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11月14日
◎记忆地标:栈桥/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门
11月6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谕德国外交部:如果中国政府不对巨野教案以巨额赔款,并立即追缉严办凶手,舰队必须占领胶州湾并采取严重报复行动。其在给外交部的信中说:中国人终于把我们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给我们了,成百的德国商人将要欢呼德意志帝国终于在亚洲获得巩固的立足点。也就是在这一天,德皇拟就了给驻吴淞的迪特里希提督立即率领全部舰队驶往胶州的谕旨。次日深夜,这份命令拍发。
11月7日,威廉二世以胶州湾事询俄国沙皇意见,沙皇表示,对德国开进胶州湾,既不赞成也不能不赞成。然而在第二天,俄国外交部在发给北京俄使的电令中则又表示了确定的意思:反对德占领胶州湾,必要时亦派舰前往。这中间的矛盾显然暗藏着问题,只是我们不知道,这问题是否和在两年前已离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被命入阁办事,而素与俄人有顺畅通话渠道的大学士李鸿章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李对至11月14日前的事态,影响力有多大?
德国舰队于11月10日在海军少将迪特里希的率领下离开上海开往胶州湾。同时,威廉又命王弟海因里希亲王为极东舰队司令官,率领大队兵舰向胶州湾进发。德国人向胶州湾开来的舰队计有7676吨的二等战斗舰一艘,4400吨的二等巡洋舰两艘,另有分别为3370吨和1800吨巡洋舰各一艘。
11月13日上午,迪特里希乘旗舰“羚羊号”,率“威廉号”和“哥兰莫兰号”战舰,出现在胶州湾。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当时的中国守军是否知道德舰此行的目的。国内公开出版物是这样描绘的:11月13日下午,当清军发现兵舰后,守军将领章高元即派人前去盘查,德军官谎称“来此游历”,章信以为真,并发出邀请,准备在当晚设宴请德高级军官吃饭,遭谢绝。持这一说法的有1995年版《山东通史》和1986年版《青岛海港史》,而依据则是《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和《中德外交史》。这一说法至14日的情节延续,则是清军不战而降。那么,如果章高元和他的士兵们知道德舰的目的呢?
11月14日的历史会是另外一种面目吗?
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5艘德舰和720名德海军陆战队士兵来了。此刻,正在胶州湾的海面上。
德国军人在晨雾中登陆,德国士兵登上胶州湾陆地的时间当是11月14日早晨7时至7时30分,此时正晨雾迷蒙。
此后5个小时事态的发展史迹与史著至少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600余名德军突然登陆,然后列队分兵出击,一部分迅速占领了清军的总兵大营背后的山头,开挖战壕,架起钢炮,炮口直指清军总兵大营;一部分将总兵大营和小泥洼营地团团包围,切断清军电线;一部分占领了前海沿的大炮台;还有一部分直奔小鲍岛的火药库。
说法二:德军720人以借地操演为名登陆,上至前沿栈桥时,竟见清军排列成队,在桥端欢迎,便立即逼住清军,下令搜索清守军所贮存的弹药,同时陆续装运大宗军火上岸。顷刻间,登桥德军便抢占山头,割断电线,挖沟架炮,直逼总兵衙门和各营房、炮垒。
说法三:德舰驶近海湾炮台,时守将提督章高元正在与部下打麻将,经查无事,便继续赌下去。至累了,有部下向外张望,这才发现德兵已满街都是。章匆忙传令整队迎击,这时才惊悉士兵的枪里没有子弹,急返军火库取弹药,则为时已晚,尽为德军占领了。
清军兵营
这时大约已至中午11时,此后的情形是,德军给清军送来最后通牒:限清军下午3时以前将驻兵全部退出女姑口和崂山,48小时内退清为限。这时,守将章高元已大梦初醒,以贤者状亲自与德军谈判,请求缓撤,德军坚执不允。
谈判没有结果。中午过后,章即令清军撤退至青岛山后四方村一带,慌忙中,竟将14门钢炮丢给了德军。
其实,对11月14日上午发生的事情,占领者有着清晰的记录。在1912年由青岛阿道夫-豪普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国第三海军营营史》里,作者C.胡居宁完整叙述了德军占领胶州湾的全过程和清军总兵章高元的表现。
可以断定的是,11月14日,紫禁城和大清国的行政中枢并不知道胶州湾发生了什么。
1994年版《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载,11月15日,谕:德国图占海口已久,此时将藉巨野一案而起,万无遽行开仗之理。惟有镇静严扎。任其恫吓,断不可先行开炮,衅自我开。
《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载,11月16日,谕:敌情虽迫,朝廷决不动兵,不可轻起兵。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版本,也不能确信这一电谕是15日或16日发出的。如果是,也只能证明至15日晚些时候北京才知悉胶州湾事端,而这会儿,获知的也不过是核心领导层的少数人士。因为在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15日的日记里,记载着是日一派升平气象,他与礼王、钱应溥、刚毅等军机大臣一起吃过饭,而这些人皆有亲信的军机章京。此辈与总署章京皆通声气,倘有消息他们会很快地被告知。
这一天,总署的当家人张荫桓也不知情。
再看翁同龢16日的日记,情形大致就明了:晨入,看四电,德兵船入胶澳,占山头,断电线,勒我守兵三点钟撤出,四十八点钟退尽云云。即草电旨二道,李秉衡勿先开炮,一令许景澄向德外交部理论,邸意以为然。
李秉衡时任山东巡抚,王文韶是接替了李鸿章的北洋总督,既然这两个章高元的直接上级是16日才收到翁同龢的电令,那么,章是断无道理如一些史书文章所说当日就收到京城的不抵抗指令的。从胡居宁的《德国第三海军营营史》看,章高元当天根本就没机会将胶州湾的情形报告出去。
如果被淹没的事实中还有另外的真相,如果14日中午章高元的不抵抗确实依令而行,那么,这命令仅可能是来自山东巡抚李秉衡和北洋总督王文韶的。章高元没有战,给后人留下了德军不役而夺一地的慨叹。在胶州湾的11月14日,章没有成为英雄,那么,如果章违命而成了英雄,历史会是另外一副样子吗?
李鸿章在11月15日就知道了前一天的胶澳事件。但此刻,李已离开了清廷的权力中心。当天,他去了俄国驻华使馆。这是一次私下的行动,并非朝廷的派遣。李大人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俄国人依约干预。但是,李出来的时候显然依旧心事重重。
此刻,李鸿章已无力回天。
在回府的路上,李鸿章不知是否回忆起280天前的一幕:正月初八,和翁同龢在谈及德人对胶州湾企图时,两位权高一时的老人竟长泣不止。
一切,已无可挽回。
11月26日,俄国对德国让步,撤销了11月18日发布的俄舰驻往胶州湾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