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协助袁绍 讨伐董卓
一 反对召外将进京
曹操进京为典军校尉,只有半年的时间,政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病死,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又激烈起来。
灵帝生前,群臣请立太子,当时皇子只有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十四岁)和王贵人所生的刘协(九岁),灵帝想立刘协,由于何皇后的地位,其兄何进又任大将军,手握兵权,所以犹豫没有定下来,临死时才把刘协托给上军校尉蹇硕。这样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清流”的官僚名士与之联合)和以蹇硕为代表的宦官势力立刻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灵帝死后,蹇硕本想先除掉何进,然后再立刘协为帝。不料阴谋泄露,在何进的威胁下,蹇硕只好同意何进立其外甥刘辩为帝(少帝),封刘协为勃海王(后徙封陈留王),尊何皇后为皇太后。这样何太后便临朝听政,何进与太傅袁隗(袁绍叔父)参录尚书事,掌管朝政。
何进控制朝政后,以袁绍、袁术(时为虎贲中郎将)兄弟为心腹,依靠他俩谋诛宦官。蹇硕深知何进图己,写信给宦官赵忠、宋典说:“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政,想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宦官),扫灭我等,只因我蹇硕统率禁兵,他们才未敢立刻下手,现在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快点捕杀他们。”但是中常侍郭胜是亲何进的,他同赵忠商议后向何进告了密。于是何进等先发制人,将蹇硕捕获杀掉,并把西园禁军控制在自己手中。
接着,袁绍以窦武失败的教训,劝说何进下决心尽除宦官,他对何进说:“宦官亲近皇帝,出入发号施令,现在不把他们全部杀掉,以后必然发生祸患。”何进表示同意。
何进去向何太后请示,何太后以为将宦官头子蹇硕除掉就可以了,不同意尽除宦官。何进的弟弟接受了宦官的贿赂,也劝何进不要这样做。何进不敢违背太后的旨意,有些为难,便把事情搁置了下来。
袁绍见除掉宦官的计划受阻,便又劝何进召集外地将领,领兵入京以威逼太后尽除宦官,何进接受了这个建议。
董卓行凶图
何进的主簿陈琳认为袁绍建议很不合适,对何进说:“将军现在大权在握,只要您当机立断,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如今召集外兵进京,将兵权交给别人,事情是否取得成功,很难预料,恐怕要带来一场祸乱啊!”侍御史郑太也劝阻说:“董卓强暴寡义,如果授以大事,必将危害朝廷,不应该以董卓的力量为资援。”但何进听不进这样的忠告。
曹操这时也是站在反对宦官的立场上的,诛杀蹇硕他是赞同的。他虽然不是何进的心腹,但也参与了诛杀宦官的密谋,知道何进等人的意图。他对袁绍、何进的做法也表示不同意见,说:“宦官是历来都有的,问题出在君主把大权交给他们,过分优宠他们,以致闹成这个样子。现在要治他们的罪,应当除掉首恶分子,杀几个头头就行了。这只需要几个狱吏就够了。何必纷纷把外将召来呢?如果想要尽杀宦官,必定要走漏风声,很可能会遭受失败。”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宦官态度上,曹操与袁绍是不同的。袁绍主张尽除宦官,一个也不留,曹操主张区别对待,只将宦官中的几个罪魁祸首除掉就行了。袁绍的过激态度是危险的。曹操的求实态度是可取的。而且表现有策略性。在召外将进京的问题上,曹操是持反对态度的。后来的事实表明,曹操的分析和估计是正确的。
何进拒绝一些人的建议,召并州牧董卓领兵入京,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带兵进驻河内,几路大军逼近洛阳。丁原的军队火烧孟津(在洛阳北),火光隔河照人城中,声言要诛除宦官。袁绍在城中还搜集宦官的罪证,进行消灭宦官的准备工作,只等董卓领兵进京了。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居住的地方与羌族相邻。他的父亲董君雅是颍川郡轮氏县尉,领一县之兵。董卓体壮力大,勇武慓悍,能骑马射箭。年轻时曾到羌人地区游历,同羌族上层“豪帅”结交,精通“羌胡”之事,被羌族人视为豪侠好汉,在陇西有些名望。从军后,被地方官看中,做了凉州的兵马掾(古代属官的通称),领兵巡守边塞。桓帝末年,为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攻打西羌,镇压少数民族,屡立战功,连升官阶,由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到并州刺史兼河东太守。黄巾起义后,他为东中郎将,领兵镇压起义军,兵败被免官。不久,又被任为中郎将,领兵跟车骑将军张温进攻在凉州反叛朝廷的边章、韩遂,因功拜为前将军。
由于董卓在对西羌和韩遂、马腾等作战时,壮大了他的凉州兵势力(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合组成的部队),政治野心越来越大。东汉政府想解除他的兵权,征他到朝廷担任少府(九卿之一),他以所部“羌胡”兵不听命令为借口,不去洛阳就职。当灵帝快要死的时候,派他为并州牧,要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他又拒绝交出兵权,并带领部队到河东(离洛阳较近)等待局势的变化。当他接到何进要他进京的书信后,真是喜出望外,认为时机已到,马上引兵向洛阳进发,并上书请求惩治宦官张让等。
宦官见董卓带兵进京,感到形势危急,决定孤注一掷,先去掉何进。中常侍张让与段珪等乘何进入长乐宫见何太后的机会,布置亲信埋伏在门外,当何进出来时,突然将何进围住,张让怒斥何进说:“天下混乱,不全是由我等之罪造成的。先帝曾和太后闹翻,是我等各出家财千万送礼,取悦于先帝,才与太后重新合好。如今你竟想把我等灭族,不是太过分了吗!”说罢亲信们一拥而上,将何进杀死。何进被杀后,他的部将吴匡和袁术等领兵攻打宫门,张让、段珪等见势不好,慌忙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逃走。他们逃至小平津时,被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追上,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手斩数人,张让、段珪被逼投河自杀。与此同时,袁绍下令封闭所有宫门,搜捕宦官,要把所有宦官消灭。曹操对袁绍说:“袁将军不能这样做,宦官不都是坏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以杀害,这要伤害无辜的。”袁绍不听。大宦官赵忠被杀,其余宦官不问老少,一概不留,共杀死2000多人,连有些没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给误杀了。
当洛阳大杀宦官的时候,董卓率兵接近了京城,他迎上被劫持而出的少帝和陈留王,一起到了洛阳。接着,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献帝),先自任太尉,后当相国,将朝政控制在手中。当时献帝只有九岁,成了董卓任意摆弄的傀儡,董卓还毫不手软地杀害了何太后。至此,长期以来交替执政的外戚和宦官集团的斗争,宣告结束,东汉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名存实亡了。此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便主要表现为各个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军阀混战了。
董卓从为凉州兵马掾到为前将军领兵入洛阳,已经历30多年,身经百战,队伍强大,朝廷里的武将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就连镇压黄巾军有名的两个将领皇甫嵩和朱儁也害怕他,被他解除兵权,给个高官做(皇甫嵩为御史中丞、朱儁为太仆),其他人更拿董卓没办法,就连劝何进引董卓进京的袁绍也奈何不得。
早在董卓领兵进入洛阳之后,骑都尉鲍信曾对袁绍说:“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趁其刚到京师,士卒疲劳之机,袭击他,可以取胜。”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下手。不久,何进的一些家兵投归董卓;董卓又收买丁原的部属吕布,杀死守卫京城的丁原,把他的军队掌握在自己手中。董卓把武勇的吕布收为义子,如虎添翼。
早在董卓想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时,同袁绍商议,袁绍不同意。董卓按剑怒斥道:“你小子竟敢这样!天下事,难道不都在我手里!我要做什么,谁敢不从?你想试试我董卓的刀锋利不利吧?!”袁绍也大怒道:“天下有力量的难道惟独你董卓一人吗?!”说罢引佩刀而出,当晚逃奔勃海。他的弟弟袁术逃到南阳。
董卓掌权后,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其统治地位,曾对官僚地主中的一些名士加以笼络,给何颙、郑太、荀爽等人以显要的职位;对原来的一些“党人”,也加以任用。知名大儒蔡邕过去在宦官打击下,逃亡在外,董卓召他进京,三日之间升三次官,迁为侍中。对其他方面有影响的人物,董卓也尽力笼络,派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甚至在别人的指点下,还任命逃亡在外的袁绍为勃海太守,袁术为后将军,以缓和同他们的矛盾。但这些措施,并没起多大作用。
董卓是个非常残暴的家伙。他掌权后,为所欲为。京师地区贵戚宅地相望,金帛殷实,董卓放纵士兵剽掳,随意抄没,叫作“搜牢”,意思是把牢固封藏的财物搜索出来。何太后与灵帝合葬,董卓趁势掠取陵中随葬珍宝,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对人民则一味掠夺残杀。他的凉州兵,由羌人、“胡人”(匈奴)和汉人混合组成,由惯于掠夺财物的“羌胡豪帅”和汉族豪强率领,破坏性很大。董卓经常放兵抢劫财物,掳掠妇女,使洛阳一带陷于一片恐怖之中。一次,董卓派军队开到洛阳东南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把正在祭社的男子全部杀死,驾走他们的牛车,掠走妇女和财物,还把男子脑袋砍下缚在车辕上,把妇女装在车厢里,说是“攻贼大胜”,凯旋而归;回到洛阳城内,将男子脑袋焚烧,将妇女赏赐给士兵为婢妾。董卓的种种暴行,引起人民的强烈憎恨和一些贵族官僚的不满。
董卓对曹操的才干,久有所闻,他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并与其共商大事,想把曹操收为心腹。但曹操对董卓的为人是了解的,先前他反对召外将进京,就是看到了董卓是一个缺乏政治头脑又有政治野心的家伙。董卓到洛阳后的所作所为,曹操更是亲眼所见,他料定董卓无非是逞一时之势,终将要落得众叛亲离,归于失败的下场。像董卓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与其同流合污,而且要创造条件打倒他。于是,曹操在这年的九月,偷偷地离开洛阳,走上了公开反对董卓的道路。
二 讨董先锋
曹操逃出洛阳时只带几个亲信随从,带着细软之物,骑着骏马,抄小路向东朝着家乡谯县方向急驰。路过成皋(今河南荥阳县西)时,已是人困马乏。曹操到老朋友吕伯奢家中借宿。当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几个儿子见曹操所带财物不少,马匹也很精良,顿生歹意,便和宾客数人想趁曹操等睡觉时杀掉他们,以抢劫马匹和财物。因曹操是在逃亡之中,很是警觉,便同随从亲信将他们杀死,然后连夜逃走。
曹操举义图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之事,晚出的史籍记载与此不尽相同,说是吕伯奢儿子招待曹操,食器相碰发出声响,曹操误以为是兵器相碰的声响,误以为是要杀害自己,于是抢先动手杀了人。但不管哪种记载都没有说曹操杀了吕伯奢,也没有说陈宫跟随曹操。《三国演义》作者虚构曹操故意杀害吕伯奢,以及陈宫批判曹操的情节,是为了渲染曹操狡诈狠毒,突出其艺术形象。
董卓发觉曹操不同自己合作,已逃离洛阳,非常生气,于是他下令通缉曹操。当曹操继续东逃,来到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时,一个亭长见他形色可疑,把他扣留。曹操见亭长不知道自己是曹操,怕反抗更容易坏事,便任从亭长把他送到县里。这时县里已经得到董卓通缉曹操的文书,但大家不知道押来的人就是曹操。只有一个功曹(无姓名)认出了他。但这个功曹认为世道正乱,董卓在倒行逆施,不应该拘捕天下英雄,便没有挑明真相,还劝县令把曹操放了。
经过一次危险之后,曹操来到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由于陈留郡太守张邈是曹操的老朋友,又是反对董卓的,在这里招兵买马能得到张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陈留郡属于兖州管辖,兖州刺史刘岱也是反对董卓的,在兖州进行反董的准备工作就有了一个方便的大环境。因此,曹操便在陈留停了下来,没有回到家乡。
这时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曹操出任典军校尉前被罢官)也在陈留郡,因在己吾(今河南宁陵县西南)县有一份家产,曹嵩想清理之后,离开豫州这个四战之地,到偏远没有战乱的徐州琅邪去。曹操希望父亲拿出一部分家财支援他起兵,曹嵩同意了。
曹操在陈留郡招兵买马时,首先得到了襄邑(今河南睢县北)县大财主、孝廉卫兹的支持。卫兹对曹操的才能很是钦佩,他对别人说:“平定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曹操多次向卫兹请教,也感到他是一个非凡人物。卫兹对曹操说:“天下动乱延续的时间很长了,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要举兵就得马上开始!”曹操深表赞同。卫兹拿出大量家财资助曹操,使曹操很快建立起一支武装队伍。
这支武装队伍的基本力量是曹操的宗族家兵,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谯县的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悖、夏侯渊等人。
曹仁,字子孝,从小就喜好弓马打猎。他看天下已乱,结纳一些青年,约有1000多人,辗转于淮、泗之间。曹操在陈留准备起事,他便同曹洪(字子廉)一起率领家兵来到曹操帐下。
夏侯惇,字元让,是汉初大将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时,才开始从师学习。有人侮辱他的老师,他一气之下,把这个人杀了,从此以有刚烈之气闻名于世。夏侯渊,字妙才。曹操少年在家时,行为不检点,犯了案,夏侯渊代他承担重罪,曹操又设法营救他,得免于难。他俩来到曹营后,曹操格外高兴。
还有曹操的侄儿曹休、曹真,也成了曹操的亲兵爱将。曹休,字文烈,十多岁时丧父,随母亲渡江到吴地求生。听说曹操起兵,改名换姓从江东来到荆州,又北上投归曹操。曹操对左右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啊!”曹真,字子丹,因其父曹邵为曹操回本州郡(豫州沛国)募兵,为豫州刺史黄琬所害。曹操把曹真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看待。曹真勇武善射,狩猎时为虎所逐,他不慌不忙回身一箭,将猛虎射倒,摆脱了危险。曹操壮其英勇,让他和曹休一起统管“虎豹骑”宿卫。
此外,还有族外人来投归,著名的是东郡卫国(今河南范县西)人乐进。乐进,字文谦,形貌短小,很有“胆烈”。曹操以其为帐下吏,成为侍卫亲信。曹操还派他回本郡去招募军队,得1000多人,曹操以其为军假司马、陷阵都尉。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曹操组建了一支有5000人的军队。这支武装成为他以后打天下的基本力量。与此同时,曹操在己吾加紧对军队进行训练,并打造一些质量好的兵器。
正在这时,陈留太守张邈派人转来了东郡太宗桥瑁讨伐董卓的檄文,文中历数董卓罪恶,称说“三公”被逼迫,无法自救,希望有义兵来解救国难,号召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曹操看后,非常高兴。
桥瑁讨伐董卓的檄文,也传到了正在勃海招兵买马的袁绍手中。袁绍感到起兵有了名义,便派人到各地去联络,约请一些州郡官员同时起兵。就在这年(189)十二月,曹操在陈留郡己吾县起兵讨伐董卓了。
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函谷关以东)一些州郡互相呼应,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除张邈、曹操外,还有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东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张邈的弟弟)、山阳太守袁遗(袁绍堂兄)、骑都尉鲍信、长沙太守孙坚(孙权父亲)等。各路军首领会集到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开联盟会议,长沙太守孙坚因路远未能赶到。
在曹操去酸枣途中,进入中牟县境时,中牟人任峻(字伯达)前来投归,并集合自己的宗族宾客家兵数百人,加入了曹操的军队。
在酸枣会上,大家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纷纷表示决心,与董卓战斗到底,并正式推举袁绍为盟主。
袁绍这时虽然官位不大,只是一个太守,但由于他的社会影响大,还在消灭宦官的斗争中出了大力,所以多数人拥护他。袁绍自己也不客气,自号车骑将军,兼领司隶校尉,并以盟主的身份任命曹操为奋武将军。
然后,袁绍将关东诸军部署在离洛阳不远的三个地区。在东北方,袁绍与王匡屯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韩馥留邺地,供应军粮;在东南方,孔伷屯颍川(今河南禹县),袁术屯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其余张邈、曹操、刘岱、桥瑁等,则屯于东方的酸枣。
鲍信见多数人拥戴袁绍,心中很是不快。他发现袁绍有虚荣之心,并无统军之才。曹操虽然这时连一个方面军的统帅都不是(名义上归属于张邈),他却认为曹操很有才能,很有前途,特别是曹操拥有的那支家兵,是很难打垮的。因此,鲍信主动与曹操结好,曹操也亲切地与他交谈。有一次鲍信私下对曹操说:“就才略而论,能拨乱反正的人,就是曹将军。依我看来,不是真正有才干的人,即使一时强盛,最终也是要失败的。”
曹操听出鲍信是出自肺腑之言,也就不再表示谦虚。此后,两人结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董卓在洛阳见关东诸军来势很大,怕留着弘农王刘辩是个祸患,命郎中令李儒将其毒死,然后,为了摆脱关东诸军从三方面对洛阳的夹击威胁,下令挟持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他使吕布焚烧洗劫洛阳的宫殿和官府,还挖掘了皇帝及公卿的陵墓,盗取墓中的珍宝。又烧掉洛阳周围200里内的民房,强迫几百万人口西迁。一路上老百姓被军人驱赶、践踏,死伤不计其数,还有很多人因缺粮而饿死。尸体铺满西行的路上,无人过问。
董卓一伙的暴行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洛阳这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对此,曹操在《薤露》一诗中写道:
贼臣持国柄(贼臣董卓窃国权),
杀主灭宇京(杀死幼主毁洛阳)。
荡覆帝基业(荡覆汉朝帝基业),
宗庙以燔丧(先帝庙宇被烧光)。
播越西迁移(流离迁徙去长安),
号泣而且行(哭喊劫难走西方)。
瞻彼洛城郭(看那被毁的城郭),
微子为哀伤(微子一样为哀伤)。
微子,名启,是殷(商)纣王的哥哥,因见商代将亡,屡次规劝纣王改善政治,纣王不听,他便出走。商亡后,他见宫室毁坏,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十分悲痛,就作了《麦秀》之歌,抒发哀伤感情。这里曹操以微子自比,说自己看到被毁的洛阳,就像微子见殷墟而悲伤一样。
董卓迁都长安后,下令把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和袁术哥哥太仆袁基,连同两家亲属50多人全部杀掉。然后把朝政委之于司徒王允,自己带兵留守洛阳,派部将徐荣等到洛阳以东的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一带,抵御关东诸军。
关东诸军虽然打的是讨伐董卓、解除国难的旗号,但干的却是拥兵自重、乘机发展个人势力的勾当,名曰盟军,实则各怀异心。他们都按兵不动,谁都想保存自己实力,不肯首先与董卓的军队对阵交锋。
曹操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他对关东诸将说:“我们的宗旨是举义兵诛除暴乱,现在大军已经会合在一起,还有什么可迟疑的呢?如果在我们起兵之初,董卓借重王室,占据首都,加兵天下,还是值得忧虑的;可是现在他已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得人心,这正是消灭他的好时机。只要我们齐心奋力,一举可以取得胜利。”
可是关东诸将对曹操的意见,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于是曹操决定单独采取行动。
曹操率领本部军队从联军大本营酸枣出发,向西进击。张邈只派卫兹随同前往,各路军中只有鲍信、鲍韬响应曹操,配合作战。董卓派大将徐荣领兵迎战。双方在荥阳汴水岸边相遇。徐荣军队是久经沙场的凉州骑兵。曹操军队是由新兵和宗族宾客组成,缺乏作战锻炼,数量又少,结果被打败,士兵死伤很多,卫兹战死沙场,鲍信受伤,鲍韬也战死。曹操还为流矢所中,坐骑也受了重伤,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不同意。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却不能没有曹操。”于是曹操乘马逃脱。他来到汴水岸边,水深不得涉过,曹洪又沿河找船,终于找到一只小船。乘船过河后,曹操回到大本营,考虑到兵员大量减少,他立即派曹洪回家乡一带募兵。
正当曹操与徐荣血战时,在联军大本营中的关东诸将,却每日置酒高会,把讨伐董卓的事置之脑后。曹操逃回酸枣后,对此非常不满,他忍不住加以指责,并建议:
请袁勃海(袁绍)率领河内之众兵临孟津(今河南孟县南),我酸枣诸军进守成皋(今河南荥阳县西北),控制敖仓,阻扼辕、太谷之险,再请袁将军(袁术)率南阳之兵进至丹水、析县,入武关(今陕西商县东)以震慑三辅地区,三路大军可先深沟高垒,不与敌兵交战,多设疑兵,以显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天下很快就可以平定。今天我们兴兵是为了伸张正义。如果心怀疑虑,不敢进兵,会使天下人失望的。我实在为大家的态度感到羞耻!
曹操的这一建议是切实可行的,但对各路诸侯来说,仍然是白费唇舌。一气之下,曹操离开酸枣,又重新招兵买马去了。
三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袁绍大战公孙瓒图
曹操离开酸枣后,同夏侯惇等人去扬州招募军队。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见曹操伸张大义,给了曹操以很大支持,拨给曹操4000多兵众。没想到往回走到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时,这些士兵因粮食问题发生叛变,在夜间放火烧掉曹操营帐,曹操率诸将杀死数十人,才把叛兵赶跑。剩下的没有参加叛变的只有500多人。
曹洪回到谯县招兵后,听说曹操到扬州去招兵,便带着兵马赴扬州路上去与曹操会合。在扬州,曹洪也招募些军队。他带着1000多士兵在龙亢与曹操军相遇。众兄弟相见,自然欢喜万分。
在北归的路上,曹操又在铚(今安徽宿县西南)、建平(今河南永承县西南),收得兵众1000多人。到这里,曹操已经拥有3000左右兵马了。
曹操北归后,决定不再去酸枣,而是直接到河内去投奔盟主袁绍。
这时,在酸枣的诸路军粮食已经耗尽,各自为政,散了伙,有的相互间还打了起来。兖州刺史刘岱把东郡太守桥瑁给杀了。孙坚北上后与袁术联合,袁术表举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赶走了豫州刺史孔伷。对于这种破坏联盟的行为,作为盟主的袁绍,一点也不管,当然他也管不了。
本来,曹操到河内是想对袁绍施加影响,使他能有所作为。但一提到讨伐董卓的事,袁绍总是推说力量不够,要慢慢来。如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讨董联盟也名存实亡,自家人又火并起来,曹操真是又急又气,想扭转局面,又感到无能为力。
袁绍见曹操来投归自己,也想依赖曹操的力量,便对曹操表示以诚相待,他向曹操征求意见说:“如果我们讨伐董卓不能成功,那么可以向什么地方发展势力呢?”
曹操没有回答,反问说:“您的打算如何呢?”
袁绍说:“我想南面据守黄河,北面凭借燕、代(今河北北部及山西东北部),兼有戎狄(指乌桓)之从,向南争夺天下,这样就可以成功了吧!”
曹操回答说:“我想依靠天下的智力,用正道统御他们,这就无往而不胜了。”
袁绍没有重视曹操的意见,心中另有计划。
到了年底,袁绍提出了一个另立皇帝的方案,同曹操等人商量。
原来,袁绍害怕与董卓势力硬拼,对自己不利。便以献帝年幼,又被董卓所困,不知是否还活着为理由,同冀州牧韩馥一起谋立“宗室贤俊”的幽州牧刘虞为帝,并且已经私自刻下皇帝的玉玺,派人去幽州见刘虞劝他称帝。这种做法曹操认为不合适,他认为:
董卓的罪行,天下皆知。我们同盟举兵远近无不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现在皇帝幼弱,受制于奸臣董卓,还没有像昌邑王那样破坏汉家制度的罪过,凭什么要废掉他呢?如果把他废掉,别人也可以效仿,另立他人,那天下就会更不安定了。真的要这么去干,那就请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好了。
皇帝是面南而坐的,臣下要面北朝见皇帝。向刘虞称臣要面北。同时幽州又在北方,这样“北面”就含一语双关之意。“西向”指向西讨伐董卓,迎回献帝。
初平二年(191)正月,袁绍又给袁术写信,希望得到这位异母兄弟的支持。可是袁术自己正想当皇帝,如果另立皇帝对自己很不利,他不好明说,只得用冠冕堂皇的话给回绝了。更主要的是这时刘虞本人坚决不同意自己当皇帝。袁绍见此情景,只得作罢。
二月间,袁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命孙坚率军进攻董卓,开始时被徐荣打败,后来又重振旗鼓,在阳人(今河南临汝县西),击杀了董卓大将华雄(华雄不是关羽杀的)。正当孙坚要乘胜进兵洛阳时,袁术怕孙坚打下洛阳不服自己管束,便不再向前线供应军粮。孙坚连夜赶回鲁阳,向袁术表明自己的态度,指明袁术态度的错误,袁术只好又向前线供应军粮。孙坚重返前线后,连战皆捷,占据了洛阳,赶走了董卓。
孙坚进入洛阳后,维修诸帝陵墓,在城南的井中获得汉朝传国玉玺,然后引军还鲁阳。这块玉玺是宦官张让等挟持少帝出奔时,扔在井里的。袁术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把孙坚妻子扣留起来,把玉玺弄到自己手中。他的目的是以后好“名正言顺”当皇帝。
孙坚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由于得到了袁术的支援,因而取得胜利,而曹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援,因而没有取得成功。
袁绍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的计划失败后,又发现孙坚占据洛阳后的形势,对袁术有利。便想将向北方发展势力的计划抓紧进行。这时他手下的谋士逢纪劝他说:“将军举大事而靠别人资给军需不是好办法。必须占据一州之地,才能得以保全。”这正符合袁绍的心意,于是他把第一个火并对象确定为原来给他提供军需的冀州牧韩馥。
这时韩馥和屯兵幽州的奋武将军公孙瓒之间有矛盾。袁绍便利用这一矛盾,从中取利。他先写信给公孙瓒,要他领兵攻打韩馥。袁绍自己也引兵向东,摆出要袭取冀州的架势。当韩馥迎战公孙瓒不利时,袁绍选派外甥高干及韩馥的老相识辛评、荀谌等人去冀州,向韩馥陈说利害,劝他将冀州让给袁绍。韩馥为人怯懦,占地虽广,粮谷虽足,但无谋略。在两边军事威胁和袁绍的劝诱之下,韩馥自思无力抵抗,又考虑自己是袁氏的“故吏”,袁绍不会亏待他,便不顾别人的反对,将冀州让出,迎请袁绍为冀州牧。袁绍以韩馥为奋威将军,但不给他一兵一卒。这样袁绍没费一兵一卒轻易地占据了冀州。
韩馥丢了地盘后,跑到兖州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袁绍派人要张邈处死韩馥。韩馥自知活不成了,乃用书刀自杀。
袁绍占据冀州后,想教训一下他那个不听话的兄弟,以会稽人周昂为豫州刺史,顶替被袁术任为豫州刺史的孙坚。当袁术通知孙坚时,孙坚感叹地说:“大家为救国家,同举义兵,董卓刚被赶走,就互不相容,彼此相攻,我究竟应当同谁一起共事呢!”一怒之下,孙坚回兵击走了占据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的周昂。
在战争过程中,袁术派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去支援孙坚。公孙越为流矢所中身亡。袁术便派人将此事告诉公孙瓒,并写信给公孙瓒,说袁绍不是袁氏的儿子,以挑拨公孙瓒同袁绍的矛盾。
袁术是袁逢的嫡子,袁绍是袁逢的庶子,出继给伯父袁成。袁术很轻视袁绍,并与其为敌。公孙瓒见信后,果然愤怒地说:“我弟弟之死,其祸是袁绍引起的。”于是出兵攻打袁绍。袁绍得知情况后,对袁术更为不满,兄弟之间的怨恨就更深了。
上述情况,曹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感到以联盟的方式讨伐董卓是根本不可能了。连袁氏兄弟都互相敌对,更何况别人呢!而自己又无能力与董卓相抗,当另作打算。
这时,鲍信向曹操提出建议:
现在袁绍以盟主的身分,乘机专权夺利,发展个人势力,必将造成祸乱,这是又一个董卓。如果想抑制他、除掉他,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搞不好自己还可能陷于危难的境地。不如先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以等待形势的变化。
鲍信的建议是正确的,符合曹操的想法,曹操表示同意。从当时讨董的各路军的实力来看,曹操的力量是弱的,他连一块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因此他决定先占据一块根据地,站稳脚跟,积蓄力量,然后再同董卓之类的武装力量进行斗争。他在等待时机。
除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诸军外,其他地方的一些地主武装集团也割据一方,各自发展势力。
到建安二年(197)以前,各地区的主要武装割据势力是:
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大部)。
张绣占据南阳(今河南西南部)。
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
袁术占据扬州一部分(今淮河下游南部、长江下游北部)。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
刘表占据荆州大部分(今湖北、湖南)。
刘焉、刘璋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
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
董卓、李傕、郭汜等先后占据司隶(今陕西中东部、河南西部)。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
这些各据一方的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
在关东,公孙瓒打败幽州牧刘虞,占据了幽州。与此同时,南方的袁术,打败扬州刺史陈瑀后占据扬州。公孙瓒还私自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袁绍同公孙瓒之间相互交兵不已。袁绍为了对付袁术,采取了结交荆州刘表的策略,使刘表牵制袁术。袁术派孙坚领兵南下进攻荆州,双方也展开了激战。孙坚在围攻襄阳时,被刘表大将黄祖射死。其子孙策统领其众,后来将势力发展到江东。在兖州、徐州,主要是曹操同袁术、陶谦、刘备、吕布的战争,反复较量,甚是激烈。
在关中,董卓将天子迁于长安之后,自为太师,号曰“尚父”,与周武王时的姜尚(姜太公)相比。他将从洛阳等地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积藏在郿坞(城墙高厚皆七丈)之中,说:“大事成功,我可以雄据天下;不成,这些也够我享用一辈子了!”他大封亲戚为官,大肆诛杀异己。他杀人时,先断舌凿眼,或砍去手脚,放在大锅中烹煮,非常残忍。原来是董卓上级的张温,也被他杀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就是汉献帝也有朝不保夕之感。不久,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死。
长安城中老百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之后高兴极了,纷纷歌舞于道,不少人还喝酒吃肉,表示庆贺。董卓被暴尸于市,继而尸体被焚烧。
董卓死后,王允掌握政权。王允刚愎自用,不讲策略,许多过去依附于董卓的公卿大臣被他处死。著名学者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发出叹息,也被下狱身死。对董卓的部下,王允也不注意妥善处理。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便趁机煽动部属反叛,领兵十余万进攻长安,打败吕布,杀死王允。献帝又落入李傕、郭汜等人手中。李傕自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郭汜自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自为右将军、万年侯。三人共掌朝政。又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封平阳侯。
不久,这些将领之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又展开了持续两年多的大混战。李傕先杀掉樊稠,又同郭汜相互残杀,闹得乌烟瘴气。
军阀间的连年战争,使人民大量死亡流散,田园荒芜,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