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乐游原上叹兴衰

江山胜迹待登临:唐诗与名胜 作者:张忠纲 ,董利伟 著


三 乐游原上叹兴衰

乐游原位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南与少陵原相接。此处冈峦起伏,川洼萦纡,中心地点为铁炉庙村北原梁。秦时为宜春苑北部皇家林苑,名宜春下苑。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在此建有“乐游苑”,辟为游息之地。唐代建城时将乐游原西北部围入城内,成为唐长安城的制高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唐高宗时,太平公主在原上建亭游赏,并想占乐游原为私产。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有“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即指此事。玄宗时赐予宁、申、岐、薛诸王。此原地势高爽,四望宽敞,著名的青龙寺即建其上,为游览胜地。每逢三月三、九月九,京城仕女到此登高远游,祓除不祥,热闹非凡。文人墨客尤多赋咏。张九龄有《登乐游原春望书怀》:

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

策马既长远,云山亦悠悠。

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

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

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

……

诗人登上乐游原,还望长安城内,一切了如指掌。诗写了原上看到的帝京盛况,特别是“清光”、“喜气”两句,绘出长安一片兴旺喜庆的景象,颇有盛唐之时代情调,不只是描绘了帝京的雄伟。李频《乐游原春望》也写了春天里的长安城:

秦地山河连楚塞,汉家宫殿入青云。

未央树色春中见,长乐钟声月下闻。

诗将登原所望的京城长安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如在目前,似在耳边。意境开阔,格调明快。

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忆秦娥》(传为李白所作)也写到了乐游原,但却充满了悲凉伤感的情调: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词的下半阕,写眼前之景、特定之景:正值清秋节的乐游原,本是景色极佳、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之时,却不知为什么一下子冷清寂寥起来,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一种盛极而衰、渐入末世的时代特征。词中表现的不仅是时代的悲哀,而且有诗人对历史、时事的无可奈何的心绪,有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伤感与惆怅。整首词气韵浑茫、苍凉,涵盖千古,不同凡响。

李商隐有一首流传千古、妇孺可诵的五绝《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抒写登古原遥望夕阳时所触发的好景不长之感。诗人善感多思,既激赏晚景之美好,又因其近黄昏而留恋怅惘。全诗明白如话,言简意赅,意境浑涵,包蕴深广。李商隐身处衰世,国运陵夷,身世沉沦,岁月蹉跎,对好景不长感受特深。发而为诗,其情自哀,其意自丰。故纪昀评此诗“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玉溪生诗说》上)。苍茫百感中寓有更深一层的哲理性意蕴,透出对衰暮之美的深沉哀婉。清人管世铭也谓此诗“消息甚大,为五绝中所未有”(《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

杜牧的《登乐游原》也同样抒发了一种盛世不再的世纪末情绪:

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五陵,指长安五陵,为西汉时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高帝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诗用托物起兴手法,从孤鸟没入长空,引起自古以来的世事业迹也是如此逐渐磨灭的感慨。诗人虽然没有更直接点明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而这一思想感情已蕴含在字里行间了。杜牧关怀祖国命运,感叹盛世不再的忧伤情绪在另一首七绝《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诗中也有流露: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如果用白话翻过来是这样说的:清平之世喜欢闲逸足见我的无能,我爱那悠闲的孤云更爱那僧人的恬静。即将外任郡守远去大海边(吴兴濒临太湖离东海不远),乐游原上猛回首,却正好望见太宗的昭陵,让我怎能不怀恋那贞观盛世。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以及自己才能无由施展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的乐游原,尽管其面积已远不如汉、唐之时,但玲珑之势依然存在,建亭绿化后,昔日之风采依稀可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