可控民主”保留了民主的一些普遍性原则与制度,如一定程度的民主选举、议会制、多党制和新闻自由等。这是它与传统集权政治最大的区别。

为了保证“可控民主”顺利推行,普京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通过利益的再分配,确保国家强力部门(军队、国家安全部门和内务部等)的支持。这些部门就是他行使“可控民主”的权力基础。得到强力部门的全力支持,接下来的改革就可以顺利进行。第二,使执政党控制议会。在俄罗斯多次选举中,尽管多党制已经建立,议会已经成为政党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可是选民往往以总统的态度为转移,这表明俄罗斯的民主不成熟。因此,普京决定改变这种局面,在议会选举中以执政党的身份对选民施加影响,自己退居幕后,这也是“可控民主”的表现。第三,控制舆论,保证民意支持。通过舆论引导,让人们明白“可控民主”的实质进而支持,得到广大民意的支持就是“可控民主”推行的社会基础。

当然,普京这样做并非只是出于巩固个人权力,也是为了给俄罗斯求得一个稳定发展的局面。为了使俄罗斯不再走向混乱,普京充分显示出他的“强人”本色。

延伸阅读

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东西,在普京看来,绝对的民主概念是不存在的,这说的是国家大事,而在我们生活中,相应的是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毋庸置疑,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公,面对这些,我们该怎样正确面对?

如果因为遭遇点不公而整天耿耿于怀,那么受苦的只会是你自己。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请记住一句话:个人只能学着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妄想让这个社会去适应你。当然,在可能的时候,我们也要努力尝试着用一些积极的方法改变可以改变的不公平遭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