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无半亩 师友非常
少年好学
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即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在湖南省湘阴县南文家局左家塅降生。巧合的是,日后同样声名远扬的湘军将领江忠源和胡林翼也于此年出生。那时,尚处襁褓之中的他们当然还不知道,自己一生的命运,都将和这个日薄西山的清王朝紧紧相连。
左家的祖籍本是江西,在南宋时迁到湖南后世居湘阴。湘阴县离湖南省城长沙很近,濒临洞庭湖,并有湘水这条长沙城下最大的河流绕贯县内,景色优美,交通便利。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为县学生员,以孝义著闻,熟读经史并且居贫好施。左宗棠的祖父左人锦是国子监生。而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乃是县学廪生,曾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贫居教书二十余年。在兄弟中,左宗棠排行第三,字季高,一字朴存。长兄左宗棫,字伯敏,早夭。次兄左宗植,字仲基,一字景乔,乡试解元,历任桂东教谕和内阁中书等职。左家乃书香门第,左宗棠生长于这样的家庭中,长期接受耕读家风的沐浴,自然会深深地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熏陶。
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一家有祖辈遗田数十亩,岁收谷四十余石,但仅靠此来维持一个三代十口之家的生活也算不上宽裕。家境的清贫,使他的父亲左观澜不得不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四处奔波,为人教读,以微薄所得维持全家的吃穿费用。对于这贫寒朴素的生活,左宗棠后来在家书中常常述及,多有感慨。他回忆说,碰上灾年,家里买不起粮食,就只能以“屑糠为饼食之”,即把糠磨成粉当面吃。每每提起此事,左宗棠都唏嘘不已。
小时候的左宗棠,因为缺乏营养,身体孱弱,病病歪歪。母亲奶水不足,也请不起奶妈,只能熬米汤来喂他。吃不饱肚子的他总是啼哭不止,时间一长,肚皮和肚脐都凸出来了。以后长大了,他仍然是腹大脐浅。由于成长于如此清贫之家,左宗棠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和勤俭质朴的生活习惯。
不过,左宗棠自幼聪明过人,记忆力犹佳,凡读过的书立即就能背诵,尤其是对对子,更是悟性过人。他作为家里年龄最小的男童,备受其祖父左人锦的宠爱。左宗棠三岁时,常常读书于梧塘(梧塘为左家先祖课诸子孙处)。一次,他随祖父到宅后山上采栗子,他把采到的栗子拿回家后便平均分给兄长,而自己不取一颗。左人锦看到后,深有感触,对他寄予厚望,日后常常在家人面前夸他说:“此子幼时分物能均,又知让而忘其私,异日必能昌大吾门。”
到了左宗棠四岁这年,左观澜将全家迁到长沙,在省城贡院东左氏祠开馆授徒。左宗棠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熟读孔孟,习作八股文章。左观澜只考取过秀才,经常因为自己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他对左宗棠的教育抓得很严,每次习作命完题,总是先要求他认真读一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下笔行文。左宗棠除了读经之外,还熟读历史,常常追慕古人,这使他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古代那些有成就、有气节的人物及其事迹给尚是孩童的他带来极大的影响。耳濡目染,他也养成了一种豪迈的性格,爱说豪言壮语,觉得天下没什么事自己办不到。
这样,左宗棠在童年时代即得到其先辈的循循善诱和严格训导,培养了浓厚的读书兴趣。正如他后来在长沙城南书院的老师贺熙龄所说:“左子季高从余游,询其学之所自,则一禀于尊甫先生之教。其教于家者,必本于身,肃然翼然,尊卑上下,罔敢稍越。余于是而知季高学业之成就,其父教然也。”不过,左宗棠在他的同伴中并不受欢迎,因为他颇有些恃才傲物,无所顾忌。也许,伟大的人总是孤独的吧。