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真情书写波澜壮阔的时代

人民日报70年报告文学选 作者:


前言 真情书写波澜壮阔的时代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王一彪

为纪念《人民日报》创刊七十周年,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选编了这部《人民日报70年报告文学选》。

报告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是从新闻天地走到文学殿堂的,它兼有新闻性与文学性。回溯《人民日报》七十年历程,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备受瞩目。《人民日报》有刊发报告文学的传统。七十年里,《人民日报》上刊发了大量报告文学作品。其中,以短篇报告文学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在报告文学刊发频率最密集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共刊发一百六十多篇报告文学,平均每个月至少刊发一篇,有时甚至每周有一篇。作为文学战线上的“轻骑兵”,七十年来,在我们报告文学的园地里,已呈现出绚丽的色彩,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们有的在当时产生巨大社会影响,有的在全国性评选中获奖,有的今天仍被视为经典之作。有的作品敢于触及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充满忧思;有的作品刻画人物个性鲜明,运用文学手法别具一格;有的作品朴实平易,清新自然;有的作品诗意浓郁,委婉深情。报告文学的千枝竞秀,映现出国家发展、社会变迁、时代脉搏。这些作品,已被写入新中国文学史与新闻史之中。

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固然要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正确深刻的思想内涵,但确凿无误的事实是其不可撼动的基石。约翰·里德是这样写《震撼世界的十天》的:“在本书的取材方面,我必然限定自己只使用那些我所亲身观察到和经历过的历史事件的实录,以及那些有可靠的证据足以证明其为真实的记载。”正由于他对烈火狂飙的十月革命最初的日子“作了真实的、异常生动的描述”,因而能够“对于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事件”(列宁语),提供了翔实可信的历史注脚和生动真切的文学样本。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转折之初的艰苦环境中所作的卓绝奋斗,作了“正确的记录和解释”,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精确地展示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正当性”,使世界人民“对于中国的性格有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作者在1938年版的序言中申明,“这一本书绝对不能算作正式的或正统的文献”,这是由于当时采写的条件限制,有些材料是辗转传闻,难免有个别失实之处,可是,正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六十年代所作的评述,“作为历史的记录”,“这部书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报告文学的思想力量及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正在于人们相信作品所颂扬或鞭挞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完全真实,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而不是虚构的。这种艺术力量,为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所不能替代。目前的某些报告文学作品确有文学性不足的情形,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这种文学样式所应具有的新闻性认识和把握不足。报告文学是文学的一种样式,并非是文学性的新闻;可是,既然作品讲述的是真人真事,作品就要受到新闻真实性的约束。这就是报告文学这种文学样式的“独特”之处。小说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可以艺术加工、可以虚构处理,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只要这样的虚构是合情合理的,是生活中可能有的。小说的作者与读者之间,互相达成了这样一种默契。报告文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达成的是另一种默契,那就是作者在这一文体中已“申明”他的作品描写的一切都是货真价实的。

七十年,时代风云变幻,世界和中国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独具魅力,它们不仅生动真实地记录了时代,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何慧娴、李仁臣的《三连冠》发表于中国女排在1984年奥运会决赛中战胜美国队,赢得“三连冠”(连获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奥运会的世界冠军)之际。作品通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述,带领读者沿着袁伟民和女排姑娘走向胜利的足迹,去寻找她们洒落在“三连冠”之路上的汗水和泪珠,苦恼和喜悦,曲折和奋进……展现了中国女排“胜不骄、败不馁”和勇于拼搏的传统精神。奥运会冠军的大门,终于被她们敲开!不平静的1984年8月8日中午,从此成为一座永久的纪念碑,载入中国女排的奋斗史。中国女排发愤图强的历程,不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写照吗?!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这个人物,观察细密,文笔细腻。写科学家陈景润的坎坷之途和步入新的生活之境的精神变化,表现得真切、感人,可见作者描写人物的精湛笔力。此篇报告文学开风气之先,以后接踵而至的佳篇络绎不绝:《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描述植棉能手吴吉昌的人生际遇,《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反映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不平凡的生活旅程,《扬眉剑出鞘》(理由)展现了击剑选手栾菊杰的英姿和气概。这个为国争光的女运动员走下击剑台时,“已受伤了两小时”,“鲜血浸透着雪白的征衫”。青年一代正在用自己奋斗的青春,描绘着时代斑斓动人的画卷,这种拼搏精神,这种人生追求,今天依然没有过时,读来依然激动人心。

但是,“我总觉得目前的报告文学作者,似乎多数对写人物有兴趣,总是在通过种种渠道,千方百计地寻觅一个理想的对象。报纸刊物编辑部也在这方面动脑筋。在当前举国上下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群策群力的历史新时期,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给报告文学开辟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这自然是过去所未有的。但我更以为,报告文学作者既应该去写事件,写那些为千百万人关心注目,又代表着历史进程的新的事件,新的事物,新的社会风气,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要忘记去写那些长期存在而又严重束缚着我们的旧势力、旧习惯、旧风气……报告文学并不仅仅着眼于某一个先进人物或先进单位,而要高瞻远瞩,在更广阔的背景前面,向事物的纵深开拓,去掌握、去反映生活进程中本质的东西……”夏衍1982年关于报告文学的这封信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依然存在。“反映生活进程中本质的东西”,仍然是报告文学的使命担当。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美好蓝图化为生动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给报告文学作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创作资源、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也必将给读者奉献更为丰赡的报告文学精神食粮!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一词。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幸福的,奋斗也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而奋斗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越是面对困难和矛盾,越能激发出非凡的力量。这样的力量需要被记录,需要被书写,需要被礼赞。而这,正是报告文学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涓滴之水都在向着大海奔流。我们期待在报告文学的园地里,焕发出新的时代之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